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六 古诗阅读与鉴赏:学案39 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由形悟神,内外合一 课件(共36张PPT)+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六 古诗阅读与鉴赏:学案39 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由形悟神,内外合一 课件(共36张PPT)+学案

资源简介

学案39 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
——由形悟神,内外合一
复习任务 1.抓住咏物诗中的关键词句,把握物象特征和情志。2.分清两类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篇名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2 全国甲卷 《画眉鸟》《画眉禽》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物象作用分析 ①物象多考查分析概括物象特征和情志。 ②人物形象多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③属于轮考点。
2020 全国Ⅲ卷 《苦笋》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形象(物象与人物形象)分析
2017 全国Ⅱ卷 《送子由使契丹》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性格分析
活动一 分析概括物象特征和情志
物象,就是被诗人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物象与景物形象有所不同,从描写对象上看,物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诗中无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物象是诗人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诗中主要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诗人的思想感情。同一种事物,可以是事物形象,也可以是景物形象。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事物形象,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
(2020·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苦 笋
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2.(原创题)诗的首联表现了苦笋的什么特征?是如何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咏物诗中物象的方法和步骤,关键在于因物寻志,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其特点。
抓住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情志 ①抓住描写事物特征的“情状语”,如《苦笋》首联中的“明”“白”。 ②抓住能够由外在形状体现出的具有内在精神的“情状语”,如《苦笋》颔联中的“苦节”。 ③抓住连接物与人的双关语,如《苦笋》一诗中的“苦节”“战风雨”。
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的阅历作答 很多诗歌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作者情感的抒发与其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鉴赏物象时,还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及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物象的意义。
注意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①“物”与“景”的区别:托物言志是指借助某物的一些特性,表达自己的志向、意愿。但所借是“物”非“景”,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②“志”与“情”的区别:“志”可以指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则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
活动二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一种是自我形象(主观形象),即作者自己;一种是他人形象(客观形象),即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寄托。每首诗都有自我形象,但不一定有他人形象。
类型 形象特点 关联教材
爱国者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矢志报国 《诗经·无衣》《离骚》《书愤》
劳动者 勤劳繁忙,热爱劳动;躬耕自食,其乐融融;生活困苦,处境悲惨;艰苦劳作,不畏辛苦 《诗经·芣苢》《插秧歌》
征夫 积极:矢志报国,建功立业 消极:厌恶战争,思乡念亲 《诗经·无衣》《燕歌行》
隐士 厌恶官场,远离尘嚣;寄情山水,旷达悠闲,超然物外;年华易逝,壮志难酬 《归园田居(其一)》《山居秋暝》
游子 孤独寂寞,羁旅愁思,漂泊无依;思乡怀亲,热爱故乡;赞美母亲 《登高》《登岳阳楼》《临安春雨初霁》
谪客 忧国伤时,哀叹民生;怀才不遇,自伤身世;思念故友,惜别牵挂 《琵琶行》《念奴娇·过洞庭》
志士 蔑视权贵,傲岸不羁;胸怀宽广,豪放洒脱;历经磨难,坚持追求;闲适自得,安闲宁静 《离骚》《将进酒》
寒士 忧国伤时,悲天悯人;慷慨愤世,怀才不遇;不满官场,清高自守 《拟行路难(其四)》《登岳阳楼》
将士 威武豪迈,驰骋沙场;建功立业,雄心壮志 《诗经·无衣》《燕歌行》
(2017·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1.(改编题)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C.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创题)从本诗颔联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创题)该诗除了塑造诗人自身形象外,还塑造了另外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要从四个关键处阅读、思考:
借助诗作,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 借助诗题、正文、注释等信息,大致了解他是何人、有何事,为“解人”做铺垫。
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征 紧紧抓住诗中关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装束等描写性语言,关注反映人物心情的词语,借助环境描写(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揣摩人物形象特点。
结合技巧,归纳人物形象 由诗中人物多侧面、多素描、多背影的特点,借助铺垫、烘托、反衬等手法,归纳人物形象。
联系诗人处境,辅助理解人物 诗人在异地他乡、羁旅途中、贬谪路上,也许有着一些牢骚和不满,在其他处境中诗人的内心也许充满正能量。选入高考的作品,大都体现了古代诗人的正面形象。联系时,一定要将此处境兼顾到理解人物形象中去。
另外,要关注分析概括两类人物形象的“大同小异”。
“大同”指的是上面四种方法。“小异”指的是分析概括诗中人物形象(客观人物形象),更多要借助其自身的描写;而分析概括诗人自我形象(作者),还要借助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及缘由等外部因素。
答案精析
活动一
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
①内心耿介,具有苦节 ②战风雨,方成才
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
1.C [“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分析有误。“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的意思是,我看到苦笋想到了魏征美好的品行,就管束儿童不要过多挖取苦笋。]
2.(1)洁白鲜嫩。(2)主要是通过对比(衬托)、比喻手法表现的,用藜和藿作对比(衬托);把苦笋比作脱去襁褓肤白如玉的婴儿。
3.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 这是一首托物抒怀诗,借歌咏苦笋告诉人们做人应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由物及人,找出苦笋、魏征二者的相似点进行分析,组织语言作答即可。如:苦笋“苦节乃与生俱生”,口感苦涩,一些人不喜欢;魏征常常“犯颜直谏”,其言行常令人难以接受。“极知耿介种性别”的意思是,深知苦笋耿介的性格与别的品种不同,苦笋象征耿介性格,魏征方正不阿,二者相似。
活动二
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
①寄居他乡,隔云相望;哪因远行,泪湿衣裳 ②若问家世,谨慎回复;莫要自夸朝中第一
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
1.C [结合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和苏轼兄弟的生平可知,苏轼兄弟与李揆非常相似,声名卓著,举世皆知,故化用此典。据此可推断,苏辙如果被契丹知道自己家世第一,很可能被扣留。所以苏轼用此典,一是嘱咐苏辙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二是暗含对远行的弟弟的担心,希望他能小心谨慎,平安归来。可知A、B、D三项正确。C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
2.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该题只针对首联两句,要求分析诗人的性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这两句先讲兄弟俩云海相隔不能团聚,又要远行异地分别了,双方都孤身相思,但后面一转,用反问的方式“哪能伤心落泪呢?”来否定这种悲伤的做法,既是劝慰弟弟,也是劝慰自己,表达了诗人在分别时那种乐观豁达的胸怀。仅从这两句诗就可以看出诗人有着旷达的性格。
3.诗人是一个重视亲情、有家国情怀的形象。对子由的担心表现了他重视亲情;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不失大国风范,则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大爱。
解析 子由要“远适”,“不辞驿骑凌风雪”写出了诗人对子由出使的担忧,是其重视亲情的表现。但出使契丹是为国出力,故诗人嘱咐子由要不辱使命,不失大国风范,这是诗人爱国情怀的表现。
4.还塑造了一个与自己兄弟情深、不畏艰辛、富有才华、热爱国家、堪当大任的使者形象。
解析 该题要求分析概括诗中客观人物形象。诗中直接描写苏辙的文字并不多,他的形象特点更多的是从苏轼的思念与嘱咐中来推测。在诗中,苏辙首先是诗人的兄弟,对哥哥充满了思念,这从首、颈两联中可以读出。其次,他是一国使者,远使契丹,要不辞辛劳,为国担责,这从颔、尾两联中可以读出。(共36张PPT)
学案39 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
——由形悟神,内外合一
板块六
古诗阅读与鉴赏
语文





1.抓住咏物诗中的关键词句,把握物象特征和情志。
2.分清两类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复习任务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篇名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2 全国甲卷 《画眉鸟》《画眉禽》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物象作用分析 ①物象多考查分析概括物象特征和情志。
②人物形象多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③属于轮考点。
2020 全国Ⅲ卷 《苦笋》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形象(物象与人物形象)分析
2017 全国Ⅱ卷 《送子由使契丹》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性格分析
知识图要
活动一
分析概括物象特征和情志
