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选修 课件+学案(10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选修 课件+学案(10份打包)

资源简介

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训练
选修 《〈老子〉八章》《季氏将伐颛臾》
《〈老子〉八章》
一、微点夯实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第八章)(    )善若水。水(    )(    )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    ),正(    )善治,事善能,动善(    )。夫唯不争,故无(    )。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    ),(    )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    )不为(    ),故去彼取此。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    )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    )为之容。(    )焉若冬涉川,(    )兮若畏四邻,(    )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    ),敦兮其若朴,(    )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    )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    )。夫唯不盈,故(    )蔽(    )不新成。
(第二十二章)(    )则全,(    )则直,洼则盈,(    )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    )一,为天下(    )。不自见故明,不自(    )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全而归之。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    )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    )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    ),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    )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    )。不(    )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    )。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天下常以(    ),(    )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八十一章)(    )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    )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二)翻译语句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连线梳理
多义实词
(1)尤
例句 义项
①夫唯不争,故无尤
②况臣孤苦,特为尤甚(《陈情表》)
③怨天尤人
④信造化之尤物也(《过小孤山大孤山》) 优异,突出
(2)容
例句 义项
①故强为之容
②方正之不容也(《屈原列传》)
③整顿衣裳起敛容(《琵琶行并序》)
④可容一人居(《项脊轩志》)
⑤女为悦己者容(《史记·刺客列传》) 修饰面容
三、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于老师讲到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小慧想到了《〈老子〉八章》中有这样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善于用辩证法的思想作为观察和处理社会生活的原则,在《〈老子〉八章》中,他从生活经验的角度讲述事物正反两面的变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刚在发表国旗下讲话的时候,说:“过度追崇对外物的享受,会让我们陷入物欲的深渊不可自拔。”之后又引用《〈老子〉八章》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以说明。
(4)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老子〉八章》中也有相关论述,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都有关于“老师”的论述,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子在《〈老子〉八章》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善良之人对恶人的示范作用。
《季氏将伐颛臾》
一、微点夯实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第1段)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    )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    )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第2段)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而不(    ),(    )而不扶,则将焉用彼(    )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是谁之过与?”
(第3段)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    )。”孔子曰:“求!君子(    )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    )文德以(    )之。既来之,则(    )之。今由与求也,(    )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    )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    )之内也。”
(二)翻译语句
1.无乃尔是过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连线梳理
多义实词
(1)患
例句 义项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五代史伶官传序》)
③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毛病
④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禁忌,忌讳
(2)陈
例句 义项
①陈力就列
②《陈情表》
③所以饰后宫、充下陈(《谏逐客书》)
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
⑤非陈诗何以展其义(《诗品序》)
⑥广行无部伍行陈(《史记·李将军列传》) 同“阵”,交战时的战斗队列
三、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以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道破季氏阴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以老虎出笼、玉器毁坏在盒子里为喻指出冉有的责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季氏将伐颛臾》中,体现孔子治国理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来”是对外政策,“安”是对内措施。
(4)《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借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子路没有尽到家臣职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季氏将伐颛臾》中,冉有归咎他人推卸责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统治者治理国家一定要重视人民的力量,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曾经提到使别国人民归顺本国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统治者治理国家要处理好贫富悬殊的问题,否则会影响到国家安定,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曾经提到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老子〉八章》
一、
(一)
(第八章)上:最 善:善于 利:形容词用作动词,滋养、滋润 居:居住 信:信用 正:同“政”,为政 时:顺应时机 尤:过失,罪过
(第十二章)爽:败坏 驰骋:纵情 腹:指仅求生活温饱 目:指耳目声色之欲
(第十五章)玄:玄远 强:勉强 豫:迟疑不决 犹:警觉戒备 俨:郑重恭敬  释:消融 旷:旷达 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盈:满 能:宁可 蔽:同“敝”,破旧
(第二十二章)曲:委曲 枉:弯曲,不直 敝:陈旧 抱:坚守,抱持 式:范式 是:认为正确 诚:确实
(第二十五章)殆:停止 曰:则 法:取法
(第二十七章)瑕谪:玉上的斑痕,比喻人的缺点、过错 关楗:关门的木栓 袭明:顺应常道 资:凭借,依靠 贵:意动用法,以……为贵 要妙:精深微妙
(第四十八章)损:减少 取:治理 无事:顺乎自然而不扰攘生事 及:如果
(第八十一章)信:真实可靠 既:穷尽
(二)
1.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得分点:“上善”,最大的善;第二个“善”,善于;“利”,滋养;“处”,停留;“几”,接近)
2.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得分点:“道”,自然规律;“害”,妨害、伤害;“圣人之道”,圣人的行为准则;判断句)
二、
(1)①过失,罪过 ②特别,更 ③怨恨,归咎
(2)①描述 ②容纳 ③脸色,神色 ④容许
三、
(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2)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4)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5)故善人者 不善人之师
《季氏将伐颛臾》
一、
(一)
(第1段)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宾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以为:把……当作 宾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第2段)危:名词用作动词,遇到危险 持:护持 颠:跌倒 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第3段)忧: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的事情 疾:痛恨 辞:托辞,借口 修:施行 来:使动用法,使……来 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相:辅佐 干戈:军事 萧墙:这里借指宫廷
(二)
1.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得分点:“无乃”,恐怕;“过”,责备;“是”为提宾标志词)
2.做到这样,别的国家的人还不归服,便施行文教德政吸引他们前来(归服)。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得分点:“远人”,远方的人,指别的国家的人;“修”,施行;“来”,使动用法,使……来;“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二、
(1)①忧虑,担心 ②忧患,灾祸
(2)①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 ②陈述 ③下陈指古代殿堂下放置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 ④陈旧的 ⑤铺陈
三、
(1)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2)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3)既来之 则安之 (4)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 (5)夫子欲之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6)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7)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共26张PPT)
语文





