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案36 研练两年高考真题——探究规律,明确方向复习任务 精做2024、2023两年新高考卷古诗鉴赏题,探究命题规律,明确复习方向。课标要求 ①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②能对诗词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③能比较两个以上的诗词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④能对同一首诗词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⑤在鉴赏作品和语言表达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说明:上述内容是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整合而成。]考情表览年份 卷别 篇名 作者 体裁 题材 试题构成主观题 选择题2024 新高考Ⅰ卷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七言律诗 即景抒怀诗 表达技巧 对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理解和赏析。 2024年诗歌选择题中首现逻辑题。(全国甲卷)新高考Ⅱ卷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 七言律诗 即景抒怀诗 分析 情感2023 新高考Ⅰ卷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宋) 七言律诗 说理诗(酬和诗) 诗评题新高考Ⅱ卷 《湖上晚归》 林逋(宋) 七言律诗 山水诗(田园诗) 主旨概括题2022 新高考Ⅰ卷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魏了翁(宋) 宋词 节令诗(即事抒怀诗) 抒情 手法新高考Ⅱ卷 《送别》 李白(唐) 古风 送别诗 观点 理解2021 新高考Ⅰ卷 《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唐) 七言律诗 寄赠诗 (诗评题)新高考Ⅱ卷 《示儿子》 陆游(宋) 七言律诗 教子诗 诗句理解题命题特点: (1)选材:①从时间看,近几年考查的全是唐宋诗歌,以宋为主。②从体裁看,几乎全是近体诗,以七律为主,偶尔涉及词。③从题材看,既有传统题材,如送别诗、山水诗等,又有非传统的有交际属性的寄赠诗、酬和诗等。题材内容广泛而多变。④从内容看,力避消极萎靡,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重视立德树人。 (2)考点:①淡化术语技巧,侧重诗意理解,极个别涉及艺术技巧和语言风格。②注重关联教材,学考一体。 (3)题型:一选择一主观,前者稳,后者变。分值9分。活动一 研练2024年新高考卷试题(一)(2024·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襆衾来此借房眠。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2.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加练习]1.首联“因爱庵前一脉泉,襆衾来此借房眠”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24·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雨后为山亭独卧叶梦得①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注 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1.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2.即景抒怀诗(见本学案“活动一”)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2.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加练习]本诗感情富于变化,试作简要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 研练2023年新高考卷试题(一)(2023·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说明:本诗也可看作酬和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加练习]1.本诗颈联与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哲理意味相同,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为说理诗,本诗是如何说理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23·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湖上晚归林 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1.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2.即景抒怀诗(见本学案“活动一”)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联教材]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如何做到情景交融:以情感为轴心选择与之契合度较高的景物进行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使‘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追加练习]全诗写景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关注重点名家,扩大涉猎范围。针对诗歌体裁、题材多样化的特点,考生在复习备考时,最好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积累一些作家与作品的相关知识,对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作家的诗歌或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诗歌都有所了解,对古代重要的诗歌流派及其代表作家、风格特色等也要做到胸中有数。2.回归教材,形成知识体系。