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抢押秘籍(江苏专用)猜押02地球上的大气(学生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抢押秘籍(江苏专用)猜押02地球上的大气(学生版+解析)

资源简介

猜押01 地球上的大气
题型 考情分析 热点情境 考向预测
选择题 2021年江苏卷3-5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的形成、锋与天气、逆温现象 2025年重点关注: ①“大气过程与原理的跨情境应用” 考查的重点,是将大气受热、热力环流等原理迁移至特殊地理环境或生产生活场景 ,其本质在于检验学生能否将基础大气原理灵活迁移至不同时空尺度、不同区域特征的真实情境中,完成逻辑推导与综合分析。 ②“天气系统动态推演与预测”是大气专题考查的核心方向之一,其本质在于检验学生对天气系统动态演变规律的综合分析与空间推理能力,具体来说有动态推演能力、预测能力、区域综合能力。 ③结合近年真实气象灾害,考查大气环流异常机制。高考地理试题以真实气象灾害为情境,通过 环流异常机制 的深度剖析,考查学生从现象描述到成因推理的高阶思维,同时渗透对气候变化、区域环境等学科前沿的认知。此类试题契合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的本质,强调知识迁移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结合; ④人地协调与生态治理这一考查方向体现了“大气环境问题治理”的学科社会责任。高考试题通过渗透人地协调观、构建生态治理的逻辑链、跨尺度综合考查的方式,实现这一目的。 备考建议: 1. 构建动态知识网络 绘制概念关联图 :如将“城市热岛→局地环流→污染物扩散→城市规划措施“形成因果链。 时间轴建模 :以“一次寒潮过程”为例,整合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要素变化。 2. 强化三类图像突破 等值线类 :重点训练等压线图。 地理过程类 :如海陆风日变化动态示意图。 气象数据类 :关注降水、气温、风等气象要素的各类常见统计图。 3. 关注学术前沿情境 新型试题载体 :如碳中和背景下的碳源/汇测算。 极端天气预测 :要紧密结合原理,从动态的角度理解天气系统的变化。 可以预测,今后的高考命题大气运动依然是热门方向,但更多的会依托实际的天气现象和近年来出现的热门天气为背景。来考察学生对大气运动知识的理论推理与借鉴运用的分析能力,涉及到“原理迁移+时空推理+现实决策”三重逻辑链 。
综合题 2021年江苏卷23题; 考查:气温的影响因素、气温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
选择题 2022年江苏卷7-9题;考查:冷锋、暖锋、锋面气旋、气温
综合题 2022年江苏卷24题; 考查:气温、降水的影响因素
选择题 2023年江苏卷8-13题;考查:等压面与等压线的判读、冷锋、锋面气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海-气相互作用
选择题 2024年江苏卷6-7题;考查:新概念、锋与天气、锋面气旋
考点1 冷锋、气温的时间变化、气温的空间分布、气温的影响因素 (2025·江苏南京·一模)霜冻线是指地表温度为0℃的一条曲线,是划分霜冻区域的标志。下图为我国某月三个不同日期8时的霜冻线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月份最可能是( ) A.4月 B.6月 C.10月 D.12月 2.推测爱心形闭合霜冻线的日期为( ) A.14日 B.20日 C.30日 D.一直存在 3.影响爱心形闭合霜冻线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地形地势 C.海陆位置 D.城市聚落 1.锋与天气 2.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 【规律】在对流层中,正常情况下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C;在平流层中,整体上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上升。 2)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规律】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受太阳辐射影响 ②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南半球海洋面积大 ③北半球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向北凸出。7月份相反。 ④北半球7月份最高的不在赤道,而是在北回归线附近的撒哈拉沙漠内部。 3.气温的时间变化 (1)日变化: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的干扰,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当地地方时14:00左右。 (2)气温的日较差: 下垫面(大陆大于海洋),地势、晴天大 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山谷>山峰;低纬度>高纬度;晴天>阴天。 (3)年变化:气温在一年中的最高值、最低值并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最弱的月份,而是有所滞后。 陆地的气温极值月份为1月、7月,海洋的气温极值月份则为2月、8月。 (4)气温年较差: 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高纬度>低纬度。 4.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纬度位置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因为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越大(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海陆位置: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地区冬夏两季获得的热量差值要大于海洋地区,离海洋越近的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年较差较小。离海洋越远的地区,大陆性越强,年较差越大。 ③地形:海拔越高,年较差越小。 ④天气:云雨多的地区要小于云雨少的地区。 ⑤植被:有植被的地区要小于裸地。
【答案】1.D 2.B 3.B
