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案47 研练两年高考真题(一)——探究规律,明确方向复习任务 精做2024年新高考卷语用试题,探究命题规律,明确复习方向。课标要求 ①能注意语境与交流的关系,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言,能凭借语感和积累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力求使语言表达准确清晰。②能凭借语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重要词语的隐含意思,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情感;能发现语言运用中存在的比较明显的问题,并运用自己掌握的语言知识予以纠正。③在扩展和整理自己语文积累的过程中,能发现联系,探索规律,尝试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说明自己对语言运用规则的理解。能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结合具体语境分辨词语语义和情感上的细微差别;能凭借语感推断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的意思,能体味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④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语文积累,自觉整理在学习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在梳理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专题探究,发现其中蕴含的语言运用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解释;能将发现的语言运用规律用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实践。考情表览 年份 卷别 语段材料特征 考点组合形式 命题特点2024 新高考Ⅰ卷 说明语段+睡眠时长 写修辞句+成语填空+语病修改+语句补写+语言现象探究 (1)选材: ①两个(或一个)语段,主要是记叙和说明语段,文字总量不少于600字。 ②题材丰富,涉及科技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民生等。 (2)命题: ①题量稳定,共五小题;分值稳定,20分。 ②题型上选择题逐年减少,主观题逐年增多。 ③命题综合化、情境化,甚至有跨语段题目,随文命题突出。 ④命题重点考查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兼及对日常语言现象和运用规律的分析探究。 (3)考点: ①以成语、病句、语句补写为主要考点,词语使用、标点、修辞、语句改写、句式变换等灵活穿插。 ②考点组合灵活多变,有的“一拖二”,如“补写+语病”;有的“一拖三”,如“语病+补写+词语”;有的干脆“一拖五”,如2024年新高考Ⅰ卷,随机组合。新高考Ⅱ卷 语用Ⅰ 描写语段+ 看云 长句变短句+句式效果赏析语用Ⅱ 说明语段+ 运动疗法 语病修改+语句补写+多义词意义和用法2023 新高考Ⅰ卷 语用Ⅰ 说明语段+ 遗忘 语句补写+语病修改语用Ⅱ 记叙语段+ 祥子拉车 词语(叠词)理解+标点(逗号)使用+词义理解新高考Ⅱ卷 语用Ⅰ 记叙语段+ 腾冲皮影戏 成语填空+语句改写效果语用Ⅱ 说明语段+ 噪音危害 代词用法(选择题)+语句补写+语病修改2022 新高考Ⅰ卷 语用Ⅰ 记叙语段(新闻)+栾恩杰 事迹 成语填空+句式变换(长句变短句)+修辞分析(设问、排比)语用Ⅱ 说明语段+ 科学减肥 代词用法(选择题)+语句补写新高考Ⅱ卷 语用Ⅰ 记叙语段(新闻)+天宫课堂 成语填空+语病修改语用Ⅱ 描写语段+ 小城眷恋 代词运用效果+句子表达效果+修辞分析(排比)2021 新高考Ⅰ卷 语用Ⅰ 记叙语段+ 元宵节 成语填空(选择题)+语病修改(选择题)+修辞分析(对偶)语用Ⅱ 说明语段+ 雪衣藻 语句衔接(选择题)+语句补写新高考Ⅱ卷 语用Ⅰ 说明语段+ 太空餐 成语填空(选择题)+语句衔接(选择题)+语病修改(选择题)语用Ⅱ 议论语段+ 中国画 语句补写+句式变换(长句变短句)活动一 研练2024年新高考Ⅰ卷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至于每天要睡多久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喜爱健康科普节目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实际上,我们所需的睡眠时长是A____________的,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B____________。因此,能够保证自己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睡眠时长,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无法缓解而残留下来,长此以往,疲劳会像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上滚利,掏空你的“家底”,进而引发多种疾病。(甲)也很简单: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但另一方面,一次性补充过多的睡眠,又会扰乱人体生物钟,使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其实,(乙)。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而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固定时间起床,以调整身体节律;在睡眠前洗热水澡,以尽量放松身心。只有睡得够,睡得好,坚持不懈,才能从“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感觉棒极了”。1.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联教材] 教材中的借喻句借喻句 阐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用喻体“千堆雪”代替本体“浪花”。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用喻体“一苇(一片苇叶)”代替本体“小船”。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杜牧《阿房宫赋》) “绿云”喻指女子乌发,形容宫女们的乌发像黑云,其中本体“乌发”和比喻词“像”并未出现。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碎琼乱玉”是喻体,本体是“雪”,复原为明喻,即“踏着像碎琼乱玉一般的雪”。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3.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加练习]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引号的用法和表达效果。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 研练2024年新高考Ⅱ卷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看云似乎是很多北京人的日常,自到了北京,我也入乡随了俗,经常看起云来。那天是周六,我和几个朋友在一家书店闲聊,因为一直留意着窗外的云,聊天时我有些心不在焉。书店是整幅的玻璃幕墙,大大小小的云在窗框里,如画一般,还带有特别随意任性的毛边儿。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的大块云和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的小块云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哪怕再高妙的丹青手,也画不出来那个劲儿,实在是美翻了。云这么好看,却也不妨碍它下雨。那天,我们在宋庄的街道上闲逛,走着走着雨就来了。雨来了,云还在,太阳也还在。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太阳雨了吧?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不是吗?1.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11分)众所周知,运动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减轻身体紧张感、改善血液循环,让我们身体更健康。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运动更是让我们心情愉悦、大脑强健的“灵丹妙药”。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相信都体验过“跑者欣快”,即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心情很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许多与愉悦感相关的“快乐物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而运动后的大脑,还会分泌一种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蛋白质,有助于强健大脑。因此,运动不仅会让你轻松快乐,还会让你头脑更清晰,更有活力。当然,不是每个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也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5.下列句子中的“相信”与文中加点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身处困境他却并不消沉,相信自己能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B.我满心欢喜地迎接他回来,相信现在的他一定和从前不同。C.看到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相信每一位游客都会激动不已。D.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追加练习]下列句子中的“还”与语言文字运用Ⅰ中“云还在,太阳也还在”的“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他还真有办法,不能小瞧他。B.十年没见了,她还那么年轻。C.这绳子还算结实,凑合用吧。D.小伙子会开拖拉机,还会修理电器。答案精析活动一1.(示例一)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朵洁白的莲花。(示例二)一阵大风吹过,天空中拥挤的羊群被吹得摇摇摆摆,逐渐向远处散去。解析 本题要求仿照文本中以“电”借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借喻的修辞手法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造句的关键在于准确使用借喻,即句子中不出现本体,直接代以喻体即可;给“云”这个本体找一个合适的喻体是关键,云有洁白、柔软、飘逸等特点,据此可将喻体定为棉花、棉花糖、白莲花、羊群等。参考答案中两句的本体都是“云”,前一句的喻体是“莲花”,后一句的喻体是“羊群”。