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案45 精准辨析选择题——聚焦诗意,洞悉陷阱复习任务 了解古诗选择题设误的手段,遵循答题步骤和方法,做到精准选择。考情微观 题型 选项 对应诗(词)句 设误方式 命题特点下列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理解 (2024·新高考Ⅰ第15题D项)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了乐器。 亦把湍流管弦。 “替”字关键词理解有误 (1)考查内容: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诗的内容,尤其是否读懂了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义(意)。 (2)设题特点: ①题干均是要求选“非”型(不正确的一项)。 ②选项的顺序与原诗诗句顺序保持一致。 ③设误细微。命题者采用曲解原意、弄错对象、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及随意引申等方式,把错误点放在选项的细微之处,尤其是放在一两个词语上。(2024·全国甲第14题C项)斥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诗中缺字应是“鹏”。 同斥一枝栖。 强加因果(2023·新高考Ⅱ第15题C项)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 鸡犬林萝隐隐声。 情感理解有误(2023·全国乙第14题D项)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与同醉醒。 代词“君”理解有误(“君”为泛指,并非针对某人的实指)(2022·新高考Ⅰ第15题A项)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感到此行会。 人情向南山觅。 “苦”字关键词理解有误(原句的“苦”为“竭力”义);“年老体弱”无中生有(2022·全国乙第14题A项)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的知心好友。 怀抱即依然。 句意理解有误(原句为反问句,表示肯定意思)赏析 (2023·全国甲第14题A项)这首词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应赋送君诗。 描写角度判断有误,友人此时并未离去,送别场景为“虚写”(2021·全国乙第14题D项)词末从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词末并没有从“听觉”角度描写(“听”为“听任、听凭”义)(2021·新高考Ⅰ第15题B项)第三句,表现出朋友之间“”之意。 湓浦曾闻,庐峰见说胜香炉。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理解有误(该句没有使用典故,只是说湓浦“似衣带”)活动一 遵循答题步骤和方法答好选择题,应遵循以下步骤和方法:第一步:细读选项,看清指向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看清其指向:有的选项针对诗歌局部,有的针对整首诗歌;有的针对词句理解,有的针对情感主旨,还有的针对语言、手法等。第二步:定位诗句,逐一比对答题时,要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依据选项内容来定位其所对应的诗句,对比诗句在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主题以及涉及的文化常识等方面的赏读解析是否正确。要细心、逐一地比对,同时还要学会综合分析、辩证思考。第三步:聚焦词句,排除陷阱命题者往往在选项中巧妙地设置若干陷阱,以此来干扰考生。常见的陷阱集中在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以及文化常识等要素上。但是,考生最应关注的是选项中对关键词句、重要句子的理解,看看选项有无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是命题者最常用的干扰手段)。应全力应对词句理解问题,全力排除曲解文意这一陷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吴中书事杨乘①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注 ①杨乘:唐朝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的小溪,传说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了当年吴中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D.尾联写诗人神游历史之后,最终由古人联系到今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如今每日无所事事,无人能理解自己的忧愁的心情。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B.诗中引用典故,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而后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C.诗中将吴中当年的繁华热闹和眼前的荒凉衰败、凄清冷落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伤。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意蕴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活动二 聚焦诗意,洞悉陷阱古诗选择题是考生考场上极易失分的题目。很多考生由于文本阅读能力不强,只能过度依靠选择题的文字信息来读诗,做题时极易掉入命题者所设的陷阱。要提升选择题的准确率,就必须在仔细阅读文本和选项的基础上,对选项进行合乎阅读规律的科学辨析。在阅读选项后,针对选项所涉及的文本区间、说话对象、关键用词、前后逻辑,进行相关信息的提取和比对分析。这是对诗歌文本进行再次精细阅读的过程,更是在选项情境下的指向阅读。1.关注选项对诗句重点字词的解释,在文言语境中发现选项错误。在古代诗歌阅读的必备知识中,正确理解文言字词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有合乎语境的正确理解,是考生解读诗歌的重要一环。高考诗歌选择题选项的设误,经常从这个角度设题。所以,考生在阅读古代诗歌时,首先要将自己置身于文言语境中,不能简单地以现代汉语的常用解释来代替文言语境下字词的理解。其次要加强文言字词基本功,对文言字词的古今义、通假义、一词多义以及特殊的语境义都要特别敏感。只有具备了对文言字词敏锐的感悟能力,才能在选项中快速找出设置在字词理解上的错误点。2.关注选项对诗句句意的理解,做到与前后诗句勾连思考,在上下文语境中发现选项错误。不少考生在阅读时最容易犯片面阅读、孤立阅读的毛病,很多考生更是习惯将诗句割裂,一句一句地阅读,也就自然不能将整首诗前后勾连的语意、语境完整地品读出来。这说明在阅读时缺少对诗句解构、延伸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对阅读语句精练、留白空间较大的古代诗歌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理解诗句句意时,既要着眼于诗句内部的语意理解,看看有无漏译或添加无中生有的内容,陈述对象是否正确等,更要着眼于该诗句上下文,乃至全诗,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选项中诗句理解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3.