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微案2 理解文言特殊句式——抓住标志,翻译落实复习任务 通晓文言常用特殊句式,形成翻译中的“句式意识”。考情微观 1.2022—2024年新高考卷文言文翻译题涉及的文言特殊句式详见学案32“考情微观”。2.高考考查特殊句式的特点:全部放在翻译中考查;考查频率不及实词、虚词高,随文命题。前备知识——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奈何 何如 奈……何 如……何 若……何 怎么/怎么办/怎么样 为什么 把……怎么样 对……怎么办何故 怎么/为什么/什么原因何以 为什么/怎么会 凭什么……/根据什么……何所 所……的是什么孰与…… 与……孰…… 与……比,哪一个更……理解小练1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沛公曰:“孰与君少长?”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C.忠而被谤,能无怨乎?D.今日之事何如?二、表示反问的固定格式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何……哉(为、也、也哉) 怎么能……呢 为什么要……呢 还要……干什么呢何……之有 有什么……呢/怎么能……呢如之何 把(对)……怎么样; 怎么能……呢岂(其)……哉(乎、耶、邪) 哪里……呢 难道……吗 怎么……呢(其)庸……乎 安……哉(乎) 哪里……呢 难道……吗不亦……乎 非……欤 不也……吗 不是……吗宁(独)……耶(乎、哉) 哪里……呢/难道……吗顾……哉 难道……吗理解小练2 下列各句中,不表示反问的固定格式的一项是( )A.孔子云:“何陋之有?”B.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表示感叹的固定格式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何其 一何 多么/何等 怎么那么/为什么那么直……耳 惟……耳 只不过……罢了 只是……罢了理解小练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固定格式)(1)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五代史伶官传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卖油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表示揣度的固定格式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无乃……乎 恐怕……吧/只怕……吧得无(非) ……耶(乎) 大概……吧/恐怕……吧 该不是……吧/能……吗(兼表反问)其……欤 岂不是……么庶几……欤 或许……吧理解小练4(1)下列句子中,不表示揣度语气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C.其可怪也欤D.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2)对下列固定句式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②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③孰与,译为“与……一起” ④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 ⑤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呢” ⑥不亦……乎,译为“不也……吗”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C.①②⑤⑥ D.②③⑤⑥活动一 掌握判断句和被动句(一)判断句:是为副词加者也,另有直接判断句1.判断句的判断方法判断方法有二:一是看外在语言标志,“……者……也”“……也”“……者……”,以及副词“皆”“诚”“则”“乃”“必”“非”等。二是看谓语特征,谓语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则构成判断句,这是无标志词的判断句。如“秦,虎狼之国”“燕王吾所立”等皆属此类。2.判断句的翻译方法翻译判断句时,一般要译成“是”或“不是”句。当用副词加强判断时,翻译时应把副词的基本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是”,如“必”“亦”“即”“诚”“皆”“则”“素”“乃”可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便是”“确实是”“都是”“就是”“本来是”“就是”。(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B.C.D.(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B.秦,虎狼之国C.无恻隐之心,非人也D.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二)被动句:为所见于被意念1.被动句的判断方法(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被动句的标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①“为”“为……所……”“……为所……”;②“于”“受……于……”;③“见”“见……于……”;④“被”字。(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含有被动意,所以单凭标志词判断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如《荀子·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石”是“镂”的支配对象,并且“金石”是受事者,所以此句为被动句。(3)巧借“添”“变”二法。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函谷举”,可将其变为“举函谷”。2.被动句的翻译方法:必须加上“被”或“受”字。(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妇女无所幸C.终必不蒙见察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A.B.C.D.活动二 掌握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句式(一)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疑问否定之是标判断宾语前置句,主要看标志。(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标志:①否定词——不、莫、未等;②代词——之、余、吾等。(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标志:①疑问句;②疑问代词——何、安、焉等。(3)用“之”“唯……是(之)”“是”作标志,如“句读之不知”“唯你是问”等。另外,还有两种特殊情形:一是介词宾语前置,如“一言以蔽之”;二是“自”字前置,如“秦人不暇自哀”等。翻译宾语前置句时,用“调”的方法调成正常语序即可。(1)下列属于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唯陈言之务去D.微斯人,吾谁与归(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D.不然,籍何以至此(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B.C.D.2.定语后置句:之者有者加而者判断定语后置句,主要看标志词:(1)中心词+之+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2)中心词+有+定语+者,如:郑人有买履者。