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物质的分类、变化和性质题型01 物质的分类知识积累1.纯净物:由 物质组成的。(可用化学符号表示)2.混合物: 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3.氧化物:由 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 的 。(注:含氧化合物包含氧化物。)4.单 质:由 元素组成的 。5.化合物:由 元素组成的 。(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6.酸:在水中解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 的化合物。7.碱:在水中解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 的化合物。8.盐:由 (或 )与 组成的化合物。9.有机物: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或碳酸氢盐)以外的含 的化合物。【典例1】2024年10月30日,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四氧化二氮(N2O4)是该火箭的推进剂,四氧化二氮不属于A.纯净物 B.化合物 C.氧化物 D.单质【变式1-1】下列各组物质中,是按照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A.氧气、氧化汞、水银 B.红磷、一氧化碳、空气C.金刚石、高锰酸钾、液氧 D.铁粉、冰水混合物、氧化铜【变式1-2】正确区分物质类别对于化学学习非常重要。下列物质归类正确的是A.混合物:铁锈、浓硫酸、石灰石B.氧化物:干冰、氧气、氧化铝C.单质:水、液态氮、金刚石D.碱:生石灰、苛性钠、熟石灰【变式1-3】下列属于有机物的是A.葡萄糖 B.氯酸钾 C.碳酸 D.石墨题型0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积累1.物理变化: 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变化时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2.化学变化: 叫化学变化。变化时常有的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化学变化一定伴随能量改变。3. 判断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依据: 生成4.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 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 同时发生化学变化。5.常见的物理变化:破碎、弯曲、拉丝、压片、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铸造、灯泡通电发光、活性炭吸附色素、金属导电、压强过大导致爆炸(气球、轮胎、高压锅)等。6.常见的化学变化:物质燃烧、汽油火药等爆炸、发酵、酿酒、发霉、腐烂、金属生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杀菌消毒、物质分解等。【典例2】《天工开物 杀青篇》中记载了古法制纸工艺。下列一定发生化学反应的步骤是A.斩竹漂塘 B.煮楻足火C.荡料入帘 D.覆帘压纸【变式2-1】成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下列有关成语中,本意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刻舟求剑 B.铁杵成针C.点火起航 D.滴水成冰【变式2-2】我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下列酿酒的主要步骤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蒸煮粮食 B.加曲发酵 C.过滤残渣 D.高温灭菌【变式2-3】下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日照香炉生紫烟 B.山寺桃花始盛开C.轻舟已过万重山 D.春江水暖鸭先知题型03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知识积累1.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 。2.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 。【典例3】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水蒸气凝华成窗上的冰花——分子不再运动B.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C.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变化D.热水能使压瘪的乒乓球复原——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分子间距离增大【变式3-1】如图所示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以上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3)结合上图,从原子、分子的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变式3-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氢气燃烧并降至室温的微观示意图。(1)从微观过程可分析出,变化Ⅰ的变化过程属于 (填“物理/化学”)变化。(2)变化Ⅰ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最小微粒的名称是 。从微观的角度看,变化Ⅰ和变化Ⅱ的本质区别是 。(3)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写序号);A.分子的种类不变 B.分子大小不变C.分子的数目改变 D.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变(4)根据上图能获得很多信息,写出一条与化学反应有关的信息 。【变式3-3】用“”和“”分别表示氧原子和汞原子,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填“分子”或“原子”)。(2)结合该图示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3)该反应的反应类型是 。题型04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识积累1.物理性质: 的性质。包括:颜色、 、熔点、沸点、 、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2.化学性质: 的性质。可燃性、 、还原性、活泼性、 、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典例4】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氢气难溶于水 B.一氧化碳有毒性C.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D.常温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变式4-1】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A.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B.加热碱式碳酸铜生成了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C.氧气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易溶于水D.白磷自燃【变式4-2】已知纸条在空气中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会燃烧。小明将纸条分别紧紧卷在木棒和铁棒上,加热纸条(如图),木棒上的纸条立即燃烧,而铁棒上的纸条不会立即燃烧。据此推测木棒和铁棒具有不同的A.密度 B.硬度 C.导热性 D.熔点【变式4-3】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检验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是否变浑浊B.鉴别白醋和白酒——闻气味C.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点燃D.分离炭粉和铁粉——磁铁吸引题型05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知识积累氮气 作保护气;氮气 ,用作制冷剂;氦气 ,且化学性质稳定,可作探空气球;液氧具有 ,用于火箭推进剂;氧气能 ,可用于医疗急救;稀有气体通电时会 ,可用于制作霓虹灯;稀有气体 ,可作保护气;金刚石 ,用于切割玻璃、做钻头;石墨质软、深灰色、有滑腻感,用作 ;有导电性,用作 ;木炭具有可燃性可作 ;活性炭具有 性,可用于净水、防毒面具、制糖工业脱色;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 ;干冰升华吸热,可作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于 。