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案59 赏析词语和句子表达效果——定准角度,揣摩比较复习任务 1.掌握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方法。2.掌握比较赏析句子效果的角度和方法。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2024 新高考Ⅱ卷 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①在语言表达题中考查语言的表达效果是高考最新动向及独特的命题视角。这一特点或考向变化值得关注。②考查语言表达效果的切入点有二:一是词语的表达效果,二是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原句与改句的效果比较)。考查体现了语言表达手段的综合运用和表达效果的全面分析。 ③就题型来看,主要使用主观题型;就试题难度来看,初做有点难,但一旦与文学阅读中的艺术欣赏题打通,并没有多大难度。2023 新高考Ⅱ卷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比较原句与改句的表达效果全国 乙卷 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特殊句式(双式“是”字句)的表意效果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比较原句与改句的表达效果2022 全国 乙卷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4分)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新高考Ⅱ卷 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2020 新高考Ⅰ卷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比较原句与改句的表达效果活动一 赏析词语表达效果(一)代词1.(2022·全国乙)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大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问话: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我们男孩平时不大在意的问题,照相的时候会一下子冒出来。不过没关系,旁边总会有别的人提醒: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那时,小镇上的孩子们不可能有什么照相的条件,只得依赖照相馆来存放我们的青春、温情、期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22·新高考Ⅱ)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赏析代词的表达效果,一定要弄清三点:(1)语境中的对话双方是谁。(2)代词在语境中的指代义。(3)代词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①体会情感态度。人称指示语在特定的语境下有着明确的指示对象,但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由于自身情感、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会临时调整人称指示语,来表达自己对其他人或事物的强烈情感。例如用第二人称的敬称“您”来代替“你”,这一般适用于言语交际双方身份地位较悬殊的情况,来表达说话者对听话者的尊敬、崇拜,一定情况下也能起到融洽气氛的作用。②调节语气功能。人称指示语的变换,不仅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还能对说话者的说话语气、态度有着很好的调节作用。如在言语交际中,使用第一人称复数“咱们”来代替第一人称单数“我”时,可以缓和说话人的语气,有利于交际双方产生共识,更容易达到说话者表达的预期效果。③引导合作功能。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需要交际双方的相互合作与配合,有些时候,人称指示语的交换正是说话者为了促成交际双方合作而有意为之。例如教师对一名正在课堂上打盹的学生说“我们不能在课堂上睡觉”,这句话中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来替换第二人称单数“你”,这是这位教师智慧的体现——使自己和被批评的学生的关系更亲近,让人感觉教师和学生一同承担责任,这就缓和了批评的力度,有利于达成合作。(二)叠词3.文段中加点叠词的使用独具特色,请结合内容具体说明。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有林黛玉葬花之悲;秋色似水,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叠词指在表达上将同一个字(词)重复使用,形成新的词语,使用叠词可以达到的表达效果:①增强语气,通过叠词强调某个词的重要性或者强度,使语言更加有力量;②表示数量或者程度,通过使用重复词语的方式,表达某个事物的数量或者程度,让读者对其有更加直观的理解;③削弱或加强贬义词语的韵味,通过使用叠词的方式,可以削弱或加强一些贬义词语的韵味,让读者对其理解得更为客观;④增强语言的音韵效果,通过使用叠词的方式,可以让语言更加优美、和谐,增强其音韵效果;⑤可以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营造出特定的语言氛围。命题人往往会根据具体的语境设题,要求考生联系上下文对文中出现的叠词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如何具体赏析词语参见板块三散文学案19“赏析技巧语言”)活动二 赏析句子表达效果(一)赏析原句与改句不同效果的答题步骤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他们无须穿戴厚重的衣帽就可以灵活挥舞着双臂利索地前行在风雪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春天的鸟儿,也是会吟诗的。你听“红杏枝头春意闹”,它们不必为大雪封地无处觅食而忧心忡忡,也不会因寒流的逼迫而“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可以在林中放声欢唱,可以于天空自由翱翔。这引起我们多少谐趣的想象,从而令我们体会到生活的真正含义。春天的人,更是诗的形象。他们的两臂可以灵活地挥舞,双脚可以利索地行进,无须穿戴厚重的衣帽招架风雪的袭击;他们健康的肌肤柔润舒适,不再受冷风的欺凌。这引起我们多少理性的想象,给予我们何等有益的人生哲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步:通读语段,把握中心。准确读文是准确答题的前提,在强调语境命题的今天,文段所给的语境直接制约着答题。文段陈述的对象、表达的观点与情感、叙事的逻辑与顺序、采用的方法与技巧、遣词造句的习惯与语言风格等,都要在阅读中准确把握。通读时以句子为单位,划分语段层次。尤其是找准语段描述的主要事物(或景物)的角度或特点、表达出来的观点与情感。第二步:读透原句,找出原文原句之美。不少考生在大略读完文段后,就急忙开始比较两句的不同了。其实,能在比较之前静下心来,仔细品读原句之美,获得最直接的审美感受,答题效果会更好。如果再能品读原文之美,就会更好地发现原句之美。第三步:两句比较,找全不同。这一步的关键是找“全”不同,贵在“全”字,到底两句有哪些不同呢?比较时,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每一个顺序都不要放过。第四步:比较分析,夸好原句。根据比较的各个角度,针对原句之美,答出原句的妙处。注意:一般不答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好,最多分析完原句的妙处后,加一句“改写后的句子达不到(或缺少)这样的表达效果”。(二)赏析原句与改句不同效果的比较角度比较原句与改句效果题,一般通过对比原句与改句来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要想分析全面,可从局部到整体,从形式到内容,从用词、修辞、句式、语言风格等方面一一比较分析。1.语言角度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杭州的雨大多不急不慢从天空飘下,落在湖面上,密集的雨点激起不少水雾,远山近水就被罩进朦胧的薄纱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张岱对雪天的西湖情有独钟,就我而言,我更喜欢雨中的西湖。杭州四季多雨,一般情况下,三五天就会下上一场。除了台风季节,杭州的雨大多是不急不慢潇潇而下,优哉游哉地轻弹着湖面,密密麻麻的雨脚激起阵阵雾岚,远山近水就被罩进了柔情绵绵的薄纱里。湖边多垂柳,长长的柳丝疏落有致地扎进水里,风拂过,缥缈隐约,这时的湖面,会更显迷蒙。