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考点突破:微案1 识记文化常识——分类识记,辅以语境 课件(共63张PPT)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考点突破:微案1 识记文化常识——分类识记,辅以语境 课件(共63张PPT) +学案

资源简介

微案1 识记文化常识——分类识记,辅以语境
复习任务 1.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2.了解高考文化常识题设误手法,熟练使用答题方法。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考查内容 提问方式 命题特点
2024 新高考 Ⅱ卷 为寿 下列对文(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考查范围极其广泛,重点集中在官职、称谓、礼法、科举等方面。 ②以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识为主,兼顾生僻的文化常识。但生僻只是表面上的,实则暗含了诸多“熟悉”因素,有的与教材密切相关,有的与选文内容密切相关。 ③设误点细小,多放在对象误用、范围扩大、职责混淆、时间颠倒等方面。 ④自2022年开始,不再单独考查古代文化常识;2024年新高考两套试卷中,只有一个选项与文化常识有关,这预示着文化常识开始逐渐退席,而古今异义词、成语、词类活用、通假字和教材中词语已进入考查范围。
2023 新高考 Ⅱ卷 金、刁斗
2022 新高考 Ⅰ卷 寡人、百乘、国门
新高考 Ⅱ卷 衔枚、车驾
2021 新高考 Ⅰ卷 甲子、宗室、海内、庶务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新高考 Ⅱ卷 京口、遗民、部曲、传檄
2020 新高考 Ⅰ卷 辇下、东宫、殿下、追比
新高考 Ⅱ卷 乡试、宦官、晏驾、执政
活动一 掌握高考考查重点
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大多是从文言文材料中引发来的,故兼考理解能力和推断能力。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首先应分析高考所涉及的考点,明确备考方向。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官职、称谓、礼法、科举等方面的文化常识。
(一)官职
自2015年全国卷开始考查文化常识起,官职类的知识点一直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官职包括官署类与官制类,既有中央官职,又有地方官职,重点是中央官职。
下面是历年高考考过的官职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
第一组
1.(2021·全国乙)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0·全国Ⅰ)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0·全国Ⅰ)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0·全国Ⅲ)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20·新高考Ⅱ)执政指掌管国家政事,又指执掌国家大权的重臣,还可作为高级官员的通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9·全国Ⅲ)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6·全国乙)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6·全国乙)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16·全国丙)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
1.(2016·全国甲)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6·全国丙)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5·全国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称谓
中国是一个礼法社会,非常讲究称谓,称谓也反映了被称者的身份和地位。其中,与皇帝、皇家有关的称谓是重点。
下面是历年高考考过的称谓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
第一组
1.(2022·新高考Ⅰ)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2·新高考Ⅱ)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7·全国Ⅰ)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5·全国Ⅱ)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
1.(2021·新高考Ⅱ)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指后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1·新高考Ⅰ)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1·全国甲)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0·全国Ⅱ)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20·新高考Ⅰ)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20·新高考Ⅰ)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用来借指太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20·新高考Ⅰ)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8·全国Ⅲ)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17·全国Ⅲ)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16·全国甲)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015·全国Ⅰ)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礼法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法类文化常识一直是高考的考查重点,它包括礼仪礼制和政治礼法,后者是考查重点。
下面是历年高考考过的礼法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
第一组
1.(2024·新高考Ⅱ)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3·全国乙)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1·全国乙)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9·全国Ⅰ)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8·全国Ⅱ)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7·全国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