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可用作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用做燃料;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用于 ;酒精具有可燃性,用作 ;铜有良好的导电性,用于制 ;浓硫酸有吸水性,用作某些气体的 ;盐酸能与碳酸钙反应,可除去水壶中的 ;氢氧化钠易潮解,可做某些气体的 ;熟石灰能与酸反应,可 ;氢氧化钠可以与油脂反应,生活中可以用来 ;纯碱能与酸反应,可治疗 ;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用做食品 。【典例5】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相符的是选项 物质 性质 用途A 氧气 助燃性 作嫦娥七号发动机燃料B 稀有气体 通电可发出不同颜色光 作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保护气C 氮气 沸点低 作制冷剂D 氦气 通常条件下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探空气球A.A B.B C.C D.D【变式5-1】下列物质性质与用途,不具有对应关系的是A.酒精具有可燃性,用作燃料 B.金刚石硬度大,用于切割玻璃C.氮气难溶于水,用作保护气 D.氖气通电时发出橘红色光,用作霓虹灯填充气【变式5-2】下列物质性质与用途相对应的是A.熟石灰能和酸发生中和反应,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B.钛合金与人体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可用于航空业制造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D.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以用来作装饰品【变式5-3】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性质决定。下列性质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冶炼金属B.熟石灰能与酸反应——改良酸性土壤C.金刚石硬度大——裁割玻璃D.烧碱能与酸反应——治疗胃酸过多题型06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知识积累1.化合反应:由 的反应。表达式:A+B+…… → E (“多变一”)2.分解反应:由 的反应。表达式:AB→A+B+……。( “一变多”)3.置换反应:由 反应,生成 的反应。特点:反应物、生成物都是两种;物质种类分别是单质与化合物。表达式:A+BC→B+AC( “一换一”)3.复分解反应:由 ,生成 的反应。特点:反应前后 不变。表达式:AB+CD→AD+CB( “双交换”)4. 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反应:① 还原金属氧化物;②碱与 反应;③有机物与 的反应。【典例6】下列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是A. B.C. D.【变式6-1】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事实,书写及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A. 化合反应B. 置换反应C. 分解反应D.复分解反应【变式6-2】如图所示的微观反应,不同的小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A.置换反应 B.化合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变式6-3】下列关于复分解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B.反应物必须全部溶于水C.生成物一定有盐D.反应物一定有酸题型07 非基本反应类型知识积累1.氧化反应:物质与 发生的反应;包括物质与氧气反应和与含氧化合物中的氧反应。2.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 的反应;3.中和反应: 作用生成 的反应。中和反应是 的一种。【典例7】单晶硅是制作电子集成电路的基础材料。工业上通过以下反应将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硅()转化为硅:,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二氧化硅发生了氧化反应 B.碳发生了还原反应C.碳表现还原性 D.该反应中没有化合价的变化【变式7-1】下列对于化学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若C、D分别为单质和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B.若C、D分别是盐和水,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C.若A、B、C、D都是化合物,该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D.若A为碱溶液,B为盐溶液,则C和D可能是两种沉淀【变式7-2】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酸中都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酸B.常温下,等于7的水溶液呈中性,则呈中性的水溶液一定等于7C.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D.复分解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不变,则元素化合价不变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变式7-3】科学家探索用CO除去,该研究涉及的一个反应为:,其中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A. B.CO C. D.S题型08催化剂知识积累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 ,而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一变两不变)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3.探究某物质是否为某反应的催化剂实验的设计思路:(1)改变反应速率:设计 实验,观察加入该物质前后化学反应速率是否改变。(2)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称量该物质在反应前后的 是否发生变化。(3)化学性质不变:一般进行 ,观察重新加入反应物的现象和原来的现象是否相同。【典例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解双氧水的催化剂只有二氧化锰B.双氧水只有加入了二氧化锰才会分解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的剩余固体中的二氧化锰是催化剂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起催化作用【变式8-1】如图所示,过氧化氢在催化剂碘化钾(KI)的作用下迅速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氧气遇到发泡剂时,会使得溶液中的泡沫急剧膨胀,并从容器中溢出,形成类似大象牙膏般的泡沫喷涌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碘化钾中钾离子符号为K1+B.加入催化剂后,过氧化氢生成的氧气更多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改变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同【变式8-2】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预期目的或效果的是A.图1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B.图2证明CH4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图3证明生石灰固体与水混合放热 D.图4证明MnO2是分解的催化剂【变式8-3】催化剂可改变反应速率,氯化铁对过氧化氢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为比较二氧化锰和氯化铁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用下图左装置进行对比实验:启动传感器,注入过氧化氢溶液。