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案35 读懂古诗——直接间接,找准路径复习任务 掌握读懂古诗的直接路径(标题和情语)与间接路径(作者、注释和试题)。活动一 掌握读懂古诗的直接路径——标题和关键词句(一)读标题,挖信息标题,通常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其蕴含的信息有:挖掘下列标题中所蕴含的信息。标题 蕴含的信息《宿千岁庵听泉》 (1)《答友人论学》 (2)《湖上晚归》 (3)《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4)《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5)《苦笋》 (6)《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7)规避读标题的误区①《饮中八仙歌》《丽人行》《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体裁类型。②词牌名“昭君怨”“虞美人”“祝英台近”“二郎神”“忆王孙”等不能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③乐府旧题一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如“出塞”“塞下曲”“关山月”“将进酒”等。(二)抓关键词句1.抓“情语”,即抓住诗中揭示情感的字词。抓住了它们,把握思想感情就会又快又准。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独”就是“情语”,揭示了杜甫内心的悲伤与孤独。(这一点会在学案38中展开讲述)2.抓尾句(首句),明确主旨。古人写诗往往“卒章显志”,尤其是一些说理诗,往往在尾句揭示道理。从尾句入手,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前面铺排意象后,结句“断肠人在天涯”一下子点明了主旨。(1)请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体悟诗人的情感。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相关诗句说明下面诗歌的主旨。朝退书怀[唐]韩偓鹤帔星冠羽客装,寝楼西畔坐书堂。山禽养久知人唤,窗竹芟[注]多漏月光。粉壁不题新拙恶,小屏唯录古篇章。孜孜莫患劳心力,富国安民理道长。注 芟:割除,除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 掌握读懂古诗的间接路径——作者、注释和试题(一)联作者,知人世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歌时,必须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及其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了解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关于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题目会提供相关注释,有的因为是名家名篇则不再加注,需要考生从平时的知识积累中提取。(二)读注释,明暗示诗歌后面的注释也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知晓了这些信息,会对读懂诗歌有直接的帮助。注释 作用介绍作者,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暗示作者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的深层原因介绍写作背景 说明写作缘由或暗示本诗主旨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和相关诗句 帮助读懂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链接他人评价 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注意:要把注释当成正文来读!(三)借试题,巧理解高考古诗鉴赏第1题是选择题,第2题是主观题,它们对读懂诗歌和答题帮助极大,所以要把握好试题特点:①四个选项一般是按照诗句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②信息量大,包括内容、情感、语言、手法、主旨等丰富信息;③只有一个错误选项,并且大多是在细节上设误,选项有75%的内容是正确的;④主观题题干包括指向要素、解说要素、限制要素,可利用“解说要素”帮助读懂诗歌。总之,同利用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内容选择题一样,抓住它们,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读懂诗歌便成竹在胸。(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请在理解正文、结合注释并联系题干的基础上,填出下面导图中的空缺内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精析活动一(一)(1)①交代完整的事件:时间(宿)、地点(千岁庵)、中心事件(听泉)。②暗示题材可能为即景抒怀诗(听泉)(2)①交代诗的题材(酬和诗);②对象(友人);③写作内容(论学,做学问的道理)(3)①交代地点(湖上);②交代时间(晚);③交代事件(归)(4)①“醉落魄”是词牌,体裁是词;②交代时间(人日)、地点(南山)、对象(提刑应懋之)及事件(约南山游)(5)①交代诗的题材(酬和诗);②交代写作缘由、目的(袭美抱疾杜门);③暗示可能的情感(安慰朋友,希望早日康复)(6)①交代诗的题材(咏物诗);②交代写作对象的特点(苦);③暗示表达技巧(托物言志)(7)①交代地点(礼部贡院);②交代事件(进士就试);③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二)(1)①“尽”“孤”“独”“闲”这些“情语”,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②“空”字(隐性“情语”)流露出诗人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一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2)该诗前三联叙写了诗人朝罢归来书堂读书的闲适,但在尾联道出了他读书的心声:退朝之后依然在思考治理国家的道理,致力于富国安民。表达了诗人难能可贵的家国情怀。活动二读懂诗歌①夸赞中有宽慰 ②思念中有同情 ③劝告莫沉湎于佛事,鼓励前途青云精做试题1.B [选项中说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天涯若比邻”之意属于穿凿附会,理解错误。