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城镇化课件(30张)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城镇化课件(30张)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教材: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举例
景观名称 景观特色 形成原因 文化内涵
丘陵地区 “宅高田低” 民居多分布在山麓 的盆地或高原上,农田分布在相对较低的平坦区域 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 人地和谐
福建 永定土楼 以圆形和方楼最常 见,高 四五层,一、二层不开窗 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 御外聚内的集体精神
安徽 宏村景观 独特的村落水系与祠堂、书院 村落水系方便居民生产、生活用水,调节气温 当地耕读文化
哈尼梯田 开辟梯田,保护森林,村庄位于山腰中 可避洪水,水充足洁净,靠近梯田上方,便于管理 人地协调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一个小渔村成长为大都市的时代变迁
总结:城镇化的定义和标志
2.标志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1.定义
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城镇化的内涵:
人口城镇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土地城镇化: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经济城镇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社会城镇化: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
总结: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农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
工业发展
服务业发展
安排大量
劳动力就业
城镇化
3.动力机制
根本动力:社会经济发展
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问题1: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问题2: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关系?
总结: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经济发展水平
工业化程度
社会进步
3.动力机制
城镇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问题1: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问题2: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关系?
过度城镇化
同“超前城镇化”、“虚假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超过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城镇化模式。
典型的有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等拉丁美洲国家,中东部分国家。
这种城市化的质量较低,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反而容易造成诸多城市病(交通/住房/就业/贫困)的发生。
滞后城镇化
指城镇化水平低于本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城镇化模式或表现
典型的国家有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
这种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都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城市劳动力、内需不足,如南亚、东南亚部分国家
探究三:世界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进程S形曲线
城镇化水平较低
发展缓慢
人口迅速向城镇聚集
城镇化推进很快
城镇化水平高
城镇人口比例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城镇化分为哪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城镇化水平和发展速度怎么样?
折线图读图技巧:
看坐标
看趋势
看斜率
看关键点
起点、终点
交叉点
转折点
极值点
时间进程
世界城市化进程
阶段和特点
地区
差异
城镇化
1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镇
乡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
城镇的拉力和
乡村的推力
郊 区
城镇化
2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堵;
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
表现
图解
成因
图解
表现
成因
世界城市化进程
阶段和特点
地区
差异
表现
成因
人口迁往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市中心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小城市环境好,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差距小。)
图解
图解

城镇化
3

城镇化
4
表现
成因
人口迁回市区
开发市中心衰落区
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3 城乡(/郊)交通便捷,
如私家车、高速路、地铁、轻轨等出现
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的原因
大城市(/中心区)
周围农村、小城镇(/郊区)
2 环境优美
基础设施较完善
交通通达度提高
地价、消费水平较低
1人口密集环境恶化,就业、交通压力大,
地价上涨,
居住紧张
原因
城区人口减少,经济衰落
影响
促进农村、城镇经济发展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特点
找出城镇化水平>75%和<40%的国家,描述其分布地区。
读图:
世界各国城镇人口比例(2018年)
城镇化水平>75%:
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大都是发达地区)
城镇化水平<40%:
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南亚
(大都是发展中地区)
空间分布
探究三:世界城镇化进程
总结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国家类型 城镇化 水平 城镇化 起步时间 城镇化 速度 目前 所处阶段 未来城镇化
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先快后慢
后期阶段
先慢后快


中期阶段
探究三:世界城镇化进程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差异
一些大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市中心人口萎缩,出现逆城市化、再城镇化现象
城市人居环境变差
出现郊区城市化、卫星城
城市化进程不合理---
“虚假城市化”(南美)
“滞后城市化”(南亚)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经济
社会
生态
社会
经济
生态
社会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江苏省常州市嘉泽镇上埠村的健身器材
总结:城镇化的利与弊
辩证看待城镇化现象

经济: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社会: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环境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
②有利影响:平整土地、修建水利工程、绿化环境,如铺透水砖、建设雨水花园、增加绿地,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
问题情境与探究四:城镇化的利与弊
房价高涨
住房紧张
城市交通拥堵
北京地铁早高峰
交通拥堵
问题情境与探究四:城镇化的利与弊
就业困难
就医困难
基础设施落后
城市中的贫民窟
城市社会治安差
问题情境与探究四:城镇化的利与弊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江苏省常州市嘉泽镇上埠村的健身器材
总结:城镇化的利与弊
辩证看待城镇化现象

经济: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社会:房价高涨、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等问题
社会: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垃圾污染
光污染
噪声污染
污染来源:城市生产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等
污染来源:城市生产排放的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电子垃圾等
污染来源:城市工程施工、生活装修、商家促销等
污染来源:城市生产排放的废水、生活污水等
污染来源:城市夜晚照明、高层建筑玻璃反光等
问题情境与探究四:城镇化的利与弊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江苏省常州市嘉泽镇上埠村的健身器材
总结:城镇化的利与弊
辩证看待城镇化现象

经济: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社会:房价高涨、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等问题
社会: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

环境:环境污染严重
城市病 主要表现 整治措施
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 合理布局工业;建立绿化带
水污染 污水处理后排放
噪音污染 合理布局工业;建立隔离带
垃圾污染 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交通问题 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停车问题 合理规划道路;优先发展公交
住宅问题 住房紧张,环境恶劣,有贫民窟等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加快住房建设
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贫困,种族歧视,社会争端等 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提倡种族平等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部分国家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2014年)
有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突出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过程中
也曾出现过环境污染问题,
经过后来的不断治理,大
部分得以有效解决
1952年的伦敦烟雾 今天的伦敦张
城镇化问题的区域差异
假如你是一名“城市医生”,请你针对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出切实有效的“处方”。
科室 诊断 处方
城市环境科 大气、水、垃圾、噪声污染
城市交通科 交通拥堵、停车困难、 交通事故频发
城市住宅科 房价高、居住质量差
进行环境治理,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制定排污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做到达标排放。
改善城市路网结构,增加城市交通线路,鼓励公共出行,合力促进地下交通发展。
建设卫星城,开发城市新区,保障住宅供应,控制房价,老旧小区改造。
城镇化
标志
①城镇人口增加
②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最重要指标)
③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动力机制
社会经济的发展
世界城镇化进程
时间:三个阶段
空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比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
不利
城市规划
概念: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内涵
不匹配
总结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_____
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②合理规划城镇空间,改善城市 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规模
交通
③加强城镇管理,建设生态城市,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
补充:新型城镇化
1.概念: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与城镇互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互相促进的城镇化。
2.路径
(1)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深化户籍制度及配套改革,解决农民工及其子女落户难、社会保障难、子女入学难、住房难等实际问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均等化。
(2)完善空间结构:①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优化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积极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城镇,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形成智慧城市群;②加快城市群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缓解交通拥堵等问题,提高生产和生活便利度。
2.路径
(3)优化产业结构:①优化配置资源,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为城镇经济发展提供产业支撑;②乡村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等,推进乡村振兴;③乡镇和中小城市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制造业等;④中心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第三产业等。
(4)生态文明:①提倡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恢复自然生态和环境自净能力,缓解城市热岛、环境污染等问题;②科学保护乡村文化和生活方式。
(5)人地协调:①完善城镇土地流转利用,提高土地的征收补偿标准,切实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的增值收益;②整合腾退乡村空置宅基地和撂荒地,合村并居、易地安置等,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补充:新型城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