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分析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初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不为0,原因是 。(2)反应结束,氧气体积分数达到相同的值,说明 。(3)使过氧化氢分解较快的催化剂是 ,判断依据是 。(4)某实验小组设计如图实验对过氧化氢分解继续探究。下列说法合理的是______(填标号)。A.对比实验甲和乙,探究H2O2浓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B.对比实验乙和丁,探究MnO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C.对比实验甲和丙,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答案和解析题型01 物质的分类知识积累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可用化学符号表示)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3.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注:含氧化合物包含氧化物。)4.单 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5.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6.酸:在水中解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7.碱:在水中解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8.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9.有机物: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或碳酸氢盐)以外的含碳的化合物。【典例1】2024年10月30日,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四氧化二氮(N2O4)是该火箭的推进剂,四氧化二氮不属于A.纯净物 B.化合物 C.氧化物 D.单质【答案】D【详解】四氧化二氮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该纯净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因此该物质属于化合物,该化合物是由氮元素与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因此该物质属于氧化物,所以不属于单质。故选D。【变式1-1】下列各组物质中,是按照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A.氧气、氧化汞、水银 B.红磷、一氧化碳、空气C.金刚石、高锰酸钾、液氧 D.铁粉、冰水混合物、氧化铜【答案】B【详解】A、氧气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氧化汞是由汞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水银是汞的俗称,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红磷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一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符合题意;C、金刚石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高锰酸钾是由钾、锰、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液氧是液态的氧气,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D、铁粉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氧化铜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变式1-2】正确区分物质类别对于化学学习非常重要。下列物质归类正确的是A.混合物:铁锈、浓硫酸、石灰石B.氧化物:干冰、氧气、氧化铝C.单质:水、液态氮、金刚石D.碱:生石灰、苛性钠、熟石灰【答案】A【详解】A、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还含有其它成分,属于混合物;浓硫酸中含有硫酸和水,属于混合物;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含有其它成分,属于混合物,故A分类正确;B、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氧化铝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B分类错误;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液态氮、金刚石均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C分类错误;D、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氢氧根离子,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是由钙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属于碱;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属于碱,故D分类错误;故选A。【变式1-3】下列属于有机物的是A.葡萄糖 B.氯酸钾 C.碳酸 D.石墨【答案】A【详解】A、葡萄糖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符合题意;B、氯酸钾是由钾、氯、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含碳元素,属于无机物,故不符合题意;C、碳酸中虽然含有碳元素,但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属于无机物,故不符合题意;D、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不属于化合物,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题型0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积累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变化时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变化时常有的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化学变化一定伴随能量改变。3. 判断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4.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5.常见的物理变化:破碎、弯曲、拉丝、压片、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铸造、灯泡通电发光、活性炭吸附色素、金属导电、压强过大导致爆炸(气球、轮胎、高压锅)等。6.常见的化学变化:物质燃烧、汽油火药等爆炸、发酵、酿酒、发霉、腐烂、金属生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杀菌消毒、物质分解等。【典例2】《天工开物 杀青篇》中记载了古法制纸工艺。下列一定发生化学反应的步骤是A.斩竹漂塘 B.煮楻足火C.荡料入帘 D.覆帘压纸【答案】B【详解】A、斩竹漂塘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煮楻足火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C、荡料入帘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覆帘压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变式2-1】成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下列有关成语中,本意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刻舟求剑 B.铁杵成针C.点火起航 D.滴水成冰【答案】C【详解】A、刻舟求剑过程中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铁杵成针过程中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C、点火起航过程中涉及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D、滴水成冰过程中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C。