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开封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开封五校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2+选择性必修3第1课~第10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去世(前678年)时“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死后殉葬者多达177人,《左传·文公六年》借君子之口批评道:“秦穆之不为盟主也宜哉!死而弃民······若之何夺之?”中原封国如宋国、鲁国虽偶有人牲现象,但均遭到士大夫反对(如宋国司马子鱼、鲁国臧武仲)。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秦国等级秩序的严密 B.周朝的礼制难以为继
C.礼乐制注重以人为本 D.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2.宋代花鸟画家注重写生,强调“师造化(自然)”。“师造化”既是对自然的观察和审视,又表现出画家对物象的思考和研究。徽宗年间《宣和画谱》言:“画家虽游艺,至于穷理处当须知此。”出现这一现象主要缘于
A.商品经济繁荣和绘画技艺高超 B.理学对艺术和审美的影响
C.士大夫阶层忧国忧民的家国观 D.封建礼教束缚人们的精神
3.现代日本茶文化学者布目潮沨称:“俭是陆羽(唐朝人,著有《茶经》)茶道的精神。俭乃素朴、谦逊之德,与奢华高调相对立,可谓是日本侘茶精神之起源。”该学者意在表明日本茶道
A.具备日本民主主义精神 B.重构了传统茶文化内核
C.已经丧失民族主体意识 D.深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4.下表所示法条出自《汉谟拉比法典》。这些法律规定
第150条 如果一个人把田园、房屋或财产送给了他的妻子······那么在他死后孩子不得向她索取
第166条 父亲死后,当兄弟们分家时,他们应给没有娶妻的(年幼的)小兄弟除去他自己的一份外,从父亲的家产中另给他作聘金的银子,为他娶妻
A.强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以维护公平与正义为基本原则
C.蕴含着鲜明的契约精神 D.注重和谐社会关系来维护统治
5.在古埃及第二王朝,太阳神之名“拉”首次出现在“拉一奈布”这一王名中,意为“我的主人是太阳神”。到了第四王朝时期,第三位君主拉一杰德夫的名字意为“拉神之子”,之后即位的哈夫拉,其名意为“他的显现是拉神”。这一变化说明,该时期的埃及
A.君主的权威不断加强 B.宗教信仰走向了终结
C.神权与王权相互制衡 D.注重神话故事的传承
6.下面是《罗兰之歌》中的部分内容。这些内容
罗兰作为查理曼大帝(768~814年在位)的外甥和最忠诚的骑士,始终忠于君主。即使在面对死亡威胁时,他也没有背叛查理曼
罗兰面对数量远胜于己的敌人,毫不退缩,英勇奋战,直至最后一刻
罗兰与他的战友奥利弗之间的深厚友谊是史诗中的重要主题。两人并肩作战,互相支持
A.映射出封建王权的衰落 B.讴歌了骑士精神
C.说明封君封臣制已瓦解 D.展现了乡土情怀
7.据记载,拜占庭帝国的学生们既要学习《圣经》,又要背诵《荷马史诗》,哲学、算术、天文、法律、物理和神学课程均是高级教育的组成部分。政府官员和教会高级僧侣均被要求具有教、俗两方面的文化修养。直到帝国末期,只知神学的教士或对宗教问题无知的作家都难登大雅之堂。这一现象可用来说明拜占庭帝国
A.教俗文化并存发展 B.世俗王权借助希腊传统对抗神权统治
C.神权来自王权授予 D.基督教的发展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承
8.有学者认为,自从马和战车登上历史舞台后,游牧世界的各部族本来就已具有的机动性,成倍地增强,这往往使农耕世界的文明先进国家,特别当它们因内部矛盾而陷于衰落时,处于难以防御的地位。该学者意在强调
A.印欧民族引领人类文明发展 B.历史进程深受内外因素冲击
C.农耕世界被游牧世界所征服 D.先进文明因内部矛盾而灭亡
9.《晋书》载:“及京都陷······中州避难来者日月相继”,时经营凉州者张轨“分武威置武兴郡以居之”,侨置郡县,安置移民。同时保持其原来籍贯,另立户籍,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不受当地政府管理。张轨的这一举措
A.强化了中央对边疆的管控 B.完善了国家的户籍制度
C.彻底改变了人口分布格局 D.利于扩大政权统治基础
10.1652年,北美百慕大殖民地的一名混血奴隶声称自己生而皈依基督,上帝早已将她与异教的黑人奴隶做了本质区分,因此她应拥有基督徒的自由,不应该终身为奴,经裁定,这名奴隶获得自由。但1680年,巴巴多斯殖民地的奴隶主向英国政府申诉,认为受洗黑奴皈依基督教会损害他们的财产,改信基督教的黑人奴隶会变得难以“驯服”。这些可用于研究当时
A.出现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矛盾突出
C.宗教成为殖民统治的唯一手段 D.殖民地不同文化的冲突与碰撞
11.有学者指出,自1901年实行“白澳政策”后,澳大利亚移民人口的族群构成便保持着高度统一,“1900~1950年间,澳大利亚人经常庆贺自己的国家99%是不列颠血统”。1972年,惠特拉姆政府宣布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1979年亚洲成为其最大的移民来源地。1996年上台执政的霍华德立意改革移民政策,优先接纳技术移民。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调整
A.意在摆脱对宗主国的技术依赖 B.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
