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选择性必修中册 课件+学案(8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选择性必修中册 课件+学案(8份打包)

资源简介

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训练
《过秦论》
一、微点夯实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第1段)秦孝公据崤函之(    ),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    )周室,有(    )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    )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    )诸侯。于是秦人(    )而取西河之外。
(第2段)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    )故业,(    )遗策,(    )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    )秦,不(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天下之士,合从缔交,(    )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    ),尊贤而重士,(    )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关而攻秦。秦人开关(    )敌,九国之师,(    )而不敢进。秦无(    )矢遗(    )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    ),追(    )逐(    ),伏尸百万,流血漂(    );(    )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第3段)及至始皇,(    )六世之余(    ),(    )长(    )而(    )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    )而制(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    )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    ),(    )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    ),以(    )黔首;(    )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    )天下之民。然后(    )华为城,(    )河为(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    )守要害之处,(    )精卒陈利兵而(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千里,子孙(    )万世之业也。
(第4段)始皇既没,余威震于(    )。然陈涉 (     )牖(    )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    )竿为旗,天下(    )集(    )应,赢粮而景(    )从。(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第5段)且夫天下非(    )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    )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锄櫌(    )棘矜,非(    )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    )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    )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    )长(    )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八州而(    )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    )而(    )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翻译语句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连线梳理
1.多义实词
(1)振
例句 义项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②新浴者必振衣(《屈原列传》)
③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④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促织》)
⑤如有地动,尊则振龙(《张衡传》) 同“震”,震动
⑥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同“赈”,救济
(2)制
例句 义项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③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④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
⑤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⑥制芰荷以为衣兮(《离骚》)
⑦是故明君制民之产(《齐桓晋文之事》)
(3)过
例句 义项
①《过秦论》
②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④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
⑤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
⑥过蒙拔擢(《陈情表》)
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2.词类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例句 释义 活用规律
①追亡逐北 (1)
②瓶无储粟,生生所资(《归去来兮辞并序》)
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④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 (2)
⑤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⑦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阿房宫赋》) (3)
⑧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三、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考默写]
(1)(2021·新高考Ⅰ)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情境默写]
(2)贾谊在《过秦论》中以秦国前盛后衰作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秦国统理八州征服六国,“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秦国因陈涉起义而灭亡。
(3)“治国必治边。”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得力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的情景。
(4)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秦国强大的盛况。
(5)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描写了六国逃亡败兵被追杀后的惨烈景象。
(6)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发展前代君王遗留下来的功业,用武力来统治各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贾谊《过秦论》中,陈涉率领几百名疲惫不堪的兵卒率先起兵反秦,众人迅速响应并跟从陈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使天下诸侯陷入困境的局面。
(9)暑假时,小齐和家人一起去长城游玩。看到雄伟壮观的长城,他不禁想到贾谊的《过秦论》一文,其中写秦始皇派蒙恬北筑长城、击退匈奴的举措,在国内外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震慑作用。
[飞花令式默写]
(10)《荀子·王制》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世许多有识之士亦表达了同样的感慨:贾谊在《过秦论》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也设想秦如果“爱六国之人”,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至于轻易倾覆。
答案精析
一、
(一)
(第1段)固: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窥:暗中探伺 并吞 务:致力于 斗:使动用法,使……相斗 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第2段)蒙:继承 因:沿袭 南: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弱:形容词用作动词,削弱 爱:吝惜 以致:用来招引 相与:共同,一道 爱人:爱惜人才 约:结 叩:攻打 延:迎击 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 亡:失去 镞:箭头 弊:弱点 亡:动词用作名词,逃走的人 北:动词用作名词,败逃的军队 橹:大盾牌 因:趁着
(第3段)奋:振兴 烈:功业 振:举起 策:马鞭子 御:驾驭,统治 履:名词用作动词,登上 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指帝位 六合:天地四方 委:托付 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 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怨:仇恨 言:著作 愚:使动用法,使……愚昧 隳:毁坏 销:销熔 定语后置句 弱:使动用法,使……变弱 践:踏 因:凭借 池:护城河 劲弩:强弩 信臣:可靠的大臣 谁何:盘诘查问 金城:坚固的城池 帝王:名词用作动词,称帝称王
(第4段)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 瓮:名词用作动词,用瓮做 绳:名词用作动词,用草绳系 中人:平常的人 状语后置句 揭:举 云:名词用作状语,像云彩一样 响:名词用作状语,像回声一样 景:同“影” 山东: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
(第5段)小弱: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弱 自若:像是原来的样子  状语后置句 櫌:同“耰”,碎土平田的农具 铦:锋利 抗:匹敌,相当 乡,同“向” 度:衡量,比较 絜:衡量 序:名词用作动词,安置使有序 朝:使动用法,使……朝见 作难:起事 七庙:古代天子的宗庙 被动句
(二)
1.诸侯恐慌害怕,会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引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得分点:“盟”,结盟;“弱”,削弱;“爱”,吝惜;“致”,招致、招引;“合从”,采用合纵的策略;“一”,一体)
2.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器,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天下的百姓。(得分点:“兵”,兵器;“锋镝”,指兵器;“金人十二”,定语后置句;“弱”,使动用法)
二、
1.(1)①举起 ②抖动 ③同“震”,威吓 ④奋起,振作
(2)①统治,控制 ②制服 ③统领,统率 ④形制,规制 ⑤规模 ⑥裁制 ⑦规定
(3)①指斥过失 ②责备 ③经过 ④探望 ⑤超过 ⑥过分,过于 ⑦错误
2.释义:①“亡”,逃走的人;“北”败逃的军队。②“生”,生活。③“伏”,伏兵。④“射”,射技。⑤“听”,听觉,听力。⑥“赐”,恩惠。⑦“收藏”“经营”都指金玉珍宝等物。⑧“至”,到达的人。
活用规律:(1)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2)动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时,活用为名词。(3)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为名词。
三、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 (2)序八州而朝同列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强国请服 弱国入朝 (5)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 (6)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7)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8)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9)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10)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共23张PPT)
《过秦论》
语文