【变式2-2】我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下列酿酒的主要步骤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蒸煮粮食 B.加曲发酵 C.过滤残渣 D.高温灭菌【答案】C【详解】A、蒸煮粮食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发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过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D、高温灭菌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变式2-3】下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日照香炉生紫烟 B.山寺桃花始盛开C.轻舟已过万重山 D.春江水暖鸭先知【答案】B【详解】A、“日照香炉生紫烟”是说香炉峰在阳光照射下升起紫色烟霞,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山寺桃花始盛开”,桃花盛开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轻舟已过万重山”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春江水暖鸭先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题型03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知识积累1.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改变。2.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典例3】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水蒸气凝华成窗上的冰花——分子不再运动B.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C.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变化D.热水能使压瘪的乒乓球复原——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分子间距离增大【答案】A【详解】A、水蒸气凝华成窗上的冰花,是因为分子间间隔变小,解释错误;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分子构成不同,解释正确;C、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氯气由氯分子构成,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解释正确;D、热水能使压瘪的乒乓球复原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分子间距离增大,解释正确;故选A。【变式3-1】如图所示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以上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3)结合上图,从原子、分子的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答案】(1)(2)化合反应(3)原子【详解】(1)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了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2)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为两种,生成物为一种,符合“多变一”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填:化合反应;(3)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则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粒子是原子。故填:原子。【变式3-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氢气燃烧并降至室温的微观示意图。(1)从微观过程可分析出,变化Ⅰ的变化过程属于 (填“物理/化学”)变化。(2)变化Ⅰ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最小微粒的名称是 。从微观的角度看,变化Ⅰ和变化Ⅱ的本质区别是 。(3)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写序号);A.分子的种类不变 B.分子大小不变C.分子的数目改变 D.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变(4)根据上图能获得很多信息,写出一条与化学反应有关的信息 。【答案】(1)化学(2) 氢原子和氧原子 分子是否发生改变(3)ABD(4)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发生改变(合理即可)【详解】(1)由变化Ⅰ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此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从微观示意图看出,变化Ⅰ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最小微粒的名称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由变化Ⅰ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属于化学变化;变化Ⅱ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属于物理变化;从宏观的角度看,变化一和变化二的本质区别为是否生成新物质;从微观的角度微粒的变化可知,变化I、变化Ⅱ的本质区别是分子是否发生改变;(3)变化Ⅱ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的种类、分子大小、分子的数目、分子的化学性质均不变;故选ABD;(4)根据如图与化学反应有关的信息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发生改变等。【变式3-3】用“”和“”分别表示氧原子和汞原子,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填“分子”或“原子”)。(2)结合该图示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3)该反应的反应类型是 。【答案】(1)原子(2)在一定条件下,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3)分解反应【详解】(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该反应中,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原子;(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结合该图示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在一定条件下,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3)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题型04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识积累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典例4】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氢气难溶于水 B.一氧化碳有毒性C.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D.常温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答案】B【分析】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详解】A、难溶于水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毒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属于化学性质,选项符合题意;C、通电发光是物理变化,因此通电能发光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D、颜色气味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变式4-1】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A.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B.加热碱式碳酸铜生成了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C.