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丰城中学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试卷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哪吒”形象源自印度神话《罗摩衍那》,作为佛教护法神,原本以凶恶、忿怒的夜叉形象示人。北宋苏辙诗作《那吒》中写道“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而在明清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中,哪吒作为“托塔天王”李靖的儿子,则成了保护“陈塘关百姓、闹海屠龙、剔骨还父”的少年英雄。这一变化说明()
A.思想控制的加强 B.佛教儒家斗争激烈
C.佛教日趋本土化 D.资产阶级追求自由
2.在先秦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学者们找不到中国与西方往来的记录,也找不到中国与南亚直接往来的证据。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尚不知帕米尔以西的文明诸国,而它们也不知东方还有一个文明高度发展的中国。这可用于说明()
A.中华文化特质崇尚道法自然 B.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文明中心独立发展
C.中华文明发展具有独特个性 D.先秦时期中国未曾受到异域文明影响
3.中世纪以来,除了坚定的信仰和强大的军事力量,阿拉伯人给欧洲带来了新的科学技术和新思想,伊斯兰的文化遗产在现在通行于英语中的许多词汇里也有充分的反映,比如tariff(关税)、bazaar(集市)、sugar(糖)等。材料意在说明,阿拉伯人()
A.充当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引发了物种和商品的区域流动
C.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D.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4.以下是两则古代法律形成的资料:
资 料 甲 公元前十八世纪,古巴比伦王国颁布《汉谟拉比法典》,是汉谟拉比在位期间所制定的法律条文集,包含了各种法律规定和制度,涉及民事、商业、家庭、犯罪等方面,成为古巴比伦社会的基本法律制度。
资 料 乙 公元前五世纪中叶,经过平民长期抗争,罗马元老院接受公民大会决议,整理罗马法律,刻在铜板上,公诸社会,是为《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以明文规范,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相关权利,也限制贵族的若干权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两者的共同特色,乃是法律的成文化与透明化
B.两者皆是因为平民的抗争,而导致法律的改革
C.《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历史最早的成文法典
D.罗马的法律改革,推动了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
5.某古代文明被称为“美洲的罗马”,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还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他们没有文字,在绳子不同地方系上类型不同、颜色各异的结,用于记帐或记述重要事件。该文明()
A.建立起官僚体系,强化国家综合治理 B.发明了“浮动园地”
C.采用二十进位制,知道“零”的概念 D.与外界交流相对频繁
6.雅利安人迁徙到印度河流域后,“由于他们(当地人)人数众多,文化又很先进,所以不能被灭绝、赶走或同化...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来、改营农业时,他们不得不与原先的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据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
A.把马和铁带到印度,改变了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区域文化的形成
C.发展了以欧洲文化为主,融合多种文化的印度文化
D.建立了一系列国家,推动了南亚次大陆的文化多元
7.下面是1870年6月13日美国《哈泼斯周刊》刊登的漫画《“华工彗星”》。漫画中的中国劳工像一颗炽热的彗星,横穿天空,地面上是对其“感兴趣”的多个党派在对准、凝视着“华工彗星”,而工人们则对其显示出敌意。该漫画折射出赴美华工()
A.加剧了美国政府的排华情绪 B.带来中美文化碰撞与冲突
C.严重激化了美国的阶级矛盾 D.为美国经济开发注入活力
8.2000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大幅放开移民限制,吸引海外人才移民当地。下列呈现的新加坡移民辅导活动
A.重在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B.助推国家工业化实现
C.旨在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D.增进移民的国家认同
9.作为一条沟通东亚与中西亚、欧洲之间的国际商道,它南起福建武夷山、湖南安化等茶叶原产地,在方茶港”湖北汉口集散,向北进入蒙古草原、穿越沙漠后经库伦(今乌兰巴托)抵达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继续向北进入今俄罗斯境内,然后由东向西继续延伸,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其他国家通过这条商道,把国内的物产传播到中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文明互鉴推动了华夏认同 B.万里茶道推动了亚欧经济文化交流
C.农耕经济具有明显竞争力 D.中国传统朝贡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10.人类学家麦克法兰提出,18世纪前的英国,人口膨胀,密集群居导致大量疾病传播;从18世纪中叶起,许多疾病减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他认为这应归功于英国人饮茶习惯的形成;饮茶还避免了大量谷物被用来酿酒的问题。这体现了()
A.东方文化对酿造工业的破坏 B.茶叶推动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C.中医中药导致了医疗的革命 D.文化习俗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11.对于统治一个在语言上或文化上几乎毫无共同性的巨大领土而言,建立基础组织和纪律是必要的。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后认识到,他不再仅仅是一位马其顿国王,只有学习像波斯那样的统治模式才适合他的巨大帝国。为此,亚历山大()
A.有意戴上传统的法老王冠 B.使波斯人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
C.推行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 D.推动西亚、北非文明首次统一
12.在距今约4300-4000年的陶寺遗址中,有随葬品十分丰富的大型墓葬,有一种具有防御功能和礼仪作用的“阙楼”式门址、书写在扁壶上的朱砂符号,还有我国迄今已知最早的观象台和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图腾等。这些考古发现说明陶寺遗址()
