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选择性必修下册 课件+学案(12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选择性必修下册 课件+学案(12份打包)

资源简介

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训练
选择性必修下册 《陈情表》
一、微点夯实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第1段)臣密言:臣以(   )(    ),(    )遭(    )。生孩六月,慈父(    )背;行年四岁,舅(    )母志。祖母刘(    )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    ),零丁孤苦,至于(    )。既无伯叔,终(    )兄弟,门衰(    )薄,晚有儿(    )。外无期功(    )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立,形影相(    )。而刘夙(    )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第2段)(    )奉圣朝,(    )(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    )臣(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蒙国恩,(    )臣洗马。(    )以微贱,(    )侍东宫,非臣(    )所能(    )。臣具以表(    ),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    )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    ),则刘病日(    );欲苟顺私情,则(    )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第3段)(    )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    ),犹蒙(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    ),历(    )郎署,本图宦达,不(    )名节。今臣亡国贱俘(    ),至微至陋,过蒙(    ),宠命(    ),岂敢(    ),有所(    )。但以刘日(    )西山,气息奄奄,人命(    ),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    )余年。母、孙二人,(    )为命,是以(    )不能废远。
(第4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    )所(    )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    )。臣不胜(    )怖惧之情,谨(    )以闻。
(二)翻译语句
1.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连线梳理
1.多义实词
(1)夺
例句 义项
①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列传》)
③百亩之田,勿夺其时(《齐桓晋文之事》)
④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2)矜
例句 义项
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促织》)
④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过秦论》)
⑤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四章》)
⑥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庄重,自重
(3)听
例句 义项
①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②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屈原列传》)
③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④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苏武传》)
⑤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论语〉十二章》)
2.特殊句式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例句 正常语序或标志词
①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④天大寒,砚冰坚……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⑤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⑦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
⑧故不我若也(《种树郭橐驼传》)
三、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考默写]
(1)(2018·北京)“表”是一种应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李密《陈情表》却写得极为感人:“臣无祖母,____________;祖母无臣,________________。”
[情境默写]
(2)李密在《陈情表》中从“外”与“内”两个方面表现自己孤苦伶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明了祖孙二人命运一体、实难相离的请辞原因。
(4)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尽忠时间长和尽孝时间短进行对比,表达作者希望留下来尽孝的心愿。
(5)《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面对朝廷多次召唤却不能赴任的原因,想奉旨赴任,但“__________________”;要奉养祖母,却“__________________”。
(6)《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请求晋武帝怜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请求。
(7)《陈情表》中,为了打消晋武帝对前朝旧臣的猜忌,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醉心官场,贪慕名利。
(8)你如果要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古代的伦理治国理念,可以用《陈情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如果要表达知恩必报,可以用《陈情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死当结草”来陈说。
[飞花令式默写]
(9)为文需情真意切。《陈情表》中,忆当年“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表达孤弱无助、形单影只之苦;《项脊轩志》中,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__________________”,感叹物是人非、悼亡念存之痛;《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____________________,亦崎岖而经丘”,抒发回归田园、重返自然之乐。
答案精析
一、
(一)
(第1段)险:坎坷 衅:祸患 夙:早年 闵凶:忧患凶丧之事 见:偏指“我” 夺:强行改变 愍:怜惜 不行: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 成立:成人自立 鲜:少。这里是“没有”的意思 祚:福分 息:子女 强近:勉强算是亲近的 茕茕:孤单的样子 孑:孤单 吊:安慰 婴:缠绕
(第2段)逮:及,至 沐浴:这里指承受恩泽 清化:清明的教化 举:举荐 秀才: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 寻:不久 除:授官 猥:谦辞,辱 当:承担 陨首:头落地,指不惜性命 上报:报答 闻:使动用法,使上闻、报告 逋:逃避 状语后置句 奔驰:奔走效劳,这里指赴京就职 笃:病重 告诉:申诉(苦衷)
(第3段)伏惟:俯伏思量,古时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词语,奏疏和书信里常用 故老:形容词用作名词,元老、旧臣 矜育:怜惜养育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职:名词用作动词,做官、任职 矜:看重,推崇  判断句 拔擢:提拔,擢升 优渥:优厚 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 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薄:迫近 危浅:垂危 终:使动用法,使……结束 更相:相互 区区:自己的私情
(第4段)状语后置句 辛苦:辛酸悲苦 牧伯:称州郡长官 见:表被动 鉴:照察,审辨 庶:希望 结草:(像结草老人那样)报恩 犬马:名词用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拜表:上表章
(二)
1.像我这样卑微低贱的人,承担侍奉太子的职务,(皇帝的恩遇)不是我用生命所能报答的。我(把自己的苦衷)在奏表中一一呈报,辞谢而不去就职。(得分点:“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当”,承担;“上报”,报答;“闻”,使动用法,使上闻、报告;“辞”,辞谢)
2.我想接受诏命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沉重;想要姑且顺从私情,但向上申诉不被许可。[得分点:“奔驰”,奔走效劳,这里指赴京就职;“则”,表转折;“日笃”,一天比一天沉重;“告诉”,申诉(苦衷);“许”,被许可]
3.希望陛下能怜恤我的诚心,应许我微不足道的心愿,希望刘氏能幸运地(蒙您恩典),(得以)终其余年。(得分点:“愚诚”,谦辞,指自己的诚意、衷情;“听”,任从,这里指应许;“微”,小、微不足道;“庶”,希望;“卒”,终)
二、
1.(1)①强行改变 ②强取 ③失去,耽误 ④夺取
(2)①怜悯 ②看重,推崇 ③得意,骄傲 ④矛、戟等兵器的木柄 ⑤夸耀
(3)①任从,这里指应许 ②听信 ③听力,听闻 ④听从 ⑤耳听
2.①即“不与吾” ②即“不欺余也” ③即“未有之也” ④即“弗怠之” ⑤即“忌不信自” ⑥即“不知吾也” ⑦即“未闻之” ⑧即“不若我”
三、
(1)无以至今日 无以终余年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4)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 (5)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 (6)愿陛下矜愍愚诚 听臣微志 (7)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8)以孝治天下 生当陨首 (9)今已亭亭如盖矣 既窈窕以寻壑(共17张PPT)
 《陈情表》
语文





