资源简介 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测试高二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25年4月24日 试卷满分:100分★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1.根据考古研究发现,反映良渚文化宇宙观和宗教信仰的玉器主要源自安徽北部的凌家滩文化,但玉器上精雕的獠牙又表现出与红山文化的密切关联。而二里头文化的玉礼器与受到良渚文化影响的龙山文化玉器有明显的传承关系。据此可知( )A.南北方经济交流往来频繁B.玉器是早期国家重要祭祀礼器C.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源头D.中华文化具有多元性和连续性2.表一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疫病防治的内容,这些内容反映出( )《周礼》 “疾医”负责治疗疫病,“司救”一职负责灾疫时的救助工作《左传》 “天有菑疠(指疫病流行),(统治者)亲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吕氏春秋》 “命国难,九门磔禳。”“九门磔禳”指在疫病流行时举行祭祀活动,以驱除疫病A.政府重视疫病防治B.民本思想贯穿其中C.宗教迷信色彩浓厚D.官僚制度逐步完善3.居延位于河西走廊酒泉郡以北,当地的长城防区城塞控制着匈奴南下河西走廊的道路。据居延汉简记载要求“开通道路毋有章(障碍)处”,“车马中央未合廿步(即20步,道路宽度)溜漉(指路面泥泞湿滑)不可行”。这说明汉朝时期( )A.河西走廊是交通要道B.边疆安全防卫受重视C.西域的管控得到加强D.丝绸之路畅通有保障4.在南北朝之前,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没有过生日的传统。《魏书》记载了北魏孝明帝“设无遮大会”庆贺佛诞日,此后生日礼俗逐渐传播,到南朝时生日庆祝颇为流行。唐玄宗还曾下诏自己生日当天为千秋节,“天下诸州咸令宴乐”。有关生日习俗的演变反映了( )A.儒学正统地位逐渐丧失 B.宗教活动有助于强化集权C.文化交融推动民俗变迁 D.南北文化的差异趋于消弭5.南宋时梅李镇(在江苏常熟)为军事屯田据点,明初因棉纺织技术改良,形成“家家纺纱织布,远贩闽粤”的局面,清代发展为江南棉布集散中心。北宋真宗年间因宫廷御用瓷需求设“景德”官窑,元代青花瓷技术成熟后,景德镇民窑数量激增,明末景德镇成为“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工商业市镇。由此可知( )A.官营手工业逐渐被民营作坊取代B.技术进步推动了专业化市镇发展C.明清时期南方地区成为经济中心D.长途贸易得益于江南市镇的兴起6.嘉道之际,有人把社会衰落的原因归结到汉学身上,转而提倡程朱理学。于是,从道光末年到光绪初年,程朱理学一度出现了所谓的“复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侵略逐渐加强 B.统治危机日益严重C.西方文化影响扩大 D.维新变法陷于失败7.近代时期中西医长期争执,表二中不同时期双方争执焦点的变化( )中医观点 西医观点20 世纪 20年代 “西医重在局部,中医重在整体;西医重在治病,中医重在治人。” “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之说纯属臆想,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20 世纪 40年代 “中医为国效力,政府应重视中医,不可自毁长城。” “救国必先科学,科学必先医学,医学必先废除中医。”表二A.反映了“西学东渐”的深入 B.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C.体现出民众健康意识的增强 D.基于社会形势的变动8.1956年建成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厂区规划采用苏联工业建筑风格(见图一),整体强调功能性和效率,建筑外观简洁,装饰较少。这体现出()A.重工业发展明显依赖苏联技术 B.外交关系影响经济建设C.经济建设上多快好省的总路线 D.意识形态干扰工业发展图一9.1978年湖北省约100多个镇,1985年约300个镇,到1995年已有约700个镇。2010年后部分镇升级为街道或市辖区,到2020年还有约680个镇。这一现象( )A.说明了城镇化水平波动明显B.表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C.体现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D.顺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10.《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自由民窃取神或宫廷的财产者应处死;而收受其赃物者亦处死刑。若自由民窃取的猪牛羊等牲畜为神的所有物或宫廷的所有物,则彼应科以三十倍之罚金;倘此为平民所有,则应科以十倍之罚金;倘窃贼无物以为偿,则应处死。根据这些规定可知古巴比伦( )A.宗教神权至高无上 B.同态复仇意识强烈C.法律维护私有财产 D.社会等级制度严格11.公元前27-25年修建的罗马万神殿不仅供奉着罗马本土神雅努斯、奎里努斯,还有融合了希腊神话的朱庇特、朱诺,以及赋予罗马特色的希腊诸神,埃及的生育与魔法女神西斯,希腊-埃及混合神赛拉匹斯,波斯的光明神密特拉等。万神殿的诸神供奉表明( )A.罗马帝国对外扩张速度加快 B.罗马主要受希腊文化的影响C.罗马的统治方式具有包容性 D.罗马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12.印加驿道全长约3万千米,贯穿今天的南美洲6国。驿道每隔20-30千米设休息站,提供粮草、武器和信息传递服务。驿道上的驿卒接力奔跑传达信息,每日传递240千米,此外还有文书官员通过结绳记事记录沿途税收、人口数据。据此可知,印加驿道( )A.表明交通运输发达 B.利于维护国家统治C.意在加强各国联系 D.保证中央财政收入13.曾经巴黎的饮水和排污都靠塞纳河,导致塞纳河长期是瘟疫流行的温床。