《〈老子〉八章》《季氏将伐颛臾》
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
·
《〈老子〉八章》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微点夯实

善于
形容词用作动词,滋养、滋润
居住
信用
同“政”,为政
顺应时机
过失,罪过
败坏
纵情
指仅求生活
温饱
指耳目声色之欲
玄远
勉强
迟疑不决
警觉戒备
郑重恭敬
消融
旷达
使动用法,使……安定

宁可
同“敝”,
破旧
委曲
弯曲,不直
陈旧
坚守,抱持
范式
认为正确
确实
停止

取法
玉上的斑痕,比喻人的缺点、
过错
关门的木栓
顺应常道
凭借,依靠
意动用法,以……为贵
精深微妙
减少
治理
顺乎自然而不扰攘生事
如果
真实可靠
穷尽
(二)翻译语句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得分点:“上善”,最大的善;第二个“善”,善于;“利”,滋养;“处”,停留;“几”,接近)
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得分点:“道”,自然规律;“害”,妨害、伤害;“圣人之道”,圣人的行为准则;判断句)
例句 义项
①夫唯不争,故无尤
②况臣孤苦,特为尤甚(《陈情表》)
③怨天尤人
④信造化之尤物也(《过小孤山大孤山》) 优异,突出
多义实词
(1)尤
二、连线梳理
过失,罪过
特别,更
怨恨,归咎
例句 义项
①故强为之容
②方正之不容也(《屈原列传》)
③整顿衣裳起敛容(《琵琶行并序》)
④可容一人居(《项脊轩志》)
⑤女为悦己者容(《史记·刺客列传》) 修饰面容
(2)容
描述
容纳
脸色,神色
容许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于老师讲到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小慧想到了《〈老子〉八章》中有这样的句子:“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善于用辩证法的思想作为观察和处理社会生活的原则,在《〈老子〉八章》中,他从生活经验的角度讲述事物正反两面的变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默写
水善利万
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小刚在发表国旗下讲话的时候,说:“过度追崇对外物的享受,会让我们陷入物欲的深渊不可自拔。”之后又引用《〈老子〉八章》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以说明。
答案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4)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老子〉八章》中也有相关论述,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都有关于“老师”的论述,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子在《〈老子〉八章》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善良之人对恶人的示范作用。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故善人者  不善人之师
《季氏将伐颛臾》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微点夯实
这里指军事行动
宾语前置句、
固定句式
把……当作
宾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名词用作动词,遇到危险
护持
跌倒
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的事情
痛恨
托辞,借口
施行
使动用法,使……来
使动用法,使……
安定
辅佐
军事
这里借指宫廷
(二)翻译语句
1.无乃尔是过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得分点:“无乃”,恐怕;“过”,责备;“是”为提宾标志词)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到这样,别的国家的人还不归服,便施行文教德政吸引他们前来(归服)。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得分点:“远人”,远方的人,指别的国家的人;“修”,施行;“来”,使动用法,使……来;“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例句 义项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五代史伶官传序》)
③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毛病
④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禁忌,忌讳
多义实词
(1)患
二、连线梳理
忧虑,担心
忧患,灾祸
例句 义项
①陈力就列
②《陈情表》
③所以饰后宫、充下陈(《谏逐客书》)

