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任务一 溶液与溶质质量分数1.[知识填充]溶解的过程(1)溶液的特征:①溶液属于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②其均一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物质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一些物质溶解于水后吸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如______(填物质名称,下同);一些物质溶解于水后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如______、________(氧化钙加入水中会放热,但不是溶于水放热,而是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多数物质溶解于水后,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如氯化钠。2.[应用体验](1)乳化现象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污渍,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去污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 )A.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脂B.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C.用水冲洗杯子内壁的糖D.用热水洗去附着在碗底部的食盐(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室温下,分别向A、B、C、D装有等质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固体,且所加固体的质量分别为20 g、15 g、10 g、5 g,充分溶解后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①____(填字母,下同)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__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可能饱和的是__。②若对A、B两烧杯进行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__。③欲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方法即可)。3.[应用体验]将10 g氯化钠固体投入100 g水中完全溶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填“能”或“不能”)表示为×100%=10%,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计算式应为______。4.[教材实验]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1:用氯化钠固体和水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1)仪器: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胶头滴管。(2)流程:(3)步骤:①计算: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为__ g,水的体积为____ mL(1 g水的体积约为1 mL);②称量:用 ________ 称量一定质量的溶质;③量取:用____量取一定体积的水;④溶解:将称好的氯化钠倒入干燥的____中,再加入量好的水,用______充分搅拌,直至氯化钠全部溶解(玻璃棒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⑤装瓶: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贴上标签。(4)误差分析:下列情况会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有______,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有____________。①称量前天平指针偏右 ②量水时俯视读数 ③量筒中的水未完全倒入烧杯 ④称量时左码右物且用了游码 ⑤溶质不纯(含杂质或水分) ⑥向烧杯中倒溶质时撒出一部分 ⑦量水时仰视读数 ⑧烧杯中原来有水 ⑨使用的砝码有缺损溶解与乳化现象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化学”大有作为。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可用来选种、施肥、除虫、洗涤等。关于溶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B.碳酸钙和水可以形成溶液C.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D.医用酒精是75%的乙醇溶液,乙醇作溶剂2.“五育并举润泽生命”,学校开展“学生进厨房”的劳动教育系列活动,下列清洁操作中,发生乳化现象的是( )A.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用醋洗去水壶上的水垢C.用水洗去盘子上的水果汁D.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3.(2024·肥城模拟)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况反映气温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某天气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的( )A.不饱和溶液 B.浓溶液C.饱和溶液 D.稀溶液4.为探究硝酸钾的溶解情况,进行了如图实验,其中烧杯①、烧杯③中没有剩余固体,烧杯②、烧杯④中有剩余固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烧杯②、烧杯④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烧杯①、烧杯③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烧杯②、烧杯③中溶液的质量:③>②D.升高温度,烧杯②中的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5.(2024·东平期末)关于如图所示过氧化氢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100 mL溶液中含溶质30 gB.500 mL溶液的质量为550 gC.500 mL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7D.取出50 mL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仍为30%6.将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某溶液分别作如下处理:①蒸发掉10 g水且无晶体析出;②加入10 g同样的溶液;③加入10 g同种溶质,使之全部溶解;④加入10 g水,搅拌使其混合均匀。经四种方法处理过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A.④>③>②>① B.③>①>②>④C.①>③>②>④ D.③>②>①>④溶液的配制7.(2023·泰安中考)实验室用固体氯化钠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需固体氯化钠的质量是3.0 gB.固体氯化钠可以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上称量C.溶解固体氯化钠时,用玻璃棒搅拌能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D.用量筒量取所需水时仰视读数,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8.(2024·新泰一模)在农业上,常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选种,现要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水的密度为1 g/cm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应选用量程为500 mL的量筒B.图示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③①②⑤④C.若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氯化钠含有杂质,可能导致所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D.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标签上只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即可关于溶液中的几个误区:1.溶液根本特征是混合物。水、酒精等虽均一、稳定,但不属于混合物,不是溶液。2.物质与水混合,只有能溶解的才属于溶液,不溶解的,如花生油、碳酸钙粉末放入水中形不成溶液。3.洗衣粉、洗洁精、洗涤剂除油污是乳化作用,汽油除油污、酒精除碘迹属于溶解作用。4.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只有溶解了的才能作为计算公式中的分子,不溶解的不算。当与化学方程式结合求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溶质可能包括几部分,要找全求和后作为分子,当有气体或沉淀生成时,要用总物质质量将气体、沉淀质量减掉后才是溶液的质量。任务二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1.[知识填充]溶解度(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①概念:在________下,某固体物质在______ g溶剂里达到________时所溶解的质量。②影响因素内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外因:(2)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①温度:在压强一定时,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②压强:在温度一定时,气体溶解度随压强升高而____。2.[知识填充]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图例 意义点 曲线上 的点 表示物质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曲线的 交点 表示a.两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____ b.两物质在该温度时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线 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趋势面 曲线 下方 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曲线 上方 表示溶液饱和且有未溶固体:如 d点对于______(填名称,后同)来说是饱和溶液,对于______来说则为不饱和溶液3.[应用体验]根据溶解度曲线回答下面的问题。(1)a点时KNO3的溶解度__(选填“>”“<”或“=”)NaCl的溶解度,两者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KNO3__(选填“>”“<”或“=”)NaCl。(2)c表示某物质30 ℃时KNO3的__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此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该物质的溶解性为____。(3)30 ℃时,将40 g KNO3加入50 g水中,得到的溶液为__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质量为____ g,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__________。(4)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氯化钠固体,可以采用的结晶方法为________。(5)KNO3中含有少量的NaCl,若提纯KNO3物质所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__。(6)d→b的方法为____;d→c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溶解度1.(2024·东平模拟)下面是四位同学在小组学习群中的交流记录,其中正确的是( )A.小聪: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B.小明:改变温度能改变物质的溶解度,同理,改变溶剂的质量也能改变物质的溶解度C.小丽: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D.小花:在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会导致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2.(2024·河北中考)如表是KNO3和Na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小明用其中一种物质(X)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水蒸发忽略不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温度/℃ 20 40 60溶解度/g KNO3 31.6 63.9 110NaNO3 88.0 103 125A.X为NaNO3B.③中溶液为X的不饱和溶液C.④中溶液的质量为100 g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②=③>④溶解度曲线及应用3.(2024·东平一模)15 ℃时,向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50 g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使其充分溶解,可观察到如图1所示的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为aB.甲、乙物质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15 ℃时,B烧杯中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D.将A、B烧杯升温至20 ℃时,甲、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4.(2024·滨州中考)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分析如图并回答问题:(1)________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将t3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_______。(3)t3 ℃时,欲将30 g甲物质完全溶解配制成该温度下甲的饱和溶液,则需加入水的质量为________ g,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当乙物质中混有少量甲物质时,可以用________(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乙。溶解度需注意的易错点1.四要素:溶解度概念中包含了四方面的限定,即:温度(不指明温度,比较、描述溶解度都是错误的)、饱和状态、100 g溶剂、单位为g,可巧记为温、饱、剂、克。2.溶解性等级划分:特指的是20 ℃时的溶解度,可用数轴法记忆:3.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100%,即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反之依然。溶液不饱和时则不一定有此规律。1.(2024·青海中考)把下列少量厨房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A.食盐 B.香油C.蔗糖 D.白醋2.(2024·滨州中考)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B.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C.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D.只有固体和液体可以作为溶质3.(2024·云南中考) 实验室中存放有如图所示的氯化钾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溶液中的溶剂是水B.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C.配制100 g该溶液需要6 g KClD.该溶液取出一半后,溶质质量分数变为3%4.(2023·宁阳期末)夏季下雨之前,天气闷热,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养鱼池中的鱼往往会浮出水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氧气的溶解度会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B.氧气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向养鱼池中通入空气D.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把养鱼池的水喷向空中5.如图是某品牌“一摇冰”功能饮料,该饮料罐在夏天能制冷,罐底中的固体是( )A.氢氧化钠 B.氯化钠C.硝酸铵 D.蔗糖6.(2024·扬州中考)《本草纲目》记载:“火药乃焰硝、硫黄、杉木炭所合……”“焰硝”经处理可得到含少量NaCl的KNO3溶液,将其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最终得到较纯净的KNO3固体。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B.“蒸发浓缩”是为了获得较高温度下NaCl的饱和溶液C.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大幅减小,所以“冷却结晶”时析出KNO3晶体D.“过滤”所得滤液中的溶质只含有NaCl7.(2024·泰安三模)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P点表示甲和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B.t1 ℃时,将50 g丙物质加入100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2C.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3 ℃降温到t1 ℃,甲析出的固体质量最多D.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3 ℃降温到t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8.(2024·肥城二模)60 ℃时,向100 g水中加入一定量硝酸钾形成溶液,再降温至20 ℃,析出固体质量的变化如图①,结合图②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20 ℃时,1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是31.6 gB.降温至t s时硝酸钾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C.60 ℃时,在100 g水中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46.6 gD.未降温之前的溶液一定是60 ℃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9.(2024·湖南中考)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都与化学息息相关。《天工开物·作咸》记载“候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疾趋扫起煎炼。”“盐霜”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固体,结合氯化钠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________ g。(2)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________。(3)“半日晒出盐霜”中的“晒”说明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晶体的方法是________结晶。10.(2024·新泰一模)溶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少量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溶液的是________(填序号)。A.面粉 B.硝酸钾C.泥沙 D.花生油(2)生理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出现浑浊现象,可以立即判断这是不合格产品,这是因为溶液具有________性。(3)洗衣服时,用湿的手抓洗衣粉,会感觉到发热,说明洗衣粉溶于水______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4)洗碗时,加入几滴洗洁精,碗上的油污就会被清洗干净,是利用洗洁精的________原理。(5)如图为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①欲在40 ℃时配制100 g 25%的Y溶液,________(填“能”或“不能”)达到目的。②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情况下,将Z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③将80 ℃时X、Y、Z的等质量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40 ℃,所得溶液的下列大小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A.