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
·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微点夯实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暗中探伺
并吞
致力于
使动用法,使……相斗
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继承
沿袭
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形容词用作动词,削弱
吝惜
用来招引
共同,一道
爱惜人才

攻打
迎击
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
失去
箭头
弱点
动词用作名词,逃走的人
名词,败逃的军队
动词用作
大盾牌
趁着
振兴
功业
举起
马鞭子
驾驭,统治
名词用作动词,登上
至高无上的地位,指帝位
天地四方
托付
比喻边疆上的屏障
使动用法,
使退却
仇恨
著作
使动用法,使……愚昧
毁坏
销熔
定语后置句
使动用法,使……变弱

凭借
护城河
强弩
可靠的大臣
盘诘查问
坚固的城池
名词用作动词,称帝称王
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
名词用作动词,用瓮做
名词用作动词,用草绳系
平常的人
状语后置句

名词用作状语,像云彩一样
名词用作状语,像回声一样
同“影”
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
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弱
像是原来的样子
状语后置句
的农具
同“耰”,碎土平田
锋利
匹敌,相当
同“向”
衡量,比较
衡量
名词用作动词,安置使有序
使动用法,使……朝见
起事
古代
天子的宗庙
被动句
(二)翻译语句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侯恐慌害怕,会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引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得分点:“盟”,结盟;“弱”,削弱;“爱”,吝惜;“致”,招致、招引;“合从”,采用合纵的策略;“一”,一体)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器,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天下的百姓。(得分点:“兵”,兵器;“锋镝”,指兵器;“金人十二”,定语后置句;“弱”,使动用法)
1.多义实词
(1)振
例句 义项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②新浴者必振衣(《屈原列传》)
③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④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促织》)
⑤如有地动,尊则振龙(《张衡传》) 同“震”,震动
⑥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同“赈”,救济
二、连线梳理
举起
抖动
同“震”,威吓
奋起,振作
例句 义项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③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④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
⑤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⑥制芰荷以为衣兮(《离骚》)
⑦是故明君制民之产(《齐桓晋文之事》)
(2)制
统治,控制
制服
统领,统率
形制,规制
规模
裁制
规定
例句 义项
①《过秦论》
②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④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
⑤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
⑥过蒙拔擢(《陈情表》)
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3)过
指斥过失
责备
经过
探望
超过
过分,过于
错误
动词用作名词 例句 释义 活用规律
①追亡逐北 (1)
②瓶无储粟,生生所资(《归去来兮辞并序》)
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2.词类活用
“亡”,逃走的人;“北”败逃的军队。
“生”,生活。
“伏”,伏兵。
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
动词用作名词 例句 释义 活用规律
④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 (2)
⑤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烛之武退秦师》)
“射”,射技。
“听”,听觉,听力。
“赐”,恩惠。
动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时,活用为名词。
动词用作名词 例句 释义 活用规律
⑦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阿房宫赋》) (3)
⑧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收藏”“经营”
都指金玉珍宝等物。
“至”,到达的人。
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为名词。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考默写]
(1)(2021·新高考Ⅰ)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情境默写]
(2)贾谊在《过秦论》中以秦国前盛后衰作对比,“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秦国统理八州征服六国,“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秦国因陈涉起义而灭亡。
三、名句默写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
序八州而朝同列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治国必治边。”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得力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的情景。
(4)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秦国强大的盛况。
(5)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描写了六国逃亡败兵被追杀后的惨烈景象。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强国请服
弱国入朝
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
(6)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发展前代君王遗留下来的功业,用武力来统治各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贾谊《过秦论》中,陈涉率领几百名疲惫不堪的兵卒率先起兵反秦,众人迅速响应并跟从陈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使天下诸侯陷入困境的局面。
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9)暑假时,小齐和家人一起去长城游玩。看到雄伟壮观的长城,他不禁想到贾谊的《过秦论》一文,其中写秦始皇派蒙恬北筑长城、击退匈奴的举措,在国内外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震慑作用。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飞花令式默写]
(10)《荀子·王制》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世许多有识之士亦表达了同样的感慨:贾谊在《过秦论》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也设想秦如果“爱六国之人”,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至于轻易倾覆。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训练
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报任安书(节选)》
《屈原列传》