此时,撑把伞在湖边闲步,是不是有一种一脚踏进了仙境的感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用词特色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语言生动形象;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运用拟声词可以使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另外,还可分析其中的两字短语、四字短语等,如连用四字短语,概括力更强,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2)语言特色①注意不同文体的特色,如论述类讲究鲜明严密,说明类讲究平实准确,文学类讲究生动形象;②注意原文的语言风格,如简练得体、幽默风趣等;③注意书面语与口语,有的语段语言呈现口语化特点,改句用书面语,会使语言不协调。2.修辞与句式角度(2023·全国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类似“哥俩”“姐俩”。按说应该叫他们“老头俩”,不过没有这么说话的,所以人们只能叫他们“俩老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修辞手法找出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所用手法的效果、好处。比喻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拟人把物人格化,富于情趣;借代可以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增强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和鲜明性;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因此,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2)句式特点句式包括长短句、整散句、肯定句与否定句、陈述句与疑问句等。长短句——长句是用词较多、结构复杂的句子;短句是短小精悍、节奏短促、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的句子。多使用短句,使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整散句——整句是结构相似、形式比较匀称整齐的句子,如对偶、排比等即属此类。整句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富有气势。散句则是形式错落、结构不整齐的句子。散句表意灵活自然,可根据语境灵活运用。多使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另外,倒装句、设问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这些句式相比陈述句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倒装句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设问句常能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句常能给人语气强烈、掷地有声的感觉,双重否定句则肯定的意味更加浓烈。3.人称使用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成“人们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也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其表达效果不如原文,为什么?历经几百年,秦腔竟然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大惑而不得其解;这其实是有解的,其解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如果你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地痛苦地妊娠,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称使用:第一人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读者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第三人称——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客观公正。4.结构位置(2020·新高考Ⅰ)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我夜晚步行回家,忽然想去一家小店吃门钉肉饼……)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把原句放在整个文段中,看它是否与上下文衔接更紧密,语意更流畅;可以结合原句在文段中的位置,看其是否与某句首尾呼应或前后照应等;可以从原句内部结构顺序看其逻辑顺序的合理性。总结:上述角度都有一个结合文段分析表达效果的重要方面,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还要答出句子对整个段落的效果及其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答案精析活动一1.①第一处三句话共用一个“我”,比较紧凑,体现了说话者的急切,也照应了下文“一下子冒出来”。三句话很可能是一个人连续说的。②第二处三句话有三个“你”,比较松散,显得说话者不慌不忙。三句话很可能不是一个人说的,不是连续说的。解析 文段中画横线的两处都是三个句子并列。第一处三个句子只有第一句有主语“我”,另外两句都承前省略,形式上比较紧凑,相应的语义上也结合比较紧密,很可能是对同一个人说的,话也出自同一人之口。当我们比较急切地进行表达的时候,往往会省略重复的、不重要的部分,只说出关键信息。这三个句子会让人感觉语气比较急促,和下文的“一下子冒出来”相呼应。第二处的三个句子都是主谓齐全的句子,主语都是“你”。和第一处相比,句与句的联系比较松散,没有急切感。从语言的经济性角度来看,后面两个“你”似乎应该省略,但文中却没有省,这是因为不省略有着独特的表达效果。“你”作为第二人称代词,通常出现在交谈情境中,用来指称交谈的对象。从说话者的角度来说,交谈对象可以是变化的,那么“你”的指称对象也会随之改变,即说话者可以称呼不同的人为“你”。而从听话者的角度来说,不同的交谈对象都可以称听话者为“你”,即随着交谈对象的变化,听话者可以被不同的人称为“你”。而且,交谈的对象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一对多,还可以是多对多。就这三个句子而言,很可能是多个说话人多个听话人同时在说在听,给人以七嘴八舌的感觉,语义表达比较丰富。2.①“他”通常指交谈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文中用“祖父”而不用“他”,体现了作者对祖父的尊重,也表现了二人关系非常亲近;②反复说“祖父”,给人以心心念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思念。解析 “他”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在交谈中指代不在交谈现场的第三人,和说话者有一定的现实距离,和说话者的心理距离也比较远。对本文段而言,作者不用“他”而用“祖父”,既体现了作者和祖父的亲近,也体现了作者对“祖父”的尊重。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语言是心理的反映,我们对自己最在乎的人,往往既会记在心里,也会挂在嘴上。本文段在很短的篇幅内,连续用了七个“祖父”,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心心念念地记挂祖父,表达了对祖父的思念之情。这就是我们阅读上面文段时,为什么不觉得那么多重复的“祖父”累赘,反而会被作者对祖父的感情深深打动。3.①三个叠词的使用,强调了花、草、杨柳在春季生机勃发的形貌特征,融入作者的情感色彩,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②这些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萦回耳际,有精妙的音乐美感,达到了韵律和谐的效果。解析 ①文段中的叠词“灼灼”写出了春花鲜艳的特点,“萋萋”写出了芳草茂盛的样子,“依依”写出了柳树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姿态,这些词语的使用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感受,融情于景。②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具有节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活动二(一)①原句中“袭击”运用了拟人手法,在表达上更为生动形象,也增添了文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②原句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且语势较强;③原句与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加协调,且与后句衔接更自然,整体风格生动明快、富有诗意。