(3)中心词+而+定语+者,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4)中心词+之+定语,如:仰观宇宙之大。另有数量短语作定语,常常后置,如:军书十二卷。翻译定语后置句时,用“调”的方法调成正常语序即可。(1)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B.石之铿然有声者C.苟以天下之大D.庄宗受而藏之于庙(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铸以为金人十二C.送匈奴使留在汉者D.所以兴怀,其致一也3.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于以在后作补语状语后置句最常见的标志词是介词“于”“以”“乎”,主要有下列三种情况:(1)于+宾语,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以+宾语,如:申之以孝悌之义。(3)乎+宾语,如:生乎吾前。特别注意 翻译状语后置句时,一般要把介宾短语提到谓语动词前,有的则不能提前,有的可提前可不提前,关键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为国以礼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2)下列各句中,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辇来于秦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4.主谓倒装句:感叹疑问只两种主谓倒装在文言文中不多见,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感叹倒装,谓语后常有语气助词,一般用逗号隔开,如:甚矣,汝之不惠!二是疑问倒装,充当谓语的多是疑问词,如:谁为哀者?下列各句中,不属于主谓倒装的一项是( )A.贤哉,回也B.渺渺兮予怀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二)省略句:主谓宾语加介词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识别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主语可能会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蛇)黑质而白章”。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2.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有些文言句子的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就需要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省略了介词“于”。翻译省略句时,须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成分,确保句意通顺。(1)下列各句中,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沛公军霸上C.掭以尖草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2)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②将军战( )河北,臣战( )河南。③竖子不足与( )谋!④杀人如( )不能举,刑人如恐不( )胜。⑤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三)固定句式(固定结构):陈述疑问反问加揣度固定句式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组合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在识别和翻译时要从其特征入手,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牢记搭配将固定句式的固定搭配掌握牢固,不随意搭配或张冠李戴。如“孰与君少长?”(《鸿门宴》)中的“孰与”,是一个固定句式,可以翻译为“与……比,哪一个更……”。这种固定句式即使在别的语境中出现,也仍然要翻译成这种形式。2.灵活套用虽为固定句式,但有些在形式上也能灵活变通,在实际翻译时意思是一样的。如“今奈何忽为此举”中的“奈何”与“虞兮虞兮奈若何”中的“奈……何”意思是一样的,可翻译成“为什么(为何)……”“把……怎么样”。所以,对固定句式还须灵活套用。3.异中求同有些固定句式从外在语言形式上看虽有不同,但翻译时意思是一样的,如“岂……耶”“岂……乎”“独……哉”都可以翻译成“难道……吗”。因此,要注意归纳相同点,区别不同点,准确辨识。翻译下列语句,注意固定句式的翻译。(1)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十二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精析前备知识理解小练1.C [C项为表反问的被动句,其他三项均为表疑问的固定句式。]2.B [“奈何”表示疑问。]3.(1)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2)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是多么可怜啊!(3)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4)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4.(1)D [D项表示陈述语气,其他三项均表示揣度语气。](2)C [③表比较,应译为“与……比,哪一个更……”。④表反问,应译为“哪里用得着……呢”。排除有这两个句子的选项即可。]活动一(一)(1)D [D项①为被动句,②为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2)D [D项为一般陈述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二)(1)D [D项为状语后置句。](2)D [D项①为状语后置句;②中的“见”字不表被动,而是表示“对我怎么样”。]活动二(一)1.(1)D [A项为“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B项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C项为“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2)B [B项为一般句式。](3)D [D项①为固定句式,②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2.(1)D [D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2)D [D项为一般句式。]3.(1)D [D项为一般句式。](2)C [“于”应译为“到”。]4.D [D项为被动句。](二)(1)D [A项“度”前蒙后省略主语。B项“军”后省略介词“于”。C项“掭”后省略“之”。](2)①鼓 鼓 ②于 于 ③之 ④恐 能 ⑤为乐(三)(1)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礼呢?(固定句式“如……何”,表示疑问)(2)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固定句式“何……为”,表示反问)(3)成名反复思索,该不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吧?(固定句式“得无……耶”,表示揣度)(共47张PPT)微案2 理解文言特殊句式——抓住标志,翻译落实语文大一轮复习板块五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通晓文言常用特殊句式,形成翻译中的“句式意识”。复习任务考情微观1.2022—2024年新高考卷文言文翻译题涉及的文言特殊句式详见学案32“考情微观”。