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渑池县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政治试题一、单选题1.在授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36位建议人选中有33人是共产党员,占比高达91.7%。33名党员就是33面旗帜,正是有他们首先站出来,敢于冲上前,很好地把群众带动起来、凝聚起来、组织起来,他们所在的各个领域的各项事业才取得了长足发展。由此可见(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②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③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共产党员更加珍惜工人阶级先锋队战士的光荣称号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2.2024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首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实招硬招,充分彰显了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坚定决心。这一规定的出台能够( )①坚定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改进党的工作作风②维护党中央的统一领导,推动党的理论创新③杜绝党员干部腐败行为,走新时代群众路线④坚持依法治国、依规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腐败……丰富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有效办法。”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找到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标准答案B.发扬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着力解决大党独有难题C.保持以党的社会革命引领自我革命的高度自觉D.坚持民主执政,不断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4.国家主席习近平说:“中国共产党百年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历程何其艰辛又何其伟大。我们要一往无前、顽强拼搏,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对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努力奋斗取得的成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24年10月2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修订草案)》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此次修订的内容包括: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明确工作原则;健全管理体制,适应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新要求;完善资助制度,发挥基金促进基础研究发展的作用;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该《条例》的修订,有利于( )①坚持党的领导,促进党更好组织文化建设②激励保护创新,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③明确主体责任,提高自然科学基金使用效能④规范权力运行,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4年12月19日,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对上诉人余华英拐卖17名儿童案作出二审宣判,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判处余华英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近年来,我国各部门协同合作,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行为( )①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体现了国体与国家职能相适应②充分表明我国国家政权担负着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的职能③说明打击危害人民安全的犯罪活动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④体现出国家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零容忍的坚决态度,彰显法律威严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随着2024年黎以冲突升级,2024年10月1日中国政府先后组织了两批撤侨。共215名中国公民从黎巴嫩安全撤离。中国政府迅速组织撤侨行动,展现了对海外公民的关怀和保护。撤侨车辆上贴着国旗,不仅是对个人安全的保障,更是对国家力量的彰显。这反映出( )①我国政府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②这是由我国的国家力量决定的③我国坚定维护本国公民在海外的合法权益④中国的国家利益得到了尊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强调,国家在黄河流域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措施,有效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该法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之后制定的又一部流域性专门法律,是全面推进国家“长江战略”法治化的标志性立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法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②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④宪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9.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设立,更好地将基层群众与立法连接起来,有力推动了基层群众与立法的深度与广度。截至2023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全国31个省(区、市)设立了32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辐射带动全国各地设立5500多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它的设立( )①充分反映民情民意,为我国立法提供制度保障②是我国充分保障基层群众行使立法权的生动体现③表明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④吸纳社会公众意见,有利于实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国安邦重在基层,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经过长期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最生动的基层民主实践,是推进基层治理的制度创新。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①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②扩大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③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④有助于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11.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将我国文物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上升为法律,确立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标志我国文物保护进入新阶段。文物保护法的修订( )①体现人大运用法治思维履行决定权 ②为新时代文物保护夯实法治基础③发挥了司法对文物保护的规范作用 ④完善了文物治理的法律制度框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平安中国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人民法院通过开展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打击整治养老诈骗、扫黑除恶常态化等专项工作,充分发挥司法审判在深入参与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中的力量和作用。这体现了( )①公正司法对社会公平正义具有引领作用 ②程序公正是结果公正的前提和基础③结果公正是程序公正的结果和目的 ④公正司法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保障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3.“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都强调了严格执法的重要性。推进严格执法要求( )①坚持规范执法,是执法的价值取向②行政机关要起带头作用,依法全面履行职能③坚持文明执法,是执法的职业素养④坚持公正执法,是执法的行为准则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4.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下列对依法治国认识正确的是( )①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②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④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2014年11月1日,以立法形式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2022年12月4日是第九个国家宪法日,也是中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我国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因为( )①宪法是我国国家意志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法律依据②制定和实施宪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③宪法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④坚持和加强党对宪法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我国宪法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2024 年 5 月 30 日,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发布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专题指导性案例。 