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庆一中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75 分钟 满分 100 分)
命题: 张剑 审题:王敏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
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2.下面是根据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所绘制的《均输平准图》。这一政策的实行( )
A. 致使地方官员特权消失 B. 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 冲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 阻碍了商品的全国性流通
3.南北朝时所撰《宋书》《南齐书》涉及北朝史事称“魏虏”,《魏书》涉及南朝史事则称“岛夷“。唐初,朝廷
修撰的“五代史”中,不论是北朝史事,还是南朝史事,多写为国号加“帝”或国号加官称与人名。据此可知
( )
A.历史解释难以形成共识 B.“五代史”存在不实记录
C.政治局势影响修史格局 D.史书修撰促进了民族交融
4.下表所示是关于唐代果蔬种植的相关信息。据此可知,唐代( )
信息 出处
江城雾敛轻霜早,园橘千株欲变金。 李绅《新楼诗二十首·橘园》
其(龚播,峡中商人)初甚穷,以贩鬻蔬果自业。 《太平广记》
刘氏植果种蔬……每月两三度入青城县货药、市米、曲、盐酪。 《茅亭客话》
第 1 页 共 6 页
{#{QQABaQY5wggQkhTACR4rQwWECkoQkICgLQoEhRAQqAxjgQFAFIA=}#}
A.重本抑末的观念日渐淡化 B.农民依靠果蔬产业致富
C.农产品以集约化种植为主 D.农业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5.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州县、关、镇皆置税务,于交通要道或贸易兴盛处皆置税场,形成了严密的商税征收网络。商
人为躲避苛征,便寻求不设税务、税场的“私路”行走,“私路”之记载越来越多地见于文献。这反映出宋朝
( )
A.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坊市制度 B. 传统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 贸易发展削弱中央集权体制 D. 区域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6.明朝时,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积极应对,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下列史实符合
这一现象的是( )
A.吴承恩融合佛教思想创作《西游记》 B.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C.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D.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
7.中国古代有 3000 多年的疫灾记录史,形成了世界上最长的疫灾时间序列。下表为 3000 年来中国历代疫灾的分布
表,据此可知( )
项目 先秦 西汉 东汉 魏晋南朝 隋唐五代 北宋 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合计
历时年数(年) 564 230 196 360 379 168 151 85 277 267 2681
疫灾年数(年) 6 18 28 75 41 34 50 30 169 218 669
疫灾频度(%) 1.0 7.8 14.3 20.8 10.8 20.2 33.1 33.7 61.0 81.6 25.0
A. 历代疫灾流行频度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B. 先秦疫灾频度低得益于医疗体系完善
C. 两宋疫病频度上升与其经济萧条有关 D. 魏晋南北朝和明清时期是两个高峰期
8.鸦片战争后,魏源将西方的强大归于兵工,主张师夷兵工以筹海,可谓睁眼看世界之“近谋”;徐继畬则更深入探
究西方兵工赖以产生的经济制度基础,提出取泰西文明以自强,可谓睁眼看世界之“远谋”。这说明( )
A.根深蒂固的华夷观念得以转变 B.外来侵略促进民主意识增强
C.中体西用的价值理念付诸实践 D.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嬗变
9.如表是中外产业资本产值增长及比重变化,对如表数据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1920 年 1936 年
产值(亿元) 比重(%) 产值(亿元) 比重(%)
外国资本 8.13 55.2 15.16 36.8
中国资本 6.61 44.8 26.09 63.2
合计 14.74 100.0 41.25 100.0
第 2 页 共 6 页
{#{QQABaQY5wggQkhTACR4rQwWECkoQkICgLQoEhRAQqAxjgQFAFIA=}#}
A. 民族企业市场竞争力有所提高 B. 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币值改革避免了国民经济动荡 D. 近代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10.新汴河是为综合治理淮河而修建的一条人工河,建造于 20 世纪 60 年代。在建设过程中,物资供应得到全国各
地支援,工地上开展劳动竞赛,涌现了许多先进人物和动人事迹。该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一千五百多万亩耕地
的排洪排涝问题,开辟了皖苏新的内河航线。新汴河工程( )
