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六 古诗阅读与鉴赏:学案41 赏析语言之炼字——咬文嚼字,尽得风流 课件(共46张PPT)+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六 古诗阅读与鉴赏:学案41 赏析语言之炼字——咬文嚼字,尽得风流 课件(共46张PPT)+学案

资源简介

学案41 赏析语言之炼字
——咬文嚼字,尽得风流
复习任务 掌握赏析炼字尤其是诗眼的角度和答题规范,学会欣赏炼字艺术。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篇名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4 全国甲卷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 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6分) 炼字艺术 ①语言赏析题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且重点考查语言风格和炼句艺术。 ②从考查趋势看,炼字、炼句题都有可能出现。
2023 全国甲卷 《临江仙》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炼句艺术
2022 天津卷 《书喜》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颔联。(2分) 炼句艺术
2021 全国乙卷 《鹊桥仙·赠鹭鸶》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语言风格
2020 天津卷 《纪村事》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分) 炼字艺术
活动一 赏析炼字艺术
(一)熟悉炼字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结合学过的课文,赏析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妙处。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化静为动,化凡为美,有动态感。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是表现人或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诗人的感情。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要注意其语义双关现象及活用情况。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叠字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音乐美,加强加深感情。有时,它可以模拟各种声音,使诗歌生动、形象。
(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锤炼得恰到好处,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唐朝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若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从上面所引的诗句中,我们不难领略到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果。
(二)掌握炼字的赏析角度和答题规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从军行(其一)
李 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①。
笛奏梅花曲②,刀开明月环③。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④。
注 ①金微山:古山名,即现在的阿尔泰山。②梅花曲:古乐府曲《梅花落》。③明月环:古代大刀的圆形刀柄。④铁关:铁门关。故址在今新疆焉耆西、库尔勒附近。
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五言律诗描写出大唐将士开赴战场、杀敌报国的豪迈情怀和英雄气概。
B.颔联不言军旅艰辛,却以吹起梅花曲、高举明月环渲染,想象奇特,意象唯美。
C.尾联“愿斩”直抒胸臆,“长驱”“单于”分别照应“逐”“虏”,结构严谨。
D.诗人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卫边疆,这体现出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
2.联系全诗,赏析“拥”“愿”“静”三个动词的运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联高考·类题延练
(2020·天津)“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原诗《纪村事》见学案40“活动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赏析炼字五角度
看表意是否丰富凝练 诗歌语言,贵在字约意丰,以少胜多。不少字词之所以用得好,就在于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出最丰富的意蕴。有的字词有表面义、暗指义、双关义等,赏析时,要赏出其丰富意蕴,读出其弦外之音。
看传情是否准确精妙 诗歌语言不但注重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是借助字词来表情达意。赏析时,要善于结合全诗揣摩字词,看它们准确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意愿。
看是否能造境 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字词的妙用就是能给全诗营造美好的意境。
看表达上是否有特别之处 如是否活用词性,是否为叠字,是否化静为动,是否化无形为有形,有无使用比喻、比拟、借代、双关等修辞手法。这一角度极为重要,因为高考不选平常语言,它总是选富有表达特色的字词来考查。
看结构上是否有特别作用 如照应、过渡、对比、点出题旨等。
(2)答题步骤及要点
步骤一:解释该字在语境中的含义。
步骤二: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理解,阐释其内容,指出其表现手法。
步骤三:分析该字在表情达意及造境等方面的表达效果。
活动二 重点赏析诗眼艺术
(一)正确认识诗眼
所谓“诗眼”,是指诗词中最关键或最精彩的字句,是读者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诗眼有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
1.句中眼。即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诗眼”,并分析表达效果。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篇中眼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情和景或者景和理的有机统一。
指出下列诗歌中的“诗眼”,并分析表达效果。
(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如何赏析诗眼
1.找准诗眼五角度