19世纪中期,巴黎修建了大约600千米的下水道,同时下水道还为未来的光缆、煤气、电话线等设施预留了足够大的空间。该变化主要体现出( )A.法国人民开始重视卫生防疫 B.欧洲国家城市化水平领先C.近代法国主要城市功能转变 D.巴黎市政府职能出现变化14.1915年,女性首次被雇佣为伦敦地铁售票员、信号员等。虽有部分议员质疑,但至1918年,女性占地铁员工比例达12%。1941-1945年,女性占比升至35%,且出现女性工程师助理、焊工和轨道维修员。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工业革命推动技术岗位需求增加 B.战争期间社会劳动力结构的变化C.女性政治地位获得大幅度提高 D.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逐步完善15.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将苏伊士运河,英军撤离运河区。几个月后,英法联合以色列对埃及发动军事入侵,引发第二次中东战争。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英法以撤军,埃及成功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该事件的历史背景是( )A.西方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B.战后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C.非洲独立意识开始觉醒 D.欧洲国家经济实力迅速衰落16.【中国古代运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图二 隋朝运河示意图图三 宋朝运河示意图材料二:隋唐宋时期的运河网的修建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朝初年,由通济渠运往京师长安的粮食,初期“岁不过二十万石”,到天宝二年(743年),增至400万石。唐德宗初年,受藩镇割据影响,漕运中断,帝国中枢岌岌可危。因粮食匮乏,守卫长安城的禁军哗变,包围皇宫。在这危急时刻,远在润州的韩况自江淮运去大米三万斛。德宗因此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大运河和其他水路交汇点还先后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城镇,汴州、宋州、楚州、扬州、润州、常州、苏州、杭州等就是当时最著名的运河城市。唐代高僧鉴真,其东渡日本就是从长安经大运河出行的。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阿拉伯传教士普哈丁到扬州传教,最后病逝于行驶在大运河中的船上。-摘编自华觉明、冯立昇主编《中国三十大发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隋朝和宋朝运河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宋时期古代运河修建的影响。(6分)17.【卫生防疫与时代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过去遗留给边区的除愚昧和贫穷外,还有流行感冒、猩红热、天花等各种疾病,夺去了很多百姓的生命。老百姓除跳巫拜佛外,不知卫生医药为何事。1941年,边区医院、卫生所、卫生人员训练班等机关,经常为老百姓医病、下乡治疗与宣传。毛泽东主席提出要中西医合作,开展群众卫生运动。边区召开卫生防疫会议,举行卫生展览会。边区参议会通过相关提案,卫生运动由此开始兴起。--摘编自《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材料二 1950年3月,我国成立了中央防疫总队,负责各类传染病的防控工作。1953年,卫生部在全国各地建立防疫站。各省基层普遍设立了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组织。党把卫生防疫知识的宣传列为一项重要工作,主要宣传“卫生防疫行为、个人卫生习惯、日常生活行为等”。党和政府在全国各地不断加大卫生清洁运动的力度,积极组织清理垃圾、改造住所、修建厕所、填平污水坑、加高水井台等活动。针对美国在中朝边境发动细菌战,各级宣传部门广泛宣传细菌战的危害,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人民群众普遍缺医少药,党大力推进中西医相结合,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习班”,中医的参与、中药的使用提高了传染病救治的成功率。为预防霍乱、结核病、天花等传染病,党和政府还要求各城市开展预防注射运动。--摘编自余皓洁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卫生防疫事业的举措及其经验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举措。(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推进卫生防疫工作的历史意义。(8分)18.【殖民与城市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达卡曾经是莫卧儿的省级行政中心、税收中心,孟加拉东部最重要的内陆港口和区域商贸中心、纺织业中心。18世纪中期以后达卡逐渐衰落。从1830至1850年代起,殖民政府在孟加拉大面积种植黄麻(纺织原材料)用以对欧洲出口,特别是在加尔各答、达卡、迈门辛格、法里德布尔和蒂珀塔地区形成了密集的黄麻种植区。殖民政府意识到了达卡的交通区位价值,开始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恢复城市的商贸职能,经济开始逐渐复苏,城市人口开始增加。1826年,英国吞并了阿萨姆后,达卡成为了加尔各答和阿萨姆之间水路交通的中转站。