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测试(二)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测试(二)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按秘密级事项管理★启用前
广东省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历史模拟试题(二)
  本试卷共20题,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挖掘及检测证明,在河姆渡第四文化层4000余平方米的范围内,普遍堆积着厚厚的稻谷、稻壳、稻草,最厚处有1米以上,稻谷的总量高达120吨,这些稻谷属于栽培稻的籼亚型种中晚稻型。据此,下列推断合理的是,河姆渡人
A.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B.商品交换比较频繁
C.具备定居生活基础 D.擅长培育水稻品种
2.春秋时期的鲁国,上自诸侯,下至卿大夫,皆须依礼而动,无论是“国之大事”,还是往来小节,都强调要依礼而行,即所谓“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这种状况
A.不利于鲁国社会变革 B.意在维护周王室地位
C.巩固了奴隶主的统治 D.阻碍了文化自由发展
3.20世纪中期,考古人员在云南发掘出了古滇国至宝——滇王之印(见下图),该印为蟠蛇纽型,蛇背有鳞纹,蛇首昂首向右上方。印面每边长2.4厘米,印身厚0.7厘米,通高2厘米,重90克。印证了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的汉朝“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该印可用于说明
A.汉代冶金技术取得较大发展 B.汉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汉政府重视西南地区的发展 D.汉朝对西南地区的管控乏力
4.宋真宗时曾发生大旱,“狂生”王行在宰相王旦路过时,指着他大叫“百姓困旱,焦劳极矣!相公端受重禄,心得安邪”,还随手投出一物击中王旦头部。王旦则以“言中吾过,彼何罪哉”为由放过了王行。这从侧面说明宋代
A.社会矛盾激化 B.文人政治地位较高
C.官员素养提升 D.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5.钱穆指出:“在明代以前,皇帝正式命令不公布,亦算是违法的,而且也不可能(不公布)。皇帝的秘密信件,绝不算是政府的正式文件,绝不能取得政治上的法理地位。但在清代还是取得了。”此观点反映出,明清时期
A.政治制度趋于完善 B.君主专制走向强化
C.皇权缺少监督机制 D.国家治理很不规范
6.针对新疆问题,左宗棠强调“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并促使清廷认识到只有收复北疆,方能“居中控制,南钤回部,北抚蒙古,借以备御英俄”。1875年,清廷作出了武力收复新疆的决断。据此可知,左宗棠
A.旨在重构中央与地方关系 B.积极贯彻“以夷制夷”的方针
C.致力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 D.深受传统“羁縻政策”的影响
7.晚清时期的某次战争中,“列强的态度在战争中起了变化,英国本寄希望于清朝成为俄罗斯南下的屏障,但在这之后开始向日本靠拢,而俄罗斯因忌惮清朝迟迟未实行的南下政策终于开始进入实施阶段”。由此可推知,此“战争”
A.成为晚清开始工业化的导火线 B.推动政治改革走向共和道路
C.破灭了洋务派自强求富的愿望 D.导致清政府成为西方的傀儡
8.下表所示是1912—1924年的一组经济数据(单位:个)。这组数据可以用来论证,这一时期
新建企业 棉纺厂 面粉厂 近代银行
全国 2107 178 162 277
广东 109 12 0 8
A.民族工业发展至顶峰时期 B.西方对华侵略有所放松
C.广东经济近代化进程放缓 D.经济布局失衡状况改善
9.1944年春节前后,上海沦陷区的爱国志士设计了一款烟标(见下图)。该烟标的设计
A.蕴含抗日战争胜利在望的信念
B.折射出上海广告事业的蓬勃发展
C.彰显出上海民众对埃及的向往
D.反映出中国企业已占领埃及市场
10.下表显示了我国1984年主要农产品的数据。据此可知,当时
类别 1984年产量/万吨 比1978年增长 年平均增长率
粮食 40731 33.6% 4.95%
棉花 625.8 189% 19.3%
油料 1191 128% 14.7%
糖料 4780.4 101% 12.3%
A.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基本完成 B.包产到户政策的效果突出
C.农业生产技术得到较大提升 D.农村经济多元化趋势增强
11.下图所示为两河流域乌尔第三王朝建立的乌尔塔庙。塔庙是一种在多层塔状平台上建有神庙的独特的建筑艺术类型,一般由烧制或未烧制的泥砖建成。建造一座塔庙通常需要多达七百万块砖,仅制造砖块就需要数千劳动力。可见,塔庙的修建
A.说明了宗教在该王朝的影响较大
B.彰显了两河流域先进的建筑技术
C.体现了该王朝的管理和组织能力
D.意在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和权威
12.路德指出:神甫、主教或教皇,和其他的基督徒并没有差别,也并不更优越,他们不过受了委托,以传道并举行圣礼为业;俗世掌权者也一样,他们不过受了委托,拿着刀和杖来惩罚恶人,保护善人。据此可推知,宗教改革
A.推动了欧洲社会的世俗化 B.扩大了世俗王权的影响力
C.便利了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D.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13.1833年,英国法律禁止工厂雇佣9岁以下儿童,13—18岁青少年的工时被限制在每周48小时或每天9小时,13岁以下童工每天要有2小时的上课识字时间。政府派人去工厂监督这些规定的实施状况。这些措施
A.旨在服务对外殖民扩张 B.折射出代议制度的完善
C.意在满足工业革命需求 D.试图瓦解英国工人运动
14.有观点认为:巴黎公社起义证实了共和制的敌人所害怕的是流血和动乱……而结果却完全相反,共和制(临时政府)的行政权力表现出维持秩序的能力,人们开始认为,在维护秩序方面,共和制与君主制做得一样好,而维持秩序是大部分法国人的愿望。这一观点说明
A.君主制和共和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B.法国人对秩序的渴望导致公社失败
C.巴黎公社助推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D.巴黎公社起义未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15.1966年苏共二十三大上,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79.4%;苏共二十五大时,除已经过世者,中央委员连选连任率竟高达90%,有的委员任期竟长达25年。苏联中央委员的长期连任
A.保障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稳定增长 B.导致经济改革活力的衰退
C.增强了苏联与美国争霸的政治基础 D.稳定了苏联国内社会秩序
16.1972年5月,韩国中央情报部长官代表韩方访问了平壤。6月,朝鲜劳动党中央组织指导部部长应邀回访了韩国,这是1948年后首次朝韩高级别官员互访。在此基础上,朝韩于1972年7月4日在平壤与汉城同时发布共同声明。这一声明的发布
A.折射出社会主义阵营已开始破裂
B.标志着朝韩双边关系实现正常化
C.与美国亚洲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