溶剂质量:XB.溶质的质量分数:Y>X=ZC.溶液质量:Z>Y>X课后检测,请完成限时提能训练(七)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任务一 溶液与溶质质量分数1.[知识填充]溶解的过程(1)溶液的特征:①溶液属于混合物(填“纯净物”或“混合物”);②其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性质完全相同,稳定性是指只要条件不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2)物质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一些物质溶解于水后吸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如硝酸铵(填物质名称,下同);一些物质溶解于水后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如浓硫酸、氢氧化钠(氧化钙加入水中会放热,但不是溶于水放热,而是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多数物质溶解于水后,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如氯化钠。2.[应用体验](1)乳化现象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污渍,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去污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 )A.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脂B.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C.用水冲洗杯子内壁的糖D.用热水洗去附着在碗底部的食盐(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室温下,分别向A、B、C、D装有等质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固体,且所加固体的质量分别为20 g、15 g、10 g、5 g,充分溶解后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①AB(填字母,下同)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D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可能饱和的是C。②若对A、B两烧杯进行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B。③欲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或加入硝酸钾或恒温蒸发溶剂,合理即可)(写出一种方法即可)。3.[应用体验]将10 g氯化钠固体投入100 g水中完全溶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填“能”或“不能”)表示为×100%=10%,原因是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分母是溶液的质量,即溶质的质量加水的质量,正确计算式应为×100%。4.[教材实验]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1:用氯化钠固体和水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1)仪器: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胶头滴管。(2)流程:(3)步骤:①计算: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为8 g,水的体积为42 mL(1 g水的体积约为1 mL);②称量:用 托盘天平 称量一定质量的溶质;③量取: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④溶解:将称好的氯化钠倒入干燥的烧杯中,再加入量好的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直至氯化钠全部溶解(玻璃棒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⑤装瓶: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贴上标签。(4)误差分析:下列情况会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有①②③,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有④⑤⑥⑦⑧⑨。①称量前天平指针偏右 ②量水时俯视读数 ③量筒中的水未完全倒入烧杯 ④称量时左码右物且用了游码 ⑤溶质不纯(含杂质或水分) ⑥向烧杯中倒溶质时撒出一部分 ⑦量水时仰视读数 ⑧烧杯中原来有水 ⑨使用的砝码有缺损溶解与乳化现象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化学”大有作为。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可用来选种、施肥、除虫、洗涤等。关于溶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B.碳酸钙和水可以形成溶液C.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D.医用酒精是75%的乙醇溶液,乙醇作溶剂A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A正确;碳酸钙难溶于水,和水不可以形成溶液,B错误;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比如水,C错误;医用酒精是75%的乙醇溶液,水作溶剂,D错误。]2.“五育并举润泽生命”,学校开展“学生进厨房”的劳动教育系列活动,下列清洁操作中,发生乳化现象的是( )A.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用醋洗去水壶上的水垢C.用水洗去盘子上的水果汁D.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D [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是油污溶解于汽油中,属于溶解现象,不是乳化现象,A错误;用醋洗去水壶上的水垢发生了化学变化,不是乳化现象,B错误;用水洗去盘子上的水果汁,是溶解作用,不是乳化现象,C错误;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属于乳化现象,D正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3.(2024·肥城模拟)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况反映气温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某天气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的( )A.不饱和溶液 B.浓溶液C.饱和溶液 D.稀溶液C [由该“天气瓶”在某天气下的状况,有樟脑晶体存在,说明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的饱和溶液,A错误,C正确;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B、D均错误。]4.为探究硝酸钾的溶解情况,进行了如图实验,其中烧杯①、烧杯③中没有剩余固体,烧杯②、烧杯④中有剩余固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烧杯②、烧杯④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烧杯①、烧杯③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烧杯②、烧杯③中溶液的质量:③>②D.升高温度,烧杯②中的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B [烧杯②、烧杯④因为烧杯底部都有剩余固体,所以②④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A正确;烧杯③中的溶液可能恰好饱和,B错误;烧杯③为②升温后将烧杯底部固体溶解后得到,所以烧杯②、烧杯③中溶液的质量:③>②,C正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烧杯②中固体会继续溶解,其中的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D正确。]溶质质量分数5.(2024·东平期末)关于如图所示过氧化氢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100 mL溶液中含溶质30 gB.500 mL溶液的质量为550 gC.500 mL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7D.取出50 mL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仍为30%A [A.100 mL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00×1.1 g×30%=33 g,错误;B.500 mL溶液的质量为500×1.1 g=550 g,正确;C.溶质质量分数为30%,即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3∶7,正确;D.溶液具有均一性,取出的溶液与原来的相同,故质量分数仍为30%,正确。]6.将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某溶液分别作如下处理:①蒸发掉10 g水且无晶体析出;②加入10 g同样的溶液;③加入10 g同种溶质,使之全部溶解;④加入10 g水,搅拌使其混合均匀。经四种方法处理过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A.④>③>②>① B.③>①>②>④C.①>③>②>④ D.③>②>①>④B [①蒸发掉10 g水且无晶体析出,是溶液变浓,溶质质量分数=×100%≈11.1%;②加入10 g同样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仍为10%;③加入10 g同种溶质,使之全部溶解,溶质质量分数=×100%≈18.2%;④加入10 g水,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0%;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③>①>②>④。]溶液的配制7.(2023·泰安中考)实验室用固体氯化钠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需固体氯化钠的质量是3.0 gB.固体氯化钠可以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上称量C.溶解固体氯化钠时,用玻璃棒搅拌能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D.用量筒量取所需水时仰视读数,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A [氯化钠的质量=50 g×6%=3.0 g,A正确;托盘天平称量遵循左物右码原则,氯化钠会使托盘腐蚀,不能直接放于托盘天平托盘上直接,需要利用称量纸或烧杯,B错误;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溶解,不能增大物质的溶解度,C错误;仰视读数,造成溶剂体积偏大,溶剂质量偏大,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变小,D错误。]8.(2024·新泰一模)在农业上,常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选种,现要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水的密度为1 g/cm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应选用量程为500 mL的量筒B.图示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③①②⑤④C.若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氯化钠含有杂质,可能导致所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D.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标签上只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即可C [该实验中,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100 g×16%=16 g,所需水的质量为100 g-16 g=84 g,即84 mL,量筒量程的选择,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故应选择量程为100 mL的量筒,A错误;用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故操作顺序为③①⑤②④,B错误;若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氯化钠含有杂质,会导致溶质质量偏小,导致所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C正确;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标签上注明溶液名称和溶质质量分数,D错误。]关于溶液中的几个误区:1.溶液根本特征是混合物。水、酒精等虽均一、稳定,但不属于混合物,不是溶液。2.物质与水混合,只有能溶解的才属于溶液,不溶解的,如花生油、碳酸钙粉末放入水中形不成溶液。3.洗衣粉、洗洁精、洗涤剂除油污是乳化作用,汽油除油污、酒精除碘迹属于溶解作用。4.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只有溶解了的才能作为计算公式中的分子,不溶解的不算。当与化学方程式结合求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溶质可能包括几部分,要找全求和后作为分子,当有气体或沉淀生成时,要用总物质质量将气体、沉淀质量减掉后才是溶液的质量。任务二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1.[知识填充]溶解度(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①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②影响因素内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外因:(2)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①温度:在压强一定时,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②压强:在温度一定时,气体溶解度随压强升高而增大。2.[知识填充]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图例 意义点 曲线上 的点 表示物质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曲线的 交点 表示a.两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相等 b.两物质在该温度时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线 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趋势面 曲线 下方 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曲线 上方 表示溶液饱和且有未溶固体:如 d点对于氯化钠(填名称,后同)来说是饱和溶液,对于硝酸钾来说则为不饱和溶液3.[应用体验]根据溶解度曲线回答下面的问题。(1)a点时KNO3的溶解度=(选填“>”“<”或“=”)NaCl的溶解度,两者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KNO3=(选填“>”“<”或“=”)NaCl。(2)c表示某物质30 ℃时KNO3的饱和(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此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80_g,该物质的溶解性为易溶。(3)30 ℃时,将40 g KNO3加入50 g水中,得到的溶液为饱和(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质量为90 g,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44.4%。(4)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氯化钠固体,可以采用的结晶方法为蒸发结晶。(5)KNO3中含有少量的NaCl,若提纯KNO3物质所用的结晶方法是降温结晶。(6)d→b的方法为降温;d→c的方法为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水。溶解度1.(2024·东平模拟)下面是四位同学在小组学习群中的交流记录,其中正确的是( )A.小聪: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B.小明:改变温度能改变物质的溶解度,同理,改变溶剂的质量也能改变物质的溶解度C.小丽: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D.小花:在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会导致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D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描述物质的溶解度必须要强调在某温度下才有意义,如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A错误;改变温度能改变物质的溶解度,但改变溶剂的质量不能改变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特指100 g溶剂中溶解某种物质的质量,B错误;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但不同温度下,则无法比较,C错误;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在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会降低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D正确。]2.(2024·河北中考)如表是KNO3和Na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小明用其中一种物质(X)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水蒸发忽略不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温度/℃ 20 40 60溶解度/g KNO3 31.6 63.9 110NaNO3 88.0 103 125A.X为NaNO3B.③中溶液为X的不饱和溶液C.④中溶液的质量为100 g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②=③>④C [A.4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 g,硝酸钠的溶解度为103 g,向40 ℃时的100 g水中加入100 g X,全部溶解,温度恢复至40 ℃时,烧杯中没有固体析出,则X为NaNO3,A正确。B.②中溶液平均分成两等份,其中一份温度升高至60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125 g,温度升高,硝酸钠的溶解度增大,则③中溶液为X的不饱和溶液,B正确。C.②中溶液平均分成两等份,其中一份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 g,溶剂的质量为50 g,降温至20 ℃,20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8.0 g,该温度下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44 g硝酸钠,④中溶液的质量为50 g+44 g=94 g,C错误。D.溶液具有均一性,其中一份温度升高至60 ℃时,溶液的组成没有发生改变,则溶质质量分数:②=③;另一份降温至20 ℃,有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②=③>④,D正确。]溶解度曲线及应用3.(2024·东平一模)15 ℃时,向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50 g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使其充分溶解,可观察到如图1所示的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为aB.甲、乙物质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15 ℃时,B烧杯中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D.将A、B烧杯升温至20 ℃时,甲、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 [15 ℃时,a的溶解度小于b,由于甲试管中有固体剩余,故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为a,乙物质曲线为b。据此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为a,A正确;图2可以看出,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正确;根据分析,B烧杯中的溶质为b,15 ℃时b的溶解度为50 g,100 g水中最多溶解50 g b,故B烧杯中溶液为饱和溶液,C错误;将A、B烧杯升温至20 ℃时,甲、乙的溶解度均大于50 g,所以溶质均会全部溶解,故甲、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正确。]