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题型01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 知识积累1.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1) 、 都很小;(2)不停地 且与 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 ;(3)分子间存在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4)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 ,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 。【典例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水分子很小B.酒精温度计放入热水中,液柱升高—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将氧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分子之间有间隔D.瓜果飘香—分子在不停运动【变式1-1】宏观和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温度升高,酒精温度计的液面上升——酒精分子体积变大C.CO与CO2化学性质不同——分子的构成不同D.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金属汞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变式1-2】图1是教材中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装置,图2是化学兴趣小组改进的实验装置图(其中浓氨水有毒,其挥发出的氨气被人体大量吸入不利于健康)。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实验步骤Ⅲ的现象为 ,设置I、II实验的目的是 。(2)如图2所示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步骤1:在B、C试管中各放入一团用无色酚酞溶液浸湿的棉球;步骤2:按图示连接好装置并塞好橡胶塞,注射器内分别吸入相同体积、相同浓度且温度相同的浓氨水,将注射器插入橡胶塞,并将D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步骤3:同时按压注射器活塞,将浓氨水同时加入A、D两支试管中,观察现象。①同时按压注射器活塞,将浓氨水同时加入A、D两支试管中,最先观察到实验现象的是 (填字母)。②实验中同时按压注射器活塞的原因是 。③由该实验可得出结论是 。(3)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变式1-3】常压下:在密闭容器中水蒸气冷凝时,温度与时间的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A.①→②→③水分子本身没发生变化B.水分子间的间隔:①<③C.状态③的水分子不再运动D.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②>① 题型02分子和原子 知识积累1. 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1)常见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非金属氧化物和常见的 ;(2)常见的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 、稀有气体、 、石墨、 等物质;2.分子、原子的概念(1)分子:分子是 。(2)原子:原子是 。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化学变化中, 。4.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 。【典例2】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A.氯化钠 B.过氧化氢 C.汞 D.C60【变式2-1】化学是创造物质的科学,要创造新物质就要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变化规律。下列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分子很小,但有质量,其质量就是它的相对分子质量B.原子能直接构成物质,也可以变成离子、组合成分子间接构成物质C.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其质量几乎不变D.原子由更小的微粒构成【变式2-2】下面关于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反应说法正确的有A.在反应中,氢分子变成氢原子,氯分子变成氯原子,它们相互结合成新的分子是氯化氢分子B.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氯气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氯分子C.在这个反应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原子D.该反应的类型属于分解反应【变式2-3】2024年7月26日,巴黎奥运会主火炬采用了轻质、高效、安全的生物丙烷燃料。生物丙烷来自可再生原料,有助于减少碳排放,体现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如图是丙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丙、丁都属于空气成分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都没变 D.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题型03原子的结构 知识积累1.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 电的原子核和带 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由带 电的质子和的中子构成。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 , 相反。3.注意点(1)不同种类的原子 不同;(2)核电荷数= = ;(3)质子数 中子数;(4)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 。4.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原子核外电子是 。(2)离核近的电子能量 ,离核远的电子能量 。(3)第一层最多 个电子;第二层最多 个电子;最外层最多 个电子。【典例3】卢瑟福在测定原子构成时做了如下实验:用粒子(带正电荷的氦核)轰击一张极薄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粒子通过了金箔,极少数粒子发生偏转或被弹回。根据上述现象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A.金原子核带负电荷 B.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排列C.金原子核的质量比粒子的质量大得多 D.金原子质量与氦核质量相当【变式3-1】据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最近研制成了以锶原子做钟摆的“光格钟”,成了世界上最精确的钟。已知一种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8,其质子数是38,则这种锶原子中的微粒总数A.38 B.50 C.88 D.126【变式3-2】第24届冬奥会运用的5G通信技术是一大科技亮点,5G通信芯片是用氮化镓材料制成的。如图是镓(Ga)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镓元素位于第四周期 B.镓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1C.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Ga3+ D.氯化镓的化学式为Ga2Cl【变式3-3】下列有关原子的结构说法正确的是A.电子离原子核越远,它的能量越高B.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一定是金属的原子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化学性质一定相似D.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 题型04离子 知识积累1.概念:带电的 叫做离子。2. 分类(1)阳离子带 电(质子数 电子数)(2)阴离子带 电(质子数 电子数)3.离子与原子的关系(1)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为离子。(2)原子变为离子时, 、 没有改变; 、 发生了改变。4.