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
·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微点夯实
坎坷
祸患
早年
忧患凶丧
之事
偏指“我”
强行改变
怜惜
路。这里形容柔弱
不会走
成人自立
少。这里是“没有”的意思
福分
子女
勉强算是亲近的
孤单的
样子
孤单
安慰
缠绕
及,至
这里指承受恩泽
清明的教化
举荐
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
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
不久
授官
谦辞,辱
承担
头落地,指不惜性命
报答
使动用法,使上闻、报告
逃避
状语后置句
奔走效劳,这里指赴京就职
病重
申诉(苦衷)
俯伏思量,古时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词语,奏疏和
书信里常用
形容词用作名词,元老、旧臣
怜惜养育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名词用作动词,做官、任职
看重,推崇
判断句
提拔,
擢升
优厚
犹疑不决的样子
指非分的愿望
这里
迫近
垂危
使动用法,使……
结束
相互
自己的私情
状语后置句
辛酸悲苦
称州郡长官
表被动
照察,审辨
希望
(像结草老人那样)报恩
名词用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上表章
(二)翻译语句
1.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我这样卑微低贱的人,承担侍奉太子的职务,(皇帝的恩遇)不是我用生命所能报答的。我(把自己的苦衷)在奏表中一一呈报,辞谢而不去就职。(得分点:“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当”,承担;“上报”,报答;“闻”,使动用法,使上闻、报告;“辞”,辞谢)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接受诏命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沉重;想要姑且顺从私情,但向上申诉不被许可。[得分点:“奔驰”,奔走效劳,这里指赴京就职;“则”,表转折;“日笃”,一天比一天沉重;“告诉”,申诉(苦衷);“许”,被许可]
3.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希望陛下能怜恤我的诚心,应许我微不足道的心愿,希望刘氏能幸运地(蒙您恩典),(得以)终其余年。(得分点:“愚诚”,谦辞,指自己的诚意、衷情;“听”,任从,这里指应许;“微”,小、微不足道;“庶”,希望;“卒”,终)
例句 义项
①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列传》)
③百亩之田,勿夺其时(《齐桓晋文之事》)
④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1.多义实词
(1)夺
二、连线梳理
强行改变
强取
失去,耽误
夺取
例句 义项
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促织》)
④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过秦论》)
⑤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四章》)
⑥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庄重,自重
(2)矜
怜悯
看重,推崇
得意,骄傲
矛、戟等兵器的木柄
夸耀
(3)听
例句 义项
①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②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屈原列传》)
③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④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苏武传》)
⑤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论语〉十二章》)
任从,这里指应许
听信
听力,听闻
听从
耳听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例句 正常语序或标志词
①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④天大寒,砚冰坚……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⑤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⑦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
⑧故不我若也(《种树郭橐驼传》)
2.特殊句式
即“不与吾”
即“不欺余也”
即“未有之也”
即“弗怠之”
即“忌不信自”
即“不知吾也”
即“未闻之”
即“不若我”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考默写]
(1)(2018·北京)“表”是一种应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李密《陈情表》却写得极为感人:“臣无祖母,__________;祖母无臣,_______
_____。”
[情境默写]
(2)李密在《陈情表》中从“外”与“内”两个方面表现自己孤苦伶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以至今日
余年
无以终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三、名句默写
(3)《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明了祖孙二人命运一体、实难相离的请辞原因。
(4)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尽忠时间长和尽孝时间短进行对比,表达作者希望留下来尽孝的心愿。
(5)《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面对朝廷多次召唤却不能赴任的原因,想奉旨赴任,但“___________”;要奉养祖母,却“______
_____”。
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
刘病日笃
告诉
不许
(6)《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请求晋武帝怜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请求。
(7)《陈情表》中,为了打消晋武帝对前朝旧臣的猜忌,李密用“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醉心官场,贪慕名利。
(8)你如果要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古代的伦理治国理念,可以用《陈情表》中的“___________”来概括;如果要表达知恩必报,可以用《陈情表》中的“_________,死当结草”来陈说。
愿陛下矜愍愚诚
听臣微志
本图
宦达
不矜名节
以孝治天下
生当陨首
[飞花令式默写]
(9)为文需情真意切。《陈情表》中,忆当年“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表达孤弱无助、形单影只之苦;《项脊轩志》中,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_______________”,感叹物是人非、悼亡念存之痛;《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______________,亦崎岖而经丘”,抒发回归田园、重返自然之乐。
今已亭亭如盖矣
既窈窕以寻壑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训练
《归去来兮辞并序》
一、微点夯实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盈室,瓶无储粟,(    )所(    ),未见其(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    ),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    )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    )有“归欤”之情。何则?(    )自然,非(    )所得。饥冻虽(    ),违己交病。尝从(    ),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    ),深愧平生之志。犹望(    ),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第1段)归去(    )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    )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    ),知来者之可(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    )以前路,(    )晨光之(    )。
(第2段)乃瞻(    )宇,(    )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    )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壶觞以自酌,(    )庭柯以(    )颜。倚南窗以(    ),(    )(    )之易安。园(   )(    )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    )以流憩,时(    )首而(    )观。云无心以出(    ),鸟倦飞而知还。(    )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    )。
(第3段)归去来兮,请(    )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    )(    )之(    ),(    )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    )于西畴。或命巾车,或(    )孤舟。既(    )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    )而始流。(    )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    )休。
(第4段)已矣乎!(    )形宇内复几时?(    )不(    )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    )。(    )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    )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二)翻译语句
1.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连线梳理
1.多义实词
(1)策
例句 义项
①策扶老以流憩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
③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④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2)乘
例句 义项
①聊乘化以归尽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
④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氓》)
⑤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⑥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重点虚词:者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②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③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⑤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
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⑦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三、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考默写]
(1)(2024·新高考Ⅱ)同学们到郊外春游,阳光下树木葱郁,水流淙淙,小慧不禁想起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1·天津)田园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万物在春日复苏、繁荣滋长的美好景象,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情境默写]
(3)屈原在《离骚》中说“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后世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这两句意思相当。
(4)小刚拍摄了一张远山飘云、鸟儿归巢的照片,老师说配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富韵味。
(5)陶渊明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李清照的居所“归来堂”就取义于《归去来兮辞》,她的号“易安居士”也取自这篇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伤春”是古人的一种特殊情结。《葬花吟》中黛玉见春花凋落感伤自己的命运;《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见春景勃发,则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7)古代文人常有“寻幽探胜”的传统,如李白《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中所写的“寻幽无前期,乘兴不觉远”,又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们经常用《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9)《归去来兮辞》围绕“归”这个中心抒写,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作者急于归家的热切心理。
(10)《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作者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飞花令式默写]
(1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作者从春来万物的欣欣向荣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和人生短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与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精析
一、
(一)
(序)幼稚:古今异义词,也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孩 生生:维持生活。前一个“生”为动词,后一个“生”为名词 资:凭借 术:这里指营生的本领 脱然:忧虑解除而放松的样子 有怀:有了某种念头 被动句 惮:害怕 眷然:思念的样子 质性:本性 矫厉:造作勉强 切:迫切 人事:指做官 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慷慨:感叹 一稔:庄稼成熟一次,引申为一年
(第1段)来:助词,无实义 被动句 奚:何,为什么 谏:挽回 追:补救 征夫:行人 恨:怨 熹微:光线微弱
(第2段)衡:横木 载:语助词 就:接近 引:举,端 眄:看 怡:使动用法,使愉快 寄傲:寄托傲世的情怀 审:深知 容膝:仅能容纳双膝,形容居处狭小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涉:游玩,游览 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扶老:拐杖 矫:举 遐:远处 岫:峰峦 景:日光 盘桓:徘徊
(第3段)息:断绝 宾语前置句 悦: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亲戚:包括父母在内的内外亲属  情话:知心话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有事:春耕 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窈窕:幽深的样子 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 善:羡慕 行:将要
(第4段)寓:寄托 曷:相当于“何”,为什么 委:顺从 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 期:期求 怀:留恋,爱惜 聊:姑且 乘化:顺随自然 宾语前置句
(二)
1.我既然已经使精神被形体役使,为什么还要惆怅和独自悲伤呢?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得分点:“为”,表被动;“奚”,何、为什么;“已往”,已经过去;“谏”,挽回;“追”,补救)
2.农人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我,我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春耕。(得分点:“及”,到来;“有事”,古今异义词,春耕;“畴”,田地;状语后置句)
二、
1.(1)①拄着 ②马鞭子 ③政策 ④鞭打 ⑤记录,登记
(2)①顺着,顺随 ②名词用作动词,乘战车 ③介词,凭借、趁着 ④登上 ⑤冒 ⑥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2.①附在别的词或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人、事)”  ②放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之类 ③放在时间词后面,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④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 ⑤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⑥定语后置的标志,可理解成“的” ⑦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三、
(1)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2)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3)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4)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5)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6)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7)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经丘 (8)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9)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10)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11)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共18张PPT)
语文