D.受益于中美外交关系的正式确立
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民族关系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从西周晚期开始,周朝周边的少数民族尤其是西方、北方的戎狄、玁狁和东南方的淮夷、徐夷经常大举内侵,使中原地区形成了“诸夏”和各少数民族相交杂处的局面。齐桓公等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开始了一个多世纪的争霸战争,争霸的结果是“用夏变夷者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到春秋末年,各个强国连同被其征服的狄、夷、戎、蛮等族群交融成了一个民族——华夏族。从此,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都进入了华夏族的版图。华夏文化的覆盖范围北起燕代,南至湘水,西起甘陇,东迄海隅。
——摘编自王冠英主编《中国文化通史(先秦卷)》
材料二 蒙古宫廷嫔妃中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高丽人等,宫女中有江南人、高丽人、女真人、吐蕃人等。蒙古的“帝师”吐蕃僧人、道教人士以及儒士,亦经常出入宫廷。元上都“诸部与汉人杂处,颇类市井”,商业区内,亦可见到“方言互欺诋”的情况。辽东和岭北行省的森林地带,亦经常有各族商人,尤其是色目商人涉足。在藏地,则有1200余名蒙古军人长期戍守。“云南土著之民,不独僰人而已,有曰白罗罗、曰达达(属于蒙古人)、曰色目及四方为商贾、军旅、移徙曰汉人者杂处焉”。
——摘编自史卫民主编《中国大通史》第16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有利于华夏族形成的因素,结合材料分析其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元朝民族关系的特点。(7分)
18.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对国民经济全局有重大战略意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2014年中国和美国农业总产值分别为5909亿美元和2507亿美元,占世界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3.13%和9.81%。2015年,中国农业工人人均创造的增加值为1465美元,美国农业工人人均创造的增加值为80538美元,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1.82%。中国每亩小麦、玉米、大豆的人工成本分别为美国的17.33倍、15.79倍和9.51倍。美国长期稳居世界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国的地位,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一直在10%以上;而在中美农产品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逆差状态。……2012年中国农村有26802万户家庭,每户的平均耕地面积仅为7.56亩。2013年,美国的耕地面积为中国的1.44倍,人均耕地面积是中国的6.16倍,且耕地集中连片地分布在中央大平原区域,便于大规模机械化操作。美国农业的生产组织以家庭农场为主,家庭农场约占各类农场总数的87%,2016年美国农场共有206万家,农场平均规模约为2685亩。而且美国现在的农业生产广泛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精细管理和智能管理。
——摘编自于畅、靳睿《中国和美国农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材料二 1985年以来,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完善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三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在实践中反复探索形成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一基本经营制度经过了40余年改革实践的检验,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摘编自胡小平、钟秋波《新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美两国农业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发展中国农业的建议。(4分)
19.中国近代翻译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近代对西方著作的翻译和引进始于16世纪末,一直延续至20世纪,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6世纪末至1894年,这是近代翻译的开端,所译著作大部分属宗教著述与“格致之学”,其中以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士、部分有识之士和洋务机构的自然科学译述为主。据钱存训统计,1850—1899年左右,史地著作和社会科学著作的译作分别有57种和46种,仅占这一时期译作总数的10%和8.1%,但自然科学著作和应用科学著作分别有169 种和230种译作,占译作总数的29.8%和40.6%。第二个时期为1895年至1910年,以维新派的翻译活动为主,该时期的翻译活动重心从自然科学转变为社会科学的著作翻译与引入,文学翻译以林纾的小说翻译为起点。这一时期总体上以社会科学和政治思想方面著作的翻译为主。第三个时期为1911年以后的民国时期,以文学翻译为主,该时期的翻译活动对中国文学观念、文学样式、文化概念和道德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据钱存训统计,1912—1940年文学译作共1462种,占总数的27.6%,而1902—1904年文学译作只占4.8%。20世纪上半叶中国翻译文学规模宏大,1911—1949年正式出版的翻译文学作品有4000余种,且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即“选择翻译那些苏俄、欧美进步作家的作品”。
——摘编自肖开容《近代翻译对中国现代观念的塑造》
评析材料中的中国近代翻译的历史时期。(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现代世界金融秩序的演变,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世界金融秩序的空间基础在于世界金融中心。世界金融中心崛起的关键在于它们各自的政治经济实力的相对上升、资本的积累和其货币的世界地位的提高。
——摘编自高文杰《世界金融秩序变迁研究: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
材料二 
世界金融中心的变化情况
时间 金融中心
11—15世纪 佛罗伦萨
17世纪 阿姆斯特丹
18世纪 伦敦
20世纪至今 纽约
——摘编自高珊《探析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变迁》
围绕材料中关于世界金融中心的论述,自拟论题,并运用世界史知识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渗透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考查要求。