一、微点夯实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第1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    )强(    ),(    )于治乱,(    )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    )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第2段)上官大夫与之同(    ),争宠而心(    )其能。怀王使屈原(    )为(    ),屈平(    )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    )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    )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第3段)屈平(    )王(    )之不(    )也,(    )之蔽明也,(    )之害公也,(    )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    )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    )则反本,故劳苦倦(    ),未尝不呼天也;疾痛(    ),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    )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    )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    ),《小雅》怨(    )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    )世事。(    )道德之(    ),治乱之(    ),(    )不(    )见。其文约,其辞(    ),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极大,举(    )(    )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   )濯淖污泥之中,(    )蜕于(    ),以浮游尘埃之外,不(    )世之(    )垢,(    )然泥(    )而不(    )者也。(    )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第4段)屈平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    )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    )去秦,(    )(    )质(    )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    )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    )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    )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第5段)(    ),秦割汉中地(    )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    )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    )厚币(    )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第6段)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第7段)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    ),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    )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第8段)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    )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    )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    )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    )君兴国而欲(    )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    ),举贤以(    );然亡国破家相随(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    ),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
(第9段)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    )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    )之。
(第10段)屈原(    )江滨,(    )发行吟泽畔,(    )憔悴,(    )(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    )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    )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    )其醨?何故怀(    )握(    ),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    ),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    )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第11段)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    )屈原之(    )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第12段)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    )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    )死生,(    )(    ),又爽然自失矣。”
(二)翻译语句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连线梳理
1.多义实词
(1)竟
例句 义项
①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②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③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④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与妻书》)
⑤道竟何为邪(刘禹锡《天论》) 究竟,到底
(2)疾
例句 义项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②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兼爱》)
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④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⑤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⑥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齐桓晋文之事》)
2.重点虚词:之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
②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③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④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⑤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
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⑦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3.特殊句式
动词或介词宾语前置 例句 正常语序或标志词
①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②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
③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并序》)
④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⑤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⑥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
⑦秋以为期(《诗经·氓》)
三、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考默写]
(1)(2024·新高考Ⅰ)作文课上,房老师使用《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引导学生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蕴。
(2)(2024·北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认为,《离骚》兼具《国风》和《小雅》的情感特点,其中《国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4·上海)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屈原志趣高洁,所以其作品多用香草美人作比。
(4)(2021·新高考Ⅰ·江苏)《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原因,除了痛心君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默写]
(5)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连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被动句写屈原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贞不贰却被毁谤的冤情。
(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的文风特点,认为《离骚》文笔简约、文辞含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屈原列传》中,司马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大小、远近两组反义词强调了《离骚》的言简意深,含蓄隽永。
(8)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将屈原志趣的高洁与日月相比,对其进行高度评价。
(9)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红楼梦》中晴雯临死前“一夜叫的是娘”,不禁让人想起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飞花令式默写]
