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抽样评估
七年级历史试卷 2025.4
清清提示:
1.本试卷共6页,第1至25题为单项选择题,第26至29题为非选择题。
2.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本次考试用时60分钟,试卷满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选择题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2.在一位美国学者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隋文帝位列其中。下列属于隋文帝的功绩是
A.正式确立了科举制 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开创了“文景之治” D.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3.隋炀帝出征辽东,“兴百余万众,馈运(运送粮食)者倍之”。观察右图,若从大运河中心向涿郡(今北京) 运粮运兵,需经过大运河的
A.邗沟
B.通济渠
C.永济渠
D.江南河
4.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必备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在历史上褒贬不一,有人说大运河的开通是导致隋朝灭亡的原因,有人评价大运河的开通“其为利也博哉!”,从“唯物”的角度出发,对大运河修建正确全面的评价是
A.虽劳民伤财,但功在千秋 B.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C.推动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使人民付出沉重代价
5.唐山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时,曾屯兵于此而得名。下列言论中体现他的民族政策的是
A.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B.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C.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D.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6.唐朝的骆宾王曾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却惋惜地说:“这么好
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这说明武则天
A.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B.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C.爱惜人才,求贤若渴 D.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7.下列史实中,能够反映出唐朝时期民族交往的有
①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②设置西域都护
③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④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8.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黄巢起义”这些事件和现象,可判断历史发展的走向是
A.皇权削弱 B.诸侯林立 C.王朝衰亡 D.闭关自守
9.下图是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进行《一座城门见证唐朝历史》的主题探究时收集的材料。材料反映出唐朝
A.社会繁荣开放 B.中外交流频繁
C.民族政权并立 D.民族交融加强
10.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唐高宗时,唐朝灭西突厥汗国,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以上措施反映了历代中央政府
A.注重巩固东南海防 B.有效管理西藏地区
C.强化治理东北地区 D.加强管辖边疆地区
11.以下两首诗歌均为杜甫创作,其内容的变化反映出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A.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B.杜甫的创作水平不断降低
C.杜诗风格与唐朝历史的走向相关 D.科举制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12.“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诗人白居易对唐都长安布局的描写,体现了长安
A.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B.市、坊规划井然有序
C.国际性大都会的盛况 D.文学艺术的繁荣状况
13.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的店,胜业坊有卖蒸饼的“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农业生产发展 B.对外贸易活跃 C.商业繁荣 D.经济重心南
14.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659年唐朝政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本草》。这些史实主要表明,唐朝中医药学的发展得益于
A.国家力量的支持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印刷技术的进步
15.“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上述史料介绍的农用工具应该是
A.曲辕犁 B.筒车 C.翻车 D.马车
16.下列唐朝文学艺术家与其文艺风格的对应中,不正确的是
A.颜真卿——字体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B.吴道子——画作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C.杜甫——诗风直面社会现实,通俗易懂
D.李白——诗作飘逸洒脱,具有浪漫情怀
17.五代十国时期,天子皆“兵强马壮者为之”,割据政权林立,彼此之间攻伐不断,百姓苦不堪言。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这是宋朝建立的
A.背景 B.条件 C.过程 D.影响
18.宋朝文臣武将的权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右侧漫画反映出宋朝
A.实行崇文抑武政策
B.在各州设置通判
C.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D.实行重武轻文政策
19.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这个年代用世纪纪年法表示是
A.公元十一世纪初 B.公元十一世纪末
C.公元十二世纪初 D.公元十二世纪末
20.下表内容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在政策上
民族 政权 措施
契丹 辽 任用汉人为相,改革契丹风俗习惯和规章制度
党项 西夏 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女真 金 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
A.因循守旧 B.吐故纳新 C.生搬硬套 D.求全责备
21.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以上材料主要说明
A.民族交融的原因 B.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C.民族交融的影响 D.民族交融的主要目的
22.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层出不穷,他们的事迹也流芳百世。下列诗句赞誉岳飞的是
A.应募西联大月氏,为击匈奴开丝路 B.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C.一代英雄抗金将,精忠报国不为名 D.独自西行不辞劳,架起中印友谊桥
23.下面方框中的内容是某位同学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摘抄的笔记,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主题最有可能是
A.唐蕃会盟 B.宋夏议和 C.澶渊之盟 D.宋金议和
2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其中“汴州”指
A.长安 B.开封 C.洛阳 D.临安
25.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列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并立的示意图是
卷Ⅱ(非选择题,共50分)
26.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材料一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摘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灭亡的原因。 (2分)并分析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 (2分)
材料二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依据材料二,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4分)
材料三 宋朝在中央削弱和分割宰相之权,行政、军事、财政、司法分别直属于皇帝,加强皇权专制。在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长官的事权。
——摘编自艾光国《略论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得失》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4分)
材料四 恰在此时,任权三司使的曾布对治平(宋英宗年号:1064-1067年)、熙宁(宋神宗年号:1068- 1077年)两朝的财赋收支数进行统计比较,得出了“朝廷支费多于前日,致财用阙乏,收入之数不足为出”的结论。时隔不久,熙宁十年(1077年)八月,权发遣三司权李承之又奏:“三司近岁以来,财货匮乏为甚,计月支给犹惧不足”,“国用如此,可不深虑”。
——摘编自仝鲁闽《北宋熙丰变法时期货币政策探微》
(4)依据材料四,指出宋神宗统治时期面临怎样的统治危机。 (2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变法措施,其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有哪些 (4分)
27.中外文明·交流互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一 以下是某同学收集的关于唐朝中外交往的相关史料。
(1)材料一中属于文献史料的是图几 (2分)通过对上述史料的探究,你可以得出什么历史认识 (2分)
材料二 唐朝时期中外交流频繁,出现了一大批为中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和事迹,促进了唐朝的繁荣。
时间 唐太宗时期 唐玄宗时期
人物
事件 A 鉴真东渡
目的地 天竺 B
共同贡献 C
(2)写出材料二表格中A、B、C处的内容。 (6分)
材料三 盛唐文化气象恢宏,犹如磁石般吸引着周边国家和政权前来学习和交流。发达的海上和陆上交通,推动了中外交流的繁荣。新罗、日本等国家曾派遣留学生,常驻长安,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外交流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4分)
(4)综上所述,谈谈对我国当前对外交往有何启示 (2分)
28.考试制度·选拔人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一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的进步性。(2分)结合所学,指出科举制确立的标志。(2分)
材料二 在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两类。进士科考试在高宗以前考时务策(政治论文)、后来逐渐增试诗赋杂文和贴经。考生中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进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需要知名人士的推荐。
——摘编自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科举制的特点。(2分)简述唐太宗和武则天如何完善科举制。 (4分)
材料三 宋代科举制实行复试制,以及考官锁院制,推广世家子弟、考官亲属的别试避嫌法,推行糊名、誊录(另外抄写考生试卷)法。无论是官宦子弟,还是地主、农民、工商子弟,凡是读书人,都可以应举入仕。……两宋通过科举共取士115427人,平均每年361人,约为唐代取士人数的5倍。
—摘编自郭学信《士与官僚的合流: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的确立》
(3)依据材料三,归纳宋代科举制发展的表现。 (2分)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