A. 是六十年代克服国民经济困难的产物 B. 反映了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C. 彻底解决了淮河流域的旱涝灾害问题 D. 有效改善了皖苏地区国民经济的布局
1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1978 年粮食总产量为 30476.5 万
吨,2022 年达到 68653 万吨。这一成就( )
A. 缘于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 B. 表明我国已实现粮食自给
C. 得益于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 D. 解决了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12.基辅罗斯地处欧亚交界处,深受周边各种政治力量威胁,在常年战争中养成了强烈扩张的传统;加之它选择了
东正教信仰,一定程度上又加强了外交的被动性,这些因素还深刻影响着日后莫斯科公国及俄罗斯的外交。据此
可知( )
A. 地理位置决定基辅罗斯的外交特点 B. 拜占庭帝国深刻影响基辅罗斯文化
C. 俄罗斯继承了基辅罗斯的外交传统 D. 基辅罗斯外交深受多方因素的影响
13.如下图为欧洲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图(1300—1900 年)其中 ②(正方形)代表的是( )
欧洲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图(1300—1900 年)
注:由上至下为①②③
A.法国 B. 英国 C. 意大利 D. 德国
14.1761—1835 年被称为英国的“运河时代”。当大干线运河开通时,曼彻斯特和利奇菲尔德之间的货物运输价格从
每吨 4 英镑降至 1 英镑;1792 年,从贝辛斯托克运往伦敦的货物,公路运费高达 2 英镑,而通过贝辛斯托克运
河的运费仅为 11 先令 7 便士。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运河的开凿降低物流成本 B. 运河修建推动英国经济发展
C. 社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D. 英国产业体系亟需转型升级
第 3 页 共 6 页
{#{QQABaQY5wggQkhTACR4rQwWECkoQkICgLQoEhRAQqAxjgQFAFIA=}#}
15.1952 年,美国政府开始资助富兰克林图书项目,协助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进行创作和翻译,影响遍及伊朗、埃及、
巴西、印度、新加坡等国。此举主要目的是( )
A. 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B. 扭转美苏争霸中的被动局面
C. 维护对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 D. 强化自身在世界范围的影响
16.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落地来看,当前各行业倾向于引入最能服务于其核心功能的人工智能产品。例如,制造业和
分销运输业主要引入物理机器人和自动驾驶系统,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则被那些日常工作中需要处理大量文档、资
料、运营数据的职业活动采用。人工智能的推广( )
A.压缩新兴产业发展空间 B.会改变劳动力的需求结构
C.有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D.保障民众的休闲娱乐时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材料一 17 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为印度棉织物开辟了巨大的新市场。印度棉织品需求的快速增长推动了英国
的服饰消费革命,严重损害了国内毛纺业生产者及商业资本家的利益。英国毛纺业群体的抗议此起彼伏。1700 年,
英国议会颁布法令“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催生了“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英国本土棉纺
织工业迅速崛起。国内市场廉价棉织品激发起普通民众的服饰革命,但高工资的经济模式迫使棉纺织工业在技术上
寻求革新与突破,进而诱发生产组织制度的转型。18 世纪中后期,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和骡机的相继问世,实
现了技术的持续变革与完善。机器与蒸汽动力的搭配使用产生的强劲力量大大提高了棉纺织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劳动
生产率,推动了英国棉纺织业的集中化和巨型化趋势。
——摘编自杨松等《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材料二 作为一种全球性工业,英国棉纺织工业在 19 世纪将原本相对孤立的地区联结、整合起来,纳入新的国际分
工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南部奴隶种植园采摘的棉花,被运往英国利物浦港口,在兰开夏郡的工厂被生产成棉纱,
出口到印度制成棉织品,再销往中国市场。迟至 20 世纪初期,美国南部的广大棉农依然生活穷困,没有原棉贸易价
格中的话语权与商议权。印度、埃及等国棉花种植者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至 19 世纪 60 年代,英国棉纺织工业初
创的全球体系客观上整合起世界经济,重塑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摘编自杨松等《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材料三 清末民初,上海形成了沪东、沪西两大棉纺织工厂区。在短短的 18 年(1895-1913 年)内,国内华商纱厂
的纺机数量较之前增加 120%,布机数量较之前增加 12%。1914—1922 年,国内华资纱布厂新设 54 家,其中在 1920