氧气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易溶于水D.白磷自燃【答案】C【详解】A、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该性质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B、加热碱式碳酸铜生成了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该性质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C、氧气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易溶于水,该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D、白磷自燃,该性质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故选:C。【变式4-2】已知纸条在空气中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会燃烧。小明将纸条分别紧紧卷在木棒和铁棒上,加热纸条(如图),木棒上的纸条立即燃烧,而铁棒上的纸条不会立即燃烧。据此推测木棒和铁棒具有不同的A.密度 B.硬度 C.导热性 D.熔点【答案】C【详解】铁棒上的纸条不会立即燃烧,而木棒上的纸条立即燃烧,可以推断出铁棒和木棒具有不同的导热性,铁棒可以快速导热,使纸所在位置温度升高比较慢,达不到纸条的着火点。故选C。【变式4-3】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检验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是否变浑浊B.鉴别白醋和白酒——闻气味C.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点燃D.分离炭粉和铁粉——磁铁吸引【答案】C【详解】A、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能达到实验目的;B、白醋和白酒的气味不同,可以用闻气味的方式加以区别,能达到实验目的;C、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故一氧化碳不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铁粉可以被磁铁吸引,炭粉不能被磁铁吸引,可以分离,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C。题型05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知识积累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作保护气;氮气沸点低,用作制冷剂;氦气密度小,且化学性质稳定,可作探空气球;液氧具有助燃性,用于火箭推进剂;氧气能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作霓虹灯;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金刚石硬度大,用于切割玻璃、做钻头;石墨质软、深灰色、有滑腻感,用作铅笔芯;有导电性,用作电极、电刷;木炭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净水、防毒面具、制糖工业脱色;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干冰升华吸热,可作制冷剂;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于灭火。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可用作温室气肥;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用做燃料;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用于冶炼金属;酒精具有可燃性,用作燃料;铜有良好的导电性,用于制导线;浓硫酸有吸水性,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盐酸能与碳酸钙反应,可除去水壶中的水垢;氢氧化钠易潮解,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熟石灰能与酸反应,可改良酸性土壤;氢氧化钠可以与油脂反应,生活中可以用来除油污;纯碱能与酸反应,可治疗胃酸过多;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用做食品干燥剂。【典例5】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相符的是选项 物质 性质 用途A 氧气 助燃性 作嫦娥七号发动机燃料B 稀有气体 通电可发出不同颜色光 作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保护气C 氮气 沸点低 作制冷剂D 氦气 通常条件下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探空气球A.A B.B C.C D.D【答案】C【详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但氧气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 错误;B、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作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保护气;稀有气体通电可发出不同颜色光,可用于电光源, 错误;C、氮气沸点低,汽化时吸热,可作制冷剂, 正确;D、氦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主要是由于氦气密度小,与通常条件下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关系不大,错误。故选C。【变式5-1】下列物质性质与用途,不具有对应关系的是A.酒精具有可燃性,用作燃料 B.金刚石硬度大,用于切割玻璃C.氮气难溶于水,用作保护气 D.氖气通电时发出橘红色光,用作霓虹灯填充气【答案】C【详解】A、因为酒精具有可燃性,所以酒精可用作燃料,选项A正确;B、因为金刚石硬度大,所以金刚石可用于切割玻璃,选项B正确;C、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氮气可用作保护气,氮气用作保护气与氮气难溶于水无关,选项C不正确;D、因为氖气在通电时发出橘红色光,所以氖气可用作霓虹灯填充气,选项D正确。故选C。【变式5-2】下列物质性质与用途相对应的是A.熟石灰能和酸发生中和反应,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B.钛合金与人体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可用于航空业制造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D.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以用来作装饰品【答案】C【详解】A、熟石灰能和酸发生中和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与配制农药泼尔多液不对应,不符合题意;B、钛合金与人体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可用于制造人造骨,与用于航空业制造不对应,不符合题意;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符合题意D、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用于裁玻璃等,与用来做装饰品不对应,不符合题意;故选:C。【变式5-3】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性质决定。下列性质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冶炼金属B.熟石灰能与酸反应——改良酸性土壤C.金刚石硬度大——裁割玻璃D.烧碱能与酸反应——治疗胃酸过多【答案】D【详解】A、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还原金属氧化物,则可用于冶炼金属,该选项正确;B、熟石灰为氢氧化钙的俗称,能和酸反应,则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该选项正确;C、金刚石为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则可裁割玻璃,该选项正确;D、烧碱为氢氧化钠的俗称,随能和酸反应,但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该选项不正确。故选D。题型06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知识积累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表达式:A+B+…… → E (“多变一”)2.