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专题集训】浙教版科学八下 专题13 化学方程式计算专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概念专题集训】浙教版科学八下 专题13 化学方程式计算专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八年级下册科学 核心概念专题集训
专题13 化学方程式计算专题(教师版 )
1.充分反应27g的铝与50g的氧气后得到固体物质的质量为(  )
A.51g B.77g C.75g D.65g
【答案】A
解:铝与氧气反应的质量关系为:
4A1+3O22Al2O3
108 96 204
在此反应中铝、氧气和氧化铝的质量关系108:96:204=27:24:51,所以27g的铝只能与24g氧气反应生成51g氧化铝固体。
2.现有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10克,充分燃烧后,恢复到室温,气体质量减少了9克,则原混合气体的成分不可能是(  )
A.1克氢气和9克氧气 B.2克氢气和8克氧气
C.5克氢气和5克氧气 D.氢气占总量的20%
【答案】C
解:设反应的氢气质量为x,氧气质量为y,
恢复到室温,气体质量减少了9g,说明反应生成了9g水,
如果氧气过量则有:
2H2+O22H2O,
4 32 36
x y 9g

x=1g,y=8g,
如果氧气过量,则氢气质量是1g,氧气质量是9g,如果氢气过量,则氢气质量是2g,氧气质量是8g,
如果氢气质量是2g,氧气质量是8g时,氢气占总量的20%,因此原混合气体的成分不可能是5g氢气和5g氧气。
3.12克碳和16克氧气反应,最多可得到一氧化碳(  )
A.22克 B.20克 C.28克 D.30克
【答案】C
解:在氧气不足时,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此时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3:4;而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时,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3:8;
由于密闭容器内碳与氧气的质量比=12g:16g=3:4,可判断此时12克碳和16克氧气在密闭容器内发生不完全燃烧,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2g+16g=28g一氧化碳;
4.在化学反应中,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22∶9, 当6.4g B与足量A完全反应后,生成3.6g D.则在此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
A.8∶11 B.2∶11 C.16∶11 D.4∶11
【答案】C
解:在化学反应A+2B=C+2D中,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22∶9,故在此反应中C和D的质量比为22:18, 当6.4gB与足量A完全反应后,生成3.6gD,生成C的质量为x。
A和C的质量比为6.4g:4.4g=16:11
5.在反应A+B=C+2D中,29gA可跟49gB完全反应,生成18gD,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0,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58 B.26 C.40 D.86
【答案】A
【解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29gA和49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8gD时C的质量是:29g+49g-18g=60g,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x=58。
6.在反应2A+3B=2C+4D中,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1,用一定质量的A与12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产11克C,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88
B.B与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16:9
C.同时生成D的质量是9克
D.反应中,A与C的质量之比是8:11
【答案】A
【解析】根据“在反应2A+3B=2C+4D中,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1”,则可假设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设A的质量为x,则,故x=8g;又因为“一定质量的A与12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产11克C”,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质量守恒,可求D的质量为8g+12g﹣11g=9g。
A、在反应2A+3B=2C+4D中,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1.已知“一定质量的A与12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产11克C”,因为A的质量为8g;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则,解得c=44,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故错误;
B、根据分析,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B为32,若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则可计算D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此反应中B与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16:9,该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分析,可求D的质量为8g+12g﹣11g=9g,该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分析,A与C的质量之比是8g:11g=8:11,该选项说法正确。
7.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混合物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反应到t2时生成了b克氧气
B.P点处固体成分是KCl和MnO2
C.0~t1时段固体混合物质量不变可能是温度没有达到氯酸钾分解温度
D.在0~t2时段,MnO2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答案】C
解: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2KClO32KCl+3O2↑,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到t2时生成了氧气质量为固体质量减少的质量为(a﹣b)g,故A错误;
B、P点处氯酸钾还没有完全分解,所以固体成分是KClO3、KCl和MnO2,故B错误;
C、0~t1时段固体混合物质量不变可能是温度没有达到氯酸钾分解温度,故C正确;