(11)古之君子敬小慎微,重视“小”处,如司马迁《屈原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小”也可以表达深远的意义;又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小”也会酿成大的祸患。
《报任安书(节选)》
一、微点夯实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第1段)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    )非常之人(    )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    )《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    );不韦(    )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    ),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2段)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    )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    ),岂有悔哉!然此可(    )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二)翻译语句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连线梳理
多义实词
(1)通
例句 义项
①不得通其道
②通古今之变
③通邑大都
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⑤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
(2)厥
例句 义项
①厥有《国语》
②思厥先祖父(《六国论》)
三、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考默写]
(1)(2023·新高考Ⅰ)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__________________”,便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默写]
(2)《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说自己写作《史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报任安书》中,描写古代“贤圣”历尽磨难,强志不屈,献身著述的句子是“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__________________。盖文王拘而演《周易》;______________;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古代圣贤历经磨难著述丰富作总体评价的句子是“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垂空文以自见”。
[飞花令式默写]
(5)古代诗文中经常会有表达激荡情感的反诘句。比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便有“则仆偿前辱之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子;《拟行路难(其四)》中,鲍照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心中难言的悲慨。
答案精析
《屈原列传》
一、
(一)
(第1段)闻:学识 志:记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明晓 娴:熟练,熟悉 接遇:接待
(第2段)列:朝列,班列 害:嫉妒 造:制定 宪令:国家法令 属:撰写 夺:强取 伐:自夸,炫耀
(第3段)疾:痛心 听:动词用作名词,听觉、听力 聪:明察 谗谄:形容词用作名词,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 邪曲:形容词用作名词,品行不正的小人 方正:形容词用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 离:同“罹”,遭受 判断句 穷:陷入困境 极:疲困 惨怛:忧伤,悲痛 间:离间 被动句 盖:表推测,大概 淫:过度,无节制 诽:指责 刺:讥刺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 广崇:广大崇高 条贯:条理 靡:无,没有 毕:全部 微:含蓄隐晦 指:同“旨” 类:事物 迩:近 疏:远离 蝉:名词用作状语,像蝉那样 浊秽:形容词用作名词,污秽的境地 获:辱,被辱 滋:黑 皭:清白,洁净 泥:同“涅”,染黑 滓:污染 推:推赞,推许
(第4段)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详:同“佯”,假装 厚币:丰厚的礼物 委:呈献 质:同“贽”,见面礼 诚:确实,果真 如:到 悉:全部
(第5段)明年:第二年 与:给 当:相抵 因:趁机 用事者:当权的人 状语后置句 顾反:回来
(第7段)判断句 卒:终于,最终 内:接纳
(第8段)咎:怪罪,责怪 嫉:恨 反:同“返”,返回 冀幸:希望 存:思念。一说,保全 反覆:回归 自为:帮助自己 自佐:辅佐自己 属:连续 其:大概因为 分:职分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判断句
(第9段)短:形容词用作动词,诋毁 迁:放逐
(第10段)至于:到了 被:披散 颜色:脸色 形容:外貌,模样 枯槁:憔悴,瘦瘠 举:全,整个 被动句 凝滞:拘泥,执着 :吃 啜:喝 瑾:美玉 瑜:美玉 被动句 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 定语后置句 常流:“长流”,指江水
(第11段)祖:名词用作动词,效法、继承 从容:委婉得体
(第12段)适:到某地去 吊:凭吊 同:意动用法,把……同等看待 轻:意动用法,把……看得很轻  去就: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
(二)
1.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谁能做”。(得分点:“为”,动词,制定;“莫”,没有谁;“伐”,自夸、炫耀)
2.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得分点:“无”,无论;“不肖”,不才,这里可翻译成“昏庸”;“自为”,帮助自己;“自佐”,辅佐自己;宾语前置句)
3.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得分点:“以”,因为;“分”,职分;“内”“外”,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在内”“在外”;两个“于”均表被动;“信”,信任)
二、
1.(1)①竟然,居然 ②最终 ③终,整,全 ④完成
(2)①痛心 ②疾病 ③劲疾 ④快,急速 ⑤同“嫉”,忌妒
⑥憎恨
2.①助词,相当于“的” ②指代人或事物,他 ③动词,往、到……去 ④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⑤指示代词,这、这些 ⑥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⑦助词,补足音节,可不译 ⑧宾语前置标志词,可不译
3.①即“莫不欲求忠以为自,举贤以佐自” ②即“子卿尚复为谁乎” ③即“复驾言兮求焉” ④即“而又羡何乎”(②~④均是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⑤即“沛公向北坐;张良向西侍” ⑥即“以是君子远庖厨也” ⑦即“以秋为期”(⑤~⑦均是介词宾语前置)
三、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2)好色而不淫 怨诽而不乱 (3)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4)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5)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6)其文约 其辞微 (7)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8)蝉蜕于浊秽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9)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 (10)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1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报任安书(节选)》
一、
(一)
(第1段)卓越不凡 称道 遭受困厄,指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困厄 创作 编纂,编写 流放 抑郁不舒畅
(第2段)考察 探究 起草稿 侮辱 向
(二)
1.古时候富足尊贵而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唯有卓越不凡的人能受到后人的称道。(得分点:摩灭、倜傥、非常、称)
2.也是想以此来探究自然和人事之间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而成为一家之言。(得分点:究、际、通)
3.起草尚未定稿,恰逢这起灾祸,我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极残酷的刑罚而没有怨恨的神色。(得分点:草创、会、遭、是以)
二、
(1)①动词,实行 ②动词,通晓,精通 ③动词,畅通,没有阻碍 ④副词,普遍 ⑤遍、次
(2)①副词,才 ②代词,他的
三、
(1)草创未就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3)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仲尼厄而作《春秋》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4)退而论书策 以舒其愤 (5)虽万被戮 岂有悔哉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共40张PPT)
《屈原列传》《报任安书(节选)》
语文





