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四 文学类阅读?新诗与戏剧:学案23 新诗阅读与鉴赏——读懂为先,赏析为要 课件(共46张PPT)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四 文学类阅读?新诗与戏剧:学案23 新诗阅读与鉴赏——读懂为先,赏析为要 课件(共46张PPT) +学案

资源简介

学案23 新诗阅读与鉴赏
——读懂为先,赏析为要
复习任务 1.了解新诗常识,能够读懂新诗。2.理解新诗的内容情感,赏析其语言和表达技巧。
前备知识——新诗知识与教材学考关联梳理
一、新诗知识
(一)概念与分类
1.新诗概念
新诗是相对于古典诗歌而言的,指五四运动以后的诗歌;五四运动之前的诗歌叫古典诗歌,习惯上把古典诗歌叫古诗。
新诗是由古代诗歌发展而来的。由古代过渡到现代,这里发生了两大变革:一是诗歌的外形与韵律,打破了字数的限度与韵律规范;二是抒情的深度与宽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远远超出了古诗抒发悲愁的范围。就这一点来讲,新诗也叫自由诗,古代诗歌叫格律诗。当然,新诗中也包含今人写的古体诗(习惯上称旧体诗)。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它是旧体诗,也是新诗。
2.新诗分类
(1)按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①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②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2)按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①格律诗: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的规定。
②自由诗: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的限制,无固定的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和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
③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
(二)基本特征
1.分行排列,整散结合
分行排列是现当代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样式最基本的外在形式;语言上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韵律感。
2.立意新颖,饱含深情
立意新颖、别致,抒发情感真挚、动人,体现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新奇发现和独特深刻的感悟。
3.联想想象,跳跃自如
运用丰富的联想、想象,描写生活中的事物等来抒发情感。在描写过程中,意象的选用、情感的抒发等都具有跳跃性。
4.语言凝练,形象生动
现当代诗歌能够用凝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勾画生活图景等。
5.虚实结合,意境优美
诗人往往通过具体的意象,从虚实的角度描绘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的景物、画面等,并通过主观感受把描写的内容进一步升华,创设丰富的艺术境界。
二、教材学考关联梳理
单元 篇名 体裁 可能关联点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沁园春·长沙》 词/旧体词 关联主题 青春激扬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抒情诗/自由诗 关联文体 新诗阅读
《红烛》 抒情诗/格律诗
《峨日朵雪峰之侧》 抒情诗/自由诗 关联考点 ①新诗意象赏析(意象组);②象征手法;③情感理解
《致云雀》 抒情诗/格律诗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 《迷娘(之一)》 抒情诗/自由诗 关联主题 多样的外国文化
《致大海》 关联文体 外国诗歌阅读
《自己之歌 (节选)》 关联考点 ①诗歌语言理解;②思想与情感意蕴分析
《树和天空》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大堰河——我的保姆》 叙事诗/自由诗 关联主题 时代镜像
关联文体 叙事诗与新格律诗阅读
《再别康桥》 抒情诗/格律诗
关联考点 ①诗中形象分析;②诗歌表现手法
活动一 掌握新诗内容理解题答题技巧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任务。
金黄的稻束[注]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注 本诗选自《诗集1942—1947》,诗人郑敏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出现的“中国新诗派”(也叫“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1.诗歌导图
2.九叶诗派
它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成员主要有辛笛、穆旦、郑敏等。因结集出版诗集《九叶集》而得名。
它在文学观念上首先主张的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企图在现实与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
它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坚持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融合。
一、理解词句内涵
1.诗中“伟大的疲倦”“静默”“思想”是理解诗意的三个关键词语,请分别说说这三个词语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诗中的词句内涵理解同样要紧扣语境,联系上下文来看,尤其要注意:
(1)不可断章取义,应把握全诗主旨。新诗篇幅短小,讲究含蓄,尤其要着重把握整体,不可只顾及个别词句。
(2)理解句子的含意要在主题意识下,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①抓住句中关键词。
②抓住句子的表达技巧,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③抓住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起始句、过渡句、总结句、反复句、主旨句等),体会句子的表意范围。
二、理解形象(意象)
3.“金黄的稻束”有何象征意义?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的“稻束”和“母亲”有哪些相同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诗歌形象(意象),重在把握它们所承载的内涵和情感:
(1)筛选勾连
诗歌形象,散落在诗句之中,理解时要一一梳理诗中展示形象(意象)的词语,然后根据诗句前后的内容进行分析。