将选项内容与诗歌标题比照阅读,于前后呼应中发现选项错误。都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对于短小精悍的古代诗歌来说,更是如此。许多考生在做题时心中无标题,殊不知,很多古代诗歌都是以标题为眼,一脉贯穿创作出来的。作者在标题中会交代创作缘起、创作目的、写作对象、写作特殊的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如果阅读时忽视了这些信息点,在对诗句内容进行分析时,就会出现考虑不周全的情况,容易对文本产生错误的理解。(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答张十一①功曹韩 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注 ①张十一:张署,与韩愈一起被贬;在郴州临武令任上赠诗韩愈,韩愈在广东阳山写此诗作答。②筼筜:一种粗大的竹子。③踯躅:杜鹃花的别名。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全景勾勒,颔联是近景特写,形成点面结合,分别体现了静与闲的特点。B.这首诗前半部分是写景,后半部分是叙事抒情,前后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C.颈联表达了诗人未报朝恩的遗憾、对自己消沉下去的担忧以及面对困境的坚强信念。D.尾联似说诗人白发顿生是因为张署的来信,但实际原因是被贬而“未报恩波”。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春山明净、春江空阔的阳山全景,并运用以动衬静的方式,营造了一种人烟稀少、荒僻空寂的景象。B.颔联最精妙的是“竞”“闲”二字,写出了嫩笋竞相生长的蓬勃状态和杜鹃花随处开放的意态,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方式,与诗人心境相反。C.颈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被贬的幽怨悲愁和对未来的憧憬,“未报恩波”一句展现了儒家“怨而不恨”的精神。D.尾联诗意婉转,韵味深厚。诗人写自己双鬓斑白,突出了愁绪之深,这样的写法表现出此诗含蓄深沉的特点。(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任务。蝶恋花·密州上元①苏 轼灯火钱塘三五夜②,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③,更无一点尘随马④。寂寞山城⑤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注 ①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词人在杭州做了三年官后,刚来密州任知州两个月。上元: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②钱塘三五夜:钱塘即杭州;三五夜即农历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③香吐麝:富人家的帐底吹出的麝香气。④尘随马:出自苏味道《正月十五夜》“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此处指行马无尘,气清土润。⑤山城:密州。下面是本词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说明:该词也可看作节令诗。)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了灯火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中的“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两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C.“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写出了词人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桑社的鼓箫奏乐,却久久不愿离去。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密州元宵节“有声有色”的热闹、繁荣景象。B.本词内容不囿于成规,“寂寞山城人老也”一句是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意之所到,笔亦随之。C.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词语言更显隽秀,至情深婉,这是与本词的思想情感密切相关的。D.末句“昏昏雪意云垂野”,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到密州任知州两个月,正值元宵节,不由得想起杭州元宵节的景致,有感而发,写作此词。B.上元之夜,词人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C.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火冷灯稀,云垂旷野,使人感觉空旷苍凉。D.全词抓住杭州、密州两地气候风俗的不同特点,书写人生志趣。答案精析活动一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美景虽在,无人欣赏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1.C [颈联描写的并非“想象之景”,而是实景,写出了吴中如今的荒凉破败。]2.D [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意蕴不同。诗人“尊前多暇”,无事可做,只能慨叹谁能陪他一起借酒消愁呢,表达了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无奈和伤感。范仲淹的“吾谁与归”意为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能和谁一道归去呢?蕴含归隐之意。]活动二(一)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①绿笋纤纤,杜鹃艳艳 ②抒情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1.C [“面对困境的坚强信念”错。颈联中的“莫令炎瘴送生涯”含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2.B [“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方式,与诗人心境相反”错。“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杜鹃花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描写出来。颔联中,景物与诗人心境紧密相连,表现出诗人从繁华纷扰的京城被贬此地后“闲”“静”的状态,并不是以乐景写哀情。](二)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①村民社祭,击鼓吹箫 ②寂寞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1.D [“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错,应该是“凄凉孤寂”。]2.A [上阕写“钱塘”的元宵节,热闹非凡,钱塘是杭州,不是密州。下阕写密州的元宵节,突出冷清。]3.D [“书写人生志趣”错。