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必修上册 课件+学案(8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必修上册 课件+学案(8份打包)

资源简介

《赤壁赋》
一、微点夯实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第1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    )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    )。举酒(    )客,诵明月之诗,(    )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横江,水光接天。(    )一苇之所(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    )(    )(    )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第2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    )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    )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    ),倚歌而(    )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幽壑之潜蛟,(    )孤舟之嫠妇。
(第3段)苏子(    ),(    )襟(    )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望夏口,(    )望武昌,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其破荆州,(    )江陵,顺流而(    )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    )诗,(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鱼虾而(    )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飞仙以遨游,(    )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    )得,托(    )于悲风。”
(第4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    ),而未尝往也;(    )者如彼,而(    )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
(第5段)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    )。
(二)翻译语句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连线梳理
多义实词
(1)危
例句 义项
①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②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③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
④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
⑤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
⑥危言危行
(2)方
例句 义项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②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③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五石之瓠》)
⑤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并序》)
⑥方正之不容也(《屈原列传》)
⑦春蚕到死丝方尽(《无题》)
(3)属
例句 义项
①举酒属客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④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
⑤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⑥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⑦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
三、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考默写]
(1)(2023·全国乙)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境界开阔,与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
(2)(2020·全国Ⅱ)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____”。
(3)(2020·北京)古人常常把酒吟诗,如苏轼在黄州赤壁“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9·全国Ⅱ)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情境默写]
(5)山川形胜之地,曾有历史烟云。苏轼《赤壁赋》中“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中所指山川之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明读《三国演义》时,很喜欢开头《临江仙》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种看淡成败的超脱让他想起了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暑假里,老张来到景区游玩,面对浩荡奔流的江水,不禁感慨生命短暂,自然永恒,吟诵出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结尾处说“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以此表示自己在获取短暂“安静”后不得不回归到残忍的现实中。同是夜游的苏轼则自适太多,从他《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现的结束出游的方式就能够看出。
[飞花令式默写]
(9)古人常有在天地面前感慨个人渺小或人生短暂的句子,比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0)生活在自然之中,“清风”二字常会撩动古人心弦,化作佳句融入诗文之中,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一、
(一)
(第1段)泛:漂浮,浮行 兴:兴起 属:劝请 歌:吟诵 状语后置句 白露:白茫茫的水汽 纵:放任 如:往 定语后置句 冯:同“凭”,乘 虚:太空 御:驾
(第2段)棹: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 主谓倒装句 美人:所思慕的人 定语后置句 和:同声相应,伴奏 舞: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使动用法,使……落泪
(第3段)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危:端正 宾语前置句 西: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缪:同“缭”,盘绕、围绕 被动句 方:当 下: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东:名词用作动词,东下 赋:吟诵 固:本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侣:意动用法,以……为伴侣 友: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相属:相互劝酒 挟:携带,偕同 抱:伴同,伴随 骤:一下子,很轻易地 遗响:余音,指箫声
(第4段)斯:这样 盈虚:月亮时圆时缺 卒:终究 曾:竟然 宾语前置句 苟:假如 竭:尽,完 适:享有
(第5段)狼籍:即“狼藉”,凌乱 白:形容词用作动词,变明亮
(二)
1.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浩浩渺渺好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停在何处。(得分点:“纵”,放任;“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
2.他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可如今又在哪里呢?(得分点:“酾酒”,斟酒;“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固”,本来;“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二、
(1)①端正 ②高 ③危险,危急 ④使……处于险境 ⑤危弱,垂危 ⑥正直
(2)①当 ②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③纵横,方圆 ④药方
⑤方形,与“圆”相对 ⑥端方 ⑦才
(3)①劝请 ②同“嘱”,嘱托 ③类 ④撰写 ⑤类似 ⑥动词,归属、隶属 ⑦指某一类人
三、
(1)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2)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3)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4)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5)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6)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7)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8)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9)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10)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共18张PPT)
语文