【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从14日到20日,霜冻线向南移动,且霜冻线移动到了浙江、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北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段时间应该是北方冷空气南下,且上述地区出现0°C气温,说明受冷锋影响南方出现极端降温现象,应该是在冬季,即12月分,所以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2.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爱心形闭合霜冻线位于四川盆地地区,根据霜冻线符合可知,短刺”一侧有霜冻现象,所以四川盆地未出现霜冻,而盆地周围地区有出现霜冻;结合霜冻线的移动规律可知,从14日到20日南移,20日到30日北移,无论哪个时间段,霜冻线以北有霜冻,而以南没有霜冻,所以,14日和30日爱心形闭合霜冻线位于霜冻线以南地区,均不会出现霜冻,故A、C错误;只有20日,爱心形闭合霜冻线位于霜冻线以北,周围地区出现霜冻,但内部因受地形影响未出现霜冻,故B正确,霜冻线是指地表温度为0℃的一条曲线,故气温高于0°C的时间、尤其是夏季不会存在,D错误。所以选B。
3.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为四川盆地,北部有秦岭、大巴山等东西走向山脉的阻挡,对寒冷的冬季风起屏障作用,且盆地地形不利于热量扩散,所以盆地内温度较高,未出现霜冻,而盆地周围受冷空气影响大,出现霜冻,霜冻线围绕盆地形成爱心形闭合,且“短刺”指向外围有霜冻的地区,故B正确;该地位于内陆,几乎不受海洋影响,C错误;霜冻线延伸的区域均受季风环流影响,所以大气环流一致,A错误;城市聚落只能影响城市聚落分布区,不会集中在一个地区,D错误。所以选B。
【点睛】霜冻线是指地表温度为0 ℃的一条曲线,是划分霜冻区域的标志,“短刺”所指向的区域容易出现霜冻灾害,没有“短刺”的一侧则是不易出现霜冻的区域。
考点2 降水的影响因素、自然要素间的联系 (新考向·冷流雪)冷流雪也称“冷流降雪”,强冷空气的到来是冷流暴雪的重要动力因素。当冷空气南下时,海面上方的暖湿空气升至一定高度凝结成雪花飘落下来,形成降雪。如图(左)示意2023年12月16日06时-17日06时山东省部分地区冷流暴雪降水实况,如图(右)示意山东烟台海边沙滩的“提拉米苏雪”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有关烟台、威海一带冷流雪形成机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冷空气南下经过温暖海面,海面蒸发增强 ②暖湿空气主动向冷空气方向水平运动 ③冷空气迫使暖湿空气抬升,水汽凝结成雪 ④海陆热力差异导致垂直对流显著 ⑤强冷空气使渤海海冰覆盖率偏高,提高冷流雪强度 A.①③⑤B.①③④C.②③④D.③④⑤ 2.由于冬天降雪较多,烟台和威海两个海滨城市,形成了独特的海滨雪城风貌,被称为“中国雪窝”。该现象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沿海暖流增温增湿B.地形对东南季风抬升 C.冷流雪与锋面雪叠加D.渤海海域冬季表层水温较高 3.“提拉米苏雪”因其表面覆盖沙尘或沙子,呈现出类似提拉米苏蛋糕的分层结构而得名。下列有关烟台、威海等地“提拉米苏雪”的形成过程,符合地理事实的是( ) ①退潮,地表径流携带泥沙堆积 ②退潮,形成沙——雪——沙相间的“提拉米苏雪” ③退潮,沙滩裸露,当地降暴雪 ④涨潮,海水裹挟大量泥沙沉积 ⑤涨潮,西北风搬运远处沙尘覆盖 ⑥涨潮,冬季风减弱,工业污染、生活取暖的粉尘沉降 ⑦暴雪停止,气温低,积雪融化少 ③-⑦-④-② B.⑥-③-①-② C.⑤-③-⑥-②D.③-⑦-⑤-② 降水的影响因素 1)降水的形成条件 气流上升达到过饱和状态。 充足的水汽供应。 足够的凝结核。 2)降水的类型 对流雨(热雷雨):热带雨林、夏季午后。 地形雨: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 锋面雨:温带。 台(飓)风雨:热带洋面低压。 气旋雨:低压降水。 3)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 风:西风低压带多雨;其余少雨;吹海风多雨,吹陆风少雨;注意大湖效应 海陆位置:临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山地迎背风坡:迎风坡多地形雨;背风坡焚风效应少雨;谷地多夜雨 洋流:暖流增湿,寒流减湿 天气系统:低压上升气流多雨,高压下沉气流少雨;冷锋锋后降水,暖锋锋前降水 人类活动: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等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城市“雨岛效应”等 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影响某个地区的降水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发生作用使当地的降水更加复杂,我们在分析的时候要找到其主导因素,还要从综合的角度全面分析,才能搞清某个地区的降水类型和特征。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特征的形成,就是受到海陆位置、西风、北大西洋暖流、平原与山脉东西走向、地势低平、海岸曲折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答案】1.B 2.C 3.A
【解析】1.冷流雪的形成机制为:冷空气南下经暖海面,海气温差使水汽蒸发并进入冷空气层底部:冷空气密度大,楔入暖湿空气下方迫使其抬升,水汽凝结成雪。海陆热力差异是驱动此过程的主因,①③④正确。暖湿空气为被动抬升,非主动水平运动,②错误。海冰覆盖会减少海水蒸发,导致空气中水汽含量不足,降雪量减少,海冰覆盖率偏高会减弱冷流雪强度,⑤错误。故选B。
2.山东半岛北部冬季降雪既受冷流雪影响,又与途经渤海的冷锋系统带来的锋面雪叠加影响,C正确;暖流影响范围未达渤海,A错误;东南季风为夏季风,B错误;渤海冬季水温较高仅是冷流雪形成的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C。
3.烟台、威海等地“提拉米苏雪”的形成过程;退潮期间当地降暴雪,积雪覆盖在沙滩之上;暴雪停止后,气温低,积雪融化少;后期涨潮,海水裹挟大量泥沙沉积并覆盖在积雪上海水退去后,形成沙——雪——沙相间的“提拉米苏雪”。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冷流雪也称“冷流降雪”,是由于海上富含水汽,而且海水的水温在冬季相较内陆的地表温度更高,所以海面上方的空气相对温暖而湿润。当冷空气南下时,海面上方的暖湿空气升至一定高度时,就会凝结成雪花,飘落下来,形成降雪。冷流降雪又被称作“大湖效应”。