解析 首先,看句子内部。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原句中“风雪的袭击”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雪”以人的特征,从而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春天的人”充满力量、活力四射,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其次,看句子整体。从句式结构的角度看,原句“两臂可以……,双脚可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同时,前面的整句搭配后句“无须穿戴厚重的衣帽招架风雪的袭击”,使句式长短相间。句子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最后,回归语境,立足文本。从全文艺术风格的角度看,原句的风格与文段前后内容的风格更加协调,如原句和后文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前后衔接更加自然流畅。(二)1.①原句中使用“潇潇”“密密麻麻”“阵阵”等叠词,形象地描摹了杭州的雨的情态,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富有音韵美。②原句“优哉游哉地轻弹着湖面”“柔情绵绵的薄纱”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杭州的雨不急不慢的特点。③原句多使用书面语言,生动形象,令人如临其境;改句偏向口语化,如“落在湖面上,密集的雨点激起不少水雾”口语化较重,使语句与整个语段的语言风格不一致。2.①原文以排比形式列举了生活中的四种情形,让人自然想到俩老头做其他事情也都“一起”;②原文中“一起”反复出现,起到强调作用;③原文与上下文多用短句的风格相一致。解析 原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四个并列的短句,每个短句前半部分以排比形式随机列举四种情形,后半部分则用“一起+动词”的形式。前面列举的是生活中常见的事情,给人列举未完的印象,让人自然想到俩老头做其他事情也都“一起”;短句后半部分不避重复,连续使用“一起”,起到了强调作用,同时“一起”后面的动词也有所变化,不呆板;另外,原文中多用短句,语言简洁、节奏明快,画波浪线的句子也是短句,与原文行文风格一致。而改句则是平铺直叙的长句,把原句中列举的四种情形提取出来作为并列项,最后用“都一起去”作结,这样并没有列举未完的效果,在上下文中显得突兀,与原文多用短句的口语化风格也不协调,因此说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3.①原句使用反问语气,能够增强语言气势和文章感染力,表明结论确定无疑;②原句运用第二人称,既与上文中的“你”相照应,又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解析 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说服力,而题干使用陈述句,语气不如原句强烈;使用第二人称能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情感交流,因此改句中改成“人们”,效果不如“你”好。4.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解析 解答时,比较改句和原句在情感表达侧重点、语意语气、语体风格上的不同。同时,根据语意和语气的差别,考虑句子的适用位置。(共81张PPT)学案59 赏析词语和句子表达效果——定准角度,揣摩比较板块八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表达语文大一轮复习1.掌握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方法。2.掌握比较赏析句子效果的角度和方法。复习任务考情微观年份 卷别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2024 新高考Ⅱ卷 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①在语言表达题中考查语言的表达效果是高考最新动向及独特的命题视角。这一特点或考向变化值得关注。②考查语言表达效果的切入点有二:一是词语的表达效果,二是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原句与改句的效果比较)。考查体现了语言表达手段的综合运用和表达效果的全面分析。③就题型来看,主要使用主观题型;就试题难度来看,初做有点难,但一旦与文学阅读中的艺术欣赏题打通,并没有多大难度。2023 新高考Ⅱ卷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比较原句与改句的表达效果全国 乙卷 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特殊句式(双式“是”字句)的表意效果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比较原句与改句的表达效果2022 全国 乙卷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4分)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新高考Ⅱ卷 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2020 新高考Ⅰ卷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 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比较原句与改句的表达效果知识图要活动一赏析词语表达效果1.(2022·全国乙)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大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问话: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我们男孩平时不大在意的问题,照相的时候会一下子冒出来。不过没关系,旁边总会有别的人提醒: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那时,小镇上的孩子们不可能有什么照相的条件,只得依赖照相馆来存放我们的青春、温情、期待。(一)代词答案 ①第一处三句话共用一个“我”,比较紧凑,体现了说话者的急切,也照应了下文“一下子冒出来”。三句话很可能是一个人连续说的。②第二处三句话有三个“你”,比较松散,显得说话者不慌不忙。三句话很可能不是一个人说的,不是连续说的。文段中画横线的两处都是三个句子并列。第一处三个句子只有第一句有主语“我”,另外两句都承前省略,形式上比较紧凑,相应的语义上也结合比较紧密,很可能是对同一个人说的,话也出自同一人之口。当我们比较急切地进行表达的时候,往往会省略重复的、不重要的部分,只说出关键信息。这三个句子会让人感觉语气比较急促,和下文的“一下子冒出来”相呼应。第二处的三个句子都是主谓齐全的句子,主语都是“你”。和第一处相比,句与句的联系比较松散,没有急切感。从语言的经济性角度来看,后面两个“你”似乎应该省略,但文中却没有省,这是因为不省略有着独特的表达效果。“你”作为第二人称代词,通常出现在交谈情境中,用来指称交谈的对象。从说话者的角度来说,交谈对象可以是变化的,那么“你”的指称对象也会随之改变,即说话者可以称呼不同的人为“你”。而从听话者的角度来说,不同的交谈对象都可以称听话者为“你”,即随着交谈对象的变化,听话者可以被不同的人称为“你”。而且,交谈的对象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一对多,还可以是多对多。就这三个句子而言,很可能是多个说话人多个听话人同时在说在听,给人以七嘴八舌的感觉,语义表达比较丰富。2.(2022·新高考Ⅱ)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答案 ①“他”通常指交谈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文中用“祖父”而不用“他”,体现了作者对祖父的尊重,也表现了二人关系非常亲近;②反复说“祖父”,给人以心心念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思念。“他”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在交谈中指代不在交谈现场的第三人,和说话者有一定的现实距离,和说话者的心理距离也比较远。对本文段而言,作者不用“他”而用“祖父”,既体现了作者和祖父的亲近,也体现了作者对“祖父”的尊重。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语言是心理的反映,我们对自己最在乎的人,往往既会记在心里,也会挂在嘴上。