《赤壁赋》
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
·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微点夯实
漂浮,浮行
兴起
劝请
吟诵
状语后置句
白茫茫的水汽
放任

定语后置句
同“凭”,乘
太空

一种划船工具,
形似桨
所思慕的人
主谓倒装句
定语后置句
同声相
应,伴奏
使动用法,使……起舞
使动用法,使……落泪
容色改变的样子
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端正
宾语前置句
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同“缭”,盘绕、围绕
被动句

名词用作动
词,攻占
名词用作动词,东下
吟诵
本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意动用法,以……为伴侣
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相互劝酒
携带,偕同
伴同,伴随
一下子,很轻易地
余音,指箫声
这样
月亮时圆时缺
终究
竟然
宾语前置句
假如
尽,完
享有
即“狼藉”,凌乱
形容词用作动词,变明亮
(二)翻译语句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浩浩渺渺好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停在何处。(得分点:“纵”,放任;“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可如今又在哪里呢?(得分点:“酾酒”,斟酒;“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固”,本来;“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例句 义项
①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②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
③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
多义实词
(1)危
二、连线梳理
端正

危险,危急
例句 义项
④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齐桓晋文之事》)
⑤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
⑥危言危行
使……处于险境
危弱,垂危
正直
例句 义项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②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③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五石之瓠》)
⑤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并序》)
⑥方正之不容也(《屈原列传》)
⑦春蚕到死丝方尽(《无题》)
(2)方

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纵横,方圆
药方
方形,与“圆”相对
端方

例句 义项
①举酒属客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④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
⑤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⑥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⑦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
(3)属
劝请
同“嘱”,嘱托