2.高考考查特殊句式的特点:全部放在翻译中考查;考查频率不及实词、虚词高,随文命题。知识图要前备知识——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奈何 何如 奈……何 如……何 若……何 怎么/怎么办/怎么样为什么把……怎么样对……怎么办何故 怎么/为什么/什么原因何以 为什么/怎么会凭什么……/根据什么……何所 所……的是什么孰与…… 与……孰…… 与……比,哪一个更……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沛公曰:“孰与君少长?”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C.忠而被谤,能无怨乎?D.今日之事何如?理解小练1√C项为表反问的被动句,其他三项均为表疑问的固定句式。二、表示反问的固定格式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何……哉(为、也、也哉) 怎么能……呢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何……之有 有什么……呢/怎么能……呢如之何 把(对)……怎么样;怎么能……呢岂(其)……哉(乎、耶、邪) 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其)庸……乎 安……哉(乎) 哪里……呢难道……吗不亦……乎 非……欤 不也……吗不是……吗宁(独)……耶(乎、哉) 哪里……呢/难道……吗顾……哉 难道……吗下列各句中,不表示反问的固定格式的一项是A.孔子云:“何陋之有?”B.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理解小练2√“奈何”表示疑问。三、表示感叹的固定格式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何其 一何 多么/何等怎么那么/为什么那么直……耳 惟……耳 只不过……罢了只是……罢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固定格式)(1)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五代史伶官传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卖油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小练3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是多么可怜啊!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四、表示揣度的固定格式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无乃……乎 恐怕……吧/只怕……吧得无(非) ……耶(乎) 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兼表反问)其……欤 岂不是……么庶几……欤 或许……吧(1)下列句子中,不表示揣度语气的一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C.其可怪也欤D.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理解小练4√D项表示陈述语气,其他三项均表示揣度语气。(2)对下列固定句式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②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③孰与,译为“与……一起” ④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 ⑤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呢” ⑥不亦……乎,译为“不也……吗”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②③⑤⑥√③表比较,应译为“与……比,哪一个更……”。④表反问,应译为“哪里用得着……呢”。排除有这两个句子的选项即可。活动一掌握判断句和被动句1.判断句的判断方法判断方法有二:一是看外在语言标志,“……者……也”“……也”“……者……”,以及副词“皆”“诚”“则”“乃”“必”“非”等。二是看谓语特征,谓语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则构成判断句,这是无标志词的判断句。如“秦,虎狼之国”“燕王吾所立”等皆属此类。(一)判断句:是为副词加者也,另有直接判断句2.判断句的翻译方法翻译判断句时,一般要译成“是”或“不是”句。当用副词加强判断时,翻译时应把副词的基本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是”,如“必”“亦”“即”“诚”“皆”“则”“素”“乃”可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便是”“确实是”“都是”“就是”“本来是”“就是”。(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②失其所与,不知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②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①吾属今为之虏矣②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D项①为被动句,②为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B.秦,虎狼之国C.无恻隐之心,非人也D.端章甫,愿为小相焉√D项为一般陈述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1.被动句的判断方法(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被动句的标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①“为”“为……所……”“……为所……”;②“于”“受……于……”;③“见”“见……于……”;④“被”字。(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含有被动意,所以单凭标志词判断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如《荀子·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石”是“镂”的支配对象,并且“金石”是受事者,所以此句为被动句。(二)被动句:为所见于被意念(3)巧借“添”“变”二法。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函谷举”,可将其变为“举函谷”。2.被动句的翻译方法:必须加上“被”或“受”字。(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妇女无所幸C.终必不蒙见察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D项为状语后置句。(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A.B.C.D.①不拘于时,学于余②王之蔽甚矣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①方正之不容也②为天下笑者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D项①为状语后置句;②中的“见”字不表被动,而是表示“对我怎么样”。活动二掌握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句式1.宾语前置句:疑问否定之是标判断宾语前置句,主要看标志。(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标志:①否定词——不、莫、未等;②代词——之、余、吾等。