情感 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义双关,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又指作者或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词性 这类字(词)以动词、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词汇表达最多思想内容的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结构 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技巧 看是否化静为动,是否化无形为有形,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位置 五言诗中,诗眼一般是句子的第三个字;七言诗中,诗眼一般是句子的第五个字。
2.赏析诗眼多要素、多层级
(1)多要素:①最生动,最具活力;②最能营造意境;③最易统摄全篇;④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和主旨。抓住这些要素分析诗眼(关键词),是最有效的。
(2)多层级:从全诗或局部范围中看诗眼对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精确性所起到的作用,或者看它是如何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精确性的。
诗眼在全诗中的作用,一看诗眼对揭示主旨所起到的作用或是如何揭示出主旨的;二看诗眼是如何连缀全诗内容的。
(2024·全国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次韵①钱逊叔泛舟虹桥
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③人不至,清樽画舫倩分题④。
注 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1.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说明:本诗也可看作酬和诗。)
2.即景抒怀诗(见学案36“活动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斥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2.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活动一
(一)
(1)“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后形成的浪花的力度。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了赤壁山势的险要高峻和水势的汹涌澎湃,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雄壮的画面。
(2)“空”,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空”字既写出了遭受战火洗劫的扬州城再无往年繁荣、热闹的荒凉、冷落景象,又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凄凉,对造成空城的金兵的愤慨,对宋王朝轻易断送这样一座名城的痛心。
(3)七组叠词,十四个字,有层次而深入细致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愁苦。“寻寻觅觅”表现了作者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地而产生的一种前途渺茫、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描写了她在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她对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十四个字中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蕴愁,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读来仿佛可以听到作者那迟缓沉重的足音。“寻”“觅”“冷”“清”“凄”“惨”“戚”,本是富有形象色彩和感彩的字,把它们重叠使用,集中在一起,就更增强了它们的艺术效果。
(4)“尽”字写出了所有征人不尽的乡愁,将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与急切和盘托出。
(二)
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
①从军逐虏 ②士气高涨 ③征战杀敌,实现和平
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
1.D [“盼望出现良将”无中生有。]
2.①“拥”呼应“鸣”,用比拟、夸张的手法写壮阔场景,渲染了唐军惊天动地的气氛和气概。②“愿”直抒胸臆,表达从军的崇高理想是杀敌卫国,保边疆安宁,这使全诗格调高迈,主题高尚。③“静”的使动用法增加了力度、程度,把“愿”具体化,凸显靖边之志的豪迈自信。
解析 从词义、手法、结构、表达对象特点、情境(意境)、情思各方面赏析,注意把词语放在全诗中思考。
关联高考·类题延练
(示例一)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示例二)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诗句,对比探究“数声”和“一声”哪一个更好及营造意境的不同作用。“数声”直言笛声之多,牧童的笛声伴着晚归的农人,多而热闹,和颈联中“酿酒迎新社”的热闹、喜悦形成呼应,也和首联绿植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的宁静优美环境形成动静结合的效果。“一声”极言笛声之少,牧童送饭归来,一声笛声打破了乡村的寂静,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清幽,有利于营造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活动二
(一)
1.(1)“愁”是诗眼。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2)“闹”是诗眼。运用拟人手法,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3)“绿”是诗眼。“绿”是一个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在诗中被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用“绿”描写春风,把不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化为视觉,既写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2.(1)“深”是诗眼。“深”不仅概括了潭水的特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
(2)“好”是诗眼。“好”字统领全篇,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诗人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诗眼。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也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真挚的友谊。
(二)
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
1.①身心自由 ②曲槛花低
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