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
⑤非陈诗何以展其义(《诗品序》)
⑥广行无部伍行陈(《史记·李将军列传》) 同“阵”,交战时的战斗队列
(2)陈
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
陈述
下陈指古代殿堂下放置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
陈旧的
铺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以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道破季氏阴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以老虎出笼、玉器毁坏在盒子里为喻指出冉有的责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季氏将伐颛臾》中,体现孔子治国理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其中,“来”是对外政策,“安”是对内措施。
三、名句默写
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既来之
则安之
(4)《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借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子路没有尽到家臣职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季氏将伐颛臾》中,冉有归咎他人推卸责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统治者治理国家一定要重视人民的力量,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曾经提到使别国人民归顺本国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7)统治者治理国家要处理好贫富悬殊的问题,否则会影响到国家安定,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曾经提到过:“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
夫子欲之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
来之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
贫而患不安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训练
《黄冈竹楼记》《上枢密韩太尉书》
《黄冈竹楼记》
一、微点夯实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第1段)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 (    )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第2段)子城西北隅, (    )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    ),与月波楼通。远 (    )山光,平 (    )江濑,幽 (    )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 (    )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 (    ),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
(第3段)公退之暇,被(    )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    ),焚香默坐,销遣 (    )。 (    )之外, (    )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 (    )也。
(第4段)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 (    )于贮妓女,藏 (    ),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第5段)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 (    );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 (    ), (    )而 (    )之, (    )斯楼之不朽也!
(第6段)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二)翻译语句
1.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销遣世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连线梳理
多义实词:比
例句 义项
①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②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
③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过秦论》)
④因出己虫,纳比笼中(《促织》)
⑤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祭十二郎文》) 近来
三、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禹偁《黄冈竹楼记》中,开篇就提到黄冈这个地方盛产竹子且竹子十分粗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禹偁《黄冈竹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作者在竹楼读书时的神态和心态,同时向读者揭露了自己修建竹楼的深层心理原因。
(3)王禹偁《黄冈竹楼记》中,写小竹楼周围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禹偁《黄冈竹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竹楼所见,一远一近,把竹楼与远山、近江的关系写活了。
(5)王禹偁《黄冈竹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竹楼环境的总括,一实一虚,前者强调空间清幽、寂静广远,后者以虚笔撩起读者的无尽想象。
(6)王禹偁《黄冈竹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写出了埋怨之情,也写出了旷达之意,表现了作者在像浮萍四处漂泊的生活里毫不畏惧的心态。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一、微点夯实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第1段)太尉执事:辙 (    )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 (    )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 (    )乎天地之间, (    )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 (    ),颇有 (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    )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第2段)辙生十有(    )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 (    )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 (    ), (    )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 (    ),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 (    ) (    ),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 (    )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 (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    ),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 (    )以不敢 (    ),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
(第3段)且夫人之学也,不 (    )其 (    ),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 (    ),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 (    )而无憾者矣。
(第4段)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    )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 (    )数年之间,将以益 (    )其文,且学为政。太尉 (    )以为可教而 (    ),又幸矣。
(二)翻译语句
1.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连线梳理
多义实词
(1)形
例句 义项
①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并序》)
④视之,形若土狗(《促织》)
(2)广
例句 义项
①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
④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并序》)
⑤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宽心,安慰
三、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中,称赞孟子文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述了司马迁文章的风格特点。
(3)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自己将进一步专研并学习治理政事。
(4)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描写出韩太尉的雄才大略,把国家目前内无忧、外无患的局面归功于韩太尉的出色辅佐。
(5)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中,作者高度赞扬韩太尉内外兼修、文武双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人求学往往出门游历,这样可以开阔视野,让自己有见识,像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的,他离开家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黄冈竹楼记》
一、
(一)
(第1段)刳:砍削
(第2段)雉堞:城上短墙。这里泛指城墙 定语后置句 吞:这里指望见 挹:舀取 阒:寂静 鼓: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围棋:名词用作动词,下围棋 判断句
(第3段)被:同“披”,披在身上 定语后置句 世虑:世俗的杂念 江山:山光水色 第:只 胜概:美好的境界
(第4段)止:只,不过  歌舞:动词用作名词,能歌善舞的人
(第5段)稔:谷子一熟称一稔,引申指一年 同志:志同道合 嗣:继承,接续 葺:修理 庶:期待或可能
(二)
1.(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的时候,江水的急流就在眼前,仿佛可以舀取。那幽静辽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得分点:“吞”,这里指望见;“挹”,舀取;“阒”,寂静;“夐”,遥远;“状”,描述)
2.办完公事的闲暇时间里,披着鹤氅衣,戴着华阳巾,手持一卷《周易》,焚香默坐,打发排遣世俗的种种杂念。(得分点:“暇”,闲暇;“被”,同“披”,披在身上;“销遣”,即“消遣”,打发排遣)
二、
①紧挨,靠近 ②等到,及 ③比较 ④比试
三、
(1)黄冈之地多竹 大者如椽 (2)焚香默坐 销遣世虑 (3)雉堞圮毁 蓁莽荒秽 (4)远吞山光 平挹江濑 (5)幽阒辽夐 不可具状 (6)未知明年又在何处 岂惧竹楼之易朽乎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一、
(一)
(第1段)生:生性 养:培养 充:充塞 称:相称,符合 疏荡:洒脱而不拘束 奇气:奇特的气概 见:同“现”,表现
(第2段)有:同“又” 乡党:乡里 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 百氏:诸子百家 陈迹:陈旧的东西 遂:因而 汩没:灭没,埋没 恣观:尽情观赏 巨丽:极其美好 定语后置句 惮:害怕 发:作乱、侵犯 宾语前置句
(第3段)志:意动用法,以……为志 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方面  光耀:风采 大观:雄伟景象
(第4段)向:先前 优游:从容闲暇 治:研究 苟:如果,假如 辱教之:屈尊教导我
(二)
1.太尉凭借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天下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得分点:“冠”,称冠、冠绝;“恃”,依靠、依仗;“发”,作乱、侵犯)
2.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得分点:“且夫”,况且;“志”,意动用法,以……为志;“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方面;“虽”,即使、纵使)
二、
(1)①外形 ②表现 ③形体 ④形象,形状
(2)①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 ②宽阔,与“狭”相对 ③扩大,增广 ④广泛,多方地
三、
(1)宽厚宏博 充乎天地之间 (2)(故)其文疏荡 颇有奇气 (3)益治其文 且学为政 (4)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5)入则周公、召公 出则方叔、召虎 (6)求天下奇闻壮观 以知天地之广大(共23张PPT)
语文





《黄冈竹楼记》《上枢密韩太尉书》
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
·
《黄冈竹楼记》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微点夯实
砍削
城上短墙。这里泛指城墙
定语后置句
这里指望见
舀取
寂静
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名词用作动词,下围棋
判断句
同“披”,披在身上
定语后置句
世俗的杂念
山光水色

