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徐州三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调研
历史学科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二里头文化遗址(公元前1800-1600年前后)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这说明二里头文化
A.属于文明时代 B.实行分封制度
C.形成早期国家 D.属于部落联盟
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3.如表为先秦时期有关饮食文化的记载。据此可知,先秦时期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礼记·礼运》
天子食太牢,牛羊界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国语·楚语下》
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注:辟,指君主) 《尚书·洪范》
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界,庶人无故不食珍 《礼记·王制》
A.等级意识主导史书编写 B.平民阶层生活水平低下
C.礼乐制度引发社会矛盾 D.政治文化影响社会生活
4. 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5.陈树镛在《汉官答问》中如此写道:“考大臣有罪,则尚书劾之,天子责问大臣,则尚书受辞。选第中二千石,则使尚书定其高低。吏追捕有功,则上名尚书,因录用之。刺史奏事京师,则见尚书。”这一叙述反映了两汉时期
A.尚书省制得以确立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开始加强尚书职权 D.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6.汉初,各郡国每年都要向中央交纳一定的实物贡输,由于路远费烦,贡品多有损坏,往往得不偿失。汉武帝元鼎二年,规定各郡国把贡品按当地市价折合成土特产品,上缴当地均输官,均输官负责分类,运往京师或缺少这类产品的地区出售。上述改革
A.活跃了商品流通 B.保障了商人利益
C.冲击了自然经济 D.增加了百姓负担
7.图1反映了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变化的情况
由此可知东晋时期
A.专制皇权受到削弱
B.江南士族垄断政权
C.皇权与士族特权间相互制衡
D.分权体制削弱了政府统治力
8.南朝时期,荆楚人民“寒食节”吃“麦粥”、“六月伏日,作汤饼”,湘州人民“亟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支援陈军。此外,陈朝也曾明确要求“租田米粟、夏调绵绢丝布麦”。由这些现象可以推知南方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稻麦轮作制度相当普及
C.农副业多种经营日盛 D.农业生产呈区域化分工
9.九品中正运行之初,品第人物必须提供三个项目:一曰世,二曰状,三曰品。“世”指家世,“状”指政绩才能,“品”指言行品德。据此可知,当时的九品中正制
A.以重家世为最要 B.重在维护士族的特权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适应了政治军事需要
10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修史盛行。史学突破了纪传体、编年体的限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史学发展新局面。这主要是因为
A.国家统一社会较为安定 B.史学著述氛围相对宽松
C.士族阶层垄断政治权力 D.官修史书质量难以保证
11.有学者指出:“实施《地令》或《田令》时,北魏、北齐采用双轨制:对待北鲜卑拓跋族聚居区来说确实是普遍授田制。对汉族为主聚居区,则只是限田制,同时也是一种户籍登记制度。隋唐未见按《田令》规定给吏民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实例;相反,可直接反映未曾
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实例却很多。”材料主要反映了
A.均田制缺乏实施的社会基础
B.土地所有权的变更趋于频繁
C.土地归属观念影响制度实践
D.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12图1为隋代敦煌壁画《天宫伎乐飞天》,其中的飞天伎乐在形象上一改前期粗犷的西域式
风格,具有“秀骨清像”的文化特征,其造型衣饰具有多样化,有的束双髻,有的披袈裟,有的着中原大袍。伎乐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了
图1
A.亚欧民族的迁徙历程 B.三教合一的时代特征
C.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D.佛教本土化程度加深
13.唐睿宗在地方设都督府以“纠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人善恶”,不久又将其罢撤,于公元711年改设十道按察使。另据杜佑《通典》记载:“至景云二年,改置按察使,道各一人。开元十年省,十七年复置。”这反映当时
A.君主权力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
B.中央与地方在权力方面反复争夺
C.地方监察权力的执行存在障碍
D.君主重视地方吏治与社会的稳定
14唐朝时期,庶族寒士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自信,对社会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因而使唐代文化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唐朝
A.社会流动性有所加强 B.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C.门第观念已不复存在 D.江南地区经济逐步开发
15宋代除官府的罪犯奴婢外,私家奴婢大部分雇佣化,宋人抛弃了奴婢“类同畜产”的传统观念,视其为“佣雇良民”,这表明当时
A.门第观念日益淡化 B.阶层流动性增强
C.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新生产关系形成
16.史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该设置有利于
A.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农耕文明的发展
C.避免北方游牧民族袭扰 D.政治中心的稳定