考生使用的喻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另外要注意,写出的句子既要使用贴切的借喻,又要语意完整,语言流畅。2.(示例)A因人而异 B神采奕奕(神采飞扬)解析 解答这类试题,不仅要根据横线处暂缺的语意,同时还应以上下文的语意作为参考,以便更为有效地挑选成语。例如,在“因人而异”的下文叙述了不同的人睡眠时间各有不同,则横线处“因人而异”的成语无疑已经呼之欲出了。再如“神采奕奕”的上文是“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那么这里的“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如何如何,考生即便不能准确填写“神采奕奕”,能填写“神采飞扬”之类的近义成语,也是允许得分的。因人而异:因为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神采飞扬:形容精神抖擞,神情昂扬。3.①句,修改为: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④句,修改为:如何通过睡眠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解析 文中说道:“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引发多种疾病,所以,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才是问题的关键。”乍一看,这个长句似乎是一个假设复句或是因果复句,因为有个假设连词“如果”与结果连词“所以”前后照应着出现。但正因为二者之间的不配套,构成了相互排斥的结果。一般说来,二者只能留下一个舍弃另一个,如何取舍则取决于句子的主要内容。句子中的“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在现实中并非假设的情况,剩余的部分又在讲如何做才是消除疲惫感的关键,故而“如果”应该舍去,“所以”应该留下,让句子直接形成因果关系。“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才是问题的关键。”这里又出现了句子内部排序的混乱情况,全文都在说睡眠与休息的关系,利用睡眠调节自己的精力体力,那么,“快速”自然应该紧贴着“让自己精力充沛”之前,让“如何通过睡眠”构成一种手段置于全句之首,最终形成“如何通过睡眠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的正确语序。当然,这个句子如果说成“如何通过睡眠让自己快速精力充沛”也无不可,应该同样得分,只是这样一来“睡眠”的作用相对淡化了,与全文主旨略有游离。4.(示例)甲:而要判断自己是否“睡眠负债” 乙: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为重要解析 甲处的上下文分别是“长此以往,……进而引发多种疾病”以及“也很简单……需要及时补充调整”。均是围绕“睡眠负债”与知道自己“睡眠负债”后应该如何应对进行的叙述。所以甲处括号里的内容应该是了解自己是否“睡眠负债”,参考答案给出的示例是“而要判断自己是否‘睡眠负债’”。当然若是回答出“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睡眠负债’”之类,也是可以得分的。乙处的上下文分别是“所以对于‘睡眠负债’, 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 其实”以及“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又是围绕“睡眠质量”与“睡眠时长”二者关系进行比较。上文中末尾的“其实”,暗示承接上文又略含转折。所以乙处括号里的内容应该是睡眠的“时长”与“质量”哪个更重要,参考答案给出了比较结果,其示例是“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为重要”。当然若是回答出“睡眠时长比不上睡眠质量重要”之类,也是可以得分的。5.(观点一)不合逻辑。要恢复的是精力体力,对疲劳需要消除。(观点二)可以使用。“恢复疲劳”并不是说重新回到疲劳状态,而是由疲劳状态恢复正常。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答为“不合逻辑”与“可以使用”均可以得分,主要看如何进行合理解释。考生认为“恢复疲劳”不合逻辑,需指出“要恢复的是精力体力,对疲劳需要消除”,而且语言中也有符合逻辑规范的“消除疲劳”“缓解疲劳”存在,可以作为答题时解释的理由。考生认为“恢复疲劳”可以使用,可从汉语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入手,解释这种用法的合理性。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丰富多样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打扫卫生”是指“将环境打扫清理使变得卫生”,“救灾”是指“将人们从灾难中解救出来”,“寄航空”是“通过航空的方式邮寄”,“出太阳”是“太阳出来”,“恢复疲劳”也可以指“由疲劳状态恢复正常”。拓展:可以从以下角度猜一猜“恢复疲劳”说法的合理性。①省略(兼倒装)。“恢复疲劳”即“恢复(于)疲劳”,意思是“从疲劳的状态下恢复过来”。②使动。“恢复疲劳”即“使疲劳恢复”,意思是“使疲劳的状态恢复过来”。③倒装。“恢复疲劳”即“疲劳恢复”,意思是“疲劳的状态恢复(到了原来未疲劳的状态)”。④借代(或省略、或活用)。“恢复疲劳”中的“疲劳”可以理解为代指“疲劳的身体”,也可以将形容词“疲劳”理解为活用成了名词——“疲劳的身体”,或者短语中的“疲劳”之后省略了中心语“身体”。追加练习两个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睡眠负债”“分期偿还”都是语境中的比喻义,以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的形式解释睡眠缺乏现象和逐步增加睡眠的解决方式。活动二1.(示例一)①大块云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②小块云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③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示例二)①大块云带着大毛边儿,②流苏一样,③小块云带着小毛边儿,④仿佛细丝,⑤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解析 解答本题,先要结合上下文,理解画线句子的核心含意。本题画线句子的核心是“大块云和小块云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在此基础上,把带长修饰语的定中结构改成小句, “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的大块云”,可以先改成一个短句“大块云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然后进一步改成两个短句“大块云带着大毛边儿,流苏一样”;同样,“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的小块云”,可以先改成一个短句“小块云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进一步改成两个短句“小块云带着小毛边儿,细丝一样”。文段的文学性较强,为了避免用词重复,可以把“细丝一样”替换成语意相同的“仿佛细丝”。这样,长句可改成三个短句:①大块云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②小块云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③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就达到了要求,可以得满分;也可以进一步改成五个短句:①大块云带着大毛边儿,②流苏一样,③小块云带着小毛边儿,④仿佛细丝,⑤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后一种修改方式,句子更活泼轻盈,和全文风格也更加统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仅把长句改成语法上合格的短句,还要注意改后的句子是否简洁流畅,与上下文连贯。2.①直接跟读者对话,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同;②使文段结束得自然、不突兀;③给读者带来亲切活泼之感,并与全文风格保持一致。(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 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问句并不都是表示疑问的,究竟起什么作用,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看。首先,这个问句是文段的最后一句,承着上文的“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是要求读者回答是不是,而是通过直接跟读者对话,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同。这是该问句的第一个作用。其次,由于该句出现在文段的末尾,需要考虑对文章结构的作用。该句不表示疑问,对整个文段的真值语义没有贡献,可以删除,不影响读者理解。如果删除,用“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结尾,前一个小句“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句子较长,还有个标识确认的句末助词“的”,整个小句非常完整。“也会辜负这雨”句子较短,也没有句末助词,两个句子放在一起,给人一种还有话没有说完的感受。加上“不是吗”,整个文段就结束得比较自然,消除了突兀的感觉。最后,文段是一篇轻松活泼的散文,“不是吗?”这种对话就给读者带来亲切活泼的感觉,和全文风格保持一致。本题答案只要答出两点就给满分。3.(示例一)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为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不但疗效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示例二)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中,不但疗效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列入……之一”,二者语意上不能搭配。修改方式有多种,参考答案列出了两种。一种是改为“列为……之一”,另一种是“列入……中”,都可以解决搭配不当问题。此外,也可以把“之一”直接去掉,改为“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二是关联词语“不但”的位置不恰当。原文是“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不但”出现在“疗效”的后面,意味着整句话都是针对主语“疗效”而言的,即下文的“适用范围很广”指的是疗效适用范围很广,而“疗效”是没有适用范围的,这么说显然不恰当,文中想说的应该是这种治疗方法适用范围广。把“不但”位置提到“疗效”前面,整个句子都承着运动这种治疗方法来说,就没有错误了。4.(示例)①虽然身体非常疲乏 ②都适合做高强度运动解析 材料中有两处空缺,要求学生综合考虑上下文内容,填入恰当的语句。本材料的内容主要是关于运动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只要综观全文,把握核心观点,结合上下文提示语和相关信息,即可补写出语句。