美好的境界
只,不过
动词用作名词,能歌善舞的人
谷子一熟称一稔,引申
指一年
志同道合
继承,接续
修理
期待或可能
(二)翻译语句
1.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的时候,江水的急流就在眼前,仿佛可以舀取。那幽静辽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得分点:“吞”,这里指望见;“挹”,舀取;“阒”,寂静;“夐”,遥远;“状”,描述)
2.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销遣世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办完公事的闲暇时间里,披着鹤氅衣,戴着华阳巾,手持一卷《周易》,焚香默坐,打发排遣世俗的种种杂念。(得分点:“暇”,闲暇;“被”,同“披”,披在身上;“销遣”,即“消遣”,打发排遣)
例句 义项
①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②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
③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过秦论》)
④因出己虫,纳比笼中(《促织》)
⑤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祭十二郎文》) 近来
多义实词:比
二、连线梳理
紧挨,靠近
等到,及
比较
比试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禹偁《黄冈竹楼记》中,开篇就提到黄冈这个地方盛产竹子且竹子十分粗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禹偁《黄冈竹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作者在竹楼读书时的神态和心态,同时向读者揭露了自己修建竹楼的深层心理原因。
(3)王禹偁《黄冈竹楼记》中,写小竹楼周围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默写
黄冈之地多竹
大者如椽
焚香默坐
销遣世虑
雉堞圮毁
蓁莽荒秽
(4)王禹偁《黄冈竹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竹楼所见,一远一近,把竹楼与远山、近江的关系写活了。
(5)王禹偁《黄冈竹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竹楼环境的总括,一实一虚,前者强调空间清幽、寂静广远,后者以虚笔撩起读者的无尽想象。
(6)王禹偁《黄冈竹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写出了埋怨之情,也写出了旷达之意,表现了作者在像浮萍四处漂泊的生活里毫不畏惧的心态。
远吞山光
平挹江濑
幽阒辽夐
不可具状
未知明年又在何处
岂惧竹楼之易朽乎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微点夯实
生性
培养
充塞
相称,符合
洒脱而不拘束
奇特的气概
同“现”,表现
同“又”
乡里
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
诸子百家
陈旧的东西
因而
灭没,埋没
尽情观赏
极其美好
定语后置句
害怕
作乱、侵犯
宾语
前置句
意动用法,以……为志
作名词,大的方面
形容词用
风采
雄伟景象
先前
从容闲暇
研究
如果,假如
屈尊教导我
(二)翻译语句
1.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尉凭借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天下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得分点:“冠”,称冠、冠绝;“恃”,依靠、依仗;“发”,作乱、侵犯)
2.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得分点:“且夫”,况且;“志”,意动用法,以……为志;“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方面;“虽”,即使、纵使)
例句 义项
①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并序》)
④视之,形若土狗(《促织》)
多义实词
(1)形
二、连线梳理
外形
表现
形体
形象,形状
例句 义项
①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
④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并序》)
⑤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宽心,安慰
(2)广
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
宽阔,与“狭”相对
扩大,增广
广泛,多方地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中,称赞孟子文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述了司马迁文章的风格特点。
(3)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说明自己将进一步专研并学习治理政事。
三、名句默写
宽厚宏博
充乎天地之间
(故)其文疏荡
颇有奇气
益治其文
且学为政
(4)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两句侧面描写出韩太尉的雄才大略,把国家目前内无忧、外无患的局面归功于韩太尉的出色辅佐。
(5)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中,作者高度赞扬韩太尉内外兼修、文武双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人求学往往出门游历,这样可以开阔视野,让自己有见识,像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的,他离开家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四夷之所惮以
不敢发
入则周公、召公
出则方叔、召虎
求天下奇闻壮观
以知天地之广大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训练
《滕王阁序》
一、微点夯实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第1段)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    )翼轸,地接衡庐。(    )三江而(    )五湖,控蛮荆而(    )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    )陈蕃之榻。雄州(    )列,俊采(    )驰。台隍(    )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    )。 都督阎公之(    ),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    ),襜帷暂驻。十旬休假,(    )如云;千里(    ),高朋满座。(    )蛟(    )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    )逢(    )。
(第2段)(    )维九月,序(    )三秋。(    )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骖于(    ),访风景于(    );(    )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    )凫(    ),穷岛屿之(    );桂殿兰宫,(    )冈峦之体势。
(第3段)(    )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    ),川泽(    )其(    )瞩。(    )(    )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    )(    ),青雀黄龙之轴(    )。云销(    )雨(    ),彩(    )(    )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    )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    )。