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表达式:AB→A+B+……。( “一变多”)3.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特点:反应物、生成物都是两种;物质种类分别是单质与化合物。表达式:A+BC→B+AC( “一换一”)3.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特点: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表达式:AB+CD→AD+CB( “双交换”)4. 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反应:①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②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③有机物与氧气的反应。【典例6】下列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是A. B.C. D.【答案】D【详解】A、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B、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C、该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D、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正确;故选:D。【变式6-1】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事实,书写及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A. 化合反应B. 置换反应C. 分解反应D.复分解反应【答案】C【详解】A、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B、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银的位置排在氢之后,银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故选项错误;C、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D、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向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的生成物中铁是单质,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故选:C。【变式6-2】如图所示的微观反应,不同的小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A.置换反应 B.化合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答案】C【分析】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一种新的单质与一种新的化合物;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详解】根据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分解反应,故选:C。【变式6-3】下列关于复分解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B.反应物必须全部溶于水C.生成物一定有盐D.反应物一定有酸【答案】C【详解】A、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这个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故A错误;B、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不一定全部溶于水,例如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钙是不溶于水的,故B错误;C、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复分解反应包括五种,分别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酸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酸和盐反应生成另一种酸和盐;碱和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盐;盐和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故复分解反应中一种生成物一定是盐,故C正确;D、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不一定有酸,例如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钠,故D错误;故选:C。题型07 非基本反应类型知识积累1.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包括物质与氧气反应和与含氧化合物中的氧反应。2.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去的反应;3.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一种。【典例7】单晶硅是制作电子集成电路的基础材料。工业上通过以下反应将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硅()转化为硅:,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二氧化硅发生了氧化反应 B.碳发生了还原反应C.碳表现还原性 D.该反应中没有化合价的变化【答案】C【详解】A、物质失去氧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二氧化硅失去氧变成硅,发生了还原反应,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物质得到氧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碳得到氧变成一氧化碳,发生了氧化反应,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物质夺取氧的性质是还原性,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碳得到氧变成一氧化碳,则碳表现还原性,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在该反应中硅元素由+4价变为0价,碳元素由0价变为+2价,反应前后碳元素、硅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变化,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变式7-1】下列对于化学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若C、D分别为单质和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B.若C、D分别是盐和水,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C.若A、B、C、D都是化合物,该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D.若A为碱溶液,B为盐溶液,则C和D可能是两种沉淀【答案】D【详解】A.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例如,此选项错误;B.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例如,此选项错误;C. 若A、B、C、D都是化合物,该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此选项错误;D. 若A为碱溶液,B为盐溶液,则C和D可能是两种沉淀,例如,此选项正确;故选D。【变式7-2】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酸中都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酸B.常温下,等于7的水溶液呈中性,则呈中性的水溶液一定等于7C.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D.复分解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不变,则元素化合价不变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答案】B【详解】A、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但含有氢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酸,如H2O,故选项推理错误;B、常温下,pH等于7的水溶液显中性,则呈中性的水溶液pH一定等于7,故选项推理正确;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推理错误;D、复分解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不变,但各元素化合价不变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如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推理错误。