A.形成了完备的公共权力 B.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C.农耕文明呈现多元一体 D.开始进入到新石器时代
13.元朝疆域辽阔,但明朝疆域又明显收缩,对东北、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控制比较薄弱,而清朝时期中央政府管辖的疆域范围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这说明了清朝的边疆政策()
A.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B.因地制宜并且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统治
C.推动了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14.1920年,以荣宗敬等棉纺业资本家为首的华商纱厂联合会从国外购进脱字棉种100吨,运到北方棉产区发给农民种植。1929年,江苏财政厅拨款5万元,荣宗敬捐助1.5万元,从国外购得爱字棉种1000吨,免费发给河南、陕西灾民,棉纺织业的原料质量得以提升。这些举措()
A.提升了我国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B.旨在推动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体现手工业和机器生产的互补 D.促进近代生产组织形式的勃兴
15.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一切合法的权威都必须建立在约定的基础上,唯有当人民服从某种权力时,他们实际上是在服从自己的意志。”这一主张表明,卢梭认为资产阶级政体应()
A.通过君主立宪制实现权力制衡 B.由全体公民直接参与立法决策
C.以社会契约确立人民主权原则 D.彻底摒弃君权神授的落后观念
16.如图是19501970年英、美、法、日等国家的经济数据表(单位:百万吨)。据此推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的国家是()
A.英、日、美、法 B.美、法、日、英
C.英、法、美、日 D.美、法、英、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四小题,共52分。(17题12分,18题12分,19题16分,20题1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制定并颁布了一些鼓励商业发展的法令和措施,鼓励民间投资兴办实业。临时政府制定《商业注册章程》等,规范了商业主体的设立、运营等行为,明确商业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设立实业部等相关机构,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管理和监督,负责统筹规划商业发展,协调解决商业活动中的问题;对一些商业税收进行改革,以减轻商人的税收负担,取消部分不合理的苛捐杂税;鼓励创办商业学校和在普通学校中增设商业课程,培养具有现代商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此外,南京临时政府还鼓励商人拓展海外市场,推动中国商品走向世界。
-摘编自史全生《中华民国经济史》
材料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颁布法律文件规定:“苏维埃应保证商业自由,不应干涉经常的商品市场关系“禁止大小商人以商会名义垄断价格,如遇商人怠工,或经济封锁,危及基本群众主要生活商品的供给,或因红军需要,苏维埃政府应规定必需物品之最高限度之价格”。1935年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规定:“为着发动商人输出苏区农产品,与运输食盐出口,银行可给予低利贷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还通过各种措施鼓励白区的商人与苏区进行贸易,针对国民党政权限购的一些物资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设法开辟通商途径,把大批量的食盐、煤油、药材、铜、铅等物资运到苏区。
-摘编自舒龙、谢一彪《中央苏区贸易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商贸政策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商贸政策的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初,美国逐步加大对拉美的干涉,巴拿马因其地缘战略价值而受到美国的重视。1903年美国制造了巴拿马共和国的“独立”,并与之签订了《巴拿马运河条约》赋予美国在巴拿马开凿运河和“永久使用占领及控制”运河和运河区的权利。面对美国霸占运河区的行径,巴拿马人民展开了坚持不懈的斗争。为了保护拉美地区重要的商品和投资市场,维持对拉丁美洲的控制,美国政府权衡利弊,1977年9月7日,美巴签订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和《巴拿马运河永久中立和营运条约》。根据新条约,美国不得不放弃对运河区的永久占领,但同时条约以附件形式规定了美国有权使用武力保护运河中立,实际上以归还主权换取了对运河的永久控制。它仍体现了门罗主义,不过不再以大棒和金元为手段。正如美洲国家组织秘书奥尔菲拉所说:“美国以非传统的方式来使它和拉丁美洲的传统关系现代化。”但从1977年条约签订以来,美国并没有放松对运河及整个巴拿马的控制。
-摘编自翟晓敏《美国为何归还巴拿马运河》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政府对巴拿马运河的政策变化,分析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西亚和埃及两千多年文明演进的深厚根基之上的。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西亚地中海世界出现了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活跃的局面。希腊文明迎来“东方化革命”时期。东方商人、工匠的活动,不仅带来了东方的技术、科学,带来了东方的诗歌、神话,也带来了东方的字母和书写理念。希腊雕塑模仿埃及雕塑,希腊字母源于腓尼基字母,西亚神话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第一批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等全都来自小亚细亚西岸的爱奥尼亚城邦。公元前6世纪后,希腊文明迎来爆发性繁荣。伴随亚历山大东征,到罗马征服埃及,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迅速扩展,加土统治者的主动推行,希腊文化在地中海东岸地区广泛传播,形成所谓希腊化世界。