(第4段)遥襟(    )畅,逸兴(    )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    )。睢园绿竹,气(    )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    )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    ),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    )。望长安于日下,(    )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    )远。关山难越,谁(    )(    )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第5段)嗟乎!时运不齐(    ),命途多(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    ),(    )知命。老当益壮,(    )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    )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    )以犹欢。北海虽(    ),(    )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    ),岂效穷途之哭!
(第6段)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    )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    )于(    ),奉(    )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    )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    )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第7段)呜呼!胜地不(    ),盛筵难再;兰亭(    )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    )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二)翻译语句
1.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连线梳理
多义实词
(1)尽
例句 义项
①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
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
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促织》)
⑤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阿房宫赋》)
⑥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屈原列传》)
(2)爽
例句 义项
①爽籁发而清风生
②酌贪泉而觉爽
③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
④五味令人口爽(《〈老子〉八章》)
⑤又爽然自失矣(《屈原列传》)
⑥温豪爽有风概(《晋书·桓温传》) 直爽,爽快
三、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刚读到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时,想到了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化用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
(2)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飘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船歌相呼应和,悠长而辽远。此情此景正应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有词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其中关于“衡阳雁”的意象在王勃《滕王阁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也曾出现过。
(4)老王虽然快到退休年龄了,但是对于自己喜欢的科研工作仍然矢志不渝,可以用王勃《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形容他。
(5)王勃《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勃《滕王阁序》中,写来宾驾着名车骏马造访山阿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王勃《滕王阁序》中,描写宴会管弦之盛、歌声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滕王阁序》中,王勃运用典故来表现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慨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无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王勃《滕王阁序》中,感叹宇宙之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叹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一、
(一)
(第1段)分:分野 襟:意动用法,以……为襟 带:意动用法,以……为带 引:连接 下:使动用法,使……放下 雾:名词用作状语,像雾一样 星:名词用作状语,像星星一样 枕:占据,地处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杰出的人才 雅望:崇高声望 懿范:美好的风范 胜友:才华出众的人 逢迎:迎接 腾:使动用法,使……腾空 起:使动用法,使……起舞 躬:亲自 胜饯:盛大的宴会
(第2段)时:时序 属:属于 潦水:雨后的积水 俨:使动用法,使……整齐 上路:高高的道路 崇阿:高大的山陵 临:来到 汀:水边平地 渚:水中小洲 萦回:曲折回环 即:依着
(第3段)披:打开 盈视:放眼远望 纡:迂回曲折 骇:使动用法,使……惊讶 闾阎:里门,这里代指房屋 扑:满 弥:满 津:渡口 轴:同“舳”,船 销:同“消”,消散 霁:雨后天晴 彻:照耀 区:指天空 穷:穷尽,引申为直到 浦:水滨
(第4段)甫:开始 遄:迅速 遏:阻止,引申为停止 凌:超过 睇眄:流观,环视 迥:远 数:定数 目:名词用作动词,看  北辰:北极星,这里代指国君 悲:同情 失路:迷失道路,比喻不得志
(第5段)齐:同“济”,好 舛:乖违,不顺 屈:使动用法,使……受屈 窜:使动用法,使……窜逃 机:同“几”,预兆 达人:豁达的人 宁:岂,哪能 坠:坠落,引申为放弃 涸辙:比喻困厄的处境 赊:远 扶摇:盘旋而上的暴风 猖狂:狂放,不拘礼法
(第6段)等:相同 簪笏:冠簪和手板,代指官职 百龄:一生 晨昏:侍奉父亲 接:同“结”,结交 叨陪:惭愧地用以自比
(第7段)常:长存 已:完结 恭疏:恭敬地写
(二)
1.雄伟的大州像雾一样聚集,杰出的人才像群星纷驰。南昌城处在瓯越与中原接壤的地方,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俊杰。(得分点:“雾”,名词用作状语,像雾一样;“星”,名词用作状语,像星星一样;“枕”,占据、地处;“美”,形容词用作名词,杰出的人才)
2.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得分点:“屈”,使动用法,使……受屈;“窜”,使动用法,使……窜逃;“乏”,缺少;“明时”,政治昌明)
二、
(1)①全部,都 ②完,没有 ③穷尽 ④死,灭 ⑤极,最 ⑥竭尽,全部用出
(2)①参差 ②清爽 ③过失,差错 ④败坏 ⑤失意,茫然
三、
(1)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2)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 (3)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4)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 (5)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6)俨骖于上路 访风景于崇阿 (7)爽籁发而清风生 纤歌凝而白云遏 (8)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9)天高地迥 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 识盈虚之有数(共17张PPT)
语文