本文段在很短的篇幅内,连续用了七个“祖父”,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心心念念地记挂祖父,表达了对祖父的思念之情。这就是我们阅读上面文段时,为什么不觉得那么多重复的“祖父”累赘,反而会被作者对祖父的感情深深打动。点拨关键赏析代词的表达效果,一定要弄清三点:(1)语境中的对话双方是谁。(2)代词在语境中的指代义。(3)代词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①体会情感态度。人称指示语在特定的语境下有着明确的指示对象,但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由于自身情感、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会临时调整人称指示语,来表达自己对其他人或事物的强烈情感。例如用第二人称的敬称“您”来代替“你”,这一般适用于言语交际双方点拨关键身份地位较悬殊的情况,来表达说话者对听话者的尊敬、崇拜,一定情况下也能起到融洽气氛的作用。②调节语气功能。人称指示语的变换,不仅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还能对说话者的说话语气、态度有着很好的调节作用。如在言语交际中,使用第一人称复数“咱们”来代替第一人称单数“我”时,可以缓和说话人的语气,有利于交际双方产生共识,更容易达到说话者表达的预期效果。点拨关键③引导合作功能。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需要交际双方的相互合作与配合,有些时候,人称指示语的交换正是说话者为了促成交际双方合作而有意为之。例如教师对一名正在课堂上打盹的学生说“我们不能在课堂上睡觉”,这句话中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来替换第二人称单数“你”,这是这位教师智慧的体现——使自己和被批评的学生的关系更亲近,让人感觉教师和学生一同承担责任,这就缓和了批评的力度,有利于达成合作。3.文段中加颜色叠词的使用独具特色,请结合内容具体说明。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有林黛玉葬花之悲;秋色似水,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二)叠词答案 ①三个叠词的使用,强调了花、草、杨柳在春季生机勃发的形貌特征,融入作者的情感色彩,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②这些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萦回耳际,有精妙的音乐美感,达到了韵律和谐的效果。①文段中的叠词“灼灼”写出了春花鲜艳的特点,“萋萋”写出了芳草茂盛的样子,“依依”写出了柳树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姿态,这些词语的使用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感受,融情于景。②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具有节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点拨关键叠词指在表达上将同一个字(词)重复使用,形成新的词语,使用叠词可以达到的表达效果:①增强语气,通过叠词强调某个词的重要性或者强度,使语言更加有力量;②表示数量或者程度,通过使用重复词语的方式,表达某个事物的数量或者程度,让读者对其有更加直观的理解;③削弱或加强贬义词语的韵味,通过使用叠词的方式,可以削弱或加强一些贬义词语的韵味,让读者对其理解得更为客观;④增强语言的音韵效果,通过使用叠词的方式,可以让语言更加优美、点拨关键和谐,增强其音韵效果;⑤可以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营造出特定的语言氛围。命题人往往会根据具体的语境设题,要求考生联系上下文对文中出现的叠词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如何具体赏析词语参见板块三散文学案19“赏析技巧语言”)活动二赏析句子表达效果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他们无须穿戴厚重的衣帽就可以灵活挥舞着双臂利索地前行在风雪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春天的鸟儿,也是会吟诗的。你听“红杏枝头春意闹”,它们不必为大雪封地无处觅食而忧心忡忡,也不会因寒流的逼迫而“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可以在林中放声欢唱,可以于天空自由翱翔。这引起我们多少谐趣的想象,从而令我们体会到生活的真正含义。(一)赏析原句与改句不同效果的答题步骤春天的人,更是诗的形象。他们的两臂可以灵活地挥舞,双脚可以利索地行进,无须穿戴厚重的衣帽招架风雪的袭击;他们健康的肌肤柔润舒适,不再受冷风的欺凌。这引起我们多少理性的想象,给予我们何等有益的人生哲理!答案 ①原句中“袭击”运用了拟人手法,在表达上更为生动形象,也增添了文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②原句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且语势较强;③原句与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加协调,且与后句衔接更自然,整体风格生动明快、富有诗意。首先,看句子内部。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原句中“风雪的袭击”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雪”以人的特征,从而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春天的人”充满力量、活力四射,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其次,看句子整体。从句式结构的角度看,原句“两臂可以……,双脚可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同时,前面的整句搭配后句“无须穿戴厚重的衣帽招架风雪的袭击”,使句式长短相间。句子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最后,回归语境,立足文本。从全文艺术风格的角度看,原句的风格与文段前后内容的风格更加协调,如原句和后文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前后衔接更加自然流畅。点拨关键第一步:通读语段,把握中心。准确读文是准确答题的前提,在强调语境命题的今天,文段所给的语境直接制约着答题。文段陈述的对象、表达的观点与情感、叙事的逻辑与顺序、采用的方法与技巧、遣词造句的习惯与语言风格等,都要在阅读中准确把握。通读时以句子为单位,划分语段层次。尤其是找准语段描述的主要事物(或景物)的角度或特点、表达出来的观点与情感。点拨关键第二步:读透原句,找出原文原句之美。不少考生在大略读完文段后,就急忙开始比较两句的不同了。其实,能在比较之前静下心来,仔细品读原句之美,获得最直接的审美感受,答题效果会更好。如果再能品读原文之美,就会更好地发现原句之美。第三步:两句比较,找全不同。这一步的关键是找“全”不同,贵在“全”字,到底两句有哪些不同呢?比较时,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每一个顺序都不要放过。点拨关键第四步:比较分析,夸好原句。根据比较的各个角度,针对原句之美,答出原句的妙处。注意:一般不答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好,最多分析完原句的妙处后,加一句“改写后的句子达不到(或缺少)这样的表达效果”。比较原句与改句效果题,一般通过对比原句与改句来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要想分析全面,可从局部到整体,从形式到内容,从用词、修辞、句式、语言风格等方面一一比较分析。1.语言角度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杭州的雨大多不急不慢从天空飘下,落在湖面上,密集的雨点激起不少水雾,远山近水就被罩进朦胧的薄纱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二)赏析原句与改句不同效果的比较角度张岱对雪天的西湖情有独钟,就我而言,我更喜欢雨中的西湖。杭州四季多雨,一般情况下,三五天就会下上一场。除了台风季节,杭州的雨大多是不急不慢潇潇而下,优哉游哉地轻弹着湖面,密密麻麻的雨脚激起阵阵雾岚,远山近水就被罩进了柔情绵绵的薄纱里。湖边多垂柳,长长的柳丝疏落有致地扎进水里,风拂过,缥缈隐约,这时的湖面,会更显迷蒙。此时,撑把伞在湖边闲步,是不是有一种一脚踏进了仙境的感觉?答案 ①原句中使用“潇潇”“密密麻麻”“阵阵”等叠词,形象地描摹了杭州的雨的情态,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富有音韵美。