1.(2021·新高考Ⅰ)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1·新高考Ⅱ)传檄,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0·新高考Ⅱ)晏驾是帝王死去的委婉说法,“晏”义为晚,晏驾指帝王车驾未能按时发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0·全国Ⅲ)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9·全国Ⅱ)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9·全国Ⅰ)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8·全国Ⅰ)“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6·全国乙)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15·全国Ⅱ)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15·全国Ⅰ)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015·全国Ⅱ)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科举
有关科举类的文化常识繁而杂。首先,应精准掌握教材上的相关常识;其次,理清科举类文化常识的大致脉络,并将之科学分类;最后,分类识记,并适当联系现实,重点识记与乡试、会试、殿试相关的内容。
下面是历年高考考过的科举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
1.(2020·全国Ⅰ)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0·新高考Ⅱ)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生来自全国各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8·全国Ⅱ)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7·全国Ⅲ)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5·全国Ⅰ)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刑罚
高考对刑罚常识的关注,是与我国依法治国的政策一致的。对此,考生既要整体把握我国古代各种常见的刑罚名称,也要熟悉每种刑罚适用的对象及程度,注意类似刑罚的差别。
下面是历年高考考过的刑罚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
1.(2021·全国乙)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0·新高考Ⅰ)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9·全国Ⅱ)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8·全国Ⅲ)“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7·全国Ⅱ)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史常识
文史常识涉及的范围更广,既有文化、文学层面的,又有历史方面的。不过,高考考查的文史常识是高中毕业生应知应会的。这一点从下面高考所考过的相关文史常识中就可以看出。
下面是历年高考考过的文史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
1.(2020·全国Ⅱ)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0·全国Ⅲ)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9·全国Ⅰ)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9·全国Ⅱ)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9·全国Ⅲ)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8·全国Ⅰ)《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军事、地理、历法
下面是历年高考所涉及的古代军事、地理、历法方面的文化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
第一组:军事
1.(2022·新高考Ⅱ)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1·全国甲)辎重,文中(斩偏将,获其辎重)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1·全国甲)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1·新高考Ⅱ)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地理
1.(2021·新高考Ⅰ)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1·新高考Ⅱ)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历法
1.(2021·全国甲)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1·新高考Ⅰ)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是纪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7·全国Ⅲ)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掌握文化常识题的答题原则和方法
近两年高考有关文化常识的考查点随文设置,涉及面广,规律性不强。答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1.“三结合”原则
(1)结合文本。要锁定该专有名词出现的区域,尽量从语义相关处推断。
(2)结合教材。遇到专有名词时,要尽量关联教材,链接教材语境。
(3)结合生活。当遇到陌生的专有名词时,可联想生活常识、共识性话语作答。
2.五方法
(1)调动积累直接判
该方法主要是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
①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如“陛下”,我们就可以联系古装电视剧中臣民对皇帝敬称“陛下”等。再如“吏部”,可以依据初中历史所学的中国古代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相关知识直接判断。
