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诫子书 教学课件(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 诫子书 教学课件(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诸葛亮
新课导入
它淡雅隽永,
它闻名于天下,
它常被文人雅士当做座右铭,
它出自于一位智者的家书。
新课导入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
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蜀相》
杜甫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素养目标
01
熟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02
精确翻译与理解文章,注意积累警句。
03
领会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拳拳亲情。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早年隐居隆中,后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尽心辅佐,被封为武乡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背景链接
文体知识
书,又称“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在历史的发展中,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诫子书》
题目解读
告诫儿子的家书。作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课文朗读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夫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品德高尚的人
操守、品德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疏通文意
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疏通文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增长才干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振奋精神。励,振奋。
修养性情。治,修养。
疏通文意
参考译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疏通文意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岁月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又怎么来得及
疾行,指迅速逝去
疏通文意
参考译文: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疏通文意
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
课文探知
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的,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课文探知
A、论点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
C、修身:(躁)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D、惜时: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再次品读。
要“静”与“俭”。“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课文探知
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志无以成学。
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
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课文探知
找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前提条件,即作者认为只有做到“淡泊”“宁静”,才能使志向明确、坚定,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阐述了“静”“学”“才”“志”之间的关系,即人的才学是通过学习来增长的,而学习时要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作者强调了这四者的关系,其核心是学习,途径是静,前提是立志,目的是成才。
课文探知
从反面阐述“静”。这句话强调了“淫慢”“险躁”所造成的危害,强调了“静”的价值。
课文探知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道理?
惜时。时光飞逝,如果不珍惜时间对社会做出贡献,到年老志衰,却还一事无成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课文探知
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与“静”有何关系?
课文探知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向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主题思想
语言智慧理性,简洁精警
本篇文言文虽只86个字,却道出了诸如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多种关系,富有人生智慧,因此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感情真挚
本文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静心养德,保国爱民,平治天下,既有慈父的殷殷期望,又有圣贤的谆谆教诲,感人肺腑。
写作特色
3.骈散结合
本文除开头“夫君子之行”和最后的“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外,中间运用了多组骈句。骈散句的结合,使得本文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富有气势。
写作特色
古今异义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躁则不能治性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
(古义:修养。今义:治理。)
(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
(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多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文言知识
非学无以广才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非志无以成学
遂成枯落
(动词,学习)
(名词,学业)
(动词,完成、实现)
(动词,成为、变为)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君子之行
日月之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意与日去
日始出时去人近
(名词,品行、行为)
(动词,运行)
(动词,行走)
(动词,失去)
(动词,距离)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诫 子 书
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修身养德的要求、途径
分析
先正后反——“静”与“学”“才”“志”的关系
反面说明——“淫慢”和“险躁”的害处
谆 谆 告 诫
修 身 治 学
反面论述——惜时勤学,奉献社会
阐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阐发“静”的价值
板书设计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广才
B.非淡泊/无以明志
C.夫君子/之行
D.淫慢/则不能励精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是:夫/君子之行。
C
当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
B.淫慢则不能励精(过多或过甚)
C.年与时驰(迅速逝去)
D.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
解析:B项,淫:放纵。
B
当堂检测
3.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学须静也 非志无以成学
B.夫君子之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静以修身 可以为师矣
D.险躁则不能治性 学而不思则罔
解析:A.动词,学习;名词,学业。B.名词,行为,操守;动词,行走。C.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介词,凭借。D.连词,就。
D
当堂检测
4.下列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文着重围绕一个“静”字来论述修身、养德、治学。
B.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放纵懈怠、轻薄浮躁。
C.文中既有正面论证,也有反面论证,如“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就从反面说明了“静”的重要性。
D.全文以记叙为主,主要论述了修身治学,强调了淡泊宁静的价值。
解析:全文以议论为主。
D
当堂检测
5.学习了《诫子书》一文后,亮亮、佳佳进行了一次交流,请你补充相关内容。
亮亮:通过学习《诫子书》一文,使我懂得了“静”对于修身与学习的重要意义。
佳佳:你的这句话有语病啊,应该改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亮亮:哦,谢谢你的提醒。本文的作者(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三国蜀汉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我在我姐姐的语文课本上看到了他的一篇《出师表》,感人肺腑。这样吧,我们对对联。我的上联是“一片丹心《出师表》”,你能对出下联吗?
佳佳:好的,我对的下联是(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
答案:(1)学习《诫子书》一文,使我懂得了“静”对于修身与学习的重要意义
或:通过学习《诫子书》一文,我懂得了“静”对于修身与学习的重要意义
(2)诸葛亮
(3)万斛深情《诫子书》
解析:(1)成分残缺,删去“通过”或“使”。
(2)平时注意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不要写错别字。
(3)根据对联“一一相对”的特点,结合《诫子书》的内容和上联对出下联。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