4.(2024·滨州中考)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分析如图并回答问题:(1)________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将t3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_______。(3)t3 ℃时,欲将30 g甲物质完全溶解配制成该温度下甲的饱和溶液,则需加入水的质量为________ g,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当乙物质中混有少量甲物质时,可以用________(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乙。[解析] (1)t2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t3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乙>丙,由于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降温至t1 ℃时,甲、乙的溶液中都会有晶体析出,溶液都还是饱和溶液,由于在t1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乙>丙=甲,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降温至t1 ℃时,它的饱和溶液就会变成不饱和溶液,但溶液的组成未发生改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由图可知,t1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t3 ℃时丙的溶解度,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小,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丙。(3)t3 ℃时,甲的溶解度为60 g,欲将30 g甲物质完全溶解配制成该温度下甲的饱和溶液,则需加入水的质量为100 g×=50 g,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甲物质的溶解速率。(4)乙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小,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当乙物质中混有少量甲物质时,可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答案] (1)t2 (2)乙>甲>丙 (3)50 搅拌,加快甲物质的溶解速率 (4)蒸发结晶溶解度需注意的易错点1.四要素:溶解度概念中包含了四方面的限定,即:温度(不指明温度,比较、描述溶解度都是错误的)、饱和状态、100 g溶剂、单位为g,可巧记为温、饱、剂、克。2.溶解性等级划分:特指的是20 ℃时的溶解度,可用数轴法记忆:3.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100%,即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反之依然。溶液不饱和时则不一定有此规律。1.(2024·青海中考)把下列少量厨房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A.食盐 B.香油C.蔗糖 D.白醋B [食盐、蔗糖、白醋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形成溶液。香油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2.(2024·滨州中考)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B.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C.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D.只有固体和液体可以作为溶质C [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不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有氢氧化钙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A错误。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也可能是水等纯净物,B错误。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溶液的温度降低,C正确。不是只有固体和液体可以作为溶质,气体也可以作溶质,如盐酸溶液中氯化氢气体是溶质,D错误。]3.(2024·云南中考) 实验室中存放有如图所示的氯化钾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溶液中的溶剂是水B.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C.配制100 g该溶液需要6 g KClD.该溶液取出一半后,溶质质量分数变为3%D [该溶液是氯化钾溶液,溶质是氯化钾,溶剂是水,A正确;标签上注明的是溶液名称和溶质质量分数,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B正确;配制100 g该溶液需要氯化钾的质量为100 g×6%=6 g,C正确;溶液具有均一性,该溶液取出一半后,溶质质量分数仍然是6%,D错误。]4.(2023·宁阳期末)夏季下雨之前,天气闷热,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养鱼池中的鱼往往会浮出水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氧气的溶解度会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B.氧气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向养鱼池中通入空气D.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把养鱼池的水喷向空中B [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则氧气的溶解度会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A正确;夏季下雨之前,养鱼池里的鱼常跃出水面,是因为夏季气温升高,原本水中溶有的氧气的溶解度减小,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减少,B错误;空气中含有氧气,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向养鱼池中通入空气,C正确;增大气体和水的接触面积,可以增加溶解量,把养鱼池的水喷向空中,增大了水和氧气的接触面积,能增加养鱼池的含氧量,D正确。]5.如图是某品牌“一摇冰”功能饮料,该饮料罐在夏天能制冷,罐底中的固体是( )A.氢氧化钠 B.氯化钠C.硝酸铵 D.蔗糖C [“一摇冰”饮料需要固体溶于水吸热。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A不符合题意;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B不符合题意;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C符合题意;蔗糖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D不符合题意。]6.(2024·扬州中考)《本草纲目》记载:“火药乃焰硝、硫黄、杉木炭所合……”“焰硝”经处理可得到含少量NaCl的KNO3溶液,将其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最终得到较纯净的KNO3固体。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B.“蒸发浓缩”是为了获得较高温度下NaCl的饱和溶液C.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大幅减小,所以“冷却结晶”时析出KNO3晶体D.“过滤”所得滤液中的溶质只含有NaClC [A.选项中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KNO3和NaCl的溶解度大小,错误;B.含少量 NaCl 的 KNO3溶液,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蒸发浓缩”是为了获得较高温度下KNO3的饱和溶液,错误;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KNO3 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大幅减小,所以“冷却结晶”时析出 KNO3 晶体,正确;D.KNO3 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大幅减小,所以“冷却结晶”时析出 KNO3 晶体,则“过滤”所得滤液为KNO3的饱和溶液,滤液中的溶质含有 NaCl和KNO3,错误。]7.(2024·泰安三模)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P点表示甲和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B.t1 ℃时,将50 g丙物质加入100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2C.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3 ℃降温到t1 ℃,甲析出的固体质量最多D.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3 ℃降温到t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D [由题图可知,P点为甲、丙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t2 ℃时,甲和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A错误;由题图可知,t1 ℃时,丙物质的溶解度为50 g,即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50 g的丙物质,将50 g丙物质加入100 g水中,形成溶液的质量为50 g+100 g=150 g,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50 g∶150 g=1∶3,B错误;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未知,无法比较降温后固体析出的质量,C错误;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温度由t3 ℃时降温至t2 ℃,甲、乙有晶体析出,溶液是饱和溶液且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丙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组成不变,且t3 ℃时丙的溶解度小于t2 ℃时甲的溶解度,故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3 ℃降温到t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D正确。]8.(2024·肥城二模)60 ℃时,向100 g水中加入一定量硝酸钾形成溶液,再降温至20 ℃,析出固体质量的变化如图①,结合图②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20 ℃时,1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是31.6 gB.降温至t s时硝酸钾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C.60 ℃时,在100 g水中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46.6 gD.未降温之前的溶液一定是60 ℃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A [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该温度下,1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是100 g××100%≈24 g,A错误;由题图可知,降温至t s,无晶体析出,继续降温,开始析出晶体,说明t s,硝酸钾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B正确;60 ℃时,向100 g水中加入一定量硝酸钾形成溶液,降温至20 ℃,析出固体的质量为15 g,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所以60 ℃时,在100 g水中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31.6 g+15 g=46.6 g,C正确;由题图可知,一开始降温,无晶体析出,说明未降温之前的溶液一定是60 ℃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D正确。]9.(2024·湖南中考)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都与化学息息相关。《天工开物·作咸》记载“候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疾趋扫起煎炼。”“盐霜”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固体,结合氯化钠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________ g。(2)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________。(3)“半日晒出盐霜”中的“晒”说明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晶体的方法是________结晶。[解析] (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0 g。(2)由溶解度曲线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3)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晶体的方法是蒸发结晶。[答案] (1)36.0 (2)增大 (3)蒸发10.(2024·新泰一模)溶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少量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溶液的是________(填序号)。A.面粉 B.硝酸钾C.泥沙 D.花生油(2)生理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出现浑浊现象,可以立即判断这是不合格产品,这是因为溶液具有________性。(3)洗衣服时,用湿的手抓洗衣粉,会感觉到发热,说明洗衣粉溶于水______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4)洗碗时,加入几滴洗洁精,碗上的油污就会被清洗干净,是利用洗洁精的________原理。(5)如图为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①欲在40 ℃时配制100 g 25%的Y溶液,________(填“能”或“不能”)达到目的。②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情况下,将Z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③将80 ℃时X、Y、Z的等质量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40 ℃,所得溶液的下列大小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A.溶剂质量:XB.溶质的质量分数:Y>X=ZC.溶液质量:Z>Y>X[解析] (1)将面粉、硝酸钾、泥沙、花生油分别加入水中,只有硝酸钾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形成溶液的是硝酸钾,B符合题意。(2)氯化钠注射液属于溶液,溶液是均一、稳定的。生理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出现浑浊现象,可以立即判断这是不合格产品,这是因为溶液具有稳定性,在外界条件不变情况下,不管放置多长时间,溶质和溶剂长期共存,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3)用湿的手抓洗衣粉,会感觉到发热,说明洗衣粉溶于水会放出热量。(4)洗碗时,加入几滴洗洁精在水中,洗洁精能使油污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这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原理。(5)①40 ℃时,Y物质的溶解度是40 g,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8.6%,所以配制100 g 25%的Y溶液,能达到目的。②Z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情况下,将Z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升高温度。③80 ℃时,X物质的溶解度最大,Z物质的溶解度最小,X、Y、Z的等质量饱和溶液中,X中的溶剂最少,Z中的溶剂最多;降低温度不会影响溶剂质量的变化,所以溶剂质量:X<Y<Z,A正确;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成正比例:×100%;分别降温到40 ℃,溶解度:Y大于X,Z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变成不饱和溶液,溶液的组成不变,以80 ℃时的溶解度计算,40 ℃时X的溶解度大于80 ℃时Z的溶解度;降温后,溶质的质量分数:Y>X>Z,B错误;降温后,X析出晶体最多,Y次之,Z不析出晶体,则溶液质量:Z>Y>X,C正确。[答案] (1)B (2)稳定 (3)放出 (4)乳化(5)①能 ②升高温度 ③AC限时提能训练(七) 溶液(40分钟 6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2024·东平模拟)名称中有“水”字的物质可能是溶液,下列有“水”字的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矿泉水 B.食盐水C.冰水 D.澄清的石灰水C [矿泉水、食盐水、澄清的石灰水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A、B、D不符合题意;冰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C符合题意。]2.(2024·苏州中考)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B.碘酒中,碘是溶剂,酒精是溶质C.溶液的溶质只能是一种D.所有溶液均是无色、澄清的液体A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A正确;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B错误;溶液的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C错误;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液体,如蓝色的CuSO4溶液、浅绿色的FeSO4溶液等,D错误。]3.(2024·宁阳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面粉中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搅拌,可得到溶液B.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C.洗涤精可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精具有乳化功能D.只用水作试剂不能将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三种物质区分开来C [面粉不能溶于水,无法形成溶液,A错误;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不同溶质不一定,B错误;洗涤精可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精具有乳化功能,洗涤精能使油污以很小的液滴的形式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油污可随水流走,C正确;氯化钠溶于水,吸、放热不明显,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只用水作试剂能将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三种物质区分开来,D错误。]4.医生常用生理盐水(溶质质量分数为0.9%)给患者输液。下列对生理盐水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生理盐水中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B.生理盐水中氯化钠与水的质量比为9∶1 000C.每输入100 g生理盐水,进入患者体内的氯化钠质量为0.9 gD.输液时,输液管中和输液瓶中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B [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A正确;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含义是每100份质量的生理盐水中含有0.9份质量的氯化钠,则生理盐水中氯化钠与水的质量比为0.9∶(100-0.9)=9∶991,B错误;每输入100 g生理盐水,进入患者体内的氯化钠质量为100 g×0.9%=0.9 g,C正确;输液时,溶液具有均一性,输液管中和输液瓶中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D正确。]5.