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2025.4.13)1.(2025七下·金华期中) 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2.(2025七下·金华期中)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3.(2025七下·金华期中) 隋朝于589年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4.(2025七下·金华期中) 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友好关系。5.(2025七下·金华期中)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藩镇割据局面逐渐形成。6.(2025七下·金华期中)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亚洲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C.寒带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2025七下·金华期中)读图,完成问题7.下列地理事物中,位于亚洲与欧洲分界线上的是( )A.喜马拉雅山脉 B.乌拉尔山脉C.湄公河 D.阿拉伯半岛8.亚洲河流呈放射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分布不均 B.地势中部高四周低C.季风气候显著 D.人类活动影响9.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位于( )A.西亚 B.中亚 C.南亚 D.东南亚10.(2025七下·金华期中) 下列国家中,不是亚洲国家的是( )A.印度 B.日本 C.埃及 D.印度尼西亚11.(2025七下·金华期中) 科举制度正式创立的朝代是(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汉朝12.(2025七下·金华期中) 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一些新的农业生产工具得以发明和推广,其中能够提高耕作效率的发明是( )。A.筒车 B.曲辕犁 C.翻车 D.耧车13.(2025七下·金华期中) 武则天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是( )。A.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B.创立殿试制度,选拔人才C.推行三省六部制 D.实行“和亲”政策14.(2025七下·金华期中) 唐朝都城长安是当时国际性大都市,下列选项中属于长安城市规划特征的是( )。A.坊市分离 B.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C.以水路交通为主 D.城墙呈圆形15.(2025七下·金华期中)1005年,北宋与辽议和,双方达成“澶渊之盟”。此后,双方( )。A.持续军事对抗 B.继续边界战争C.实行经济封锁 D.维持长期和平16.(2025七下·金华期中)亚洲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大洲,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同时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国家之间存在明显的发展差异。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亚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9%,但分布极不均衡。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平原地区人口稠密,而北亚、中亚和西亚的干旱、高寒地区人口稀疏。根据材料一,概括亚洲的人口特征是什么?(2)材料二:亚洲人口分布图结合材料二《亚洲人口分布图》,找出一个亚洲人口稠密的地区,并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这一地区人口稠密的原因。(3)结合西亚地区人口稀疏的自然原因,请你为西亚地区发展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17.(2025七下·金华期中)请仔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材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材料一中体现了北宋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2)材料二:“上(太祖)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续资治通鉴长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统治者采取材料一所述措施的主要目的,并简述北宋统治者实施这些措施的历史影响。(3)材料三:北宋中央官制“二府三司”结构图 北宋文官像材料三反映了北宋政治的哪一特点?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北宋政治的这一特点与辽宋和议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错误【知识点】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是南美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本题考查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答案】正确【知识点】人类的形成及氏族社会【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亚洲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东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亚洲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风气候分布最广,季风特点最为显著的地区。故答案为:正确。【点评】本题考查亚洲气候,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3.【答案】正确【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故答案为:正确。【点评】本题考查隋统一全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4.【答案】正确【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故答案为:正确。【点评】本题考查文成公主入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5.【答案】正确【知识点】安史之乱【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答案为:正确。【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6.【答案】A【知识点】人类的形成及氏族社会【解析】【分析】A: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度至60度的大陆西岸,常年受来自海洋上的盛行西风带影响,气候表现为温和多雨,夏季不热,冬季不冷,年降水量均匀。亚洲在该纬度范围内不临海,因此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A项符合题意;B: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其中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热带沙漠气候属于亚洲的气候类型,B项不符合题意;C:寒带气候属于亚洲的气候类型,C项不符合题意;D:高原山地气候属于亚洲的气候类型,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亚洲气候类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答案】7.B8.B9.A【知识点】人类的形成及氏族社会【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亚洲与欧洲分界线、亚洲河流呈放射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死海”,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7.【分析】B:根据题干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亚洲和欧洲分界线为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位于亚洲与欧洲分界线上的是乌拉尔山脉,B项符合题意;A: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的分界线,A项不符合题意;C:湄公河流经中国云南省、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南海,是亚洲最重要的跨国水系,C项不符合题意;D: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8.【分析】B:根据题干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河流的流向深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河流从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导致河流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B项符合题意;A:降水分布不均不是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C:季风气候显著不是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D:人类活动影响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9.【分析】A:根据题干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死海位于西亚以色列、约旦交界,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A项符合题意;B:中亚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C:南亚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D:东南亚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0.