C.源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旨在增强国民自由平等意识
12.据调查,2023年德国66%的城市居民和76%的农村地区居民要求减少接收难民;原本被普遍认为持开放和多元文化态度的年轻人,也有半数希望减少接收难民;69%的民众“不信任”当前三党联合政府有能力解决难民危机。据此可知,德国
A.国家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B.劳动力市场需求渐趋饱和
C.人道主义价值观被摒弃 D.难民问题成为世界性难题
13.《天方夜谭》中有很多篇章都提到“中国”,如《阿拉丁和神灯》的原著中,主人公阿拉丁是中国人,他从小生活在中国京城中,娶的也是中国公主。此外,中国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作品中也有与之相近的内容,如哈萨克族的《四十个强盗》与《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该书还对汉族文学产生了影响,如《能言鸟》与《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脉络相近,而辛巴达的故事则在成书于北宋初年的《太平广记》的异域故事中有所呼应。这一现象可用来研究
A.中西方之间相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B.文明交流促进文化革新
C.阿拉伯文化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D.经贸往来带动文化交流
14.16世纪,葡萄牙殖民者经营着从印度经澳门至日本的三角贸易,把中国的生丝、贵金属、绸缎、麝香、瓷器,印度的棉布、棉花,东南亚的香料(花椒、胡椒)、海产品、珍珠,欧洲的红酒、武器(火枪、铠甲)、镜子、钟表等物品运往日本,换取大量白银。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殖民扩张促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B.商品流通的数量和种类增多
C.洲际物种交流改变了社会消费习惯 D.白银成为世界主要流通货币
15.1658年9月,《伦敦政治快报》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为所有医师所认可的极佳的中国饮品,中国人称之为茶(Tcha)······(伦敦)咖啡馆有售。”此后,随着茶的普及,英国出现了专门的茶馆和茶园,成为社交和休闲的重要场所,并形成了“下午茶”文化。这表明
A.医用功效促使茶叶广泛传播 B.国际商品流动丰富民众生活
C.中英直接贸易往来相对频繁 D.英国市民推崇东方生活方式
16.下面为2011~2017年中国排名前100的跨国公司平均海外资产、收入、员工统计表。据此可知
平均海外资产 (万元人民币) 平均海外收入 (万元人民币) 平均海外员工 (人) 平均跨国指数
2011 3 250 449.5 3 101 051.3 4 151.8 12.2
2012 3,819 372.3 4 266 682.9 4 916.1 15.4
2013 4 486 873.2 4 779 552.7 6 242.1 15.7
2014 5 247 279.8 5 058 026.2 7 239.3 15.6
2015 5 633 384.3 24 859 031.5 129 242.6 15.6
2016 7 086 186.2 4 731 597.0 10 118.2 17.3
2017 8 078 308.8 4 901 195.0 11 661.8 19.4
A.跨国公司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中国劳动力结构
C.产业结构优化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 D.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加强
25-L-557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从公元1世纪木至3世纪,日耳曼人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发展,加速了阶级分化,到4世纪后期,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的缓慢渗透逐渐为洪水般的大迁徙所替代。为了给新增加的人口谋求生存的土地,在强大的实力支撑下,日耳曼人开始向欧洲南部慢慢侵蚀。此外,为了避开西迁匈奴人的骑兵,日耳曼人不得不向更南方的欧洲中部迁徙。日耳曼人大迁徙的过程.最初是通过和平手段进行的,随着腐化的罗马统治者对日耳曼人的压迫,促使日耳曼人以战争手段反抗暴政,最终完成大迁徙。日耳曼人民族大迁徙,一方面加速了罗马奴隶主旧政权的崩溃,另一方面为欧洲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摘编自桑青《日耳曼人大迁徙对中世纪西欧政治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人口迁移流动是一种十分复杂多样的社会人文现象,也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及结构的两大基本因素之一。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提出了托达罗理论,同时提出了“三部门两阶段理论”.“三部门”分别为:“农业部门”“传统城市部门”“工业部门”:“两阶段”为:一阶段是缺乏技术的农村劳动力在传统城市部门找到工作,二阶段是在现代工业部门找到固定工作,他认为人口的迁移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的。下表是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变化情况。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关洲