离子的表示(1)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 和 , 在前, 在后,“1” 。(2)离子结构示意图:在离子结构示意图中,用 减去 ,若为正,则带 电荷,为 离子;若为负,则带 电荷,为 离子;所得值的绝对值即为 ;5.常见的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常见的 和 ,如氢氧化钠、硫酸铜等物质。【典例4】下图形象地表示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钠原子易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易得到一个电子B.氯化钠是由带电的离子构成的,因此氯化钠是显电性的C.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后,原子核没有发生变化D.氯离子和钠离子相互作用,形成了新物质氯化钠【变式4-1】如图是5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上述5种微粒只涉及4种元素B.②③⑤表示的微粒性质较稳定C.①②④属于原子,③⑤属于阴离子D.③⑤对应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离子构成【变式4-2】X、Y、Z三种原子形成的三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它们的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A. B. C. D.【变式4-3】下列关于、两种粒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比稳定 ④质量几乎相等 ⑤质子数相等。A.①②⑤ B.②④ C.①③④⑤ D.全部 题型05 相对原子质量 知识积累1.概念:以 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值。2.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式:3.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 +4.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典例5】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是原子质量与12C原子质量的比值C.是一个比值,单位为g D.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原子的实际质量就越大【变式5-1】已知一个硫原子的质量为mg,其相对原子质量为32,则一个相对原子质量为152的铕(Eu)原子的质量为A. B.g C. D.g【变式5-2】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发现了元素镓(Ga),它的原子核内质子数是31,相对原子质量是70,则它的原子核内中子数为A.31 B.39 C.70 D.101【变式5-3】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锢、锑、锦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请完成下列分析及计算:(1)已知粒子中含有a个电子,则R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2)已知可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若一个碘原子的质量为,则该碘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题型06元素 知识积累1.定义:具有相同 (或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 决定3.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 ,原子的种类 ,元素的种类4.元素的分布: 100余种(由此组成了3000多万种物质)(1)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2)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3)生物体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5.物质的组成(宏观上)、构成(微观上)的描述:(1)物质的组成:物质由 组成例: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2)物质的构成:物质由 (或原子、离子)构成例: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典例6】碳-14呼气试验是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常用方法。碳-14与碳-12都属于碳元素,是因为它们的原子具有相同的A.体积 B.质子数 C.中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变式6-1】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加碘食盐”、“增铁酱油”、“高钙牛奶”等等。这里的“碘”、“铁”、“钙”指的是A.元素 B.原子 C.单质 D.分子【变式6-2】中国科学家在月城中发现嫦娥石[CasYFe(PO4)7]。该物质所含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A.磷(P) B.钙(Ca) C.铁(Fe) D.钇(Y)【变式6-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氧 B.硅 C.铝 D.铁 题型07元素周期表 知识积累1.概况: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编制),共一百多种元素, 个周期 个族。2.结构:每一横行是一个 ,共有7个周期,一般每周期以 元素开头,过渡到 元素,以 结尾。3.每格的信息: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占据一格.对于每一格,均包括 、 、 、等内容。【典例7】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M分别代表四种不同的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 B.X和Z处于同一周期C.原子序数: D.最外层电子数:【变式7-1】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的有规律可循。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的局部和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31 Ga镓69.72 32 Ge锗x 33 As砷74.92 34 Se硒78.96A.上述四种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都有4个电子层B.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X大于69.72C.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Ga3-D.硒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6【变式7-2】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面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请根据下表回答问题:(1)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_______(填字母)。A.门捷列夫 B.拉瓦锡 C.道尔顿 D.阿伏加德罗(2)氟元素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能防治龋齿。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3)钠处于元素周期表中第 周期。【变式7-3】如图是教材中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除标出的元素外,表中的数字编号各表示一种元素。请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①所示元素的名称是 。(2)表中②所示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 周期。(3)表中③所示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是 。(4)元素周期表同一横行元素的排列规律是: 。 题型08原子结构示意图与元素周期表 知识积累1. 元素周期表中,原子核外电子排列的规律:(1)周期数等于 ;(2)每周期(第一周期除外)从左向右,原子的 , ;(3)每一族从上到下,原子的 , 。【典例8】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采用铷原子钟提供精确时间。