(2025·陕西汉中·二模)热带气旋“沙欣”于2021年9月24日诞生于孟加拉湾,同年10月3日在阿曼东北海岸登陆,成为130年以来首次影响阿曼北部的热带气旋。下图示意热带气旋“沙欣”移动轨迹。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热带气旋“沙欣”从南亚次大陆进入阿曼湾后,其强度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原因是( )
A.加强,获得水汽补充 B.加强,受狭管效应影响
C.减弱,北侧陆地阻挡 D.减弱,受东北季风控制
2.热带气旋“沙欣”登陆后给阿曼北部带来的天气现象是( )
A.高温 B.暴雨 C.寒潮 D.雾霾
【答案】1.A 2.B
【解析】1.当 “沙欣” 从南亚次大陆进入阿曼湾后,阿曼湾海域广阔,海水温度较高,使热带气旋强度加强,A 正确;狭管效应是指当气流通过狭窄地形时,风速会加大,而从南亚次大陆进入阿曼湾,不存在明显的狭管地形,B错误。北侧陆地阻挡通常会在热带气旋登陆后对其强度产生影响,而 “沙欣” 是从陆地进入海洋(阿曼湾 ),不是因陆地阻挡而减弱,C错误。此时 “沙欣” 进入阿曼湾,主要受海洋环境影响,10东北季风强度较小,不是导致其强度减弱的原因,D错误。故选A。
2.热带气旋 “沙欣” 本身携带大量水汽和能量,登陆时主要带来的是风雨天气,而不是单纯的高温天气,A错误;当 “沙欣” 登陆阿曼北部时,会带来大量的降水,出现暴雨天气,同时还伴随着狂风等恶劣天气,B正确;寒潮是指冷空气迅速入侵,热带气旋 “沙欣” 不会带来寒潮天气,C错误;雾霾是由大量尘埃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主要是由于大气污染、静风等条件造成的,D错误。故选B。
【点睛】热带气旋的成因:热带气旋形成于温暖洋面,海水受热蒸发,水汽上升形成低压中心。周围空气旋转辐合,水汽凝结释放热量,促使空气进一步上升,增强低压系统,当条件合适就发展成热带气旋。热带气旋的危害:带来狂风,破坏建筑、吹倒树木;引发暴雨,造成洪涝、山体滑坡;掀起风暴潮,冲毁海堤、淹没沿海地区,威胁生命财产安全。
(2025·河北秦皇岛·二模)下图为全球和南、北半球1月、7月月平均气温及冰雪覆盖面积对应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①②③折线分别代表的平均气温为( )
A.南半球、北半球、全球平均 B.北半球、全球平均、南半球
C.北半球、南半球、全球平均 D.南半球、全球平均、北半球
4.导致南、北半球月平均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地形 D.洋流
【答案】3.A 4.B
【解析】3.南半球1月代表夏季,1月气温高,冰雪面积小,7月代表冬季,7月气温低,冰雪面积大,①代表南半球;北半球陆地面积大,7月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冰雪面积小,1月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冰雪面积大,②代表北半球;全球平均冰雪面积应是南北半球冰雪面积的总和,无论是7月还是1月都应大于单独的南半球或北半球,③代表全球平均。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南半球海洋面积占比大,北半球陆地面积占比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海陆分布成为南、北半球月平均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B正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也对气温有影响,但不是南、北半球月平均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排除ACD。故选B。
【点睛】冰雪覆盖是气候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海冰、大陆冰原、高山冰川和季节性积雪等,由于它们的辐射性质和其他热力性质与海洋和无冰雪覆盖的陆地迥然不同,形成一种特殊性质的下垫面。
(2025·重庆·模拟预测)四季变化与自然轮回、植物生长、物产品质、人类生活等息息相关。春夏秋冬四季开始时间受纬度、海拔、海陆距离等多因素综合影响。下图是我国东北地区近40年平均夏季和冬季开始时间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5.对东北地区夏冬季开始时间影响最小的是( )
A.纬度高低 B.离海远近 C.海拔高低 D.土壤厚度
6.导致东北地区夏季和冬季开始时间南北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 B.地形起伏 C.大气环流 D.海-气作用
7.图中夏秋季时间最长的地点是( )
A.沈阳 B.长春 C.哈尔滨 D.漠河
【答案】5.D 6.A 7.A
【解析】5.根据材料“春夏秋冬四季开始时间受纬度、海拔、海陆距离等多因素综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季和冬季开始的时间主要是由气温决定;纬度高低直接决定太阳辐射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差异,进而影响气温,是季节更替的根本原因;离海远近通过海洋的“热惯性”影响气温变化速率,间接改变季节开始时间;海拔高低通过改变局地气温高低,影响季节进程,尤其在山区表现明显;所以,以上均是影响东北地区夏冬季开始时间的主要因素,ABC不符合题意;土壤厚度一定程度能影响微气候,但是对于但对大范围季节气温变化几乎没有作用,所以与东北地区夏冬季开始时间关联度小,D符合题意,所以选D。
6.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东北地区南北跨度较大,纬度差异导致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进而影响夏季和冬季的开始时间,A正确;东北地区西、北、东三面环山,中部为平原,并没有表现为纬度方向差异,B错误;东北地区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所以大气环流基本相同,南北差异小,C错误;海-气作用主要影响海洋区的热量和水汽,对陆地影响小,D错误,所以选A。
7.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秋季时间最长应该为夏季开始早,冬季开始晚,根据左图可知,四地中沈阳和长春夏季开始时间均在6.3—6.12之间,比哈尔滨(6.12—6.23)和漠河(6.23—7.2)要早;根据右图可知,沈阳冬季开始时间在10.10以后,长春在9.28—10.10之间,哈尔滨在9.19—9.28之间,漠河早于9.19,沈阳冬季开始的最晚,所以夏秋季时间最长为沈阳,故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定因素)、地形(高度、地势)、海陆位置、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下垫面和人类活动等。