—1922 年开设的有 39 家,3 年内新增的华资厂家数就已超过 1895-1913 年在华中外纱厂的总数。华资棉纺织工厂数
量迅速增加和分布过于集中,造成工厂对原棉需求激增,而大量产出的机纱只是半成品,主要是提供国内生产土布
的原料,市场需求相对有限,因此,进花、出纱就成为纱厂获利的关键。
——摘编自罗苏文《沪东:近代棉纺织厂区的兴起(1878—1928)》
第 4 页 共 6 页
{#{QQABaQY5wggQkhTACR4rQwWECkoQkICgLQoEhRAQqAxjgQFAFIA=}#}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棉纺织革命的主要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对全球体系的影响。(8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民初上海棉纺织业的发展。(6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中国历代户口统计表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洋
插队”到 20 世纪 90 年代的“闯关东”,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2000—2005 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
一次移民潮,有 35.5 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海外移民的增长,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
发展。1993 年完全放开自费留学以后,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幅度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 1978 年到
2004 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 81.49 万人,留学国别 108 个……截止 2018 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 585.71
万人,其中 365.14 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海外留学生归国人数呈增长趋势。
——摘编自《移民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明朝以前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说明从明朝到清朝前期人口数量
增长的主要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78 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0 分)
第 5 页 共 6 页
{#{QQABaQY5wggQkhTACR4rQwWECkoQkICgLQoEhRAQqAxjgQFAFIA=}#}
19.【文明涵化与文化自信】(12 分)
材料 冯天瑜先生在《中国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极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沟通,其间既有冲突激荡,又
有吸纳融会,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结果。今日所谓“西方文明”是多元复合物,东亚文明的持续发
展也是诸文明“对话”的产物。
请以“文明涵化”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
述成文。
第 6 页 共 6 页安庆一中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B C D D B D D A B C D C C D B
备注:第5题改编自选必2《同步作业》P43第5题;第6题 来自选必3《同步作业》P9第3题;第13题改编自选必2《同
步作业》P27第7题。
17.(22分)
(1)英国议会对印度棉织品的进口禁令刺激了本土棉纺织的发展;英国民众消费习惯的改变;棉纺织品国际市场的
扩大;英国工厂较高的生产成本刺激了生产组织形式和技术的革新;工业革命中的技术革新。(8分,任答四点即可)
(2)构成了以英国为主导的全球棉纺织工业体系;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美国南方、印度和埃及形成了单
一、畸形的棉花种植园经济,传统民族工业受到限制。(6分,任答三点即可)客观上刺激了亚非国家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和民族独立意识的增强。(2分)
(3)评价: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的重要基础,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条件;顺应了工业化潮流,增强了民族工业实力;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掠夺;盲目投资,布局过于集中;受自然经济制约,外资压制,难以实现独立健
康发展。(6分,辩证分析,积极方面5分,局限性1分)
(18 题改编自选必 3《同步作业》P60 第 17 题)18.(18 分)
参考答案:(1)特点:人口增长总体缓慢;人口数量起伏性大。(2 分。若答出:从西汉到元朝人口总数一直未达到
六千万;大统一王朝经历稳定发展后人口总数较多,历经战乱后新兴的王朝其初期人口总数锐减等要点,可酌情赋
分)原因: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国家疆域的开拓与巩固;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种植;