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与铷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铷元素为金属元素B.代表核内有37个质子C.n的值为18D.铷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bO【变式8-1】如图A、B是氯、钙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C是一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1)图C中X数值是 ;D、E、F中与C中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序号)。(2)写出图B中元素形成离子的符号 ;D、E、F中表示离子的是 (填序号)。(3)A与B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变式8-2】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形回答问题(1)图1中共有 种元素。(2)图1中b粒子所表示元素处于周期表的第 周期。(3)图1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4)与图1中a粒子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有 (填一种原子的名称)。(5)从原子结构解释a粒子和d粒子构成物质的过程 。(6)从图2中你能获得的信息是 (写一条)。【变式8-3】下面是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图,我们对它进行研究:(1)第16号元素的化学名称为 ,它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或“失”)电子,形成的粒子为 (填符号)。(2)通过上表可推知,19号元素应该属于第 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为 ,该元素应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3)在同一族中,各元素原子的结构呈现的规律有 (任写一点)。(4)S、Cl、F三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我能根据这三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推测: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能力的强弱主要与 、 有关。(5)居里夫妇在1934年发现了金属镭(Ra),它的原子核内有88个质子、138个中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则镭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它与1~18号元素中的 (填元素符号)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答案和解析 题型01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 知识积累1.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1)质量、体积都很小;(2)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3)分子间存在间隔。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4)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典例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水分子很小B.酒精温度计放入热水中,液柱升高—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将氧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分子之间有间隔D.瓜果飘香—分子在不停运动【答案】B【详解】A、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水分子很小,故说法正确;B、酒精温度计放入热水中,液柱升高,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说法错误;C、将氧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的缘故,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压缩,故说法正确;D、瓜果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缘故,带有气味的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气味,故说法正确;故选:B。【变式1-1】宏观和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温度升高,酒精温度计的液面上升——酒精分子体积变大C.CO与CO2化学性质不同——分子的构成不同D.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金属汞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答案】B【详解】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温度升高,酒精温度计的液面上升,是因为酒精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变大,说法错误,符合题意;C、、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所以二者化学性质不同,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金属汞和氧气,其微观实质是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2个氧原子重新组合成1个氧分子,大量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汞原子直接构成汞,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变式1-2】图1是教材中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装置,图2是化学兴趣小组改进的实验装置图(其中浓氨水有毒,其挥发出的氨气被人体大量吸入不利于健康)。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实验步骤Ⅲ的现象为 ,设置I、II实验的目的是 。(2)如图2所示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步骤1:在B、C试管中各放入一团用无色酚酞溶液浸湿的棉球;步骤2:按图示连接好装置并塞好橡胶塞,注射器内分别吸入相同体积、相同浓度且温度相同的浓氨水,将注射器插入橡胶塞,并将D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步骤3:同时按压注射器活塞,将浓氨水同时加入A、D两支试管中,观察现象。①同时按压注射器活塞,将浓氨水同时加入A、D两支试管中,最先观察到实验现象的是 (填字母)。②实验中同时按压注射器活塞的原因是 。③由该实验可得出结论是 。(3)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答案】(1) 试管中的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对比,证明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2) C 防止因浓氨水进入试管的时间不同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合理即可)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3)更安全(合理即可)【详解】(1)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所以图1实验步骤Ⅲ的现象为:试管中的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蒸馏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设置I、II实验的目的是:对比,证明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2)①由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则D中挥发出的氨分子更快接触到C试管中酚酞溶液,因此观察到的现象是:B试管中的溶液慢慢变红,C试管中的溶液很快变红;②实验中同时按压注射器活塞将浓氨水注入试管中的原因是防止因浓氨水进入试管的时间不同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③浓氨水和酚酞溶液没有直接接触,一段时间后,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C 试管变色比 B 试管变色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3)与图1装置相比,图2装置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可以避免氨气逸出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优点是更安全,现象更明显等。