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
·
《屈原列传》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微点夯实
学识

形容词用作动词,明晓
熟练,熟悉
接待
朝列,班列
嫉妒
制定
国家法令
撰写
强取
自夸,炫耀
痛心
动词用作名词,听觉、听力
明察
形容词用作名词,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品行不正的小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端
方正直的人

“罹”,遭受
判断句
陷入困境
疲困
忧伤,悲痛
离间
被动句
表推测,大概
过度,
无节制
指责
讥刺
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
广大崇高
条理
无,没有
全部
含蓄隐晦
同“旨”
事物

远离
名词用作状语,像蝉那样
形容词用作名词,污秽的境地
辱,被辱

清白,洁净
同“涅”,染黑
污染
推赞,推许
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同“佯”,假装
丰厚的礼物
呈献
同“贽”,见面礼
确实,果真

全部
第二年

相抵
趁机
当权的人
状语后置句
回来
判断句
终于,最终
接纳
怪罪,责怪

同“返”,返回
希望
思念。一说,保全
回归
帮助自己
辅佐自己
连续
大概因为
职分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判断句
形容词用作动词,诋

放逐
到了
披散
脸色
外貌,模样
憔悴,瘦瘠
全,整个
被动句
拘泥,执着


美玉
美玉
被动句
弹去帽子上的灰尘
定语后置句
“长流”,指江水
名词用作动词,效法、继承
委婉得体
到某地去
凭吊
意动用法,把……同等看待
意动用法,把
……看得很轻
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
(二)翻译语句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谁能做”。(得分点:“为”,动词,制定;“莫”,没有谁;“伐”,自夸、炫耀)
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得分点:“无”,无论;“不肖”,不才,这里可翻译成“昏庸”;“自为”,帮助自己;“自佐”,辅佐自己;宾语前置句)
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得分点:“以”,因为;“分”,职分;“内”“外”,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在内”“在外”;两个“于”均表被动;“信”,信任)
1.多义实词
(1)竟
例句 义项
①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②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③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④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与妻书》)
⑤道竟何为邪(刘禹锡《天论》) 究竟,到底
二、连线梳理
竟然,居然
最终
终,整,全
完成
(2)疾
例句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②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兼爱》)
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④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⑤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子吴起 列传》)
⑥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齐桓晋文之事》)
痛心
疾病
劲疾
快,急速
同“嫉”,忌妒
憎恨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
②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③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④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⑤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
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⑦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2.重点虚词:之
助词,相当于“的”
指代人或事物,他
动词,往、到……去
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指示代词,这、这些
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助词,补足音节,可不译
宾语前置标志词,可不译
动词或介词宾语前置 例句 正常语序或标志词
①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②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
③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并序》)
④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3.特殊句式
即“莫不欲求忠以为自,举贤以佐自”
即“子卿尚复为谁乎”
即“复驾言兮求焉”
即“而又羡何乎”
答案  ②~④均是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动词或介词宾语前置 例句 正常语序或标志词
⑤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⑥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
⑦秋以为期(《诗经·氓》)
即“沛公向北坐;张良向西侍”
即“以是君子远庖厨也”
即“以秋为期”
答案  ⑤~⑦均是介词宾语前置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考默写]
(1)(2024·新高考Ⅰ)作文课上,房老师使用《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引导学生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蕴。
(2)(2024·北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认为,《离骚》兼具《国风》和《小雅》的情感特点,其中《国风》是“___________”,《小雅》是“____________”。
三、名句默写
其称文小而
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好色而不淫
怨诽而不乱
(3)(2024·上海)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屈原志趣高洁,所以其作品多用香草美人作比。
(4)(2021·新高考Ⅰ·江苏)《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原因,除了痛心君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情境默写]
(5)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连用“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被动句写屈原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贞不贰却被毁谤的冤情。
(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的文风特点,认为《离骚》文笔简约、文辞含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其文约
其辞微
(7)《屈原列传》中,司马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两句,以大小、远近两组反义词强调了《离骚》的言简意深,含蓄隽永。
(8)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将屈原志趣的高洁与日月相比,对其进行高度评价。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
义远
蝉蜕于浊秽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9)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红楼梦》中晴雯临死前“一夜叫的是娘”,不禁让人想起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飞花令式默写]
(11)古之君子敬小慎微,重视“小”处,如司马迁《屈原列传》“_____
_______________”,表明“小”也可以表达深远的意义;又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小”也会酿成大的祸患。
文小而其指极大
其称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报任安书(节选)》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微点夯实
卓越不凡
称道
遭受困厄,指孔子周游列国
受到困厄
创作
编纂,编写
流放
抑郁不舒畅
考察
探究
起草稿
侮辱