(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标志:①疑问句;②疑问代词——何、安、焉等。(3)用“之”“唯……是(之)”“是”作标志,如“句读之不知”“唯你是问”等。另外,还有两种特殊情形:一是介词宾语前置,如“一言以蔽之”;二是“自”字前置,如“秦人不暇自哀”等。翻译宾语前置句时,用“调”的方法调成正常语序即可。(一)倒装句(1)下列属于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夫晋,何厌之有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唯陈言之务去D.微斯人,吾谁与归√A项为“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B项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C项为“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D.不然,籍何以至此√B项为一般句式。(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 B.C. D.①秋以为期②复驾言兮焉求①莫不欲求忠以自为②唯才是举①沛公安在②大王来何操①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②何为其然也√D项①为固定句式,②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2.定语后置句:之者有者加而者判断定语后置句,主要看标志词:(1)中心词+之+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2)中心词+有+定语+者,如:郑人有买履者。(3)中心词+而+定语+者,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4)中心词+之+定语,如:仰观宇宙之大。另有数量短语作定语,常常后置,如:军书十二卷。翻译定语后置句时,用“调”的方法调成正常语序即可。(1)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B.石之铿然有声者C.苟以天下之大D.庄宗受而藏之于庙√D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定语后置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铸以为金人十二C.送匈奴使留在汉者D.所以兴怀,其致一也√D项为一般句式。3.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于以在后作补语状语后置句最常见的标志词是介词“于”“以”“乎”,主要有下列三种情况:(1)于+宾语,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以+宾语,如:申之以孝悌之义。(3)乎+宾语,如:生乎吾前。特别注意 翻译状语后置句时,一般要把介宾短语提到谓语动词前,有的则不能提前,有的可提前可不提前,关键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为国以礼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D项为一般句式。(2)下列各句中,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辇来于秦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于”应译为“到”。4.主谓倒装句:感叹疑问只两种主谓倒装在文言文中不多见,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感叹倒装,谓语后常有语气助词,一般用逗号隔开,如:甚矣,汝之不惠!二是疑问倒装,充当谓语的多是疑问词,如:谁为哀者?下列各句中,不属于主谓倒装的一项是A.贤哉,回也B.渺渺兮予怀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D项为被动句。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识别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主语可能会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蛇)黑质而白章”。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二)省略句:主谓宾语加介词2.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有些文言句子的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就需要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省略了介词“于”。翻译省略句时,须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成分,确保句意通顺。(1)下列各句中,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沛公军霸上C.掭以尖草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A项“度”前蒙后省略主语。B项“军”后省略介词“于”。C项“掭”后省略“之”。(2)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②将军战( )河北,臣战( )河南。③竖子不足与( )谋!④杀人如( )不能举,刑人如恐不( )胜。⑤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鼓鼓于于之恐能为乐固定句式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组合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在识别和翻译时要从其特征入手,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牢记搭配将固定句式的固定搭配掌握牢固,不随意搭配或张冠李戴。如“孰与君少长?”(《鸿门宴》)中的“孰与”,是一个固定句式,可以翻译为“与……比,哪一个更……”。这种固定句式即使在别的语境中出现,也仍然要翻译成这种形式。(三)固定句式(固定结构):陈述疑问反问加揣度2.灵活套用虽为固定句式,但有些在形式上也能灵活变通,在实际翻译时意思是一样的。如“今奈何忽为此举”中的“奈何”与“虞兮虞兮奈若何”中的“奈……何”意思是一样的,可翻译成“为什么(为何)……”“把……怎么样”。所以,对固定句式还须灵活套用。3.异中求同有些固定句式从外在语言形式上看虽有不同,但翻译时意思是一样的,如“岂……耶”“岂……乎”“独……哉”都可以翻译成“难道……吗”。因此,要注意归纳相同点,区别不同点,准确辨识。翻译下列语句,注意固定句式的翻译。(1)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十二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礼呢?(固定句式“如……何”,表示疑问)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固定句式“何……为”,表示反问)(3)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名反复思索,该不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吧?(固定句式“得无……耶”,表示揣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板块五 微案2 理解文言特殊句式——抓住标志,翻译落实.docx 板块五 微案2 理解文言特殊句式——抓住标志,翻译落实.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