【变式1-3】常压下:在密闭容器中水蒸气冷凝时,温度与时间的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A.①→②→③水分子本身没发生变化B.水分子间的间隔:①<③C.状态③的水分子不再运动D.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②>①【答案】A【详解】由图可知,①表示水的气态,②表示水的液态,③表示水的固态。A、①→②→③,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B、分子之间的间隔,气态大于固态,因此①>③,故选项说法不正确;C、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状态③的水分子仍然运动,故选项说法不正确;D、根据图示①温度高于②,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②,故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A。 题型02分子和原子 知识积累1. 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1)常见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非金属氧化物和常见的气体;(2)常见的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硅等物质;2.分子、原子的概念(1)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4.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典例2】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A.氯化钠 B.过氧化氢 C.汞 D.C60【答案】C【分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部分非金属固态单质、稀有气体。【详解】A、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C、汞是金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故C符合题意;D、C60是由C60分子构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变式2-1】化学是创造物质的科学,要创造新物质就要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变化规律。下列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分子很小,但有质量,其质量就是它的相对分子质量B.原子能直接构成物质,也可以变成离子、组合成分子间接构成物质C.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其质量几乎不变D.原子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答案】A【详解】A、分子很小,但是有质量,分子的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呈正比,分子质量不是它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比值,符合题意;B、原子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铁由铁原子构成,原子也可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原子也可构成分子,然后离子、分子构成物质,不符合题意;C、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故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其质量几乎不变,不符合题意;D、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这些更小的微粒构成,不符合题意。故选A。【变式2-2】下面关于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反应说法正确的有A.在反应中,氢分子变成氢原子,氯分子变成氯原子,它们相互结合成新的分子是氯化氢分子B.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氯气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氯分子C.在这个反应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原子D.该反应的类型属于分解反应【答案】A【详解】A、由化学反应的实质可知,在反应中,氢分子变成氢原子,氯分子变成氯原子,它们相互结合成新的分子是氯化氢分子,故选项说法正确;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不再分,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故选项说法错误;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不再分,所以在这个反应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分子,原子未发生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D、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变式2-3】2024年7月26日,巴黎奥运会主火炬采用了轻质、高效、安全的生物丙烷燃料。生物丙烷来自可再生原料,有助于减少碳排放,体现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如图是丙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丙、丁都属于空气成分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都没变 D.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答案】A【分析】根据微观示意图,该反应是C3H8(甲)、O2(乙)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CO2(丙)、H2O(丁)。【详解】A、该反应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不属于化合反应,A选项错误;B、丙是CO2、丁是H2O,二者都属于空气成分,B选项正确;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都没变,C选项正确;D、C3H8(甲)、O2(乙)、CO2(丙)、H2O(丁)都是由分子构成的,D选项正确。故选:A。 题型03原子的结构 知识积累1.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电性相反。3.注意点(1)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不同;(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4)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4.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离核近的电子能量低,离核远的电子能量高。(3)第一层最多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8个电子。【典例3】卢瑟福在测定原子构成时做了如下实验:用粒子(带正电荷的氦核)轰击一张极薄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粒子通过了金箔,极少数粒子发生偏转或被弹回。根据上述现象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A.金原子核带负电荷 B.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排列C.金原子核的质量比粒子的质量大得多 D.金原子质量与氦核质量相当【答案】C【详解】A、任何原子的原子核都是带正电的,结合题中信息有部分α粒子发生了偏转,也说明了金原子的原子核带的是正电,故A错误;B、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由绝大多数a粒子通过了金箔,故金原子不是实心球体,故B错误;C、由题中极少数α粒子被弹回说明α粒子碰到了金的原子核,根据α粒子被弹回说明金原子核比α粒子质量大得多,故C正确;D、由题中极少数α粒子被弹回说明α粒子碰到了金的原子核,根据α粒子被弹回说明金原子核比α粒子质量大得多,金原子质量比氦核质量大很多,故D错误。