在复习备考阶段,应对教材中的古代诗歌篇目进行系统复习梳理;重视群诗复习,并比较同类诗歌的异同,打破单元限制。尤其是高考要求背诵的初高中古诗词名篇,考生应对它们的主要内容、典型手法和情感十分熟悉,并形成知识体系。3.重视整体阅读,增强读懂能力。要读懂诗歌,就需要有文本的整体意识,即要弄清楚五个基本问题: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为什么写(主题)、我怎么看(评价赏析)。此外,还需要对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意义、句法特点、典型意象、主要题材类型加强复习。这样,考生才有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把握诗词的内涵,从而洞彻诗词所要抒发的情感,在答题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找到合适的切入角度。答案精析活动一(一)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听泉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1.D [“摒弃了乐器”错。《兰亭集序》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写寄情山水与音乐之美无关;“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写山水本身就是美。而作为演奏音乐的乐器,与寄情山水更是没有关系,不存在被“摒弃”的问题。欣赏音乐之美与欣赏自然之美都可以给人带来愉悦,但二者的心理机制是完全不同的,无法相互取代。]2.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清亮圆润。解析 本诗通过两组历时性的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段如同亲耳聆听的泉声。“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诗人刚刚进入房间时,泉声也随着诗人一起进入,声音的来源自然是在门前,从听觉上,像是一条小溪流淌在门前;过了一段时间,诗人的心神更加安定,耳朵也逐渐接收到更多的信息,水声已不仅是在门前,而是弥漫于房屋四周。诗人闭目遐思,产生了一种泛舟水上的错觉,这是不同时段下主观感受的不同。客观的不同当然也存在,“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泉声并不单调,因为泉水自地涌出并不稳定平缓,而是变幻不定,于是诗人时而听到怒涛澎湃,时而听到缓流滴沥,激流声壮阔雄伟,滴沥声清亮圆润。追加练习1.①首联在全诗中起到了总领全诗和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②诗人开篇直接点明了自己是因为喜爱庵前的泉水,才特地带着铺盖来此借宿,以便能更亲近地聆听和欣赏泉水的声音。这不仅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泉水的喜爱之情,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即全诗都是围绕“听泉”这一中心展开的。2.①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声的赞美和喜爱之情。②诗人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例,说明古人也曾用湍急的流水声来替代管弦之声,以此表达自己对泉水声的喜爱。诗人认为,自然之声比人工之音更加纯净、更加美妙,因此他选择用泉水声来在夜晚陪伴自己,而不是那些世俗的管弦之乐。这种情感表达,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展现了他对宁静、纯净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二)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1.①薄月过 ②北斗挂城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1.C [C项曲解文意。“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抗敌之路本来就充满艰难险阻,南宋朝野也远谈不上风雨同舟,胜利的目标看起来是那么遥远,即使诗人信念坚定,但“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呢?一念至此,不由得让诗人心生怅惘,倍感悲凉。天空中朦胧的月亮,已经不知多少次这样无声地走过,阶下低吟的秋虫也提醒诗人又一年的节序更替即将来临。“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诗人并没有“凭轩望月”,他只是 因月色感受到了时光匆匆,虫声也不足以“惊扰”他,令他心惊的,是秋虫逼他正视自己的人生易老。]2.①“白头心事”即诗人念念不忘,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②“卧闻刁斗起连营”,军事意象的出现表明诗人时时牵挂对敌战事;③“惭愧儿童话请缨”写诗人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解析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前线,有以岳飞等人为代表的爱国将士,为洗刷靖康之耻、恢复河洛失地而奋不顾身、英勇奋战;在后方,也有一大批像叶梦得这样的抗金斗争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他们有着共同的心愿、共同的梦想,或者就像叶梦得所说的,有共同的“心事”。叶梦得在“心事”前面加上了“白头”二字,从而使得这份独属于他的长久心事更具沉重感。这份心事在叶梦得心中已经萦绕多年,从壮年到白首,希望一次次燃起,又一次次破灭,诗人就在这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中不觉老去了自己的年华。这样的心事在诗中实际上是处处流露的,不过有隐有显,最为明白显豁的,要数“卧闻刁斗起连营”“惭愧儿童话请缨”两句。前一句诗人直陈自己心绪不宁的原因在于连营传来的刁斗声,连营、刁斗都是常见的军事意象,这等于是直接说自己的心境与军事相关,那么结合注释中所提示的诗人的生平经历,此军事就指对入侵的金的军事斗争;而“惭愧儿童话请缨”一句更是直抒胸臆,“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这是流传千年的汉代终军的豪言壮语,曾经沸腾过无数慷慨悲歌之士的热血。然而众所周知,终军出使南越之时,年甫弱冠,这是否暗示着,请缨杀敌是专属于年轻人的权利?