【解题分析】由材料可知,考古成果说明河姆渡人可以通过种植水稻获取食物,且其水稻种植规模较大,农业的发展为河姆渡人的定居生活奠定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河姆渡人生产工具先进,排除A项;水稻种植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商品交换出现,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河姆渡人稻作农业的发展,没有涉及水稻品种的培育,排除D项。
2.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礼制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礼以维护奴隶主的统治为目的,春秋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导致礼制瓦解,但鲁国却仍依礼而行,继续维护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这种守旧的行为不利于鲁国社会的变革,故A项正确。鲁国凡事“依礼而动”“依礼而行”并不是为了维护周王室的地位,而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奴隶主贵族统治,排除B项;鲁国尊礼意在维护奴隶主的统治,但却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不可能巩固奴隶主的统治,排除C项;鲁国尊礼的行为为儒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3.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解题分析】由材料可知,滇王之印的发掘与《史记》的记载相互印证,证明汉武帝时期对西南地区统治的加强,说明汉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汉武帝时期对西南地区统治的加强,不是汉代冶金技术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古滇国被纳入汉朝统治范围,但不能说明政府重视西南地区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汉朝对西南地区统治的加强,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矛盾,排除。
4.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宋代社会特点,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解题分析】由材料可知,宋朝宰相在外出时受到“狂生”的指责和伤害,却不对其加罪,这从侧面说明宋代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故D项正确。“狂生”王行的行为不能证明社会矛盾激化,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反映文人政治地位较高,排除B项;材料事件无法说明官员素养提升,官员素养提升是科举制的作用,排除C项。
5.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渗透了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突出基础性、综合性考查要求。
【解题分析】由材料可知,明代之前,皇帝的命令必须公布,皇帝的密信也不具备政治上的法理地位,但在明清时期,皇帝的命令可以不公布,清朝时皇帝的密信也取得了法理地位,这些都说明当时皇权地位提高,即君主专制走向强化,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君主专制的强化,并非政治制度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明清君主专制加强,但不能说明皇权不受监督,排除C项;材料与国家治理的规范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
6.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晚清时期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题分析】由材料可知,面对新疆问题,左宗棠上书强调新疆的重要性,促使清政府下定决心收复新疆,这充分说明左宗棠致力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故C项正确。材料只强调收复新疆的意义,不涉及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以夷制夷”,排除B项;羁縻政策是历代中央王朝对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的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与收复新疆无关,排除D项。
7.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的影响,渗透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解题分析】由材料“英国……开始向日本靠拢”“俄罗斯……的南下政策终于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可知,该战争涉及日本,且中国战败,导致俄国不再忌惮清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战争应是指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洋务派自强求富的愿望破灭,故C项正确。晚清开始工业化的导火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排除A项;甲午战争后,康有为等开展戊戌变法,走的是君主立宪而非共和的道路,排除B项;导致清政府成为西方傀儡的是八国联军侵华后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排除D项。
8.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民国时期广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题分析】由材料可知,民国初期,在新建企业、棉纺厂、面粉厂和近代银行的数量方面,广东地区在全国范围内优势不大,这说明此时广东地区经济近代化进程有所放缓,故C项正确。材料所涉时间中,中国民族工业处于“短暂的黄金时期”而非顶峰,排除A项;西方对华侵略有所放松是在一战期间,只对应了材料中的部分时间,B项表述片面,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民国初期全国新建企业数量和广东新建企业数量,而不是全部的企业数量情况,无法得知当时中国经济布局状况得到改善,排除D项。