②原句“优哉游哉地轻弹着湖面”“柔情绵绵的薄纱”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杭州的雨不急不慢的特点。③原句多使用书面语言,生动形象,令人如临其境;改句偏向口语化,如“落在湖面上,密集的雨点激起不少水雾”口语化较重,使语句与整个语段的语言风格不一致。点拨关键(1)用词特色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语言生动形象;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运用拟声词可以使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另外,还可分析其中的两字短语、四字短语等,如连用四字短语,概括力更强,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点拨关键(2)语言特色①注意不同文体的特色,如论述类讲究鲜明严密,说明类讲究平实准确,文学类讲究生动形象;②注意原文的语言风格,如简练得体、幽默风趣等;③注意书面语与口语,有的语段语言呈现口语化特点,改句用书面语,会使语言不协调。2.修辞与句式角度(2023·全国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类似“哥俩”“姐俩”。按说应该叫他们“老头俩”,不过没有这么说话的,所以人们只能叫他们“俩老头”。答案 ①原文以排比形式列举了生活中的四种情形,让人自然想到俩老头做其他事情也都“一起”;②原文中“一起”反复出现,起到强调作用;③原文与上下文多用短句的风格相一致。原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四个并列的短句,每个短句前半部分以排比形式随机列举四种情形,后半部分则用“一起+动词”的形式。前面列举的是生活中常见的事情,给人列举未完的印象,让人自然想到俩老头做其他事情也都“一起”;短句后半部分不避重复,连续使用“一起”,起到了强调作用,同时“一起”后面的动词也有所变化,不呆板;另外,原文中多用短句,语言简洁、节奏明快,画波浪线的句子也是短句,与原文行文风格一致。而改句则是平铺直叙的长句,把原句中列举的四种情形提取出来作为并列项,最后用“都一起去”作结,这样并没有列举未完的效果,在上下文中显得突兀,与原文多用短句的口语化风格也不协调,因此说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点拨关键(1)修辞手法找出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所用手法的效果、好处。比喻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拟人把物人格化,富于情趣;借代可以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增强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和鲜明性;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因此,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点拨关键(2)句式特点句式包括长短句、整散句、肯定句与否定句、陈述句与疑问句等。长短句——长句是用词较多、结构复杂的句子;短句是短小精悍、节奏短促、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的句子。多使用短句,使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点拨关键整散句——整句是结构相似、形式比较匀称整齐的句子,如对偶、排比等即属此类。整句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富有气势。散句则是形式错落、结构不整齐的句子。散句表意灵活自然,可根据语境灵活运用。多使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另外,倒装句、设问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这些句式相比陈述句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倒装句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设问句常能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句常能给人语气强烈、掷地有声的感觉,双重否定句则肯定的意味更加浓烈。3.人称使用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成“人们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也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其表达效果不如原文,为什么?历经几百年,秦腔竟然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大惑而不得其解;这其实是有解的,其解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如果你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地痛苦地妊娠,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答案 ①原句使用反问语气,能够增强语言气势和文章感染力,表明结论确定无疑;②原句运用第二人称,既与上文中的“你”相照应,又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说服力,而题干使用陈述句,语气不如原句强烈;使用第二人称能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情感交流,因此改句中改成“人们”,效果不如“你”好。点拨关键人称使用:第一人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读者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第三人称——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客观公正。4.结构位置(2020·新高考Ⅰ)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我夜晚步行回家,忽然想去一家小店吃门钉肉饼……)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答案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解答时,比较改句和原句在情感表达侧重点、语意语气、语体风格上的不同。同时,根据语意和语气的差别,考虑句子的适用位置。点拨关键可以把原句放在整个文段中,看它是否与上下文衔接更紧密,语意更流畅;可以结合原句在文段中的位置,看其是否与某句首尾呼应或前后照应等;可以从原句内部结构顺序看其逻辑顺序的合理性。总结:上述角度都有一个结合文段分析表达效果的重要方面,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还要答出句子对整个段落的效果及其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DUIDIANLIANANSISHI对点练案40对一对题号 6答案 D答案12345678(1)①两个称呼都将物拟人化,能更加生动形象地体现各自的特征。②“她”这一称呼偏向女性特征,更好地体现了“极细小的粉红花”弱小却坚忍的特征。③“他”这一称呼偏向男性特征,更好地体现了“枣树”饱经沧桑却顽强不屈的特征。(2)第一人称。表达效果:用“我不知道……名字”引出下文中“我”对“极细小的粉红花”的描述,更加凸显“极细小的粉红花”的特点;同时寄寓着作者特定的情思和理想,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感受。1.答案12345678“种文化”运用移用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要把“新中式”的“种子”播撒到海外,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一说法诠释了我们希望中国文化可以在海外生根发芽、永久生长的愿望。答案12345672.8①原句使用短句,符合“我”回忆幼年往事时断断续续、不连贯的特点。②原句把记得的具体内容前置,强调突出小帽儿的细节特征,体现妈妈亲手缝制的帽子带给月牙儿的温暖,更能凸显“我”自叙被忽视的人生时候的自悲自怜。③“小帽儿”“花儿”体现语言的京味。答案12345673.8①原句由五个短句构成,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读起来轻快活泼,与整个语体风格一致,而改句是长句,不如原句表达效果好。②原句是一个语意丰富的复句,且冒号后几个短句有突出强调的意味,使句子的表情达意更清楚明了,而改句是普通的陈述句,表述平淡。