赋税制度改革的推动。(任答三点,6 分)
(2)特点:移民数量有所增加,发达国家为主要移民方向;出国留学人员增多,人员构成发生变化,从事职业呈现
多元化发展;留学生归国人数增多。(4 分,任答 2 点)
影响:提高了中国的海外影响力,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传播;归国人员推动社
会主义现代化简述;移民纠纷有可能引发国家间政治摩擦。(6 分)
19.示例:论题:世界文明在“涵化”中发展(2分)
论述:世界文明是多姿多彩的,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中华文明吸收了不少外来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
断发展升华,如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融合
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传统科技的继续发展。以基督
教文明为;核心的西方文明,吸收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近代文明的到来奠定了必要
的基础;美国作为典型的移民社会,在消灭印第安人,阻碍印第安文化发展的同时,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
第 1 页 共 2 页
{#{QQABSQSQogioAAJAABgCUwFyCEGQkAGAAQoGhAAUsAABwRFABAA=}#}
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8 分)
综上,世界文明是多元的,只有在广泛接触、交流碰撞中才成促进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2 分)
第 2 页 共 2 页
{#{QQABSQSQogioAAJAABgCUwFyCEGQkAGAAQoGhAAUsAABwRFABAA=}#}安庆一中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75 分钟 满分 100 分)
命题: 张剑 审题:王敏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
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2.下面是根据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所绘制的《均输平准图》。这一政策的实行( )
A.致使地方官员特权消失 B.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冲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阻碍了商品的全国性流通
3.南北朝时所撰《宋书》《南齐书》涉及北朝史事称“魏虏”,《魏书》涉及南朝史事则称“岛夷“。唐初,朝廷
修撰的“五代史”中,不论是北朝史事,还是南朝史事,多写为国号加“帝”或国号加官称与人名。据此可知
( )
A.历史解释难以形成共识 B.“五代史”存在不实记录
C.政治局势影响修史格局 D.史书修撰促进了民族交融
4.下表所示是关于唐代果蔬种植的相关信息。据此可知,唐代( )
信息 出处
江城雾敛轻霜早,园橘千株欲变金。 李绅《新楼诗二十首·橘园》
其(龚播,峡中商人)初甚穷,以贩鬻蔬果自业。 《太平广记》
刘氏植果种蔬……每月两三度入青城县货药、市米、曲、盐酪。 《茅亭客话》
第 1 页 共 6 页
{#{QQABSQSQogioAAJAABgCUwFyCEGQkAGAAQoGhAAUsAABwRFABAA=}#}
A.重本抑末的观念日渐淡化 B.农民依靠果蔬产业致富
C.农产品以集约化种植为主 D.农业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5.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州县、关、镇皆置税务,于交通要道或贸易兴盛处皆置税场,形成了严密的商税征收网络。商
人为躲避苛征,便寻求不设税务、税场的“私路”行走,“私路”之记载越来越多地见于文献。这反映出宋朝
( )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坊市制度 B.传统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贸易发展削弱中央集权体制 D. 区域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6.明朝时,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积极应对,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下列史实符合
这一现象的是( )
A.吴承恩融合佛教思想创作《西游记》 B.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C.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D.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
7.中国古代有 3000 多年的疫灾记录史,形成了世界上最长的疫灾时间序列。下表为 3000 年来中国历代疫灾的分布
表,据此可知( )
项目 先秦 西汉 东汉 魏晋南朝 隋唐五代 北宋 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合计
历时年数(年) 564 230 196 360 379 168 151 85 277 267 2681
疫灾年数(年) 6 18 28 75 41 34 50 30 169 218 669
疫灾频度(%) 1.0 7.8 14.3 20.8 10.8 20.2 33.1 33.7 61.0 81.6 25.0
A.历代疫灾流行频度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B. 先秦疫灾频度低得益于医疗体系完善