(2)概括特征
在筛选勾连文字的基础上概括其基本特征。
(3)归纳意义(作者情感、象征意义、价值追求等)
三、理解情感主旨
5.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新诗来说,理解情感如同古代诗歌一样,要读标题,抓关键,但就其自身特征而言,还要突出:
(1)抓住意象
对诗歌使用的意象要由表及里。
(2)避实就虚
中国现当代诗人在创作诗歌过程中,通常都是借助具体形象的生活图画或者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情感,这就是一个借实写虚的过程。对于欣赏者来说,在鉴赏过程中,就要使用诗意的方式,避实就虚,反复咀嚼,仔细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真味。
(3)知人论世
对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诗歌而言,进行鉴赏的首要步骤就是大致了解其作者及作品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只有对诗歌诞生的背景资料有全面的认识,才能避免盲目性,找准诗歌鉴赏的线索。知人论世是对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美予以准确把握的首要步骤。
(4)从技术层面,要做到两点:
①思路层次角度
按照诗歌的行文思路,给诗歌划分层次,提取多个感情要点,从而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关键词句角度
诗人在诗歌中往往会用一两个词语或句子来点明诗歌的情感或主旨,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句,就能快速而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活动二 掌握新诗艺术技巧赏析题答题技巧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任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1942年7月3日
1.诗歌导图
2.现代诗派
中国现代诗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等。它有以下特点:①诗作内容上,多写自我情绪与感觉;②表现方法上,多意象的组合,非逻辑的观念联络;③形式体制上,散文化的自由体。
一、赏析语言
1.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时主要使用了两个动词:摸索、轻抚。这两个词语能否对换?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在写“轻抚”解放区时,在词语的选用上与上文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诗人善于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及人们的内心情感进行丰富的展现,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赏析诗歌语言技巧如下:
第一,熟悉节奏,感受韵律,欣赏语言的音乐美
诗歌语言的基本要求就是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并且具有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韵律感。读者在鉴赏新诗过程中,也要注意从诗歌节奏及韵律角度入手,对诗歌中所蕴含的音乐美予以准确把握。
第二,推敲炼字,咀嚼涵泳,体味语言的隽永美
诗歌审美,始于咬文嚼字。诗歌语言是精简的、凝练的,一句话,甚至一个字都富有深刻的旨意。真正的诗人以一字称工,每个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读者在鉴赏新诗过程中,也要反复推敲诗歌中每句话、每个字所隐含的真情实感,品味语言的隽永美。
第三,分析修辞手法,领会语言的形象美
诗歌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常常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常见的如比喻、拟人、反复、排比、对偶等。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排比、反复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语言形式整齐有致、朗朗上口,也强化了诗歌的整体内容,有利于联想的顺利展开,给人以形象生动之美感。
第四,借助联想,依托想象,体味语言的意蕴美
由于诗歌语言富有跳跃性、抒情性、含蓄性和精练性,鉴赏时,可以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关键词语的字面义、比喻义、象征义和引申义。
二、赏析表达技巧
3.“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中的“寂寞地憔悴”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在押韵形式上有何特点和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就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诗的艺术手法,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新诗的艺术手法,与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大同小异,考生除了要知道一般的艺术手法外,更要着重了解章法结构艺术、描写和抒情角度、象征、修辞等新诗惯用的艺术手法。
答案精析
活动一
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
1.①“伟大的疲倦”:“疲倦”指母亲在“金黄的稻束”成长与收获过程中的辛劳与艰辛;这种辛劳与艰辛看似平凡,实则伟大,包含着母亲坚韧承担、无私奉献而又静穆的精神。②“静默”:一是指安于奉献而不事张扬,越是丰满的稻束,越是低垂着;越是甘于为子女奉献的母亲,越是无言。二是指“稻束”立于田野,犹如雕像。它们静默,是因为这种母亲的疲倦、坚韧与美丽已经超出了一切言说。③“思想”:收获必须以长期的付出奉献为代价,是生命力的消耗;疲倦而静穆的母爱超越历史,是一种人类的精神、思想,是人类繁衍、生命成长的根基。
2.诗歌最后几句,把流逝的历史比作流去的小河,把站在田里的稻束比拟成人,进而提升至对人及其精神的赞美与思考。“不过”“而”的语气表明:稻束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这种坚韧静默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永恒的思想结晶。最后几句的点睛之笔,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对劳动者“母亲”的赞颂。
3.①象征收获。金黄是丰收的颜色,“秋天的田里”强调丰收的时节,“低首”描绘出稻束饱满的样子。②象征创造丰收成果的母亲的形象。诗人将低头的稻束与疲倦、静默的母亲形象合而为一,稻束见证着劳动者的付出。