撰写
类似
动词,归属、隶属
指某一类人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考默写]
(1)(2023·全国乙)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境界开阔,与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
(2)(2020·全国Ⅱ)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默写
纵一苇之所如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凌万顷之茫然
(3)(2020·北京)古人常常把酒吟诗,如苏轼在黄州赤壁“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9·全国Ⅱ)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情境默写]
(5)山川形胜之地,曾有历史烟云。苏轼《赤壁赋》中“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中所指山川之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
(6)小明读《三国演义》时,很喜欢开头《临江仙》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种看淡成败的超脱让他想起了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7)暑假里,老张来到景区游玩,面对浩荡奔流的江水,不禁感慨生命短暂,自然永恒,吟诵出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结尾处说“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以此表示自己在获取短暂“安静”后不得不回归到残忍的现实中。同是夜游的苏轼则自适太多,从他《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现的结束出游的方式就能够看出。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飞花令式默写]
(9)古人常有在天地面前感慨个人渺小或人生短暂的句子,比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答案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10)生活在自然之中,“清风”二字常会撩动古人心弦,化作佳句融入诗文之中,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登泰山记》
一、微点夯实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第1段)泰山之(    ),汶水西流;其(    ),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第2段)余(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    )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    ),(    )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    ),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    )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世皆谓之天门(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既上,苍山(    )雪,明(    )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    )雾若带然。
(第3段)戊申(    ),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    )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    )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    )色,而皆若(    )。
(第4段)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    )失。僻不(    )道者,皆不及往。
(第5段)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    ),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第6段)桐城姚鼐记。
(二)翻译语句
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连线梳理
1.多义实词
(1)限
例句 义项
①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②崖限当道者
③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④宰严限追比(《促织》)
⑤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战国策·秦策》) 阻隔,险阻
(2)或
例句 义项
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②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③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④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2.重点虚词:以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余始循以入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
④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⑤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⑥以刀劈狼首(《狼》)
⑦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⑧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
⑨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⑩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3.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例句 释义 活用规律
①明烛天南 (1)
②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2)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3)
⑥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⑦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
⑧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五石之瓠》)
三、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情境默写]
(1)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2)《登泰山记》中,姚鼐经中岭至山顶,途中遇到的“________________”被人们称为“天门”,因为天气原因,整个登山过程中都“__________________”,连石阶都几乎无法攀登。
(3)姚鼐《登泰山记》中,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元旦假期,小刚跟随家人去登泰山,一路上大雾弥漫,路滑难行,石阶几乎无法攀登,这让他想到了姚鼐在《登泰山记》一文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姚鼐《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麓山路为四十五里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细写登山道路台阶情况。
(6)诗人苇岸曾说“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细致描绘了“英雄诞生”最初的瑰丽画面。
[飞花令式默写]
(7)姚鼐《登泰山记》中的“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两句以诸峰来衬托日观峰的高峻,这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台四万八千丈,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杜甫《望岳》中的“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8)好的比喻往往取材于生活,巧于运思,如姚鼐《登泰山记》中的“_______________”,用衣带喻环绕山腰的云雾,形象生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用磨刀之功比学习之效,说理深刻。
答案精析
一、
(一)
(第1段)阳:山的南面 阴:山的北面 当:在 判断句
(第2段)以:在 乘:冒 限:界限 至于:到达 磴:石阶 循:顺着 定语后置句 云:助词,无实义 及:等到 负:背 烛:名词用作动词,照 居:停留
(第3段)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判断句 稍:逐渐  极天:天边  采:同“彩” 动摇:晃动,摇荡 判断句 驳:杂 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第4段)漫:模糊 当:对着
(第5段)平方:平的和方形的 圜:同“圆”
(二)
1.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得分点:“及”,等到;“既”,已经;“负”,背;“烛”,名词用作动词,照)
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得分点:“回视”,回头看;两个“或”,有的;“绛”,大红;“驳色”,颜色错杂;“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二、
1.(1)①界限 ②门槛 ③限度 ④期限
(2)①有的 ②或许 ③有时 ④有人
2.①介词,在 ②连词,表顺承 ③助词,表方位 ④介词,表因果关系,因为 ⑤连词,表并列 ⑥介词,拿、用 ⑦连词,表目的,来 ⑧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⑨介词,凭借、靠 动词,认为、以为
3.释义:①“烛”,照。②“籍”,造册登记。③“水”,游泳。④“王”,称王。⑤“志”,做标记。⑥“罾”,用网捕。⑦“风”,吹风。⑧“树”,种植。
活用规律:(1)名词+名词。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或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2)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名词放在“能”“可”“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名词前面有副词(“不”“已”“相”等),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3)所+名词。“所”加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时常作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使用,如果“所”后跟的是名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4)名词+介宾短语(或代词)。如果名词后面带了介宾短语,而这个介宾短语是状语后置,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一般不能修饰代词,如果它置于代词之前,常活用为动词。
三、
(1)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2)崖限当道 (道中)迷雾冰滑 (3)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4)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5)道皆砌石为磴 其级七千有余 (6)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7)对此欲倒东南倾 会当凌绝顶 (8)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金就砺则利(共19张PPT)
语文





《登泰山记》
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
·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微点夯实
山的南面
山的北面

判断句


到达
界限
石阶
顺着
定语后置句
助词,无实义
等到

名词用作动词,照
停留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判断句
逐渐
天边
同“彩”
晃动,摇荡
判断句