(2025·辽宁·模拟预测)华西秋雨是夏秋转换时节,副热带高压南移,南下的冷空气与来自副热带高压西南侧的暖湿空气相遇,形成的长时间阴雨天气。华西秋雨北区包括陕西南部大部、宁夏南部和甘肃南部,南区包括湖北西部、湖南西部、重庆、四川东部、贵州北部以及陕西南部。2022年秋雨出现了异常,给西北地区农业造成严重危害。如图示意华西秋雨形成的天气形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2022年华西秋雨的异常表现为( )
①“南”早“北”晚 ②“北”早“南”晚 ③“北”多“南”少 ④“南”多“北”少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推测2022年华北地区( )
A.台风较多 B.夏季凉爽 C.冬季温暖 D.雨季偏长
【答案】8.B 9.D
【解析】8.读图可知,2022年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较正常年份明显偏北,使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在华西北部区域对峙时间更早、更长,致使北部(陕南、甘南、宁南等)入秋雨偏早且降雨量偏多,相比之下南部区雨季相对推迟且降水偏少,故“北早南晚、北多南少”,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B。
9.2022年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较正常年份明显偏北,意味着北方地区(包括华北)夏季受暖湿气流影响时间加长,冷暖空气交绥期延长,雨季会比常年偏长,D正确;台风注意影响热带和副热带地区,华北位于温带,受台风影响小,A错误;华西秋雨主要影响秋季,对夏季和冬季温度影响较小,BC错误。故选D。
【点睛】华西秋雨是指每年秋季,特别是9月到11月,中国西部地区出现连续阴雨现象。影响范围涵盖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宁夏、甘肃等省级行政区。这一现象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密切相关。
(2025·湖南·二模)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经裕溪河与长江相连,近地面偏东风较多,东南岸的银屏山与东南岸线走势较为一致,山体海拔最高达到500m,且离巢湖沿岸距离较近。下面分别为2016年巢湖地区雾日分布图和雾生、雾消时间概率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巢湖西南岸大雾日数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面温度低 ②大气环流影响强 ③空气湿度大 ④地势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巢湖附近地区近岸与远岸大雾时间差异及原因是近岸站点( )
A.雾生成时间晚于远岸,辐射降温慢
B.雾生成时间早于远岸,辐射降温快
C.雾消散时间晚于远岸,辐射增温快
D.雾消散时间早于远岸,辐射增温慢
12.巢湖东南岸有利于大雾形成的条件是( )
A.偏北气流弱,湖面有雾 B.偏北气流强,湖面有雾
C.偏北气流弱,湖面无雾 D.偏北气流强,湖面无雾
【答案】10.C 11.A 12.A
【解析】10.分析左图可知,巢湖沿岸大雾日数分布不均匀,根据材料可知,近地面偏东风较多,偏东风给西南岸带来了充足的水汽,使得西南岸空气湿度增大,水汽遇到冷的下垫面易凝结形成雾,导致巢湖西南岸大雾日数和时数较多,②③正确;与其他岸相比,巢湖西南岸在地面温度和地势方面差异不大,①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排除ABD。故选C。
11.分析右图可知,巢湖近岸站点的雾大多生成于5—8时,而消散时间主要在6—11时,且有部分雾持续至下午才消散;而远岸站点的雾大多生成于2—6时,8时前后基本消散,因此巢湖近岸站点的雾生成时间和消散时间均晚于远岸站点,BD错误;受湖陆风的影响,白天湖风将暖湿气流输送到陆地,夜间远岸地区辐射降温明显,巢湖远岸点一般比近岸站点先形成雾,夜间陆风输送的冷湿气流又促进了沿岸地区气温下降而形成雾,近岸地区湿度大、辐射增温慢,有利于大雾的维持,C错误,A正确。故选A。
12.巢湖东南岸大雾发生日数低于其他地区,主要是受湖泊和山脉共同作用,夜间干冷山风不利于大雾的形成,但如果受弱的偏北气流影响,且湖面有雾时,则有利于其东南岸大雾的形成和维持,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雾和云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只是雾生成在大气的近地面层中,而云生成在大气的较高层而已。雾既然是水汽凝结物,因此应从造成水汽凝结的条件中寻找它的成因。过大的风速和强烈的扰动不利于雾的生成。因此,水汽充分,风力微和,大气层结稳定,并有大量的凝结核存在,易生成雾。
(2025·黑龙江吉林·二模)气温和降水是影响积雪深度和日数的主要因子,但其作用随季节而不同。大兴安岭北部冻土区是中国三大稳定积雪区之一,是东北地区的雪深最深、积雪时长最长的区域。下图示意1974—2020年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积雪深度及日数年内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根据材料可知1974-2020年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 )
A.月均温越低,积雪深度越厚 B.月均降水量越多,积雪天数越多
C.秋季积雪速度小于春季融雪速度 D.2月份降雪量达到最大
14.每年10月—次年1月,影响该地区积雪深度增加的主要因素为( )
A.最低气温 B.最高气温 C.降水天数 D.降水总量
【答案】13.C 14.D
【解析】13.由图可知,大兴安岭北部的积雪深度在9月至2月缓慢增加,2—5月其减小速率较前期增长速率快,因此可以得出秋季积雪速度小于春季融雪速度,C正确。对于积雪天数而言春、秋季气温是关键因子,冬季因为气温较低且稳定,因此降水量是关键因子,B错误。2月份虽然积雪深度达到最大值,但由于温度较低,几乎所有降雪都会增加积雪深度,因此不能推出2月份是降雪量最大的月份,D错误。对于大兴安岭北部而言,其大陆性气候的多年平均最低温出现在1月份,而积雪深度2月份达到最大值,A错误。故选C。