【答案】C【知识点】人类的形成及氏族社会【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埃及跨亚、非两大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C项符合题意;A:印度属于亚洲国家,A项不符合题意;B:日本属于亚洲国家,B项不符合题意;D:印度尼西亚属于亚洲国家,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亚洲国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1.【答案】A【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A项符合题意;B:唐朝完善科举制,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C: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D:汉朝时科举制还未创立,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2.【答案】B【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曲辕犁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了人力或畜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B项符合题意;A:筒车是唐朝时期的灌溉工具,A项不符合题意;C:翻车是东汉时期的灌溉工具,C项不符合题意;D:耧车是西汉时期的播种工具,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曲辕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3.【答案】B【知识点】女皇武则天【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重用人才,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B项符合题意;A: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C:隋朝是出现三省六部制,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C项不符合题意;D:实行“和亲”政策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武则天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4.【答案】A【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唐朝都城长安城市规划结构简洁明晰,道路规整,坊里严谨,市肆方正,坊市分离,有利于严格管理城市,A项符合题意;B: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与史实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C:以水路交通为主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D:城墙呈圆形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长安城市规划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5.【答案】D【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南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抵达澶州前线后,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辽军有意议和,双方达成澶渊之盟,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D项符合题意;A:持续军事对抗与史实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B:继续边界战争与史实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C:实行经济封锁与史实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澶渊之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6.【答案】(1)人口众多,分布不均。(2)东亚地区,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平原广阔,土壤肥沃;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东南亚地区,气候适宜,平原肥沃,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南亚地区,气候适宜,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平原肥沃,水源充足,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任写其中一个地区即可)(3)原因:降水稀少,水源短缺;沙漠广布,土地贫瘠 。建议:①发展节水农业(如滴灌技术);②开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③发展旅游业(依托独特文化景观)。(任答一条,需具体可行)【知识点】人类的形成及氏族社会【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亚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9%,但分布极不均衡。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平原地区人口稠密,而北亚、中亚和西亚的干旱、高寒地区人口稀疏”可知,亚洲的人口特征是人口众多,分布不均。(2)根据材料二《亚洲人口分布图》可知,东亚地区人口稠密。结合所学可知,东亚地区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平原广阔,土壤肥沃;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东南亚地区,气候适宜,平原肥沃,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南亚地区,气候适宜,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平原肥沃,水源充足,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3)根据材料二《亚洲人口分布图》和结合所学可知,西亚地区人口稀疏的原因是降水稀少,水源短缺;沙漠广布,土地贫瘠。本小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①发展节水农业(如滴灌技术);②开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③发展旅游业(依托独特文化景观)。故答案为:(1)特征:人口众多,分布不均。(2)原因:东亚地区,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平原广阔,土壤肥沃;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东南亚地区,气候适宜,平原肥沃,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南亚地区,气候适宜,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平原肥沃,水源充足,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3)原因:降水稀少,水源短缺;沙漠广布,土地贫瘠。建议:①发展节水农业(如滴灌技术);②开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③发展旅游业(依托独特文化景观)。【点评】本题以二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亚洲人口分布,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可知,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17.【答案】(1)措施:派文官任地方官、设通判;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收精兵归中央,编练禁军。(答两点即可)(2)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②导致军队战斗力弱,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3)特点:崇文抑武内在联系:北宋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导致指挥不力,军队战斗力弱,在与辽军的作战中,屡屡战败,被迫与辽达成“澶渊之盟”。【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和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统治者派文官任地方官、设通判;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收精兵归中央,编练禁军。(2)根据材料二“上(太祖)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和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统治者采取材料一所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北宋统治者实施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同时导致军队战斗力弱,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3)根据材料三北宋中央官制“二府三司”结构图、北宋文官像和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北宋崇文抑武。北宋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导致指挥不力,军队战斗力弱,在与辽军的作战中,屡屡战败,被迫与辽达成“澶渊之盟”。故答案为:(1)措施:派文官任地方官、设通判;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收精兵归中央,编练禁军。(2)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②导致军队战斗力弱,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3)特点:崇文抑武。内在联系:北宋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导致指挥不力,军队战斗力弱,在与辽军的作战中,屡屡战败,被迫与辽达成“澶渊之盟”。【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宋朝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可知,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1 / 1浙江省金华市义乌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2025.4.13)1.