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板块六 古诗阅读与鉴赏对点练案28 赏析语言之炼句和语言风格(分值:27分)一、高考专练(2019·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3分)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2.(6分)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典题专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忆秦娥①刘克庄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浙河西面②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③宫殿,冷烟衰草。注 ①词人因此诗被贬官。②浙河西面:宋代浙江西路,即当时接近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线区域。③宣和:北宋徽宗年号。3.(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两句点明正当早春,而“鸿归早”更隐含了词人对王师能如大雁一般,早日回归故土的期盼。B.“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三句,词人委托大雁带回口信,向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朝遗民表示慰问。C.词的下片写战乱后国家的荒废与颓败之景,曾经的大好山河如今残破冷落,人民流散、田园宫室荒芜。D.词的最后两句虚实结合,把地点、景象和人物的感情融为一体,画面雄奇苍凉,耐人寻味。4.(6分)有人评价,“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有“不言言之”之妙。请联系全词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山 中方岳[注]半坞幽深近物情,一筇老健惬山行。月于水底见逾好,风打松边过便清。鹤睡不惊舂药臼,鸟啼时作读书声。山翁两手浑无用,只把犁锄做太平。注 方岳:南宋诗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仕途坎坷。此诗即其被黜居家时所作。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蛰居幽深的山间,却以亲近自然、杖竹出游为乐,足见其闲适、乐观的心态。B.此诗移情于物,山中风月、鹤鸟既是自然美景,其状态也是“惬”字的生动注脚。C.“鸟啼时作读书声”指鸟啼也如读书声一样婉转动听,暗含鸟雀妙解人意的意蕴。D.诗人对山中老人埋首躬耕、不问世事的态度不甚认同,侧面反映了他的用世之心。6.(6分)方岳主张“诗须放淡吟”,追求清新恬淡的风格。请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精析1.B [“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根据第三句“田塍望如线”可知,田埂一眼望去笔直如线。]2.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语言风格3分,《插田歌(节选)》的语言风格3分,必须要有语言风格方面的专业术语]解析 该试题设置不难,但本次做题的关键是熟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初中教材的内容,也是高考指定背诵篇目。这是刘禹锡作的一首七律酬答诗。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赠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命途多舛,一方面又高度称赞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之句,自己贬谪于巴山楚水荒凉之地,算来也有二十三年。一来一往,极显朋友间情感的真挚。接着,诗人运用典故发出感慨:世事变迁,人事全非,回归之后,生疏怅惘。紧接着以沉舟、病树的比喻表达乐观: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皆春。从白诗中翻出二句,劝慰白居易不必忧伤,然后笔锋一转,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暗含哲理,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节选部分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田园诗,主要描写优美的自然风光及愉悦的劳动场景,故可从田园诗的语言风格(朴实自然、清新质朴、通俗易懂)入手进行解读。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下来两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了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注意语言风格的答题模式:概括、分析和情感。作答时不仅要用专业术语进行概括,还应该举例分析,并且还要概括情感。3.D [“虚实结合”错。“宣和宫殿,冷烟衰草”直接描写了宣和宫殿荒芜冷落的景象,突出了宫殿荒废、国运不济的苍凉感,但并没有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4.①“浙河西面边声悄”明写前线边防之地悄寂无声,暗含对南宋当局苟且偷安、防务废弛、不思收复失地的批判。②“淮河北去炊烟少”明写金人占领区炊烟稀少,暗含对敌占区民众苦难生活的同情与对金人侵略行径的控诉。解析 “不言言之”是一种通过含蓄和暗示传达出深刻情感和意义的艺术手法,即表面上不直接言说某事,但通过看似平淡的描写表达出深层次的情感或意象。“浙河西面边声悄”直接描写的是浙江西路靠近边防的区域,在这个本该战事频繁的地方,却出现了“边声悄”的安静景象。通常在战争时期,边境应当充斥着鼓角声、兵戈之声,预示着国土防卫的紧张局势。而“悄”字却表明边境陷入寂静,缺少了应有的战备和行动。这种安静的表象,实际上是在暗示南宋朝廷在国土丢失后的防务废弛和不作为。“边声悄”既象征了前线士兵和将领的懈怠,也暗含了南宋当局对金人入侵后的消极态度。他们苟且偷安,宁愿维持现状,放弃收复失地。这种对前线的无视和国家防务的废弛,正是词人对南宋当局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批判,表面上写前线的安静,实际上是讽刺了南宋朝廷对失地的不作为。“炊烟少”描绘的是淮河以北,即金人占领的区域,家家户户的炊烟渐渐减少,生活气息十分稀薄。炊烟是古代农村生活中极为常见的景象,代表着日常生活的继续和安稳。然而,在敌占区的“炊烟少”却表明这一地区的生活早已被战争和占领摧毁,百姓流离失所,原本应有的生活气息已荡然无存。