14.在10月到次年1月期间,大兴安岭北部气温逐渐下降,降水主要以雪的形式出现。降水的数量和强度直接决定了积雪的累积程度。尤其在这个季节,由于气温较低,降雪不易融化,因此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了积雪的厚度,D正确。虽然最低气温对积雪的形成和保持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影响积雪是否能够保持或融化。但在此阶段的作用,即便最低气温较低,如果降水不足,积雪的深度也不会显著增加。所以,最低气温不是这个阶段积雪深度增加的主要因素,A错误。在此阶段,最高气温在冰点以下,因此最高气温不是积雪深度增加的主导因素,B错误。降水天数确实与积雪的形成有关,但它并不直接决定积雪的深度。即便降水天数较多,如果每次降水量很小,积雪的深度也不会显著增加。积雪深度的增加更依赖于降水的总量,而非单纯的降水天数,C错误。故选D。
【点睛】当近地气温较高时,积雪表层开始融化,大量吸热,造成虽有升温条件(日照),气温却不回升,也就是俗话说的“雪后寒”。气温过低,积雪无变化(或直接结冰),对气温无明显影响。在天然环境下,积雪松散的结构有效阻止了空气和地面间的传热,导致地温不会随气温剧烈波动(尤其是夜间),积雪本身并不会影响地温,所以等于是起到了保温作用。
(2025·广西柳州·三模)我国某县(区)的山区有较大规模的传统梯田,当地通过冬水田、冲冲田、囤水田等一田多用的梯田水利技术实现有效灌溉。图1为该县(区)多年气候资料。图2为当地梯田水技术年内时空组合形式示意图,其中的四幅小图的具体位置有所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序号表示的梯田类型分别是( )
A.①囤水田 ②冬水田 ③冲冲田 B.①囤水田 ②冲冲田 ③冬水田
C.①冬水田 ②冲冲田 ③囤水田 D.①冬水田 ②囤水田 ③冲冲田
16.该县(区)积温已经满足水稻一年两熟条件,但梯田只种一季,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A.春季旱情较重 B.夏季洪水频繁 C.秋季气温太低 D.山地水温较低
17.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A.重庆西部地区 B.江苏苏南地区 C.甘肃河西走廊 D.广西东南沿海
【答案】15.B 16.D 17.A
【解析】15.图2中的四幅小图反映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梯田水利技术应用,所表示的具体位置有所不同。囤水田位置较高,在四图中的位置相同,①为囤水田。右上图反映夏季,冲冲田逐级蓄滞减缓雨洪,减少冲刷,②为冲冲田。右下图反映冬季,冬水田利用冬季蓄水,待来年春种用,③为冬水田,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梯田一般建于山区,补给水源处于海拔更高处,受垂直分异影响补给水源水温明显更低,会使耕地适宜耕作时间缩短,D正确;当地春季可以使用囤水田和冬水田实现灌溉,A错误;夏季洪水可以通过冲冲田蓄滞,B错误;秋季各月均温都在10℃以上,C错误。故选D。
17.重庆年均降水总量大于800mm,受华西秋雨影响,秋季降水较多,符合图中气候资料,A正确;苏南地形平原为主,全境无适宜的梯田分布,B错误;酒泉位于甘肃西部处于非季风区降水总量较少,C错误;广西东南沿海年均降水总量超过1600mm,降水最多月份超过200mm,且秋季易旱,10月份降水较少,D错误。故选A。
【点睛】囤水田是一种简易的以田蓄水设施,可一年四季囤水,水深在0.7米以上,除保证本田用水外,还有多余水供其他田块使用。冬囤水田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不仅抗旱保墒,而且能够涵养水源、调节区域小气候、促进水生态平衡。
(2025·湖南·三模)2009年2月7日澳大利亚东南部发生重大山火。研究表明,该山火的发生和蔓延与锋面系统关系密切。下图示意该锋面过境前后暖气团(图1)和冷气团(图2)分别从96小时前的不同高度移动到火灾区域的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该锋面系统为( )
A.暖锋 B.准静止锋 C.冷锋 D.锢囚锋
19.该锋面过境前该区域的天气状况为( )
A.高温﹑干燥 B.低温﹑湿度大 C.低温、干燥 D.高温、湿度大
20.关于该山火的发生和蔓延与锋面天气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山火发生在过境后 B.过境前火势蔓延快 C.过境时火势上升快 D.过境后的火势减弱
【答案】18.C 19.A 20.C
【解析】18.结合材料信息,图1所示西侧的暖气团是副热带高压所带来的下沉气流,东侧为暖气团西移时在背风坡的下沉气流,性质都为干热;图2所示的冷空气来自高纬度及极地高空,性质干冷。高温干燥的天气有利于山火的发生,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易发生山火,冷锋过境后会带来大风天气,加剧山火蔓延,C正确;暖锋过境前,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山火不易发生,A错;准静止锋移动缓慢,易导致持续性降水,与山火发生的干旱条件不符,B错;锢囚锋通常为冷锋追上暖锋所致,多出现在锋面气旋中,澳大利亚东南部夏季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不易形成锢囚锋,D错。故选C。
19.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冷锋过境前该地受暖气团控制,天气状况为高温、干燥,A正确,BCD错。故选A。
20.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山火发生在冷锋过境前,A错误;过境前,由暖气团控制,风力较弱,山火不易蔓延,B错误;过境时,受强冷空气影响,发生强对流,火势上升快,C正确;过境后,受强冷锋的控制,降水少,风力仍强,火势会持续增强,D错误。故选C。
【点睛】冷锋的动态变化对山火影响显著:锋前受暖气团影响,高温干燥,冷锋来临前,受暖脊控制,气温升高、湿度下降,可燃物干燥度加剧,锋前低压槽可能引发阵性大风,加速火势蔓延;冷锋过境时,风向由偏北风(北半球)转为偏西或西北风,导致火场蔓延方向突然改变,威胁扑救人员安全;冷锋可能触发雷暴,但降水有限,反而增加雷击火风险;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控制情况下,气温下降、湿度上升,火势可能减弱,但若冷空气干燥,大风可能吹散烟雾,但无降水时仍不利于灭火。
二、综合题
21.(2025·湖南·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流砂”景观位于云南进入西藏219国道丙察察路段的怒江边上(图1)。“大流砂”宽约300m,高约900m,坡面有大量碎石,由上至下呈发散状分布直至坡底。公路所处峡谷的谷底自然生长着大量仙人掌。图2示意“大流砂”位置。
(1)推断该段峡谷夏季的气候特征,并说明理由。
(2)从地质作用的角度,分析“大流砂”景观的成因。