故选:C。【变式3-1】据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最近研制成了以锶原子做钟摆的“光格钟”,成了世界上最精确的钟。已知一种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8,其质子数是38,则这种锶原子中的微粒总数A.38 B.50 C.88 D.126【答案】B【详解】因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8,质子数为38,则锶原子的中子数为:88-38=50;故选:B。【变式3-2】第24届冬奥会运用的5G通信技术是一大科技亮点,5G通信芯片是用氮化镓材料制成的。如图是镓(Ga)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镓元素位于第四周期 B.镓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1C.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Ga3+ D.氯化镓的化学式为Ga2Cl【答案】D【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则为稀有气体元素,属于相对稳定结构;若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详解】A、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镓元素的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镓元素位于第四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B、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则镓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1,故选项说法正确;C、最外层电子数是3,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而形成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形成Ga3+,故选项说法正确;D、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由Ga3+,则该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氯元素显-1价,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GaCl3,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变式3-3】下列有关原子的结构说法正确的是A.电子离原子核越远,它的能量越高B.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一定是金属的原子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化学性质一定相似D.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答案】A【详解】A、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能量低的电子离核近,能量高的电子离核远,符合题意;B、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不一定是金属的原子,如氢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不符合题意;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的化学性质不一定相似,如氦原子和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是2,但是氦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两者化学性质不相似,不符合题意;D、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如离子也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不符合题意。故选A。 题型04离子 知识积累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2. 分类(1)阳离子带正电(质子数>电子数)(2)阴离子带负电(质子数<电子数)3.离子与原子的关系(1)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为离子。(2)原子变为离子时,质子数、元素种类没有改变;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发生了改变。4.离子的表示(1)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1”省略不写。(2)离子结构示意图:在离子结构示意图中,用圆圈内数字减去弧线上数字之和,若为正,则带正电荷,为阳离子;若为负,则带负电荷,为阴离子;所得值的绝对值即为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5.常见的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常见的碱和盐,如氢氧化钠、硫酸铜等物质。【典例4】下图形象地表示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钠原子易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易得到一个电子B.氯化钠是由带电的离子构成的,因此氯化钠是显电性的C.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后,原子核没有发生变化D.氯离子和钠离子相互作用,形成了新物质氯化钠【答案】B【详解】A、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故选项A说法正确;B、由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可知,氯化钠是由带电的钠离子、氯离子构成的,由于钠离子所带正电荷的总数与氯离子所带负电荷的总数相等,因此氯化钠不显电性,故选项B说法不正确;C、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后,原子核没有发生变化,故选项C说法正确;C、由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可知,氯离子和钠离子相互作用,形成了新物质氯化钠,故选项D法正确;故选:B。【变式4-1】如图是5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上述5种微粒只涉及4种元素B.②③⑤表示的微粒性质较稳定C.①②④属于原子,③⑤属于阴离子D.③⑤对应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离子构成【答案】C【详解】A、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③和④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图中共表示4种元素,选项A正确;B、②③⑤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均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选项B正确;C、①②④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③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⑤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选项C不正确;D、③对应的粒子是钠离子,⑤对应的粒子是氯离子,③⑤对应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是由离子构成的,选项D正确。故选C。【变式4-2】X、Y、Z三种原子形成的三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它们的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A. B. C. D.【答案】B【详解】X+、Y2+、Z-三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Z得到1个电子形成Z-,X失去1个电子形成X+,Y失去2个电子后形成Y2+,所以X、Y、Z三种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Z<X<Y,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X、Y、Z三种元素的核电荷数由小到大应为Z<X<Y。故选B。