4.①疲倦而美丽。稻束金黄,收割后站在田里;母亲的脸庞“皱”而“美丽”。②静默而伟大。稻束、母亲比雕像更静默,又“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③奉献精神。稻束、母亲都牺牲自己,安于奉献。
5.①表达了诗人对母性的礼赞。母亲是艰辛的、疲倦的,更是伟大的、无私的、坚韧的,母亲默默肩负着生命的艰辛和希望。秋天站立的稻束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在历史的长河里站立成一个思想,成为历史的永恒。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生命的哲思。“收获”必须以长期的辛勤劳动为代价,“收获”是人类生命力的消逝,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了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即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活动二
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
1.不能。①从“换”的对象看,“摸索”的是沦陷区,“轻抚”的是解放区。②从词义差别与表达的感情看,“摸索”是指在黑暗中进行探索,心中很急切,很想冲破黑暗,找到光明的出口;“轻抚”是指轻轻地抚摸,诗人在摸索无限江山后摸到了自己理想的地方,将所有的力量运于手心,贴在上面,倾注柔情,满怀憧憬。
2.多用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与上文消极的、灰暗的、冷色调的词语形成对比,强烈地表达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
3.①运用象征手法,以“岭南的荔枝花”的情状象征当时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的祖国,暗示了沦陷区人民的苦闷忧伤。②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用“寂寞地憔悴”来形容“岭南的荔枝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祖国的苦难,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不堪、无可奈何。
4.此句运用比喻手法,把自己对解放区的“轻抚”动作比作情侣与母子,唤起了人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把对解放区的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5.(1)四行一韵或者两行一韵,换韵自由。(2)这种形式既有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更重要的是,押韵的变化使感情的流动产生跌宕,一步一折地加强着感情的力度。(大意对即可)
6.(1)虚拟:诗人虚拟祖国的广大土地就在眼前,随着思维的变化转换空间,既可观其形色,又可感其冷暖,嗅其气味,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情感。(2)想象:借助“无形的手掌”的活动,想象国土的今昔变化和不同区域的不同色彩、情景,形成诗歌的丰富内涵,寄寓深厚的情感。(3)对比:国土沦陷前后形成对比,突出表现了祖国遭受的苦难以及诗人的凄楚忧愤之情;沦陷区和“辽远的一角”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期待、向往以及坚定的信念。(写出一种即可)(共46张PPT)
学案23 新诗阅读与鉴赏
——读懂为先,赏析为要
语文








文学类阅读

新诗与戏剧
1.了解新诗常识,能够读懂新诗。
2.理解新诗的内容情感,赏析其语言和表达技巧。
复习任务
知识图要
前备知识
——新诗知识与教材学考关联梳理
一、新诗知识
(一)概念与分类
1.新诗概念
新诗是相对于古典诗歌而言的,指五四运动以后的诗歌;五四运动之前的诗歌叫古典诗歌,习惯上把古典诗歌叫古诗。
新诗是由古代诗歌发展而来的。由古代过渡到现代,这里发生了两大变革:一是诗歌的外形与韵律,打破了字数的限度与韵律规范;二是抒情的深度与宽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远远超出了古诗抒发悲愁的范围。就这一点来讲,新诗也叫自由诗,古代诗歌叫格律诗。当然,新诗中也包含今人写的古体诗(习惯上称旧体诗)。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它是旧体诗,也是新诗。
2.新诗分类
(1)按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①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②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2)按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①格律诗: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的规定。
②自由诗: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的限制,无固定的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和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
③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
(二)基本特征
1.分行排列,整散结合
分行排列是现当代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样式最基本的外在形式;语言上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韵律感。
2.立意新颖,饱含深情
立意新颖、别致,抒发情感真挚、动人,体现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新奇发现和独特深刻的感悟。
3.联想想象,跳跃自如
运用丰富的联想、想象,描写生活中的事物等来抒发情感。在描写过程中,意象的选用、情感的抒发等都具有跳跃性。
4.语言凝练,形象生动
现当代诗歌能够用凝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勾画生活图景等。
5.虚实结合,意境优美
诗人往往通过具体的意象,从虚实的角度描绘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的景物、画面等,并通过主观感受把描写的内容进一步升华,创设丰富的艺术境界。
二、教材学考关联梳理
单元 篇名 体裁 可能关联点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沁园春·长沙》 词/旧体词 关联主题 青春激扬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抒情诗/自由诗 关联文体 新诗阅读
《红烛》 抒情诗/格律诗
《峨日朵雪峰之侧》 抒情诗/自由诗 关联考点 ①新诗意象赏析(意象组);
②象征手法;③情感理解
《致云雀》 抒情诗/格律诗