(3)受“大流砂”影响,此路段被当地人称之为“死亡谷”。请描述“大流砂”给此路段通行带来危险的具体表现。
【答案】(1)夏季高温干燥。谷底自然生长着大量仙人掌,而仙人掌为耐旱植物;地处低纬,夏季气温高;峡谷地处横断山区,焚风效应显著,加剧夏季干热。
(2)地处板块碰撞带,地壳活跃,岩层破碎;岩石裸露,峡谷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产生大量碎石;坡面陡峭,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易崩塌,产生碎石。碎石在重力作用下,沿破面下滑,形成“大流砂”景观。
(3)碎石滚落:坡面松散碎石频繁滚落,直接威胁车辆和行人安全;
滑坡风险:坡体稳定性差易发生大规模滑坡,掩埋道路;
扬尘遮蔽视线:碎石区易产生扬尘,降低能见度,增加交通事故发生风险;
道路损毁:碎石堆积覆盖路面,需频繁清障,且长期侵蚀可能导致路基塌陷。
【分析】本题以云南“大流砂”景观为背景材料,涉及“大流砂”景观形成原因、危害、区域气候特征等内容。链接书本选择性必修一地表形态的塑造、必修一自然灾害等章节的知识点。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旨在培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该地谷底自然生长大量仙人掌,而仙人掌是典型的耐旱植物,适应炎热少雨的环境,表明该地区夏季降水稀少,气候干燥;结合图2信息可知,该地区位于低纬度,太阳辐射强,夏季气温较高;结合所学知识,该峡谷地处横断山区,怒江流域的深切河谷易形成焚风效应,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气流在山脉背风坡下沉增温,湿度骤降,导致谷底干燥炎热,且峡谷地形封闭,热量不易散失,进一步推高局地温度。
(2)结合所学知识,该地区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横断山脉—怒江断裂带),地壳活动强烈,岩层受挤压、断裂作用影响,节理发育,整体结构破碎,为“大流砂”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峡谷地区白天强烈日照使岩石表面升温,夜间快速冷却,反复的热胀冷缩导致岩石表层剥落,风化作用强,且干旱环境后降水少且集中,岩体缺乏植被保护,更易受风化产生大量碎石;结合图2信息,“大流砂”景观所处地区山地林立,坡度大,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节理或断裂面崩塌,形成大量碎石;崩落的碎屑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向下滑动,呈“发散状”堆积至坡底,形成“大流砂”景观。
(3)“大流砂”坡面堆积了大量松散碎石,受风力、震动或降雨影响,碎石频繁滚落,直接砸击车辆或行人,造成人员伤亡和车辆损毁;由于岩层破碎、坡度陡峭,在强降雨、地震或长期风化作用下,可能发生整体性滑坡或泥石流,瞬间掩埋道路,阻断交通;干旱环境下,车辆通行或大风卷起碎石区的细颗粒粉尘,形成持续扬尘,导致驾驶员视线模糊,易引发追尾或坠崖事故;滚落碎石不断堆积路面,需频繁机械清障,否则车辆无法通行,且碎石流动和雨水冲刷长期侵蚀路基,可能导致路面塌陷或悬空,破坏路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猜押01 地球上的大气
题型 考情分析 热点情境 考向预测
选择题 2021年江苏卷3-5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的形成、锋与天气、逆温现象 2025年重点关注: ①“大气过程与原理的跨情境应用” 考查的重点,是将大气受热、热力环流等原理迁移至特殊地理环境或生产生活场景 ,其本质在于检验学生能否将基础大气原理灵活迁移至不同时空尺度、不同区域特征的真实情境中,完成逻辑推导与综合分析。 ②“天气系统动态推演与预测”是大气专题考查的核心方向之一,其本质在于检验学生对天气系统动态演变规律的综合分析与空间推理能力,具体来说有动态推演能力、预测能力、区域综合能力。 ③结合近年真实气象灾害,考查大气环流异常机制。高考地理试题以真实气象灾害为情境,通过 环流异常机制 的深度剖析,考查学生从现象描述到成因推理的高阶思维,同时渗透对气候变化、区域环境等学科前沿的认知。此类试题契合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的本质,强调知识迁移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结合; ④人地协调与生态治理这一考查方向体现了“大气环境问题治理”的学科社会责任。高考试题通过渗透人地协调观、构建生态治理的逻辑链、跨尺度综合考查的方式,实现这一目的。 备考建议: 1. 构建动态知识网络 绘制概念关联图 :如将“城市热岛→局地环流→污染物扩散→城市规划措施“形成因果链。 时间轴建模 :以“一次寒潮过程”为例,整合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要素变化。 2. 强化三类图像突破 等值线类 :重点训练等压线图。 地理过程类 :如海陆风日变化动态示意图。 气象数据类 :关注降水、气温、风等气象要素的各类常见统计图。 3. 关注学术前沿情境 新型试题载体 :如碳中和背景下的碳源/汇测算。 极端天气预测 :要紧密结合原理,从动态的角度理解天气系统的变化。 可以预测,今后的高考命题大气运动依然是热门方向,但更多的会依托实际的天气现象和近年来出现的热门天气为背景。来考察学生对大气运动知识的理论推理与借鉴运用的分析能力,涉及到“原理迁移+时空推理+现实决策”三重逻辑链 。
综合题 2021年江苏卷23题; 考查:气温的影响因素、气温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
选择题 2022年江苏卷7-9题;考查:冷锋、暖锋、锋面气旋、气温
综合题 2022年江苏卷24题; 考查:气温、降水的影响因素
选择题 2023年江苏卷8-13题;考查:等压面与等压线的判读、冷锋、锋面气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海-气相互作用
选择题 2024年江苏卷6-7题;考查:新概念、锋与天气、锋面气旋