每天补充适量的维生素C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某维生素C泡腾片,每片含1 g维生素C。将1片该泡腾片投入适量水中,最终得到250 g溶液。此溶液中维生素C的质量分数为( )A.0.4% B.1%C.2.5% D.4%A [每片含1 g维生素C,将1片该泡腾片投入适量水中,最终得到250 g溶液,则此溶液中维生素C的质量分数为×100%=0.4%。]6.(2024·泰山区部分学校二模)如图甲所示是一种简易的天气预报瓶,瓶内装有一定量的水和KNO3晶体。可根据瓶内晶体析出量来判断气温的大致变化。如将其放置于20 ℃的环境下,出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也会出现如图丙和丁所示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丙一定是KNO3的不饱和溶液B.三种情况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丙>乙>丁C.三种情况的溶液所处外界温度的大小关系是丁>乙>丙D.三种情况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均一样多B [由图丙可知,溶液中无未溶解的固体,则该溶液可能是KNO3的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KNO3的饱和溶液,A错误;由题图可知,乙、丙、丁中溶剂质量相等,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为丙>乙>丁,根据溶质质量分数=×100%,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丙>乙>丁,B正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将瓶子放置于20 ℃的环境下,出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丙中没有硝酸钾晶体存在,丁中硝酸钾晶体最多,则三种情况的溶液所处外界温度的大小关系是丙>乙>丁,C错误;由题图可知,乙、丙、丁中溶剂质量相等,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为丙>乙>丁,D错误。]7.(2024·岱岳区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时,放在纸片上称量B.配制溶液时,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只有烧杯和玻璃棒C.将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D.20 ℃时,100 g饱和食盐水中含有36 g氯化钠,则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C [用托盘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时,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A错误;配制溶液需要的玻璃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量筒等,B错误;溶液具有均一性,将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仍为10%,C正确;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其含义是2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36 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此时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36 g,D错误。]8.化学小组同学为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进行如下实验。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实验现象 固体溶解,形成紫色溶液 固体几乎不溶解 固体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A.不同的溶质在相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B.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透明的C.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比在汽油中强D.水可以作溶剂,汽油不能作溶剂D [实验②和实验③中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溶质不一样,得出高锰酸钾和碘在汽油中溶解性不同,A正确;实验①中的固体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可以说明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透明的,B正确;实验①和实验②中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溶剂不一样,得出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比汽油中的好,C正确;碘溶于汽油中时,汽油是溶剂,D错误。]9.小明自制了一杯蔗糖水(不饱和),用于缓解运动后出现的低血糖症状。为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A.升高温度 B.加入溶质C.降低温度 D.倒出一部分溶液B [对于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高温度会使不饱和溶液仍不饱和;对于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升高温度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A不一定可行。向不饱和溶液中增加溶质,不饱和溶液继续溶解溶质而变成饱和溶液,故B一定可行。对于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降低温度,会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对于溶解能力随温度降低而增大的物质,降低温度不饱和溶液仍不饱和;故C不一定可行。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倒出一部分溶液后剩余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D一定不行。]10.(2024·泰山区二模)t1 ℃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B.烧杯②中的上层清液属于饱和溶液C.将t1℃时50 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5%的溶液,需加水150 gD.t1℃时,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一定还有剩余固体D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该温度下,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则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A正确;烧杯②经充分搅拌后烧杯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烧杯②中的上层清液属于饱和溶液,B正确;将t1 ℃时50 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5%的溶液,设加水的质量为x,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5 g,50 g×=(50 g+x)×5%,x=150 g,需加水150 g,C正确;t1 ℃时,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相当于增加溶剂的质量,氯化钾会溶解,硝酸钾也会溶解,烧杯中没有剩余固体,D错误。]11.(2022·泰安中考)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P点表示10 ℃时丙的饱和溶液B.10 ℃时,甲、乙、丙三者的溶液,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C.20 ℃时,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至10 ℃,甲溶液中析出固体最多D.20 ℃时,向130 g乙的饱和溶液加入20 g水,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为20%D [根据溶解度曲线,P点位于丙物质溶解度曲线下方,表示10 ℃时丙的不饱和溶液,A错误;根据溶解度曲线,10 ℃时,甲、乙、丙三者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丙>乙>甲,溶解度越大,对应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则此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丙>乙>甲,B中未指明是不是饱和溶液,因此不能确定三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B错误;C中甲、乙、丙溶液的质量没有明确,则无法比较甲、乙、丙析出固体的质量关系,C错误;根据溶解度曲线,20 ℃时,乙的溶解度为30 g,则此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30 g乙物质,130 g乙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0 g乙物质和100 g水,向130 g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20 g水,得到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0%,D正确。]12.(2024·高新区二模)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甲是50 mL 10%的蔗糖溶液,其中“·”表示所含的蔗糖分子。在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成为5%的蔗糖溶液(假设该过程中溶液密度均为1 g/mL)。能表示稀释后蔗糖溶液模型的是( )A. B.C. D.B [10%的蔗糖溶液50 mL,稀释成为5%的蔗糖溶液,则加入水的体积为50 mL,而蔗糖在稀释前后的质量、分子数目不变。]13.(2024·成都中考)将某碳酸饮料拧开,倒入装有冰块的杯中,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拧开瓶盖后,二氧化碳溶解度变大B.产生气泡的原因是饮料与冰发生化学反应C.冒泡刚结束时,饮料仍然是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D.图中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C [拧开瓶盖后,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A错误;产生气泡是因为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所致,B错误;将碳酸饮料倒入冰中,二氧化碳逸出,相当于有溶质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C正确;将碳酸饮料倒入冰中,温度降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变大,但仍有二氧化碳气体逸出,说明该现象与温度无关,而与压强有关,D错误。]14.学校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溶液的配制过程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②中的砝码和试剂放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大B.若③中烧杯内壁有水珠,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无影响C.若④中量取水时俯视读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大D.将配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溅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小C [若②中的砝码和试剂放反,会导致所取的氯化钠质量偏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小,A错误;若③中烧杯内壁有水珠,会导致溶剂水的质量偏大,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B错误;若④中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导致溶剂水的质量偏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大,C正确;溶液具有均一性,将配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溅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D错误。]15.(2024·泰安中考)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对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如图为某同学配制该氯化钠溶液的过程,结合图表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Na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温度/℃ 0 10 20 30 40 60 80 90 100NaCl的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3 38.4 39.0 39.8A.图①中搅拌可以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B.图②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C.图②中的溶液对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效果D.图②中的溶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氯化钠晶体B [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只能加快溶解速率,不能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A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所以该温度下,将10 g氯化钠溶解在100 g水中得到的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B正确;图2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9.1%,小于10%,所以对葡萄球菌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C错误;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把氯化钠从它的饱和溶液中结晶出来,D错误。]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15分)16.(6分)(2024·肥城片区联考)实验室的实验员老师为给同学们准备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整个配制过程如图所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如图的配制过程,然后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溶液A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________;(2)溶液B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________;(3)溶液C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解析] 解:270 g 10%的氯化钠溶液平均分成三等份时,每份溶液的质量为90 g,其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为90 g×10%=9 g。(1)加入10 g水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9%;(2)加入10 g氯化钠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9%;(3)加入10 g 20%的氯化钠溶液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1%。[答案] (1)9% (2)19% (3)11%17.(3分)(2023·泰安中考节选)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化学上研究“水”可从多角度进行。20 ℃时,根据某固体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绘制成如图所示图像。(1)20 ℃时,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 g。(2)C点所对应的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3)图中A、B、C、D四点所对应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用含A、B、C、D的关系式表示)。[解析] (1)据题图可知,2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固体的质量为88 g,故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88 g。(2)在曲线上的点和曲线上边的点都是饱和状态,在曲线下边的点属于不饱和状态。C点在曲线下边,所以C点所对应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3)图中点A和点B都在线上,点C和点D含有的溶质质量相同,C点对应的溶液中溶剂少,故溶质质量分数大于D点,故四点所对应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B>C>D。[答案] (1)88 (2)不饱和 (3)A=B>C>D18.(6分)(2024·泰山区期末)溶解性是物质重要的物理性质,化学上通常用溶解度来定量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性。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1可知,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____。(2)图2中,试管中的生石灰滴入水后发生化学反应放热,烧杯中的某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浑浊,该饱和溶液的溶质可以是________(写化学式)。(3)如图3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①t1 ℃时,甲的溶解度为________ g。②t2 ℃时,甲、乙、丙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③将t2 ℃时等质量的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正确的是________(选序号)。A.两种溶液仍是饱和溶液B.两种溶液的质量仍相同C.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丙大D.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比甲大[解析] (1)图1中溶质种类相同,溶剂种类不同,碘难溶于水,易溶于酒精,说明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溶剂的种类。(2)试管中的生石灰滴入水后发生化学反应放热,烧杯中的某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浑浊,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该饱和溶液的溶质可以是氢氧化钙,即Ca(OH)2。(3)①由图3可知,t1℃时,甲的溶解度为20 g;②由图3可知,t2 ℃时,甲、乙、丙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甲>乙>丙;③降温后,甲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还是饱和溶液,丙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A错误;降温后,甲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溶液质量减小,丙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质量不变,故降温后,两溶液的质量:丙>甲,B错误;t1 ℃时,甲、丙的溶解度有交点,说明t1 ℃时,甲、丙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但此时,甲饱和,丙不饱和,故t1 ℃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正确;t2 ℃时,溶解度:甲>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丙,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甲>丙,溶剂质量:甲<丙,降温后,溶剂质量不变,故降温后,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比甲大,D正确。[答案] (1)溶剂的种类(2)Ca(OH)2(合理即可)(3)①20 ②甲 >乙>丙 ③CD三、实验与计算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5分)19.(7分)(2024·乐山中考改编)实验室现有质量分数为8%的氯化钠溶液,但在实验中需要50 g质量分数为4%的氯化钠溶液,某同学准备用8%的氯化钠溶液和蒸馏水(密度为1.0 g/cm3)进行配制。