《归去来兮辞并序》
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
·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微点夯实
古今异义词,也是形容词用作
名词,小孩
维持生活。前一个“生”为动词,后
一个“生”为名词
凭借
这里指营生的本领
忧虑解除而放松的样子
有了某种念头
被动句
害怕
思念的样子
本性
造作勉强
迫切
指做官
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感叹
庄稼成熟一次,引申为一年
助词,无实义
被动句
何,为什么
挽回
补救
行人

光线微弱
横木
语助词
接近
举,端

使动用法,使愉快
寄托傲世的情怀
深知
仅能容纳双膝,形容居处狭小
名词用作状语,
每天
游玩,游览
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拐杖

远处
峰峦
日光
徘徊
断绝
宾语前置句
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包括父母在内的内
外亲属
知心话
意动用法,以……为乐
春耕
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幽深的样子
水流细微的样子
羡慕
将要
寄托
相当于“何”,为什么
顺从
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
期求
留恋,爱惜
姑且
顺随自然
宾语前置句
(二)翻译语句
1.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既然已经使精神被形体役使,为什么还要惆怅和独自悲伤呢?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得分点:“为”,表被动;“奚”,何、为什么;“已往”,已经过去;“谏”,挽回;“追”,补救)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人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我,我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春耕。(得分点:“及”,到来;“有事”,古今异义词,春耕;“畴”,田地;状语后置句)
例句 义项
①策扶老以流憩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
③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④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1.多义实词
(1)策
二、连线梳理
拄着
马鞭子
政策
鞭打
记录,登记
例句 义项
①聊乘化以归尽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
④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氓》)
⑤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⑥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乘
顺着,顺随
名词用作动词,乘战车
介词,凭借、趁着
登上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②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③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2.重点虚词:者
附在别的词或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人、事)”
放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之类
放在时间词后面,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⑤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劝学》)