答案12345674.8时光变得漫长,将寺登村由眼前的悠闲自在拉回到了曾经的繁华热闹之中,被动句式生动地写出寺登村闲适的生活将客观的“时光”变得缓慢,使得“时光”这一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答案12345675.8①从决战的时间、对象等多方面用一连串定语限定和修饰“大决战”,造成迫切、紧张的效果,表意丰富。②充分反映了蚕农所面临的挑战多而且连续不断,表现了蚕农生活的艰辛。答案12345677.8①语言口语化,朴实而生动。如“日子一过”“掰开”“贪馋”等词语。②连用动词,生动而富有情韵。制酱过程使用大量动词,可见记忆深刻,表现了对这种生活的怀念。③句式灵活,轻快活泼。长短句灵活变换,表现出对制酱的期待与喜爱。答案12345678.8(一)赏析词语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1234567一专项训练答案8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节选自鲁迅《秋夜》)1234567答案8(1)文中写“极细小的粉红花”和“枣树”,分别用了“她”和“他”,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1234567答案答案 ①两个称呼都将物拟人化,能更加生动形象地体现各自的特征。②“她”这一称呼偏向女性特征,更好地体现了“极细小的粉红花”弱小却坚忍的特征。③“他”这一称呼偏向男性特征,更好地体现了“枣树”饱经沧桑却顽强不屈的特征。8“她”为人称代词,用于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女性,此处用来写“极细小的粉红花”,是有意突出其柔弱、美丽、坚忍的特征。“他”为人称代词,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一般用来称男性,此处用来写“枣树”,是有意突出其强壮、经受磨难而依旧不屈向上的特质。这两个人称代词暗中将“粉红花”和“枣树”分别比拟为女人和男人,赋予其人的特征,生动鲜明地塑造了“极细小的粉红花”和“枣树”的形象。1234567答案8“我不知道”,很明显,“我”是第一人称。放在段首,引起下文“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而且“我不知道”与下文的详细介绍一对比,更能明显地突出“极细小的粉红花”的特点,也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自然而然引出下文的抒情。(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用了哪种叙事人称?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 第一人称。表达效果:用“我不知道……名字”引出下文中“我”对“极细小的粉红花”的描述,更加凸显“极细小的粉红花”的特点;同时寄寓着作者特定的情思和理想,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感受。1234567答案82.下面文段中“种文化”的表达很有趣味,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新中式”的海外传播尚需假以时日,才能获得国际上的普遍认同。可喜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穿着汉服到了世界各地,从旅游景区到毕业典礼,都可以看到身着汉服的身影。如今,中国文化到了“扬帆出海”的时代了,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并不是去“送文化”,而是要“种文化”。这一“送”与一“种”,其实有着本质差异,“送文化”只能消费一时,“种文化”却可以生生不息。1234567答案81234567答案答案 “种文化”运用移用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要把“新中式”的“种子”播撒到海外,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一说法诠释了我们希望中国文化可以在海外生根发芽、永久生长的愿望。8解答时,首先要对“种文化”一词进行内容和手法的解析,其次还应分析这种表达的效果或作用。移用是将描述甲事物的词语用来描述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种”为种植、栽种之意,本来是用于描述植物种植的,文中是说要在海外种植文化,是把描述植物的概念用来形容文化,故而为“移用”。这种说法是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一种形象表达,写出了作者希望中国文化在海外生根发芽、发扬光大的一种期待。如果学生认为是把文化比作了种子,“种文化”即是播种中国文化的种子,也可以成立。1234567答案8(二)赏析句子3.若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我记得戴着一顶妈妈给我缝的上面印着小小的花的蓝布小帽”,则表达效果不及原句,请说明理由。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那时候我也不过是七岁吧,一个穿着短红棉袄的小姑娘。戴着妈妈给我缝的一顶小帽儿,蓝布的,上面印着小小的花儿,我记得。我倚着那间小屋的门垛,看着月牙儿。屋里是药味,烟味,妈妈的眼泪,爸爸的病;我独自在台阶上看着月牙,没人招呼我,没人顾得给我做晚饭。(节选自老舍中篇小说《月牙儿》)1234567答案81234567答案答案 ①原句使用短句,符合“我”回忆幼年往事时断断续续、不连贯的特点。②原句把记得的具体内容前置,强调突出小帽儿的细节特征,体现妈妈亲手缝制的帽子带给月牙儿的温暖,更能凸显“我”自叙被忽视的人生时候的自悲自怜。③“小帽儿”“花儿”体现语言的京味。8①从节奏感方面分析:原句由多个短句组成,读起来有一种自然的停顿感,这种节奏感有助于营造一种回忆中的片段式感受,符合“我”回忆幼年往事时断断续续、不连贯的特点,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在叙述者的记忆之中。②从强调作用方面分析:原句把记得的具体内容前置,“蓝布的,上面印着小小的花儿”强调突出小帽儿的细节特征,“妈妈给我缝的”体现妈妈亲手缝制的帽子带给月牙儿的温暖,而此时只有月牙儿相伴1234567答案8戴着帽子的孤独的自己,更能凸显“我”自叙被忽视的人生时候的自悲自怜。把“我记得”放在最后,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突出了帽子对于叙述者的重要性。③从语言特色方面分析:原句中“小帽儿”“花儿”等儿化音的运用,更能体现语言的京味特色。1234567答案81234567答案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和“这两句诗时间上的冬秋和空间上的东南西北都有一个飞跃”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对偶可以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让人看了这一面习惯地再去看另一面。如“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上句写孟浩然的青年时代,下句写他的老年时代,时间的跨度很大,而这两句诗的意象就是靠对偶连接起来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渭北、江东两地相去甚远,诗中的意象也是靠对偶连接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这两句诗中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一个飞跃:一句是冬,一句是秋;一句是东南,一句是西北。因为有对偶在起连接作用,所以这两组不同时间、空间的意象放在一起,并不使人感到突兀。81234567答案答案 ①原句由五个短句构成,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读起来轻快活泼,与整个语体风格一致,而改句是长句,不如原句表达效果好。②原句是一个语意丰富的复句,且冒号后几个短句有突出强调的意味,使句子的表情达意更清楚明了,而改句是普通的陈述句,表述平淡。8对比原句和改句,可以从句式特点的角度分析,比如长句与短句的区别,单句与复句的区别,然后简要概括。1234567答案85.请结合文段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时光被拉得悠长”。当夕阳的余晖没过古老的戏台,参天的古槐树才开始迎来属于它的热闹。若有若无的槐香中,人们聚集在树下聊天,孩童们嬉笑打闹着,奔跑在寺登村广阔的四方街上,时光被拉得悠长,仿若回到了曾经人声鼎沸的集市。四方街上,沿街的铺面里依稀还能见到当年马店的影子。答案 时光变得漫长,将寺登村由眼前的悠闲自在拉回到了曾经的繁华热闹之中,被动句式生动地写出寺登村闲适的生活将客观的“时光”变得缓慢,使得“时光”这一抽象的概念具象化。1234567答案8赏析句子,可以从句意、句式、事物的特征及效果等角度进行。“时光”是客观和抽象的,“悠长”即“漫长”,“拉”形象生动地将“时光”形象化、具象化。1234567答案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终于“收蚕”的日子到了,四大娘心神不定地淘米烧饭,时时看饭锅上的热气有没有直冲上来,老通宝拿出预先买了来的香烛点起来,恭恭敬敬放在灶君神位前。