第①处需要结合全文来思考。首先,文章的核心思想是运动有助于身心健康。空缺部分的下文是“但心情很好”,可以初步判断,空缺部分应该和“心情”相对的“身体”有关。其次,转折连词“但”决定了上文是一个和“心情很好”相对立的身体上不好的方面,再结合上文的“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 可以判断空缺部分应该填补的是连续高强度运动之后身体上出现的不好的方面,肯定是身体疲乏。“连续”“高强度”又决定了疲乏的程度比较深,所以可以补出“身体非常疲乏”。最后,根据关联词语“但是”经常和“虽然”成对出现,再结合语意,可以补出“虽然身体非常疲乏”。第②处,上文说连续高强度运动会给人带来“跑者欣快”,并有助于强健大脑,给读者的感觉接下来应该是鼓励大家都去做连续的高强度运动。“当然”二字提醒我们,空缺处的内容是符合一般常识的,根据一般常识我们可以知道,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高强度运动。空缺处的下文是“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也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但”字的转折,“轻微运动”的出现,让我们能够确定,上文是和“轻微运动”相对立的“高强度运动”,可以补出“都适合做高强度运动”。5.C [本题考查了动词“相信”在不同语境中表意的差别。“相信”一词,本义是“认为正确或确实而不怀疑”。材料中出现“相信”的句子是“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相信都体验过‘跑者欣快’”。 从结构上看,似乎“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是“相信”的主语,但是根据上下文语境,仔细辨别就会发现,和“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有直接句法关系的是“都体验过‘跑者欣快’”, “相信”表达的并非“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的看法,而是文章作者的一种主观看法。“相信”可以提前到句首,整个句子变为“相信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都体验过‘跑者欣快’”。从语义上看,文中的“相信”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其确信程度降低,常常可以用“大概”“可能”“我认为”“我觉得”等词语来替换。A、B、D三项中“相信”的主体都是句子的主语,都表示该主体对某人某事没有任何怀疑。只有C项表示说话者的主观看法,和文中“相信”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追加练习B [B项和文中两个“还”都表示“仍旧,仍然”。A项表示超出预料,有赞叹的语气。C项表示勉强过得去。D项表示数量增加,范围扩大。](共46张PPT)学案47 研练两年高考真题(一)——探究规律,明确方向板块八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基础语文大一轮复习精做2024年新高考卷语用试题,探究命题规律,明确复习方向。复习任务①能注意语境与交流的关系,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言,能凭借语感和积累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力求使语言表达准确清晰。②能凭借语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重要词语的隐含意思,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情感;能发现语言运用中存在的比较明显的问题,并运用自己掌握的语言知识予以纠正。③在扩展和整理自己语文积累的过程中,能发现联系,探索规律,尝试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说明自己对语言运用规则的理解。能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结合具体语境分辨词语语义和情感上的细微差别;能凭借语感推断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的意思,能体味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④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语文积累,自觉整理在学习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在梳理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专题探究,发现其中蕴含的语言运用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解释;能将发现的语言运用规律用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实践。课标要求考情表览年份 卷别 语段材料特征 考点组合形式 命题特点2024 新高考Ⅰ卷 说明语段+睡眠时长 写修辞句+成语填空+语病修改+语句补写+语言现象探究 (1)选材:①两个(或一个)语段,主要是记叙和说明语段,文字总量不少于600字。②题材丰富,涉及科技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民生等。(2)命题:①题量稳定,共五小题;分值稳定,20分。②题型上选择题逐年减少,主观题逐年增多。③命题综合化、情境化,甚至有跨语段题目,随文命题突出。④命题重点考查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兼及对日常语言现象和运用规律的分析探究。(3)考点:①以成语、病句、语句补写为主要考点,词语使用、标点、修辞、语句改写、句式变换等灵活穿插。②考点组合灵活多变,有的“一拖二”,如“补写+语病”;有的“一拖三”,如“语病+补写+词语”;有的干脆“一拖五”,如2024年新高考Ⅰ卷,随机组合。新高考Ⅱ卷 语用Ⅰ 描写语段+看云 长句变短句+句式效果赏析 语用Ⅱ 说明语段+运动疗法 语病修改+语句补写+多义词意义和用法 2023 新高考Ⅰ卷 语用Ⅰ 说明语段+遗忘 语句补写+语病修改 语用Ⅱ 记叙语段+祥子拉车 词语(叠词)理解+标点(逗号)使用+词义理解 新高考Ⅱ卷 语用Ⅰ 记叙语段+腾冲皮 影戏 成语填空+语句改写效果 语用Ⅱ 说明语段+噪音危害 代词用法(选择题)+语句补写+语病修改 2022 新高考Ⅰ卷 语用Ⅰ 记叙语段(新闻)+栾恩杰事迹 成语填空+句式变换(长句变短句)+修辞分析(设问、排比)考情表览年份 卷别 语段材料特征 考点组合形式 命题特点2022 新高考Ⅰ卷 语用Ⅱ 说明语段+科学减肥 代词用法(选择题)+语句补写 (1)选材:①两个(或一个)语段,主要是记叙和说明语段,文字总量不少于600字。②题材丰富,涉及科技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民生等。(2)命题:①题量稳定,共五小题;分值稳定,20分。②题型上选择题逐年减少,主观题逐年增多。③命题综合化、情境化,甚至有跨语段题目,随文命题突出。④命题重点考查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兼及对日常语言现象和运用规律的分析探究。(3)考点:①以成语、病句、语句补写为主要考点,词语使用、标点、修辞、语句改写、句式变换等灵活穿插。②考点组合灵活多变,有的“一拖二”,如“补写+语病”;有的“一拖三”,如“语病+补写+词语”;有的干脆“一拖五”,如2024年新高考Ⅰ卷,随机组合。新高考Ⅱ卷 语用Ⅰ 记叙语段(新闻)+天宫课堂 成语填空+语病修改 语用Ⅱ 描写语段+小城眷恋 代词运用效果+句子表达效果+修辞分析(排比) 2021 新高考Ⅰ卷 语用Ⅰ 记叙语段+元宵节 成语填空(选择题)+语病修改 (选择题)+修辞分析(对偶) 语用Ⅱ 说明语段+雪衣藻 语句衔接(选择题)+语句补写 新高考Ⅱ卷 语用Ⅰ 说明语段+太空餐 成语填空(选择题)+语句衔接 (选择题)+语病修改(选择题) 语用Ⅱ 议论语段+中国画 语句补写+句式变换(长句变短句)活动一研练2024年新高考Ⅰ卷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至于每天要睡多久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喜爱健康科普节目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实际上,我们所需的睡眠时长是A____________的,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B____________。因此,能够保证自己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睡眠时长,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无法缓解而残留下来,长此以往,疲劳会像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上滚利,掏空你的“家底”,进而引发多种疾病。(甲)也很简单: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但另一方面,一次性补充过多的睡眠,又会扰乱人体生物钟,使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其实,(乙)。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而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固定时间起床,以调整身体节律;在睡眠前洗热水澡,以尽量放松身心。只有睡得够,睡得好,坚持不懈,才能从“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感觉棒极了”。1.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答案 (示例一)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朵洁白的莲花。(示例二)一阵大风吹过,天空中拥挤的羊群被吹得摇摇摆摆,逐渐向远处散去。本题要求仿照文本中以“电”借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借喻的修辞手法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造句的关键在于准确使用借喻,即句子中不出现本体,直接代以喻体即可;给“云”这个本体找一个合适的喻体是关键,云有洁白、柔软、飘逸等特点,据此可将喻体定为棉花、棉花糖、白莲花、羊群等。参考答案中两句的本体都是“云”,前一句的喻体是“莲花”,后一句的喻体是“羊群”。考生使用的喻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另外要注意,写出的句子既要使用贴切的借喻,又要语意完整,语言流畅。教材中的借喻句关联教材借喻句 阐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用喻体“千堆雪”代替本体“浪花”。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 用喻体“一苇(一片苇叶)”代替本体“小船”。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杜牧《阿房宫赋》) “绿云”喻指女子乌发,形容宫女们的乌发像黑云,其中本体“乌发”和比喻词“像”并未出现。