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⑦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
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定语后置的标志,可理解成“的”
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考默写]
(1)(2024·新高考Ⅱ)同学们到郊外春游,阳光下树木葱郁,水流淙淙,小慧不禁想起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2021·天津)田园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万物在春日复苏、繁荣滋长的美好景象,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三、名句默写
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情境默写]
(3)屈原在《离骚》中说“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后世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这两句意思相当。
(4)小刚拍摄了一张远山飘云、鸟儿归巢的照片,老师说配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富韵味。
(5)陶渊明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李清照的居所“归来堂”就取义于《归去来兮辞》,她的号“易安居士”也取自这篇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6)“伤春”是古人的一种特殊情结。《葬花吟》中黛玉见春花凋落感伤自己的命运;《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见春景勃发,则发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7)古代文人常有“寻幽探胜”的传统,如李白《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中所写的“寻幽无前期,乘兴不觉远”,又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善万物之
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经丘
(8)我们经常用《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9)《归去来兮辞》围绕“归”这个中心抒写,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作者急于归家的热切心理。
(10)《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作者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飞花令式默写]
(1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作者从春来万物的欣欣向荣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和人生短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这与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
而盘桓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训练
《兰亭集序》
一、微点夯实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第1段)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    )(    )至,(    )(    )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    )竹,又有清流激湍,(    )左右,引以为流(    )曲水,列坐(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第2段)是日也,天朗气清,(    )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游目(    )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可乐也。
(第3段)夫人之(    ),(    )一世。或取(    )(    ),悟(    )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    )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    )既倦,情随事(    ),感慨(    )之矣。(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不能不以之(    )怀,况修短随(    ),终(    )于尽!古人云:“死生亦(    )矣。”岂不痛哉!
(第4段)每览昔人(    )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    )文嗟(    ),不能 (     )之于怀。(    )知(    )死生为虚诞,(    )(    )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世殊事异,(    )兴怀,其(    )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    )。
(二)翻译语句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连线梳理
1.多义实词
(1)会
例句 义项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屈原列传》)
③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
④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⑤宗庙之事,如会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⑥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
(2)期
例句 义项
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②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诗经·氓》)
③君与家君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
④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
⑤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例句 释义 活用规律
①所以游目骋怀 (1)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④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大学之道》) (2)
⑤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
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⑦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3)
⑧却宾客以业诸侯(《谏逐客书》)
三、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情境默写]
(1)阳春三月踏春忙。某同学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举头观看蓝天白云,低头欣赏大地万物,情不自禁地吟起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欢迎各国元首和来宾。
(3)“魏晋风流”所代表的名士风范,自古就受到历代文人的仰慕。他们在雅集欢会中纵酒吟诗、抒发性情,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与此句意义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认为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
(7)《庄子》中说死生是人的一件大事,每个人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这一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飞花令式默写]
(9)《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宾客尽是文人雅士、贤德之人;《兰亭集序》中,表达类似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一、
(一)
(第1段)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才 毕:全,都 少长:形容词用作名词,少,年龄小的人;长,年龄大的人 咸:全,都 修:高高的 映带:景物互相衬托 觞:酒杯 其次:它(曲水)的旁边 定语后置句
(第2段)惠风:和风 定语后置句 所以:用来 骋:开畅,舒展 信:确实
(第3段)相与:互相交往 俯仰:一俯一仰之间,比喻时间短暂 诸:相当于“之于” 怀抱:心怀  悟:同“晤”,面对 趣:同“取”,选取 之:求得 迁:变化 系:连接 向:过去,以前 犹:尚且 兴:发生,引起 化:指自然 期:到,归结 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事
(第4段)兴感:发出感慨  临:面对 悼:悲伤 喻:明白;一说消解、释怀 固:乃、因而;一说本来 一: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齐: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 彭殇:彭,彭祖;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妄作:虚妄之谈 虽:纵使 所以:……的原因 致:意态,情趣 斯文:这篇文章
(二)
1.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首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借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欢娱,确实是令人愉快的啊。(得分点:“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定语后置;“所以”,用来;“游目骋怀”,纵目观赏,开畅胸怀;“信”,确实)
2.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究归结于消灭。(得分点:“所欣”,所喜欢的东西;“俯仰”,瞬间;“兴怀”,引发感触;“化”,指自然;“期”,到、归结)
二、
1.(1)①会合,聚集 ②会面 ③当然,必定 ④适逢 ⑤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⑥节奏
(2)①到,归结 ②规定的时日,期限 ③约定 ④穿一年孝服的亲族 ⑤一周年
2.释义:①“游”,使……纵展;“骋”,使……开畅。②“却”,使……退却。③“从”,使……跟从。④“齐”,使……整齐有序。⑤“正”,使……端正。⑥“愚”,使……愚笨。⑦“封”,使……成为边境。⑧“业”,使……成就霸业。
活用规律:(1)当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宾语,该动词一般活用为使动用法。(2)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则该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3)当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名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则该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三、
(1)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2)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3)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4)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 (5)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6)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7)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9)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共17张PPT)
语文