17金太宗年间曾以“好生德洽,民不犯上”“天下不可以马上治”等为科举试题。金章宗诏令:“律科举人止知读律,不知教化之原,必使通治《论语》《孟子》,涵养器度。”由此可见,金朝
A.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 B.重视教化促进政权稳定
C.推行汉制彰显王朝正统 D.追溯华夷共祖以固社稷
18宋元时期,民间崇拜的神灵对象发生了变化:中唐以前只在荆州受崇拜的关羽开始成为全民信仰;城隍被奉为专门守护城市的神祗,受崇拜程度几乎与土地神相当;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盛行妈祖崇拜。这一现象说明
A.思想观念受社会环境变迁影响
B.文化教育发展促进信仰多元化
C.各民族政权并立促进文化交融
D.战乱频繁冲击了社会传统伦理
19明宣宗时,章奏批答实际上多经由宦官之手,“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这说明
A.司礼监成为事实中枢 B.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
C.内阁制度已名存实亡 D.相权在一定程度上的回归
20.下表为现代学者经考证后编制的表格,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表1明末清初私人海外贸易利润总额和利润率
航线 年均商船数 平均利润率 年均贸易总额(两) 利润额(两)
日本 40.7 250% 217万 155万
东南亚、西亚 91 150% 1430万 787万
合计 131.7 - 1647万 942万
A.海上丝路的鼎盛 B.海禁政策的影响
C.殖民扩张的后果 D.朝贡贸易的弊端
21.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清朝开拓、巩固疆域的具体成就”示意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金瓶掣签制度加强对新疆管理
B.《尼布楚条约》规定中俄边界
C.实行土司制度管理西南各民族
D.郑成功收复台湾,在台湾设省
22.明清时期“义利相和”的主张渐成主流,商贾“聚财货”的行为被认为与“百职居官”“学者进德”“农成佳禾”,是值得肯定的,“都须一段识见、一段包涵、一段勇气方做得去”。此现象体现了
A.社会经济多元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C.朝廷放松基层治理 D.格物致知影响扩大
23明朝中叶,福建泉州农民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广东东莞、番禺、增城和阳春出现了“蔗田几与稻田等”的现象,闽、粤地区荔枝和龙眼等水果种植也成为农户重要经济来源。上述现象反映了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动 B.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经济区域化特征明显
24.以下是两位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断:
上述两种观点
A.不同的阶级立场影响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B.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实质是为殖民侵略者辩护
C.在对“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后者的解释相对全面
D.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
25.洋务名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早期工业区“布纱丝麻”四局,是当时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纺织企业群。在湖北织布局开张时,张之洞为其题写的楹联内容最有可能是
A.“为民生谋福祉;为国家争利权”
B.“布衣兴国;蓝缕开疆”
C.“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
D.“兴办自我;利归于民”
26.有学者在论述近代早期工矿企业创建的情形时说,一种情形是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寻求封建专制政权的荫庇;另一种情形是企业挂上外国字号,聘请外国经理,向外国政府注册。该学者意在表达,近代早期工矿企业
A.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B.独立生存发展的环境恶劣
C.经营管理的模式多元并存 D.开始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27.下图反映的是上海轮船招商局的部分负债情况。这一情况可以用来说明
A.官办企业缺乏资本原始积累
B.洋务工业难以获得政府资金支持
C.中国近代造船工业揭开序幕
D.传统金融机构支持近代企业发展
28国势愈危,时人发出慨叹:“乃如此之国势,如此之政体,如此之人心风俗,犹嚣嚣然自居于中国而夷狄人,无怪乎西人以我为三等野蛮之国,谓天地闻不容有此等人也”,同时又认为西方大国固强,东方“小国得其道也,亦足以自立”,“西政之明验大效,何其盛欤”。这一言论
A.促使民众的思想开始觉醒
B.动摇了儒学的主流思想地位
C.有效缓和了中外间的矛盾
D.有利于营造政治革新的氛围
29.严复选择用文言翻译西方书籍。他的文言书写是使其译本在士人阶层流行开来的一块敲门砖,而且历史表明他的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他的翻译作品在晚清风行二十年之久。这表明
A.西学成为社会主流 B.民主思想日益深人人心
C.洋务运动成效显著 D.语言认同助推思想传播
30.1900年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上奏:“盖长江商务英国为重,各国觊觎已久,惧英国而不敢先发,英亦虑各国干预而不敢强占,以启各国戒心。在我正可
就其所忌而羁縻牵制之。”此举客观上有利于
A.遏制列强在北方的侵略 B.激化列强之间的矛盾
C.维护清政府的中央权威 D.保障东南经济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2分)
材料
汉武帝时,在地方设置盐官、铁官。公元前87年,汉昭帝(汉武帝之子)即位,国势衰弱,民生困苦,霍光、桑弘羊受武帝遗诏辅政。公元前81年,汉朝的高级官员和政治家们在一起讨论当时的政治问题,进行了一场关于盐铁政策的辩论。辩论的结果,一方面肯定了武帝时期所进行的财政改革的成绩,一方面又为昭帝时期调整某些经济政策作了舆论准备。
表1盐铁政策辩论双方主张(节选)
御史大夫桑弘羊 贤良、文学之士