阿四和阿多去到田里采野花。小小宝帮着把灯芯草剪成细末子,又把采来的野花揉碎。一切都准备齐全了时,太阳也近午刻了,饭锅上水蒸气嘟嘟地直冲,四大娘立刻跳了起来,把“蚕花”和一对鹅毛插在发髻上,就到“蚕房”里。 老通宝拿着秤杆,阿四拿了那揉碎的野花片儿和灯芯草碎末。四大娘揭开“布子”,就从阿四手里1234567答案一语言综合赏析8拿过那野花碎片和灯芯草末子撒在“布子”上,又接过老通宝手中的秤杆来,将“布子”挽在秤杆上,于是拔下发髻上的鹅毛在“布子”上轻轻儿拂;野花片,灯芯草末子,连同“乌娘”,都拂在那“蚕箪”里了。一张,两张,……都拂过了;最后一张是洋种,那就收在另一个“蚕箪”里。末了,四大娘又拔下发髻上那朵“蚕花”,跟鹅毛一块插在“蚕箪”的边儿上。这是一个隆重的仪式!千百年相传的仪式!那好比是誓师典礼,以后就要开始一个月光景的和恶劣的天气和恶运以及和不知什么的连日连夜无休息的大决战!1234567答案86.下列对文中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时”“恭恭敬敬”“轻轻儿”等叠音词的运用,既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也强化了语意。B.第一段通过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撒”“挽”“拂”等,具体细致地展现了收蚕的全过程。C.“布子”“乌娘”“蚕箪”等词,是蚕事活动中特有的名词,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农事色彩。D.用“誓师典礼”“大决战”形容普通的蚕事活动,大词小用,极尽夸张,增强了诙谐幽默的效果。1234567答案√8“增强了诙谐幽默的效果”错,整个语段表现的是“收蚕”的日子的仪式隆重,事情繁杂。“誓师典礼”显示仪式的重要性,表现养蚕人对“收蚕”的高度重视;“大决战”渲染了收获时人与天抢时间的紧张氛围,生动形象地写出农民收入的来之不易。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诙谐幽默的风格,大词小用,起到强调作用。1234567答案81234567答案7.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一个长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 ①从决战的时间、对象等多方面用一连串定语限定和修饰“大决战”,造成迫切、紧张的效果,表意丰富。②充分反映了蚕农所面临的挑战多而且连续不断,表现了蚕农生活的艰辛。8画横线的部分是一个长句,用“一个月光景”“恶劣的天气和恶运以及和不知什么的”“连日连夜”“无休息”等一连串定语限定和修饰“大决战”,充分反映了蚕农所面临的挑战多而且连续不断,表现了蚕农生活的艰辛。其中从决战的时间“一个月光景”“连日连夜”,对象“恶劣的天气和恶运以及和不知什么的”,劳动强度“无休息”等多方面修饰“大决战”,表意丰富,给读者造成迫切、紧张的效果。1234567答案88.如为下面文段撰写语言鉴赏札记,请列出鉴赏要点并简要分析。饭桌上通常少不了一碗酱,这酱都是自己家做的。每年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一过,家庭主妇们煮熟了黄豆,把它捣碎,等它凉透了,再把它们揉捏成砖头的形状,用报纸一层又一层地裹了,放置起来。到了清明之后,自然风干了,将酱块身上已经脆了的报纸撕下来,把酱块掰开,放到酱缸里,兑上水和盐,酱就开始了发酵的过程。酱缸放在阳光充足的窗跟前或者菜园的中央。用不了多久,酱就由浅黄变为乳黄直至金黄,并且自然地把酱汁调和均匀了,香味隐约飘了出来;一些贪馋的人受不了它的诱惑,未等它充分发酵好,就盛着它吃了。1234567答案8答案 ①语言口语化,朴实而生动。如“日子一过”“掰开”“贪馋”等词语。②连用动词,生动而富有情韵。制酱过程使用大量动词,可见记忆深刻,表现了对这种生活的怀念。③句式灵活,轻快活泼。长短句灵活变换,表现出对制酱的期待与喜爱。1234567答案8虽然是以札记的形式鉴赏,但本质还是先找到鉴赏的角度,然后举例说明。①从整体的语言风格来看,语言口语化,朴实而生动。如“日子一过”写急切盼望做酱的日子快点到来,“掰开”是动作描写,“贪馋”写那些贪吃酱的人。这些词语都是口语,既质朴又符合做酱的内容,有烟火气,因而很生动。②从用词特点来看,此段连用动词,生动而富有情韵。制酱过程使用大量动词,如“煮熟”“捣碎”“裹”“放置”“撕”“掰开”“放”“兑”等,这些动词把做酱的过程写得具体而细致,可见记忆深刻,表现了对这种生活的怀念。1234567答案8③从句式来看,句式灵活,轻快活泼。长短句灵活变换,如“家庭主妇们煮熟了黄豆,把它捣碎,等它凉透了,再把它们揉捏成砖头的形状,用报纸一层又一层地裹了,放置起来”,长短句的自然转化使得表达如行文流水一般,又富有变化,显得灵动,表现出对制酱的期待与喜爱。1234567答案8板块八 语言文字运用对点练案40 赏析词语和句子表达效果(分值:39分)一、专项训练(一)赏析词语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节选自鲁迅《秋夜》)(1)文中写“极细小的粉红花”和“枣树”,分别用了“她”和“他”,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用了哪种叙事人称?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分)下面文段中“种文化”的表达很有趣味,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新中式”的海外传播尚需假以时日,才能获得国际上的普遍认同。可喜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穿着汉服到了世界各地,从旅游景区到毕业典礼,都可以看到身着汉服的身影。如今,中国文化到了“扬帆出海”的时代了,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并不是去“送文化”,而是要“种文化”。这一“送”与一“种”,其实有着本质差异,“送文化”只能消费一时,“种文化”却可以生生不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赏析句子3.(6分)若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我记得戴着一顶妈妈给我缝的上面印着小小的花的蓝布小帽”,则表达效果不及原句,请说明理由。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那时候我也不过是七岁吧,一个穿着短红棉袄的小姑娘。戴着妈妈给我缝的一顶小帽儿,蓝布的,上面印着小小的花儿,我记得。我倚着那间小屋的门垛,看着月牙儿。屋里是药味,烟味,妈妈的眼泪,爸爸的病;我独自在台阶上看着月牙,没人招呼我,没人顾得给我做晚饭。(节选自老舍中篇小说《月牙儿》)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和“这两句诗时间上的冬秋和空间上的东南西北都有一个飞跃”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对偶可以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让人看了这一面习惯地再去看另一面。如“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上句写孟浩然的青年时代,下句写他的老年时代,时间的跨度很大,而这两句诗的意象就是靠对偶连接起来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渭北、江东两地相去甚远,诗中的意象也是靠对偶连接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这两句诗中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一个飞跃:一句是冬,一句是秋;一句是东南,一句是西北。因为有对偶在起连接作用,所以这两组不同时间、空间的意象放在一起,并不使人感到突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4分)请结合文段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时光被拉得悠长”。当夕阳的余晖没过古老的戏台,参天的古槐树才开始迎来属于它的热闹。若有若无的槐香中,人们聚集在树下聊天,孩童们嬉笑打闹着,奔跑在寺登村广阔的四方街上,时光被拉得悠长,仿若回到了曾经人声鼎沸的集市。四方街上,沿街的铺面里依稀还能见到当年马店的影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综合赏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终于“收蚕”的日子到了,四大娘心神不定地淘米烧饭,时时看饭锅上的热气有没有直冲上来,老通宝拿出预先买了来的香烛点起来,恭恭敬敬放在灶君神位前。阿四和阿多去到田里采野花。小小宝帮着把灯芯草剪成细末子,又把采来的野花揉碎。一切都准备齐全了时,太阳也近午刻了,饭锅上水蒸气嘟嘟地直冲,四大娘立刻跳了起来,把“蚕花”和一对鹅毛插在发髻上,就到“蚕房”里。 老通宝拿着秤杆,阿四拿了那揉碎的野花片儿和灯芯草碎末。