单元 篇名 体裁 可能关联点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 《迷娘(之一)》 抒情诗/ 自由诗 关联主题 多样的外国文化
《致大海》 关联文体 外国诗歌阅读
《自己之歌(节选)》 关联考点 ①诗歌语言理解;②思想与情感意蕴分析
《树和天空》
单元 篇名 体裁 可能关联点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大堰河——我的保姆》 叙事诗/自由诗 关联主题 时代镜像
关联文体 叙事诗与新格律诗阅读
《再别康桥》 抒情诗/格律诗
关联考点 ①诗中形象分析;②诗歌表现手法
活动一
掌握新诗内容理解题答题技巧
知识图要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任务。
金黄的稻束[注]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注 本诗选自《诗集1942—1947》,诗人郑敏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出现的“中国新诗派”(也叫“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1.诗歌导图
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
2.九叶诗派
它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成员主要有辛笛、穆旦、郑敏等。因结集出版诗集《九叶集》而得名。
它在文学观念上首先主张的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企图在现实与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
它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坚持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融合。
一、理解词句内涵
1.诗中“伟大的疲倦”“静默”“思想”是理解诗意的三个关键词语,请分别说说这三个词语的内涵。
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
答案 ①“伟大的疲倦”:“疲倦”指母亲在“金黄的稻束”成长与收获过程中的辛劳与艰辛;这种辛劳与艰辛看似平凡,实则伟大,包含着母亲坚韧承担、无私奉献而又静穆的精神。②“静默”:一是指安于奉献而不事张扬,越是丰满的稻束,越是低垂着;越是甘于为子女奉献的母亲,越是无言。二是指“稻束”立于田野,犹如雕像。它们静默,是因为这种母亲的疲倦、坚韧与美丽已经超出了一切言说。③“思想”:收获必须以长期的付出奉献为代价,是生命力的消耗;疲倦而静穆的母爱超越历史,是一种人类的精神、思想,是人类繁衍、生命成长的根基。
2.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答案 诗歌最后几句,把流逝的历史比作流去的小河,把站在田里的稻束比拟成人,进而提升至对人及其精神的赞美与思考。“不过”“而”的语气表明:稻束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这种坚韧静默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永恒的思想结晶。最后几句的点睛之笔,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对劳动者“母亲”的赞颂。
点拨关键
新诗中的词句内涵理解同样要紧扣语境,联系上下文来看,尤其要注意:
(1)不可断章取义,应把握全诗主旨。新诗篇幅短小,讲究含蓄,尤其要着重把握整体,不可只顾及个别词句。
(2)理解句子的含意要在主题意识下,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①抓住句中关键词。
②抓住句子的表达技巧,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③抓住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起始句、过渡句、总结句、反复句、主旨句等),体会句子的表意范围。
二、理解形象(意象)
3.“金黄的稻束”有何象征意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象征收获。金黄是丰收的颜色,“秋天的田里”强调丰收的时节,“低首”描绘出稻束饱满的样子。②象征创造丰收成果的母亲的形象。诗人将低头的稻束与疲倦、静默的母亲形象合而为一,稻束见证着劳动者的付出。
4.诗中的“稻束”和“母亲”有哪些相同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疲倦而美丽。稻束金黄,收割后站在田里;母亲的脸庞“皱”而“美丽”。②静默而伟大。稻束、母亲比雕像更静默,又“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③奉献精神。稻束、母亲都牺牲自己,安于奉献。
点拨关键
理解诗歌形象(意象),重在把握它们所承载的内涵和情感:
(1)筛选勾连
诗歌形象,散落在诗句之中,理解时要一一梳理诗中展示形象(意象)的词语,然后根据诗句前后的内容进行分析。
(2)概括特征
在筛选勾连文字的基础上概括其基本特征。
(3)归纳意义(作者情感、象征意义、价值追求等)
三、理解情感主旨
5.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表达了诗人对母性的礼赞。母亲是艰辛的、疲倦的,更是伟大的、无私的、坚韧的,母亲默默肩负着生命的艰辛和希望。秋天站立的稻束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在历史的长河里站立成一个思想,成为历史的永恒。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生命的哲思。“收获”必须以长期的辛勤劳动为代价,“收获”是人类生命力的消逝,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了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即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点拨关键
对于新诗来说,理解情感如同古代诗歌一样,要读标题,抓关键,但就其自身特征而言,还要突出:
(1)抓住意象
对诗歌使用的意象要由表及里。
(2)避实就虚
中国现当代诗人在创作诗歌过程中,通常都是借助具体形象的生活图画或者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情感,这就是一个借实写虚的过程。对于欣赏者来说,在鉴赏过程中,就要使用诗意的方式,避实就虚,反复咀嚼,仔细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真味。
点拨关键
(3)知人论世
对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诗歌而言,进行鉴赏的首要步骤就是大致了解其作者及作品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只有对诗歌诞生的背景资料有全面的认识,才能避免盲目性,找准诗歌鉴赏的线索。知人论世是对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美予以准确把握的首要步骤。