回答下列问题:(1)配制时需要8%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2)量取蒸馏水时应选择量程为________(填“10”“20”或“50”) mL的量筒。(3)图中所示的仪器中,本实验不会使用到的是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4)将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装入试剂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对所配制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是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影响”)。(5)配制结束后,请为试剂瓶贴上标签,完成标签内容:。(6)若其他操作均正确,采用如图B所示观察方式量取水,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或“=”)4%。[解析] (1)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设配制时需要8%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50 g×4%=8%×x,x=25 g,配制时需要8%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25 g。(2)需要水的质量=50 g-25 g=25 g,需要水的体积==25 mL,量取蒸馏水时应选择量程为50 mL的量筒。(3)图中所示的仪器中,本实验不会使用到的是酒精灯,配制过程中不需要加热,不会使用到酒精灯。(4)溶液具有均一、稳定性,将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装入试剂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对所配制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无影响。(5)试剂瓶标签上应该有试剂名称、溶质质量分数等内容,故标签应填写:。(6)量水时仰视读数,量取的水偏多,导致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答案] (1)25 (2)50 (3)酒精灯(4)不影响 (5) (6)<20.(8分)(2024·泰山区期末)家庭食用面碱(主要成分为碳酸钠)中往往混有少量氯化钠。某课外探究小组同学测定食用面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实验:称取面碱样品22 g,全部溶解在100 g水中,向其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生成气泡为止。如图是所加稀盐酸质量与生成气体质量的关系图。请完成下列计算:(1)CO2的质量为________ g。(2)食用面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保留到0.1%) (3)反应完全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答案] (1)8.8(2)解:设食用面碱中碳酸钠的质量是x,Na2CO3+2HCl===2NaCl+H2O+CO2↑106 44x 8.8 g=x=21.2 g故食用面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100%≈96.4%,答:食用面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96.4%。(3)解:设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Na2CO3+2HCl===2NaCl+H2O+CO2↑117 44y 8.8 g=y=23.4 g则反应完全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0%,答:反应完全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七单元 溶液单元体系构建自我填充:①均一、稳定 ②混合物 ③液体 ④气体 ⑤水⑥氢氧化钠 ⑦浓硫酸 ⑧硝酸铵 ⑨洗洁精、洗衣粉 ⑩一定温度 不能 ×100%=×100% 计算 称量(或量取) 溶解(或稀释) 装瓶存放 一定温度 100 饱和状态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任务一基础知识储备1.(1)①混合物 ②溶液中各部分性质完全相同 只要条件不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2)硝酸铵 浓硫酸 氢氧化钠2.(1)A (2)①AB D C ②B ③降低温度(或加入硝酸钾或恒温蒸发溶剂,合理即可)3.不能 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分母是溶液的质量,即溶质的质量加水的质量 ×100%4.(3)①8 42 ②托盘天平 ③量筒 ④烧杯 玻璃棒(4)①②③ ④⑤⑥⑦⑧⑨任务目标达成1.A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A正确;碳酸钙难溶于水,和水不可以形成溶液,B错误;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比如水,C错误;医用酒精是75%的乙醇溶液,水作溶剂,D错误。]2.D [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是油污溶解于汽油中,属于溶解现象,不是乳化现象,A错误;用醋洗去水壶上的水垢发生了化学变化,不是乳化现象,B错误;用水洗去盘子上的水果汁,是溶解作用,不是乳化现象,C错误;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属于乳化现象,D正确。]3.C [由该“天气瓶”在某天气下的状况,有樟脑晶体存在,说明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的饱和溶液,A错误,C正确;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B、D均错误。]4.B [烧杯②、烧杯④因为烧杯底部都有剩余固体,所以②④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A正确;烧杯①和烧杯③中的溶液可能恰好饱和,B错误;烧杯③为②升温后将烧杯底部固体溶解后得到,所以烧杯②、烧杯③中溶液的质量:③>②,C正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烧杯②中固体会继续溶解,其中的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D正确。]5.A [A.100 mL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00×1.1 g×30%=33 g,错误;B.500 mL溶液的质量为500×1.1 g=550 g,正确;C.溶质质量分数为30%,即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3∶7,正确;D.溶液具有均一性,取出的溶液与原来的相同,故质量分数仍为30%,正确。]6.B [①蒸发掉10 g水且无晶体析出,是溶液变浓,溶质质量分数=×100%≈11.1%;②加入10 g同样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仍为10%;③加入10 g同种溶质,使之全部溶解,溶质质量分数=×100%≈18.2%;④加入10 g水,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0%;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③>①>②>④。]7.A [氯化钠的质量=50 g×6%=3.0 g,A正确;托盘天平称量遵循左物右码原则,氯化钠会使托盘腐蚀,不能直接放于托盘天平托盘上称量,需要利用称量纸或烧杯,B错误;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溶解,不能增大物质的溶解度,C错误;仰视读数,造成溶剂体积偏大,溶剂质量偏大,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变小,D错误。]8.C [该实验中,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100 g×16%=16 g,所需水的质量为100 g-16 g=84 g,即84 mL,量筒量程的选择,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故应选择量程为100 mL的量筒,A错误;用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故操作顺序为③①⑤②④,B错误;若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氯化钠含有杂质,会导致溶质质量偏小,导致所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C正确;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标签上注明溶液名称和溶质质量分数,D错误。]任务二基础知识储备1.(1)一定温度 100 饱和状态 增大 不大 减小 (2)减小 增大2.相等 氯化钠 硝酸钾3.(1)= = (2)饱和 80 g 易溶 (3)饱和 90 44.4% (4)蒸发结晶 (5)降温结晶 (6)降温 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水任务目标达成1.D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描述物质的溶解度必须要强调在某温度下才有意义,如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A错误;改变温度能改变物质的溶解度,但改变溶剂的质量不能改变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特指100 g溶剂中溶解某种物质的质量,B错误;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但不同温度下,则无法比较,C错误;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在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会降低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D正确。]2.C [A.4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 g,硝酸钠的溶解度为103 g,向40 ℃时的100 g水中加入100 g X,全部溶解,温度恢复至40 ℃时,烧杯中没有固体析出,则X为NaNO3,A正确。B.②中溶液平均分成两等份,其中一份温度升高至60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125 g,温度升高,硝酸钠的溶解度增大,则③中溶液为X的不饱和溶液,B正确。C.②中溶液平均分成两等份,其中一份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 g,溶剂的质量为50 g,降温至20 ℃,20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8.0 g,该温度下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44 g硝酸钠,④中溶液的质量为50 g+44 g=94 g,C错误。D.溶液具有均一性,其中一份温度升高至60 ℃时,溶液的组成没有发生改变,则溶质质量分数:②=③;另一份降温至20 ℃,有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②=③>④,D正确。]3.C [15 ℃时,a的溶解度小于b,由于甲试管中有固体剩余,故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为a,乙物质曲线为b。据此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为a,A正确;图2可以看出,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正确;根据分析,B烧杯中的溶质为b,15 ℃时b的溶解度为50 g,100 g水中最多溶解50 g b,故B烧杯中溶液为饱和溶液,C错误;将A、B烧杯升温至20 ℃时,甲、乙的溶解度均大于50 g,所以溶质均会全部溶解,故甲、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正确。]4.解析:(1)t2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t3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乙>丙,由于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降温至t1 ℃时,甲、乙的溶液中都会有晶体析出,溶液都还是饱和溶液,由于在t1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乙>丙=甲,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降温至t1 ℃时,它的饱和溶液就会变成不饱和溶液,但溶液的组成未发生改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由图可知,t1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t3 ℃时丙的溶解度,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小,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丙。(3)t3 ℃时,甲的溶解度为60 g,欲将30 g甲物质完全溶解配制成该温度下甲的饱和溶液,则需加入水的质量为100 g×=50 g,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甲物质的溶解速率。(4)乙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小,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当乙物质中混有少量甲物质时,可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答案:(1)t2 (2)乙>甲>丙 (3)50 搅拌,加快甲物质的溶解速率 (4)蒸发结晶[分层评价 即时反馈]1.B [食盐、蔗糖、白醋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形成溶液。香油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2.C [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不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有氢氧化钙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A错误。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也可能是水等纯净物,B错误。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溶液的温度降低,C正确。不是只有固体和液体可以作为溶质,气体也可以作溶质,如盐酸溶液中氯化氢气体是溶质,D错误。]3.D [该溶液是氯化钾溶液,溶质是氯化钾,溶剂是水,A正确;标签上注明的是溶液名称和溶质质量分数,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B正确;配制100 g该溶液需要氯化钾的质量为100 g×6%=6 g,C正确;溶液具有均一性,该溶液取出一半后,溶质质量分数仍然是6%,D错误。]4.B [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则氧气的溶解度会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A正确;夏季下雨之前,养鱼池里的鱼常跃出水面,是因为夏季气温升高,原本水中溶有的氧气的溶解度减小,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减少,B错误;空气中含有氧气,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向养鱼池中通入空气,C正确;增大气体和水的接触面积,可以增加溶解量,把养鱼池的水喷向空中,增大了水和氧气的接触面积,能增加养鱼池的含氧量,D正确。]5.C [“一摇冰”饮料需要固体溶于水吸热。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A不符合题意;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B不符合题意;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C符合题意;蔗糖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D不符合题意。]6.C [A.选项中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KNO3和NaCl的溶解度大小,错误;B.含少量 NaCl 的 KNO3溶液,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蒸发浓缩”是为了获得较高温度下KNO3的饱和溶液,错误;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KNO3 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大幅减小,所以“冷却结晶”时析出 KNO3 晶体,正确;D.KNO3 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大幅减小,所以“冷却结晶”时析出 KNO3 晶体,则“过滤”所得滤液为KNO3的饱和溶液,滤液中的溶质含有 NaCl和KNO3,错误。]7.D [由题图可知,P点为甲、丙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t2 ℃时,甲和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A错误;由题图可知,t1 ℃时,丙物质的溶解度为50 g,即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50 g的丙物质,将50 g丙物质加入100 g水中,形成溶液的质量为50 g+100 g=150 g,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50 g∶150 g=1∶3,B错误;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未知,无法比较降温后固体析出的质量,C错误;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温度由t3 ℃时降温至t2 ℃,甲、乙有晶体析出,溶液是饱和溶液且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丙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组成不变,且t3 ℃时丙的溶解度小于t2 ℃时甲的溶解度,故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3 ℃降温到t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D正确。]8.A [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该温度下,1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是100 g××100%≈24 g,A错误;由题图可知,降温至t s,无晶体析出,继续降温,开始析出晶体,说明t s,硝酸钾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B正确;60 ℃时,向100 g水中加入一定量硝酸钾形成溶液,降温至20 ℃,析出固体的质量为15 g,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所以60 ℃时,在100 g水中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31.6 g+15 g=46.6 g,C正确;由题图可知,一开始降温,无晶体析出,说明未降温之前的溶液一定是60 ℃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D正确。]9.解析:(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0 g。(2)由溶解度曲线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3)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晶体的方法是蒸发结晶。答案:(1)36.0 (2)增大 (3)蒸发10.解析:(1)将面粉、硝酸钾、泥沙、花生油分别加入水中,只有硝酸钾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形成溶液的是硝酸钾,B符合题意。(2)氯化钠注射液属于溶液,溶液是均一、稳定的。生理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出现浑浊现象,可以立即判断这是不合格产品,这是因为溶液具有稳定性,在外界条件不变情况下,不管放置多长时间,溶质和溶剂长期共存,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3)用湿的手抓洗衣粉,会感觉到发热,说明洗衣粉溶于水会放出热量。(4)洗碗时,加入几滴洗洁精在水中,洗洁精能使油污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这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原理。(5)①40 ℃时,Y物质的溶解度是40 g,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8.6%,所以配制100 g 25%的Y溶液,能达到目的。②Z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情况下,将Z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升高温度。