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安阳市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卷前请将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运河水,荡悠悠,隋炀皇帝下扬州。一心只把琼花看,万里江山一旦丢。”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
①永济渠 ②通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2.“秦朝时广大农民的徭役和兵役负担十分沉重……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战争,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材料认为秦隋两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国家连年征战 B.统治残暴,矛盾激化
C.农民起义频发 D.大兴土木,不惜民力
3.“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下列与唐高祖李渊有关的是( )
A.定都大兴 B.重用魏征 C.太原起兵 D.开元盛世
4.唐太宗说:“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这体现了( )
A.以民为本的思想 B.皇权至上的观念
C.贞观之治的影响 D.官民平等的意识
5.唐朝时期,越窑工艺极为精湛。越窑瓷器受到推崇与唐代饮茶风尚关系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越窑瓷器主要是( )
A.白瓷 B.青瓷 C.青花瓷 D.唐三彩
6.“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诗句描述的是唐朝( )
A.农业生产发展 B.丝织品工艺精湛
C.垦田面积扩大 D.长安城布局严整
7.如表是唐朝全国人口统计(单位:万人),请指出755-760年间,人口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唐朝后期外重内轻 B.安史之乱 C.藩镇割据 D.黄巢起义
8.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五代十国”是指唐朝灭亡后,北方先后出现的五个政权,南方出现的十个政权
B.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C.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D.宋太祖消灭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9.册封是古代中原王朝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唐朝时,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 )
A.怀仁可汗 B.云南王 C.渤海郡王 D.赞普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0.唐宪宗曾将法门寺佛骨迎入宫中供养,韩愈认为“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义”,要求皇帝“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同时他认为道教“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材料反映了韩愈( )
A. 吸收融合佛教道教思想
B. 迎合君主专制集权需求
C. 主张重构儒学正统地位
D. 论证伦理秩序的合法性
11.学习书法,临摹古人优秀碑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想临摹唐代大书法家的字帖,应该选择的是( )
A. 王羲之和颜真卿
B. 阎立本和吴道子
C. 颜真卿和柳公权
D. 王羲之和吴道子
12.“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13.宋初“始置诸州”,“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________与守臣(知州)通签书施行”。据此判断横线处的官职应该是( )
A. 节度使
B. 通判
C. 禁军将领
D. 刺史
14.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A. 增加政府收入
B. 减轻农民负担
C. 增强军事力量
D. 抑制土地兼并
15.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 )
A. 文字演进,源远流长
B. 经济发展,共同繁荣
C. 民族交融,多元一体
D. 建筑艺术,独具匠心
16.有学者认为,“‘送礼’政策顺利地实行了一个半世纪,但当宋朝皇帝轻率地试图收复东北领土时,灾难也就降临了。”该学者强调了“送礼”政策导致( )
A. 财政困难
B. 经济发展
C. 边境和平
D. 北宋偏安
17.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
18.文旅融合唤醒城市记忆。下列可以唤醒南宋都城记忆的城市名片是( )
A. 秦俑故乡,丝路源头
B. 六朝古都,金陵风韵
C. 繁华汴水,精彩开封
D. 千古宋城,梦回临安
19.“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这说明( )
A. 西藏地区正式列入元朝的版图
B. 元朝加强了对外友好交往
C. 元朝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D. 元朝加强了对西南的管辖
20.有同学在搜集史料中发现,元朝统一后,许多南方士人前往北方旅行考察,从河川到山岳,从城邑到宫阙,他们走访孔子故里曲阜,汉唐故都长安、洛阳,北宋故都开封等地。这段史料可以用于佐证( )
A. 南方没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B. 元朝统一加强南北联系
C. 国内民族矛盾完全消除
D. 南方士人喜欢游山玩水
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摘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 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868人,平均每年5人。
材料三 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把官吏的选拔权彻底上收到朝廷。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成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保证了社会思想与统治思想的高度融合,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隋朝为选拔人才开创的制度正式设立的标志,并说明这一制度促使选官方式发生的变化。(2分)
(2)写出材料二中的表格所反映的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写出这一趋势反映出的北宋国策及其影响。(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制度创立的历史作用。(1分)
2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粮食作物麦、粟等传入南方。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的户口数量增加很多,单位面积所负载的人口大大增多,这就迫使农民实行复种制(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产生并发展。江南推广了曲辕犁,普遍采用插秧技术,缩短了水稻在大田中的生长期,双季稻在南方出现。
——摘编自阎万英《中国农业发展史》
材料三 唐朝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1)根据材料一,写出图一、图二所示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它们在当时有何积极影响?(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1分)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推动唐朝农业发展的因素。(1分)
23.(8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 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材料三 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当时,来自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人,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新的民族。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请写出唐朝时设置了哪些机构管辖西域地区?(2分)