1.C [“……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错。古代典籍在流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文本损失,大到一篇一章,小到一句一字,本诗在颔联下句就出现了一个缺字。这个字的缺失会对读者理解诗歌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说缺字后面的“同”,就现有信息分析,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意为“和”,相应的这句诗的意思就是某个事物与斥同时栖息在树枝上;二是作“如同”讲,那么这句诗的意思就是某个事物像斥一样栖息在树枝上。参照上句中的“比”字,后一种解释正确的可能性较大。但无论是哪一种可能,缺字都不可能是“鹏”字。鹏与斥是《逍遥游》用来论述“小大之辨”的两个例证,斥是一种小鸟,是可以栖息在树枝之上的;而鹏则庞大得不可思议,它“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无法想象它可以在树枝上栖息。当然,“一枝”也可能是一个比喻,用来表示狭窄的空间,那也同样不是鹏所能栖息的。另外本选项的表述也未做到逻辑严谨,其中的因果关系并不必然。根据语境,所缺之字疑为“身”“心”或“我”。]
2.①“软”字形象地写出桥边柔软的柳枝在微风吹拂下轻轻飘动,令人感受到春色的温柔;②“低”字表现了在夕阳的余晖中,栏杆旁花丛的光彩映照到水面,给人以柔和亲近之感。
解析 诗歌的特点是高度简洁凝练,它的语言更是高度个性化,经常通过比喻、通感、双关等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多义。在诗歌的意味中,如果能够发现并领悟其中的警策之语,无疑就是捕捉到了最佳信息,便于更加深入挖掘诗歌意蕴。颈联上下两句使用的“软”“低”二字,看似寻常,却意蕴深远,显示出诗人的用心。“软”既可以是说事物的柔软,也可以指态度的温和、柔和。在诗中,这个字所附着的主体可以是风中飘动的柳枝,也可以是风本身,更可以是和煦的春日,它代表着和暖,代表着温柔,也衬托出诗人处于这样美好境界中身心的舒适与沉醉;“低”字则表现出一种向下的指向,令人联想到亲近,联想到柔和,与上句中的“软”字一起,超越了形象和声音,带给人触觉上的体验。(共46张PPT)
——咬文嚼字,尽得风流
学案41 赏析语言之炼字
板块六
古诗阅读与鉴赏
语文





掌握赏析炼字尤其是诗眼的角度和答题规范,学会欣赏炼字艺术。
复习任务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篇名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4 全国甲卷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 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6分) 炼字艺术 ①语言赏析题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且重点考查语言风格和炼句艺术。
②从考查趋势看,炼字、炼句题都有可能出现。
2023 全国甲卷 《临江仙》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 “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炼句艺术
2022 天津卷 《书喜》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颔联。(2分) 炼句艺术
2021 全国乙卷 《鹊桥仙·赠鹭鸶》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语言风格
2020 天津卷 《纪村事》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分) 炼字艺术
知识图要
活动一
赏析炼字艺术
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结合学过的课文,赏析下列诗句中加颜色字的妙处。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熟悉炼字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 “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后形成的浪花的力度。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了赤壁山势的险要高峻和水势的汹涌澎湃,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雄壮的画面。
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化静为动,化凡为美,有动态感。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知识链接
(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答案 “空”,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空”字既写出了遭受战火洗劫的扬州城再无往年繁荣、热闹的荒凉、冷落景象,又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凄凉,对造成空城的金兵的愤慨,对宋王朝轻易断送这样一座名城的痛心。
形容词是表现人或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诗人的感情。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要注意其语义双关现象及活用情况。
知识链接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答案 七组叠词,十四个字,有层次而深入细致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愁苦。“寻寻觅觅”表现了作者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地而产生的一种前途渺茫、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描写了她在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她对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十四个字中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蕴愁,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读来仿佛可以听到作者那迟缓沉重的足音。“寻”“觅”“冷”“清”“凄”“惨”“戚”,本是富有形象色彩和感彩的字,把它们重叠使用,集中在一起,就更增强了它们的艺术效果。
叠字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音乐美,加强加深感情。有时,它可以模拟各种声音,使诗歌生动、形象。
知识链接
(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答案 “尽”字写出了所有征人不尽的乡愁,将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与急切和盘托出。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锤炼得恰到好处,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唐朝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若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从上面所引的诗句中,我们不难领略到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果。