【变式4-3】下列关于、两种粒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比稳定 ④质量几乎相等 ⑤质子数相等。A.①②⑤ B.②④ C.①③④⑤ D.全部【答案】C【详解】钠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1,核外有三个电子层,电子排布情况为2、8、1,最外层有1个电子,钠离子是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形成的,则钠离子核外电子数为11-1=10,核外有两个电子层,电子排布为2、8;①钠离子是钠原子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后形成的,核电荷数不变,故钠原子和钠离子核电荷数相同,均是11,选项说法正确;②钠离子是钠原子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后形成的,故钠离子和钠原子核外电子数不同,选项说法错误;③钠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故钠离子比钠原子稳定,选项说法正确;④钠离子是钠原子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后形成的,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故质量几乎相等,选项说法正确;⑤钠离子是钠原子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后形成的,质子数不变,故钠离子和钠原子质子数相等,选项说法正确;故正确的是①③④⑤。故选:C。 题型05 相对原子质量 知识积累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值。2.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式:3.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4.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典例5】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是原子质量与12C原子质量的比值C.是一个比值,单位为g D.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原子的实际质量就越大【答案】D【详解】A、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B、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与一种碳12原子质量的的比值,故选项说法错误;C、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不是“g”,只不过常省略而已,故选项说法错误;D、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比值,所以可以计算得到两种元素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原子质量越大,则相对原子质量越大,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变式5-1】已知一个硫原子的质量为mg,其相对原子质量为32,则一个相对原子质量为152的铕(Eu)原子的质量为A. B.g C. D.g【答案】D【详解】已知一个硫原子的质量为mg,其相对原子质量为32,铕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2,两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比等于其实际质量比,故,铕原子质量 =;故选D。【变式5-2】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发现了元素镓(Ga),它的原子核内质子数是31,相对原子质量是70,则它的原子核内中子数为A.31 B.39 C.70 D.101【答案】B【详解】镓(Ga)的原子核内质子数是31,相对原子质量是70,根据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它的原子核内中子数为70-31=39;故选:B。【变式5-3】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锢、锑、锦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请完成下列分析及计算:(1)已知粒子中含有a个电子,则R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2)已知可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若一个碘原子的质量为,则该碘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答案】(1)a+3(2)【详解】(1)R3+是由R失去3个电子形成的,则R的核外电子数为a+3,在原子中,核电荷数=原子核外电子数,则R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3;(2)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为标准,其他原子与其相比所得到的值,则碘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题型06元素 知识积累1.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3.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改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4.元素的分布: 100余种(由此组成了3000多万种物质)(1)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2)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3)生物体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C、H、N5.物质的组成(宏观上)、构成(微观上)的描述:(1)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例: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2)物质的构成: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例: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典例6】碳-14呼气试验是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常用方法。碳-14与碳-12都属于碳元素,是因为它们的原子具有相同的A.体积 B.质子数 C.中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答案】B【详解】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碳14”和“碳12”都属于碳元素,是因为它们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故选:B。【变式6-1】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加碘食盐”、“增铁酱油”、“高钙牛奶”等等。这里的“碘”、“铁”、“钙”指的是A.元素 B.原子 C.单质 D.分子【答案】A【详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加碘食盐”、“增铁酱油”、“高钙牛奶”等等。这里的“碘”、“铁”、“钙”不是以分子、原子、单质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碘”、“铁”、“钙”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A。【变式6-2】中国科学家在月城中发现嫦娥石[CasYFe(PO4)7]。该物质所含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A.磷(P) B.钙(Ca) C.铁(Fe) D.钇(Y)【答案】A【详解】A、磷元素的名称偏旁是“石”,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正确;B、钙元素的名称偏旁是“钅”,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C、铁元素的名称偏旁是“钅”,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D、钇元素的名称偏旁是“钅”,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故选:A。【变式6-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氧 B.硅 C.铝 D.