《滕王阁序》
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
·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微点夯实
分野
用法,以……为襟
意动
意动用法,以……为带
连接
使……放下
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状语,像雾一样
名词用作状语,像星星一样
占据,地处
形容词用作名词,杰出的人才
崇高声望
美好的风范
才华出众的人
迎接
使动用法,使……
腾空
使动用法,使……起舞
亲自
盛大的宴会
时序
属于
雨后的积水
使动用法,使……整齐
高高的
道路
高大的山陵
来到
水边平地
水中小洲
曲折回环
依着
打开
放眼远望
迂回曲折
使动用法,使……惊讶
里门,这里代指房屋


渡口
同“舳”,

同“消”,消散
雨后天晴
照耀
指天空
穷尽,引申为直到
水滨
开始
迅速
阻止,引申为停止
超过
流观,环视

定数
名词用作动词,看
北极星,这里代指国君
同情
迷失道路,比喻不得志
同“济”,好
乖违,不顺
使动用法,使……受屈
使动用法,使……窜逃
同“几”,预兆
豁达的人
岂,哪能
坠落,引申为放弃
比喻困厄的处境

盘旋而上的暴风
狂放,不拘
礼法
相同
冠簪和手板,代指官职
一生
侍奉父亲
同“结”,结交
惭愧地用以自比
长存
完结
恭敬地写
(二)翻译语句
1.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雄伟的大州像雾一样聚集,杰出的人才像群星纷驰。南昌城处在瓯越与中原接壤的地方,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俊杰。(得分点:“雾”,名词用作状语,像雾一样;“星”,名词用作状语,像星星一样;“枕”,占据、地处;“美”,形容词用作名词,杰出的人才)
2.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得分点:“屈”,使动用法,使……受屈;“窜”,使动用法,使……窜逃;“乏”,缺少;“明时”,政治昌明)
例句 义项
①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
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
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促织》)
⑤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阿房宫赋》)
⑥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屈原列传》)
多义实词
(1)尽
二、连线梳理
全部,都
完,没有
穷尽
死,灭
极,最
竭尽,全部用出
例句 义项
①爽籁发而清风生
②酌贪泉而觉爽
③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
④五味令人口爽(《〈老子〉八章》)
⑤又爽然自失矣(《屈原列传》)
⑥温豪爽有风概(《晋书·桓温传》) 直爽,爽快
(2)爽
参差
清爽
过失,差错
败坏
失意,茫然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刚读到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时,想到了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化用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
(2)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飘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船歌相呼应和,悠长而辽远。此情此景正应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默写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
(3)范仲淹有词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其中关于“衡阳雁”的意象在王勃《滕王阁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也曾出现过。
(4)老王虽然快到退休年龄了,但是对于自己喜欢的科研工作仍然矢志不渝,可以用王勃《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形容他。
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
(5)王勃《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勃《滕王阁序》中,写来宾驾着名车骏马造访山阿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王勃《滕王阁序》中,描写宴会管弦之盛、歌声之美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 于上路
访风景于崇阿
发而清风生
爽籁
纤歌凝而白云遏
(8)《滕王阁序》中,王勃运用典故来表现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慨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无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9)王勃《滕王阁序》中,感叹宇宙之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感叹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天高地迥
宙之无穷
觉宇
兴尽悲来
识盈虚之有数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训练
《中庸(节选)》《〈孟子〉一则》
《中庸(节选)》
一、微点夯实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重点词语)。
(第一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    )(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二十章)博学(    ),(    )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    )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二)翻译语句
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连线梳理
多义实词
(1)致
例句 义项
①致中和,天地位焉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⑤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种树郭橐驼传》)
(2)笃
例句 义项
①明辨之,笃行之
②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
③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深厚
④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章(《南史·文学传》) 很,非常
三、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庸》中,作者认为的“中”应是“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一种状态,而“和”则是“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一种状态。
(2)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广泛、通达地吸收知识是基础,正如《中庸》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应主动、深入地追问思考,即“__________________”。
(3)《中庸》中指出“中庸之道”是一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境界,达到了这种境界,便可以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庸》认为,天命就是人仁慈的本性,而喜怒哀乐等人的情感表现时,应“__________________”;人的自然情感达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时,天地间一切事物的位置就摆正了,万物都能生长繁育了。
(5)《中庸》特别推崇“中”,认为“中”是“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人人都达到“中和”境界的话,就会“天地位焉,__________________”。
(6)古代君子善于学习,而在《中庸》看来,“为学”可分为五个递进的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房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为学不仅要知行合一,而且还要坚持不懈,甚至要笨鸟先飞。”小刚想到《中庸》中也提到“人一能之,________________;人十能之,________________”。
《〈孟子〉一则》
一、微点夯实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第1段)“敢问夫子(    )乎长?”
(第2段)曰:“我知言,我善养吾(    )之气。”
(第3段)“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第4段)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    )养而(    ),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    )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    )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    ),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    )其苗之不长而(    )之者(    ),(    )归,谓其人曰:‘今日(    )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    )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第5段)“何谓知言?”
(第6段)曰:“(    )知其所蔽,(    )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    )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第7段)“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二)语句翻译
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连线梳理
多义实词:长
例句 义项
①敢问夫子恶乎长
②予助苗长矣
③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④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⑤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⑥不自矜故长(《〈老子〉八章》)
⑦茅檐长扫净无苔(《书湖阴先生壁》)
三、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一则》中,公孙丑问孟子擅长什么的时候,孟子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一则》中,孟子所认为的“知言”除了包括“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这两方面以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方面。
(3)《〈孟子〉一则》中,孟子认为有过失的言辞,从内心产生,则“__________________”;用于政令措施,则“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一则》中,孟子对学生解释说这种“浩然之气”必须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一则》中,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极为浩大刚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孟子〉一则》中,宋人认为自己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跑到地里一看,“__________________”;因而孟子发出了天底下不犯拔苗助长错误的人真是少见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
(7)宋人“揠苗助长”,违反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孟子〉一则》中,孟子举“揠苗助长”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对待“义”既要不断培养,心中牢记;同时也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避免矫枉过正。
答案精析
《中庸(节选)》
一、
(一)
(第一章)中:符合 节:节度,法度 致:达到
(第二十章)之:学的对象(各种知识) 审:详细,周密 笃:坚定 弗措:不罢休。弗,不;措,停止、罢休
(二)
1.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作“和”。(得分点:“发”,表现出来;第二个“中”,符合;“节”,节度、法度)
2.要广泛地涉猎多方面的知识,要详细地提问求教,要慎重地思考问题,要明确地辨别,要坚定地将所学付诸实践。(得分点:“博学”,广泛地学习;“明”,明确;“笃”,坚定)
二、
(1)①达到 ②意态,情趣 ③招引,招致 ④得到 ⑤使达到
(2)①坚定 ②病重
三、
(1)喜怒哀乐之未发 发而皆中节 (2)博学之 审问之 (3)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4)发而皆中节 致中和 (5)天下之大本也 万物育焉 (6)明辨之 笃行之 (7)己百之 己千之
《〈孟子〉一则》
一、
(一)
(第1段)恶:什么,哪里
(第2段)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
(第4段)直:形容词用作名词,正直 无害:不损害 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 慊:同“惬”,痛快 正:止 闵:担心,忧愁 揠:拔 定语后置句 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病:疲倦,劳累 耘:除草 判断句
(第6段)诐辞:偏颇的言辞 淫辞:夸张、过分的言辞 遁辞:躲闪的言辞
(二)
1.有个担忧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的宋国人,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得分点:“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定语后置句;“揠”,拔;“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2.(这些言辞)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话。(得分点:“害”,危害、妨害;“发”,用;“从”,认同、同意)
二、
①擅长 ②生长 ③增长,滋长 ④年长 ⑤大片 ⑥长久,长远 ⑦经常
三、
(1)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邪辞知其所离 遁辞知其所穷 (3)害于其政 害于其事 (4)是集义所生者 非义袭而取之也 (5)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 (6)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7)心勿忘 勿助长也(共22张PPT)
语文