躬的样子
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
模糊
对着
平的和方形的
同“圆”
(二)翻译语句
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得分点:“及”,等到;“既”,已经;“负”,背;“烛”,名词用作动词,照)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得分点:“回视”,回头看;两个“或”,有的;“绛”,大红;“驳色”,颜色错杂;“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1.多义实词
(1)限
二、连线梳理
例句 义项
①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②崖限当道者
③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④宰严限追比(《促织》)
⑤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战国策·秦策》) 阻隔,险阻
界限
门槛
限度
期限
(2)或
有的
或许
有时
有人
例句 义项
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②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③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④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余始循以入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
④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⑤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重点虚词:以
介词,在
连词,表顺承
助词,表方位
介词,表因果关系,因为
连词,表并列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⑥以刀劈狼首(《狼》)
⑦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⑧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
⑨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⑩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介词,拿、用
连词,表目的,来
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介词,凭借、靠
动词,认为、以为
3.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例句 释义 活用规律
①明烛天南 (1)
②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烛”,照。
“籍”,造册登记。
答案 活用规律:
名词+名词。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或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 例句 释义 活用规律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2)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水”,游泳。
“王”,称王。
答案 活用规律:
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名词放在“能”“可”“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名词前面有副词(“不”“已”“相”等),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 例句 释义 活用规律
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桃花源记》) (3)
⑥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志”,做标记。
“罾”,用网捕。
答案 活用规律:
所+名词。“所”加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时常作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使用,如果“所”后跟的是名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 例句 释义 活用规律
⑦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
⑧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五石之瓠》)
“风”,吹风。
“树”,种植。
答案 活用规律:
名词+介宾短语(或代词)。如果名词后面带了介宾短语,而这个介宾短语是状语后置,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一般不能修饰代词,如果它置于代词之前,常活用为动词。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情境默写]
(1)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2)《登泰山记》中,姚鼐经中岭至山顶,途中遇到的“________”被人们称为“天门”,因为天气原因,整个登山过程中都“_____________”,连石阶都几乎无法攀登。
三、名句默写
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崖限当道
(道中)迷雾冰滑
(3)姚鼐《登泰山记》中,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的句子是“___________”,表现了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元旦假期,小刚跟随家人去登泰山,一路上大雾弥漫,路滑难行,石阶几乎无法攀登,这让他想到了姚鼐在《登泰山记》一文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烛天南
苍山负雪
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5)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姚鼐《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麓山路为四十五里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细写登山道路台阶情况。
(6)诗人苇岸曾说“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细致描绘了“英雄诞生”最初的瑰丽画面。
道皆砌石为磴  其级七千有余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飞花令式默写]
(7)姚鼐《登泰山记》中的“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两句以诸峰来衬托日观峰的高峻,这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台四万八千丈,_________________”以及杜甫《望岳》中的“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8)好的比喻往往取材于生活,巧于运思,如姚鼐《登泰山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用衣带喻环绕山腰的云雾,形象生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用磨刀之功比学习之效,说理深刻。
对此欲倒东南倾
会当凌绝顶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金就砺则利必修上册
《劝学》
一、微点夯实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第1段)君子曰:学不可以(    )。