铁【答案】A【详解】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为:氧、硅、铝、铁、钙,故选A。 题型07元素周期表 知识积累1.概况: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编制),共一百多种元素,7个周期16个族。2.结构:每一横行是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一般每周期以金属元素开头,过渡到非金属元素,以稀有气体结尾。3.每格的信息: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占据一格.对于每一格,均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典例7】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M分别代表四种不同的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 B.X和Z处于同一周期C.原子序数: D.最外层电子数:【答案】D【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则M为10号元素氖元素,氖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10,氖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依次为2、8,则M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故选项说法不正确;B、由图示可知,He是第一周期的元素,则X位于第二周期,Z位于第三周期,因此X和Z位于不同周期,故选项说法不正确;C、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从左往右,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另外,周期数较大的元素的原子序数一定大于周期数较小的元素的原子序数。图中X、M位于第二周期,且M位于X右侧,Y、Z位于第三周期,且Z位于Y右侧,可知X、M、Y、Z的原子序数大小关系为:Z>Y>M>X,故选项说法不正确;D、X、Z处于同一主族,则最外层电子数:X=Z,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变式7-1】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的有规律可循。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的局部和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31 Ga镓69.72 32 Ge锗x 33 As砷74.92 34 Se硒78.96A.上述四种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都有4个电子层B.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X大于69.72C.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Ga3-D.硒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6【答案】C【详解】A、周期数=电子层数,四种元素都位于第四周期,所以都有4个电子层,故A正确;B、四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大,故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X大于69.72,故B正确;C、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离子,所以镓离子表示为Ga3+,故C错误;D、硒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4,则Se2-核外有36个电子,故D正确。故选C。【变式7-2】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面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请根据下表回答问题:(1)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_______(填字母)。A.门捷列夫 B.拉瓦锡 C.道尔顿 D.阿伏加德罗(2)氟元素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能防治龋齿。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3)钠处于元素周期表中第 周期。【答案】(1)A(2)19.00(3)三【详解】(1)A、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符合题意;B、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测定了空气的成分,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不符合题意;C、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不符合题意;D、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学说,不符合题意。故选A;(2)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3)由元素周期表可知,钠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变式7-3】如图是教材中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除标出的元素外,表中的数字编号各表示一种元素。请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①所示元素的名称是 。(2)表中②所示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 周期。(3)表中③所示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是 。(4)元素周期表同一横行元素的排列规律是: 。【答案】(1)氢/氢元素(2)二/2(3)15(4)从左至右,质子数依次递增(合理即可)【详解】(1)根据图像,表中①所示元素位于第一周期ⅠA族,是氢元素。(2)表中②所示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3)表中③所示元素位于第三周期ⅤA族,是磷元素,其原子序数为15,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原子序数,则其核电荷数是15。(4)元素周期表同一横行元素的排列规律是:从左至右,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题型08原子结构示意图与元素周期表 知识积累2. 元素周期表中,原子核外电子排列的规律:(1)周期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层数;(2)每周期(第一周期除外)从左向右,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至8;(3)每一族从上到下,原子的电子层数依次递增,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典例8】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采用铷原子钟提供精确时间。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与铷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铷元素为金属元素B.代表核内有37个质子C.n的值为18D.铷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bO【答案】D【详解】A、铷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7;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37,则代表核内有37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C、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7=2+8+n+8+1,n=18,故选项说法正确;D、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该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显-2价,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Rb2O,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变式8-1】如图A、B是氯、钙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C是一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1)图C中X数值是 ;D、E、F中与C中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序号)。