②联想教材所学知识。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有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做题时可结合它们来进行判断。
(2)剖析词语巧推断
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误。如“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或罢免;结合“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职。
(3)结合语境深推断
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11题C项对“部曲”的解释: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而原文是“(祖)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将”是带领,“百余家”指其军队共有一百多户人家。显然,选项解释不合乎语境。
(4)借助逻辑帮判断
通过分析选项的语言表述,发现其中存在的逻辑问题,从而判断选项的正误。如2020年全国卷Ⅲ项中解说“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行政长官”管理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而“军事、科举”类的事务不由“行政长官”掌管。
(5)遇生判对灵活断
高考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错项设置。所以,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常识,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
以上五种技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贞观元年,太宗曰:“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已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如此,庶免冤滥。”由是至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几致刑措。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
(节选自《贞观政要·刑法》)
A.三槐,相传周朝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后以之喻“三公”。
B.大辟,古代五刑之一,一种砍头的刑罚,商、周、春秋、战国等时期为“死刑”的通称。
C.中书,三省之一,古时中央政权执行部门。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审议、决策和执行。
D.博戏,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赌输赢、角胜负的游戏。实质上也是一种有赌博色彩的游戏。
了解高考文化常识题设误手法
1.张冠李戴:2020年全国Ⅰ卷第11题B项,殿试本由皇帝亲自主持,却被说成“由丞相主持”。
2.扩大范围:2020年新高考Ⅱ卷第11题A项,乡试考生本是来自各地州、府,却被说成“来自全国各地”。
3.不明职责:2020年全国Ⅲ卷第11题A项,太守的职责本来是掌管地方行政事务,却把“军事”“科举”强加进去。
4.跳脱背景:2015年全国Ⅱ卷第5题C项,解说“嗣位”,本来是由嫡长子继承君位,却说成“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忽略了嫡庶之别。
5.无中生有:2021年全国乙卷第11题B项,解说“抵极刑”,抵极刑只是指对犯人处以死刑,没有外加将尸体示众的做法。
6.前后调位:2021年全国甲卷第11题C项,“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后的那个月,而不是“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答案精析
活动一
(一)
第一组
1.正确。2.正确。3.正确。4.错误。太守不掌管军事、科举事务,其职责有:治民、进贤、决讼、检奸、任免。职责范围扩大。5.正确。6.正确。7.错误。“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职责范围不清。8.正确。9.正确。
第二组
1.正确。2.错误。“土地、户籍”属于户部的职责,不属于礼部的职责。职责范围扩大。3.正确。
(二)
第一组
1.正确。2.正确。3.正确。4.正确。
第二组
1.正确。2.正确。3.正确。4.错误。“禁中”指皇帝、皇后、太子等居住的地方。范围扩大。5.正确。6.正确。7.错误。“殿下”是对太子、诸王等的敬称,不包括丞相。8.正确。9.错误。对近侍职权的判断有误,他们“职位”不高,“影响”也不大。10.正确。11.错误。“太子”专用于储君,不可用来指君主的其他儿子。
(三)
第一组
1.正确。2.正确。3.正确。4.正确。5.正确。6.正确。
第二组
1.错误。庶务,既指国家的各种政务,也指这些政务的经办人员。2.正确。3.正确。4.正确。5.正确。6.正确。7.错误。“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属无中生有。8.正确。9.错误。君位应由“嫡长子”继承。对象有误。10.正确。11.正确。
(四)
1.错误。殿试由皇帝主持。2.错误。考生来自各地州、府。3.正确。4.正确。5.正确。
(五)
1.错误。“尸体示众”属无中生有。2.正确。3.正确。4.正确。5.错误。“收考”指拘捕拷问。“收”,拘捕犯人;“考”,假借为“拷”,拷问。
(六)
1.正确。2.正确。3.错误。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4.正确。5.错误。“三晋”指韩、赵、魏三国。6.正确。
(七)
第一组
1.正确。2.正确。3.正确。4.错误。“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错。从原文“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来看,这里的“部曲”是指祖逖的私家军队。
第二组
1.正确。2.正确。
第三组
1.错误。“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后的那个月。2.正确。3.正确。
活动二
C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应该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太宗说:“古时候审案,一定要询问三槐、九棘这些官员,当今的三公、九卿就相当于这样的职务。从今以后,遇有死刑,都要让中书、门下两省四品以上官员以及尚书、九卿等共同议决。这样,才能避免冤案和滥用刑罚。”由于实行了这样的措施,到贞观四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人只有二十九个,刑法几乎快要搁置不用。贞观五年,张蕴古任大理寺丞。相州人李好德向来有疯病,讲了些荒谬狂妄的话,唐太宗下令审讯这件案子。张蕴古上奏说:“李好德患疯病是有证据的,按照法律不应判罪。”太宗答应对他予以从宽处理。张蕴古私下把太宗的旨意告诉李好德,且还找来李好德跟他一起博戏。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弹劾张蕴古。太宗大怒,下令把张蕴古在东市斩首。(共63张PPT)
微案1 识记文化常识
——分类识记,辅以语境
语文





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
