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熟读并背诵全文。2.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掌握托物寓意手法,理解“伯乐与千 里马"的象征意义。3.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 马”的深层逻辑,体会说理文的感染力。4.通过对比古今人才观,启发学生关注社会公平,增强责任意识。学习目标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巨公百代文宗韩愈(772年—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称。韩愈散文内容丰富,体裁广泛,对社会生活、历史 文化都有较深刻的见解。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 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 先生集》。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初登 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 “而志不得通”; “足三及 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 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 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创作背景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也可以 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说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 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文体知识文言文体一 “说”第一部分阅读积累疏通文意——韩愈《马说》字词积累>根据预习任务,朗读下面词语的正确读音,并把读音标注在课文中。zhǐ祗li奴 隶pián骈 死sìcáo枥cè策sù粟yé邪槽 执马要 求 :(1)认真听本文的音频,注意听语句的节 奏、停顿和重低音;(2)注意通假字、生僻字的读音,根据句 意和句式特点划分停顿;(3)代入作者情感,增强感染力。朗读全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 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疏通文意《 马 说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连词,此处表转折关系,译为“可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并列而死。骈,本意为同“只”,只是。奴仆。 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受屈辱。 马槽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 辱, (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译文《 马 说 》疏通文意能行千里的马。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吃一顿马 之 千 里 者 ,一 食《 马 说 》有时 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或尽粟 一 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指示代词。 才能。 才能和优点 犹,尚且。是马也,虽有千里 之能, 食 不 饱 ,力 不 足 , 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同“现”,显现。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末尾,与疑问代词 “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呢”。等 同 。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马 等 不 可 得 ,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 同“饲”,喂养。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 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 (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 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 行千里呢 译文《 马 说 》疏通文意《 马 说 》用马鞭赶它。策,马鞭, 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才能。材,才能、才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不用正确的方法。 表反问,可译 为“难道”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助词,用在动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而 不 能 通 其 意 , 执策 而拿着马鞭表推测,可译为“恐怕” 其真不知马也!③同“耶”,表反问,可译为“吗”表示惊叹,相 当于“唉”。面对,接近。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反而)拿着马鞭面对它, 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 真不识得千里马啊!译文《 马 说 》仆役。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有时。副词,或许;也许。或者,并列连词。疏通文意梳理文言现象古今异义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义 :义 :义 :义 :一 食或 尽粟 一 石古 今古 今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安全,平安,安定,安装。等同,同样。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古今异义古 义 :安求其能千里也今 义 :古 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 得今 义 :疏通文意梳理文言现象梳理文言现象名词,才能。动词,能够。同“饲”,喂养。吃。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食之不能尽其材一食或尽粟一石疏通文意一词多义能 食梳理文言现象介词,因为,凭借。动词,能够。马 鞭 。这里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疏通文意一词多义以 策梳理文言现象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让……竭尽。( 1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 一食或尽粟一石(3)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食之不能尽其材疏通文意词类活用第二部分重点探究细节分析——韩愈《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整体感知学习探究:根据文章的内容,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列学习任务,用原文回答。(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1)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说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什么 整体感知(1 )本文一共三小节,阅读课文,结合文意,说说文章每一小节分别阐述的是 什么观点 说明并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性。剖析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揭露人才被压抑的深层矛盾。痛斥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与无知,以辛辣讽刺收束全文。整体感知(2)《马说》表面上是写马,读完可以发现作者似乎言在此而意在彼。 “伯 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 伯 乐 ” 赏识人才的人“ 千里马 ” 人才“ 食马者 ”昏庸的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人)世上先有赏识人才的人,然后才有人才。人才经常有,可是赏识人才的人却不常有。说作者是借说马,来说"人才"之事。这种借物来说理的手法,就叫托物寓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 有,而伯乐不常有。"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 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 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其核心在于借助物的特征阐释抽象概念,而非单纯表达个人情感。