《兰亭集序》
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
·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微点夯实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才
全,都
词,少,年龄小的人;长,年龄大的人
形容词用作名
全,都
高高的
景物互相衬托
酒杯
它(曲水)的旁边
定语后置句
和风
定语后置句
用来
开畅,舒展
确实
互相交往
一俯一仰之间,比喻时间短暂
相当于“之于”
心怀
同“晤”,面对
同“取”,选取
求得
变化
连接
过去,以前
尚且
发生,引起
指自然
到,归结
形容词用作名词,大事
发出感慨
面对
悲伤
明白;一说消解、释怀
乃、因而;一说
本来
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意动用法,把……
看作相等
彭,彭祖;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虚妄之谈
纵使
……的原因
意态,情趣
这篇文章
(二)翻译语句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首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借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欢娱,确实是令人愉快的啊。(得分点:“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定语后置;“所以”,用来;“游目骋怀”,纵目观赏,开畅胸怀;“信”,确实)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究归结于消灭。(得分点:“所欣”,所喜欢的东西;“俯仰”,瞬间;“兴怀”,引发感触;“化”,指自然;“期”,到、归结)
例句 义项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屈原列传》)
③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
④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1.多义实词
(1)会
二、连线梳理
会合,聚集
会面
当然,必定
适逢
例句 义项
⑤宗庙之事,如会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⑥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解牛》)
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节奏
例句 义项
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②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诗经·氓》)
③君与家君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
④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
⑤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2)期
到,归结
规定的时日,期限
约定
穿一年孝服的亲族
一周年
使动用法 例句 释义 活用规律
①所以游目骋怀 (1)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
2.词类活用
“游”,使……纵展;
“骋”,使……开畅。
“却”,使……退却。
“从”,使……跟从。
当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宾语,该动词一般活用为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例句 释义 活用规律
④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大学之道》) (2)
⑤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
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齐”,使……
整齐有序。
“正”,使……
端正。
“愚”,使……
愚笨。
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则该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例句 释义 活用规律
⑦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3)
⑧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
“封”,使……成为边境。
“业”,使……成就霸业。
当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名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则该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情境默写]
(1)阳春三月踏春忙。某同学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举头观看蓝天白云,低头欣赏大地万物,情不自禁地吟起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欢迎各国元首和来宾。
三、名句默写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3)“魏晋风流”所代表的名士风范,自古就受到历代文人的仰慕。他们在雅集欢会中纵酒吟诗、抒发性情,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录“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与此句意义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咏
一觞
亦足以畅叙幽情
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6)《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认为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
(7)《庄子》中说死生是人的一件大事,每个人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这一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飞花令式默写]
(9)《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宾客尽是文人雅士、贤德之人;《兰亭集序》中,表达类似意思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_____”。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毕至
群贤
少长咸集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训练
《石钟山记》
一、微点夯实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第1段)《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    )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    )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    )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    ),北音(    ),(    )止响(    ),余(    )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    ),何哉?
(第2段)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    )行(    )临汝,而长子迈将(    )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    )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或曰此鹳鹤也。余方(    )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    ),涵澹(    )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    )中流,可坐百人,(    )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    )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    )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
(第3段)事不(    )见(    )闻,而(    )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    )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    )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    )以斧斤(    )击而求之,自以为得(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二)翻译语句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连线梳理
1.多义实词
(1)作
例句 义项
①如乐作焉
②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④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
⑤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2)适
例句 义项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②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并序》)
③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并序》)
④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并序》)
⑤适冬之望日前后(《与妻书》)
⑥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
2.重点虚词:乎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③汝识之乎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⑤知不可乎骤得(《赤壁赋》)
⑥则王许之乎(《齐桓晋文之事》)
⑦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⑧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3.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 例句 释义 活用规律
①吾从而师之(《师说》)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③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④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⑤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⑦单于壮其节(《苏武传》)
⑧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三、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情境默写]
(1)《石钟山记》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李渤探求石钟山命名缘由时,叩击南北山石发出的不同声音。
(2)苏轼《石钟山记》中,表现山石敲击后余音悠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钟山记》中,写苏轼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石钟山记》中,苏轼对和尚与小童的展示“笑而不信”,晚上趁着月光,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大石,闻鹘鸣,置身现场,想用行动寻找答案。
(5)《石钟山记》中,苏轼实地考察,深夜乘小舟至绝壁下,看到大石侧立千尺,用比喻手法写出石头形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石钟山记》中,苏轼质疑郦道元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解释。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实地调查后,他发现:山下有很多不知深浅的洞穴裂缝,“噌吰之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发的。
(7)苏轼《石钟山记》中,写明石钟山“窾坎镗鞳”之声形成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石钟山记》中,苏轼非常欣喜自己的发现,他引用典故向苏迈描摹石钟山发出的动人声响,其中跟周景王有关的是“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和晋大夫魏绛有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石钟山记》中,苏轼强调要揭示事物的真相必须实地考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不可以的。
(10)苏轼《石钟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士大夫不能知道石钟山命名真相的原因。
(11)调查研究是成事之道,苏轼“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探求石钟山得名由来,否定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苏轼《石钟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是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错误说法。
[飞花令式默写]
(13)南宋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亲自实践的重要性。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同样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答案精析
一、
(一)
(第1段)鼓:名词用作动词,激荡、掀动 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响 访:寻求,探寻 状语后置句 函胡:同“含糊”,指声音重浊模糊 清越:清脆悠扬 桴:鼓槌 腾:传播 韵:声音 定语后置句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第2段)舟:名词用作状语,坐船 适:到 赴:赴任,就职 固:本来 状语后置句 心动:内心惊恐 罅:裂缝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即“到那里” 澎湃:波浪相激 当:挡 空中:中间是空的 向:先前 识:知道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第3段)目:名词用作状语,用眼睛 耳:名词用作状语,用耳朵 臆断:根据主观猜测来推断 殆:大概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判断句 乃:竟 考:敲击 其实:它的事实
(二)
1.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得分点:“今”,如果;“置”,放置;“虽”,即使;“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响;“况……乎”,何况……呢)
2.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那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得分点:两个判断句,译出“是”;“之”,结构助词,的;“不余欺”,宾语前置句)
二、
1.(1)①演奏 ②起身,站起来 ③发动,兴起 ④鼓起 ⑤干,做 ⑥劳作,劳动
(2)①到 ②出嫁 ③顺从,依照 ④副词,刚才 ⑤副词,恰好、正巧 ⑥享有
2.①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②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③表示推测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④介词,相当于“于”,在 ⑤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语气,可不译 ⑥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⑦介词,相当于“于”,比 ⑧助词,用于形容词后,可译为“……的样子” ⑨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
3.释义:①以……为师。②以……为伴侣,以……为朋友。③把……当作边邑。④认为……低劣。⑤以……为乐。⑥以……为鉴。⑦认为……豪壮。⑧把……看作相等。
活用规律:当形容词、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名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什么”(通常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把……当作……”等)的意思时,则该形容词、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三、
(1)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2)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3)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4)独与迈乘小舟 至绝壁下
(5)如猛兽奇鬼 森然欲搏人 (6)微波入焉 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7)空中而多窍 与风水相吞吐 (8)窾坎镗鞳者 魏庄子之歌钟也 (9)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10)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故莫能知 (11)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自以为得其实 (12)盖叹郦元之简 而笑李渤之陋也 (13)绝知此事要躬行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共19张PPT)
语文





《石钟山记》
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
·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微点夯实
名词用作动词,激荡、掀动
使动用法,使……发出声响
寻求,探寻
状语后置句
同“含糊”,指声音重浊模糊
清脆悠扬
鼓槌
传播
声音
定语后置句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名词用作状语,坐船

赴任,就职
本来
状语后置句
内心惊恐
裂缝
兼词,相当于“于
此”,即“到那里”
波浪相激

中间是空的
先前
知道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名词用作状语,用眼睛
名词用作状语,用耳朵
根据主观猜测来推断
大概
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判断句

敲击
它的事实
(二)翻译语句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得分点:“今”,如果;“置”,放置;“虽”,即使;“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响;“况……乎”,何况……呢)
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那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得分点:两个判断句,译出“是”;“之”,结构助词,的;“不余欺”,宾语前置句)
1.多义实词
(1)作
二、连线梳理
例句 义项
①如乐作焉
②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④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
⑤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演奏
起身,站起来
发动,兴起
鼓起
干,做
劳作,劳动
例句 义项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②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并序》)
③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并序》)
④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并序》)
⑤适冬之望日前后(《与妻书》)
⑥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
(2)适