(二)翻译语句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时候富足尊贵而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唯有卓越不凡的人能受到后人的称道。(得分点:摩灭、倜傥、非常、称)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是想以此来探究自然和人事之间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而成为一家之言。(得分点:究、际、通)
3.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起草尚未定稿,恰逢这起灾祸,我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极残酷的刑罚而没有怨恨的神色。(得分点:草创、会、遭、是以)
例句 义项
①不得通其道
②通古今之变
③通邑大都
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⑤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
多义实词
(1)通
二、连线梳理
动词,实行
动词,通晓,精通
动词,畅通,没有阻碍
副词,普遍
遍、次
例句 义项
①厥有《国语》
②思厥先祖父(《六国论》)
(2)厥
副词,才
代词,他的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考默写]
(1)(2023·新高考Ⅰ)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__________”,便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默写]
(2)《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说自己写作《史记》的目的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默写
草创未就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亦欲以)究
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3)《报任安书》中,描写古代“贤圣”历尽磨难,强志不屈,献身著述的句子是“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__________________。盖文王拘而演《周易》;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古代圣贤历经磨难著述丰富作总体评价的句子是“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思垂空文以自见”。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仲尼厄而作《春秋》
大底圣贤发
愤之所为作也
退而论书策
以舒其愤
[飞花令式默写]
(5)古代诗文中经常会有表达激荡情感的反诘句。比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便有“则仆偿前辱之责,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子;《拟行路难(其四)》中,鲍照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心中难言的悲慨。
虽万被戮
岂有悔哉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训练
《苏武传》
一、微点夯实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第1段)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    )(    )相(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    )(    )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    )常惠等募士(    )百余人俱,既至匈奴,(    )(    )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第2段)方欲(    )使送武等,(    )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    )降者,(    )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    )与副张胜(    ),私(    )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    )与常。
(第3段)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    ),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    )。单于使卫律(  )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    ),以(    )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    )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    )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    )谋单于,何以复加(    )?宜皆(    )之。”
(第4段)单于使卫律召武(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    )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    )归营。单于(    )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    )张胜。
(第5段)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    )虞常,欲(    )此时(    )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    )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    )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    )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    )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    )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何以汝为见(    )?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    )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第6段)律知武终不可胁,(    )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    )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    )雪,武卧(    )雪,与旃(    )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    )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    )草实而食之。(    )汉节牧羊,卧起(    ),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    )纺缴,(    )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    )。
(第7段)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    )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    )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    )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    ),触柱折辕,(    )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    )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    ),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    )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    )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    )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    )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    ),位列将,爵通侯,兄弟(    ),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    ),虽蒙斧钺汤镬,(    )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第8段)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    )听陵言!”武曰:“自(    )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    )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    )去。……
(第9段)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    )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    )惠语以(    )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    )汉使曰:“武等(    )。”……
(第10段)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    )降及(    ),(    )随武还者九人。武(    )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二)翻译语句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连线梳理
1.多义实词
(1)发
例句 义项
①方欲发使送武等
②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③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④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促织》)
⑤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⑥今王发政施仁(《齐桓晋文之事》)
⑦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⑧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2)引
例句 义项
①虞常果引张胜
②引佩刀自刺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
④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
⑤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
⑦引而不发
⑧项王乃复引兵而东(《项羽本纪》) 带领
2.重点虚词:因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①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②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③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⑤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⑥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⑦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⑧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并序》)
⑨导大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
答案精析
一、
(一)
(第1段)稍迁:渐渐升迁 数:屡次 通使:互派使者 窥观:窥探观察 辈:批 相当:相抵 丈人:对长辈的尊称 行:辈 判断句 义:做事合乎情理 定语后置句 假吏: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 斥候:侦察兵 置:准备,备办 币:财物
(第2段)发:打发,派遣 会:正当,适逢 将:率领 阴:暗中,暗地里 素:一向 相知:相熟识,有交情 候:拜访 货物:财物
(第3段)发:发动,动手 生得:被活捉 治:审理 发:暴露,泄露 状:情状,情况 及:牵连 被动句 引:牵扯 即:假使 宾语前置句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第4段)受辞:听取供词 引:举,拿 蹈:同“搯”,叩击、拍打。一说当作“焰”,熏 舆:名词用作动词,用车载送 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 收系:逮捕监禁
(第5段)论:判罪 因:趁着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当:判处 相坐:相连坐(治罪) 拟:比画  膏:名词用作动词,滋润 因:通过 畔:同“叛”,背叛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斗:使动用法,使……相斗
(第6段)白:禀告,报告 幽:囚禁 雨:名词用作动词,下 啮:咬,嚼 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乳:名词用作动词,生子 去:同“弆”,收藏 杖:名词用作动词,执、拄 操持:拿着  网:名词用作动词,结网 檠:名词用作动词,用檠矫正(弓弩) 穷厄:困顿
(第7段)求:访求 虚心:诚心,一心向往 亡:同“无” 宾语前置句 除:宫殿的台阶,一说指门与屏(今所谓照壁)之间的通道 劾:判决 祠:名词用作动词,祀 不幸:对去世的委婉说法 女弟:妹妹 系:关押 春秋:年纪 被动句、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成就:栽培,提拔 亲近:亲近之臣 效:贡献,献出 诚:的确,确实
(第8段)壹:一定 分:料想,断定 通:达 决:同“诀”,辞别、告别
(第9段)诡言:欺骗说 陈道:陈述说明 如:依照 让:责备 谢:道歉 实在:确实活着
(第10段)以:同“已”,已经 物故:死亡 凡:共 以:在
(二)
1.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趁机赠送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得分点:“嘉”,赞许;“以”,以……身份;“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因”,趁机;“厚赂”,赠送丰厚的礼物)
2.单于让卫律审理这个案件,张胜听说后,担心以前(与虞常)的谈话泄露,把情况告诉苏武。(得分点:“治”,审理;“发”,暴露、泄露;“状”,情状、情况)
3.再说皇上现在年纪老,法令没有定规,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就有几十家,(即便回国也是)安危无法预知,您还为谁(守节)呢?(得分点:“春秋”,年纪;“亡”,同“无”;“夷灭”,诛灭,这里指全家杀尽;“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
4.现在能有机会献出自己的生命,即使蒙受刀斧加汤镬的刑罚,也确实心甘情愿。(得分点:“自效”,愿为人贡献自己的生命;“蒙”,遭受、蒙受;“诚”,的确、确实;“甘乐”,意动用法,以……为甘,以……为乐,意译为心甘情愿)
二、
1.(1)①打发,派遣 ②发动,动手 ③暴露,泄露 ④发掘 ⑤打开 ⑥发布 ⑦开放 ⑧头发
(2)①牵扯 ②举,拿 ③导引 ④连接 ⑤序文 ⑥援引 ⑦拉弓 
2.①通过 ②趁着 ③依据 ④接续 ⑤于是,就 ⑥沿袭 ⑦因为,由于 ⑧机会 ⑨依照,顺着(共23张PPT)
《苏武传》
语文