(2025七下·金华期中) 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答案】错误【知识点】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是南美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本题考查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2025七下·金华期中)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答案】正确【知识点】人类的形成及氏族社会【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亚洲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东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亚洲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风气候分布最广,季风特点最为显著的地区。故答案为:正确。【点评】本题考查亚洲气候,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3.(2025七下·金华期中) 隋朝于589年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答案】正确【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故答案为:正确。【点评】本题考查隋统一全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4.(2025七下·金华期中) 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友好关系。【答案】正确【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故答案为:正确。【点评】本题考查文成公主入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5.(2025七下·金华期中)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藩镇割据局面逐渐形成。【答案】正确【知识点】安史之乱【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答案为:正确。【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6.(2025七下·金华期中)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亚洲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C.寒带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答案】A【知识点】人类的形成及氏族社会【解析】【分析】A: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度至60度的大陆西岸,常年受来自海洋上的盛行西风带影响,气候表现为温和多雨,夏季不热,冬季不冷,年降水量均匀。亚洲在该纬度范围内不临海,因此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A项符合题意;B: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其中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热带沙漠气候属于亚洲的气候类型,B项不符合题意;C:寒带气候属于亚洲的气候类型,C项不符合题意;D:高原山地气候属于亚洲的气候类型,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亚洲气候类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025七下·金华期中)读图,完成问题7.下列地理事物中,位于亚洲与欧洲分界线上的是( )A.喜马拉雅山脉 B.乌拉尔山脉C.湄公河 D.阿拉伯半岛8.亚洲河流呈放射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分布不均 B.地势中部高四周低C.季风气候显著 D.人类活动影响9.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位于( )A.西亚 B.中亚 C.南亚 D.东南亚【答案】7.B8.B9.A【知识点】人类的形成及氏族社会【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亚洲与欧洲分界线、亚洲河流呈放射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死海”,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7.【分析】B:根据题干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亚洲和欧洲分界线为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位于亚洲与欧洲分界线上的是乌拉尔山脉,B项符合题意;A: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的分界线,A项不符合题意;C:湄公河流经中国云南省、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南海,是亚洲最重要的跨国水系,C项不符合题意;D: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8.【分析】B:根据题干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河流的流向深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河流从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导致河流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B项符合题意;A:降水分布不均不是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C:季风气候显著不是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D:人类活动影响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9.【分析】A:根据题干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死海位于西亚以色列、约旦交界,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A项符合题意;B:中亚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C:南亚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D:东南亚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0.(2025七下·金华期中) 下列国家中,不是亚洲国家的是( )A.印度 B.日本 C.埃及 D.印度尼西亚【答案】C【知识点】人类的形成及氏族社会【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埃及跨亚、非两大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C项符合题意;A:印度属于亚洲国家,A项不符合题意;B:日本属于亚洲国家,B项不符合题意;D:印度尼西亚属于亚洲国家,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亚洲国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1.(2025七下·金华期中) 科举制度正式创立的朝代是(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汉朝【答案】A【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A项符合题意;B:唐朝完善科举制,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C: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D:汉朝时科举制还未创立,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2.(2025七下·金华期中) 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一些新的农业生产工具得以发明和推广,其中能够提高耕作效率的发明是( )。A.筒车 B.曲辕犁 C.翻车 D.耧车【答案】B【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曲辕犁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了人力或畜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B项符合题意;A:筒车是唐朝时期的灌溉工具,A项不符合题意;C:翻车是东汉时期的灌溉工具,C项不符合题意;D:耧车是西汉时期的播种工具,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曲辕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3.(2025七下·金华期中) 武则天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是( )。A.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B.创立殿试制度,选拔人才C.推行三省六部制 D.实行“和亲”政策【答案】B【知识点】女皇武则天【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重用人才,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B项符合题意;A: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C:隋朝是出现三省六部制,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C项不符合题意;D:实行“和亲”政策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武则天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4.(2025七下·金华期中) 唐朝都城长安是当时国际性大都市,下列选项中属于长安城市规划特征的是( )。A.坊市分离 B.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C.以水路交通为主 D.