出嫁
顺从,依照
副词,刚才
副词,恰好、正巧
享有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③汝识之乎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2.重点虚词:乎
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表示推测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介词,相当于“于”,在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⑤知不可乎骤得(《赤壁赋》)

⑥则王许之乎(《齐桓晋文之事》)
⑦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⑧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语气,可不译
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介词,相当于“于”,比
助词,用于形容词后,可译为“……的样子”
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
意动用法 例句 释义
①吾从而师之(《师说》)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③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④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⑤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⑦单于壮其节(《苏武传》)
⑧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3.词类活用
以……为师。
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把……当作边邑。
认为……低劣。
以……为乐。
以……为鉴。
认为……豪壮。
把……看作相等。
活用规律




当形容词、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名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什么”(通常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把……当作……”等)的意思时,则该形容词、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情境默写]
(1)《石钟山记》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李渤探求石钟山命名缘由时,叩击南北山石发出的不同声音。
(2)苏轼《石钟山记》中,表现山石敲击后余音悠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默写
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3)《石钟山记》中,写苏轼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石钟山记》中,苏轼对和尚与小童的展示“笑而不信”,晚上趁着月光,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大石,闻鹘鸣,置身现场,想用行动寻找答案。
(5)《石钟山记》中,苏轼实地考察,深夜乘小舟至绝壁下,看到大石侧立千尺,用比喻手法写出石头形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独与迈乘小舟
至绝壁下
如猛兽奇鬼
森然欲搏人
(6)《石钟山记》中,苏轼质疑郦道元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解释。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实地调查后,他发现:山下有很多不知深浅的洞穴裂缝,“噌吰之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发的。
(7)苏轼《石钟山记》中,写明石钟山“窾坎镗鞳”之声形成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石钟山记》中,苏轼非常欣喜自己的发现,他引用典故向苏迈描摹石钟山发出的动人声响,其中跟周景王有关的是“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和晋大夫魏绛有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波入焉
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空中而多窍
与风水相吞吐
窾坎镗鞳者
魏庄子之歌钟也
(9)《石钟山记》中,苏轼强调要揭示事物的真相必须实地考察,“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不可以的。
(10)苏轼《石钟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两句点出士大夫不能知道石钟山命名真相的原因。
(11)调查研究是成事之道,苏轼“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探求石钟山得名由来,否定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苏轼《石钟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是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错误说法。
目见耳闻
事不
而臆断其有无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故莫
能知
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自以为得其实
盖叹郦元之简
而笑李渤之陋也
[飞花令式默写]
(13)南宋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亲自实践的重要性。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这同样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绝知此事要躬行
舟夜泊绝壁之下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训练
《项脊轩志》
一、微点夯实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第1段)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    ),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    )视无可置者。又(    ),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    )漏。前辟四窗,(    )周庭,以(    )南日,日影反照,室始(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旧时栏楯,亦遂增(    )。借书满架,(    )啸歌,冥然(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可爱。
(第2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庭中通南北为一。(    )诸父(    ),内外多置小门墙,(    )而是。东犬(    )吠,客逾庖而(    ),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    )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    )二世,(    )(    )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    ),(    )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    )读书轩中,一日,大母(  )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    )默默在此,大(    )女郎也?”(    )去,以手(    )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    ),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    )不自禁。
(第3段)轩东(    )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    )(    )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    )有神护者。
…………
(第4段)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    )几学(    )。吾妻(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    )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第5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    )植也,今已(    )如(    )矣。
(二)翻译语句
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连线梳理
1.多义实词
(1)置
例句 义项
①顾视无可置者
②内外多置小门墙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苏武传》)
(2)始
例句 义项
①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③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谏太宗十思疏》)
④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曾,尝
2.重点虚词:所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④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李将军列传》) 数词,左右、大约
三、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情境默写]
(1)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点明老妪对作者家中的巨大贡献以及作者的母亲对其十分关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作者“扃牖而居”,时间长了可以根据足音辨别是何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京姑娘在自家附近小水坑边拍摄到斑鸠、喜鹊常来栖息发呆的画面,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刚在学习“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类睹物思人典故的时候,想到了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枇杷树,这棵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光影之间,往往能营造幽静的情景,让人神思摇曳。如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所言“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又如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桂树随夜风拂动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飞花令式默写]
(6)归有光《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鸟之动反衬轩之静。古代诗歌中选取鸟类意象,以动衬静的句子还有很多,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一、
(一)
(第1段)判断句 方丈:一丈见方 顾:向四周看 北向:朝向北方 上:名词用作状语,从上面 垣墙: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 当:对着 洞然:明亮的样子 状语后置句 胜:美 偃仰: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 兀坐:独自端坐 三五:农历每月十五 珊珊:树影摇动的样子
(第2段)先是:在此以前 迨:等到 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 往往:到处,处处 西:名词用作状语,朝西、对着西面 宴:名词用作动词,赴宴 状语后置句 已:不久后 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哺育 先妣:去世的母亲 抚:爱护。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所:处所,地方 而:你的 束发:男子十五岁 过:探望 竟日:整天 类:像 比:等到 阖:关闭 效:效果,成效 长号:放声大哭
(第3段)故:以前 扃:关闭 牖:窗户 被动句 殆:恐怕,可能
(第4段)来归:指嫁到我家来 凭:倚,靠 书:写字 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制:形制,规制
(第5段)手:名词用作状语,亲手 亭亭:直立的样子 盖:伞盖
(二)
1.等到伯、叔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和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就对着西家叫,客人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得分点:“迨”,等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置”,设置;“往往”,到处、处处;“宴”,名词用作动词,赴宴;“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
2.我从十五岁起就在项脊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很久没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你)整天默默待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啊?”(得分点:“束发”,男子十五岁;“过”,探望;“若”,你的;“竟日”,整天;“大类”,很像)
二、
1.(1)①放置 ②设置 ③放弃,丢下 ④准备,备办
(2)①副词,才、方才 ②副词,起初、先 ③开始,开端
2.①名词,处所、地方 ②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③“为”和“所”呼应,表示被动 
三、
(1)乳二世 先妣抚之甚厚 (2)久之 能以足音辨人 (3)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 (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5)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6)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月出惊山鸟 时鸣深涧中/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共15张PPT)
语文