③80 ℃时,X物质的溶解度最大,Z物质的溶解度最小,X、Y、Z的等质量饱和溶液中,X中的溶剂最少,Z中的溶剂最多;降低温度不会影响溶剂质量的变化,所以溶剂质量:X<Y<Z,A正确;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成正比例:×100%;分别降温到40 ℃,溶解度:Y大于X,Z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变成不饱和溶液,溶液的组成不变,以80 ℃时的溶解度计算,40 ℃时X的溶解度大于80 ℃时Z的溶解度;降温后,溶质的质量分数:Y>X>Z,B错误;降温后,X析出晶体最多,Y次之,Z不析出晶体,则溶液质量:Z>Y>X,C正确。答案:(1)B (2)稳定 (3)放出 (4)乳化(5)①能 ②升高温度 ③AC(共145张PPT)第七单元 溶液单元体系构建1.[知识填充]溶解的过程(1)溶液的特征:①溶液属于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②其均一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任务一 溶液与溶质质量分数混合物溶液中各部分性质完全相同只要条件不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2)物质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一些物质溶解于水后吸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如______(填物质名称,下同);一些物质溶解于水后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如______、________(氧化钙加入水中会放热,但不是溶于水放热,而是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多数物质溶解于水后,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如氯化钠。硝酸铵浓硫酸氢氧化钠2.[应用体验](1)乳化现象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污渍,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去污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脂B.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C.用水冲洗杯子内壁的糖D.用热水洗去附着在碗底部的食盐A(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室温下,分别向A、B、C、D装有等质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固体,且所加固体的质量分别为20 g、15 g、10 g、5 g,充分溶解后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①____(填字母,下同)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__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可能饱和的是__。②若对A、B两烧杯进行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__。③欲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方法即可)。ABDCB降低温度(或加入硝酸钾或恒温蒸发溶剂,合理即可)不能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分母是溶液的质量,即溶质的质量加水的质量4.[教材实验]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1:用氯化钠固体和水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1)仪器: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胶头滴管。(2)流程:(3)步骤:①计算: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为___ g,水的体积为__ mL(1 g水的体积约为1 mL);②称量:用__________称量一定质量的溶质;③量取:用____量取一定体积的水;④溶解:将称好的氯化钠倒入干燥的____中,再加入量好的水,用______充分搅拌,直至氯化钠全部溶解(玻璃棒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⑤装瓶: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贴上标签。842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4)误差分析:下列情况会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有______,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有____________。①称量前天平指针偏右 ②量水时俯视读数 ③量筒中的水未完全倒入烧杯 ④称量时左码右物且用了游码 ⑤溶质不纯(含杂质或水分) ⑥向烧杯中倒溶质时撒出一部分 ⑦量水时仰视读数 ⑧烧杯中原来有水 ⑨使用的砝码有缺损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溶解与乳化现象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化学”大有作为。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可用来选种、施肥、除虫、洗涤等。关于溶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B.碳酸钙和水可以形成溶液C.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D.医用酒精是75%的乙醇溶液,乙醇作溶剂A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A正确;碳酸钙难溶于水,和水不可以形成溶液,B错误;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比如水,C错误;医用酒精是75%的乙醇溶液,水作溶剂,D错误。]2.“五育并举润泽生命”,学校开展“学生进厨房”的劳动教育系列活动,下列清洁操作中,发生乳化现象的是( )A.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用醋洗去水壶上的水垢C.用水洗去盘子上的水果汁D.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D [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是油污溶解于汽油中,属于溶解现象,不是乳化现象,A错误;用醋洗去水壶上的水垢发生了化学变化,不是乳化现象,B错误;用水洗去盘子上的水果汁,是溶解作用,不是乳化现象,C错误;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属于乳化现象,D正确。]3.(2024·肥城模拟)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况反映气温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某天气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的( )A.不饱和溶液 B.浓溶液C.饱和溶液 D.稀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C [由该“天气瓶”在某天气下的状况,有樟脑晶体存在,说明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的饱和溶液,A错误,C正确;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B、D均错误。]4.为探究硝酸钾的溶解情况,进行了如图实验,其中烧杯①、烧杯③中没有剩余固体,烧杯②、烧杯④中有剩余固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烧杯②、烧杯④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烧杯①、烧杯③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烧杯②、烧杯③中溶液的质量:③>②D.升高温度,烧杯②中的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B [烧杯②、烧杯④因为烧杯底部都有剩余固体,所以②④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A正确;烧杯①和烧杯③中的溶液可能恰好饱和,B错误;烧杯③为②升温后将烧杯底部固体溶解后得到,所以烧杯②、烧杯③中溶液的质量:③>②,C正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烧杯②中固体会继续溶解,其中的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D正确。]5.(2024·东平期末)关于如图所示过氧化氢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100 mL溶液中含溶质30 gB.500 mL溶液的质量为550 gC.500 mL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7D.取出50 mL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仍为30%溶质质量分数√A [A.100 mL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00×1.1 g×30%=33 g,错误;B.500 mL溶液的质量为500×1.1 g=550 g,正确;C.溶质质量分数为30%,即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3∶7,正确;D.溶液具有均一性,取出的溶液与原来的相同,故质量分数仍为30%,正确。]6.将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某溶液分别作如下处理:①蒸发掉10 g水且无晶体析出;②加入10 g同样的溶液;③加入10 g同种溶质,使之全部溶解;④加入10 g水,搅拌使其混合均匀。经四种方法处理过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A.④>③>②>① B.③>①>②>④C.①>③>②>④ D.③>②>①>④√7.(2023·泰安中考)实验室用固体氯化钠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需固体氯化钠的质量是3.0 gB.固体氯化钠可以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上称量C.溶解固体氯化钠时,用玻璃棒搅拌能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D.用量筒量取所需水时仰视读数,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溶液的配制√A [氯化钠的质量=50 g×6%=3.0 g,A正确;托盘天平称量遵循左物右码原则,氯化钠会使托盘腐蚀,不能直接放于托盘天平托盘上称量,需要利用称量纸或烧杯,B错误;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溶解,不能增大物质的溶解度,C错误;仰视读数,造成溶剂体积偏大,溶剂质量偏大,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变小,D错误。]8.(2024·新泰一模)在农业上,常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选种,现要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水的密度为1 g/cm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应选用量程为500 mL的量筒B.图示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③①②⑤④C.若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氯化钠含有杂质,可能导致所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D.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标签上只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即可√C [该实验中,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100 g×16%=16 g,所需水的质量为100 g-16 g=84 g,即84 mL,量筒量程的选择,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故应选择量程为100 mL的量筒,A错误;用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故操作顺序为③①⑤②④,B错误;若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氯化钠含有杂质,会导致溶质质量偏小,导致所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C正确;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标签上注明溶液名称和溶质质量分数,D错误。]关于溶液中的几个误区:1.溶液根本特征是混合物。水、酒精等虽均一、稳定,但不属于混合物,不是溶液。2.物质与水混合,只有能溶解的才属于溶液,不溶解的,如花生油、碳酸钙粉末放入水中形不成溶液。3.洗衣粉、洗洁精、洗涤剂除油污是乳化作用,汽油除油污、酒精除碘迹属于溶解作用。4.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只有溶解了的才能作为计算公式中的分子,不溶解的不算。当与化学方程式结合求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溶质可能包括几部分,要找全求和后作为分子,当有气体或沉淀生成时,要用总物质质量将气体、沉淀质量减掉后才是溶液的质量。1.[知识填充]溶解度(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①概念:在________下,某固体物质在___ g溶剂里达到________时所溶解的质量。任务二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一定温度100饱和状态②影响因素内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外因:增大不大减小(2)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①温度:在压强一定时,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②压强:在温度一定时,气体溶解度随压强升高而____。减小增大图例 意义 点 曲线上的点 表示物质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 表示a.两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____b.两物质在该温度时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2.[知识填充]溶解度曲线的意义相等图例 意义 线 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趋势面 曲线下方 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曲线上方 表示溶液饱和且有未溶固体:如d点对于______(填名称,后同)来说是饱和溶液,对于______来说则为不饱和溶液氯化钠硝酸钾3.[应用体验]根据溶解度曲线回答下面的问题。(1)a点时KNO3的溶解度__(选填“>”“<”或“=”)NaCl的溶解度,两者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KNO3__(选填“>”“<”或“=”)NaCl。==(2)c表示某物质30 ℃时KNO3的__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此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该物质的溶解性为____。(3)30 ℃时,将40 g KNO3加入50 g水中,得到的溶液为__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质量为__ g,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_______。(4)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氯化钠固体,可以采用的结晶方法为________。饱和80 g易溶饱和9044.4%蒸发结晶(5)KNO3中含有少量的NaCl,若提纯KNO3物质所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__。(6)d→b的方法为____;d→c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降温结晶降温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水溶解度1.(2024·东平模拟)下面是四位同学在小组学习群中的交流记录,其中正确的是( )A.小聪: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B.小明:改变温度能改变物质的溶解度,同理,改变溶剂的质量也能改变物质的溶解度C.小丽: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D.小花:在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会导致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D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描述物质的溶解度必须要强调在某温度下才有意义,如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A错误;改变温度能改变物质的溶解度,但改变溶剂的质量不能改变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特指100 g溶剂中溶解某种物质的质量,B错误;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但不同温度下,则无法比较,C错误;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在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会降低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D正确。]2.(2024·河北中考)如表是KNO3和Na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小明用其中一种物质(X)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水蒸发忽略不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温度/℃ 20 40 60溶解度/g KNO3 31.6 63.9 110NaNO3 88.0 103 125A.X为NaNO3B.③中溶液为X的不饱和溶液C.④中溶液的质量为100 g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②=③>④√C [A.4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 g,硝酸钠的溶解度为103 g,向40 ℃时的100 g水中加入100 g X,全部溶解,温度恢复至40 ℃时,烧杯中没有固体析出,则X为NaNO3,A正确。B.②中溶液平均分成两等份,其中一份温度升高至60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125 g,温度升高,硝酸钠的溶解度增大,则③中溶液为X的不饱和溶液,B正确。C.②中溶液平均分成两等份,其中一份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 g,溶剂的质量为50 g,降温至20 ℃,20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8.0 g,该温度下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44 g硝酸钠,④中溶液的质量为50 g+44 g=94 g,C错误。D.溶液具有均一性,其中一份温度升高至60 ℃时,溶液的组成没有发生改变,则溶质质量分数:②=③;另一份降温至20 ℃,有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②=③>④,D正确。]3.(2024·东平一模)15 ℃时,向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50 g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使其充分溶解,可观察到如图1所示的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溶解度曲线及应用A.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为aB.甲、乙物质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15 ℃时,B烧杯中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D.将A、B烧杯升温至20 ℃时,甲、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 [15 ℃时,a的溶解度小于b,由于甲试管中有固体剩余,故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为a,乙物质曲线为b。据此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为a,A正确;图2可以看出,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正确;根据分析,B烧杯中的溶质为b,15 ℃时b的溶解度为50 g,100 g水中最多溶解50 g b,故B烧杯中溶液为饱和溶液,C错误;将A、B烧杯升温至20 ℃时,甲、乙的溶解度均大于50 g,所以溶质均会全部溶解,故甲、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正确。]