知识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从军行(其一)
李 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①。
笛奏梅花曲②,刀开明月环③。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④。
(二)掌握炼字的赏析角度和答题规范
注 ①金微山:古山名,即现在的阿尔泰山。②梅花曲:古乐府曲《梅花落》。③明月环:古代大刀的圆形刀柄。④铁关:铁门关。故址在今新疆焉耆西、库尔勒附近。
鉴赏 此诗颂扬了从军将士驱虏靖边、建功立业的豪情。全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从军。前两句互文,概括从军逐虏于边境。玉门道、金微山,泛指西北边境。第三、四句具体写军旅生活。“笛奏梅花曲”,表现出将士们在荒凉环境中的乐观情绪。“刀开明月环”,写将士们操练,抽刀出鞘,刀环如月。后四句为第二部分,写逐虏。“鼓声”二句写战争声势之大,全军士气之高。末两句写战争成果:对外,斩单于之首;对内,安靖边疆,消除边患。“从军”“逐虏”为全诗之眼。
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
答案 ①从军逐虏 
②士气高涨 
③征战杀敌,实现和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律诗描写出大唐将士开赴战场、杀敌报国的豪迈情怀和英雄
气概。
B.颔联不言军旅艰辛,却以吹起梅花曲、高举明月环渲染,想象奇特,
意象唯美。
C.尾联“愿斩”直抒胸臆,“长驱”“单于”分别照应“逐”“虏”,
结构严谨。
D.诗人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卫边
疆,这体现出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
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

“盼望出现良将”无中生有。
2.联系全诗,赏析“拥”“愿”“静”三个动词的运用。
答案 ①“拥”呼应“鸣”,用比拟、夸张的手法写壮阔场景,渲染了唐军惊天动地的气氛和气概。
②“愿”直抒胸臆,表达从军的崇高理想是杀敌卫国,保边疆安宁,这使全诗格调高迈,主题高尚。
③“静”的使动用法增加了力度、程度,把“愿”具体化,凸显靖边之志的豪迈自信。
从词义、手法、结构、表达对象特点、情境(意境)、情思各方面赏析,注意把词语放在全诗中思考。
(2020·天津)“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原诗《纪村事》见学案40“活动二”)
答案 (示例一)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示例二)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关联高考 类题延读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诗句,对比探究“数声”和“一声”哪一个更好及营造意境的不同作用。“数声”直言笛声之多,牧童的笛声伴着晚归的农人,多而热闹,和颈联中“酿酒迎新社”的热闹、喜悦形成呼应,也和首联绿植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的宁静优美环境形成动静结合的效果。“一声”极言笛声之少,牧童送饭归来,一声笛声打破了乡村的寂静,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清幽,有利于营造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点拨关键
(1)赏析炼字五角度
看表意是否丰富凝练 诗歌语言,贵在字约意丰,以少胜多。不少字词之所以用得好,就在于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出最丰富的意蕴。有的字词有表面义、暗指义、双关义等,赏析时,要赏出其丰富意蕴,读出其弦外之音。
看传情是否准确精妙 诗歌语言不但注重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是借助字词来表情达意。赏析时,要善于结合全诗揣摩字词,看它们准确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意愿。
点拨关键
看是否能造境 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字词的妙用就是能给全诗营造美好的意境。
看表达上是否有特别之处 如是否活用词性,是否为叠字,是否化静为动,是否化无形为有形,有无使用比喻、比拟、借代、双关等修辞手法。这一角度极为重要,因为高考不选平常语言,它总是选富有表达特色的字词来考查。
看结构上是否有特别作用 如照应、过渡、对比、点出题旨等。
点拨关键
(2)答题步骤及要点
步骤一:解释该字在语境中的含义。
步骤二: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理解,阐释其内容,指出其表现手法。
步骤三:分析该字在表情达意及造境等方面的表达效果。
活动二
重点赏析诗眼艺术
所谓“诗眼”,是指诗词中最关键或最精彩的字句,是读者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诗眼有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
1.句中眼。即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一)正确认识诗眼
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诗眼”,并分析表达效果。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答案 “愁”是诗眼。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答案 “闹”是诗眼。运用拟人手法,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答案 “绿”是诗眼。“绿”是一个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在诗中被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用“绿”描写春风,把不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化为视觉,既写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2.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篇中眼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情和景或者景和理的有机统一。
指出下列诗歌中的“诗眼”,并分析表达效果。
(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答案 “深”是诗眼。“深”不仅概括了潭水的特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
(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答案 “好”是诗眼。“好”字统领全篇,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诗人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答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诗眼。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也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真挚的友谊。