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
·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微点夯实
渐渐升迁
屡次
互派使者
窥探观察

相抵
对长辈的尊称

判断句
做事合乎情理
定语后置句
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
侦察兵
准备,备办
财物
打发,派遣
正当,适逢
率领
暗中,暗地里
一向
相熟识,有交

拜访
财物
发动,动手
被活捉
审理
暴露,
泄露
情状,情况
牵连
被动句
牵扯
假使
宾语前置句
使动用法,使……投降
听取供词
举,拿
同“搯”,叩击、拍打。一说当
作“焰”,熏
名词用作动
词,用车载送
意动用法,认为……豪壮
逮捕监禁
判罪
趁着
使动用法,使……投降
判处
相连坐(治罪)
比画
名词用作动词,滋润
通过
同“叛”,背叛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使动用法,使……相斗
禀告,报告
囚禁
名词用作动词,下
咬,嚼
同“毡”,毛织的毡毯
名词用作动词,生子
同“弆”,
收藏
名词用作动词,执、拄
拿着
名词用作动词,
结网
名词用作动词,用檠矫正(弓弩)
困顿
访求
诚心,一心向往
同“无”
宾语前置句
宫殿的台阶,一说指门与屏(今所谓照壁)之间
的通道
判决
名词用作动词,祀
对去世的委婉说法
妹妹
关押
年纪
被动句、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

栽培,提拔
亲近之臣
贡献,献出
的确,确实
一定
料想,断定

同“诀”,辞别、告别
欺骗说
陈述说明
依照
责备
道歉
确实活着
同“已”,已经
死亡


(二)翻译语句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趁机赠送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得分点:“嘉”,赞许;“以”,以……身份;“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因”,趁机;“厚赂”,赠送丰厚的礼物)
2.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于让卫律审理这个案件,张胜听说后,担心以前(与虞常)的谈话泄露,把情况告诉苏武。(得分点:“治”,审理;“发”,暴露、泄露;“状”,情状、情况)
3.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说皇上现在年纪老,法令没有定规,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就有几十家,(即便回国也是)安危无法预知,您还为谁(守节)呢?(得分点:“春秋”,年纪;“亡”,同“无”;“夷灭”,诛灭,这里指全家杀尽;“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
4.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能有机会献出自己的生命,即使蒙受刀斧加汤镬的刑罚,也确实心甘情愿。(得分点:“自效”,愿为人贡献自己的生命;“蒙”,遭受、蒙受;“诚”,的确、确实;“甘乐”,意动用法,以……为甘,以……为乐,意译为心甘情愿)
例句 义项
①方欲发使送武等
②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③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④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促织》)
⑤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⑥今王发政施仁(《齐桓晋文之事》)
⑦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⑧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1.多义实词
(1)发
二、连线梳理
打发,派遣
发动,动手
暴露,泄露
发掘
打开
发布
开放
头发
(2)引
例句 义项
①虞常果引张胜
②引佩刀自刺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
④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
⑤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
⑦引而不发
⑧项王乃复引兵而东(《项羽本纪》) 带领
牵扯
举,拿
导引
连接
序文
援引
拉弓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①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②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③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⑤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⑥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⑦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⑧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并序》)
⑨导大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
2.重点虚词:因
通过
趁着
依据
接续
于是,就
沿袭
因为,由于
机会
依照,顺着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训练
《五代史伶官传序》
一、微点夯实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第1段)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    )哉!(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第2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    );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    )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    )也。与尔三矢,尔(    )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    )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    ),及凯旋而(    )之。
(第3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    )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    )之盛,可谓壮哉!及仇(    )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    )国,逸豫可以(    )身,自然之理也。
(第4段)故方其盛也,(    )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    )(    ),而(    )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
(二)翻译语句
1.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连线梳理
多义实词
(1)盛
例句 义项
①盛衰之理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
③故方其盛也
④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兰亭集序》)
⑤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2)本
例句 义项
①抑本其成败之迹
②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并序》)
③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④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种树郭橐驼传》)
三、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考默写]
(1)(2023·新高考Ⅱ)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记载,李存勖将李克用留给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庙中,其后用兵作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在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战场。
(2)(2021·新高考Ⅱ)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感慨: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讥笑。
[情境默写]
(3)《过秦论》中,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写反抗暴秦之势;《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后唐因伶人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之态。
(4)庄宗李存勖取得天下后,骄奢淫逸,重用伶官,荒废朝政,最后众叛亲离、士卒离散,仅有的些许忠臣还被庄宗逼着以发代首,发誓效忠。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再现了当时君臣相泣的情景,何其衰败啊!
(5)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表明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6)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一个人认天命而不肯努力,你可以用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开导他。
(7)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以借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8)翻阅史册,我们会发现一条规律:忧虑劳苦方可兴盛,贪享安逸必遭祸害。其实,类似的意思古人早有表达,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曾写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飞花令式默写]
(9)在古文中,“呜呼”一词比较常见,它往往用于抒发感慨之前,表示赞美或慨叹。如《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开篇即用“呜呼”抒发感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中,韩愈在“呜呼”一词后抒发了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房宫赋》中,杜牧在“呜呼”一词后则表明了这样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一、
(一)
(第1段)人事:人的作为 原:推其根本
(第2段)判断句 约:订盟约 恨:憾事 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 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前驱:奔驰在前面 纳:收进,收藏
(第3段)状语后置句 函:名词用作动词,用匣子装 状语后置句 意气:精神,意志 雠:与“仇”同义 何其:多么 抑:或者,还是 本:名词用作动词,考察、探究  兴:使动用法,使……兴盛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第4段)举:全,整个 被动句 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极小的事 状语后置句 智勇:形容词用作名词,有才智勇气的人 被动句
(二)
1.(庄宗)便派属官用羊、猪各一头祭告祖庙,恭敬地取出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装着,背着在军前开路,等凯旋时再把箭收藏在祖庙里。(得分点:“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告庙”,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盛以锦囊”,状语后置句;“纳”,收藏)
2.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小的事上积累而成,而有才智勇气的人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人或物困住,难道只有伶人才如此吗?(得分点:“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极小的事;“智勇”,形容词用作名词,有才智勇气的人;“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式;“岂独”,难道仅仅)
二、
(1)①兴盛 ②盛放 ③强盛 ④盛大 ⑤众,多
(2)①考察,探究 ②本来 ③仁政王道 ④根
三、
(1)(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请其矢 (2)举天下之豪杰 莫能与之争 (3)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4)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与其所以失之者 (6)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8)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9)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 灭六国者六国也 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共14张PPT)
《五代史伶官传序》
语文