4.(2024·滨州中考)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分析如图并回答问题:(1)________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将t3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_______________。t2乙>甲>丙(3)t3 ℃时,欲将30 g甲物质完全溶解配制成该温度下甲的饱和溶液,则需加入水的质量为________ g,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当乙物质中混有少量甲物质时,可以用_____________(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乙。50搅拌,加快甲物质的溶解速率蒸发结晶[解析] (1)t2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t3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乙>丙,由于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降温至t1 ℃时,甲、乙的溶液中都会有晶体析出,溶液都还是饱和溶液,由于在t1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乙>丙=甲,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降温至t1 ℃时,它的饱和溶液就会变成不饱和溶液,但溶液的组成未发生改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由图可知,t1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t3 ℃时丙的溶解度,丙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需注意的易错点1.四要素:溶解度概念中包含了四方面的限定,即:温度(不指明温度,比较、描述溶解度都是错误的)、饱和状态、100 g溶剂、单位为g,可巧记为温、饱、剂、克。2.溶解性等级划分:特指的是20 ℃时的溶解度,可用数轴法记忆:1.(2024·青海中考)把下列少量厨房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A.食盐 B.香油C.蔗糖 D.白醋题号13524687910分层评价 即时反馈√题号13524687910B [食盐、蔗糖、白醋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形成溶液。香油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2.(2024·滨州中考)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B.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C.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D.只有固体和液体可以作为溶质题号13524687910√C [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不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有氢氧化钙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A错误。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也可能是水等纯净物,B错误。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溶液的温度降低,C正确。不是只有固体和液体可以作为溶质,气体也可以作溶质,如盐酸溶液中氯化氢气体是溶质,D错误。]题号135246879103.(2024·云南中考) 实验室中存放有如图所示的氯化钾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溶液中的溶剂是水B.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C.配制100 g该溶液需要6 g KClD.该溶液取出一半后,溶质质量分数变为3%题号13524687910√D [该溶液是氯化钾溶液,溶质是氯化钾,溶剂是水,A正确;标签上注明的是溶液名称和溶质质量分数,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B正确;配制100 g该溶液需要氯化钾的质量为100 g×6%=6 g,C正确;溶液具有均一性,该溶液取出一半后,溶质质量分数仍然是6%,D错误。]题号135246879104.(2023·宁阳期末)夏季下雨之前,天气闷热,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养鱼池中的鱼往往会浮出水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氧气的溶解度会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B.氧气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向养鱼池中通入空气D.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把养鱼池的水喷向空中题号13524687910√B [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则氧气的溶解度会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A正确;夏季下雨之前,养鱼池里的鱼常跃出水面,是因为夏季气温升高,原本水中溶有的氧气的溶解度减小,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减少,B错误;空气中含有氧气,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向养鱼池中通入空气,C正确;增大气体和水的接触面积,可以增加溶解量,把养鱼池的水喷向空中,增大了水和氧气的接触面积,能增加养鱼池的含氧量,D正确。]题号135246879105.如图是某品牌“一摇冰”功能饮料,该饮料罐在夏天能制冷,罐底中的固体是( )A.氢氧化钠B.氯化钠C.硝酸铵D.蔗糖题号13524687910√C [“一摇冰”饮料需要固体溶于水吸热。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A不符合题意;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B不符合题意;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C符合题意;蔗糖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D不符合题意。]题号135246879106.(2024·扬州中考)《本草纲目》记载:“火药乃焰硝、硫黄、杉木炭所合……”“焰硝”经处理可得到含少量NaCl的KNO3溶液,将其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最终得到较纯净的KNO3固体。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题号13524687910A.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B.“蒸发浓缩”是为了获得较高温度下NaCl的饱和溶液C.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大幅减小,所以“冷却结晶”时析出KNO3晶体D.“过滤”所得滤液中的溶质只含有NaCl题号13524687910√C [A.选项中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KNO3和NaCl的溶解度大小,错误;B.含少量 NaCl 的 KNO3溶液,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蒸发浓缩”是为了获得较高温度下KNO3的饱和溶液,错误;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KNO3 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大幅减小,所以“冷却结晶”时析出 KNO3 晶体,正确;D.KNO3 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大幅减小,所以“冷却结晶”时析出 KNO3 晶体,则“过滤”所得滤液为KNO3的饱和溶液,滤液中的溶质含有 NaCl和KNO3,错误。]题号135246879107.(2024·泰安三模)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题号13524687910题号13524687910√A.P点表示甲和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B.t1 ℃时,将50 g丙物质加入100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2C.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3 ℃降温到t1 ℃,甲析出的固体质量最多D.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3 ℃降温到t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D [由题图可知,P点为甲、丙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t2 ℃时,甲和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A错误;由题图可知,t1 ℃时,丙物质的溶解度为50 g,即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50 g的丙物质,将50 g丙物质加入100 g水中,形成溶液的质量为50 g+100 g=150 g,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50 g∶150 g=1∶3,B错误;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未知,无法比较降温后固体析出的质量,C错误;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题号13524687910增大,故温度由t3 ℃时降温至t2 ℃,甲、乙有晶体析出,溶液是饱和溶液且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丙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组成不变,且t3 ℃时丙的溶解度小于t2 ℃时甲的溶解度,故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3 ℃降温到t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D正确。]题号135246879108.(2024·肥城二模)60 ℃时,向100 g水中加入一定量硝酸钾形成溶液,再降温至20 ℃,析出固体质量的变化如图①,结合图②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题号13524687910A.20 ℃时,1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是31.6 gB.降温至t s时硝酸钾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C.60 ℃时,在100 g水中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46.6 gD.未降温之前的溶液一定是60 ℃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题号13524687910√题号135246879109.(2024·湖南中考)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都与化学息息相关。《天工开物·作咸》记载“候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疾趋扫起煎炼。”“盐霜”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固体,结合氯化钠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题号13524687910(1)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________ g。(2)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________。(3)“半日晒出盐霜”中的“晒”说明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晶体的方法是________结晶。题号1352468791036.0增大蒸发[解析] (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0 g。(2)由溶解度曲线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3)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晶体的方法是蒸发结晶。题号1352468791010.(2024·新泰一模)溶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少量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溶液的是________(填序号)。A.面粉 B.硝酸钾C.泥沙 D.花生油题号13524687910B(2)生理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出现浑浊现象,可以立即判断这是不合格产品,这是因为溶液具有________性。(3)洗衣服时,用湿的手抓洗衣粉,会感觉到发热,说明洗衣粉溶于水______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4)洗碗时,加入几滴洗洁精,碗上的油污就会被清洗干净,是利用洗洁精的________原理。题号13524687910稳定放出乳化(5)如图为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①欲在40 ℃时配制100 g 25%的Y溶液,________(填“能”或“不能”)达到目的。②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情况下,将Z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___。题号13524687910能 升高温度③将80 ℃时X、Y、Z的等质量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40 ℃,所得溶液的下列大小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A.溶剂质量:XB.溶质的质量分数:Y>X=ZC.溶液质量:Z>Y>X题号13524687910AC[解析] (1)将面粉、硝酸钾、泥沙、花生油分别加入水中,只有硝酸钾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形成溶液的是硝酸钾,B符合题意。(2)氯化钠注射液属于溶液,溶液是均一、稳定的。生理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出现浑浊现象,可以立即判断这是不合格产品,这是因为溶液具有稳定性,在外界条件不变情况下,不管放置多长时间,溶质和溶剂长期共存,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3)用湿的手抓洗衣粉,会感觉到发热,说明洗衣粉溶于水会放出热量。(4)洗碗时,加入几滴洗洁精在水中,洗洁精能使油污在水中分题号13524687910题号13524687910题号13524687910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2024·东平模拟)名称中有“水”字的物质可能是溶液,下列有“水”字的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矿泉水 B.食盐水C.冰水 D.澄清的石灰水限时提能训练(七) 溶液√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C [矿泉水、食盐水、澄清的石灰水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A、B、D不符合题意;冰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C符合题意。]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2.(2024·苏州中考)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B.碘酒中,碘是溶剂,酒精是溶质C.溶液的溶质只能是一种D.所有溶液均是无色、澄清的液体√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A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A正确;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B错误;溶液的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C错误;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液体,如蓝色的CuSO4溶液、浅绿色的FeSO4溶液等,D错误。]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3.(2024·宁阳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面粉中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搅拌,可得到溶液B.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C.洗涤精可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精具有乳化功能D.只用水作试剂不能将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三种物质区分开来√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C [面粉不能溶于水,无法形成溶液,A错误;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不同溶质不一定,B错误;洗涤精可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精具有乳化功能,洗涤精能使油污以很小的液滴的形式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油污可随水流走,C正确;氯化钠溶于水,吸、放热不明显,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只用水作试剂能将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三种物质区分开来,D错误。]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4.医生常用生理盐水(溶质质量分数为0.9%)给患者输液。下列对生理盐水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生理盐水中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B.生理盐水中氯化钠与水的质量比为9∶1 000C.每输入100 g生理盐水,进入患者体内的氯化钠质量为0.9 gD.输液时,输液管中和输液瓶中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B [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A正确;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含义是每100份质量的生理盐水中含有0.9份质量的氯化钠,则生理盐水中氯化钠与水的质量比为0.9∶(100-0.9)=9∶991,B错误;每输入100 g生理盐水,进入患者体内的氯化钠质量为100 g×0.9%=0.9 g,C正确;输液时,溶液具有均一性,输液管中和输液瓶中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D正确。]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5.每天补充适量的维生素C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某维生素C泡腾片,每片含1 g维生素C。将1片该泡腾片投入适量水中,最终得到250 g溶液。此溶液中维生素C的质量分数为( )A.0.4% B.1%C.2.5% D.4%√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6.(2024·泰山区部分学校二模)如图甲所示是一种简易的天气预报瓶,瓶内装有一定量的水和KNO3晶体。可根据瓶内晶体析出量来判断气温的大致变化。如将其放置于20 ℃的环境下,出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也会出现如图丙和丁所示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A.图丙一定是KNO3的不饱和溶液B.三种情况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丙>乙>丁C.三种情况的溶液所处外界温度的大小关系是丁>乙>丙D.三种情况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均一样多√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7.(2024·岱岳区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时,放在纸片上称量B.配制溶液时,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只有烧杯和玻璃棒C.