“一衣带水”的意思是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面,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湓浦曾闻似衣带”意即“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表现的是湓水的蜿蜒之美,并非表现朋友之间的情谊。]2.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解析 读懂读透题目的意旨是解题的关键,这道题尤其考查理解题意的能力。我们要特别琢磨“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这不同于“含有”或“表达了”,这个“已包含”暗示着整首诗多处表达“劝告”之意,只是这一句比较“委婉”,这样就要作如下思考:第二句是不是有委婉劝告的意思,还有哪些诗句在劝告友人,劝告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没有更直接显豁的表达,这一句与其他的劝告诗句又有什么关系。第二句的字面意思是,东晋惠远高僧修行的东林寺你去住过了吗?言外之意,你经常与东林寺的僧人在一起。颔联用美景宽慰对方。尾联照应东林寺,劝告友人东林虽好,但还要以前途为重;佛教虽可以使人超脱苦难,但不可忘却再上青云的追求。(共30张PPT)学案35 读懂古诗——直接间接,找准路径板块六古诗阅读与鉴赏语文大一轮复习掌握读懂古诗的直接路径(标题和情语)与间接路径(作者、注释和试题)。复习任务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读懂古诗的直接路径——标题和关键词句标题,通常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其蕴含的信息有:(一)读标题,挖信息标题 蕴含的信息《宿千岁庵听泉》 (1)《答友人论学》 (2)《湖上晚归》 (3)挖掘下列标题中所蕴含的信息。交代完整的事件:时间(宿)、地点(千岁庵)、中心事件(听泉)。②暗示题材可能为即景抒怀诗(听泉)交代诗的题材(酬和诗);②对象(友人);③写作内容(论学,做学问的道理)交代地点(湖上);②交代时间(晚);③交代事件(归)标题 蕴含的信息《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4)《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5)①“醉落魄”是词牌,体裁是词;②交代时间(人日)、地点(南山)、对象(提刑应懋之)及事件(约南山游)①交代诗的题材(酬和诗);②交代写作缘由、目的(袭美抱疾杜门);③暗示可能的情感(安慰朋友,希望早日康复)标题 蕴含的信息《苦笋》 (6)《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7)①交代诗的题材(咏物诗);②交代写作对象的特点(苦);③暗示表达技巧(托物言志)①交代地点(礼部贡院);②交代事件(进士就试);③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规避读标题的误区①《饮中八仙歌》《丽人行》《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体裁类型。②词牌名“昭君怨”“虞美人”“祝英台近”“二郎神”“忆王孙”等不能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③乐府旧题一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如“出塞”“塞下曲”“关山月”“将进酒”等。特别提醒1.抓“情语”,即抓住诗中揭示情感的字词。抓住了它们,把握思想感情就会又快又准。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独”就是“情语”,揭示了杜甫内心的悲伤与孤独。(这一点会在学案38中展开讲述)(二)抓关键词句2.抓尾句(首句),明确主旨。古人写诗往往“卒章显志”,尤其是一些说理诗,往往在尾句揭示道理。从尾句入手,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前面铺排意象后,结句“断肠人在天涯”一下子点明了主旨。(1)请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体悟诗人的情感。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答案 “尽”“孤”“独”“闲”这些“情语”,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答案 “空”字(隐性“情语”)流露出诗人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一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2)请结合相关诗句说明下面诗歌的主旨。朝退书怀[唐]韩偓鹤帔星冠羽客装,寝楼西畔坐书堂。山禽养久知人唤,窗竹芟[注]多漏月光。粉壁不题新拙恶,小屏唯录古篇章。孜孜莫患劳心力,富国安民理道长。注 芟:割除,除去。鉴赏 诗歌大意:诗人退朝回到家里,脱下朝服,换上了道士的鹤帔和星冠,来到自己寝楼西边的书房里。书房里有养在笼里的小鸟,鸟儿能听懂人的呼唤,窗前竹子砍掉以后月光照了进来。粉墙上、屏风上不题写自己的作品,只题写古人的经典篇章。自己不担心会因孜孜不倦而劳心劳力,富国安民的道理还要仔细思量。这首诗展示了诗人退朝后怡然自得的生活,表达了孜孜不懈以求富国安民的政治理想。韩偓在不惑之年走入仕途,他在协助宰相崔胤平定宦官刘季述叛乱后,得到唐昭宗的器重,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典掌机要。这首诗大概写于这个时期。此时的韩偓,春风得意。他写自己的个人生活,处处透露出自得之意:他换上道服,觉得自己成了神仙,他来到书房,逗弄着笼子里的小鸟,还不时欣赏一下窗前的明月和屏风上题写的古人诗文。他的生活也很优渥,几近奢华:有高高的寝楼,有宽敞的书堂,还有精致的装饰摆设,再加上这是他退朝之后所作,一种富贵满足、近乎自我标榜的神情跃然纸上。然而,诗人还是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在尾联表达了自己来书房的真正目的:思考富国安民的大计。著名学者霍松林说,韩偓的诗歌“有晚唐正音”。就这首作品来看,诗人能够在享受生活之余,仍不忘读书人的本分,不忘家国生民,难能可贵。答案 该诗前三联叙写了诗人朝罢归来书堂读书的闲适,但在尾联道出了他读书的心声:退朝之后依然在思考治理国家的道理,致力于富国安民。表达了诗人难能可贵的家国情怀。