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训练
·
(一)请解释文中画特殊符号的词语(·表示通假字,⊙表示重点词语,○表示古今异义词,◎表示词类活用),判断画波浪线的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微点夯实
人的作为

其根本
判断句
订盟约
憾事
副词,表示祈使语气
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

奔驰在前面
收进,收藏
状语后置句
名词用作动词,用匣子

状语后置句
精神,意志
与“仇”同义
多么
或者,还是
名词用作动词,考察、探究
使动用法,使……兴盛
使动用法,使……灭亡
全,整个
被动句
形容词用作名词,极小的事
状语后置句
形容词用作名词,有
才智勇气的人
被动句
(二)翻译语句
1.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庄宗)便派属官用羊、猪各一头祭告祖庙,恭敬地取出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装着,背着在军前开路,等凯旋时再把箭收藏在祖庙里。(得分点:“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告庙”,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盛以锦囊”,状语后置句;“纳”,收藏)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小的事上积累而成,而有才智勇气的人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人或物困住,难道只有伶人才如此吗?(得分点:“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极小的事;“智勇”,形容词用作名词,有才智勇气的人;“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式;“岂独”,难道仅仅)
例句 义项
①盛衰之理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
③故方其盛也
④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兰亭集序》)
⑤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多义实词
(1)盛
二、连线梳理
兴盛
盛放
强盛
盛大
众,多
例句 义项
①抑本其成败之迹
②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并序》)
③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④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种树郭橐驼传》)
(2)本
考察,探究
本来
仁政王道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考默写]
(1)(2023·新高考Ⅱ)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记载,李存勖将李克用留给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庙中,其后用兵作战,“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装在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战场。
(2)(2021·新高考Ⅱ)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感慨: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讥笑。
三、名句默写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
告庙
请其矢
举天下之豪杰  莫能与之争
[情境默写]
(3)《过秦论》中,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写反抗暴秦之势;《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_______
___,__________”写后唐因伶人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之态。
(4)庄宗李存勖取得天下后,骄奢淫逸,重用伶官,荒废朝政,最后众叛亲离、士卒离散,仅有的些许忠臣还被庄宗逼着以发代首,发誓效忠。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再现了当时君臣相泣的情景,何其衰败啊!

一夫夜
乱者四应
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5)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两句可以表明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6)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一个人认天命而不肯努力,你可以用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开导他。
(7)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以借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与其所以
失之者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8)翻阅史册,我们会发现一条规律:忧虑劳苦方可兴盛,贪享安逸必遭祸害。其实,类似的意思古人早有表达,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曾写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飞花令式默写]
(9)在古文中,“呜呼”一词比较常见,它往往用于抒发感慨之前,表示赞美或慨叹。如《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开篇即用“呜呼”抒发感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中,韩愈在“呜呼”一词后抒发了感慨:“___________,_______。”《阿房宫赋》中,杜牧在“呜呼”一词后则表明了这样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
灭六国者六国也  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