该批指导性案例共五件案例,以鲜明的司法态度回应学生霸凌、虐待未成年家 庭成员、违法向未成年学生售酒、婚内监护权、隔代探望等社会高度关注的问 题,统一类案裁判尺度。此举( )①旨在解决所有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问题②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③对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④进一步拓宽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审判职能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7.2024年11月4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该草案结合科普领域改革发展实际,将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成熟做法上升为法律规范,同时适应科普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聚焦科普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优化创新制度,完善体制机制。科学技术普及法的修订( )①是以良法促善治的内在要求 ②是国家认可的社会规范行为③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审议权 ④有利于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8.新修订的《成都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自2024年6月1日开始实施。条例要求公安机关对违反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和搭载人员佩戴安全头盔规定的行为,责令其改正,并给予警告或者罚款。据此可知,该市人大常委会( )①坚持科学立法,明晰公民权责②制定地方性法规,践行立法为民③顺应时代要求,为执法管理提供依据④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完善法律实施机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9.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并两次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共收到104137人提出的134767条意见,经全面审慎研究,部分意见被吸收采纳,如删除在执法中不易把握的表述,增加公民为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有权采取制止行为的规定等。由此可见( )①科学立法要符合国情和实际,立良善、管用之法②公正执法应将执法严明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③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④科学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及其规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开放的舒城大院让人们发现了更多的开放大院:山东德州至少有50个乡镇在收粮季节主动开放政府大院,供百姓晒粮使用;江苏、浙江等地则在节假日向市民开放政府食堂,提供“荤素搭配,物美价廉”的餐饮服务;一些地方还设立“政府开放日”和“市长接待日”,让公众有更多机会深入了解政府机关的运作,并提出各种诉求。政府开放大院( )①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倾听民众声音,确保政府严格、公正、文明执法②彰显了民本情怀,能够全方位的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的监督权③有利于增加政府公信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④践行了人民至上的理念,有利于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主观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结合材料,运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坚持“人民至上”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近年来,桐城市大力弘扬“六尺巷”所蕴含的包容、礼让、谦和等文化精髓,推深做实“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构建“三级书记一起抓”的基层治理责任体系,聚焦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全面实施“书记领办项目”,以基层党组织为“轴心”,汇聚多方力量,共同组建区域化“党建联盟”。持续推动市镇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建成1个市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和15个镇级分中心,在镇、村和纠纷多发的市直单位设立“六尺巷调解室”300余处。推行治理积分制,设立“积分超市”,引导群众以善行换积分、以积分“得实惠”。建立100余人组成的调解专家库,培树一批金牌调解员、调解能手,较好地将99%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吸附在县域。成立由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群众代表、法律明白人等组成的“群众说事会”,汇聚民意、凝聚民智,将大部分矛盾化解在源头、消除在萌芽中。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阐明桐城市践行“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治理经验。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24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的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人民政协的历史贡献,深刻阐明人民政协的鲜明中国特色和显著政治优势,深刻分析人民政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从“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议政建言”、“着力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积极健全人民政协工作制度机制”、“切实加强政协委员队伍建设”5个方面,对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为政协委员更好履行职能、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民政协如何更好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法治。十八大以来,我国修订环境保护法,制定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黑土地保护法以及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保法律体系初步形成,逐步建立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四梁八柱”。我国不断提升环境资源保护行政执法能力,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我国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司法保护,深化环境资源审判领域改革创新,设立生态审判庭、生态巡回检察组或专门法庭,加强环境资源审判队伍建设,实现环境司法裁判规则体系化。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结合材料,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依靠法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B D C D B A D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B C B A C B C A D21.①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至上”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②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有利于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③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保持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22.①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基层治理提供政治保障。②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把“谦和礼让”的思想运用到调解之中,化解大量矛盾纠纷。③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④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凝聚共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23.①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聚焦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②依法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言献策,推动科学民主决策。③人民政协作为党领导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充分发挥其凝心聚力的显著优势,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④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深度协商互动、广泛凝聚共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越性。⑤加强政协委员队伍的能力建设,提升委员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激发委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积极性。24.①我国立法机关坚持科学立法,构建完备的生态环保法律体系,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②我国行政机关坚持严格执法,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不断提升环境资源保护行政执法能力。③我国司法机关坚持公正司法,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升司法公信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司法保障。④我国推动全民守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其他答案,符合题意,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