(2)材料二反映宋朝民族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点?请分别写出建立西夏和金政权的民族名称。(3分)
(3)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什么民族?纵观历史,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时,在中央设置了哪一机构对其进行统辖?(2分)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说说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对现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启示。(1分)
24.(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当时的中国,在唐继隋统一全国,历太宗、高宗等诸代的治世后……文化空前盛兴。……唐代文化之隆与对留学生待遇之厚,自然对日本有强烈的吸引力。为了实现继续直接地向中国学习优秀文化的目的,日本皇廷……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节,以便更有效地学习。
——摘编自步池《日本遣唐使简史》
(1)材料一中①是玄奘西游开始的起点,②是西游到达的地方,当时①地区统治者是谁?②地被称为什么?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典籍有何重要意义?(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对两国文化交流影响最大的人物是谁?请简述其事迹。(2分)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是什么?(1分)
25.(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我国已有雕版印刷的书籍、日历等。……公元7世纪40年代,玄奘大师印制普贤像,每年印数在万张以上。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刊印。这种先进技术遂迅速西传。1880年在埃及法老地出土的大量纸张等文物中,发现了50件不同时期的阿拉伯文印刷品。20世纪50年代,在法雍又发现了30块镌刻阿拉伯文的木板,同中国的雕版完全相仿,连印刷的方法也同中国一样。
材料二 唐朝时期,政府开办了医科学校,唐高宗时编修的《A》,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名医辈出,“药王”孙思邈写成《B》;僧一行在唐玄宗时被征召入宫,他通过天文观测制定了《C》;新罗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果。
材料三 4世纪到13世纪的900多年间,在甘肃敦煌东南鸣沙山上,人们陆续开凿了上千座洞窟,创作了大量造型精美的雕塑和色彩绚丽的壁画。唐朝开凿的石窟,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莫高窟现存壁画约45 000平方米,各种彩塑3 000多身,生动反映了当时的中外交流、民族交往、社会生活、商贸往来和思想文化,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的意义。(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A、B、C 三处的著作名称。(3分)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1分)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1.B
2.B
3.C
4.A
5.B
6.D
7.B
8.A
9.A
10.C
11.C
12.C
13.B
14.A
15.C
16.C
17.C
18.D
19.C
20.B
非选择题(共 30 分)
21.(1)标志: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变化:按门第高低推举到以考试的方式选拔。(2 分,标志 1 分,变化 1 分)
(2)趋势:录取进士人数不断增加。国策:崇文抑武。影响:宋朝的崇文抑武方针,使文官得到重用,扭转了五
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文臣掌
兵,大多不熟悉军务,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府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有时三五个人担任
同一官职。官员互相推卸责任,办事效率低下,同时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这些导致北宋统治出现危机。(3
分,趋势 1 分,国策 1 分,影响 1 分)
(3)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僚队伍素质;保证思想统一, 维护社会稳定;等等。(至少答出两点,1 分)
22.(1)名称:图一:曲辕犁;图二:筒车。积极影响:这些工具方便省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发
展。(3 分,图一名称 1 分,图二名称 1 分,积极影响 1 分)
(2)人口的增加;曲辕犁的推广;复种和插秧技术的出现;等等。(至少答出两点,1 分)
(3)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农耕技术的改进;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等等。(至少答出两点,1 分)
23.(1)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2 分,民族政策 1 分,写出两个机构得
1 分)
(2)特点:有战有和。民族名称:西夏:党项族;金:女真族。(3 分,特点 1 分,建立西夏的民族名称 1 分,建
立金的民族名称 1 分)
(3)民族:回回。机构:宣政院。(2 分,民族 1 分,机构 1 分)
(4)示例:民族平等和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发展,共同繁荣;我们应该树立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观念,
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1 分)
24.(1)①地统治者:唐太宗(或:李世民);②地:天竺。典籍意义:《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游历过的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3 分,①地统治者 1 分,②地名称 1 分,
典籍意义 1 分)
(2)人物:鉴真。事迹:鉴真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受日本的邀请东渡,先后五次都没有成功,还因辛劳过度而
双目失明。但鉴真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最终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法,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
书法、建筑、绘画等,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2 分,人物 1 分,事迹 1 分)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强盛;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等。(至少答出两点,1 分)
25.(1)促进了世界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传播与文明的发展。(1 分)
(2)A:《唐本草》;B:《千金方》;C:《大衍历》。(3 分,每点 1 分)
(3)唐朝时期国家长期处于统一局面,政治稳定,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促进国内各民
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唐朝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这些都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符合题意即可,1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