“炊烟少”不仅展现了敌占区民众的困苦生活,还暗含了词人对金人侵略行径的控诉。金人的入侵和统治导致了北方大地的荒凉与民众的艰难生存,他们的侵略摧毁了民众原本安定的生活。与此同时,词人对这些民众充满了深切的同情,看到炊烟稀少,仿佛看到了那些失去家园、颠沛流离的人民,他们无法维持正常的生计,生活变得艰辛困顿。5.D [“山翁两手浑无用,只把犁锄做太平”中的“山翁”是诗人自指,这两句指自己有才无处施展,只能在山中隐居务农,安于宁静的生活。]6.①意象清新。诗人通过月、溪水、清风、松林、山鹤、鸣鸟等意象,充分营造了山中宁静清新、淡雅幽美的意境。②形象清雅。诗人隐居山中,却不以仕途坎坷为意,沉浸于山中风物之中,享受闲逸的生活状态,展现了清雅脱俗的形象。③情感疏淡。尾联诗人有感于自己怀才被黜的处境,发出了无奈的叹息,但感伤而不激烈,自伤而有度。解析 这是一道观点印证题,要求对诗中“清新恬淡”的风格有所理解,并结合典型诗句,从意境、人物形象、情感特点等角度进行阐释。风格特征与意境特点有关,也与诗人的人格特点、感情和精神世界有密切的关联。既要从意象入手,整体把握意境特点,读懂诗人淡泊的态度,在山居生活中淡淡的欣喜,还要结合注释和尾联读出他“哀而不伤”的情感特点。学案42 赏析语言之炼句和语言风格——咬文嚼字,尽得风流复习任务 1.学会欣赏炼句艺术,尤其是律诗中首联、尾联的表达效果。2.熟悉并掌握常见的语言风格及其赏析方法。考情微观 知识图要 均见学案41前备知识——语言风格与诗人风格在赏析语言风格之前,首先要辨析以下三个概念:语言特点(特色) 泛指一切语言相别于其他语言的风格特点,既包括语言风格,又包括用词、造句、叙述口吻等表达技巧要素。语言风格 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的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且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诗人风格 不同的诗人因其个性、经历与思想的不同,而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等。诗人风格中包括语言风格,但不全是指语言风格,还包括思想感情等诸多要素。 诗人的风格是变化的,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风格,如李清照的诗词早年清新明丽,而晚年则婉约凄凉。诗人的风格是多样的,如苏轼的风格是旷达豪放的,但其某些诗篇又是委婉细腻的;同样,李清照的词是婉约的,但她的词作也有豪放的一面。我们在赏析某首诗歌的语言特色时,不要先入为主地判定诗人的创作风格;我们在赏析语言风格时,不要等同于诗人的创作风格。总之,我们要就诗论诗,从诗歌的实际出发。请判断下列诗句的语言风格。(从表格后选相应的字母填入表中)诗句 语言风格①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③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⑤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⑥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A.沉郁顿挫 B.悲壮慷慨 C.清新自然D.委婉含蓄 E.平淡质朴 F.华美绚丽G.婉约缠绵 H.雄奇豪放 I.明快简洁古诗常见的十种语言风格风格类型 解说 示例豪迈雄奇 语言气势磅礴,节奏奔放,形象豪迈博大,意境恢宏阔远,情感积极向上。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沉郁顿挫 语言深沉蕴藉,语势停顿转折,诗人似有千言万语,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杜甫《登高》悲壮慷慨 思绪悲壮,出语高昂,充满感慨;怀才不遇,感时伤世;忧国忧民,愤慨不平。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朴素自然 不堆砌辞藻,不搬弄典故,质朴无华,平淡中蕴含深意。 陶渊明《饮酒(其五)》婉约细腻 有“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李清照《声声慢》委婉含蓄 含有深意,藏而不露,将情感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李商隐《夜雨寄北》清新明丽 意境上,描摹大自然的清幽秀美;语言上,生动活泼;构思上,新颖轻巧。 周邦彦《苏幕遮》浪漫飘逸 雄伟瑰丽,奔放豪迈,清新俊朗,自然率直,无拘无束,变化万千。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工整典雅 诗句对仗工整,具有古典语言的韵味与雅致,用典精当。 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幽默讽刺 多指诙谐、风趣或讽刺的笔调。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活动一 赏析炼句艺术(一)赏句的方法技巧炼句赏析题是一种综合性、自由度大的赏析题型,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题型。它主要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有的句子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所选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就是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2023·全国甲)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任务。临江仙晁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1.下面是本词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2.送别诗(见学案39“活动二”)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联高考·类题延读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2017·全国Ⅰ卷《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第15题)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赏句须注意以下角度:(1)理解句意及情感弄懂所给诗句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既是赏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赏句的一个角度。(2)关注句子的语言特点①句子倒装——具有错位之美。②句子对仗——具有整饬之美。③适当省略——诗句韵味悠长。④意象叠加——创造意境。