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5张PPT)在每个中国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个时刻会与李白相遇:犯了难,说长风破浪会有时想辞职,说我辈岂是蓬蒿人处逆境,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赔了钱,说千金散尽还复来还可以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白居易:太行之路能摧车……巫峡之水能覆舟。辛弃疾: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刘永之:驱车颠行陷泥涬,前车轴折后车来。但若说天下难行之路,无过于“蜀道”。范成大在《钻天岭》中感叹:钻天三里似千里,四十八盘将奈何。在《判命坡》中惊骇:钻天岭上已飞魂,判命坡前更骇闻。侧足三分垂坏磴,举头一握到孤云。高山巍峨险峻,丛林绿荫遮天,大河汹涌澎湃,险滩骇人心魄……这些景观是古典诗词的常客,是我们大好河山的明证,但同时也是阻碍古人前行的畏途巉岩。古人时常感叹长路浩浩,关山难越。再加上“涉水多蛟龙,跋山多猛虎”,更是让人望而生畏。诗仙李白在送别友人时有感于蜀道之难,挥笔写下了气势磅礴、动人心魄的《蜀道难》。蜀 道 难李白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2.把握本诗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体会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3.探究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壹贰叁肆背景介绍文本梳理文本小结拓展延伸壹—背景介绍——— 唐代诗人 ——14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62岁 逝于当涂—— 唐代诗人 —— 李白20岁时游历了巴蜀的名山胜水,25岁的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在各地长期漫游。据不完全统计,李白大概游历了18个省,到过206个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和20多个湖潭……总行程超过两万多里,是诗人中的名副其实的“第一导游”。—— 唐代诗人 ——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君子登临名山胜水,仿若见故知好友,不止怡悦身心,更足以扩胸襟开眼界。李白深受山水灵秀之熏陶,这便定下了他一生热爱自然、漫游山水的基调,也孕育了他自由奔放性格之根。 山水有幸,在李白足迹所到的地方,景观化作了诗歌,在他走后,诗歌又化作了景观。他的诗魂与山水同在,生生不灭,经典永存。—— 唐代诗人 ——诗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诗词曲古体诗古体诗乐府诗四、五、七言古诗杂言古诗近体诗(唐代确立)律诗8句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12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元代成就最高——宋代成就最高《诗经》《楚辞》宋词元曲汉乐府民歌、建安文学李 白:浪漫主义杜 甫:现实主义白居易:新乐府运动按字数分:小令、中调、长调按内容分:豪放、婉约散曲:小令、套数杂剧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古体诗的诗体可分为乐府、杂言、四言、 五言、 七言等。 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边塞诗:高适、岑参、王昌龄山水田园诗:王维、孟浩然成就最高:杜甫、李白李商隐、杜牧唐诗的发展脉络诗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众说纷纭,这里只列举学术界较为认可的几种观点。(一)咏蜀说。此说出自明胡震亨《李诗通》,认为此诗自为“咏蜀耳,言其险,更著其戒”。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亦持此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名篇,别无寓意。”(二)仕途说。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的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的漫游中屡遭阻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本事诗》: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贺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足称誉光赫。解题蜀道是战国后期蜀国与秦国共同开发的一条连通秦岭内外的商贸与文化交流的通道。独特的地质构造造就了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天府之国,也让蜀地与外界有了山川阻隔。 聪明的古人采用了一种独特的“火焚水激法”,其原理类似热胀冷缩。将待凿的山石烧得滚烫,再用水或醋泼,膨胀后急骤冷缩的山石就变得容易被凿击下来了。一焚一激之后,一条条栈道沿着被凿开的路径铺展开来,翻山越岭。 这条总长一千余公里的小路,就像一条项链,串起三千多年中华民族改造自然、沟通往来的史诗。解题《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自梁简文帝至初唐张文琼,曾有不少人用此题目写过诗。李白此诗虽然也沿用了乐府旧题描写蜀道艰难,但进行了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的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及其奔放的语言风格。贰文本梳理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第一段: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第二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第三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作背景主旨句出现了几次?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多次出现起什么作用?手法:复沓作用:一唱三叹,加深寓意,突出内容,加强情感,富有节奏感。危:高。噫吁嚱:表示惊讶的声音。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于:比。前七个字中只有“危”和“高”两个实词。