物象,就是被诗人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物象与景物形象有所不同,从描写对象上看,物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诗中无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物象是诗人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诗中主要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诗人的思想感情。同一种事物,可以是事物形象,也可以是景物形象。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事物形象,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
(2020·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苦 笋
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鉴赏 食粗茶淡饭之时,被藜和藿占据的盘中,剥开的苦笋如退去襁褓肤白如玉的婴儿,让诗人眼前为之一亮。面对盘中白而有节的苦笋,诗人不禁想到性情耿介之人,笋之节与生俱来,人之耿介又何尝不是?诗人定然读过黄庭坚的《苦笋赋》,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耿介敢谏的魏征。魏征与苦笋确有诸多相似之处。二者品性相似,都正直清高:魏征刚正不阿,直言进谏;苦笋如同白玉般高洁的品格也是与生俱来的。二者经历相似,都备受磨难而后成才:魏征命运多舛,先后侍奉过多个主君,最终才受到唐太宗的赏识,成为国之栋梁;苦笋自小在林间长成,虽然历经风吹雨打,但是仍保持着坚韧的品格。二者价值相似,都各尽其功用:魏征辅佐君王,直言劝谏,奠定了唐朝盛世的基业;苦笋可做食材,
被人食用,长成后还能制作成各种竹器被人使用。将苦笋与魏征类比,既贴切自然,又相得益彰,既是对魏征刚直又充满智慧的才干的赞赏,也是对苦笋清淡苦涩的节操的赞扬。无论是苦笋还是魏征,都与诗人自己有着相似之处。这位“位卑未敢忘忧国”,至死还在告诫儿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诗人在官场也是耿介敢谏的,只是生于南宋,报国无门罢了。
同时苦竹还具有“苦节”等象征意蕴。对苦节的崇尚,让诗人发出了“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的感慨。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把抱怨抛掷而去,努力修身,磨炼自我,积极而为的陆游。
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
答案 ①内心耿介,具有苦节 
②战风雨,方成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

“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分析有误。“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的意思是,我看到苦笋想到了魏征美好的品行,就管束儿童不要过多挖取苦笋。
2.(原创题)诗的首联表现了苦笋的什么特征?是如何表现的?
答案 (1)洁白鲜嫩。
(2)主要是通过对比(衬托)、比喻手法表现的,用藜和藿作对比(衬托);把苦笋比作脱去襁褓肤白如玉的婴儿。
3.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
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这是一首托物抒怀诗,借歌咏苦笋告诉人们做人应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由物及人,找出苦笋、魏征二者的相似点进行分析,组织语言作答即可。如:苦笋“苦节乃与生俱生”,口感苦涩,一些人不喜欢;魏征常常“犯颜直谏”,其言行常令人难以接受。“极知耿介种性别”的意思是,深知苦笋耿介的性格与别的品种不同,苦笋象征耿介性格,魏征方正不阿,二者相似。
点拨关键
赏析咏物诗中物象的方法和步骤,关键在于因物寻志,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其特点。
抓住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情志 ①抓住描写事物特征的“情状语”,如《苦笋》首联中的“明”“白”。
②抓住能够由外在形状体现出的具有内在精神的“情状语”,如《苦笋》颔联中的“苦节”。
③抓住连接物与人的双关语,如《苦笋》一诗中的
“苦节”“战风雨”。
点拨关键
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的阅历作答 很多诗歌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作者情感的抒发与其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鉴赏物象时,还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及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物象的意义。
注意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①“物”与“景”的区别:托物言志是指借助某物的一些特性,表达自己的志向、意愿。但所借是“物”非“景”,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②“志”与“情”的区别:“志”可以指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则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
活动二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一种是自我形象(主观形象),即作者自己;一种是他人形象(客观形象),即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寄托。每首诗都有自我形象,但不一定有他人形象。
类型 形象特点 关联教材
爱国者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矢志报国 《诗经·无衣》《离骚》《书愤》
劳动者 勤劳繁忙,热爱劳动;躬耕自食,其乐融融;生活困苦,处境悲惨;艰苦劳作,不畏辛苦 《诗经·芣苢》《插秧歌》
类型 形象特点 关联教材
征夫 积极:矢志报国,建功立业 消极:厌恶战争,思乡念亲 《诗经·无衣》《燕歌行》
隐士 厌恶官场,远离尘嚣;寄情山水,旷达悠闲,超然物外;年华易逝,壮志难酬 《归园田居(其一)》《山居秋暝》