诗人虽怀千里之志,却成伏枥老骥;纵然壮心不已,毕竟烈士暮年。这短短的七字中,有雄心,有失落,也有不甘,也许还有对后来人的期待。追加练习诗之开始,诗人静卧山中,空气清新,心情很宁静;接着听到刁斗声起于连营,引起对战局的担忧,再看亭外物候变化,时光沧桑,内心颇有感慨;最后为自己年事已高而无法报国而惭愧。活动二(一)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①正面阐述 ②类比阐明主张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1.A [首联主要是概述当时学风,指出这种学风本质上是一种趋易避难的表现。“笺”在这里解释为“注释”。作为一种注释体例,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是郑玄为《毛诗》所作的“郑氏笺”,因此“笺”这个概念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经学意味。在本诗中,所谓“逐字笺来”指的正是逐字逐句地研读儒家经典。由于经典年代久远,研读起来当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此当时的学者纷纷选择了一条相对简单的路,那就是从孔门后学的学说入手,也就是诗中所说的“说曾颜”。首联的上下两句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时学风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是“学转难”造成的,两句中都不包含“不畏艰难”的意思,故A项为错误项。]2.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原典,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解析 解答该题,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其次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意思是,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唯有回归本原,亲力亲为,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可以说,林希逸的诗就是魏了翁理论主张的另一种表达。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在所给答案之外,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追加练习1.①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②本诗颈联连续举出两个例证,正如禅理要亲自参悟、仙道要亲自修炼方能有所成就一样,孔门之学也要亲自钻研思考,方有结果。③陆游的诗指出实践的重要性。“纸上得来”指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指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指出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须亲身实践。两诗哲理意味相同。2.①先破后立。前两联为破,批判当下不良学风;后两联为立,指出做学问的正确态度和方法。②采用类比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将治学与参禅、炼丹修仙类比;用桃花、李花、枝头、担头这几个事物来比喻治学与治学的不同态度方法等。(二)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1.①心情清爽,如在仙境 ②归途所见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1.C [C项考查考生对诗歌艺术境界的体悟。诗歌进入尾声,诗人短暂的旅程也接近结束,暮色中已隐约看到湖岸边的人居之地。虽说是人居之地,但这里不同于长街闹市,没有广厦华屋,望中只是错落杂生的林木与纵横缠绕的藤萝,唯有依稀入耳的鸡犬之声提醒这里有人烟存在,几声鸡鸣犬吠不仅不让人觉得喧闹,反倒强化了此地的静谧清幽之感。这里仍然是诗人眼中“蓬瀛”的一部分,诗人的感觉没有被破坏,心情也没有变化。]2.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解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述著名的“境界”论时指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论虽然是针对词这种特殊文体而发,却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可以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得到印证。本试题的阅读材料所呈现出的,就是典型的“有我之境”。要分析诗歌如何印证了王国维的理论,必须明确“我之色彩”为何,“物”又如何“著我之色彩”。诗歌开头交代写作背景,直接展现出诗人“归思清”的心境,这便是诗歌中的“我之色彩”;诗人在这样的心境引领下,所观照的各种景物无一不染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日常习见的景物在诗人眼中幻化成了蓬瀛仙境,带上了“我之色彩”。颔联以下的描写均围绕首联确定的这个基调展开,逐次出场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客观实在的景物,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部投射。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在所给答案之外,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追加练习①远近结合。远望桥横水面、山寺云峰,近看翠鸟躲避、红荷相迎,层次丰富,更具画面感。②动静结合。桥、寺和红蕖是静景,翠鸟是动景,动静结合,使诗歌生动形象。③多觉结合。“桥横水木”“寺倚云峰”“翠羽湿飞”是从视觉写,“红蕖香袅”是从嗅觉写,“鸡犬林萝隐隐声”是从听觉写,给人身临其境之感。④色彩绚丽。泛黄的秋叶、翠鸟红蕖,给画面增添了无限生机。(共52张PPT)学案36 研练两年高考真题——探究规律,明确方向板块六古诗阅读与鉴赏语文大一轮复习精做2024、2023两年新高考卷古诗鉴赏题,探究命题规律,明确复习方向。