城墙呈圆形【答案】A【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唐朝都城长安城市规划结构简洁明晰,道路规整,坊里严谨,市肆方正,坊市分离,有利于严格管理城市,A项符合题意;B: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与史实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C:以水路交通为主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D:城墙呈圆形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长安城市规划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5.(2025七下·金华期中)1005年,北宋与辽议和,双方达成“澶渊之盟”。此后,双方( )。A.持续军事对抗 B.继续边界战争C.实行经济封锁 D.维持长期和平【答案】D【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南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抵达澶州前线后,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辽军有意议和,双方达成澶渊之盟,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D项符合题意;A:持续军事对抗与史实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B:继续边界战争与史实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C:实行经济封锁与史实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澶渊之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6.(2025七下·金华期中)亚洲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大洲,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同时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国家之间存在明显的发展差异。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亚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9%,但分布极不均衡。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平原地区人口稠密,而北亚、中亚和西亚的干旱、高寒地区人口稀疏。根据材料一,概括亚洲的人口特征是什么?(2)材料二:亚洲人口分布图结合材料二《亚洲人口分布图》,找出一个亚洲人口稠密的地区,并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这一地区人口稠密的原因。(3)结合西亚地区人口稀疏的自然原因,请你为西亚地区发展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答案】(1)人口众多,分布不均。(2)东亚地区,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平原广阔,土壤肥沃;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东南亚地区,气候适宜,平原肥沃,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南亚地区,气候适宜,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平原肥沃,水源充足,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任写其中一个地区即可)(3)原因:降水稀少,水源短缺;沙漠广布,土地贫瘠 。建议:①发展节水农业(如滴灌技术);②开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③发展旅游业(依托独特文化景观)。(任答一条,需具体可行)【知识点】人类的形成及氏族社会【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亚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9%,但分布极不均衡。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平原地区人口稠密,而北亚、中亚和西亚的干旱、高寒地区人口稀疏”可知,亚洲的人口特征是人口众多,分布不均。(2)根据材料二《亚洲人口分布图》可知,东亚地区人口稠密。结合所学可知,东亚地区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平原广阔,土壤肥沃;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东南亚地区,气候适宜,平原肥沃,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南亚地区,气候适宜,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平原肥沃,水源充足,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3)根据材料二《亚洲人口分布图》和结合所学可知,西亚地区人口稀疏的原因是降水稀少,水源短缺;沙漠广布,土地贫瘠。本小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①发展节水农业(如滴灌技术);②开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③发展旅游业(依托独特文化景观)。故答案为:(1)特征:人口众多,分布不均。(2)原因:东亚地区,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平原广阔,土壤肥沃;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东南亚地区,气候适宜,平原肥沃,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南亚地区,气候适宜,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平原肥沃,水源充足,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3)原因:降水稀少,水源短缺;沙漠广布,土地贫瘠。建议:①发展节水农业(如滴灌技术);②开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③发展旅游业(依托独特文化景观)。【点评】本题以二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亚洲人口分布,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可知,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17.(2025七下·金华期中)请仔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材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材料一中体现了北宋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2)材料二:“上(太祖)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续资治通鉴长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统治者采取材料一所述措施的主要目的,并简述北宋统治者实施这些措施的历史影响。(3)材料三:北宋中央官制“二府三司”结构图 北宋文官像材料三反映了北宋政治的哪一特点?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北宋政治的这一特点与辽宋和议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1)措施:派文官任地方官、设通判;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收精兵归中央,编练禁军。(答两点即可)(2)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②导致军队战斗力弱,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3)特点:崇文抑武内在联系:北宋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导致指挥不力,军队战斗力弱,在与辽军的作战中,屡屡战败,被迫与辽达成“澶渊之盟”。【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和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统治者派文官任地方官、设通判;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收精兵归中央,编练禁军。(2)根据材料二“上(太祖)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和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统治者采取材料一所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北宋统治者实施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同时导致军队战斗力弱,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3)根据材料三北宋中央官制“二府三司”结构图、北宋文官像和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北宋崇文抑武。北宋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导致指挥不力,军队战斗力弱,在与辽军的作战中,屡屡战败,被迫与辽达成“澶渊之盟”。故答案为:(1)措施:派文官任地方官、设通判;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收精兵归中央,编练禁军。(2)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②导致军队战斗力弱,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3)特点:崇文抑武。内在联系:北宋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导致指挥不力,军队战斗力弱,在与辽军的作战中,屡屡战败,被迫与辽达成“澶渊之盟”。【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宋朝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可知,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2025.4.13)(学生版).docx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2025.4.13)(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