C.两宋疫病频度上升与其经济萧条有关 D.魏晋南北朝和明清时期是两个高峰期
8.鸦片战争后,魏源将西方的强大归于兵工,主张师夷兵工以筹海,可谓睁眼看世界之“近谋”;徐继畬则更深入探
究西方兵工赖以产生的经济制度基础,提出取泰西文明以自强,可谓睁眼看世界之“远谋”。这说明( )
A.根深蒂固的华夷观念得以转变 B.外来侵略促进民主意识增强
C.中体西用的价值理念付诸实践 D.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嬗变
9.如表是中外产业资本产值增长及比重变化,对如表数据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1920 年 1936 年
产值(亿元) 比重(%) 产值(亿元) 比重(%)
外国资本 8.13 55.2 15.16 36.8
中国资本 6.61 44.8 26.09 63.2
合计 14.74 100.0 41.25 100.0
第 2 页 共 6 页
{#{QQABSQSQogioAAJAABgCUwFyCEGQkAGAAQoGhAAUsAABwRFABAA=}#}
A.民族企业市场竞争力有所提高 B.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币值改革避免了国民经济动荡 D. 近代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10.新汴河是为综合治理淮河而修建的一条人工河,建造于 20 世纪 60 年代。在建设过程中,物资供应得到全国各
地支援,工地上开展劳动竞赛,涌现了许多先进人物和动人事迹。该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一千五百多万亩耕地
的排洪排涝问题,开辟了皖苏新的内河航线。新汴河工程( )
A.是六十年代克服国民经济困难的产物 B.反映了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C.彻底解决了淮河流域的旱涝灾害问题 D.有效改善了皖苏地区国民经济的布局
1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1978 年粮食总产量为 30476.5 万
吨,2022 年达到 68653 万吨。这一成就( )
A.缘于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 B.表明我国已实现粮食自给
C.得益于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 D. 解决了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12.基辅罗斯地处欧亚交界处,深受周边各种政治力量威胁,在常年战争中养成了强烈扩张的传统;加之它选择了
东正教信仰,一定程度上又加强了外交的被动性,这些因素还深刻影响着日后莫斯科公国及俄罗斯的外交。据此
可知( )
A.地理位置决定基辅罗斯的外交特点 B.拜占庭帝国深刻影响基辅罗斯文化
C.俄罗斯继承了基辅罗斯的外交传统 D. 基辅罗斯外交深受多方因素的影响
13.如下图为欧洲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图(1300—1900 年)其中 ②(正方形)代表的是( )
欧洲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图(1300—1900 年)
注:由上至下为①②③
A.法国 B.英国 C. 意大利 D. 德国
14.1761—1835 年被称为英国的“运河时代”。当大干线运河开通时,曼彻斯特和利奇菲尔德之间的货物运输价格从
每吨 4 英镑降至 1 英镑;1792 年,从贝辛斯托克运往伦敦的货物,公路运费高达 2 英镑,而通过贝辛斯托克运
河的运费仅为 11 先令 7 便士。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运河的开凿降低物流成本 B.运河修建推动英国经济发展
C. 社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D.英国产业体系亟需转型升级
第 3 页 共 6 页
{#{QQABSQSQogioAAJAABgCUwFyCEGQkAGAAQoGhAAUsAABwRFABAA=}#}
15.1952 年,美国政府开始资助富兰克林图书项目,协助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进行创作和翻译,影响遍及伊朗、埃及、
巴西、印度、新加坡等国。此举主要目的是( )
A.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B.扭转美苏争霸中的被动局面
C. 维护对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 D.强化自身在世界范围的影响
16.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落地来看,当前各行业倾向于引入最能服务于其核心功能的人工智能产品。例如,制造业和
分销运输业主要引入物理机器人和自动驾驶系统,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则被那些日常工作中需要处理大量文档、资
料、运营数据的职业活动采用。人工智能的推广( )
A.压缩新兴产业发展空间 B.会改变劳动力的需求结构
C.有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D.保障民众的休闲娱乐时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材料一 17 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为印度棉织物开辟了巨大的新市场。印度棉织品需求的快速增长推动了英国
的服饰消费革命,严重损害了国内毛纺业生产者及商业资本家的利益。英国毛纺业群体的抗议此起彼伏。1700 年,
英国议会颁布法令“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催生了“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英国本土棉纺