四大娘揭开“布子”,就从阿四手里拿过那野花碎片和灯芯草末子撒在“布子”上,又接过老通宝手中的秤杆来,将“布子”挽在秤杆上,于是拔下发髻上的鹅毛在“布子”上轻轻儿拂;野花片,灯芯草末子,连同“乌娘”,都拂在那“蚕箪”里了。一张,两张,……都拂过了;最后一张是洋种,那就收在另一个“蚕箪”里。末了,四大娘又拔下发髻上那朵“蚕花”,跟鹅毛一块插在“蚕箪”的边儿上。这是一个隆重的仪式!千百年相传的仪式!那好比是誓师典礼,以后就要开始一个月光景的和恶劣的天气和恶运以及和不知什么的连日连夜无休息的大决战!6.(3分)下列对文中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时”“恭恭敬敬”“轻轻儿”等叠音词的运用,既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也强化了语意。B.第一段通过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撒”“挽”“拂”等,具体细致地展现了收蚕的全过程。C.“布子”“乌娘”“蚕箪”等词,是蚕事活动中特有的名词,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农事色彩。D.用“誓师典礼”“大决战”形容普通的蚕事活动,大词小用,极尽夸张,增强了诙谐幽默的效果。7.(4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一个长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6分)如为下面文段撰写语言鉴赏札记,请列出鉴赏要点并简要分析。饭桌上通常少不了一碗酱,这酱都是自己家做的。每年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一过,家庭主妇们煮熟了黄豆,把它捣碎,等它凉透了,再把它们揉捏成砖头的形状,用报纸一层又一层地裹了,放置起来。到了清明之后,自然风干了,将酱块身上已经脆了的报纸撕下来,把酱块掰开,放到酱缸里,兑上水和盐,酱就开始了发酵的过程。酱缸放在阳光充足的窗跟前或者菜园的中央。用不了多久,酱就由浅黄变为乳黄直至金黄,并且自然地把酱汁调和均匀了,香味隐约飘了出来;一些贪馋的人受不了它的诱惑,未等它充分发酵好,就盛着它吃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精析1.(1)①两个称呼都将物拟人化,能更加生动形象地体现各自的特征。②“她”这一称呼偏向女性特征,更好地体现了“极细小的粉红花”弱小却坚忍的特征。③“他”这一称呼偏向男性特征,更好地体现了“枣树”饱经沧桑却顽强不屈的特征。解析 “她”为人称代词,用于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女性,此处用来写“极细小的粉红花”,是有意突出其柔弱、美丽、坚忍的特征。“他”为人称代词,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一般用来称男性,此处用来写“枣树”,是有意突出其强壮、经受磨难而依旧不屈向上的特质。这两个人称代词暗中将“粉红花”和“枣树”分别比拟为女人和男人,赋予其人的特征,生动鲜明地塑造了“极细小的粉红花”和“枣树”的形象。(2)第一人称。表达效果:用“我不知道……名字”引出下文中“我”对“极细小的粉红花”的描述,更加凸显“极细小的粉红花”的特点;同时寄寓着作者特定的情思和理想,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解析 “我不知道”,很明显,“我”是第一人称。放在段首,引起下文“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而且“我不知道”与下文的详细介绍一对比,更能明显地突出“极细小的粉红花”的特点,也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自然而然引出下文的抒情。2.“种文化”运用移用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要把“新中式”的“种子”播撒到海外,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一说法诠释了我们希望中国文化可以在海外生根发芽、永久生长的愿望。解析 解答时,首先要对“种文化”一词进行内容和手法的解析,其次还应分析这种表达的效果或作用。移用是将描述甲事物的词语用来描述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种”为种植、栽种之意,本来是用于描述植物种植的,文中是说要在海外种植文化,是把描述植物的概念用来形容文化,故而为“移用”。这种说法是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一种形象表达,写出了作者希望中国文化在海外生根发芽、发扬光大的一种期待。如果学生认为是把文化比作了种子, “种文化”即是播种中国文化的种子,也可以成立。3.①原句使用短句,符合“我”回忆幼年往事时断断续续、不连贯的特点。②原句把记得的具体内容前置,强调突出小帽儿的细节特征,体现妈妈亲手缝制的帽子带给月牙儿的温暖,更能凸显“我”自叙被忽视的人生时候的自悲自怜。③“小帽儿”“花儿”体现语言的京味。解析 ①从节奏感方面分析:原句由多个短句组成,读起来有一种自然的停顿感,这种节奏感有助于营造一种回忆中的片段式感受,符合“我”回忆幼年往事时断断续续、不连贯的特点,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在叙述者的记忆之中。②从强调作用方面分析:原句把记得的具体内容前置,“蓝布的,上面印着小小的花儿”强调突出小帽儿的细节特征,“妈妈给我缝的”体现妈妈亲手缝制的帽子带给月牙儿的温暖,而此时只有月牙儿相伴戴着帽子的孤独的自己,更能凸显“我”自叙被忽视的人生时候的自悲自怜。把“我记得”放在最后,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突出了帽子对于叙述者的重要性。③从语言特色方面分析:原句中“小帽儿”“花儿”等儿化音的运用,更能体现语言的京味特色。4.①原句由五个短句构成,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读起来轻快活泼,与整个语体风格一致,而改句是长句,不如原句表达效果好。②原句是一个语意丰富的复句,且冒号后几个短句有突出强调的意味,使句子的表情达意更清楚明了,而改句是普通的陈述句,表述平淡。解析 对比原句和改句,可以从句式特点的角度分析,比如长句与短句的区别,单句与复句的区别,然后简要概括。5.时光变得漫长,将寺登村由眼前的悠闲自在拉回到了曾经的繁华热闹之中,被动句式生动地写出寺登村闲适的生活将客观的“时光”变得缓慢,使得“时光”这一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解析 赏析句子,可以从句意、句式、事物的特征及效果等角度进行。“时光”是客观和抽象的,“悠长”即“漫长”,“拉”形象生动地将“时光”形象化、具象化。6.D [“增强了诙谐幽默的效果”错,整个语段表现的是“收蚕”的日子的仪式隆重,事情繁杂。“誓师典礼”显示仪式的重要性,表现养蚕人对“收蚕”的高度重视;“大决战”渲染了收获时人与天抢时间的紧张氛围,生动形象地写出农民收入的来之不易。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诙谐幽默的风格,大词小用,起到强调作用。]7.①从决战的时间、对象等多方面用一连串定语限定和修饰“大决战”,造成迫切、紧张的效果,表意丰富。②充分反映了蚕农所面临的挑战多而且连续不断,表现了蚕农生活的艰辛。解析 画横线的部分是一个长句,用“一个月光景”“恶劣的天气和恶运以及和不知什么的”“连日连夜”“无休息”等一连串定语限定和修饰“大决战”,充分反映了蚕农所面临的挑战多而且连续不断,表现了蚕农生活的艰辛。其中从决战的时间“一个月光景”“连日连夜”,对象“恶劣的天气和恶运以及和不知什么的”,劳动强度“无休息”等多方面修饰“大决战”,表意丰富,给读者造成迫切、紧张的效果。8.①语言口语化,朴实而生动。如“日子一过”“掰开”“贪馋”等词语。②连用动词,生动而富有情韵。制酱过程使用大量动词,可见记忆深刻,表现了对这种生活的怀念。③句式灵活,轻快活泼。长短句灵活变换,表现出对制酱的期待与喜爱。解析 虽然是以札记的形式鉴赏,但本质还是先找到鉴赏的角度,然后举例说明。①从整体的语言风格来看,语言口语化,朴实而生动。如“日子一过”写急切盼望做酱的日子快点到来,“掰开”是动作描写,“贪馋”写那些贪吃酱的人。这些词语都是口语,既质朴又符合做酱的内容,有烟火气,因而很生动。②从用词特点来看,此段连用动词,生动而富有情韵。制酱过程使用大量动词,如“煮熟”“捣碎”“裹”“放置”“撕”“掰开”“放”“兑”等,这些动词把做酱的过程写得具体而细致,可见记忆深刻,表现了对这种生活的怀念。③从句式来看,句式灵活,轻快活泼。长短句灵活变换,如“家庭主妇们煮熟了黄豆,把它捣碎,等它凉透了,再把它们揉捏成砖头的形状,用报纸一层又一层地裹了,放置起来”,长短句的自然转化使得表达如行文流水一般,又富有变化,显得灵动,表现出对制酱的期待与喜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对点练案40 赏析词语和句子表达效果.docx 板块八 学案59 赏析词语和句子表达效果——定准角度,揣摩比较.docx 板块八 学案59 赏析词语和句子表达效果——定准角度,揣摩比较.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