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碎琼乱玉”是喻体,本体是“雪”,复原为明喻,即“踏着像碎琼乱玉一般的雪”。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案 (示例)A因人而异 B神采奕奕(神采飞扬)解答这类试题,不仅要根据横线处暂缺的语意,同时还应以上下文的语意作为参考,以便更为有效地挑选成语。例如,在“因人而异”的下文叙述了不同的人睡眠时间各有不同,则横线处“因人而异”的成语无疑已经呼之欲出了。再如“神采奕奕”的上文是“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那么这里的“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如何如何,考生即便不能准确填写“神采奕奕”,能填写“神采飞扬”之类的近义成语,也是允许得分的。因人而异:因为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神采飞扬:形容精神抖擞,神情昂扬。3.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 ①句,修改为: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④句,修改为:如何通过睡眠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文中说道:“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引发多种疾病,所以,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才是问题的关键。”乍一看,这个长句似乎是一个假设复句或是因果复句,因为有个假设连词“如果”与结果连词“所以”前后照应着出现。但正因为二者之间的不配套,构成了相互排斥的结果。一般说来,二者只能留下一个舍弃另一个,如何取舍则取决于句子的主要内容。句子中的“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在现实中并非假设的情况,剩余的部分又在讲如何做才是消除疲惫感的关键,故而“如果”应该舍去,“所以”应该留下,让句子直接形成因果关系。“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才是问题的关键。”这里又出现了句子内部排序的混乱情况,全文都在说睡眠与休息的关系,利用睡眠调节自己的精力体力,那么,“快速”自然应该紧贴着“让自己精力充沛”之前,让“如何通过睡眠”构成一种手段置于全句之首,最终形成“如何通过睡眠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的正确语序。当然,这个句子如果说成“如何通过睡眠让自己快速精力充沛”也无不可,应该同样得分,只是这样一来“睡眠”的作用相对淡化了,与全文主旨略有游离。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 (示例)甲:而要判断自己是否“睡眠负债” 乙: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为重要甲处的上下文分别是“长此以往,……进而引发多种疾病”以及“也很简单……需要及时补充调整”。均是围绕“睡眠负债”与知道自己“睡眠负债”后应该如何应对进行的叙述。所以甲处括号里的内容应该是了解自己是否“睡眠负债”,参考答案给出的示例是“而要判断自己是否‘睡眠负债’”。当然若是回答出“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睡眠负债’”之类,也是可以得分的。乙处的上下文分别是“所以对于‘睡眠负债’, 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 其实”以及“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又是围绕“睡眠质量”与“睡眠时长”二者关系进行比较。上文中末尾的“其实”,暗示承接上文又略含转折。所以乙处括号里的内容应该是睡眠的“时长”与“质量”哪个更重要,参考答案给出了比较结果,其示例是“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为重要”。当然若是回答出“睡眠时长比不上睡眠质量重要”之类,也是可以得分的。5.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 (观点一)不合逻辑。要恢复的是精力体力,对疲劳需要消除。(观点二)可以使用。“恢复疲劳”并不是说重新回到疲劳状态,而是由疲劳状态恢复正常。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答为“不合逻辑”与“可以使用”均可以得分,主要看如何进行合理解释。考生认为“恢复疲劳”不合逻辑,需指出“要恢复的是精力体力,对疲劳需要消除”,而且语言中也有符合逻辑规范的“消除疲劳”“缓解疲劳”存在,可以作为答题时解释的理由。考生认为“恢复疲劳”可以使用,可从汉语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入手,解释这种用法的合理性。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丰富多样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打扫卫生”是指“将环境打扫清理使变得卫生”,“救灾”是指“将人们从灾难中解救出来”,“寄航空”是“通过航空的方式邮寄”,“出太阳”是“太阳出来”,“恢复疲劳”也可以指“由疲劳状态恢复正常”。拓展:可以从以下角度猜一猜“恢复疲劳”说法的合理性。①省略(兼倒装)。“恢复疲劳”即“恢复(于)疲劳”,意思是“从疲劳的状态下恢复过来”。②使动。“恢复疲劳”即“使疲劳恢复”,意思是“使疲劳的状态恢复过来”。③倒装。“恢复疲劳”即“疲劳恢复”,意思是“疲劳的状态恢复(到了原来未疲劳的状态)”。④借代(或省略、或活用)。“恢复疲劳”中的“疲劳”可以理解为代指“疲劳的身体”,也可以将形容词“疲劳”理解为活用成了名词——“疲劳的身体”,或者短语中的“疲劳”之后省略了中心语“身体”。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引号的用法和表达效果。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追加练习答案 两个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睡眠负债”“分期偿还”都是语境中的比喻义,以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的形式解释睡眠缺乏现象和逐步增加睡眠的解决方式。活动二研练2024年新高考Ⅱ卷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看云似乎是很多北京人的日常,自到了北京,我也入乡随了俗,经常看起云来。那天是周六,我和几个朋友在一家书店闲聊,因为一直留意着窗外的云,聊天时我有些心不在焉。书店是整幅的玻璃幕墙,大大小小的云在窗框里,如画一般,还带有特别随意任性的毛边儿。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的大块云和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的小块云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哪怕再高妙的丹青手,也画不出来那个劲儿,实在是美翻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云这么好看,却也不妨碍它下雨。那天,我们在宋庄的街道上闲逛,走着走着雨就来了。雨来了,云还在,太阳也还在。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太阳雨了吧?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不是吗?1.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 (示例一)①大块云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②小块云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③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示例二)①大块云带着大毛边儿,②流苏一样,③小块云带着小毛边儿,④仿佛细丝,⑤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解答本题,先要结合上下文,理解画线句子的核心含意。本题画线句子的核心是“大块云和小块云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在此基础上,把带长修饰语的定中结构改成小句, “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的大块云”,可以先改成一个短句“大块云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然后进一步改成两个短句“大块云带着大毛边儿,流苏一样”;同样,“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的小块云”,可以先改成一个短句“小块云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进一步改成两个短句“小块云带着小毛边儿,细丝一样”。文段的文学性较强,为了避免用词重复,可以把“细丝一样”替换成语意相同的“仿佛细丝”。这样,长句可改成三个短句:①大块云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②小块云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③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就达到了要求,可以得满分;也可以进一步改成五个短句:①大块云带着大毛边儿,②流苏一样,③小块云带着小毛边儿,④仿佛细丝,⑤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后一种修改方式,句子更活泼轻盈,和全文风格也更加统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仅把长句改成语法上合格的短句,还要注意改后的句子是否简洁流畅,与上下文连贯。2.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 ①直接跟读者对话,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同;②使文段结束得自然、不突兀;③给读者带来亲切活泼之感,并与全文风格保持一致。(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问句并不都是表示疑问的,究竟起什么作用,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看。首先,这个问句是文段的最后一句,承着上文的“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是要求读者回答是不是,而是通过直接跟读者对话,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同。这是该问句的第一个作用。其次,由于该句出现在文段的末尾,需要考虑对文章结构的作用。该句不表示疑问,对整个文段的真值语义没有贡献,可以删除,不影响读者理解。如果删除,用“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结尾,前一个小句“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句子较长,还有个标识确认的句末助词“的”,整个小句非常完整。