⑤长于炼字——具有凝练之美。(3)分析表达技巧在赏析关键诗句时,要注意诗句所使用的表达技巧,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鉴赏。如从修辞手法角度来分析,使用比喻会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使用拟人会使诗句更加富有情趣,使用典故会使诗句意蕴更加丰富等。(4)结合诗句位置①首句作用——或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对××的描写;或渲染某种气氛,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或首句设问,引出后面的内容。②中间句作用——或承前××内容,引出后面××内容;或借景抒情,表达作者××感情。③尾句作用——或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或卒章显志,表现作者××情感;或以景衬情,用××景衬托××情。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二)赏析首联、尾联高考所选诗体以律诗为主,而赏析律诗,多选首联与尾联两个重点部位。下面就重点谈谈如何赏析这两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注]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注 《论语·微子》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找不到渡口,使子路问津。遇到两个隐者长沮、桀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1.结合全诗,赏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两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赏析本诗尾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联高考·类题延练(2022·天津)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颔联。(原诗《书喜》见学案37“活动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题延读元人范德玑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本诗颈联为“转”,体现了怎样的变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原诗为唐代诗人李嘉祐《送房明府罢长宁令湖州客舍》)答案 (1)变化:①表达上,由上文的记叙、议论结合转为写景;②情感上,由上文对朋友的赞美,转为表达对朋友的深情与不舍,以及对朋友的美好祝福。(2)效果:①使全诗更富波澜变化,避免平铺直叙;②融情于景,含蓄动人,使诗意鲜活生动。1.赏析首联(1)写出了什么内容:如“首联描写了树叶凋落的肃杀之景”。(2)内容承载的作用:如“突出了生活处境的艰难”“交代了人物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写景句,往往起着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或渲染某种氛围的作用。(3)结构作用:点题或照应题目,或总领全诗;或为下文作反衬,或为下文议论、抒情做铺垫。另外,须扣住技巧本身说效果。2.赏析尾联同赏析其他联一样:先点明结句的手法(通常手法是虚写、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再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尤其要指出蕴含的情感。结句如果是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效果就是含蓄蕴藉;结句如果是戛然而止,效果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句如果是直接抒情,效果就是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卒章显志。结构上一般是照应前文(标题),首尾圆合,使结构完整。同赏析其他联一样,赏析尾联也要有整体意识,要联系上文,不能只看诗句位置。活动二 赏析语言风格(2021·全国乙)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任务。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下面是本词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说明:该词也可看作山水田园诗。)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赏析语言风格的方法:(1)整体品味。既要关注个别词句的赏析,更要体悟全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2)调动积累。关于语言风格的种类,古人的一些鉴赏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现成的“套话”——术语,如平实、质朴、华丽、冷峻、飘逸等。(3)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要脱离诗歌的主旨去空谈语言风格。(4)多角度赏析。观题材 如咏物诗一般含蓄委婉,闺怨诗一般婉约细腻,边塞诗一般豪迈雄奇,山水诗一般清新明丽,爱国诗一般悲壮慷慨等。找意象 分析诗歌中最能体现语言风格的意象。如运用“菊花”“飞鸟”等意象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语言风格一般清新自然。品用词 分析诗歌的用词,如辞藻华丽、色彩鲜明的诗句一般绚丽飘逸;直接陈述、不加修饰语的诗句一般平实质朴。析情感 诗歌的情感体现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如抒发悲愤之情的诗句,其语言风格一般沉郁顿挫。联作者 如杜甫沉郁顿挫,李白豪放飘逸,白居易平实质朴,王维清新雅致,李商隐缠绵哀婉,苏轼豪放旷达,辛弃疾雄浑壮阔,陆游悲壮慷慨等。(5)答题规范:①概括。用一两个词准确地点明语言特色。这种特色最好用术语表达,如语言质朴、口语化,或者含蓄隽永,或者语浅意深,等等。②分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答案精析前备知识①C ②E ③F ④D ⑤G ⑥I ⑦B ⑧H ⑨A活动一(一)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1.①想象别离 ②春赏东溪,柳影梅花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1.A [“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全词重在抒写与朋友的深情。