《项脊轩志》
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
·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微点夯实
判断句
一丈见方
向四周看
朝向北方
名词用作状语,从上面
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
对着
明亮的样子
状语后置句

俯仰,这里指
安居、休息
独自端坐
农历每月十五
树影摇动的样子
在此以前
等到
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
到处,处处
名词用作状语,朝西、对着西面
名词用作动词,赴宴
状语后置句
不久后
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哺育
去世的母亲
爱护。这里是
“对待”的意思
处所,地方
你的
男子十五岁
探望
整天

等到
关闭
效果,成效
放声大哭
以前
关闭
窗户
被动句
恐怕,可能
指嫁到我家来
倚,靠
写字
出嫁的女子回娘家
省亲
形制,规制
名词用作状语,亲手
直立的样子
伞盖
(二)翻译语句
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到伯、叔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和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就对着西家叫,客人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得分点:“迨”,等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置”,设置;“往往”,到处、处处;“宴”,名词用作动词,赴宴;“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
2.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项脊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很久没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你)整天默默待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啊?”(得分点:“束发”,男子十五岁;“过”,探望;“若”,你的;“竟日”,整天;“大类”,很像)
例句 义项
①顾视无可置者
②内外多置小门墙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苏武传》)
1.多义实词
(1)置
二、连线梳理
放置
设置
放弃,丢下
准备,备办
例句 义项
①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③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谏太宗十思疏》)
④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曾,尝
(2)始
副词,才、方才
副词,起初、先
开始,开端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④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 (《李将军列传》) 数词,左右、大约
2.重点虚词:所
名词,处所、地方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为”和“所”呼应,表示被动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情境默写]
(1)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点明老妪对作者家中的巨大贡献以及作者的母亲对其十分关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作者“扃牖而居”,时间长了可以根据足音辨别是何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默写
乳二世
先妣抚之甚厚
久之
能以足音辨人
(3)南京姑娘在自家附近小水坑边拍摄到斑鸠、喜鹊常来栖息发呆的画面,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4)小刚在学习“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类睹物思人典故的时候,想到了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枇杷树,这棵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光影之间,往往能营造幽静的情景,让人神思摇曳。如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所言“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又如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桂树随夜风拂动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
不去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飞花令式默写]
(6)归有光《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鸟之动反衬轩之静。古代诗歌中选取鸟类意象,以动衬静的句子还有很多,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月出惊山鸟 时鸣深涧中/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训练
《种树郭橐驼传》
一、微点夯实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第1段)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    ),隆然(    )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    )(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第2段)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    )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皆争(    )(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    )茂,早(    )以(    )。他植者虽(    )(    ),莫能如也。
(第3段)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    )也,能顺木之天,(    )其性焉尔。凡植木之(    ),其(    )欲舒,其(    )欲平,其土欲故,其(    )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    )。其(    )也若子,其(    )也若弃,则其天者(    )而其性得矣。故吾不(    )其长而已,非有能(    )之也;不抑耗(    )而已,非有能(    )而(    )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    )而土易,其培之也,若(    )焉则不及。(    )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    ),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    )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    )!”
(第4段)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    ),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    )人者好(    )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    )尔植,督尔获,早缫(    )绪,早织而缕,(    )而幼孩,(    )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    )(    )(    )(    )以(    )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    )吾生而(    )吾性耶?故(    )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  )亦有类乎?”
(第5段)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其事以为官(    )也。
(二)翻译语句
1.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连线梳理
1.多义实词
(1)理
例句 义项
①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②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答司马谏议书》)
③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
④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谏太宗十思疏》)
⑤依乎天理(《庖丁解牛》)
⑥遂下于理(《报任安书》)
(2)固
例句 义项
①名我固当
②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③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④少年固强之(《促织》)
⑤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谏太宗十思疏》)
2.重点虚词:也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①理,非吾业也
②其莳也若子
③故不我若也
④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⑤夫子何哂由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⑦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3.特殊句式
谓语前置 例句 正常语序或标志词
①渺渺兮予怀(《赤壁赋》)
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③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④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
⑤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
三、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情境默写]
(1)有的家长特别溺爱孩子,结果孩子却因此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记者采访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你可以用《种树郭橐驼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2)唐朝时期,朝廷在全国施行击鼓劝农制度。农忙季节,每个村五更便击鼓,百姓听到鼓声,一起下地耕种。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体现了这一场景。
(3)寓言《揠苗助长》讽刺那些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行为,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写“他植者”也犯了同样错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善种树,有人问他诀窍。他说没什么秘方,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尊重客观规律,为官也应如此。
(5)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对“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话加以概括,“见长人者好烦其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与上文中“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相呼应。
(6)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其他种树人养护太过,担心太过,这对育人也颇有启示。
(7)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以寓言的方式对朝廷和官府进行委婉劝谏。
[飞花令式默写]
(8)古人作文善用类比。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受绳”“金就砺”作类比,推出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木与水作类比,向唐太宗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以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要“__________________,以致其性焉尔”类比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其性”;用种树要“__________________”类比做官要爱护百姓。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扣,说理透彻。
答案精析
一、
(一)
(第1段)偻:脊背弯曲 伏:弯着腰 固:确实 当:适当,恰当
(第2段)业:意动用法,以……为业 定语后置句 迎取:迎接 养:用,使 硕:大,高大 实:名词用作动词,结果实 蕃:多 窥伺:暗中观察 效慕:仿效,“慕”也是“效”的意思
(第3段)孳:繁殖 以致:来使达到 性:性质,方法 本:根 培:培土 筑:捣土 顾:照看 莳:栽种 置:放下 全:保全 害:妨碍 硕茂: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 其实:它的果实 早:使动用法,使早结果 蕃:使动用法,使结得多 拳:拳曲,伸展不开 不过:不是过多 苟:假使 恩:宠爱 爪:名词用作动词,用指甲抠、掐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第4段)理:治 判断句 长:统治,治理 烦:繁多 勖:勉励 而:你们的 字:养育 遂:成,养好 小人:老百姓 辍:停止,中断 飧:晚饭 饔:早饭 劳:慰劳 蕃:使动用法,使……繁盛 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病:困苦 其:副词,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大概”
(第5段)传:记载 戒:鉴戒
(二)
1.用指甲抠树皮来察看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动树的根部来看培土是松还是紧,这样就一天天背离了树木的天性。(得分点:“爪”,用指甲抠、掐;“肤”,树皮;“生枯”,生死;“本”,树的根部;“疏密”,指土的松紧;“离”,背离)
2.上官命令督促你们耕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早地煮茧抽丝,早早地织好你们的布,养育好你们的小孩,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得分点:“促”,督促;“勖”,勉励;“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而”,你们的;“缕”,线;“字”,养育;“遂”,成、养好)
二、
1.(1)①治 ②料理,整理 ③天数,命运 ④治理得好,安定
⑤天理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⑥法官,刑狱官署
(2)①确实 ②本来 ③顽固,固执 ④坚持,一定 ⑤稳固,牢固
2.①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和肯定 ②表示句中停顿,可不译 ③语气词,用在因果句尾,表示解释 ④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祈使,可译为“吧” ⑤语气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⑥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感叹,可译为“啊” ⑦副词,表示同样、并行等意义
3.①即“予怀渺渺” ②即“百姓之谓我爱宜乎也” ③即“汝之不惠甚矣” ④即“几家能彀称心快意” ⑤即“我少年中国美哉”
谓语前置多发生在感叹句或反问句中,前置谓语后有感叹词“乎”“哉”或语助词“矣”“兮”等。
三、
(1)虽曰爱之 其实害之 (2)鸣鼓而聚之 击木而召之 (3)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4)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5)若甚怜焉 而卒以祸 (6)(则又)爱之太恩 忧之太勤 (7)吾问养树 得养人术 (8)能顺木之天 其莳也若子(共18张PPT)
语文