“也会辜负这雨”句子较短,也没有句末助词,两个句子放在一起,给人一种还有话没有说完的感受。加上“不是吗”,整个文段就结束得比较自然,消除了突兀的感觉。最后,文段是一篇轻松活泼的散文,“不是吗?”这种对话就给读者带来亲切活泼的感觉,和全文风格保持一致。本题答案只要答出两点就给满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众所周知,运动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减轻身体紧张感、改善血液循环,让我们身体更健康。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运动更是让我们心情愉悦、大脑强健的“灵丹妙药”。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二)语言文字运用Ⅱ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相信都体验过“跑者欣快”,即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心情很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许多与愉悦感相关的“快乐物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而运动后的大脑,还会分泌一种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蛋白质,有助于强健大脑。因此,运动不仅会让你轻松快乐,还会让你头脑更清晰,更有活力。当然,不是每个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也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 (示例一)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为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不但疗效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示例二)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中,不但疗效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列入……之一”,二者语意上不能搭配。修改方式有多种,参考答案列出了两种。一种是改为“列为……之一”,另一种是“列入……中”,都可以解决搭配不当问题。此外,也可以把“之一”直接去掉,改为“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二是关联词语“不但”的位置不恰当。原文是“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不但”出现在“疗效”的后面,意味着整句话都是针对主语“疗效”而言的,即下文的“适用范围很广”指的是疗效适用范围很广,而“疗效”是没有适用范围的,这么说显然不恰当,文中想说的应该是这种治疗方法适用范围广。把“不但”位置提到“疗效”前面,整个句子都承着运动这种治疗方法来说,就没有错误了。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 (示例)①虽然身体非常疲乏 ②都适合做高强度运动材料中有两处空缺,要求学生综合考虑上下文内容,填入恰当的语句。本材料的内容主要是关于运动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只要综观全文,把握核心观点,结合上下文提示语和相关信息,即可补写出语句。第①处需要结合全文来思考。首先,文章的核心思想是运动有助于身心健康。空缺部分的下文是“但心情很好”,可以初步判断,空缺部分应该和“心情”相对的“身体”有关。其次,转折连词“但”决定了上文是一个和“心情很好”相对立的身体上不好的方面,再结合上文的“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 可以判断空缺部分应该填补的是连续高强度运动之后身体上出现的不好的方面,肯定是身体疲乏。“连续”“高强度”又决定了疲乏的程度比较深,所以可以补出“身体非常疲乏”。最后,根据关联词语“但是”经常和“虽然”成对出现,再结合语意,可以补出“虽然身体非常疲乏”。第②处,上文说连续高强度运动会给人带来“跑者欣快”,并有助于强健大脑,给读者的感觉接下来应该是鼓励大家都去做连续的高强度运动。“当然”二字提醒我们,空缺处的内容是符合一般常识的,根据一般常识我们可以知道,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高强度运动。空缺处的下文是“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也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但”字的转折,“轻微运动”的出现,让我们能够确定,上文是和“轻微运动”相对立的“高强度运动”,可以补出“都适合做高强度运动”。5.下列句子中的“相信”与文中加颜色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身处困境他却并不消沉,相信自己能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B.我满心欢喜地迎接他回来,相信现在的他一定和从前不同。C.看到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相信每一位游客都会激动不已。D.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本题考查了动词“相信”在不同语境中表意的差别。“相信”一词,本义是“认为正确或确实而不怀疑”。材料中出现“相信”的句子是“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相信都体验过‘跑者欣快’”。从结构上看,似乎“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是“相信”的主语,但是根据上下文语境,仔细辨别就会发现,和“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有直接句法关系的是“都体验过‘跑者欣快’”,“相信”表达的并非“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的看法,而是文章作者的一种主观看法。“相信”可以提前到句首,整个句子变为“相信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都体验过‘跑者欣快’”。从语义上看,文中的“相信”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其确信程度降低,常常可以用“大概”“可能”“我认为”“我觉得”等词语来替换。A、B、D三项中“相信”的主体都是句子的主语,都表示该主体对某人某事没有任何怀疑。只有C项表示说话者的主观看法,和文中“相信”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下列句子中的“还”与语言文字运用Ⅰ中“云还在,太阳也还在”的“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还真有办法,不能小瞧他。B.十年没见了,她还那么年轻。C.这绳子还算结实,凑合用吧。D.小伙子会开拖拉机,还会修理电器。追加练习√B项和文中两个“还”都表示“仍旧,仍然”。A项表示超出预料,有赞叹的语气。C项表示勉强过得去。D项表示数量增加,范围扩大。学案48 研练两年高考真题(二)——探究规律,明确方向复习任务 精做2023年新高考卷语用试题,探究命题规律,明确复习方向。课标要求 考情表览 均见学案47活动一 研练2023年新高考Ⅰ卷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0分)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甲]( )该多好啊!其实,我们更应该庆幸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遗忘可以降低记忆带来的认知负荷,使认知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工作。而超强记忆力往往是以牺牲抽象、泛化能力为代价的。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有一位记者,①拥有人们只能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②他虽然能轻松地记住一长串数字,③却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④他脑海里充满各种孤立的事实,⑤却不能归纳出一些模式将它们组织起来。⑥这促使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⑦甚至复杂一点的句子。⑧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⑨虽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⑩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也许正是牺牲了一部分记忆,我们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通过一些训练提升记忆力,也一直是我们[乙]( )的目标。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加练习]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10分)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3.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 研练2023年新高考Ⅱ卷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7分)那次云南之行,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看到了腾冲皮影戏。那天晚上,到一家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的饭店用餐,饭吃到一半,服务员来通知,皮影戏开始了。我放下饭碗,下了楼。《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仙鹤发现了乌龟,飞过去停在乌龟背上,用长长的喙去啄乌龟的头,乌龟飞快地把头缩进壳里,四肢也缩了进去,任仙鹤如何啄,如何气恼,如何焦急,乌龟就是岿然不动,让仙鹤①____________,以至于本应是胜利者的仙鹤,反而着急地叫了又叫……见我对皮影戏有兴趣,A服务员就介绍说,皮影戏是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悠久的历史。皮影是用驴皮或牛皮刻成人物、动物,用细绳拴着,再连接着小竹竿。艺人在幕后操纵着小竹竿,皮影则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往往令观众②____________。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13分)“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可能逐渐升级。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震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声音过大还会损坏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导致耳鸣。