(第2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    )绳,(    )(    )轮,其曲中规。(    )有(    )(    ),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    )(    )则利,君子(    )而日(    )(    )乎己,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第3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    )也,而闻者(    )。(    )舆马者,非利足也,而(    )千里;假舟楫者,非能(    )也,而(    )江河。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第4段)积土成山,风雨兴(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    )自得,(    )备焉。故不积跬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    )。蚓无(    )之利,筋骨之强,(    )食埃土,(    )饮(    ),用心(    )也。蟹六(    )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    )者,用心躁也。
(二)翻译语句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连线梳理
1.多义实词
(1)假
例句 义项
①善假于物也
②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苏武传》)
③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并序》)
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⑤假令仆伏法受诛(《报任安书》)
(2)绝
例句 义项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我命绝今日(《孔雀东南飞并序》)
③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
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⑦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2.重点虚词:而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锲而不舍
⑥蟹六跪而二螯
⑦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原列传》)
⑧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⑨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3.特殊句式
定 语 后 置 句 例句 正常语序或标志词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③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⑤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登泰山记》)
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⑦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五石之瓠》)
⑧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三、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考默写]
(1)(2022·新高考Ⅰ)《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2020·全国Ⅱ)《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____”。
(3)(2020·天津)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8·全国Ⅲ)《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默写]
(5)人工智能蓬勃发展,有人利用ChatGPT等工具解答困惑,高效学习,这种现象恰好符合《荀子·劝学》中所总结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明在听到习近平讲话时,感慨“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这句中包含的中国智慧,不禁想起《荀子·劝学》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以行路为喻讲述道理。
(7)航天英雄王亚平持之以恒地探索浩瀚星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航天梦。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飞花令式默写]
(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9)古人重视学习对改变自我的重要性,《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要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自己;《论语·学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虚心学习可以匡正自己。
答案精析
一、
(一)
(第1段)已:停止
(第2段)状语后置句 中:合乎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以为:把它做成 虽:即使 有:同“又” 槁暴:晒干 判断句 就: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博学:广泛地学习 参:检验 省:省察 知:同“智”,见识
(第3段)博见:看得广阔  疾:劲疾  彰:清楚  假:借助  致:到达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绝:横渡  生:同“性”,天性
(第4段)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神明:非凡的智慧 圣心:圣人的心怀  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锲:刻 镂:雕刻 爪牙:爪子和牙齿  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上 下:名词用作状语,往下  黄泉:地下的泉水 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跪:蟹腿 寄托:寄居托身
(二)
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会见识明达、行为没有过失了。(得分点:“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方位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参省”,检查、省察;“知”,同“智”,见识)
2.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劲疾,但听的人会听得很清楚。(得分点:“而”,第一个表修饰,第二个表转折;“疾”,劲疾;“彰”,清楚)
3.螃蟹有六条腿,两个大蟹钳,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得分点:“跪”,蟹腿;“……者……也”,表原因的判断句;“寄托”,古今异义词,寄居托身;“躁”,浮躁)
二、
1.(1)①借助 ②临时委任 ③假期 ④与“真”相反,不真、假装 ⑤假设,假使
(2)①横渡 ②停止呼吸,气绝 ③断绝 ④绝交,断绝往来
⑤隔绝的,封闭的 ⑥绝对,完全 ⑦陡峭的
2.①连词,表转折,但 ②连词,表递进,并且 ③连词,表修饰
④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⑤连词,表假设 ⑥连词,表并列,和 ⑦连词,表因果,因而 ⑧连词,表目的 ⑨代词,你的
3.①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标志词是“之” ②即“好事者少年”,标志词是“者”  ③即“留在汉者匈奴使”,标志词是“者” ④即“察察之身”,标志词是“之” ⑤即“限当道崖者”,标志词是“者” ⑥即“铿然有声之石”,标志词是“之”和“者” ⑦即“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宋人”,标志词是“者” ⑧即“十二金人”,无标志词
三、
(1)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2)以为轮 使之然也 (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6)(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7)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8)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就有道而正焉(共18张PPT)
语文