故选B。【变式7-3】科学家探索用CO除去,该研究涉及的一个反应为:,其中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A. B.CO C. D.S【答案】A【详解】反应后,SO2失去氧变为S,SO2是氧化剂,发生的是还原反应;CO得到氧变为CO2,CO是还原剂,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故选:A。题型08催化剂知识积累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一变两不变)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3.探究某物质是否为某反应的催化剂实验的设计思路:(1)改变反应速率:设计对比实验,观察加入该物质前后化学反应速率是否改变。(2)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称量该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3)化学性质不变:一般进行重复实验,观察重新加入反应物的现象和原来的现象是否相同。【典例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解双氧水的催化剂只有二氧化锰B.双氧水只有加入了二氧化锰才会分解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的剩余固体中的二氧化锰是催化剂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起催化作用【答案】D【详解】A、分解双氧水的催化剂并不是只有二氧化锰,氧化铜等也能作为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双氧水并不是只有加入了二氧化锰才会分解,不加入二氧化锰,双氧水也能分解,只是分解速率比较慢,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则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的剩余固体中的二氧化锰是生成物之一,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起催化作用,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变式8-1】如图所示,过氧化氢在催化剂碘化钾(KI)的作用下迅速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氧气遇到发泡剂时,会使得溶液中的泡沫急剧膨胀,并从容器中溢出,形成类似大象牙膏般的泡沫喷涌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碘化钾中钾离子符号为K1+B.加入催化剂后,过氧化氢生成的氧气更多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改变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同【答案】C【详解】A 、离子的表示方法是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碘化钾中钾离子符号为K+,不是K1+, 错误;B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加入催化剂后,过氧化氢生成氧气的量不变, 错误;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正确;D、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错误。故选C。【变式8-2】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预期目的或效果的是A.图1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B.图2证明CH4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图3证明生石灰固体与水混合放热 D.图4证明MnO2是分解的催化剂【答案】C【详解】A、将水倒入盛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拧紧瓶盖后瓶子变瘪,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或能与水反应,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一定能和水反应。A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不符合题意;B、CH4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于石灰水是液体,图2只能证明CH4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无法证明水的生成。B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不符合题意;C、生石灰固体与水混合是放热反应,容器内的压强会因温度升高而增大,红墨水左端下降,右端上升。C能达到预期目的,符合题意;D、要证明MnO2是H2O2分解的催化剂,必须证明MnO2在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D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择C。【变式8-3】催化剂可改变反应速率,氯化铁对过氧化氢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为比较二氧化锰和氯化铁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用下图左装置进行对比实验:启动传感器,注入过氧化氢溶液。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分析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初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不为0,原因是 。(2)反应结束,氧气体积分数达到相同的值,说明 。(3)使过氧化氢分解较快的催化剂是 ,判断依据是 。(4)某实验小组设计如图实验对过氧化氢分解继续探究。下列说法合理的是______(填标号)。A.对比实验甲和乙,探究H2O2浓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B.对比实验乙和丁,探究MnO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C.对比实验甲和丙,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答案】(1)初始时图A或左装置容器内充满空气,空气中含有氧气(2)催化剂不会增加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质量(3) 二氧化锰/MnO2 产生相同体积的氧气时,使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时所需时间较短(4)AC【详解】(1)初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不为0,原因是初始时图A或左装置容器内充满空气,空气中含有氧气;(2)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故反应结束,氧气体积分数达到相同的值,说明催化剂不会增加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质量;(3)由图B和图C可知,产生相同体积的氧气时,使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时所需时间较短,故使过氧化氢分解较快的催化剂是二氧化锰;(4)A、实验甲和乙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其他因素相同,可以探究过氧化氢浓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符合题意;B、实验乙和丁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变量不唯一,无法探究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不符合题意;C、实验甲和丙中温度不同,其他因素相同,可以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符合题意。故选AC。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