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形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3.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加练习]语言文字运用Ⅰ中A处画横线部分“服务员就介绍说……”和语言文字运用Ⅱ中B处画横线部分“医学研究告诉我们……”在语言特点上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虽然说高考在语用命题上越来越灵活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复习工作:(1)构建语用基础知识体系。以词语、标点、句子、修辞为纲,构建语言基础知识体系。(2)高频考点强化练。如词语填空、病句修改、修辞分析与鉴赏、表达连贯、信息提取等需要重点练习。(3)轮考考点创新练。标点、变换句式、仿写、图文转换等命题点,近几年呈轮考状态,但每次都具有创新性,比如试题要求分析标点的用法而不是辨析正误等。在备考中要注意创新性命题的形式,加强练习,以应对高考的变化。总之,我们应多积累“语感”,并上升到“语段”,建构成相应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语言运用的自觉性和能力水平。答案精析1.(示例)A自己有遗忘的能力 B记住所有的信息解析 本材料的核心观点是遗忘能使认知系统更加高效地工作。材料中有两处空缺,要求考生综合考虑上下文内容,填入恰当的语句。只要综观全文,把握核心观点,结合上下文提示语和相关信息,准确补写并不困难。A处,上文说人们幻想能过目不忘,然后出现一个连接词“其实”,提示接下来的内容是相反方向的;而下文是“因为遗忘可以……”,显然,“遗忘”是前面出现过的,需要补写的内容包含该词语,综合上下文即可补出“自己有遗忘的能力”。B处,上文是“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下文是“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结合材料第一段所说的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即可补出“记住所有的信息”。2.(1)语句①;“只能望其项背”修改为“难以望其项背”。(2)语句⑥;“促使”修改为“导致”。(3)语句⑨;“虽然”修改为“但是”。解析 本题一共有三处表述不当,这三处属于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处①是成语使用不当。“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此处通过上下文可以看出,作者要表达的是比不上,所以不能说“只能望其项背”,而要修改为“难以望其项背”。第二处⑥是动宾搭配不当,“促使”的意思是“推动使达到一定目的”,是主动做事以达到某一目的,而宾语“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显然不是目的,搭配不当。此处修改为表示出现负面结果的“导致”和中性结果的“使得”都可以,但因为“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是负面的,所以修改为“导致”更好。第三处⑨的不当要结合整段文字才能看出。如果只看上下句“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虽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会认为这是个正确的复句,但是结合整段文字就可以看出这样表述不合适。这段文字要说的是有些人记忆力超强,但是有其他方面的短板,重点落在后面。所以后面的连接词语不能用表示让步的“虽然”,而要修改为表示转折的“但是”。追加练习(示例)甲:过目不忘 乙:孜孜以求解析 甲处,根据前文“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可知,此处成语的含义应该与“常常忘记”是相反的,可填“过目不忘”。过目不忘:看一遍就能记住,形容人记忆力极强。乙处,“目标”是“一直想要达到的”,可填“孜孜以求”。孜孜以求:形容勤奋不懈地追求。3.(1)“处”表示地方,重叠后表示每一个地方;(2)“微”表示轻微,重叠后表示更加轻微;(3)“早”表示时间比较靠前,重叠后表示时间非常早。解析 重叠是汉语一种很有特色的语言现象。古今文学作品都非常重视重叠词语的使用。汉语中多种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一部分能够重叠,重叠形式也多种多样,如AA式、AABB式、ABAB式、ABB式等,重叠后的语义也有相应的变化。本题考查的是AA式重叠。一般来说,名词的AA式重叠带来周遍义,强调全部、每一,如“人人”;动词重叠有尝试义、短暂义,如“看看”;形容词、副词重叠有程度加深或者恰当义,如“长长”“大大”。本题并不要求考生回答得这么专业,只需要根据语境判断出重叠词语和原式在语义上的不同。第一个重叠形式是“处处”,原式是“处”,现代汉语一般不单独使用。“处”表示地方,如“问询处”,重叠后的“处处”表示周遍义,即每一个地方,文中意思是每个地方都干燥结实。第二个重叠形式是“微微”,原式是“微”表示轻微,重叠后微小的程度加深,表示更加轻微,文中表示黑土发黄的程度非常轻微。第三个重叠形式是“早早”,原式“早”表示时间靠前,重叠后表示很早,文中意思是祥子愿意早上很早就去拉车。4.第①处:(1)逗号让画线处成为三个独立语句,对三个动作起到强调作用;(2)逗号标示的停顿,使三个动作不再具有流畅性,表现了前行的艰难。第②处:(1)逗号让画线处成为三个独立语句,强调闭住口和打嗝间隔时间长,打嗝不顺畅;(2)让“透不出气”的感觉更强烈。解析 这段文字描写了主人公祥子拉着车在狂风中艰难行走、最终“战胜”狂风的不服输精神。风是“尖溜溜的”,“飕进”袖口;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风“顶”得他透不出气,再加上多个非常贴切的比喻的使用,整段文字的语言非常有表现力。与文字的表现力密切相关的,还有标点符号的使用。试题考查的两处画线部分都用了逗号,逗号的基本功能是标示停顿,而“停顿就是仪式”,与表情达意及语法逻辑相关的那些停顿,有特殊的表达效果。本题考查的内容,就是文中的逗号体现出来的修辞功能。第①处画线部分,“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有两处用了逗号。这两个逗号如果删去,变成“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句子依然成立,但核心变成了“他向前钻”,“低着头咬着牙”可以看成“向前钻”的伴随状态。正是逗号的存在,让“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成为三个独立的语句,每个语句表示一个独立的动作,对这三个动作就起到强调作用。同时,逗号标示的停顿,让这三个动作变成了非连贯的动作,不再具有流畅性,而这种字面上的不流畅和主人公艰难行走的不流畅之间,有一种相似性,也就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句法形式和语义之间具有象似性。第②处画线部分,全句是“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画线部分描写了主人公祥子被狂风迎面吹时的反应和感受,有两处用了逗号。这两个逗号可以都删去,变成“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或者仅删一个,变成“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或者“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但是删除逗号后,“半天”就不再独立了。两个逗号的存在,使得画线处三个成分各自独立,有强调作用,尤其强调了“半天”,对闭住口和打嗝之间的时间之长进行了强调,说明了这个嗝打得非常不顺畅,这让“透不出气”的感觉更加强烈,也体现了语言的象似性。解答本题对考生来说并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通过语感并结合上下文,基本可以答出。5.(1)中的“像……似的”表示否定;(2)中的“像……似的”表示相似。解析 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的材料文体不同,前者是科普类文本,后者是文学类文本,行文风格上也有较大差别。“像……似的”基本含义是表示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但是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有时会有较大不同。语言文字运用Ⅰ中带“像……似的”的句子是“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实际上互联网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是用一种比较委婉的说法表示了否定的意思。语言文字运用Ⅱ作为文学性很强的文本,用了多个贴切的比喻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带“像……似的”的语句是“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描写了冷风钻进祥子袖口时他的身体感觉,和全身洗冷水澡时感觉相似。活动二1.①无计可施/一筹莫展 ②赞不绝口/叹为观止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以填写的成语不止一个。第①处需要填写一个描写仙鹤无奈之状的成语,上文是乌龟缩进壳里,不管仙鹤怎么啄都不出来,恰当的成语有“无计可施、一筹莫展、无可奈何”等,考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和理解填出一个就可以。第②处需要填写一个描写看皮影戏的观众的反应的成语,上文是“皮影则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面对这样的皮影,观众肯定是“赞不绝口、叹为观止”。2.(1)原句每个动词都带“着”,强调动作正在进行,现场感更强;(2)原句单双音节变化使用,不呆板;(3)原句中单音节的“舞、踱”和双音节的“跳舞、踱步”相比,更能体现出仙鹤动作的轻盈。解析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描写了皮影戏中仙鹤的种种动作。本题是让考生比较原文“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和“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表达效果可以从三个方面回答。首先,两个句子都是表示某些动作正在进行,原文在每个动词后面都带了表示动作进行的“着”,让整个句子有现场感,用来描写正在表演的皮影戏非常恰当。而改写的句子用了“正”,虽然也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但现场感弱了很多。其次,原句中单音节动词“舞,踱,鸣”和双音节动词“顾盼,寻觅”并列,词语音节有变化,不呆板,改后的句子中的动词都是双音节的,过于单调。最后,单音节的“舞,踱”和双音节的“跳舞,踱步”相比,前者更能够体现仙鹤动作的轻盈。答案没有说“鸣”和“鸣叫”,是因为凭语感考生不太容易答出二者在轻重上的区别。单双音节的变化是汉语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对考生来说可能有难度。本题答案有三个要点,只要答出两点就给满分。3.B [本题考查疑问代词“谁”在不同语境中表意的差别。材料中出现“谁”的句子是“耳机一戴,谁也不爱”,“谁”表示任指,是“任何人”的意思。A项中的“谁”表示疑问,问哪一个人。