考点1 冷锋、气温的时间变化、气温的空间分布、气温的影响因素 (2025·江苏南京·一模)霜冻线是指地表温度为0℃的一条曲线,是划分霜冻区域的标志。下图为我国某月三个不同日期8时的霜冻线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月份最可能是( ) A.4月 B.6月 C.10月 D.12月 2.推测爱心形闭合霜冻线的日期为( ) A.14日 B.20日 C.30日 D.一直存在 3.影响爱心形闭合霜冻线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地形地势 C.海陆位置 D.城市聚落 1.锋与天气 2.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 【规律】在对流层中,正常情况下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C;在平流层中,整体上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上升。 2)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规律】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受太阳辐射影响 ②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南半球海洋面积大 ③北半球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向北凸出。7月份相反。 ④北半球7月份最高的不在赤道,而是在北回归线附近的撒哈拉沙漠内部。 3.气温的时间变化 (1)日变化: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的干扰,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当地地方时14:00左右。 (2)气温的日较差: 下垫面(大陆大于海洋),地势、晴天大 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山谷>山峰;低纬度>高纬度;晴天>阴天。 (3)年变化:气温在一年中的最高值、最低值并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最弱的月份,而是有所滞后。 陆地的气温极值月份为1月、7月,海洋的气温极值月份则为2月、8月。 (4)气温年较差: 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高纬度>低纬度。 4.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纬度位置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因为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越大(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海陆位置: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地区冬夏两季获得的热量差值要大于海洋地区,离海洋越近的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年较差较小。离海洋越远的地区,大陆性越强,年较差越大。 ③地形:海拔越高,年较差越小。 ④天气:云雨多的地区要小于云雨少的地区。 ⑤植被:有植被的地区要小于裸地。
考点2 降水的影响因素、自然要素间的联系 (新考向·冷流雪)冷流雪也称“冷流降雪”,强冷空气的到来是冷流暴雪的重要动力因素。当冷空气南下时,海面上方的暖湿空气升至一定高度凝结成雪花飘落下来,形成降雪。如图(左)示意2023年12月16日06时-17日06时山东省部分地区冷流暴雪降水实况,如图(右)示意山东烟台海边沙滩的“提拉米苏雪”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有关烟台、威海一带冷流雪形成机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冷空气南下经过温暖海面,海面蒸发增强 ②暖湿空气主动向冷空气方向水平运动 ③冷空气迫使暖湿空气抬升,水汽凝结成雪 ④海陆热力差异导致垂直对流显著 ⑤强冷空气使渤海海冰覆盖率偏高,提高冷流雪强度 A.①③⑤B.①③④C.②③④D.③④⑤ 2.由于冬天降雪较多,烟台和威海两个海滨城市,形成了独特的海滨雪城风貌,被称为“中国雪窝”。该现象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沿海暖流增温增湿B.地形对东南季风抬升 C.冷流雪与锋面雪叠加D.渤海海域冬季表层水温较高 3.“提拉米苏雪”因其表面覆盖沙尘或沙子,呈现出类似提拉米苏蛋糕的分层结构而得名。下列有关烟台、威海等地“提拉米苏雪”的形成过程,符合地理事实的是( ) ①退潮,地表径流携带泥沙堆积 ②退潮,形成沙——雪——沙相间的“提拉米苏雪” ③退潮,沙滩裸露,当地降暴雪 ④涨潮,海水裹挟大量泥沙沉积 ⑤涨潮,西北风搬运远处沙尘覆盖 ⑥涨潮,冬季风减弱,工业污染、生活取暖的粉尘沉降 ⑦暴雪停止,气温低,积雪融化少 ③-⑦-④-② B.⑥-③-①-② C.⑤-③-⑥-②D.③-⑦-⑤-② 降水的影响因素 1)降水的形成条件 气流上升达到过饱和状态。 充足的水汽供应。 足够的凝结核。 2)降水的类型 对流雨(热雷雨):热带雨林、夏季午后。 地形雨: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 锋面雨:温带。 台(飓)风雨:热带洋面低压。 气旋雨:低压降水。 3)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 风:西风低压带多雨;其余少雨;吹海风多雨,吹陆风少雨;注意大湖效应 海陆位置:临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山地迎背风坡:迎风坡多地形雨;背风坡焚风效应少雨;谷地多夜雨 洋流:暖流增湿,寒流减湿 天气系统:低压上升气流多雨,高压下沉气流少雨;冷锋锋后降水,暖锋锋前降水 人类活动: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等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城市“雨岛效应”等 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影响某个地区的降水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发生作用使当地的降水更加复杂,我们在分析的时候要找到其主导因素,还要从综合的角度全面分析,才能搞清某个地区的降水类型和特征。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特征的形成,就是受到海陆位置、西风、北大西洋暖流、平原与山脉东西走向、地势低平、海岸曲折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025·陕西汉中·二模)热带气旋“沙欣”于2021年9月24日诞生于孟加拉湾,同年10月3日在阿曼东北海岸登陆,成为130年以来首次影响阿曼北部的热带气旋。下图示意热带气旋“沙欣”移动轨迹。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热带气旋“沙欣”从南亚次大陆进入阿曼湾后,其强度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原因是( )