“噫吁嚱”是蜀地方言,蜀人见物惊异辄发此惊叹,同为蜀人的苏轼也曾用过“呜呼噫嘻”这样的感叹(《后赤壁赋》)。“乎”“哉”也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危”和“高”,一义重出,都有高的意思,但并不是简单的同义复用,《国语》高诱注“危,高险也”,即兼有高大、险峻二义。诗歌一上来就惊呼并极力渲染蜀山之高大险峻,仿佛一座高山突然横亘在面前,真可谓“开门见山”。《载酒园诗话又编》:《蜀道难》一篇,真与河岳并垂不朽。即起句“噫吁嚱,危乎高哉”七字,如累棋架卵,谁敢并于一处? 这七字好在何处?何茫然:多么渺茫的样子。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蚕丛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蜀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蚕丛是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的,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在古蜀文明中,三代古蜀王蚕丛、柏灌、鱼凫创造了早期古蜀文明的辉煌。 杨雄《蜀王本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何茫然:多么渺茫的样子。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三星堆出土的大量文物都可见鱼凫图腾的形象,如神树上的九只鸟、人物面具上状似鸟眼的眼睛。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祭祀坑中出土的重要文物――国之重宝神坛上,青铜铸造的鱼凫位于象征至高无上的地位的神坛顶端。鱼凫氏是古史传说中继蚕丛、柏灌之后第三代蜀王。传说4000多年前,一个崇拜鱼的部落和一个崇拜凫的部落结为部落联盟,迁徙到成都平原,经过征战建立了辉煌的古蜀鱼凫王国。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尔来:从那以来。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横绝:横越。鸟道: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只有鸟能飞过,人迹不能至。当:对着。摧: 倒塌。五丁开山蜀国弱,然道难,秦强收不能得之。秦王诈,责匠凿五牛,朝坠金于其后,曰:牛便金。许于蜀。蜀王贪,欲五牛。时蜀有五力士,千斤力,无人敌。王遣五丁开山迎牛。五牛归蜀,成都怒。秦闻道通虽悦,然惧五丁勇,不进。时三十二,秦悉其好色,故以胭粉惑之:“牛,虽吾过;今有女,数五,绝色国香,愿许之,以谢罪。”蜀王忘旧,闻之,重遣五丁,还到梓潼。有穴见大蛇,为患。五人欲诛之,遂竭五人之力,以手揽之,抴(yè)蛇出洞。霎,山崩,即压杀五人及秦女,而山分为五岭。闻五丁亡,蜀道通,秦无惮,军至,蜀王卒。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本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典故,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1.写出了开辟蜀道的难,从侧面写出了蜀道的“高峻”。2.写出了古人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使文章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3.透露出神话中的隐匿的真实:秦国为了越过秦岭、龙门山脉灭蜀,千方百计想开通灭蜀之道;修筑此道干难万险,发生过许多重大的事故,造成人员死亡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意思就是传说中的羲和驾驶着六龙之车(即太阳)到此处便迫近虞渊(传说中的日落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山势高峻:“上有”句,高得连太阳都无法逾越,只得掉头回转。谷深水急:“下有”句,江河至此再难浩荡,只得撞击岩石,曲折行进。两句一仰一俯,拉开纵向的空间,蜀山仿佛是一堵高墙矗立于天地之间。正面描写出蜀道的高峻。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了蜀道怎样的风貌,是如何勾勒的?逆折:水流回旋。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回川:有漩涡的河流。尚:尚且。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1.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善飞的黄鹤和善攀援的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极言蜀道之高。2.用侧面烘托之法,振翅高飞的黄鹤、善于攀缘的猿猱都难以逾越,何况是人呢 3.虚实结合:诗人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又借黄鹤与猿猱来烘托。赏析本句的手法。仰胁息:仰着头,屏住呼吸。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用夸张、想象的手法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侧面衬托出了蜀道的高峻。赏析本句的手法。盘盘:曲折盘旋的样子。萦:盘绕。扪参历井:扪,用手摸。参、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历,经过。仰胁息:仰着头,屏住呼吸。膺:胸。坐:徒,空。一说坐下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第一部分)不与秦塞通人烟鸟道地崩山摧壮士死(五丁开山故事、作用)一叹高而难行蜀道来历蜀道高峻用典虚实结合夸张想象俯仰结合正侧结合衬托细节描写1、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2、开辟蜀道的艰难六龙回日(神话)群山挡日万仞深渊,急浪回旋黄鹤不得过猿猱愁攀援侧面写高正侧面写高行人角度青泥岭山路九曲,行旅艰难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正侧面写高巉岩:高险的山岩。畏途:可怕的路途。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1.借景抒情。古木荒凉、悲鸟哀鸣、子规对月悲啼,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悲凉凄清)的环境气氛,以此增添旅人的悲凉孤独之感,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2.视听结合。“但见”“又闻”四句,悲鸟号叫,子规夜啼,古木荒凉,鸟绕林间,悲凉愁苦、阴森恐怖,让人胆寒肠断。3.