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一句,明确表明友人此时并未离去。]2.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柳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解析 评论家称赞词作结尾两句“绝妙”,“妙处”即巧妙高明、不同寻常之处。首先,需要就这两句词进行内部分析。结尾两句写景极富画面感,考生要能对词句的风景描写进行想象和评析。“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既有柳垂江面的画轴长卷全景,又有梅花凋落的细腻特写。柳、梅为春日常见意象,词人这里的描写点染结合,出人意表。其次,需要着眼全篇分析结尾两句。这两句承接“东溪春近好同归”而来,并非实写,而是词人想象中的虚景。考生需要结合词作整体情感基调的变化,认识尾句的作用。这两句是词人想象,他希望来年春日与友人同归游览,所以尾句中所表现的情感的愉悦不单来自优美风光,更来自能够与知己友人共处同游。(二)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触景思乡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1.①借景抒情。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天气寒冷,通过描绘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衬托悲凉心境。②运用起兴手法。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使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③对比。鸿雁南飞,人却漂泊在外,倍增孤苦。④双关。“寒”照应题目中的“早寒”,同时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天寒,也写出了羁旅之凄苦。2.尾联先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既写思归无路,又暗写自己同孔子境况相似,前途渺茫。再以景结情,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之中。读来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关联高考·类题延练“暗”与“鸣”视听结合,从多角度展现了农民劳动、丰收的情景,使诗歌层次丰富;“阴阴”“轧轧”运用叠字加以修饰,使诗歌朗朗上口;“桑麻暗”和“机杼鸣”动静结合,生动展现了农家丰收之景与农民劳动之勤。这里所描写的夏日景象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所以运用了虚写。解析 根据第二句“地绵万里尽春耕”可知,诗人写作的时间正值春耕时节。而这时草木初长,显然不可能“阴阴阡陌桑麻暗”,所以诗人在颔联中通过想象虚写了夏日的景象。在诗人描绘的景象中,前句“阴阴阡陌桑麻暗”描写了所见的田野风光,“暗”表现了因浓密而显幽暗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是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后句“轧轧房栊机杼鸣”则描写了路人能听见农妇劳作、织机繁忙的情景,“机杼鸣”是动态描写,所以颔联采用了视听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手法。另外,在描写时分别采用了“阴阴”和“轧轧”这两个叠词来加以修饰,“阴阴”尽显阡陌因草木浓密而变暗的旺盛生机,“轧轧”表示机器开动时发出的声音。两个叠词既强化了景物的特色,也使得诗歌朗朗上口。而诗人之所以极力想象这一景象,正是为了展现农家丰收之景与农民劳动之勤,也为颈联写秋收丰厚做铺垫。活动二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①去远浦别渚吃虾鳅 ②物我欣然一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1.D [“听觉”错。“听君飞去饱时来”中的“听”是听任、听凭的意思,作者并未从听觉上书写鹭鸶饱食后的状态。]2.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解析 全词最为明显的语言特点是口语化。所以答这道题的关键是,除去口语化外,仍需要静下心来细细感受另外的语言特点。全词主要写了主人和白鹭的对话,题目为“赠鹭鸶”,用了一个“赠”字,颇为敬重、正式,正文中称其为“君”,说的具体内容却很平常细小,“你不要吃这里的鱼了,到别处去吃虾和鳅吧”。“来吾告汝”,感觉好像是在对很熟的朋友说话。“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有诱哄的狡黠。这些都是“诙谐风趣,活泼生动”的体现。这一特点是较难理解的。(共70张PPT)学案42 赏析语言之炼句和语言风格——咬文嚼字,尽得风流板块六古诗阅读与鉴赏语文大一轮复习1.学会欣赏炼句艺术,尤其是律诗中首联、尾联的表达效果。2.熟悉并掌握常见的语言风格及其赏析方法。复习任务考情微观均见学案41知识图要均见学案41前备知识前备知识——语言风格与诗人风格在赏析语言风格之前,首先要辨析以下三个概念:语言特点(特色) 泛指一切语言相别于其他语言的风格特点,既包括语言风格,又包括用词、造句、叙述口吻等表达技巧要素。语言风格 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的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且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诗人风格 不同的诗人因其个性、经历与思想的不同,而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等。诗人风格中包括语言风格,但不全是指语言风格,还包括思想感情等诸多要素。诗人的风格是变化的,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风格,如李清照的诗词早年清新明丽,而晚年则婉约凄凉。诗人的风格是多样的,如苏轼的风格是旷达豪放的,但其某些诗篇又是委婉细腻的;同样,李清照的词是婉约的,但她的词作也有豪放的一面。我们在赏析某首诗歌的语言特色时,不要先入为主地判定诗人的创作风格;我们在赏析语言风格时,不要等同于诗人的创作风格。总之,我们要就诗论诗,从诗歌的实际出发。请判断下列诗句的语言风格。(从表格后选相应的字母填入表中)诗句 语言风格①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A.沉郁顿挫 B.悲壮慷慨 C.清新自然 D.委婉含蓄 E.平淡质朴 F.华美绚丽 G.婉约缠绵 H.雄奇豪放 I.