托物寓意细节探究(1) 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作者 借 “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 比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 人才,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 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全文的主旨句, 提出论点,表明作者的见解,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千里马如果不被伯乐 识别,就会被埋没,从而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 决定作用。暗含对统治者“不识才、不用才”的 讽刺,如后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呼 应此观点。细节探究活动探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时代背和作者的经历讨论分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什么深层含义 细节探究(3)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悲惨遭遇, “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强调千里马(人才)只能屈身于平庸者手下,饱受轻视和践踏; “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人才与凡马同死槽枥的结局,痛斥统治 者对人才的漠视与摧残;两词以强烈对比,抒发了韩愈对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昏庸统治者压 抑人才的尖锐批判,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反问句式,揭示了“食马者”的愚妄浅薄, 传达出作者的委屈和愤激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 人才的不满。愤懑不平为主,兼具批判与讽刺,呼吁 社会重视人才的价值与合理待遇。细节探究(4) 第二段的“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表达了作者怎样细节探究(5) 阅读第三段,说说第三段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 刻画了食马者 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刻画得淋 漓尽致。平庸浅薄不识千里马愚妄无知细节探究(6)思考分析第三段最后两句“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在全文中有 什么作用 >“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的反诘,同时为下句 蓄 势 ,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以“其真不知马也”直指统治者 “不识人才”的本质,将全文核心从“人才 匮乏”转向“制度腐朽”,深刻揭示人才被埋没的根源。> 两 句浓缩全文立意,呼应开篇“伯乐不常有”的论点,使“人才需伯乐”的主题贯穿始终。难点探究合作交流:通过学习,详细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说说本文具体是怎么论证的,比比看哪一组总结的最全面。第一段,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并具体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无限同情。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段末用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和谴责。此文的论证思路: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阐述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然后阐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论证 “世无伯乐”的危害性;接着刻画食马者浅薄无知的丑态;最后点明主旨“不 知马”。难点探究合作交流:通过学习,详细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说说本文具体是怎么论证的,比比看哪一组总结的最全面。第三段,总结全文,通过传神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活画出食马者愚妄无知的 丑态,最后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愤慨和辛辣嘲讽。难点探究合作交流:阅读全文说说在作者看来, “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 为什么 韩愈认为“伯乐”比“千里马”更重要。因为作者开篇即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只有先有识才的伯乐,千里马的存在才有意义。若无伯乐的识别,即使千里马存在,也会因无人赏识而沦为凡马。难点探究合作交流: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 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①直 称,如“千里马”。正面提及,表述 严 正 。②暗 称,如“名马”“马之千里者”。表 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③代称,如“是马也”,表意简洁含蓄。第一段末“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末“也”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第三段末“也”既有痛切,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 讽 。难点探究合作交流: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 然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 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 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 一 天我们怀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乐!难点探究畅所欲言: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是否一定要等到伯乐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呢 请谈谈你的看法。小结归纳《 马 说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 托物寓意,讽刺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 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流露出强烈的呼唤识才的统治者,呼唤要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对人才 要给予优厚的待遇的情感。围绕中心命题展开论述, 有正面的说理,也有反讽。说理深析透辟, 讽刺入木三分。通篇采用比喻手法,只作马说,而意不在马,耐人寻思。小结归纳《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如今, “中国梦” 也是对大同社会的一种追求,你看,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出“大同”社会的特征。课堂小结《 马说 》祗辱于……称也食马者……外见策之不……无马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痛惜愤怒嘲讽转熹千里马的遭遇课堂练习1.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A. 策:用马鞭驱赶 B. 以:按照C. 食:吃 D. 材:才能、才干【详解】C.有误,“食之不能尽其材”的意思是: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食:同“饲”,喂;故选C。课堂练习2.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 韩愈的《马说》通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事,用的是借物寓意的手法。B.《 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 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C.《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杂说)共四篇, 《马说》是第四 篇。韩愈,字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D.《 马说》是一篇论说文,以千里马寓人才,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 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详解】 C.有误,韩愈,字退之。课堂练习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A. 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 马之千里者 食之不能尽其材C.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D. 其真无马邪 安求其能千里也【详解】A.而:均是连词,表转折;B.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代指千里马;C.以:因为,凭借/按照;D.其: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代词,代“千里马”;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