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17 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知识归纳 精练(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下册17 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知识归纳 精练(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爱莲说》《陋室铭》知识归纳+精练
知识整理
一、《陋室铭》
1. 古今异义
丝竹
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借指音乐。
今义:丝绸和竹子。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鸿儒
古义:博学的人(鸿:大)。
今义:鸿雁(书信代称)。
例句:谈笑有鸿儒。

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样子。
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
例句:惟吾德馨。
可以
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表示允许。
例句:可以调素琴。
2.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名:出名。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上:长到。例:苔痕上阶绿。
使动用法:
乱:使……扰乱。例:无丝竹之乱耳。
劳:使……劳累。例:无案牍之劳形。
3.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
判断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二、《爱莲说》
1. 古今异义

古义:竖立。
今义:种植。
例句:亭亭净植。

古义:应当(与“乎”连用表感叹)。
今义:合适。
例句:宜乎众矣。
亵玩
古义:亲近而不庄重。
今义:玩弄(含贬义)。
例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古义:少(读xiǎn)。
今义:新鲜、鲜艳(读xiān)。
例句:陶后鲜有闻。
2.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蔓:生长藤蔓。例:不蔓不枝。
枝:生长枝茎。例:不蔓不枝。
形容词作动词:
远:远播。 例:香远益清。
清:显清芬。例:香远益清。
3. 特殊句式
判断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表被动)。
三、对比归纳
1. 主题与手法
《陋室铭》:通过陋室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表达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以类比(古贤自比)和反问(何陋之有)强化主旨。
《爱莲说》:以莲的“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品格,通过对比(菊隐逸、牡丹富贵)和议论(直接点明“君子者也”)批判世俗。
2. 语言风格
《陋室铭》:骈散结合,多用四字句,节奏明快,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爱莲说》:质朴简练,描写与议论并重,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四、拓展延伸
1. 文化意象
陋室:非物质贫困,而是精神富足的象征(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莲花:儒家入世高洁的典范,与道家“隐逸”(菊)、世俗“富贵”(牡丹)形成对比。
2. 高频考点
《陋室铭》:
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环境描写: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爱莲说》:
象征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批判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知识巩固
1. 一词多义:
之:
无丝竹之乱耳(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标志)。
2. 易错字词:
《陋室铭》:“牍”易误写为“犊”,“馨”易误写为“罄”。
《爱莲说》:“濯”易误读为“dí”,“亵”易误写为“亵”。

巩固练习
一、字词注音与释义
1. 给划线字注音:
德馨( ) 鸿儒( ) 案牍( )
2. 解释划线词:
出淤泥而不染(染:________)
濯清涟而不妖(濯:________)
3. 古今异义辨析:
“宜乎众矣”中“宜”的古义是________,今义是________。
二、词类活用与句式
5. 指出词类活用现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________)
“不蔓不枝”(蔓:________)
6. 特殊句式判断:
“何陋之有?”属于________句(句式),译为________。
7. 翻译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三、内容理解与主旨
8. 《陋室铭》中表现作者交往高雅的句子是?
9. 《爱莲说》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0. 两篇文章共同的写作手法是?

11. 《爱莲说》中用“牡丹”象征________,用“菊”象征________。

参考答案
1. xīn rú dú
2. 沾染(污秽) 洗
3. 应当 合适
4. 名词作动词,出名 名词作动词,生长藤蔓
5. 宾语前置 有什么简陋的呢
6.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7.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 暗含孤独感,感慨志同道合的人少,凸显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9. 托物言志
10. 追求富贵的世俗之人 隐逸避世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