A.加强,获得水汽补充 B.加强,受狭管效应影响
C.减弱,北侧陆地阻挡 D.减弱,受东北季风控制
2.热带气旋“沙欣”登陆后给阿曼北部带来的天气现象是( )
A.高温 B.暴雨 C.寒潮 D.雾霾
(2025·河北秦皇岛·二模)下图为全球和南、北半球1月、7月月平均气温及冰雪覆盖面积对应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①②③折线分别代表的平均气温为( )
A.南半球、北半球、全球平均 B.北半球、全球平均、南半球
C.北半球、南半球、全球平均 D.南半球、全球平均、北半球
4.导致南、北半球月平均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地形 D.洋流
(2025·重庆·模拟预测)四季变化与自然轮回、植物生长、物产品质、人类生活等息息相关。春夏秋冬四季开始时间受纬度、海拔、海陆距离等多因素综合影响。下图是我国东北地区近40年平均夏季和冬季开始时间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5.对东北地区夏冬季开始时间影响最小的是( )
A.纬度高低 B.离海远近 C.海拔高低 D.土壤厚度
6.导致东北地区夏季和冬季开始时间南北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 B.地形起伏 C.大气环流 D.海-气作用
7.图中夏秋季时间最长的地点是( )
A.沈阳 B.长春 C.哈尔滨 D.漠河
(2025·辽宁·模拟预测)华西秋雨是夏秋转换时节,副热带高压南移,南下的冷空气与来自副热带高压西南侧的暖湿空气相遇,形成的长时间阴雨天气。华西秋雨北区包括陕西南部大部、宁夏南部和甘肃南部,南区包括湖北西部、湖南西部、重庆、四川东部、贵州北部以及陕西南部。2022年秋雨出现了异常,给西北地区农业造成严重危害。如图示意华西秋雨形成的天气形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2022年华西秋雨的异常表现为( )
①“南”早“北”晚 ②“北”早“南”晚 ③“北”多“南”少 ④“南”多“北”少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推测2022年华北地区( )
A.台风较多 B.夏季凉爽 C.冬季温暖 D.雨季偏长
(2025·湖南·二模)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经裕溪河与长江相连,近地面偏东风较多,东南岸的银屏山与东南岸线走势较为一致,山体海拔最高达到500m,且离巢湖沿岸距离较近。下面分别为2016年巢湖地区雾日分布图和雾生、雾消时间概率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巢湖西南岸大雾日数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面温度低 ②大气环流影响强 ③空气湿度大 ④地势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巢湖附近地区近岸与远岸大雾时间差异及原因是近岸站点( )
A.雾生成时间晚于远岸,辐射降温慢
B.雾生成时间早于远岸,辐射降温快
C.雾消散时间晚于远岸,辐射增温快
D.雾消散时间早于远岸,辐射增温慢
12.巢湖东南岸有利于大雾形成的条件是( )
A.偏北气流弱,湖面有雾 B.偏北气流强,湖面有雾
C.偏北气流弱,湖面无雾 D.偏北气流强,湖面无雾
(2025·黑龙江吉林·二模)气温和降水是影响积雪深度和日数的主要因子,但其作用随季节而不同。大兴安岭北部冻土区是中国三大稳定积雪区之一,是东北地区的雪深最深、积雪时长最长的区域。下图示意1974—2020年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积雪深度及日数年内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根据材料可知1974-2020年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 )
A.月均温越低,积雪深度越厚 B.月均降水量越多,积雪天数越多
C.秋季积雪速度小于春季融雪速度 D.2月份降雪量达到最大
14.每年10月—次年1月,影响该地区积雪深度增加的主要因素为( )
A.最低气温 B.最高气温 C.降水天数 D.降水总量
(2025·广西柳州·三模)我国某县(区)的山区有较大规模的传统梯田,当地通过冬水田、冲冲田、囤水田等一田多用的梯田水利技术实现有效灌溉。图1为该县(区)多年气候资料。图2为当地梯田水技术年内时空组合形式示意图,其中的四幅小图的具体位置有所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序号表示的梯田类型分别是( )
A.①囤水田 ②冬水田 ③冲冲田 B.①囤水田 ②冲冲田 ③冬水田
C.①冬水田 ②冲冲田 ③囤水田 D.①冬水田 ②囤水田 ③冲冲田
16.该县(区)积温已经满足水稻一年两熟条件,但梯田只种一季,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A.春季旱情较重 B.夏季洪水频繁 C.秋季气温太低 D.山地水温较低
17.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A.重庆西部地区 B.江苏苏南地区 C.甘肃河西走廊 D.广西东南沿海
(2025·湖南·三模)2009年2月7日澳大利亚东南部发生重大山火。研究表明,该山火的发生和蔓延与锋面系统关系密切。下图示意该锋面过境前后暖气团(图1)和冷气团(图2)分别从96小时前的不同高度移动到火灾区域的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该锋面系统为( )
A.暖锋 B.准静止锋 C.冷锋 D.锢囚锋
19.该锋面过境前该区域的天气状况为( )
A.高温﹑干燥 B.低温﹑湿度大 C.低温、干燥 D.高温、湿度大
20.关于该山火的发生和蔓延与锋面天气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山火发生在过境后 B.过境前火势蔓延快 C.过境时火势上升快 D.过境后的火势减弱
二、综合题
21.(2025·湖南·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流砂”景观位于云南进入西藏219国道丙察察路段的怒江边上(图1)。“大流砂”宽约300m,高约900m,坡面有大量碎石,由上至下呈发散状分布直至坡底。公路所处峡谷的谷底自然生长着大量仙人掌。图2示意“大流砂”位置。
(1)推断该段峡谷夏季的气候特征,并说明理由。
(2)从地质作用的角度,分析“大流砂”景观的成因。
(3)受“大流砂”影响,此路段被当地人称之为“死亡谷”。请描述“大流砂”给此路段通行带来危险的具体表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