 《劝学》
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
·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微点夯实
停止
状语后置句
合乎
把它做成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即使
同“又”
晒干
判断句
接近,靠近
磨刀石
广泛地学习
检验
省察
同“智”,见识
看得广阔
劲疾
清楚
借助
到达
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横渡
同“性”,天性
兼词,相当于“于此”
非凡的智慧
圣人的心怀
没有用来……的,无从

雕刻
爪子和牙齿
名词用作状语,向上
名词用作状语,往下
地下的泉水
蟹腿
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寄居托身
(二)翻译语句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会见识明达、行为没有过失了。(得分点:“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方位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参省”,检查、省察;“知”,同“智”,见识)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劲疾,但听的人会听得很清楚。(得分点:“而”,第一个表修饰,第二个表转折;“疾”,劲疾;“彰”,清楚)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螃蟹有六条腿,两个大蟹钳,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得分点:“跪”,蟹腿;“……者……也”,表原因的判断句;“寄托”,古今异义词,寄居托身;“躁”,浮躁)
例句 义项
①善假于物也
②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苏武传》)
③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并序》)
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⑤假令仆伏法受诛(《报任安书》)
1.多义实词
(1)假
二、连线梳理
借助
临时委任
假期
与“真”相反,不真、假装
假设,假使
例句 义项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我命绝今日(《孔雀东南飞并序》)
③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
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⑦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2)绝
横渡
停止呼吸,气绝
断绝
绝交,断绝往来
隔绝的,封闭的
绝对,完全
陡峭的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锲而不舍
⑥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转折,但
连词,表递进,并且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连词,表假设
连词,表并列,和
2.重点虚词:而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⑦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原列传》)
⑧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⑨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连词,表因果,因而
连词,表目的
代词,你的
定 语 后 置 句 例句 正常语序或标志词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③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标志词是“之”
即“好事者少年”,标志词是“者”
即“留在汉者匈奴使”,标志词是“者”
即“察察之身”,标志词是“之”
3.特殊句式
定 语 后 置 句 例句 正常语序或标志词
⑤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登泰山记》)
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⑦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五石之瓠》)
⑧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即“限当道崖者”,标志词是“者”
即“铿然有声之石”,标志词是“之”和“者”
即“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宋人”,标志词是“者”
即“十二金人”,无标志词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考默写]
(1)(2022·新高考Ⅰ)《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2020·全国Ⅱ)《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
三、名句默写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以为轮
使之然也
(3)(2020·天津)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8·全国Ⅲ)《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
吾尝终日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情境默写]
(5)人工智能蓬勃发展,有人利用ChatGPT等工具解答困惑,高效学习,这种现象恰好符合《荀子·劝学》中所总结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明在听到习近平讲话时,感慨“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这句中包含的中国智慧,不禁想起《荀子·劝学》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以行路为喻讲述道理。
(7)航天英雄王亚平持之以恒地探索浩瀚星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航天梦。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飞花令式默写]
(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9)古人重视学习对改变自我的重要性,《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强调要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自己;《论语·学而》中的“______________”强调虚心学习可以匡正自己。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
就有道而正焉《师说》
一、微点夯实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第1段)古之(    )必有师。师者,(    )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先乎吾,吾(    )(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    )道也,夫(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第2段)嗟乎!(    )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    )人也远矣,(    )从师而问(    );今之(    ),其(    )圣人也亦远矣,而(    )学于师。是故圣(    )圣,(    )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    )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师焉,或不(    )焉,(    )而(    )遗,吾未见其(    )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    ),今其智(    )反不能及,(    )可怪也欤!
(第3段)圣人无(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弟子(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    ),如是而已。
(第4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    ),(    )经(    )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之。
(二)翻译语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连线梳理
1.多义实词
(1)道
例句 义项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道相似也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
⑤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⑥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⑦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⑧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2)传
例句 义项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④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种树郭橐驼传》)
⑤寒声一夜传刁斗(《燕歌行并序》)
2.重点虚词:于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③得双石于潭上(《石钟山记》)
④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⑤室西连于中闺(《项脊轩志》)
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⑦王于兴师,修我戈矛(《无衣》)
三、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考默写]
(1)(2019·全国Ⅲ)《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9·北京)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8·全国Ⅰ)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情境默写]
(4)人不能盲目自大,当别人夸奖你的专长时,你可以用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你的谦逊。
(5)北宋理学家张载有言“为往圣继绝学”,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好诠释了教师在文化传承方面肩负的重要责任。
(6)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描述的士大夫对从师的态度是一样的。
(7)IT行业人才辈出,出现了学生业绩赶超师傅的事例,许多师傅用韩愈《师说》中的两句话发感慨,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该给孩子树立从师学习的榜样。韩愈在《师说》中就批评有些家长的做法:爱自己的孩子,“_____________”;但对于自身,“______________”。这样的家长真是糊涂!
[飞花令式默写]
(9)古人认为后天的学习很重要,比如《荀子·劝学》中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点,而韩愈在《师说》首段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指出,任何人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道理的,所以要拜师学习。
答案精析
一、
(一)
(第1段)学者:求学的人 所以: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受:同“授”,传授 固:固然,本来 从而:跟从并且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学习 庸:表示反问语气 判断句
(第2段)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出:超出 犹且:尚且,还 焉:句末语气词,不译 众人:一般人 下:名词用作动词,不如、低于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益:更加,越发 愚:形容词用作名词,愚人 其:大概 则:却 习:使动用法,使……学习 宾语前置句 或:有的,指代“句读之不知” 不:同“否” 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 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方面 明:形容词用作名词,明智之处 族:类 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 乃:竟 其:多么
(第3段)常师:固定的老师 徒:同类的人 是故:因此 不必:不一定 状语后置句 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
(第4段)古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嘉:赞许 贻:赠送
(二)
1.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得分点:“学者”,古今异义词,求学的人;“所以”,古今异义词,用来……的、凭它(他)来……的;“受”,同“授”,传授;句式为判断句式]
2.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句读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得分点: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或”,有的;“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遗”,放弃;“明”,明智之处)
二、
1.(1)①道理 ②风尚 ③道德学问 ④从师之道 ⑤道义,正道 ⑥天道,自然的规律 ⑦说,谈论 ⑧方法
(2)①传授 ②流传 ③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④记载 ⑤传送,传递
2.①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②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③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 ④表示对象,可译为“对”“向”“对于” ⑤表示对象,可译为“与”“跟”“同” ⑥表示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⑦助词,用于句中以凑足音节
三、
(1)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2)(示例)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3)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5)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8)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9)学不可以已 人非生而知之者(共17张PPT)
语文