D、0~t1时段固体混合物质量不变,MnO2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不变,在t1~t2时段,MnO2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故D错误;
8.木炭和氧气质量比的取值范围影响燃烧产物的种类,见下面数轴一目了然:
现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放有6g炭粉和充有10g氧气,用电火花引燃,使两者进行充分的反应,则生成的物质是(  )
A.CO B.CO2
C.CO和CO2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题中所给炭粉和氧气的质量之比为:.而,所以结合数轴的中的信息可以知道6g炭粉和充有10g氧气,用电火花引燃,使两者进行充分的反应后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析所给选项可以知道选项C是正确的。
9.在反应X+2Y=R+2M中,已知R和M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2:9,当1.6g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R,则在此反应中Y和M的质量比是(  )
A.16:9 B.23:9 C.32:9 D.46:9
【答案】A
【解析】①根据已知条件“R和M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2:9”,则R:2M=22:2×9=22:18,
设生成的M的质量为a,
∴22:18=4.4g:a,
解之得:a=3.6g;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Y的质量=4.4g+3.6g﹣1.6g=6.4g;
∴此反应中Y和M的质量比是6.4g:3.6g=16:9。
10.某化学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各物质的分子数目,质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1,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B.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3:14
C.Z一定属于化合物,反应类型属于分解反应 D.Y与Z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8:19
【答案】B
【解析】由图1可知,X和Y是反应物,Z是生成物,由分子个数的变化情况可知,该反应可表示为:3X+Y=2Z;由图2可知,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72g-44g=28g,生成Z的质量为34g,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34g-28g=6g。
A、由化学方程式3X+Y=2Z可知: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减少,说法错误;
B、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6g:28g=3:14,说法正确;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组成X、Y的元素都转化给物质Z中,物质X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Z一定属于混合物,多种物质参与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该反应类型属于化合反应,说法错误;
D、设Y与Z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Y与Z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8:17;
11.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化学反应3X+4Y=2Z中,已知X和Z相对分子质量为32和102,则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在反应2A+B2=2C中,21gA和足量B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33gC,已知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
A.26 B.28 C.30 D.32
【答案】(1)27(2)B
【解析】
(1)设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和等于生成Z的质量,则3×32+4m=2×102,m=27;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参加反应的B2的质量为:33g-21g=12g,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x,则2x:(16×2)=21g:12g,x=28。
12.将16g硫在给定量的氧气中燃烧,有如下实验数据:
第一次实验(g) 第二次实验(g) 第三次实验
给定氧气的质量 15 16 20
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 30 32 32
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三次实验中第 次恰好完全反应;
(2)第 次实验中硫有剩余,剩余 g;
(3)第 次实验中氧气有剩余,剩余 g。
【答案】(1)二 (2) 一 1 (3) 三 4
【解析】硫在给定量的氧气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即硫和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的质量比为32:32=1:1。
13.化学实验室有一瓶失去标签的过氧化氢溶液,为测定这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化学小组的同学完成了如下实验。
根据图示数据进行如下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2)这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解:(1)3.2(2)设H2O2的质量为x,
则这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这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4.化学兴趣小组用一瓶久置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并测量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现称量68g 过氧化氢溶液和 0.1g 二氧化锰进行实验,反应前后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
(1)最后反应的剩余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是 ;
(2)制得氧气的质量是 g;
(3)由反应图线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速率逐渐减小,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4)计算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质量是多少?