考点突破
·
1.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
2.了解高考文化常识题设误手法,熟练使用答题方法。
复习任务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考查内容 提问方式 命题特点
2024 新高考Ⅱ卷 为寿 下列对文(材料)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考查范围极其广泛,重点集中在官职、称谓、礼法、科举等方面。
②以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识为主,兼顾生僻的文化常识。但生僻只是表面上的,实则暗含了诸多“熟悉”因素,有的与教材密切相关,有的与选文内容密切相关。
③设误点细小,多放在对象误用、范围扩大、职责混淆、时间颠倒等方面。
④自2022年开始,不再单独考查古代文化常识;2024年新高考两套试卷中,只有一个选项与文化常识有关,这预示着文化常识开始逐渐退席,而古今异义词、成语、词类活用、通假字和教材中词语已进入考查范围。
2023 新高考Ⅱ卷 金、刁斗
2022 新高考Ⅰ卷 寡人、百乘、国门
新高考Ⅱ卷 衔枚、车驾
2021 新高考Ⅰ卷 甲子、宗室、海内、庶务 下列对文中加颜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新高考Ⅱ卷 京口、遗民、部曲、传檄
2020 新高考Ⅰ卷 辇下、东宫、殿下、追比
新高考Ⅱ卷 乡试、宦官、晏驾、执政
知识图要
掌握高考考查重点
活动一
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大多是从文言文材料中引发来的,故兼考理解能力和推断能力。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首先应分析高考所涉及的考点,明确备考方向。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官职、称谓、礼法、科举等方面的文化常识。
自2015年全国卷开始考查文化常识起,官职类的知识点一直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官职包括官署类与官制类,既有中央官职,又有地方官职,重点是中央官职。
(一)官职
下面是历年高考考过的官职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
第一组
1.(2021·全国乙)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答案 正确。
2.(2020·全国Ⅰ)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答案 正确。
3.(2020·全国Ⅰ)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答案 正确。
4.(2020·全国Ⅲ)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答案 错误。太守不掌管军事、科举事务,其职责有:治民、进贤、决讼、检奸、任免。职责范围扩大。
5.(2020·新高考Ⅱ)执政指掌管国家政事,又指执掌国家大权的重臣,还可作为高级官员的通称。
答案 正确。
6.(2019·全国Ⅲ)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答案 正确。
7.(2016·全国乙)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答案 错误。“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职责范围不清。
8.(2016·全国乙)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答案 正确。
9.(2016·全国丙)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答案 正确。
第二组
1.(2016·全国甲)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答案 正确。
2.(2016·全国丙)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答案 错误。“土地、户籍”属于户部的职责,不属于礼部的职责。职责范围扩大。
3.(2015·全国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答案 正确。
中国是一个礼法社会,非常讲究称谓,称谓也反映了被称者的身份和地位。其中,与皇帝、皇家有关的称谓是重点。
(二)称谓
下面是历年高考考过的称谓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
第一组
1.(2022·新高考Ⅰ)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答案 正确。
2.(2022·新高考Ⅱ)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
答案 正确。
3.(2017·全国Ⅰ)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答案 正确。
4.(2015·全国Ⅱ)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答案 正确。
第二组
1.(2021·新高考Ⅱ)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指后者。
答案 正确。
2.(2021·新高考Ⅰ)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答案 正确。
3.(2021·全国甲)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答案 正确。
4.(2020·全国Ⅱ)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答案 错误。“禁中”指皇帝、皇后、太子等居住的地方。范围扩大。
5.(2020·新高考Ⅰ)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答案 正确。
6.(2020·新高考Ⅰ)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用来借指太子。
答案 正确。
7.(2020·新高考Ⅰ)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
答案 错误。“殿下”是对太子、诸王等的敬称,不包括丞相。
8.(2018·全国Ⅲ)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答案 正确。
9.(2017·全国Ⅲ)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答案 错误。对近侍职权的判断有误,他们“职位”不高,“影响”也不大。
10.(2016·全国甲)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答案 正确。
11.(2015·全国Ⅰ)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答案 错误。“太子”专用于储君,不可用来指君主的其他儿子。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法类文化常识一直是高考的考查重点,它包括礼仪礼制和政治礼法,后者是考查重点。
(三)礼法