本词抒发了词人在密州的孤独寂寞之情,以及词人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共44张PPT)学案45 精准辨析选择题——聚焦诗意,洞悉陷阱板块六古诗阅读与鉴赏语文大一轮复习了解古诗选择题设误的手段,遵循答题步骤和方法,做到精准选择。复习任务考情微观题型 选项 对应诗(词)句 设误方式 命题特点下列对这首诗 (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理解 (2024·新高考Ⅰ第15题D项)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 了乐器。 亦把湍流 管弦。 “替”字关键词理解有误 (1)考查内容: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诗的内容,尤其是否读懂了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义(意)。(2)设题特点:①题干均是要求选“非”型(不正确的一项)。②选项的顺序与原诗诗句顺序保持一致。③设误细微。命题者采用曲解原意、弄错对象、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及随意引申等方式,把错误点放在选项的细微之处,尤其是放在一两个词语上。(2024·全国甲第14题C项)斥 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 诗中缺字应是“鹏”。 同斥 一枝栖。 强加因果(2023·新高考Ⅱ第15题C项)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 。 鸡犬林萝隐隐声。 情感理解有误(2023·全国乙第14题D项)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 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与 同醉醒。 代词“君”理解有误(“君”为泛指,并非针对某人的实指)摒弃因此心情也发生了变化远方友人替君考情微观题型 选项 对应诗(词)句 设误方式 命题特点下列对这首诗 (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理解 (2022·新高考Ⅰ第15题A项)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 ,感到此行会 。 人情 向南山觅。 “苦”字关键词理解有误(原句的“苦”为“竭力”义);“年老体弱”无中生有 (1)考查内容: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诗的内容,尤其是否读懂了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义(意)。(2)设题特点:①题干均是要求选“非”型(不正确的一项)。②选项的顺序与原诗诗句顺序保持一致。③设误细微。命题者采用曲解原意、弄错对象、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及随意引申等方式,把错误点放在选项的细微之处,尤其是放在一两个词语上。(2022·全国乙第14题A项)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 的知心好友。 怀抱即依然。 句意理解有误(原句为反问句,表示肯定意思)比较困难年老体弱早年相知何用早?苦考情微观题型 选项 对应诗(词)句 设误方式 命题特点下列对这首诗 (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赏析 (2023·全国甲第14题A项)这首词 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应赋送君诗。 描写角度判断有误,友人此时并未离去,送别场景为“虚写” (1)考查内容: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诗的内容,尤其是否读懂了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义(意)。(2)设题特点:①题干均是要求选“非”型(不正确的一项)。②选项的顺序与原诗诗句顺序保持一致。③设误细微。命题者采用曲解原意、弄错对象、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及随意引申等方式,把错误点放在选项的细微之处,尤其是放在一两个词语上。(2021·全国乙第14题D项)词末从 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词末并没有从“听觉”角度描写(“听”为“听任、听凭”义)(2021·新高考Ⅰ第15题B项)第三句 ,表现出朋友之间“ ”之意。 湓浦曾闻 ,庐峰见说胜香炉。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理解有误(该句没有使用典故,只是说湓浦“似衣带”)真实听觉明年听似衣带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天涯若比邻知识图要活动一遵循答题步骤和方法答好选择题,应遵循以下步骤和方法:第一步:细读选项,看清指向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看清其指向:有的选项针对诗歌局部,有的针对整首诗歌;有的针对词句理解,有的针对情感主旨,还有的针对语言、手法等。第二步:定位诗句,逐一比对答题时,要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依据选项内容来定位其所对应的诗句,对比诗句在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主题以及涉及的文化常识等方面的赏读解析是否正确。要细心、逐一地比对,同时还要学会综合分析、辩证思考。第三步:聚焦词句,排除陷阱命题者往往在选项中巧妙地设置若干陷阱,以此来干扰考生。常见的陷阱集中在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以及文化常识等要素上。但是,考生最应关注的是选项中对关键词句、重要句子的理解,看看选项有无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是命题者最常用的干扰手段)。应全力应对词句理解问题,全力排除曲解文意这一陷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吴中书事杨乘①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注 ①杨乘:唐朝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的小溪,传说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鉴赏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诗或怀古咏史诗。杨乘为晚唐诗人,因此诗歌中可能含有国势衰颓之叹。首联中,“天堑”指长江,“天堑东”交代了吴中的地理位置;“十万人家”极写吴中的繁华;“管弦”为借代,代指音乐;“台榭”为泛指,意为亭台楼阁;“满春风”指满面春风之意,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首联以景写古,写出了当年吴国歌舞升平,一片繁华的景象。颔联用典,用范蠡助越灭吴,后携西施归隐的典故。范蠡历来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所推崇,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他是功成名就又急流勇退的典范。因此,运用范蠡的典故,蕴含着诗人对他的羡慕之情,同时也有自身不能自主的无奈。颈联写景。