【答案】(1)0.1g(2)0.8g(3)过氧化氢的浓度越来越小
(4)解:设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x=1.7g
答: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1.7g。
15.某实验小组探究了溶质的质量分数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用注射器加入不同 浓度的H2O2溶液(见下表),实验中使用传感器装置测算生成O2的质量(圆底烧瓶内气压变化在安全范围),绘制氧气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
试验编号 H2O2的质量分数(%) H2O2溶液的体积(mL) 对应曲线
Ⅰ 3.4 10.0 a
Ⅱ 2.4 10.0 b
Ⅲ 1.7 10.0 c(待绘制)
(1)根据实验探究目的,从曲线a、b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2)计算实验Ⅰ条件下H2O2完全分解所得氧气的质量,并写出具体计算过程(1.5%-5.0%H2O2溶液的密度取值1.0g/mL)。
【答案】(1)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H2O2分解速率越大。
(2)实验Ⅰ条件下所用过氧化氢溶液溶质H2O2的质量为10mL×1.0g/mL×3.4%=0.34g,设其完全分解所得氧气的质量为x,则
解得x=0.16g
答:实验Ⅰ条件下H2O2完全分解所得氧气的质量为0.16g。
16.某兴趣小组为测定高锰酸钾样品的纯度,进行了实验探究,某次实验中固体的质量变化如图:
(1)反应结束后,剩余固体中一定含有 (填物质名称)。
(2)计算样品中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1)锰酸钾、二氧化锰
(2)设:样品中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为。
答:样品中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是75.2%。
17.小金为了测定实验室中氯酸钾样品的纯度,取2.5g该样品与0.8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该混合物t1时间后(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重复以上操作,依次称得加热时间t1、t2、t3、t4后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加热时间 t1 t2 t3 t4
剩余固体质量/g 2.48 2.41 2.34 2.34
请仔细分析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求完全反应后产生氧气的质量。
(2)求该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
【答案】(1)0.96g;(2)98%。
【解析】
(1)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表中数据可知,完全反应后产生氧气的质量为:2.5g+0.8g﹣2.34g=0.96g。
(2)设该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245 96
x 0.96g
x=2.45g
则该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100%=98%。
答:该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98%。
18.小实为了测定实验室中氨酸钾药品是否纯净,取2.5g该药品与0.5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该混合物t1时间后(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重复以上操作,依次称得在t1、t2、t3、t4时剩余圈体的质量,记录数据如图:(化学方程式:)
(1)在 (选填“t1”、“t2”、“t3”“t4”)时,剩余固体中还有氯酸钾;
(2)实验中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g;
(3)计算该药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并判断该药品是否纯净
【答案】 t1、t2 0.96 设样品中含有氯酸钾的质量为x,
x=2.45g,
KClO3的质量为2.45g<2.5g,所以不纯净。
19.实验室购买了一批双氧水(H2O2)溶液,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测定其质量分数,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其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组装仪器,并检查气密性;
②在A、B、C三个仪器中装入药品,其中双氧水溶液质量为50g;
③用电子称称量出整套装置的总质量为498.6g;
④关闭a处止水夹,打开A仪器的阀门,向锥形瓶中加入全部的双氧水溶液,随即关闭A仪器的阀门;
⑤充分反应后,打开a处止水夹,向装置中持续缓慢地鼓入X气体。
⑥第二次称量整套装置的质量为497g;
(1)本实验采用的装置中,A仪器的名称是 。
(2)为尽可能减少测量误差,请结合测量原理判断,操作⑤鼓入的X气体是 。
A .氮气 B.经干燥处理的空气 C.除去氧气后的空气
(3)根据题意,计算双氧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分液漏斗 B 6.8%
【解】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A仪器的名称是分液漏斗;故填:分液漏斗;
(2)鼓入X气体的目的是将装置中的氧气排除,为了不影响装置反应后的质量,要通入经干燥处理的空气;故填:B;
(3)生成氧气的质量为:498.6g-497g=1.6g,
x=3.4g,
该双氧水溶液中质量的质量分数为:×100%=6.8%,
答:该双氧水溶液中质量的质量分数为6.8%。
20.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填空: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
(2)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炭黑   ;收集镁条燃烧后的固体粉末于 燃烧匙中,将其放于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并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燃烧匙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固体粉末含碳元素。你认为该结论   (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
解:
(1)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填:2KMnO4 K2MnO4+MnO2+O2↑;
(2)镁与二氧化碳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因为酒精燃烧也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无法通过此实验证明该固体粉末中是否含有碳元素;故填:2Mg+2CO22MgO+C;不正确;酒精燃烧也会产生CO2,干扰判断。
21.实验室常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现将2.5g二氧化锰放入盛有氯酸钾的试管中加热,反应完全结束后,称量固体的质量减少了1.6g.请完成下列问题:
(1)反应结束后,收集到氧气的质量为   g.
(2)计算加热前试管中氯酸钾的质量.
【解答】
(1)由反应中只有氧气是气体,则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氧气的质量为固体的减少值,即氧气的质量是1.6g;
(2)设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则
2KClO32KCl+3O2↑
245 96
x 1.6g
解得x=4.1g
故答案为:(1)1.6;(2)答:氯酸钾的质量为4.1g.
22.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30g放在大试管中加热,过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冷却,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6.16g,然后继续加热,至不再有气体放出为止,第二次收集到的氧气为5.76g。
(1)共收集到O2多少克?