织工业迅速崛起。国内市场廉价棉织品激发起普通民众的服饰革命,但高工资的经济模式迫使棉纺织工业在技术上
寻求革新与突破,进而诱发生产组织制度的转型。18 世纪中后期,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和骡机的相继问世,实
现了技术的持续变革与完善。机器与蒸汽动力的搭配使用产生的强劲力量大大提高了棉纺织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劳动
生产率,推动了英国棉纺织业的集中化和巨型化趋势。
——摘编自杨松等《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材料二 作为一种全球性工业,英国棉纺织工业在 19 世纪将原本相对孤立的地区联结、整合起来,纳入新的国际分
工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南部奴隶种植园采摘的棉花,被运往英国利物浦港口,在兰开夏郡的工厂被生产成棉纱,
出口到印度制成棉织品,再销往中国市场。迟至 20 世纪初期,美国南部的广大棉农依然生活穷困,没有原棉贸易价
格中的话语权与商议权。印度、埃及等国棉花种植者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至 19 世纪 60 年代,英国棉纺织工业初
创的全球体系客观上整合起世界经济,重塑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摘编自杨松等《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材料三 清末民初,上海形成了沪东、沪西两大棉纺织工厂区。在短短的 18 年(1895-1913 年)内,国内华商纱厂
的纺机数量较之前增加 120%,布机数量较之前增加 12%。1914—1922 年,国内华资纱布厂新设 54 家,其中在 1920
—1922 年开设的有 39 家,3 年内新增的华资厂家数就已超过 1895-1913 年在华中外纱厂的总数。华资棉纺织工厂数
量迅速增加和分布过于集中,造成工厂对原棉需求激增,而大量产出的机纱只是半成品,主要是提供国内生产土布
的原料,市场需求相对有限,因此,进花、出纱就成为纱厂获利的关键。
——摘编自罗苏文《沪东:近代棉纺织厂区的兴起(1878—1928)》
第 4 页 共 6 页
{#{QQABSQSQogioAAJAABgCUwFyCEGQkAGAAQoGhAAUsAABwRFABAA=}#}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棉纺织革命的主要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对全球体系的影响。(8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民初上海棉纺织业的发展。(6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中国历代户口统计表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洋
插队”到 20 世纪 90 年代的“闯关东”,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2000—2005 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
一次移民潮,有 35.5 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海外移民的增长,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
发展。1993 年完全放开自费留学以后,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幅度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 1978 年到
2004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 81.49万人,留学国别 108个……截止 2018 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 585.71
万人,其中 365.14 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海外留学生归国人数呈增长趋势。
——摘编自《移民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明朝以前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说明从明朝到清朝前期人口数量
增长的主要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78 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0 分)
第 5 页 共 6 页
{#{QQABSQSQogioAAJAABgCUwFyCEGQkAGAAQoGhAAUsAABwRFABAA=}#}
19.【文明涵化与文化自信】(12 分)
材料 冯天瑜先生在《中国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极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沟通,其间既有冲突激荡,又
有吸纳融会,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结果。今日所谓“西方文明”是多元复合物,东亚文明的持续发
展也是诸文明“对话”的产物。
请以“文明涵化”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
述成文。
第 6 页 共 6 页
{#{QQABSQSQogioAAJAABgCUwFyCEGQkAGAAQoGhAAUsAABwRFABA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