-摘编自【德】伯克特《东方化革命》、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材料二 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的交流由来已久。公元前4世纪,中国与朝鲜地区在经济上已有联系,此后,中原与周边各国交流更加频繁,至南北朝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册封体制形成。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越南,最终形成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的中华文化圈。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方化革命”对古希腊文明发展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华文化圈与“希腊化世界”的不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中华文化圈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认识。(4分)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内聚的地理环境、广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客观条件。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相互交融,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形式与内涵。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儒家学说为骨干的意识形态,为文明成长繁荣创造了条件。独特的史学传统造就了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文明传承意识。同域外文化相互交流交融,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是中华文明丰富发展的不竭动力。历经长期发展,中华文明培育出以道为统,以儒为基,以天人合一为根本理念,以民本为政治思想基底,以大一统为政治理想核心,以通变革新为鲜明品格,以天下大同为崇高理想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符合自己特点的道路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结合材料,围绕“中华文明”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10:CCDAABDDBD11-16:CBBACB
17.【答案】
(1)主要内容:鼓励发展实业;加强商业市场监管;改革商业税收;培养商业人才;鼓励商人拓展海外市场。(答出三点即可)(6分)
(2)意义:规范了苏区的商业秩序;有利于解决苏区军民生产和生活需要;促进了苏区经济的发展;激发了商人贸易积极性,开拓了商业贸易渠道;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的群众基础;增强了苏区的整体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力地支撑了革命战争的顺利进行。(答出三点即可)6(分)
18.【答案】
(1)政策变化:从直接占领到间接控制。(2分)
影响:巴拿马在收回主权中取得重大成果;美国利益仍得到维护;改善了与拉美国家的关系。(任答2点4分)
(2)原因:巴拿马民族意识的高涨和坚持不懈的斗争;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美国霸权的相对衰落;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任答3点6分)
19.【答案】
(1)影响:引进东方技术与科学,促进了古希腊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丰富了古希腊的文化生活与艺术创作;促进文字和书写体系的变革,有利于知识的记录和传播;希腊宗教和神话出现融合,西亚神话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促进希腊哲学的发展;希腊文化的影响力扩大。(任答3点6分)
(2)不同:希腊文化在地中海东岸地区广泛传播,中华文化圈则是在东亚地区形成,主要影响了中国及其周边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希腊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西亚和埃及的文化元素,而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则是周边国家主动向中国学习,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希腊化世界的形成中,希腊文化是核心,但受到了东方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华文化圈则是以中华文明为核心,周边国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特征。(任答2点4分)
原因:大一统的国家政治体制;强大的国力以及繁荣的经济;儒家文化的广泛传播;朝贡贸易的影响。(任答2点2分)
(3)认识:文化交流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推动各自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文化交流与传播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双向或多向的互动过程,每个文化都在吸收外来元素的同时,也在对外输出自己的文化特色;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开放包容的态度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是实现文化互鉴和共同发展的关键。(任答2点4分)
20.【答案】
示例一:论题:中国古代的制度创新推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阐述:制度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国家统一的维系起到重要作用。为解决弊端,加强治理,各朝代不乏制度创新的实例。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汉武帝创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北宋建立之后,通过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收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设置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基本上改变了唐后期以来的割据、政局动荡的局面;元朝建立后,为应对疆域空前辽阔的新情况,推行了行省制度,行省权力大而不专,既给予地方一定的权力,又兼顾了中央集权。
综上可知,中国古代历代的制度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使中央集权得到了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从而推进了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延续、不断发展。
示例二:论题: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阐述: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中央政府政策开明开放,民族往来和对外交流活跃。该时期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阿拉伯、印度以及东非沿岸的珍奇物产、药物药方不断输入中国。明末,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对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汇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总之,中华民族与域外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为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营养。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