B项中的“谁”表示任何人,和材料中的“谁”相同,是答案。C项中的“谁知道”可以看成一个整体,表示没想到。D项中的“谁”是虚指,表示不需要说出姓名的人。]4.(示例)①只需要戴上耳机 ②要注意怎样的度呢 ③伤害往往不止于此解析 第①处,上文有“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又有“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下文有“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结合上下文,可以填出“只需要戴上耳机”。第②处,上文是“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读到这里,读者的注意力肯定集中在怎样是“过度”上,下文有“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结合横线后面的问号,可以判断补写的内容应该是关于“度”的疑问,即“要注意怎样的度呢”。第③处,上文先介绍了过度使用耳机可能给耳朵带来的伤害,然后说有人觉得是小事。需要补写的内容前面有个“但事实上”,表示后面的内容跟前面有转折,即伤害不是小事,结合下文“还可能逐渐升级”,可以补出“伤害往往不止于此”。5.(示例一)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造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示例二)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听觉毛细胞会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造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处是“如果……会使”,这种表达方式把一个复句和一个单句杂糅在一起了。修改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去掉“如果”,原来的语句变成主谓齐全的单句“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另一种是去掉“会使”,原来的语句变成合格的复句“如果……,听觉毛细胞会……”。另一处是“形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动宾搭配不当。“形成”的宾语应该是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某种情形、局面,用在此处不恰当。听力下降是负面的事情,可以修改成“造成”。追加练习A处语言语体风格较为活泼通俗,句式多为短句。用词注重生动性、形象性,如“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等一系列短语;语言情感性比较明显,展现出对皮影戏的喜爱。B处用词严谨准确,如“不宜”“可能”,引用的事实确凿,数字具体,科学性强。语体风格较为正式。(共46张PPT)学案48 研练两年高考真题(二)——探究规律,明确方向板块八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基础语文大一轮复习精做2023年新高考卷语用试题,探究命题规律,明确复习方向。复习任务均见学案47课标要求考情表览均见学案47活动一研练2023年新高考Ⅰ卷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甲]( )该多好啊!其实,我们更应该庆幸A_______________,因为遗忘可以降低记忆带来的认知负荷,使认知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工作。而超强记忆力往往是以牺牲抽象、泛化能力为代价的。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有一位记者,①拥有人们只能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②他虽然能轻松地记住一长串数字,③却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④他脑海里充满各种孤立的事实,⑤却不能归纳出一些模式将它们组织起来。⑥这促使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⑦甚至复杂一点的句子。⑧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⑨虽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⑩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也许正是牺牲了一部分记忆,我们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通过一些训练提升记忆力,也一直是我们[乙]( )的目标。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 (示例)A自己有遗忘的能力 B记住所有的信息本材料的核心观点是遗忘能使认知系统更加高效地工作。材料中有两处空缺,要求考生综合考虑上下文内容,填入恰当的语句。只要综观全文,把握核心观点,结合上下文提示语和相关信息,准确补写并不困难。A处,上文说人们幻想能过目不忘,然后出现一个连接词“其实”,提示接下来的内容是相反方向的;而下文是“因为遗忘可以……”,显然,“遗忘”是前面出现过的,需要补写的内容包含该词语,综合上下文即可补出“自己有遗忘的能力”。B处,上文是“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下文是“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结合材料第一段所说的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即可补出“记住所有的信息”。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 (1)语句①;“只能望其项背”修改为“难以望其项背”。(2)语句⑥;“促使”修改为“导致”。(3)语句⑨;“虽然”修改为“但是”。本题一共有三处表述不当,这三处属于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处①是成语使用不当。“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此处通过上下文可以看出,作者要表达的是比不上,所以不能说“只能望其项背”,而要修改为“难以望其项背”。第二处⑥是动宾搭配不当,“促使”的意思是“推动使达到一定目的”,是主动做事以达到某一目的,而宾语“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显然不是目的,搭配不当。此处修改为表示出现负面结果的“导致”和中性结果的“使得”都可以,但因为“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是负面的,所以修改为“导致”更好。第三处⑨的不当要结合整段文字才能看出。如果只看上下句“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虽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会认为这是个正确的复句,但是结合整段文字就可以看出这样表述不合适。这段文字要说的是有些人记忆力超强,但是有其他方面的短板,重点落在后面。所以后面的连接词语不能用表示让步的“虽然”,而要修改为表示转折的“但是”。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追加练习答案 (示例)甲:过目不忘 乙:孜孜以求甲处,根据前文“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可知,此处成语的含义应该与“常常忘记”是相反的,可填“过目不忘”。过目不忘:看一遍就能记住,形容人记忆力极强。乙处,“目标”是“一直想要达到的”,可填“孜孜以求”。孜孜以求:形容勤奋不懈地追求。(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3.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答案 (1)“处”表示地方,重叠后表示每一个地方;(2)“微”表示轻微,重叠后表示更加轻微;(3)“早”表示时间比较靠前,重叠后表示时间非常早。重叠是汉语一种很有特色的语言现象。古今文学作品都非常重视重叠词语的使用。汉语中多种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一部分能够重叠,重叠形式也多种多样,如AA式、AABB式、ABAB式、ABB式等,重叠后的语义也有相应的变化。本题考查的是AA式重叠。一般来说,名词的AA式重叠带来周遍义,强调全部、每一,如“人人”;动词重叠有尝试义、短暂义,如“看看”;形容词、副词重叠有程度加深或者恰当义,如“长长”“大大”。本题并不要求考生回答得这么专业,只需要根据语境判断出重叠词语和原式在语义上的不同。第一个重叠形式是“处处”,原式是“处”,现代汉语一般不单独使用。“处”表示地方,如“问询处”,重叠后的“处处”表示周遍义,即每一个地方,文中意思是每个地方都干燥结实。第二个重叠形式是“微微”,原式是“微”表示轻微,重叠后微小的程度加深,表示更加轻微,文中表示黑土发黄的程度非常轻微。第三个重叠形式是“早早”,原式“早”表示时间靠前,重叠后表示很早,文中意思是祥子愿意早上很早就去拉车。4.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答案 第①处:(1)逗号让画线处成为三个独立语句,对三个动作起到强调作用;(2)逗号标示的停顿,使三个动作不再具有流畅性,表现了前行的艰难。第②处:(1)逗号让画线处成为三个独立语句,强调闭住口和打嗝间隔时间长,打嗝不顺畅;(2)让“透不出气”的感觉更强烈。这段文字描写了主人公祥子拉着车在狂风中艰难行走、最终“战胜”狂风的不服输精神。风是“尖溜溜的”,“飕进”袖口;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风“顶”得他透不出气,再加上多个非常贴切的比喻的使用,整段文字的语言非常有表现力。与文字的表现力密切相关的,还有标点符号的使用。试题考查的两处画线部分都用了逗号,逗号的基本功能是标示停顿,而“停顿就是仪式”,与表情达意及语法逻辑相关的那些停顿,有特殊的表达效果。本题考查的内容,就是文中的逗号体现出来的修辞功能。第①处画线部分,“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有两处用了逗号。这两个逗号如果删去,变成“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句子依然成立,但核心变成了“他向前钻”,“低着头咬着牙”可以看成“向前钻”的伴随状态。正是逗号的存在,让“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成为三个独立的语句,每个语句表示一个独立的动作,对这三个动作就起到强调作用。同时,逗号标示的停顿,让这三个动作变成了非连贯的动作,不再具有流畅性,而这种字面上的不流畅和主人公艰难行走的不流畅之间,有一种相似性,也就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句法形式和语义之间具有象似性。第②处画线部分,全句是“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画线部分描写了主人公祥子被狂风迎面吹时的反应和感受,有两处用了逗号。这两个逗号可以都删去,变成“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或者仅删一个,变成“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或者“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但是删除逗号后,“半天”就不再独立了。