明快简洁C诗句 语言风格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③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⑤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A.沉郁顿挫 B.悲壮慷慨 C.清新自然 D.委婉含蓄 E.平淡质朴 F.华美绚丽 G.婉约缠绵 H.雄奇豪放 I.明快简洁EFDGA.沉郁顿挫 B.悲壮慷慨 C.清新自然 D.委婉含蓄 E.平淡质朴 F.华美绚丽 G.婉约缠绵 H.雄奇豪放 I.明快简洁诗句 语言风格⑥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 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IBHA古诗常见的十种语言风格微 积 累风格类型 解说 示例豪迈雄奇 语言气势磅礴,节奏奔放,形象豪迈博大,意境恢宏阔远,情感积极向上。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沉郁顿挫 语言深沉蕴藉,语势停顿转折,诗人似有千言万语,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杜甫《登高》悲壮慷慨 思绪悲壮,出语高昂,充满感慨;怀才不遇,感时伤世;忧国忧民,愤慨不平。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微 积 累风格类型 解说 示例朴素自然 不堆砌辞藻,不搬弄典故,质朴无华,平淡中蕴含深意。 陶渊明《饮酒(其五)》婉约细腻 有“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李清照《声声慢》委婉含蓄 含有深意,藏而不露,将情感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李商隐《夜雨寄北》清新明丽 意境上,描摹大自然的清幽秀美;语言上,生动活泼;构思上,新颖轻巧。 周邦彦《苏幕遮》微 积 累风格类型 解说 示例浪漫飘逸 雄伟瑰丽,奔放豪迈,清新俊朗,自然率直,无拘无束,变化万千。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工整典雅 诗句对仗工整,具有古典语言的韵味与雅致,用典精当。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幽默讽刺 多指诙谐、风趣或讽刺的笔调。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活动一赏析炼句艺术炼句赏析题是一种综合性、自由度大的赏析题型,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题型。它主要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有的句子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所选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就是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一)赏句的方法技巧(2023·全国甲)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任务。临江仙晁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鉴赏 上片写词人与友人在酒筵欢会,却说“就中欢事常稀”,使欢乐蒙上了一层愁苦的阴影。因为乐事稀少,故而更怕这段欢事终结;因为怕欢事终结,故而要仔细地数一数究竟还有多少个相聚的日子。由此便将自己得知要与友人离别后的心理活动真切细腻地描述出来。下片以“东溪春近好同归”为核心,表述了词人对生活的希望。“浅酒”与“深情”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说,浅酒无别人可劝,唯君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唯君能知。这样便把词人与友人的亲密关系交代出来。“东溪”泛言风景秀丽之处,词人想要与友人共赏春光同归。最后两句是由“春近”二字引发出来的想象中的东溪美景:“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以景结情,“柳”谐音“留”,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1.下面是本词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2.送别诗(见学案39“活动二”)想象别离春赏东溪,柳影梅花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全词重在抒写与朋友的深情。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一句,明确表明友人此时并未离去。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答案 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柳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评论家称赞词作结尾两句“绝妙”,“妙处”即巧妙高明、不同寻常之处。首先,需要就这两句词进行内部分析。结尾两句写景极富画面感,考生要能对词句的风景描写进行想象和评析。“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既有柳垂江面的画轴长卷全景,又有梅花凋落的细腻特写。柳、梅为春日常见意象,词人这里的描写点染结合,出人意表。其次,需要着眼全篇分析结尾两句。这两句承接“东溪春近好同归”而来,并非实写,而是词人想象中的虚景。考生需要结合词作整体情感基调的变化,认识尾句的作用。这两句是词人想象,他希望来年春日与友人同归游览,所以尾句中所表现的情感的愉悦不单来自优美风光,更来自能够与知己友人共处同游。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2017·全国Ⅰ卷《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第15题)关联高考 类题延读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点拨关键赏句须注意以下角度:(1)理解句意及情感弄懂所给诗句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既是赏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赏句的一个角度。(2)关注句子的语言特点①句子倒装——具有错位之美。②句子对仗——具有整饬之美。③适当省略——诗句韵味悠长。点拨关键④意象叠加——创造意境。⑤长于炼字——具有凝练之美。