复习任务①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②能对诗词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③能比较两个以上的诗词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④能对同一首诗词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⑤在鉴赏作品和语言表达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说明:上述内容是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整合而成。]课标要求考情表览年份 卷别 篇名 作者 体裁 题材 试题构成主观题 选择题2024 新高考Ⅰ卷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七言律诗 即景抒怀诗 表达技巧 对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理解和赏析。2024年诗歌选择题中首现逻辑题。(全国甲卷)新高考Ⅱ卷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 七言律诗 即景抒怀诗 分析 情感2023 新高考Ⅰ卷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宋) 七言律诗 说理诗(酬和诗) 诗评题新高考Ⅱ卷 《湖上晚归》 林逋(宋) 七言律诗 山水诗(田园诗) 主旨概括题2022 新高考Ⅰ卷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魏了翁(宋) 宋词 节令诗(即事抒怀诗) 抒情 手法新高考Ⅱ卷 《送别》 李白(唐) 古风 送别诗 观点 理解2021 新高考Ⅰ卷 《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唐) 七言律诗 寄赠诗 (诗评题)新高考Ⅱ卷 《示儿子》 陆游(宋) 七言律诗 教子诗 诗句理解题考情表览年份 卷别 篇名 作者 体裁 题材 试题构成主观题 选择题命题特点: (1)选材:①从时间看,近几年考查的全是唐宋诗歌,以宋为主。②从体裁看,几乎全是近体诗,以七律为主,偶尔涉及词。③从题材看,既有传统题材,如送别诗、山水诗等,又有非传统的有交际属性的寄赠诗、酬和诗等。题材内容广泛而多变。④从内容看,力避消极萎靡,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重视立德树人。 (2)考点:①淡化术语技巧,侧重诗意理解,极个别涉及艺术技巧和语言风格。②注重关联教材,学考一体。 (3)题型:一选择一主观,前者稳,后者变。分值9分。活动一研练2024年新高考卷试题(一)(2024·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襆衾来此借房眠。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鉴赏 首联直接点明诗人来到庵前的原因——对那一脉清泉的喜爱。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不仅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颔联通过诗人对泉声的听觉感受,巧妙地描绘出一种错觉。初听时,仿佛溪水就在门前流淌;而长时间聆听,又似乎感觉自己身处一艘荡漾在溪水中的船上。这种错觉的描绘,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趣味性,也生动展现了泉声的清澈与悦耳。颈联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泉声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泉声有时变得激越,如同怒涛般壮伟;有时又变得细密,如同点滴般清脆圆润。这种对泉声变化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感知,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多样性和变化性的思考。尾联中,诗人借用王羲之《兰亭序》的典故,将泉声与音乐相提并论。这种比喻不仅巧妙地表达了泉声的美妙,也展现了诗人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声的珍视和推崇,认为它们同样具有艺术的魅力和价值。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细腻的情感、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声的热爱和追求。通过对泉声的描绘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多样性和变化性的思考,以及对自然之声的珍视和推崇。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约5分钟)答案 听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约10分钟)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摒弃了乐器”错。《兰亭集序》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写寄情山水与音乐之美无关;“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写山水本身就是美。而作为演奏音乐的乐器,与寄情山水更是没有关系,不存在被“摒弃”的问题。欣赏音乐之美与欣赏自然之美都可以给人带来愉悦,但二者的心理机制是完全不同的,无法相互取代。2.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答案 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清亮圆润。本诗通过两组历时性的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段如同亲耳聆听的泉声。“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诗人刚刚进入房间时,泉声也随着诗人一起进入,声音的来源自然是在门前,从听觉上,像是一条小溪流淌在门前;过了一段时间,诗人的心神更加安定,耳朵也逐渐接收到更多的信息,水声已不仅是在门前,而是弥漫于房屋四周。诗人闭目遐思,产生了一种泛舟水上的错觉,这是不同时段下主观感受的不同。客观的不同当然也存在,“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泉声并不单调,因为泉水自地涌出并不稳定平缓,而是变幻不定,于是诗人时而听到怒涛澎湃,时而听到缓流滴沥,激流声壮阔雄伟,滴沥声清亮圆润。1.