将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D.20 ℃时,100 g饱和食盐水中含有36 g氯化钠,则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C [用托盘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时,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A错误;配制溶液需要的玻璃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量筒等,B错误;溶液具有均一性,将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仍为10%,C正确;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其含义是2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36 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此时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36 g,D错误。]实验 现象 固体溶解,形成紫色溶液 固体几乎不溶解 固体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8.化学小组同学为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进行如下实验。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A.不同的溶质在相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B.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透明的C.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比在汽油中强D.水可以作溶剂,汽油不能作溶剂√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D [实验②和实验③中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溶质不一样,得出高锰酸钾和碘在汽油中溶解性不同,A正确;实验①中的固体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可以说明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透明的,B正确;实验①和实验②中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溶剂不一样,得出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比汽油中的好,C正确;碘溶于汽油中时,汽油是溶剂,D错误。]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9.小明自制了一杯蔗糖水(不饱和),用于缓解运动后出现的低血糖症状。为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A.升高温度 B.加入溶质C.降低温度 D.倒出一部分溶液√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B [对于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高温度会使不饱和溶液仍不饱和;对于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升高温度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A不一定可行。向不饱和溶液中增加溶质,不饱和溶液继续溶解溶质而变成饱和溶液,故B一定可行。对于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降低温度,会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对于溶解能力随温度降低而增大的物质,降低温度不饱和溶液仍不饱和;故C不一定可行。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倒出一部分溶液后剩余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D一定不行。]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10.(2024·泰山区二模)t1 ℃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A.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B.烧杯②中的上层清液属于饱和溶液C.将t1℃时50 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5%的溶液,需加水150 gD.t1℃时,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一定还有剩余固体√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11.(2022·泰安中考)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P点表示10 ℃时丙的饱和溶液B.10 ℃时,甲、乙、丙三者的溶液,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C.20 ℃时,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至10 ℃,甲溶液中析出固体最多D.20 ℃时,向130 g乙的饱和溶液加入20 g水,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为20%√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D [根据溶解度曲线,P点位于丙物质溶解度曲线下方,表示10 ℃时丙的不饱和溶液,A错误;根据溶解度曲线,10 ℃时,甲、乙、丙三者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丙>乙>甲,溶解度越大,对应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则此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丙>乙>甲,B中未指明是不是饱和溶液,因此不能确定三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B错误;C中甲、乙、丙溶液的质量没有明确,则无法比较甲、乙、丙析出固体的质量关系,C错误;根据溶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12.(2024·高新区二模)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甲是50 mL 10%的蔗糖溶液,其中“·”表示所含的蔗糖分子。在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成为5%的蔗糖溶液(假设该过程中溶液密度均为1 g/mL)。能表示稀释后蔗糖溶液模型的是( )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B [10%的蔗糖溶液50 mL,稀释成为5%的蔗糖溶液,则加入水的体积为50 mL,而蔗糖在稀释前后的质量、分子数目不变。]√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13.(2024·成都中考)将某碳酸饮料拧开,倒入装有冰块的杯中,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拧开瓶盖后,二氧化碳溶解度变大B.产生气泡的原因是饮料与冰发生化学反应C.冒泡刚结束时,饮料仍然是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D.图中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C [拧开瓶盖后,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A错误;产生气泡是因为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所致,B错误;将碳酸饮料倒入冰中,二氧化碳逸出,相当于有溶质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C正确;将碳酸饮料倒入冰中,温度降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变大,但仍有二氧化碳气体逸出,说明该现象与温度无关,而与压强有关,D错误。]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14.学校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溶液的配制过程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A.若②中的砝码和试剂放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大B.若③中烧杯内壁有水珠,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无影响C.若④中量取水时俯视读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大D.将配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溅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小√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C [若②中的砝码和试剂放反,会导致所取的氯化钠质量偏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小,A错误;若③中烧杯内壁有水珠,会导致溶剂水的质量偏大,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B错误;若④中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导致溶剂水的质量偏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大,C正确;溶液具有均一性,将配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溅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D错误。]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15.(2024·泰安中考)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对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如图为某同学配制该氯化钠溶液的过程,结合图表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Na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温度/℃ 0 10 20 30 40 60 80 90 100NaCl的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3 38.4 39.0 39.8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A.图①中搅拌可以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B.图②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C.图②中的溶液对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效果D.图②中的溶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氯化钠晶体√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15分)16.(6分)(2024·肥城片区联考)实验室的实验员老师为给同学们准备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整个配制过程如图所示: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如图的配制过程,然后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溶液A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________;(2)溶液B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________;(3)溶液C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9%19%11%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17.(3分)(2023·泰安中考节选)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化学上研究“水”可从多角度进行。20 ℃时,根据某固体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绘制成如图所示图像。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1)20 ℃时,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 g。(2)C点所对应的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3)图中A、B、C、D四点所对应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用含A、B、C、D的关系式表示)。88不饱和A=B>C>D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1)据题图可知,2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固体的质量为88 g,故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88 g。(2)在曲线上的点和曲线上边的点都是饱和状态,在曲线下边的点属于不饱和状态。C点在曲线下边,所以C点所对应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3)图中点A和点B都在线上,点C和点D含有的溶质质量相同,C点对应的溶液中溶剂少,故溶质质量分数大于D点,故四点所对应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B>C>D。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18.(6分)(2024·泰山区期末)溶解性是物质重要的物理性质,化学上通常用溶解度来定量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性。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1)由图1可知,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2)图2中,试管中的生石灰滴入水后发生化学反应放热,烧杯中的某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浑浊,该饱和溶液的溶质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溶剂的种类Ca(OH)2(合理即可)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3)如图3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①t1 ℃时,甲的溶解度为________ g。②t2 ℃时,甲、乙、丙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20甲 >乙>丙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③将t2 ℃时等质量的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正确的是________(选序号)。A.两种溶液仍是饱和溶液B.两种溶液的质量仍相同C.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丙大D.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比甲大CD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1)图1中溶质种类相同,溶剂种类不同,碘难溶于水,易溶于酒精,说明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溶剂的种类。(2)试管中的生石灰滴入水后发生化学反应放热,烧杯中的某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浑浊,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该饱和溶液的溶质可以是氢氧化钙,即Ca(OH)2。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3)①由图3可知,t1℃时,甲的溶解度为20 g;②由图3可知,t2 ℃时,甲、乙、丙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甲>乙>丙;③降温后,甲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还是饱和溶液,丙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A错误;降温后,甲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溶液质量减小,丙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质量不变,故降温后,两溶液的质量:丙>甲,B错误;t1 ℃时,甲、丙的溶解度有交点,说明t1 ℃时,甲、丙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但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此时,甲饱和,丙不饱和,故t1 ℃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正确;t2 ℃时,溶解度:甲>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丙,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甲>丙,溶剂质量:甲<丙,降温后,溶剂质量不变,故降温后,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比甲大,D正确。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三、实验与计算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5分)19.(7分)(2024·乐山中考改编)实验室现有质量分数为8%的氯化钠溶液,但在实验中需要50 g质量分数为4%的氯化钠溶液,某同学准备用8%的氯化钠溶液和蒸馏水(密度为1.0 g/cm3)进行配制。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回答下列问题:(1)配制时需要8%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2)量取蒸馏水时应选择量程为________(填“10”“20”或“50”) mL的量筒。(3)图中所示的仪器中,本实验不会使用到的是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2550酒精灯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4)将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装入试剂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对所配制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是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影响”)。(5)配制结束后,请为试剂瓶贴上标签,完成标签内容: 。(6)若其他操作均正确,采用如图B所示观察方式量取水,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或“=”)4%。不影响<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4)溶液具有均一、稳定性,将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装入试剂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对所配制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无影响。(5)试剂瓶标签上应该有试剂名称、溶质质量分数等内容,故标签应填写: 。(6)量水时仰视读数,量取的水偏多,导致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20.(8分)(2024·泰山区期末)家庭食用面碱(主要成分为碳酸钠)中往往混有少量氯化钠。某课外探究小组同学测定食用面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实验:称取面碱样品22 g,全部溶解在100 g水中,向其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生成气泡为止。如图是所加稀盐酸质量与生成气体质量的关系图。请完成下列计算: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1)CO2的质量为________ g。(2)食用面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保留到0.1%) (3)反应完全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8.8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92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考化学复习第七单元溶液.docx 中考化学复习第七单元溶液学案.docx 中考化学复习第七单元溶液课件.ppt 第七单元答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