(2)原混合物中有多少克MnO2?
(3)第一次加热后,有多少克KClO3分解了?
(4)第一次加热后剩余的26.16g固体中含有几种物质?各多少克?
解:
(1)根据固体质量的减少量就是生成氧气的质量,所以第一次加热后生成氧气质量为:
30g﹣26.16g=3.84g,所以共收集到氧气:3.84g+5.76g=9.6g;
(2)设要生成9.6g氧气需要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为X则:
2KClO32KCl+3O2↑
245 96
X 9.6g
根据:解得X=24.5g,所以原混合物中MnO2质量为:30g﹣24.5g=5.5g;
(3)根据题意可知第一次产生氧气质量为3.84g,设要生成3.84g氧气需要分解氯酸钾的质量为Y,同时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Z则:
2KClO32KCl+3O2↑
245 149 96
Y Z 3.84g
根据:解得Y=9.8g,根据:解得Z=5.96g;
所以第一次加热后,分解的氯酸钾质量为9.8g;
(4)第一次加热后剩余的26.16g固体中含有二氧化锰,质量不变还是5.5g,还含有生成的氯化钾5.96g,还含有没反应的氯酸钾:26.16g﹣5.5g﹣5.96g=14.7g.
故答案为:(1)9.6g;(2)5.5g; (3)9.8g;(4)二氧化锰5.5g;氯化钾5.96g;氯酸钾14.7g.
23.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某同学取质量为x的高锰酸钾加热,记录产生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氧气总量为   ;
(2)请根据图中数据计算高锰酸钾的质量x为多少?
(3)请在如图2坐标中,画出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在t0﹣t5时段变化示意图.
解:(1)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氧气总量为3.2g.
(2)设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
316 32
x 3.2g

x=31.6g,
答:高锰酸钾的质量为31.6g.
(3)反应前后固体中锰元素质量不变,31.6g高锰酸钾中锰元素质量为:31.6g100%=11g,
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在t0﹣t5时段变化如下图所示:
24.解决问题常面临着方法的选择,面对不同的结果我们应继续探索。为得知15.8g高锰酸钾完全分解能产生多少克氧气,小柯与小妍分别采取了以下方法:
小柯:实验测定法 小妍:计算法
小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15.8g高锰酸钾充分加热,得到氧气1300mL。 解:高锰酸钾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100%=40.5% 氧气的质量为15.8g×40.5%=6.4g 答:15.8g高锰酸钾完全分解产生氧气6.4g。
(1)在本实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为1.4×l0一3g/mL,则由小柯的测量结果可算出15.8g高锰酸钾分解后所产生的氧气质量为   g(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大家经过讨论,认为小妍的计算方法明显错误,本题不能采用该方法计算氧气质量的一项理由
是   。
A.高锰酸钾中含氧元素 B.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中含氧元素 C.氧气中含氧元素
(3)请计算15.8g高锰酸钾完全分解所产生的氧气质量为多少克。
(4)根据小柯的测定结果与你的计算结果,请分析理论计算和实验测得的数值之间产生误差的原因 。
解:
(1)小柯实验中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4×l0﹣3g/mL×1300mL≈1.8g;
(2)小妍计算出的质量是高锰酸钾中的氧元素的质量,包括了生成的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中氧元素的质量,故选:B;
(3)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
316 32
15.8g x

x=1.6g<1.8g
(4)实际测得的氧气的质量大于理论计算出的氧气的质量,原因可能是生成锰酸钾或二氧化锰分解放出了氧气.
故答案为:(1)1.8g;(2)B;(3)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6g;
(4)可能是生成锰酸钾或二氧化锰分解放出了氧气.