首联“因爱庵前一脉泉,襆衾来此借房眠”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追加练习答案 ①首联在全诗中起到了总领全诗和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②诗人开篇直接点明了自己是因为喜爱庵前的泉水,才特地带着铺盖来此借宿,以便能更亲近地聆听和欣赏泉水的声音。这不仅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泉水的喜爱之情,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即全诗都是围绕“听泉”这一中心展开的。2.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 ①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声的赞美和喜爱之情。②诗人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例,说明古人也曾用湍急的流水声来替代管弦之声,以此表达自己对泉水声的喜爱。诗人认为,自然之声比人工之音更加纯净、更加美妙,因此他选择用泉水声来在夜晚陪伴自己,而不是那些世俗的管弦之乐。这种情感表达,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展现了他对宁静、纯净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二)(2024·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雨后为山亭独卧叶梦得①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注 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鉴赏 本诗开篇即描绘出雨后的清新景象,同时引入军营的刁斗声,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宁静而又不失紧张的氛围。雨后的空气清新怡人,与军营的紧张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诗人在宁静中感受到一丝不安。颔联通过月光和虫鸣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山亭的静谧。月光轻轻洒过,虫鸣阵阵,这些细微的声音和光影在静夜中显得格外清晰,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敏感和细腻。颈联由近及远,从山亭的局部景色转向更广阔的天地。南江在静夜中波涛汹涌,与山亭的宁静形成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和力量。而高城上的北斗星则象征着时间和历史的流转,暗示了诗人对时事变迁的感慨。尾联“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白头”自指,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无奈和感慨。而“惭愧儿童话请缨”则反映了诗人对年轻一代的羡慕和自愧不如。这里的“儿童”并非真的指儿童,而是指那些朝气蓬勃、充满斗志的年轻人。他们谈论着请缨报国,而诗人自己却无法像他们那样,这使他感到惭愧和无奈。1.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约5分钟)2.即景抒怀诗(见本学案“活动一”)薄月过北斗挂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约10分钟)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C项曲解文意。“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抗敌之路本来就充满艰难险阻,南宋朝野也远谈不上风雨同舟,胜利的目标看起来是那么遥远,即使诗人信念坚定,但“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呢?一念至此,不由得让诗人心生怅惘,倍感悲凉。天空中朦胧的月亮,已经不知多少次这样无声地走过,阶下低吟的秋虫也提醒诗人又一年的节序更替即将来临。“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诗人并没有“凭轩望月”,他只是 因月色感受到了时光匆匆,虫声也不足以“惊扰”他,令他心惊的,是秋虫逼他正视自己的人生易老。2.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 ①“白头心事”即诗人念念不忘,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②“卧闻刁斗起连营”,军事意象的出现表明诗人时时牵挂对敌战事;③“惭愧儿童话请缨”写诗人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前线,有以岳飞等人为代表的爱国将士,为洗刷靖康之耻、恢复河洛失地而奋不顾身、英勇奋战;在后方,也有一大批像叶梦得这样的抗金斗争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他们有着共同的心愿、共同的梦想,或者就像叶梦得所说的,有共同的“心事”。叶梦得在“心事”前面加上了“白头”二字,从而使得这份独属于他的长久心事更具沉重感。这份心事在叶梦得心中已经萦绕多年,从壮年到白首,希望一次次燃起,又一次次破灭,诗人就在这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中不觉老去了自己的年华。这样的心事在诗中实际上是处处流露的,不过有隐有显,最为明白显豁的,要数“卧闻刁斗起连营”“惭愧儿童话请缨”两句。前一句诗人直陈自己心绪不宁的原因在于连营传来的刁斗声,连营、刁斗都是常见的军事意象,这等于是直接说自己的心境与军事相关,那么结合注释中所提示的诗人的生平经历,此军事就指对入侵的金的军事斗争;而“惭愧儿童话请缨”一句更是直抒胸臆,“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这是流传千年的汉代终军的豪言壮语,曾经沸腾过无数慷慨悲歌之士的热血。然而众所周知,终军出使南越之时,年甫弱冠,这是否暗示着,请缨杀敌是专属于年轻人的权利?诗人虽怀千里之志,却成伏枥老骥;纵然壮心不已,毕竟烈士暮年。这短短的七字中,有雄心,有失落,也有不甘,也许还有对后来人的期待。本诗感情富于变化,试作简要说明。追加练习答案 诗之开始,诗人静卧山中,空气清新,心情很宁静;接着听到刁斗声起于连营,引起对战局的担忧,再看亭外物候变化,时光沧桑,内心颇有感慨;最后为自己年事已高而无法报国而惭愧。活动二研练2023年新高考卷试题(一)(2023·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鉴赏 这是林希逸对友人关于治学论述的答复。