怀古咏史诗多为“怀古事,写现景”,景色应为诗人眼前所见。本联着重于“自”“空”二字,“自”,独自;“空”,徒劳地,“自”“空”二字写尽了景色虽好却无人赏识之意。香径自生,回廊空响,当年的繁华已成往事,让人陡生世事变迁、物是人非之感。尾联中,“尊”同“樽”,酒器;“暇”,空闲;“但”,只、只能。前句意为多有空闲时间,只能喝喝酒,怀怀古,空闲苦闷、无人赏识、无可奈何之感油然而生。后句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点出了“愁”字,“谁与同”意为“与谁同”,这份悲愁有谁能够理解呢?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以及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美景虽在,无人欣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了当年吴中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D.尾联写诗人神游历史之后,最终由古人联系到今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如今每日无所事事,无人能理解自己的忧愁的心情。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颈联描写的并非“想象之景”,而是实景,写出了吴中如今的荒凉破败。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B.诗中引用典故,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而后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C.诗中将吴中当年的繁华热闹和眼前的荒凉衰败、凄清冷落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伤。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意蕴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意蕴不同。诗人“尊前多暇”,无事可做,只能慨叹谁能陪他一起借酒消愁呢,表达了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无奈和伤感。范仲淹的“吾谁与归”意为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能和谁一道归去呢?蕴含归隐之意。活动二聚焦诗意,洞悉陷阱古诗选择题是考生考场上极易失分的题目。很多考生由于文本阅读能力不强,只能过度依靠选择题的文字信息来读诗,做题时极易掉入命题者所设的陷阱。要提升选择题的准确率,就必须在仔细阅读文本和选项的基础上,对选项进行合乎阅读规律的科学辨析。在阅读选项后,针对选项所涉及的文本区间、说话对象、关键用词、前后逻辑,进行相关信息的提取和比对分析。这是对诗歌文本进行再次精细阅读的过程,更是在选项情境下的指向阅读。1.关注选项对诗句重点字词的解释,在文言语境中发现选项错误。在古代诗歌阅读的必备知识中,正确理解文言字词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有合乎语境的正确理解,是考生解读诗歌的重要一环。高考诗歌选择题选项的设误,经常从这个角度设题。所以,考生在阅读古代诗歌时,首先要将自己置身于文言语境中,不能简单地以现代汉语的常用解释来代替文言语境下字词的理解。其次要加强文言字词基本功,对文言字词的古今义、通假义、一词多义以及特殊的语境义都要特别敏感。只有具备了对文言字词敏锐的感悟能力,才能在选项中快速找出设置在字词理解上的错误点。2.关注选项对诗句句意的理解,做到与前后诗句勾连思考,在上下文语境中发现选项错误。不少考生在阅读时最容易犯片面阅读、孤立阅读的毛病,很多考生更是习惯将诗句割裂,一句一句地阅读,也就自然不能将整首诗前后勾连的语意、语境完整地品读出来。这说明在阅读时缺少对诗句解构、延伸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对阅读语句精练、留白空间较大的古代诗歌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理解诗句句意时,既要着眼于诗句内部的语意理解,看看有无漏译或添加无中生有的内容,陈述对象是否正确等,更要着眼于该诗句上下文,乃至全诗,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选项中诗句理解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3.将选项内容与诗歌标题比照阅读,于前后呼应中发现选项错误。都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对于短小精悍的古代诗歌来说,更是如此。许多考生在做题时心中无标题,殊不知,很多古代诗歌都是以标题为眼,一脉贯穿创作出来的。作者在标题中会交代创作缘起、创作目的、写作对象、写作特殊的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如果阅读时忽视了这些信息点,在对诗句内容进行分析时,就会出现考虑不周全的情况,容易对文本产生错误的理解。(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答张十一①功曹韩 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注 ①张十一:张署,与韩愈一起被贬;在郴州临武令任上赠诗韩愈,韩愈在广东阳山写此诗作答。②筼筜:一种粗大的竹子。③踯躅:杜鹃花的别名。鉴赏 诗的前半部分写景。首联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淡淡几笔,生动地摹写出荒僻冷落的景象。接下来是两组近景镜头,“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嫩笋争相滋长,一片蓬勃景象;杜鹃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颔联可以说是诗人为首联的冷落景象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许春天的生气。诗的后半部分叙事抒情。颈联写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一联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中,还想着“未报恩波”,这展现了儒家“怨而不恨”的精神。尾联写得委婉曲折。诗人没有从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的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似乎来诗是愁的原因,这就把全诗唯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并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中。诗意婉转,韵味醇厚。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绿笋纤纤,杜鹃艳艳抒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全景勾勒,颔联是近景特写,形成点面结合,分别体现了静与闲的特点。B.这首诗前半部分是写景,后半部分是叙事抒情,前后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C.颈联表达了诗人未报朝恩的遗憾、对自己消沉下去的担忧以及面对困境的坚强信念。D.尾联似说诗人白发顿生是因为张署的来信,但实际原因是被贬而“未报恩波”。