1886年,纳拉扬甘杰-达卡-迈门兴之间长达86英里的铁路开通,铁路线连接了运河,也将特加贡的欧洲人工厂区与主城区连接起来,城市的工业生产区与其腹地建立直接的联系,达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王锡惠《恒河中下游历史城镇网络变迁(600年至公元1910年)》材料二:19世纪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城市空间示意图图四--李苗苗《印度城堡建筑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达卡城市复兴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的影响。(7分)19.【历史传记与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习总书记在2023年6月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官方修史的优秀传统跨越近两千年,各史书在人物传记的选材、分类和叙事上均有创新,这些创新的出现与中国社会的变迁密切关联。创新表现 典型例证新群体的出现 南朝至唐:庶族/寒门士人(如《宋书》刘穆之、《新唐书》韩愈)进入政治核心;唐以后:武将专传(如《旧唐书·藩镇传》专记河北三镇、《宋史》岳飞);明清以后:《嘉靖徽州府志》为徽商立传。新类型事迹的记载 元明清:海外交流与边疆民族(如《元史》航海家回回人亦黑迷失、《明史》郑和)思想倾向的变化 魏晋至唐:佛教、道教人物入史(如《旧唐书》玄奘)宋以后:理学影响下的道德叙事(如《宋史》朱熹、《明史》孝孺拒降朱棣被诛 十族)--据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瞿林东《中国历史编纂史学》改编表三围绕“历史传记的创新与社会变迁”,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上表和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2分)高二历史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D A B C B B D B D D11 12 13 14 15C B D B B16.(1)不同点:隋朝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呈“人”字形(Z字形)分布,连接南北与东西。(2分)宋朝运河:以开封为中心,呈“米”形分布(辐射状分布),分布更集中于黄河以南地区。(2分)原因:都城变迁;区域商品经济的繁荣;统治疆域的变化。(4分,2点4分)(2)影响:保障漕运,稳定经济;促进商业城市兴起;维护国家统一;加强边疆控制;推动中外交流。6(分,3点6分)(3)17.(1)举措:设要卫生机关;卫生宣传;举办卫生展览会;开展群众卫生运动;通过卫生提案。(6分,3点6分)(2)历史意义:利于保护和改善人民的身体健康;构建了卫生防疫网络,发展了公共卫生体系;普及了卫生防疫常识,提高防疫意识;改善了城乡卫生环境;有利于增强人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推动新中国卫生医疗水平的提高;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8分,4点8分)18.(1)殖民经济政策的推动;交通区位优势的利用;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业与腹地联系的增强;人口与经济的恢复。(8分,4点8分)(2)经济上成为英国的附庸(经济独立性丧失);本土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殖民者按种族和阶层划分居住区,加剧社会不平等;政、商业区服务于殖民统治,印度城市本土人民生存环境恶劣(生活区域边缘化)。(3点5分)英国殖民统治客观上有利于印度城市经济复苏;推动工业化、交通现代化、城市生活现代化等(1点2分)。19.评分参考:论题明确(2分):紧扣“历史传记创新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如:“史书人物传记的变化折射社会阶层流动/国家制度的变迁/反映社会经济的变迁/历史时代特征”史实运用,逻辑分析(6分):准确引用材料中的案例。结合教材知识(如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理学影响、民族大交融等)。阐述史书创新如何反映时代特征(如唐末藩镇割据、九品中正制的衰落、科举制兴起发展等)。或分析社会变迁如何推动史书体例调整(如理学兴起导致朱熹等理学家被立传)。理论阐述和结论各2分。示例答案:论题:史书人物传记的演变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变迁阐述: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阶层的变迁,这种变化体现在史书人物传记人物类型的新变化中。《宋书》记载刘穆之、《新唐书》载韩愈等庶族进入政治核心,意味着寒门士人崛起。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衰落,皇帝为加强皇权启用寒门子弟参与政治活动,这造成了南朝门阀制度松动。而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出现与发展,让寒门子弟有了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机会,这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嘉靖徽州府志》为徽商立传,说明明代地方上市里雄厚的商人群体进入史官的视野。自明代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这有利于资本的集聚,徽商群体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可见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工商阶层产生新的变化。结论:官方史书传记人物类型的变化,既是史家创新的结果,更是社会结构变革的缩影,印证了中华文明“以史鉴今”的优良传统。(评分:论题2分+理论论述2分+史实逻辑6分+结论2分=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