首联主要写诗人对治学方法的态度和认识。首句中,“逐字笺”是研读经典的方法,“学转难”道出了诗人认为用“逐字笺”这种学习方法难以领悟经典真谛的观点。次句写生活中的治学现象,由于经典年代久远,研读起来当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此当时的学者纷纷选择了一条相对简单的路,那就是从孔门后学的学说入手,也就是诗中所说的“说曾颜”。颔联说的是“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不存在于人们口耳相传的话语中。颈联以“参禅”“修仙”为例,以类比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治学观点。诗人认为,求学需要“自参”“亲炼”,亲身治学方可获得学问真谛。尾联引用魏了翁的名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桃李在卖花担上活力不再,只有亲自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它们的活泼精神,即研读经典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约5分钟)(说明:本诗也可看作酬和诗。)答案 ①正面阐述 ②类比阐明主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约10分钟)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首联主要是概述当时学风,指出这种学风本质上是一种趋易避难的表现。“笺”在这里解释为“注释”。作为一种注释体例,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是郑玄为《毛诗》所作的“郑氏笺”,因此“笺”这个概念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经学意味。在本诗中,所谓“逐字笺来”指的正是逐字逐句地研读儒家经典。由于经典年代久远,研读起来当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此当时的学者纷纷选择了一条相对简单的路,那就是从孔门后学的学说入手,也就是诗中所说的“说曾颜”。首联的上下两句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时学风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是“学转难”造成的,两句中都不包含“不畏艰难”的意思,故A项为错误项。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 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原典,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解答该题,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其次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意思是,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唯有回归本原,亲力亲为,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可以说,林希逸的诗就是魏了翁理论主张的另一种表达。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在所给答案之外,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官方解析]“卖花担上看桃李”似乎是宋人习用之语,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他的《六一诗话》中就引用当时人的两句诗:“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意思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到了南宋,理学家魏了翁则从治学的角度再次引用这种说法,加深了其内涵。魏了翁的话保存在一封他与友人论学的书信中:“向来多看先儒解说,近思之,不如一一自圣经看来。盖不到地头亲自涉历一番,终是见得不真。又非一一精体实践,则徒为谈辨文采之资耳。来书乃谓只须祖述朱文公诸书,文公诸书,读之久矣,政缘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明确指出,“先儒”,包括身负“当代圣人”评价的朱熹,他们对孔子思想的阐发不是不值得肯定,但从接受者角度来说,并非根本所在,就好像是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唯有回归本原,亲力亲为,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这样的主张与诗人是完全一致的,甚至可以说,林希逸的诗就是魏了翁理论主张的另一种表达。理解了“卖花担上”的桃李与“树头枝底”的桃李之间的区别以及各自的象征意味,就理解了诗歌尾联中提到的魏了翁的话。林希逸以此作为诗的结尾,也表达出他对前辈学者的认同与仰慕。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在所给答案之外,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1.本诗颈联与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哲理意味相同,请简要分析。追加练习答案 ①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②本诗颈联连续举出两个例证,正如禅理要亲自参悟、仙道要亲自修炼方能有所成就一样,孔门之学也要亲自钻研思考,方有结果。③陆游的诗指出实践的重要性。“纸上得来”指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指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指出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须亲身实践。两诗哲理意味相同。2.作为说理诗,本诗是如何说理的?答案 ①先破后立。前两联为破,批判当下不良学风;后两联为立,指出做学问的正确态度和方法。②采用类比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将治学与参禅、炼丹修仙类比;用桃花、李花、枝头、担头这几个事物来比喻治学与治学的不同态度方法等。