25.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某同学取质量为 15.0g 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加热,固体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甲所示。
(1)t0~t1 时段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   ;t4~t5 时段固体质量不变,是 因为   。
(2)t4 时,制得氧气质量是   克。
(3)t5 时 MnO2 的质量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4)请在图乙中画出固体中氧元素质量在 t0~t5 时段的变化曲线。(应做适当标注)
解:t0~t1 时段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 温度没有达到分解的温度;t4~t5 时段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 氯酸钾已经完全分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t4 时,制得氧气质量是15.0g﹣10.2g=4.8g
设原固体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245 96
x 4.8g
x=12.25g
则二氧化锰的质量为15.0g﹣12.25g=2.75g
固体中开始氧元素的质量为4.8g+2.75g5.8g,结束时固体中只有2.75g1g
在图乙中画出固体中氧元素质量在 t0~t5 时段的变化曲线。
故答案为:
(1)温度没有达到分解的温度;氯酸钾已经完全分解。
(2)4.8。
(3)2.75g;
(4)

(
14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八年级下册科学 核心概念专题集训
专题13 化学方程式计算专题(学生版 )
1.充分反应27g的铝与50g的氧气后得到固体物质的质量为(  )
A.51g B.77g C.75g D.65g
2.现有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10克,充分燃烧后,恢复到室温,气体质量减少了9克,则原混合气体的成分不可能是(  )
A.1克氢气和9克氧气 B.2克氢气和8克氧气
C.5克氢气和5克氧气 D.氢气占总量的20%
3.12克碳和16克氧气反应,最多可得到一氧化碳(  )
A.22克 B.20克 C.28克 D.30克
4.在化学反应中,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22∶9, 当6.4g B与足量A完全反应后,生成3.6g D.则在此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
A.8∶11 B.2∶11 C.16∶11 D.4∶11
5.在反应A+B=C+2D中,29gA可跟49gB完全反应,生成18gD,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0,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58 B.26 C.40 D.86
6.在反应2A+3B=2C+4D中,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1,用一定质量的A与12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产11克C,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88
B.B与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16:9
C.同时生成D的质量是9克
D.反应中,A与C的质量之比是8:11
7.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混合物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反应到t2时生成了b克氧气
B.P点处固体成分是KCl和MnO2
C.0~t1时段固体混合物质量不变可能是温度没有达到氯酸钾分解温度
D.在0~t2时段,MnO2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8.木炭和氧气质量比的取值范围影响燃烧产物的种类,见下面数轴一目了然:
现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放有6g炭粉和充有10g氧气,用电火花引燃,使两者进行充分的反应,则生成的物质是(  )
A.CO B.CO2
C.CO和CO2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9.在反应X+2Y=R+2M中,已知R和M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2:9,当1.6g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R,则在此反应中Y和M的质量比是(  )
A.16:9 B.23:9 C.32:9 D.46:9
10.某化学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各物质的分子数目,质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1,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B.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3:14
C.Z一定属于化合物,反应类型属于分解反应 D.Y与Z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8:19
11.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化学反应3X+4Y=2Z中,已知X和Z相对分子质量为32和102,则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在反应2A+B2=2C中,21gA和足量B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33gC,已知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
A.26 B.28 C.30 D.32
12.将16g硫在给定量的氧气中燃烧,有如下实验数据:
第一次实验(g) 第二次实验(g) 第三次实验
给定氧气的质量 15 16 20
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 30 32 32
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三次实验中第 次恰好完全反应;
(2)第 次实验中硫有剩余,剩余 g;
(3)第 次实验中氧气有剩余,剩余 g。
13.化学实验室有一瓶失去标签的过氧化氢溶液,为测定这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化学小组的同学完成了如下实验。
根据图示数据进行如下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2)这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14.化学兴趣小组用一瓶久置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并测量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现称量68g 过氧化氢溶液和 0.1g 二氧化锰进行实验,反应前后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
(1)最后反应的剩余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是 ;
(2)制得氧气的质量是 g;
(3)由反应图线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速率逐渐减小,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4)计算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质量是多少?