(2)写出图B中元素形成离子的符号 ;D、E、F中表示离子的是 (填序号)。(3)A与B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答案】(1) 20 E(2) D(3)质子数不同【详解】(1)C是一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原子结构示意图左侧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则有;一般来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C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D、E、F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8、2、7,因此D、E、F中与C中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E。(2)图B是钙元素的信息示意图,元素信息示意图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根据图像,钙的原子序数为20。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所以钙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0,核外电子排布为2、8、8、2,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且没有排满,容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阳离子,则1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书写离子符号时,需在原子或原子团右上角标注电荷量,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数值为“1”时数值可以省略不写,则钙离子的符号是;离子的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D、E、F的质子数分别是11、12、17,核外电子数分别是10、12、17,因此表示离子的是D。(3)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A与B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变式8-2】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形回答问题(1)图1中共有 种元素。(2)图1中b粒子所表示元素处于周期表的第 周期。(3)图1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4)与图1中a粒子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有 (填一种原子的名称)。(5)从原子结构解释a粒子和d粒子构成物质的过程 。(6)从图2中你能获得的信息是 (写一条)。【答案】(1)4/四(2)三(3)e(4)氟原子(5)a粒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d粒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氯离子和钠离子带相反电荷,相互吸引结合(6)相对原子质量40.08【详解】(1)不同元素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图1中质子数分别为17、12、18、11、17,共四种元素,故填:4或四。(2)b粒子表示镁离子,属于第三周期,故填:三。(3)阴离子核电荷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故e为阴离子,故填:e。(4)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识,与图1中a粒子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还有氟原子等,故填:氟原子。(5)多电子层原子,最外层8电子属于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容易得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容易失电子,故a粒子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d粒子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氯离子和钠离子带相反电荷,相互吸引结合构成氯化钠,故填:a粒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d粒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氯离子和钠离子带相反电荷,相互吸引结合。(6)元素周期表小方格最下方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填:相对原子质量40.08。【变式8-3】下面是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图,我们对它进行研究:(1)第16号元素的化学名称为 ,它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或“失”)电子,形成的粒子为 (填符号)。(2)通过上表可推知,19号元素应该属于第 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为 ,该元素应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3)在同一族中,各元素原子的结构呈现的规律有 (任写一点)。(4)S、Cl、F三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我能根据这三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推测: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能力的强弱主要与 、 有关。(5)居里夫妇在1934年发现了金属镭(Ra),它的原子核内有88个质子、138个中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则镭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它与1~18号元素中的 (填元素符号)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答案】(1) 硫 得(2) 四/4 1 金属(3)在同一族中,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答案合理即可)(4) 最外层电子数 电子层数(5) 88 Mg、Be【详解】(1)由图可知,16号元素的元素符号是S,故名称是硫;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从而带上2个单位的负电荷,形成硫离子,离子符号为:S2-;(2)由图可知,第三周期的元素为第11号-第18号元素,故19号元素应该属于第四周期;19号元素的原子核外应有4个电子层,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故19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8、1,最外层电子数为1;19号元素是钾元素,由“金”字旁可知,钾元素属于金属元素;(3)由图可知,在同一族中,各元素原子的结构呈现的规律有:在同一族中,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从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递增(合理即可);(4)氟原子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有7个电子,氯原子和硫原子都有3个电子层,而氯原子最外层电子为7,硫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三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与最外层电子数或电子层数有关;(5)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镭(Ra)的原子核内有88个质子,即原子序数为88;镭(Ra)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铍和镁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都易失去2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元素符号表示为Mg或Be。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