(3)分析表达技巧在赏析关键诗句时,要注意诗句所使用的表达技巧,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鉴赏。如从修辞手法角度来分析,使用比喻会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使用拟人会使诗句更加富有情趣,使用典故会使诗句意蕴更加丰富等。点拨关键(4)结合诗句位置①首句作用——或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对××的描写;或渲染某种气氛,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或首句设问,引出后面的内容。②中间句作用——或承前××内容,引出后面××内容;或借景抒情,表达作者××感情。③尾句作用——或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或卒章显志,表现作者××情感;或以景衬情,用××景衬托××情。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高考所选诗体以律诗为主,而赏析律诗,多选首联与尾联两个重点部位。下面就重点谈谈如何赏析这两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注]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二)赏析首联、尾联注 《论语·微子》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找不到渡口,使子路问津。遇到两个隐者长沮、桀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鉴赏 此诗以兴开端,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之情,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诗人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抒发了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全诗的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以展宏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触景思乡1.结合全诗,赏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两句。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答案 ①借景抒情。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天气寒冷,通过描绘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衬托悲凉心境。②运用起兴手法。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使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③对比。鸿雁南飞,人却漂泊在外,倍增孤苦。④双关。“寒”照应题目中的“早寒”,同时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天寒,也写出了羁旅之凄苦。2.请赏析本诗尾联。答案 尾联先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既写思归无路,又暗写自己同孔子境况相似,前途渺茫。再以景结情,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之中。读来含蓄蕴藉,令人回味。(2022·天津)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颔联。(原诗《书喜》见学案37“活动一”)关联高考 类题延读答案 “暗”与“鸣”视听结合,从多角度展现了农民劳动、丰收的情景,使诗歌层次丰富;“阴阴”“轧轧”运用叠字加以修饰,使诗歌朗朗上口;“桑麻暗”和“机杼鸣”动静结合,生动展现了农家丰收之景与农民劳动之勤。这里所描写的夏日景象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所以运用了虚写。根据第二句“地绵万里尽春耕”可知,诗人写作的时间正值春耕时节。而这时草木初长,显然不可能“阴阴阡陌桑麻暗”,所以诗人在颔联中通过想象虚写了夏日的景象。在诗人描绘的景象中,前句“阴阴阡陌桑麻暗”描写了所见的田野风光,“暗”表现了因浓密而显幽暗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是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后句“轧轧房栊机杼鸣”则描写了路人能听见农妇劳作、织机繁忙的情景,“机杼鸣”是动态描写,所以颔联采用了视听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手法。另外,在描写时分别采用了“阴阴”和“轧轧”这两个叠词来加以修饰,“阴阴”尽显阡陌因草木浓密而变暗的旺盛生机,“轧轧”表示机器开动时发出的声音。两个叠词既强化了景物的特色,也使得诗歌朗朗上口。而诗人之所以极力想象这一景象,正是为了展现农家丰收之景与农民劳动之勤,也为颈联写秋收丰厚做铺垫。元人范德玑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本诗颈联为“转”,体现了怎样的变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原诗为唐代诗人李嘉祐《送房明府罢长宁令湖州客舍》)类题延读答案 (1)变化:①表达上,由上文的记叙、议论结合转为写景;②情感上,由上文对朋友的赞美,转为表达对朋友的深情与不舍,以及对朋友的美好祝福。(2)效果:①使全诗更富波澜变化,避免平铺直叙;②融情于景,含蓄动人,使诗意鲜活生动。点拨关键1.赏析首联(1)写出了什么内容:如“首联描写了树叶凋落的肃杀之景”。(2)内容承载的作用:如“突出了生活处境的艰难”“交代了人物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写景句,往往起着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或渲染某种氛围的作用。(3)结构作用:点题或照应题目,或总领全诗;或为下文作反衬,或为下文议论、抒情做铺垫。另外,须扣住技巧本身说效果。点拨关键2.赏析尾联同赏析其他联一样:先点明结句的手法(通常手法是虚写、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再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尤其要指出蕴含的情感。