(二)(2023·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湖上晚归林 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鉴赏 首联写诗人在湖上游赏一天,傍晚归来,神思清爽,随意地枕靠在船舷上,十分惬意;水上烟雾迷蒙,穿行水上,就如同来到了蓬莱仙境一般。颔联写小桥、流水、泛黄的秋叶,高高矗立的山寺、云峰,都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傍晚西湖一派祥和、静谧和悠然的景象。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归来的水鸟,其翠绿色的羽毛还是湿湿的,似乎怕见人,见到诗人便匆忙地飞远躲避;水中红莲婀娜柔美,散发出淡淡的幽香,似乎在热情欢迎诗人的归来。尾联写诗人欣赏着一路的美景,不知不觉中已到了居住之地,林中栖息的鸡、狗发出隐隐的叫声,让人感觉到生活的安然。这首诗在写景上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翠”“红”等表示颜色的词语的使用,给画面增添了生机。整首诗描绘出一幅祥和、悠然、绚丽多姿的画面,营造出清远宁静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愉悦闲适的心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所写景色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是诗人喜恬淡、慕自然性情的体现。1.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约5分钟)心情清爽,如在仙境归途所见2.即景抒怀诗(见本学案“活动一”)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约7分钟)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C项考查考生对诗歌艺术境界的体悟。诗歌进入尾声,诗人短暂的旅程也接近结束,暮色中已隐约看到湖岸边的人居之地。虽说是人居之地,但这里不同于长街闹市,没有广厦华屋,望中只是错落杂生的林木与纵横缠绕的藤萝,唯有依稀入耳的鸡犬之声提醒这里有人烟存在,几声鸡鸣犬吠不仅不让人觉得喧闹,反倒强化了此地的静谧清幽之感。这里仍然是诗人眼中“蓬瀛”的一部分,诗人的感觉没有被破坏,心情也没有变化。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答案 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述著名的“境界”论时指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论虽然是针对词这种特殊文体而发,却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可以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得到印证。本试题的阅读材料所呈现出的,就是典型的“有我之境”。要分析诗歌如何印证了王国维的理论,必须明确“我之色彩”为何,“物”又如何“著我之色彩”。诗歌开头交代写作背景,直接展现出诗人“归思清”的心境,这便是诗歌中的“我之色彩”;诗人在这样的心境引领下,所观照的各种景物无一不染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日常习见的景物在诗人眼中幻化成了蓬瀛仙境,带上了“我之色彩”。颔联以下的描写均围绕首联确定的这个基调展开,逐次出场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客观实在的景物,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部投射。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在所给答案之外,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如何做到情景交融:以情感为轴心选择与之契合度较高的景物进行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使‘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关联教材全诗写景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追加练习答案 ①远近结合。远望桥横水面、山寺云峰,近看翠鸟躲避、红荷相迎,层次丰富,更具画面感。②动静结合。桥、寺和红蕖是静景,翠鸟是动景,动静结合,使诗歌生动形象。③多觉结合。“桥横水木”“寺倚云峰”“翠羽湿飞”是从视觉写,“红蕖香袅”是从嗅觉写,“鸡犬林萝隐隐声”是从听觉写,给人身临其境之感。④色彩绚丽。泛黄的秋叶、翠鸟红蕖,给画面增添了无限生机。1.关注重点名家,扩大涉猎范围。针对诗歌体裁、题材多样化的特点,考生在复习备考时,最好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积累一些作家与作品的相关知识,对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作家的诗歌或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诗歌都有所了解,对古代重要的诗歌流派及其代表作家、风格特色等也要做到胸中有数。2.回归教材,形成知识体系。在复习备考阶段,应对教材中的古代诗歌篇目进行系统复习梳理;重视群诗复习,并比较同类诗歌的异同,打破单元限制。尤其是高考要求背诵的初高中古诗词名篇,考生应对它们的主要内容、典型手法和情感十分熟悉,并形成知识体系。命题启示3.重视整体阅读,增强读懂能力。要读懂诗歌,就需要有文本的整体意识,即要弄清楚五个基本问题: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为什么写(主题)、我怎么看(评价赏析)。此外,还需要对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意义、句法特点、典型意象、主要题材类型加强复习。这样,考生才有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把握诗词的内涵,从而洞彻诗词所要抒发的情感,在答题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找到合适的切入角度。命题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板块六 学案36 研练两年高考真题——探究规律,明确方向.docx 板块六 学案36 研练两年高考真题——探究规律,明确方向.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