先帝哀边人之久患······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蓄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大夫君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此筹计之所致,非独耕桑农业也。 今废道德而任兵革······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翰,与民争利······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愿罢盐、铁、酒榷、均输。
-摘编自(西汉)桓宽《盐铁论》
(1).据材料,概括西汉盐铁政策辩论双方的核心主张及其理由。(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治国理政的角度,谈谈对这场辩论的认识。(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南宋择都之议(南宋建炎、绍兴年间,宋金战争频繁,宋高宗与大臣商议行在之所,最终,高宗于绍兴八年下诏定都临安。)
(建炎三年)吕颐浩:“虏人以骑兵取胜......兼金人既渡浙江,必分遣轻骑追袭,今若驾车乘海舟以避狄,既登海舟之后,敌骑必不能袭我。”
(建炎三年)卫肤敏:“余杭地狭人稠,区区一隅,终非可都之地,自古帝王未有作都者......其地深远狭隘,欲以号令四方,恢复中原,难矣。”
(绍兴六年)李纲:“臣愿先定驻跸之所。临安、平江皆泽国,褊迫所据,非用武之地。莫若权宜且于建康,驻跸控引二浙,襟带江湖,漕运财谷,无不便利。使淮南有藩篱形势之固,然后建康可都。”
-摘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道临安志》
材料二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南宋选择以临安(今杭州)为都城的利弊。
(不得照抄原文)。(14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安徽桐城人。他抨击参加科举的文人“读书惟知进取之事,不通大义,不法古人”,书院课业应“讲求道义、敦崇实学”“切于人伦之用”。姚莹曾在福建、台湾等地做官,在任台湾兵备道期间率领台湾军民抵抗英军的侵略。他两次奉旨担任藏差,并根据自身的亲身经历著成《康輶纪行》《东槎纪略》等考察类纪实著
作,他在书中指出“英国居西北方海中......本国虽不甚大,人精巧,善治器械”“彼日夕探习者已数十年,无不知之,而吾中国曾无一人焉,留心海外事者,不待兵革之交,而胜
负之数,已皎然者矣”“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士卒要寒能赤体,暑可重衣”等。姚莹一直致力于寻找振兴国家之策,是具有时代特色的进步思想家。
-摘编自施立业点校《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姚莹卷》
(1).据材料,概括姚莹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时代因素。(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姚莹“考察类纪实著作”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归纳以姚莹为代表的近代进步思想家的可贵品质。(6分)
徐州三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调研
历史学科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D C D A A A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D A C B B A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C D B B D D D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1)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
理由:认为该政策能筹措军费;满足民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物资的流通.贤良、文学之士:反对盐铁官营;
理由:以德治国,盐铁政策不是长久之策;盐铁官营政策与民争利;抑制农业发展。
(2)认识:这场争论双方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追求长治久安;经济政策的争论是不同治国道路之争;国家政策既要维护稳定又要适时调整。
32利:政治:政治相对安定;
经济:经济繁荣,提供较充足的财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地理:位于运河枢纽,交通便利;
军事:临近海洋,便于转移(战略回旋空间较大)
弊:政治:此前没有强盛的王朝定都临安;偏居一隅,不利于收复中原;
经济:耕地资源有限,人地矛盾突出;
军事:缺少天然屏障,易攻难守。
【解析】据材料一“今若驾车乘海舟以避狄,既登海舟之后,敌骑必不能袭我”可知吕颐浩认为临安临近海洋,在军事上有利于躲避金军的追击,形成较大的战略回旋空间;据材料二图片信息,临安地处京杭大运河的起点,通过是连接南北贸易和漕运的重要交通枢纽,而且临安以太湖平原为基础,农耕经济发达,具备建都的物质条件,而且从历史发展来看,唐朝中后期以来,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也可以为国家提供充足的财税;据材料二“余杭地狭人稠,区区一隅,终非可都之地”可知卫肤敏认为临安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耕地资源有限,难以支撑建都的物质条件;据材料一“自古帝王未有作都者......其地深远狭隘,欲以号令四方,恢复中原,难矣”可知卫肤敏还认为前代强盛王朝很少在临安建都,因为临安偏安一隅,缺乏足够的号召力和政治影响力,支持北伐收复失地;据材料一“临安、平江皆泽国,褊迫所据,非用武之地”可知李纲认为临安都是平原,缺乏军事防守的屏障,易攻难守,并非适合建都的战略要地。
33.(1)主张:抨击文人的功利性(揭示科举制度弊端);重视道德修养;注重实用;了解西方、关注国际形势(抵御外来侵略);加强海防,磨练士兵的顽强意志,提高军队战斗力。
因素:列强侵略(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封建王朝衰落;西学东渐潮流;理学僵化(经世致用思想)。
(2)影响:为时人研究西藏、台湾地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引发时人对边疆地区的关注);开眼看世界,起到思想启迪作用(冲击旧有观念);尚未认识到清政府腐朽的根源,未能真正找到救国的出路。
品质:家国情怀;注重实践;具有世界视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