活动二掌握读懂古诗的间接路径——作者、注释和试题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歌时,必须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及其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了解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关于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题目会提供相关注释,有的因为是名家名篇则不再加注,需要考生从平时的知识积累中提取。(一)联作者,知人世诗歌后面的注释也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知晓了这些信息,会对读懂诗歌有直接的帮助。(二)读注释,明暗示注意:要把注释当成正文来读!注释 作用介绍作者,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暗示作者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的深层原因介绍写作背景 说明写作缘由或暗示本诗主旨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和相关诗句 帮助读懂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链接他人评价 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高考古诗鉴赏第1题是选择题,第2题是主观题,它们对读懂诗歌和答题帮助极大,所以要把握好试题特点:①四个选项一般是按照诗句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②信息量大,包括内容、情感、语言、手法、主旨等丰富信息;③只有一个错误选项,并且大多是在细节上设误,选项有75%的内容是正确的;④主观题题干包括指向要素、解说要素、限制要素,可利用“解说要素”帮助读懂诗歌。总之,同利用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内容选择题一样,抓住它们,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读懂诗歌便成竹在胸。(三)借试题,巧理解(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读懂诗歌鉴赏 杨巨源是中唐诗人,他35岁进士及第,仕进之路虽然慢,却比较平顺。白居易在朝为官时,他们经常以诗书往来。杨巨源虽然比白居易大了十几岁,但非常钦佩这位青年才俊的文学造诣,白居易也同样对这位长者非常尊重,他们很快就成了忘年交。白居易被贬江州之后,心情郁闷,身处异乡又缺少知音,甚至一度想皈依佛门。杨巨源非常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希望他早点振作起来,并依然相信他前途光明。因为杨巨源挂念白居易,所以寄赠了这首七律。开篇以两个问句展开,颇有生趣。诗人首先询问白居易是否适应了新环境,并关心他的身体健康,更牵挂他的安全。其实诗人一定知道白居易的窘迫处境,所以次句才又追问,禅院是否住得习惯。“惠远”本指东晋时庐山东林寺的高僧,这里引申为白居易经常与当地的僧侣相处,逐渐淡泊名利,更有了归隐之心。诗人担心白居易经受不住打击,又受禅宗影响,对仕途失去信心,于是接下来就抒写了自己的态度:“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湓江发源于江西的湓山,并在九江汇入长江,它曲折绵长,仿佛一条蜿蜒的衣带;庐山群峰耸立,其中的香炉峰更是壮美秀丽。诗人深知白居易身在异乡,一定非常思念长安和亲朋,于是又转而表达自己的牵挂之情,“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岁末年关,白居易却归期不定,如同一只离群的大雁,音讯全无;更像生病的飞鹤,纵然经常眺望京城,却因为远隔千里,而不能看见长安的宫阙。“离鸿”“病鹤”,都形象地刻画出白居易处境之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忘年之交的关心。诗人还是希望白居易不要灰心丧气,更不可沉迷于佛禅,而忘记自己年少时的梦想。“莫谩拘牵雨花社”,这一句也化用典故。梁武帝时,曾有云光法师讲经于雨花社,并有幸获得天雨赐花。白居易好佛,故此句劝其不要拘牵于浮屠,从而消磨了锐气。最后一句“青云依旧是前途”,既是对白居易的肯定,也是对他的鞭策和鼓舞。诗人热心地开解对方,虽然身处困境,但前途远大,不可荒废一日。白居易若读到这首诗,也一定会感怀于这番深情。杨巨源的这首七律措辞委婉,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意。诗人欣赏白居易的不凡才华,也为其坎坷的遭遇而感到不平。全篇虽然没有滚烫的话语,却充满温情,人生若能有这样的知己,夫复何求!请在理解正文、结合注释并联系题干的基础上,填出下面导图中的空缺内容。夸赞中有宽慰思念中有同情劝告莫沉湎于佛事,鼓励前途青云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精做试题√选项中说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天涯若比邻”之意属于穿凿附会,理解错误。“一衣带水”的意思是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面,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湓浦曾闻似衣带”意即“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表现的是湓水的蜿蜒之美,并非表现朋友之间的情谊。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 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读懂读透题目的意旨是解题的关键,这道题尤其考查理解题意的能力。我们要特别琢磨“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这不同于“含有”或“表达了”,这个“已包含”暗示着整首诗多处表达“劝告”之意,只是这一句比较“委婉”,这样就要作如下思考:第二句是不是有委婉劝告的意思,还有哪些诗句在劝告友人,劝告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没有更直接显豁的表达,这一句与其他的劝告诗句又有什么关系。第二句的字面意思是,东晋惠远高僧修行的东林寺你去住过了吗?言外之意,你经常与东林寺的僧人在一起。颔联用美景宽慰对方。尾联照应东林寺,劝告友人东林虽好,但还要以前途为重;佛教虽可以使人超脱苦难,但不可忘却再上青云的追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板块六 学案35 读懂古诗——直接间接,找准路径.docx 板块六 学案35 读懂古诗——直接间接,找准路径.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