结句如果是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效果就是含蓄蕴藉;结句如果是戛然而止,效果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句如果是直接抒情,效果就是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卒章显志。结构上一般是照应前文(标题),首尾圆合,使结构完整。同赏析其他联一样,赏析尾联也要有整体意识,要联系上文,不能只看诗句位置。活动二赏析语言风格(2021·全国乙)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任务。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鉴赏 本词作于词人被罢官闲居之时,全词皆为告诫溪边白鹭之语。标题“赠鹭鸶”即点明题赠对象。上阕开篇直接言说题赠对象。词人告诉鹭鸶,溪中鱼儿已经很少了,劝告它学会怜爱鱼儿,学会与宇宙万物和谐相处。其中“溪边”既指出鹭鸶的栖息之所,又暗指词人隐于山林。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是全词的主旨句,表达了词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下阕前三句,词人建议鹭鸶去“远浦”“别渚”觅食,指出那里虾鳅较多。最后两句写词人听凭鹭鸶去远处觅食,表现出对鹭鸶的喜爱。鹭鸶饱食归来,它头上的一缕羽毛被风吹着,从视觉上书写了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生动传神。全词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下面是本词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说明:该词也可看作山水田园诗。)答案 ①去远浦别渚吃虾鳅 ②物我欣然一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听觉”错。“听君飞去饱时来”中的“听”是听任、听凭的意思,作者并未从听觉上书写鹭鸶饱食后的状态。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答案 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全词最为明显的语言特点是口语化。所以答这道题的关键是,除去口语化外,仍需要静下心来细细感受另外的语言特点。全词主要写了主人和白鹭的对话,题目为“赠鹭鸶”,用了一个“赠”字,颇为敬重、正式,正文中称其为“君”,说的具体内容却很平常细小,“你不要吃这里的鱼了,到别处去吃虾和鳅吧”。“来吾告汝”,感觉好像是在对很熟的朋友说话。“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有诱哄的狡黠。这些都是“诙谐风趣,活泼生动”的体现。这一特点是较难理解的。点拨关键赏析语言风格的方法:(1)整体品味。既要关注个别词句的赏析,更要体悟全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2)调动积累。关于语言风格的种类,古人的一些鉴赏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现成的“套话”——术语,如平实、质朴、华丽、冷峻、飘逸等。(3)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要脱离诗歌的主旨去空谈语言风格。点拨关键(4)多角度赏析。观题材 如咏物诗一般含蓄委婉,闺怨诗一般婉约细腻,边塞诗一般豪迈雄奇,山水诗一般清新明丽,爱国诗一般悲壮慷慨等。找意象 分析诗歌中最能体现语言风格的意象。如运用“菊花”“飞鸟”等意象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语言风格一般清新自然。点拨关键品用词 分析诗歌的用词,如辞藻华丽、色彩鲜明的诗句一般绚丽飘逸;直接陈述、不加修饰语的诗句一般平实质朴。析情感 诗歌的情感体现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如抒发悲愤之情的诗句,其语言风格一般沉郁顿挫。联作者 如杜甫沉郁顿挫,李白豪放飘逸,白居易平实质朴,王维清新雅致,李商隐缠绵哀婉,苏轼豪放旷达,辛弃疾雄浑壮阔,陆游悲壮慷慨等。点拨关键(5)答题规范:①概括。用一两个词准确地点明语言特色。这种特色最好用术语表达,如语言质朴、口语化,或者含蓄隽永,或者语浅意深,等等。②分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DUIDIANLIANANERSHIBA对点练案28对一对题号 1 3 5答案 B D D答案123456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语言风格3分,《插田歌(节选)》的语言风格3分,必须要有语言风格方面的专业术语]答案1234562.①“浙河西面边声悄”明写前线边防之地悄寂无声,暗含对南宋当局苟且偷安、防务废弛、不思收复失地的批判。②“淮河北去炊烟少”明写金人占领区炊烟稀少,暗含对敌占区民众苦难生活的同情与对金人侵略行径的控诉。答案1234564.①意象清新。诗人通过月、溪水、清风、松林、山鹤、鸣鸟等意象,充分营造了山中宁静清新、淡雅幽美的意境。②形象清雅。诗人隐居山中,却不以仕途坎坷为意,沉浸于山中风物之中,享受闲逸的生活状态,展现了清雅脱俗的形象。③情感疏淡。尾联诗人有感于自己怀才被黜的处境,发出了无奈的叹息,但感伤而不激烈,自伤而有度。答案1234566.(2019·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23456一高考专练答案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根据第三句“田塍望如线”可知,田埂一眼望去笔直如线。√123456答案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123456答案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语言风格3分,《插田歌(节选)》的语言风格3分,必须要有语言风格方面的专业术语]该试题设置不难,但本次做题的关键是熟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初中教材的内容,也是高考指定背诵篇目。这是刘禹锡作的一首七律酬答诗。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赠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命途多舛,一方面又高度称赞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之句,自己贬谪于巴山楚水荒凉之地,算来也有二十三年。一来一往,极显朋友间情感的真挚。接着,诗人运用典故发出感慨:世事变迁,人事全非,回归之后,生疏怅惘。紧接着以沉舟、病树的比喻表达乐观: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皆春。