《种树郭橐驼传》
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
·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微点夯实
脊背弯曲
弯着腰
确实
适当,恰当
意动用法,以……为业
定语后置句
迎接
用,使
大,高大
用作动词,结果实
名词

暗中观察
仿效,“慕”
也是“效”的意思
繁殖
来使达到
性质,方法

培土
捣土
照看
栽种
放下
保全
妨碍
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
它的果实
使动用法,使早结果
使动用法,使结得多
拳曲,伸展不开
不是过多
假使
宠爱
动词,用指甲抠、掐
名词用作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
统治,治理
繁多
勉励
你们的
养育
成,养好
老百姓
停止,中断
晚饭
早饭
慰劳
使动用法,使……繁盛
使动用法,使……安定
困苦
副词,表示估计、推测,相
当于“大概”
记载
鉴戒
(二)翻译语句
1.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指甲抠树皮来察看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动树的根部来看培土是松还是紧,这样就一天天背离了树木的天性。(得分点:“爪”,用指甲抠、掐;“肤”,树皮;“生枯”,生死;“本”,树的根部;“疏密”,指土的松紧;“离”,背离)
2.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官命令督促你们耕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早地煮茧抽丝,早早地织好你们的布,养育好你们的小孩,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得分点:“促”,督促;“勖”,勉励;“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而”,你们的;“缕”,线;“字”,养育;“遂”,成、养好)
例句 义项
①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②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答司马谏议书》)
③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
④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谏太宗十思疏》)
⑤依乎天理(《庖丁解牛》)
⑥遂下于理(《报任安书》)
1.多义实词
(1)理
二、连线梳理

料理,整理
天数,命运
治理得好,安定
天理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法官,刑狱官署
例句 义项
①名我固当
②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③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④少年固强之(《促织》)
⑤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谏太宗十思疏》)
(2)固
确实
本来
顽固,固执
坚持,一定
稳固,牢固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①理,非吾业也

②其莳也若子
③故不我若也

④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2.重点虚词:也
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和肯定
表示句中停顿,可不译
语气词,用在因果句尾,表示解释
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祈使,可译为“吧”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⑤夫子何哂由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⑦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语气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感叹,可译为“啊”
副词,表示同样、并行等意义
3.特殊句式
谓语前置 例句 正常语序或标志词
①渺渺兮予怀(《赤壁赋》)
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 之事》)
③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④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
⑤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
答案 谓语前置多发生在感叹句或反问句中,前置谓语后有感叹词“乎”“哉”或语助词“矣”“兮”等。
即“予怀渺渺”
即“百姓之谓我爱宜乎也”
即“汝之不惠甚矣”
即“几家能彀称心快意”
即“我少年中国美哉”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情境默写]
(1)有的家长特别溺爱孩子,结果孩子却因此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记者采访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你可以用《种树郭橐驼传》中的“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名句默写
虽曰
爱之
其实害之
(2)唐朝时期,朝廷在全国施行击鼓劝农制度。农忙季节,每个村五更便击鼓,百姓听到鼓声,一起下地耕种。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体现了这一场景。
(3)寓言《揠苗助长》讽刺那些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行为,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写“他植者”也犯了同样错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善种树,有人问他诀窍。他说没什么秘方,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尊重客观规律,为官也应如此。
鸣鼓而聚之
击木而召之
爪其肤以验其
生枯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5)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对“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话加以概括,“见长人者好烦其令,_________,__________”,这与上文中“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相呼应。
(6)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其他种树人养护太过,担心太过,这对育人也颇有启示。
(7)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以寓言的方式对朝廷和官府进行委婉劝谏。
若甚怜焉
而卒以祸
(则又)爱之太恩
忧之太勤
吾问养树
得养人术
[飞花令式默写]
(8)古人作文善用类比。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受绳”“金就砺”作类比,推出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木与水作类比,向唐太宗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以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要“____________,以致其性焉尔”类比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其性”;用种树要“____________”类比做官要爱护百姓。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扣,说理透彻。
能顺木之天
其莳也若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