两个逗号的存在,使得画线处三个成分各自独立,有强调作用,尤其强调了“半天”,对闭住口和打嗝之间的时间之长进行了强调,说明了这个嗝打得非常不顺畅,这让“透不出气”的感觉更加强烈,也体现了语言的象似性。解答本题对考生来说并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通过语感并结合上下文,基本可以答出。5.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答案 中的“像……似的”表示否定;(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答案 中的“像……似的”表示相似。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的材料文体不同,前者是科普类文本,后者是文学类文本,行文风格上也有较大差别。“像……似的”基本含义是表示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但是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有时会有较大不同。语言文字运用Ⅰ中带“像……似的”的句子是“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实际上互联网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是用一种比较委婉的说法表示了否定的意思。语言文字运用Ⅱ作为文学性很强的文本,用了多个贴切的比喻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带“像……似的”的语句是“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描写了冷风钻进祥子袖口时他的身体感觉,和全身洗冷水澡时感觉相似。活动二研练2023年新高考Ⅱ卷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那次云南之行,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看到了腾冲皮影戏。那天晚上,到一家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的饭店用餐,饭吃到一半,服务员来通知,皮影戏开始了。我放下饭碗,下了楼。《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仙鹤发现了乌龟,飞过去停在乌龟背上,用长长的喙去啄乌龟的头,乌龟飞快地把头缩进壳里,四肢也缩了进去,任仙鹤如何啄,如何气恼,如何焦急,乌龟就是岿然不动,让仙鹤①__________,以至于本应是胜利者的仙鹤,反而着急地叫了又叫……(一)语言文字运用Ⅰ见我对皮影戏有兴趣,A服务员就介绍说,皮影戏是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悠久的历史。皮影是用驴皮或牛皮刻成人物、动物,用细绳拴着,再连接着小竹竿。艺人在幕后操纵着小竹竿,皮影则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往往令观众②____________。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案 ①无计可施/一筹莫展 ②赞不绝口/叹为观止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以填写的成语不止一个。第①处需要填写一个描写仙鹤无奈之状的成语,上文是乌龟缩进壳里,不管仙鹤怎么啄都不出来,恰当的成语有“无计可施、一筹莫展、无可奈何”等,考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和理解填出一个就可以。第②处需要填写一个描写看皮影戏的观众的反应的成语,上文是“皮影则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面对这样的皮影,观众肯定是“赞不绝口、叹为观止”。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 (1)原句每个动词都带“着”,强调动作正在进行,现场感更强;(2)原句单双音节变化使用,不呆板;(3)原句中单音节的“舞、踱”和双音节的“跳舞、踱步”相比,更能体现出仙鹤动作的轻盈。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描写了皮影戏中仙鹤的种种动作。本题是让考生比较原文“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和“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表达效果可以从三个方面回答。首先,两个句子都是表示某些动作正在进行,原文在每个动词后面都带了表示动作进行的“着”,让整个句子有现场感,用来描写正在表演的皮影戏非常恰当。而改写的句子用了“正”,虽然也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但现场感弱了很多。其次,原句中单音节动词“舞,踱,鸣”和双音节动词“顾盼,寻觅”并列,词语音节有变化,不呆板,改后的句子中的动词都是双音节的,过于单调。最后,单音节的“舞,踱”和双音节的“跳舞,踱步”相比,前者更能够体现仙鹤动作的轻盈。答案没有说“鸣”和“鸣叫”,是因为凭语感考生不太容易答出二者在轻重上的区别。单双音节的变化是汉语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对考生来说可能有难度。本题答案有三个要点,只要答出两点就给满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①_______________。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②_______________?B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③_________________,还可能逐渐升级。(二)语言文字运用Ⅱ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震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声音过大还会损坏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导致耳鸣。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形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3.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本题考查疑问代词“谁”在不同语境中表意的差别。材料中出现“谁”的句子是“耳机一戴,谁也不爱”,“谁”表示任指,是“任何人”的意思。A项中的“谁”表示疑问,问哪一个人。B项中的“谁”表示任何人,和材料中的“谁”相同,是答案。C项中的“谁知道”可以看成一个整体,表示没想到。D项中的“谁”是虚指,表示不需要说出姓名的人。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 (示例)①只需要戴上耳机 ②要注意怎样的度呢 ③伤害往往不止于此第①处,上文有“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又有“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下文有“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结合上下文,可以填出“只需要戴上耳机”。第②处,上文是“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读到这里,读者的注意力肯定集中在怎样是“过度”上,下文有“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结合横线后面的问号,可以判断补写的内容应该是关于“度”的疑问,即“要注意怎样的度呢”。第③处,上文先介绍了过度使用耳机可能给耳朵带来的伤害,然后说有人觉得是小事。需要补写的内容前面有个“但事实上”,表示后面的内容跟前面有转折,即伤害不是小事,结合下文“还可能逐渐升级”,可以补出“伤害往往不止于此”。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 (示例一)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造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示例二)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听觉毛细胞会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造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处是“如果……会使”,这种表达方式把一个复句和一个单句杂糅在一起了。修改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去掉“如果”,原来的语句变成主谓齐全的单句“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另一种是去掉“会使”,原来的语句变成合格的复句“如果……,听觉毛细胞会……”。另一处是“形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动宾搭配不当。“形成”的宾语应该是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某种情形、局面,用在此处不恰当。听力下降是负面的事情,可以修改成“造成”。语言文字运用Ⅰ中A处画横线部分“服务员就介绍说……”和语言文字运用Ⅱ中B处画横线部分“医学研究告诉我们……”在语言特点上有什么不同?追加练习答案 A处语言语体风格较为活泼通俗,句式多为短句。用词注重生动性、形象性,如“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等一系列短语;语言情感性比较明显,展现出对皮影戏的喜爱。B处用词严谨准确,如“不宜”“可能”,引用的事实确凿,数字具体,科学性强。语体风格较为正式。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虽然说高考在语用命题上越来越灵活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复习工作:(1)构建语用基础知识体系。以词语、标点、句子、修辞为纲,构建语言基础知识体系。(2)高频考点强化练。如词语填空、病句修改、修辞分析与鉴赏、表达连贯、信息提取等需要重点练习。命题启示(3)轮考考点创新练。标点、变换句式、仿写、图文转换等命题点,近几年呈轮考状态,但每次都具有创新性,比如试题要求分析标点的用法而不是辨析正误等。在备考中要注意创新性命题的形式,加强练习,以应对高考的变化。总之,我们应多积累“语感”,并上升到“语段”,建构成相应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语言运用的自觉性和能力水平。命题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板块八 学案47 研练两年高考真题(一)——探究规律,明确方向.docx 板块八 学案47 研练两年高考真题(一)——探究规律,明确方向.pptx 板块八 学案48 研练两年高考真题(二)——探究规律,明确方向.docx 板块八 学案48 研练两年高考真题(二)——探究规律,明确方向.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