下面是历年高考考过的礼法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
第一组
1.(2024·新高考Ⅱ)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
答案 正确。
2.(2023·全国乙)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
答案 正确。
3.(2021·全国乙)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答案 正确。
4.(2019·全国Ⅰ)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答案 正确。
5.(2018·全国Ⅱ)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答案 正确。
6.(2017·全国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答案 正确。
第二组
1.(2021·新高考Ⅰ)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答案 错误。庶务,既指国家的各种政务,也指这些政务的经办人员。
2.(2021·新高考Ⅱ)传檄,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答案 正确。
3.(2020·新高考Ⅱ)晏驾是帝王死去的委婉说法,“晏”义为晚,晏驾指帝王车驾未能按时发出。
答案 正确。
4.(2020·全国Ⅲ)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答案 正确。
5.(2019·全国Ⅱ)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答案 正确。
6.(2019·全国Ⅰ)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答案 正确。
7.(2018·全国Ⅰ)“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答案 错误。“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属无中生有。
8.(2016·全国乙)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 正确。
9.(2015·全国Ⅱ)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答案 错误。君位应由“嫡长子”继承。对象有误。
10.(2015·全国Ⅰ)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答案 正确。
11.(2015·全国Ⅱ)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答案 正确。
有关科举类的文化常识繁而杂。首先,应精准掌握教材上的相关常识;其次,理清科举类文化常识的大致脉络,并将之科学分类;最后,分类识记,并适当联系现实,重点识记与乡试、会试、殿试相关的内容。
(四)科举
下面是历年高考考过的科举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
1.(2020·全国Ⅰ)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答案 错误。殿试由皇帝主持。
2.(2020·新高考Ⅱ)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生来自全国各地。
答案 错误。考生来自各地州、府。
3.(2018·全国Ⅱ)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答案 正确。
4.(2017·全国Ⅲ)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答案 正确。
5.(2015·全国Ⅰ)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答案 正确。
高考对刑罚常识的关注,是与我国依法治国的政策一致的。对此,考生既要整体把握我国古代各种常见的刑罚名称,也要熟悉每种刑罚适用的对象及程度,注意类似刑罚的差别。
(五)刑罚
下面是历年高考考过的刑罚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
1.(2021·全国乙)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答案 错误。“尸体示众”属无中生有。
2.(2020·新高考Ⅰ)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
答案 正确。
3.(2019·全国Ⅱ)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答案 正确。
4.(2018·全国Ⅲ)“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答案 正确。
5.(2017·全国Ⅱ)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答案 错误。“收考”指拘捕拷问。“收”,拘捕犯人;“考”,假借为“拷”,拷问。
文史常识涉及的范围更广,既有文化、文学层面的,又有历史方面的。不过,高考考查的文史常识是高中毕业生应知应会的。这一点从下面高考所考过的相关文史常识中就可以看出。
(六)文史常识
下面是历年高考考过的文史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
1.(2020·全国Ⅱ)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称。
答案 正确。
2.(2020·全国Ⅲ)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
答案 正确。
3.(2019·全国Ⅰ)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答案 错误。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4.(2019·全国Ⅱ)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答案 正确。
5.(2019·全国Ⅲ)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答案 错误。“三晋”指韩、赵、魏三国。
6.(2018·全国Ⅰ)《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答案 正确。
下面是历年高考所涉及的古代军事、地理、历法方面的文化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理由。
(七)军事、地理、历法
第一组:军事
1.(2022·新高考Ⅱ)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
答案 正确。
2.(2021·全国甲)辎重,文中(斩偏将,获其辎重)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答案 正确。
3.(2021·全国甲)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答案 正确。
4.(2021·新高考Ⅱ)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答案 错误。“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错。从原文“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来看,这里的“部曲”是指祖逖的私家军队。