游子 孤独寂寞,羁旅愁思,漂泊无依;思乡怀亲,热爱故乡;赞美母亲 《登高》《登岳阳楼》《临安春雨初霁》
谪客 忧国伤时,哀叹民生;怀才不遇,自伤身世;思念故友,惜别牵挂 《琵琶行》《念奴娇·过洞庭》
类型 形象特点 关联教材
志士 蔑视权贵,傲岸不羁;胸怀宽广,豪放洒脱;历经磨难,坚持追求;闲适自得,安闲宁静 《离骚》《将进酒》
寒士 忧国伤时,悲天悯人;慷慨愤世,怀才不遇;不满官场,清高自守 《拟行路难(其四)》《登岳阳楼》
将士 威武豪迈,驰骋沙场;建功立业,雄心壮志 《诗经·无衣》《燕歌行》
(2017·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鉴赏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尽管兄弟情谊颇深,乐观旷达的苏轼却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的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颔联劝勉。上句勉励子由要不辞辛苦。“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要让契丹国王认识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不要失了大国风范。颈联思念。上句要求身居沙漠的子由,时时回望故国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之景。尾联嘱托。这里用李揆代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
的名位与声望很高,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契丹,绝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平安归来。联系当时契丹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了苏轼对弟弟子由出使契丹的复杂心理,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
答案 ①寄居他乡,隔云相望;哪因远行,泪湿衣裳 
②若问家世,谨慎回复;莫要自夸朝中第一
1.(改编题)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
非常相似。
B.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
君主扣留。
C.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
君子风度。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
平安归来。
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

结合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和苏轼兄弟的生平可知,苏轼兄弟与李揆非常相似,声名卓著,举世皆知,故化用此典。据此可推断,苏辙如果被契丹知道自己家世第一,很可能被扣留。所以苏轼用此典,一是嘱咐苏辙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二是暗含对远行的弟弟的担心,希望他能小心谨慎,平安归来。可知A、B、D三项正确。
C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该题只针对首联两句,要求分析诗人的性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这两句先讲兄弟俩云海相隔不能团聚,又要远行异地分别了,双方都孤身相思,但后面一转,用反问的方式“哪能伤心落泪呢?”来否定这种悲伤的做法,既是劝慰弟弟,也是劝慰自己,表达了诗人在分别时那种乐观豁达的胸怀。仅从这两句诗就可以看出诗人有着旷达的性格。
子由要“远适”,“不辞驿骑凌风雪”写出了诗人对子由出使的担忧,是其重视亲情的表现。但出使契丹是为国出力,故诗人嘱咐子由要不辱使命,不失大国风范,这是诗人爱国情怀的表现。
3.(原创题)从本诗颔联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加以分析。
答案 诗人是一个重视亲情、有家国情怀的形象。对子由的担心表现了他重视亲情;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不失大国风范,则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大爱。
该题要求分析概括诗中客观人物形象。诗中直接描写苏辙的文字并不多,他的形象特点更多的是从苏轼的思念与嘱咐中来推测。在诗中,苏辙首先是诗人的兄弟,对哥哥充满了思念,这从首、颈两联中可以读出。其次,他是一国使者,远使契丹,要不辞辛劳,为国担责,这从颔、尾两联中可以读出。
4.(原创题)该诗除了塑造诗人自身形象外,还塑造了另外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 还塑造了一个与自己兄弟情深、不畏艰辛、富有才华、热爱国家、堪当大任的使者形象。
点拨关键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要从四个关键处阅读、思考:
借助诗作,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 借助诗题、正文、注释等信息,大致了解他是何人、有何事,为“解人”做铺垫。
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征 紧紧抓住诗中关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装束等描写性语言,关注反映人物心情的词语,借助环境描写(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揣摩人物形象特点。
点拨关键
结合技巧,归纳人物形象 由诗中人物多侧面、多素描、多背影的特点,借助铺垫、烘托、反衬等手法,归纳人物形象。
联系诗人处境,辅助理解人物 诗人在异地他乡、羁旅途中、贬谪路上,也许有着一些牢骚和不满,在其他处境中诗人的内心也许充满正能量。选入高考的作品,大都体现了古代诗人的正面形象。联系时,一定要将此处境兼顾到理解人物形象中去。
点拨关键
另外,要关注分析概括两类人物形象的“大同小异”。
“大同”指的是上面四种方法。“小异”指的是分析概括诗中人物形象(客观人物形象),更多要借助其自身的描写;而分析概括诗人自我形象(作者),还要借助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及缘由等外部因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