“见”“闻”互文见义,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诗人第一段把蜀道高而难行写到了极致,接下来诗人又是如何写蜀道之难的?凋:使……改变。盈:足。去:距离。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①夸张手法: 渲染了惊险的气氛。②动静结合:(静)山峦起伏,连峰接天,枯松倒挂绝壁;(动)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③远近结合:(远)“去天不盈尺”的山峰;(近)“倒挂枯松”。④拟人:“争”写出水势汹涌、水声轰响的情景。⑤视听结合:(视觉)山之高峻、壁之险绝;(听觉)水之湍急咆哮,令人胆战心惊。思考:赏析“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的妙处。飞湍:飞奔而下的急流。喧豗: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砯崖:急流和瀑布冲击山崖。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冲击。 转:使滚动。胡为:为什么二叹险而凄凉景物凄凉山水险恶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视听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夸张手法拟人手法其险也如此思考探究:第二节主要突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峥嵘、崔嵬: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蜀道之难,难在蜀中战祸之烈,存在社会人事的因素。“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使用了比喻、互文、夸张、双关的手法,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表达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诗人第一段把蜀道高而难行写到了极致,第二段写蜀道险而凄凉,最后一段诗人又是如何写蜀道之难的?或:倘若。吮血:吸血。狼与豺:喻叛乱的人。云:听说。咨嗟:叹息。匪,通“非”。地形——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战乱——所守:化为狼与豺猛虎、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慨叹: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剑阁险要、易守难攻社会环境险恶三叹蜀道之乱剑阁险要之地,易发生战祸,不宜定居长住战乱频仍,藩镇割据思考探究:第三节中蜀道之难,难于何处??叁—文本小结—《唐音审体》:篇中三言蜀道之难,所谓一唱三叹也。突然以嗟叹起,嗟叹结,创格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叹蜀道之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 ——叹蜀道之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叹蜀中战祸之烈小结:蜀道之难,难于何处?诗人之叹,为何而叹?主旨句三次出现,所在位置和具体内容都有变化,体会这三句话的具体作用。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行,把诗歌推向高峰。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诗歌是怎么体现绮丽雄奇的浪漫主义色彩的?第一、丰富的想象。①借助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展开想象。蚕丛鱼凫、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故事……②身临其境的想象。想象身临其境,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第二、奇特的夸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等等。诗歌是怎么体现绮丽雄奇的浪漫主义色彩的?第三、流转华美的韵律。①奔放的散文化诗句: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融入辞赋古文的句法、句式参差错落、节奏变化不拘。②讲究押韵,又不断换韵,流转华美。第四、借景抒情、烘托衬托、视听动静结合等多种手法巧妙运用。李白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课堂小结肆—拓展延伸—送友人入蜀 李白见说蚕从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何必问君平。(1)升沉:进退升沉,即人在世间的遭遇和命运。(2)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比较该诗与《蜀道难》的异同。相同点:(1)都是从“传说”“见说”入题,虚拟夸说蜀道迷离神奇的色彩和艰险诡奇的气氛,突出难和险。(2)都是按由秦入蜀的时空顺序来写,绘声绘色描绘了蜀道山水风光雄奇峻伟、高危惊险的独有特点,都运用到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不同点:(1)手法不同:《蜀道难》充满想象与夸张,《送友人入蜀》则比较写实。(2)主旨不同:《蜀道难》着意于“难”,寓情于“忧”,言蜀道开辟之极苦,蜀道行路之极难,蜀地留居之极险。《送友人入蜀》着眼于“送别”,归结于“入蜀”,诗人以旷达顺适之情,劝慰友人随缘应机。(3)风格不同:《蜀道难》既有雄浑之势,又有飘逸之神。《送友人入蜀》风格清新俊逸。中间两联对仗严整,颔联语意奇险,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描写纤丽,又道风景可乐。最后,以议论作结,实现主旨,更富有韵味。【2017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8分)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②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2017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8分)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2.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1.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背诵全诗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