15.某实验小组探究了溶质的质量分数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用注射器加入不同 浓度的H2O2溶液(见下表),实验中使用传感器装置测算生成O2的质量(圆底烧瓶内气压变化在安全范围),绘制氧气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
试验编号 H2O2的质量分数(%) H2O2溶液的体积(mL) 对应曲线
Ⅰ 3.4 10.0 a
Ⅱ 2.4 10.0 b
Ⅲ 1.7 10.0 c(待绘制)
(1)根据实验探究目的,从曲线a、b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2)计算实验Ⅰ条件下H2O2完全分解所得氧气的质量,并写出具体计算过程(1.5%-5.0%H2O2溶液的密度取值1.0g/mL)。
16.某兴趣小组为测定高锰酸钾样品的纯度,进行了实验探究,某次实验中固体的质量变化如图:
(1)反应结束后,剩余固体中一定含有 (填物质名称)。
(2)计算样品中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17.小金为了测定实验室中氯酸钾样品的纯度,取2.5g该样品与0.8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该混合物t1时间后(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重复以上操作,依次称得加热时间t1、t2、t3、t4后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加热时间 t1 t2 t3 t4
剩余固体质量/g 2.48 2.41 2.34 2.34
请仔细分析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求完全反应后产生氧气的质量。
(2)求该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
18.小实为了测定实验室中氨酸钾药品是否纯净,取2.5g该药品与0.5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该混合物t1时间后(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重复以上操作,依次称得在t1、t2、t3、t4时剩余圈体的质量,记录数据如图:(化学方程式:)
(1)在 (选填“t1”、“t2”、“t3”“t4”)时,剩余固体中还有氯酸钾;
(2)实验中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g;
(3)计算该药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并判断该药品是否纯净
19.实验室购买了一批双氧水(H2O2)溶液,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测定其质量分数,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其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组装仪器,并检查气密性;
②在A、B、C三个仪器中装入药品,其中双氧水溶液质量为50g;
③用电子称称量出整套装置的总质量为498.6g;
④关闭a处止水夹,打开A仪器的阀门,向锥形瓶中加入全部的双氧水溶液,随即关闭A仪器的阀门;
⑤充分反应后,打开a处止水夹,向装置中持续缓慢地鼓入X气体。
⑥第二次称量整套装置的质量为497g;
(1)本实验采用的装置中,A仪器的名称是 。
(2)为尽可能减少测量误差,请结合测量原理判断,操作⑤鼓入的X气体是 。
A .氮气 B.经干燥处理的空气 C.除去氧气后的空气
(3)根据题意,计算双氧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20.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填空: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
(2)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炭黑   ;收集镁条燃烧后的固体粉末于 燃烧匙中,将其放于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并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燃烧匙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固体粉末含碳元素。你认为该结论   (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
21.实验室常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现将2.5g二氧化锰放入盛有氯酸钾的试管中加热,反应完全结束后,称量固体的质量减少了1.6g.请完成下列问题:
(1)反应结束后,收集到氧气的质量为   g.
(2)计算加热前试管中氯酸钾的质量.
22.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30g放在大试管中加热,过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冷却,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6.16g,然后继续加热,至不再有气体放出为止,第二次收集到的氧气为5.76g。
(1)共收集到O2多少克?
(2)原混合物中有多少克MnO2?
(3)第一次加热后,有多少克KClO3分解了?
(4)第一次加热后剩余的26.16g固体中含有几种物质?各多少克?
23.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某同学取质量为x的高锰酸钾加热,记录产生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氧气总量为   ;
(2)请根据图中数据计算高锰酸钾的质量x为多少?
(3)请在如图2坐标中,画出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在t0﹣t5时段变化示意图.
24.解决问题常面临着方法的选择,面对不同的结果我们应继续探索。为得知15.8g高锰酸钾完全分解能产生多少克氧气,小柯与小妍分别采取了以下方法:
小柯:实验测定法 小妍:计算法
小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15.8g高锰酸钾充分加热,得到氧气1300mL。 解:高锰酸钾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100%=40.5% 氧气的质量为15.8g×40.5%=6.4g 答:15.8g高锰酸钾完全分解产生氧气6.4g。
(1)在本实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为1.4×l0一3g/mL,则由小柯的测量结果可算出15.8g高锰酸钾分解后所产生的氧气质量为   g(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大家经过讨论,认为小妍的计算方法明显错误,本题不能采用该方法计算氧气质量的一项理由
是   。
A.高锰酸钾中含氧元素 B.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中含氧元素 C.氧气中含氧元素
(3)请计算15.8g高锰酸钾完全分解所产生的氧气质量为多少克。
(4)根据小柯的测定结果与你的计算结果,请分析理论计算和实验测得的数值之间产生误差的原因 。
25.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某同学取质量为 15.0g 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加热,固体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甲所示。
(1)t0~t1 时段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   ;t4~t5 时段固体质量不变,是 因为   。
(2)t4 时,制得氧气质量是   克。
(3)t5 时 MnO2 的质量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4)请在图乙中画出固体中氧元素质量在 t0~t5 时段的变化曲线。(应做适当标注)
(
14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