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面对困境的坚强信念”错。颈联中的“莫令炎瘴送生涯”含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春山明净、春江空阔的阳山全景,并运用以动衬静的方式,营造了一种人烟稀少、荒僻空寂的景象。B.颔联最精妙的是“竞”“闲”二字,写出了嫩笋竞相生长的蓬勃状态和杜鹃花随处开放的意态,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方式,与诗人心境相反。C.颈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被贬的幽怨悲愁和对未来的憧憬,“未报恩波”一句展现了儒家“怨而不恨”的精神。D.尾联诗意婉转,韵味深厚。诗人写自己双鬓斑白,突出了愁绪之深,这样的写法表现出此诗含蓄深沉的特点。√“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方式,与诗人心境相反”错。“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杜鹃花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描写出来。颔联中,景物与诗人心境紧密相连,表现出诗人从繁华纷扰的京城被贬此地后“闲”“静”的状态,并不是以乐景写哀情。(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任务。蝶恋花·密州上元①苏 轼灯火钱塘三五夜②,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③,更无一点尘随马④。寂寞山城⑤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注 ①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词人在杭州做了三年官后,刚来密州任知州两个月。上元: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②钱塘三五夜:钱塘即杭州;三五夜即农历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③香吐麝:富人家的帐底吹出的麝香气。④尘随马:出自苏味道《正月十五夜》“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此处指行马无尘,气清土润。⑤山城:密州。鉴赏 这首词题目为“密州上元”,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在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苏轼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了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街上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盛装而出。难怪苏轼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这还是街市的游人。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词人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了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的“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两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一句是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的景象和密州上元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词人“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然觉得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来密州,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他在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词人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写出了词人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他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他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下面是本词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说明:该词也可看作节令诗。)村民社祭,击鼓吹箫寂寞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了灯火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中的“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两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C.“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写出了词人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桑社的鼓箫奏乐,却久久不愿离去。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错,应该是“凄凉孤寂”。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密州元宵节“有声有色”的热闹、繁荣景象。B.本词内容不囿于成规,“寂寞山城人老也”一句是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意之所到,笔亦随之。C.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词语言更显隽秀,至情深婉,这是与本词的思想情感密切相关的。D.末句“昏昏雪意云垂野”,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上阕写“钱塘”的元宵节,热闹非凡,钱塘是杭州,不是密州。下阕写密州的元宵节,突出冷清。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到密州任知州两个月,正值元宵节,不由得想起杭州元宵节的景致,有感而发,写作此词。B.上元之夜,词人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C.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火冷灯稀,云垂旷野,使人感觉空旷苍凉。D.全词抓住杭州、密州两地气候风俗的不同特点,书写人生志趣。√“书写人生志趣”错。本词抒发了词人在密州的孤独寂寞之情,以及词人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板块六 学案45 精准辨析选择题——聚焦诗意,洞悉陷阱.docx 板块六 学案45 精准辨析选择题——聚焦诗意,洞悉陷阱.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