(4)从技术层面,要做到两点:
①思路层次角度
按照诗歌的行文思路,给诗歌划分层次,提取多个感情要点,从而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点拨关键
②关键词句角度
诗人在诗歌中往往会用一两个词语或句子来点明诗歌的情感或主旨,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句,就能快速而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活动二
掌握新诗艺术技巧赏析题答题技巧
知识图要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任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1942年7月3日
1.诗歌导图
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
2.现代诗派
中国现代诗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等。它有以下特点:①诗作内容上,多写自我情绪与感觉;②表现方法上,多意象的组合,非逻辑的观念联络;③形式体制上,散文化的自由体。
一、赏析语言
1.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时主要使用了两个动词:摸索、轻抚。这两个词语能否对换?请说明理由。
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
答案 不能。①从“换”的对象看,“摸索”的是沦陷区,“轻抚”的是解放区。②从词义差别与表达的感情看,“摸索”是指在黑暗中进行探索,心中很急切,很想冲破黑暗,找到光明的出口;“轻抚”是指轻轻地抚摸,诗人在摸索无限江山后摸到了自己理想的地方,将所有的力量运于手心,贴在上面,倾注柔情,满怀憧憬。
2.诗人在写“轻抚”解放区时,在词语的选用上与上文有何不同?
答案 多用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与上文消极的、灰暗的、冷色调的词语形成对比,强烈地表达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
点拨关键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诗人善于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及人们的内心情感进行丰富的展现,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赏析诗歌语言技巧如下:
第一,熟悉节奏,感受韵律,欣赏语言的音乐美
诗歌语言的基本要求就是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并且具有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韵律感。读者在鉴赏新诗过程中,也要注意从诗歌节奏及韵律角度入手,对诗歌中所蕴含的音乐美予以准确把握。
点拨关键
第二,推敲炼字,咀嚼涵泳,体味语言的隽永美
诗歌审美,始于咬文嚼字。诗歌语言是精简的、凝练的,一句话,甚至一个字都富有深刻的旨意。真正的诗人以一字称工,每个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读者在鉴赏新诗过程中,也要反复推敲诗歌中每句话、每个字所隐含的真情实感,品味语言的隽永美。
第三,分析修辞手法,领会语言的形象美
诗歌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常常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常见的如比喻、拟人、反复、排比、对偶等。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排比、反复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语言形式整齐有致、朗朗上口,也强化了诗歌的整体内容,有利于联想的顺利展开,给人以形象生动之美感。
点拨关键
第四,借助联想,依托想象,体味语言的意蕴美
由于诗歌语言富有跳跃性、抒情性、含蓄性和精练性,鉴赏时,可以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关键词语的字面义、比喻义、象征义和引申义。
二、赏析表达技巧
3.“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中的“寂寞地憔悴”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运用象征手法,以“岭南的荔枝花”的情状象征当时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的祖国,暗示了沦陷区人民的苦闷忧伤。②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用“寂寞地憔悴”来形容“岭南的荔枝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祖国的苦难,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不堪、无可奈何。
4.“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案 此句运用比喻手法,把自己对解放区的“轻抚”动作比作情侣与母子,唤起了人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把对解放区的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5.这首诗在押韵形式上有何特点和好处?
答案 (1)四行一韵或者两行一韵,换韵自由。(2)这种形式既有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更重要的是,押韵的变化使感情的流动产生跌宕,一步一折地加强着感情的力度。(大意对即可)
6.就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赏析。
答案 (1)虚拟:诗人虚拟祖国的广大土地就在眼前,随着思维的变化转换空间,既可观其形色,又可感其冷暖,嗅其气味,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情感。(2)想象:借助“无形的手掌”的活动,想象国土的今昔变化和不同区域的不同色彩、情景,形成诗歌的丰富内涵,寄寓深厚的情感。(3)对比:国土沦陷前后形成对比,突出表现了祖国遭受的苦难以及诗人的凄楚忧愤之情;沦陷区和“辽远的一角”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期待、向往以及坚定的信念。(写出一种即可)
点拨关键
新诗的艺术手法,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新诗的艺术手法,与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大同小异,考生除了要知道一般的艺术手法外,更要着重了解章法结构艺术、描写和抒情角度、象征、修辞等新诗惯用的艺术手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