《师说》
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
·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微点夯实
求学的人
用来……的,凭它
(他)来……的
同“授”,传授
固然,本来
跟从并且
意动用法,以……为师
学习
表示反问语气
判断句
尊师学习的风尚
超出
句末语气词,不译
尚且,还
一般人
名词用作动词,不如、
低于
意动用法,以……为耻

加,越发
形容词用作名词,愚人
大概

使动用法,使……学习
宾语前置句
有的,指代“句读之不知”
同“否”
小的方面要学习
形容词用作名词,
大的方面
形容词用作名词,明智之处

不与同列,
意思是看不起

多么
固定的老师
同类的人
因此
不一定
状语后置句
专门学习或研究
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
相对
《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赞许
赠送
(二)翻译语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得分点:“学者”,古今异义词,求学的人;“所以”,古今异义词,用来……的、凭它(他)来……的;“受”,同“授”,传授;句式为判断句式]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句读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得分点: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或”,有的;“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遗”,放弃;“明”,明智之处)
1.多义实词
(1)道
二、连线梳理
例句 义项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道相似也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
⑤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道理
风尚
道德学问
从师之道
道义,正道
例句 义项
⑥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⑦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⑧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天道,自然的规律
说,谈论
方法
例句 义项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④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种树郭橐驼传》)
⑤寒声一夜传刁斗(《燕歌行并序》)
(2)传
传授
流传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记载
传送,传递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③得双石于潭上(《石钟山记》)
④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 “到”“从”
2.重点虚词:于
表示对象,可译为“对”“向” “对于”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⑤室西连于中闺(《项脊轩志》)
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⑦王于兴师,修我戈矛(《无衣》)
表示对象,可译为“与”“跟” “同”
表示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助词,用于句中以凑足音节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考默写]
(1)(2019·全国Ⅲ)《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9·北京)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8·全国Ⅰ)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三、名句默写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示例)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情境默写]
(4)人不能盲目自大,当别人夸奖你的专长时,你可以用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你的谦逊。
(5)北宋理学家张载有言“为往圣继绝学”,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好诠释了教师在文化传承方面肩负的重要责任。
(6)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描述的士大夫对从师的态度是一样的。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7)IT行业人才辈出,出现了学生业绩赶超师傅的事例,许多师傅用韩愈《师说》中的两句话发感慨,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该给孩子树立从师学习的榜样。韩愈在《师说》中就批评有些家长的做法:爱自己的孩子,“____________”;但对于自身,“_________”。这样的家长真是糊涂!
师不必贤于弟子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飞花令式默写]
(9)古人认为后天的学习很重要,比如《荀子·劝学》中提出了“____________”的论点,而韩愈在《师说》首段用“_______________”一句指出,任何人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道理的,所以要拜师学习。
学不可以已
人非生而知之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