9.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中国的全民族抗战,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渗透了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解题分析】由材料可知,开罗牌香烟的烟标中有一个“V”字盾,上面的英文是胜利的意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3年年底,中、美、英三国联合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这一事件振奋了沦陷区人民的抗日信念,所以开罗牌香烟的烟标蕴含抗日战争胜利在望的信念,故A项正确。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民族经济在日寇的铁蹄下几近破产,所以这一时期的广告事业不可能蓬勃发展,民族企业也不可能占领埃及市场,排除B、D两项;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0.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渗透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突出基础性、应用性考查要求。
【解题分析】由材料可知,1984年我国农产品生产增长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1984年主要农产品产量较1978年增长迅速主要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但由此无法得出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基本完成,也不能得出农业生产技术得到较大提升,排除A、C两项;材料信息主要涉及农产品,不涉及多元化经营,排除D项。
11.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古代西亚文明,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历史信息、运用历史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突出应用性、综合性考查要求。
【解题分析】由材料“建造一座塔庙通常需要多达七百万块砖,仅制造砖块就需要数千劳动力”可知,塔庙的修建存在分工与合作,且须集中较多的劳动力,所以,塔庙的修建展现了乌尔第三王朝较强的管理和组织能力,故C项正确。塔庙是神庙,说明神权对王朝的影响较大,但这未必涉及宗教,A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材料意在说明修建塔庙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不涉及建筑技术的先进与否,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2.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宗教改革,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渗透了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解题分析】由材料可知,路德认为,教会神职人员和世俗掌权者都是受了上帝的委托而传播上帝的福音或者赏善罚恶的,他们本身并不具有神性,对神职人员和王权的神性的否定客观上推动了欧洲社会的世俗化,故A项正确。否定世俗王权的神性并不利于扩大世俗王权的影响力,排除B项;C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宗教改革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但这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
13.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题分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发展提高了对工人知识文化水平的要求,为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英国政府立法保障工人的权利,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英国国内社会的变化,与对外殖民扩张无关,排除A项;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满足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但与工人权利无关,排除B项;英国立法保障工人的权利只是为了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不是为了瓦解英国工人运动,排除D项。
14.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渗透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
【解题分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的共和政体带来的流血与动乱并未使法国人民否定共和政体,因为临时政府在镇压巴黎公社、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做得和君主制一样好,符合了大部分法国人的愿望,这为后来法国共和国的确立奠定了群众基础,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材料只是说在维护秩序方面,共和制与君主制做得一样好,排除;B项说法夸大,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排除;巴黎公社得到了巴黎群众的支持,D项错误,排除。
15.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苏联改革,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历史信息、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渗透了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多种学科核心素养。
【解题分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中央委员长期连任,事实上形成了职务终身制,导致了特权官僚阶层的形成,阻碍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这成为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活力日益衰退的重要因素之一,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经济已经下滑,排除A项;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形成与美苏争霸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苏联改革活力衰退,经济增长下降,加深了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排除D项。
16.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冷战时期美国亚太政策调整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渗透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突出基础性、应用性考查要求。