123456答案从白诗中翻出二句,劝慰白居易不必忧伤,然后笔锋一转,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暗含哲理,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节选部分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田园诗,主要描写优美的自然风光及愉悦的劳动场景,故可从田园诗的语言风格(朴实自然、清新质朴、通俗易懂)入手进行解读。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123456答案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下来两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了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注意语言风格的答题模式:概括、分析和情感。作答时不仅要用专业术语进行概括,还应该举例分析,并且还要概括情感。123456答案123456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忆秦娥①刘克庄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浙河西面②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③宫殿,冷烟衰草。注 ①词人因此诗被贬官。②浙河西面:宋代浙江西路,即当时接近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线区域。③宣和:北宋徽宗年号。二典题专练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两句点明正当早春,而“鸿归早”更隐含了词人对王师能如大雁一般,早日回归故土的期盼。B.“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三句,词人委托大雁带回口信,向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朝遗民表示慰问。C.词的下片写战乱后国家的荒废与颓败之景,曾经的大好山河如今残破冷落,人民流散、田园宫室荒芜。D.词的最后两句虚实结合,把地点、景象和人物的感情融为一体,画面雄奇苍凉,耐人寻味。√123456答案“虚实结合”错。“宣和宫殿,冷烟衰草”直接描写了宣和宫殿荒芜冷落的景象,突出了宫殿荒废、国运不济的苍凉感,但并没有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123456答案4.有人评价,“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有“不言言之”之妙。请联系全词加以分析。123456答案答案 ①“浙河西面边声悄”明写前线边防之地悄寂无声,暗含对南宋当局苟且偷安、防务废弛、不思收复失地的批判。②“淮河北去炊烟少”明写金人占领区炊烟稀少,暗含对敌占区民众苦难生活的同情与对金人侵略行径的控诉。“不言言之”是一种通过含蓄和暗示传达出深刻情感和意义的艺术手法,即表面上不直接言说某事,但通过看似平淡的描写表达出深层次的情感或意象。“浙河西面边声悄”直接描写的是浙江西路靠近边防的区域,在这个本该战事频繁的地方,却出现了“边声悄”的安静景象。通常在战争时期,边境应当充斥着鼓角声、兵戈之声,预示着国土防卫的紧张局势。而“悄”字却表明边境陷入寂静,缺少了应有的战备和行动。这种安静的表象,实际上是在暗示南宋朝廷在国土丢失后的防务废弛和不作为。“边声悄”既象征了前线士兵和将领的懈怠,也暗含了南宋当局对金人入侵后的消极态度。他们苟且偷安,宁愿维持现状,放弃收复失地。这种对前线的无视和国家防务的废弛,正是词人对南宋当局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批判,表面上写前线的安静,实际上是讽刺了南宋朝廷对失地的不作为。123456答案“炊烟少”描绘的是淮河以北,即金人占领的区域,家家户户的炊烟渐渐减少,生活气息十分稀薄。炊烟是古代农村生活中极为常见的景象,代表着日常生活的继续和安稳。然而,在敌占区的“炊烟少”却表明这一地区的生活早已被战争和占领摧毁,百姓流离失所,原本应有的生活气息已荡然无存。“炊烟少”不仅展现了敌占区民众的困苦生活,还暗含了词人对金人侵略行径的控诉。金人的入侵和统治导致了北方大地的荒凉与民众的艰难生存,他们的侵略摧毁了民众原本安定的生活。与此同时,词人对这些民众充满了深切的同情,看到炊烟稀少,仿佛看到了那些失去家园、颠沛流离的人民,他们无法维持正常的生计,生活变得艰辛困顿。123456答案(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山 中方岳[注]半坞幽深近物情,一筇老健惬山行。月于水底见逾好,风打松边过便清。鹤睡不惊舂药臼,鸟啼时作读书声。山翁两手浑无用,只把犁锄做太平。注 方岳:南宋诗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仕途坎坷。此诗即其被黜居家时所作。123456答案123456答案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蛰居幽深的山间,却以亲近自然、杖竹出游为乐,足见其闲适、乐观的心态。B.此诗移情于物,山中风月、鹤鸟既是自然美景,其状态也是“惬”字的生动注脚。C.“鸟啼时作读书声”指鸟啼也如读书声一样婉转动听,暗含鸟雀妙解人意的意蕴。D.诗人对山中老人埋首躬耕、不问世事的态度不甚认同,侧面反映了他的用世之心。√“山翁两手浑无用,只把犁锄做太平”中的“山翁”是诗人自指,这两句指自己有才无处施展,只能在山中隐居务农,安于宁静的生活。123456答案6.方岳主张“诗须放淡吟”,追求清新恬淡的风格。请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123456答案答案 ①意象清新。诗人通过月、溪水、清风、松林、山鹤、鸣鸟等意象,充分营造了山中宁静清新、淡雅幽美的意境。②形象清雅。诗人隐居山中,却不以仕途坎坷为意,沉浸于山中风物之中,享受闲逸的生活状态,展现了清雅脱俗的形象。③情感疏淡。尾联诗人有感于自己怀才被黜的处境,发出了无奈的叹息,但感伤而不激烈,自伤而有度。这是一道观点印证题,要求对诗中“清新恬淡”的风格有所理解,并结合典型诗句,从意境、人物形象、情感特点等角度进行阐释。风格特征与意境特点有关,也与诗人的人格特点、感情和精神世界有密切的关联。既要从意象入手,整体把握意境特点,读懂诗人淡泊的态度,在山居生活中淡淡的欣喜,还要结合注释和尾联读出他“哀而不伤”的情感特点。123456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对点练案28 赏析语言之炼句和语言风格.docx 板块六 学案42 赏析语言之炼句和语言风格——咬文嚼字,尽得风流.docx 板块六 学案42 赏析语言之炼句和语言风格——咬文嚼字,尽得风流.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