1.找准诗眼五角度
(二)如何赏析诗眼
情感 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义双关,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又指作者或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词性 这类字(词)以动词、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词汇表达最多思想内容的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结构 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技巧 看是否化静为动,是否化无形为有形,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位置 五言诗中,诗眼一般是句子的第三个字;七言诗中,诗眼一般是句子的第五个字。
2.赏析诗眼多要素、多层级
(1)多要素:①最生动,最具活力;②最能营造意境;③最易统摄全篇;④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和主旨。抓住这些要素分析诗眼(关键词),是最有效的。
(2)多层级:从全诗或局部范围中看诗眼对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精确性所起到的作用,或者看它是如何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精确性的。
诗眼在全诗中的作用,一看诗眼对揭示主旨所起到的作用或是如何揭示出主旨的;二看诗眼是如何连缀全诗内容的。
(2024·全国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次韵①钱逊叔泛舟虹桥
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 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③人不至,清樽画舫倩分题④。
注 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鉴赏 首联“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画卷。“半篙春涨”既点明时节,又描绘了溪水因春雨而上涨、水面一片翠绿的景象;“草色齐”三字,展现了早春时节万物复苏、草木葱茏的勃勃生机。这两句不仅色彩鲜明,画面生动,更通过“半篙”与“二月”的时间线索,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季节变迁相连,展现了春天独有的清新与活力。
颔联“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 一枝栖”采用比喻修辞,生动描绘了泛舟湖上的感受。诗人将浩渺波上的小舟比作蜉蝣,突出了人在广阔天地之间的渺小感。“□同斥 一枝栖”中的空缺字虽然未知,但从上下文来推测,很可能是用来形容诗人自己的一种状态或心态。根据诗句意境推测,此处缺失的字可能为“我”“心”或“身”等。“斥 一枝栖”语出《庄子·逍遥游》,原意是指鸟儿在树上找到一根枝条栖息就够了,这里用来比喻诗人在泛舟时的宁静与满足感。
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进一步描绘了泛舟途中所见的自然风光。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野桥边轻柔的柳丝在斜风中轻轻摇曳,以及夕阳下曲折栏杆旁花朵绽放的美丽景象。其中“斜风软”与“夕照低”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层次,也通过时间流转,暗暗展现了诗人泛舟过程中的心境变化。从初春的明媚到傍晚的宁静,诗人的心境也随之从欣喜转为悠然,这种情感的变化与自然景观的转换形成了完美呼应。
尾联“却讶探骊人不至,清樽画舫倩分题”中,诗人以轻松幽默的口吻,表达了对有些友人未能一同分享美景、饮酒写诗的遗憾与惊讶。“探骊人”指精通写诗作文的人,“清樽”指美酒,“画舫”指装饰精美的船只;“分题”指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尾联不仅流露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期待,对友人不至的遗憾,也深刻展现出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与审美情趣。
这首诗是诗人和朋友钱逊叔游览虹桥时,应和友人所作的一首次韵诗。诗中描绘了泛舟虹桥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友情的珍视,也有诗人对人生的一些感悟。
1.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身心自由
曲槛花低
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
(说明:本诗也可看作酬和诗。)
2.即景抒怀诗(见学案36“活动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斥 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

“……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错。古代典籍在流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文本损失,大到一篇一章,小到一句一字,本诗在颔联下句就出现了一个缺字。这个字的缺失会对读者理解诗歌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说缺字后面的“同”,就现有信息分析,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意为“和”,相应的这句诗的意思就是某个事物与斥 同时栖息在树枝上;二是作“如同”讲,那么这句诗的意思就是某个事物像斥
一样栖息在树枝上。参照上句中的“比”字,后一种解释正确的可能
性较大。但无论是哪一种可能,缺字都不可能是“鹏”字。鹏与斥
是《逍遥游》用来论述“小大之辨”的两个例证,斥 是一种小鸟,是可以栖息在树枝之上的;而鹏则庞大得不可思议,它“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无法想象它可以在树枝上栖息。当然,“一枝”也可能是一个比喻,用来表示狭窄的空间,那也同样不是鹏所能栖息的。另外本选项的表述也未做到逻辑严谨,其中的因果关系并不必然。根据语境,所缺之字疑为“身”“心”或“我”。
2.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
答案 ①“软”字形象地写出桥边柔软的柳枝在微风吹拂下轻轻飘动,令人感受到春色的温柔;
②“低”字表现了在夕阳的余晖中,栏杆旁花丛的光彩映照到水面,给人以柔和亲近之感。
诗歌的特点是高度简洁凝练,它的语言更是高度个性化,经常通过比喻、通感、双关等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多义。在诗歌的意味中,如果能够发现并领悟其中的警策之语,无疑就是捕捉到了最佳信息,便于更加深入挖掘诗歌意蕴。颈联上下两句使用的“软”“低”二字,看似寻常,却意蕴深远,显示出诗人的用心。“软”既可以是说事物的柔软,也可以指态度的温和、柔和。 在诗中,这个字所附着的主体可以是风中飘动的柳枝,也可以是风本身,更可以是和煦的春日,它代表着和暖,代表着温柔,也衬托出诗人处于这样美好境界中身心的舒适与沉醉;“低”字则表现出一种向下的指向,令人联想到亲近,联想到柔和,与上句中的“软”字一起,超越了形象和声音,带给人触觉上的体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