【解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972年,朝韩双方官员互访,并发表了共同声明,反映了朝韩关系的缓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美国由于经济实力相对衰退,调整了其在亚太地区的政策,这一调整影响了朝韩关系的发展,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阵营早在中苏关系恶化的时候已经破裂,A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说法夸大了该共同声明的作用,排除;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7.(1)因素:民族迁徙;诸侯争霸战争;民族间的杂处、交融;等等。(3分)
  影响:增强了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拓展了中国政治版图;促进了华夏文化的传播;等等。(4分)
(2)特点:各民族杂居;各民族人员流动范围大;民族交融程度高;民族间矛盾尖锐;等等。(7分,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
18.(1)不同之处:中国农业总产值高于美国;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远低于美国;中国农业投入成本较高;美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高于中国。(4分)
  原因:中国人口较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操作,美国土地自然条件较为优越,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中国农业生产组织以家庭小农为主,规模较小,美国农业生产组织以家庭农场为主,规模较大;美国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较高,中国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美国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国生产力水平差别较大。(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2)建议:持续推进农村生产关系变革,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立足本国国情;坚持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农业发展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等等。(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19.[示例]
  评析:中国近代翻译的第一个时期中,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著作翻译较多。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突破了“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认识到西方近代科技的先进性。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导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器物,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相结合的方式注定了洋务运动的目的不可能实现,而且科学技术著作的翻译虽有利于引进西方器物、技术,却没有触及中国封建制度和传统思想。中国近代翻译的第二个时期中,史地和社会科学著作翻译较多。这反映了中国对西方的学习已经深入到政治制度层面。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尝试,所以,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让部分中国人了解了西方现代思想,明白了中国落后的根本,却没有触动普通大众的灵魂,再加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中国难以实行。中国近代翻译的第三个时期中,担负开启民智、改造灵魂任务的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得以兴盛,文学翻译作品较多。这说明中国对西方的学习已经深入到思想层面。该时期各种文学作品的翻译活动,传播了西方思想,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翻译的三个时期体现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与对西方的学习不断深化的过程。(12分)
20.[示例]
论题:金融中心的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分)
说明:11世纪到15世纪,早期金融中心佛罗伦萨,地理位置优越,水上交通条件便利,是亚欧商路上的重要贸易中心,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其凭借成熟的金融服务、信息的大量流通、投资行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早期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2分)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路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荷兰商业得以快速发展,其首都阿姆斯特丹凭借强大的国力支持,成为整个欧洲的金融中心。英荷大战后,荷兰逐渐丧失了政治和经济层面上的霸主地位。(2分)
18世纪,英国先后战胜荷兰、法国,成为世界最大殖民帝国,建立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政体,并率先开展工业革命,成为最早开始工业化的国家。英国综合实力的强大为伦敦成为世界最大金融中心奠定基础。(2分)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日益加剧,导致了一战的爆发,英国的实力受到削弱,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世界金融中心逐步由英国伦敦转移到美国纽约。(2分)
总之,金融中心的变迁,与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地理因素等有关,也与国际格局的变化紧密相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题分析】命题意图:此题主要是通过世界金融中心的变化考查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同时考查时空观念(金融中心在不同时间转移到不同国家)、史料实证(找出可信史料,说明变化)、历史解释(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等学科核心素养。
解题方法:材料体现的是金融中心在不同时间转移到不同国家,要联系这些国家在各时期的相关史实,用唯物史观总结规律,确定观点,然后抽取其中的典型例子加以说明,做到观点、史实、论证、结论四者的统一。解析可以是多角度的,选择三种史实展开论述,只要符合历史史实、言之成理即可。如提出其他论题如金融决定大国兴衰、国际格局影响金融中心的变迁等,言之成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