《中庸(节选)》《〈孟子〉一则》
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
·
《中庸(节选)》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重点词语)。
一、微点夯实
符合
节度,法度
达到
学的对象(各种知识)
详细,周密
坚定
不罢休。弗,不;
措,停止、罢休
(二)翻译语句
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作“和”。(得分点:“发”,表现出来;第二个“中”,符合;“节”,节度、法度)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广泛地涉猎多方面的知识,要详细地提问求教,要慎重地思考问题,要明确地辨别,要坚定地将所学付诸实践。(得分点:“博学”,广泛地学习;“明”,明确;“笃”,坚定)
例句 义项
①致中和,天地位焉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⑤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种树郭橐驼传》)
多义实词
(1)致
二、连线梳理
达到
意态,情趣
招引,招致
得到
使达到
例句 义项
①明辨之,笃行之
②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
③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深厚
④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章(《南史·文学传》) 很,非常
(2)笃
坚定
病重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庸》中,作者认为的“中”应是“________________”这样一种状态,而“和”则是“___________”这样一种状态。
(2)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广泛、通达地吸收知识是基础,正如《中庸》中所说“________”;同时应主动、深入地追问思考,即“_______”。
(3)《中庸》中指出“中庸之道”是一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境界,达到了这种境界,便可以使“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默写
喜怒哀乐之未发
发而皆中节
博学之
审问之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4)《中庸》认为,天命就是人仁慈的本性,而喜怒哀乐等人的情感表现时,应“____________”;人的自然情感达到“________”的境界时,天地间一切事物的位置就摆正了,万物都能生长繁育了。
(5)《中庸》特别推崇“中”,认为“中”是“______________”,如果人人都达到“中和”境界的话,就会“天地位焉,__________”。
发而皆中节
致中和
天下之大本也
万物育焉
(6)古代君子善于学习,而在《中庸》看来,“为学”可分为五个递进的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______,_______”。
(7)房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为学不仅要知行合一,而且还要坚持不懈,甚至要笨鸟先飞。”小刚想到《中庸》中也提到“人一能之,_______;人十能之,_______”。
明辨之
笃行之
己百之
己千之
《〈孟子〉一则》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微点夯实
什么,哪里
盛大而流动的样子
形容词用作名
词,正直
不损害
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
同“惬”,痛快

担心,忧愁

定语后置句
疲倦的样子
疲倦,劳累
除草
判断句
偏颇的言辞
夸张、过分的言辞
躲闪的言辞
(二)语句翻译
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个担忧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的宋国人,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得分点:“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定语后置句;“揠”,拔;“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2.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言辞)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话。(得分点:“害”,危害、妨害;“发”,用;“从”,认同、同意)
多义实词:长
例句 义项
①敢问夫子恶乎长
②予助苗长矣
③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④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⑤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⑥不自矜故长(《〈老子〉八章》)
⑦茅檐长扫净无苔(《书湖阴先生壁》)
擅长
生长
增长,滋长
年长
大片
长久,长远
经常
二、连线梳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一则》中,公孙丑问孟子擅长什么的时候,孟子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一则》中,孟子所认为的“知言”除了包括“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这两方面以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方面。
三、名句默写
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邪辞知其所离
遁辞知其所穷
(3)《〈孟子〉一则》中,孟子认为有过失的言辞,从内心产生,则“__________”;用于政令措施,则“__________”。
(4)《〈孟子〉一则》中,孟子对学生解释说这种“浩然之气”必须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一则》中,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极为浩大刚健,“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害于其政
害于其事
是集义所生者
非义袭而取之也
以直养
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
(6)《〈孟子〉一则》中,宋人认为自己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跑到地里一看,“__________”;因而孟子发出了天底下不犯拔苗助长错误的人真是少见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宋人“揠苗助长”,违反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孟子〉一则》中,孟子举“揠苗助长”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对待“义”既要不断培养,心中牢记;同时也要注意“_______,________”,避免矫枉过正。
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心勿忘
勿助长也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训练
古代文论选段
一、微点夯实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第1则)诗者,(    )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    )歌之,永歌之不足,(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节选)》]
(第2则)盖文章,(    )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    )于(    ),见(    )意于篇籍,不(    )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节选)》]
(第3则)(    )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    ),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    ),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    )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    )诗何以展其义?非(    )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锺嵘《诗品序(节选)》]
(第4则)(    )人心者,莫(    )乎情,莫始乎言(    ),莫(    )乎声,莫(    )乎义。诗者,(    )情,言(    ),(    )声,(    )义。[白居易《与元九书(节选)》]
(第5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    )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    )作变(    ),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郑燮《题画(节选)》]
(第6则)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    ),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    )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    )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
(二)翻译语句
1.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连线梳理
多义实词
(1)言
例句 义项
①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②与善仁,言善信(《〈老子〉八章》)
③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④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并序》)
⑤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并序》)
(2)格
例句 义项
①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②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
③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
④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史记·李将军列传》) 击打,击杀
三、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诗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是“人萌动于心的就是情感意志,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
(2)《毛诗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
(3)曹丕《典论·论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
(4)曹丕《典论·论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寿命、荣誉、欢乐都会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
(5)《题画》中,郑燮举“成竹在胸”的例子是为了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
(6)锺嵘《诗品序》中,作者在列举四季交相更替、万物盛衰变化、社会动荡不安、人际悲欢离合等事例以后,连用两个反问句说明诗歌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与元九书》中,白居易用植物的各个重要部位分别比喻诗歌的感情、语言、声音和内容,其中涉及植物根的是“根情”,而枝叶、花朵对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认为古往今来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须经过的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对“有境界”进行下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之有境界”。
(10)总有一首古诗词,轻易就道破人世间的所有悲欢离合,写尽一生。如锺嵘《诗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偶句充分说明诗歌是人们表现悲欢离合最好的形式。
(11)郑板桥不仅在绘画题材上表达着人格追求,在诗歌创作中也体现着绘画心得。如《题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最能体现郑板桥的绘画理论和实践追求。
(12)于老师开班会常说,确定远大目标以后一定要有迈向目标勤奋的毅力,小刚知道这是做学问必须要经历的第二种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一、
(一)
(第1则)志:志意,志愿 发言:用语言表现出来 永:同“咏” 不知:不知不觉
(第2则)经:治理 寄身:托身 翰墨:写作 见:同“现” 假:借
(第3则)若乃:至于 祁寒:严寒 亲: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现亲密 辞:辞别 陈:铺陈 长歌:放声高歌
(第4则)感:使动用法,使……感动 先:超过 状语后置句 切:切合,贴近 深:深入 根:意动用法,以……为根 苗:意动用法,以……为苗 华:意动用法,以……为花 实:意动用法,以……为果实
(第5则)勃勃:欲望强烈的样子 倏:迅速,极快 相:相貌,形象
(第6则)格:格调 判断句 遽:迅速 许:赞同
(二)
1.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得分点:“尽”,限制;“止”,终于、停止在;“常”,固定的;“无穷”,穷尽)
2.总的说来,作品的立意在落笔之前产生,这是确定的法则;可作品出现的情趣却在法则之外,这是精妙的灵感啊。(得分点:“则”,法则;“趣”,情趣;“化机”,精妙的灵感;判断句)
二、
(1)①言语,语言 ②说话 ③著作 ④一字为一言 ⑤助词,无实义 
(2)①格调 ②推究,研究 ③格式,标准
三、
(1)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2)嗟叹之不足 故永歌之 (3)年寿有时而尽 荣乐止乎其身 (4)二者必至之常期 未若文章之无穷 (5)意在笔先者 定则也 (6)非陈诗何以展其义 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7)苗言 华声 (8)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9)故能写真景物 真感情者 (10)嘉会寄诗以亲 离群托诗以怨 (11)趣在法外者 化机也 (12)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共15张PPT)
语文