第二组:地理
1.(2021·新高考Ⅰ)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答案 正确。
2.(2021·新高考Ⅱ)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答案 正确。
第三组:历法
1.(2021·全国甲)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答案 错误。“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后的那个月。
2.(2021·新高考Ⅰ)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是纪日。
答案 正确。
3.(2017·全国Ⅲ)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答案 正确。
掌握文化常识题的答题原则和方法
活动二
近两年高考有关文化常识的考查点随文设置,涉及面广,规律性不强。答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1.“三结合”原则
(1)结合文本。要锁定该专有名词出现的区域,尽量从语义相关处推断。
(2)结合教材。遇到专有名词时,要尽量关联教材,链接教材语境。
(3)结合生活。当遇到陌生的专有名词时,可联想生活常识、共识性话语作答。
2.五方法
(1)调动积累直接判
该方法主要是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
①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如“陛下”,我们就可以联系古装电视剧中臣民对皇帝敬称“陛下”等。再如“吏部”,可以依据初中历史所学的中国古代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相关知识直接判断。
②联想教材所学知识。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有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做题时可结合它们来进行判断。
(2)剖析词语巧推断
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误。如“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或罢免;结合“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职。
(3)结合语境深推断
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11题C项对“部曲”的解释: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而原文是“(祖)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将”是带领,“百余家”指其军队共有一百多户人家。显然,选项解释不合乎语境。
(4)借助逻辑帮判断
通过分析选项的语言表述,发现其中存在的逻辑问题,从而判断选项的正误。如2020年全国卷Ⅲ项中解说“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行政长官”管理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而“军事、科举”类的事务不由“行政长官”掌管。
(5)遇生判对灵活断
高考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错项设置。所以,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常识,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
以上五种技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
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贞观元年,太宗曰:“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已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如此,庶免冤滥。”由是至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几致刑措。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节选自《贞观政要·刑法》)
A.三槐,相传周朝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
后以之喻“三公”。
B.大辟,古代五刑之一,一种砍头的刑罚,商、周、春秋、战国等时期
为“死刑”的通称。
C.中书,三省之一,古时中央政权执行部门。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
别负责审议、决策和执行。
D.博戏,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赌输赢、角胜负的游戏。实质上也是一种
有赌博色彩的游戏。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应该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太宗说:“古时候审案,一定要询问三槐、九棘这些官员,当今的三公、九卿就相当于这样的职务。从今以后,遇有死刑,都要让中书、门下两省四品以上官员以及尚书、九卿等共同议决。这样,才能避免冤案和滥用刑罚。”由于实行了这样的措施,到贞观四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人只有二十九个,刑法几乎快要搁置不用。贞观五年,张蕴古任大理寺丞。相州人李好德向来有疯病,讲了些荒谬狂妄的话,唐太宗下令审讯这件案子。张蕴古上奏说:“李好德患疯病是有证据的,按照法律不应判罪。”太宗答应对他予以从宽处理。张蕴古私下把太宗的旨意告诉李好德,且还找来李好德跟他一起博戏。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弹劾张蕴古。太宗大怒,下令把张蕴古在东市斩首。
了解高考文化常识题设误手法
1.张冠李戴:2020年全国Ⅰ卷第11题B项,殿试本由皇帝亲自主持,却被说成“由丞相主持”。
2.扩大范围:2020年新高考Ⅱ卷第11题A项,乡试考生本是来自各地州、府,却被说成“来自全国各地”。
3.不明职责:2020年全国Ⅲ卷第11题A项,太守的职责本来是掌管地方行政事务,却把“军事”“科举”强加进去。
4.跳脱背景:2015年全国Ⅱ卷第5题C项,解说“嗣位”,本来是由嫡长子继承君位,却说成“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忽略了嫡庶之别。
特别提醒
5.无中生有:2021年全国乙卷第11题B项,解说“抵极刑”,抵极刑只是指对犯人处以死刑,没有外加将尸体示众的做法。
6.前后调位:2021年全国甲卷第11题C项,“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后的那个月,而不是“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特别提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