古代文论选段
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
·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微点夯实
志意,志愿
用语言表
现出来
同“咏”
不知不觉
治理
托身
写作
同“现”

至于
严寒
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现亲密
辞别
铺陈
放声高歌
使动用法,使……感动
超过
状语后置句
切合,贴近
深入
意动用法,以……为根
意动用法,以……为苗
以……为花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以……为果实
欲望强烈的样子
迅速,极快
相貌,形象
格调
判断句
迅速
赞同
(二)翻译语句
1.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得分点:“尽”,限制;“止”,终于、停止在;“常”,固定的;“无穷”,穷尽)
2.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的说来,作品的立意在落笔之前产生,这是确定的法则;可作品出现的情趣却在法则之外,这是精妙的灵感啊。(得分点:“则”,法则;“趣”,情趣;“化机”,精妙的灵感;判断句)
例句 义项
①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②与善仁,言善信(《〈老子〉八章》)
③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④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 并序》)
⑤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并序》)
多义实词
(1)言
二、连线梳理
言语,语言
说话
著作
一字为一言
助词,无实义
(2)格
例句 义项
①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②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
③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
④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史记·李将军列传》) 击打,击杀
格调
推究,研究
格式,标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诗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是“人萌动于心的就是情感意志,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
(2)《毛诗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
(3)曹丕《典论·论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
三、名句默写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嗟叹之不足
故永歌之
年寿有时而尽
荣乐止乎其身
(4)曹丕《典论·论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寿命、荣誉、欢乐都会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
(5)《题画》中,郑燮举“成竹在胸”的例子是为了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
(6)锺嵘《诗品序》中,作者在列举四季交相更替、万物盛衰变化、社会动荡不安、人际悲欢离合等事例以后,连用两个反问句说明诗歌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者必至之常期
未若文章之无穷
意在笔先者
定则也
非陈诗何以展其义
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7)《与元九书》中,白居易用植物的各个重要部位分别比喻诗歌的感情、语言、声音和内容,其中涉及植物根的是“根情”,而枝叶、花朵对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
(8)《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认为古往今来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须经过的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对“有境界”进行下定义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谓之有境界”。
苗言
华声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写真景物
故能
真感情者
(10)总有一首古诗词,轻易就道破人世间的所有悲欢离合,写尽一生。如锺嵘《诗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偶句充分说明诗歌是人们表现悲欢离合最好的形式。
(11)郑板桥不仅在绘画题材上表达着人格追求,在诗歌创作中也体现着绘画心得。如《题画》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最能体现郑板桥的绘画理论和实践追求。
(12)于老师开班会常说,确定远大目标以后一定要有迈向目标勤奋的毅力,小刚知道这是做学问必须要经历的第二种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嘉会寄诗以亲
离群托诗以怨
趣在法外者
化机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