主要移入地 关洲 关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 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 4800万,1834~1941年亚 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 1974年为947.5万,1985~ 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摘编自蔡霞《国内外人口迁移研究现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耳曼人大迁徙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45年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差异。(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评价历史上的移民活动。(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拜占庭帝国漫长的历史当中,对罗马的政治认同和对基督教的宗教认同是拜占庭人身份认同的主要构成部分,文化认同则主要是经过基督教改造的希腊文化。在帝国晚期,随着拉丁西方(古罗马地区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崛起和古希腊文化的复兴,希腊认同开始出现。它强调古希腊时期的辉煌成就,代表了一种与古希腊人建立新联系的尝试。当拉丁西方对拜占庭人的罗马身份表示异议时,它可以让讲希腊语的拜占庭人重获尊严。15世纪拜占庭的希腊认同反映了当时学者们的现实诉求及对族群未来的看法,在不同群体身份认同建构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摘编自金志高《15世纪拜占庭希腊认同问题刍议》
材料二
13、14世纪,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城市共和国首先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些城市国家长期以来曾是拜占庭与西欧交往的桥梁。在中世纪的西欧,教会垄断了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无法摆脱神学的控制而发展。在拜占庭,宗教神学的控制力则相对较弱,因此科学文化特别是实用科学能走上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成就。十字军东侵的狂潮使大批西方教俗封建主、骑士来到君士坦丁堡,这就使西欧能够了解在古典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拜占庭文化。14、15世纪,正当西欧文艺复兴兴起时,在拜占庭出现了与西欧人文主义相近似的倾向:热爱古典文化,崇拜理性力量,注意人的个性,渴望社会和经济改革。
-摘编自解素蔚《拜占庭文化及其对西欧文艺复兴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拜占庭帝国晚期出现“希腊认同”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拜占庭文化能够对西欧文艺复兴产生影响的条件。(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科学技术国际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科学技术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现代科学研究物质基础、经费和人力的巨大投入,使得任何一个国家单独承担也愈加困难。现代科研的重大课题都具有广博性、多结构性、多学科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全部科学技术问题。公司为了在所处工业领域中保持技术领先,只能进行跨国合作,来分担日益增加的研究与发展的投资和风险。当代的经济活动引发出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异、土地沙漠化及能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已超出了国家和区域的范围。跨国公司使得生产的专业化与协作不仅表现在一个国家内部,而且越来越表现在国际范围内。进入20世纪90年代,各国用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资金投入的比重逐年增加,同
时各国政府之间双边和多边的科技合作项目激增。技术开发的分工与协作越来越多地渗透于单机生产、零部件生产乃至整个工序上,技术转移也已不限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发展中国家之间在中、低技术领域之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正在加强。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远程通讯系统已将各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和技术开发机构的信息交流联成网络。当今35000家跨国公司及其17万家子公司控制着世界所采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80%以上,经营着70%的技术转让。在当前科学技术国际化的浪潮中,企业之间的跨国合作超过了国家之间的合作,企业扮演了主角。扩大和加强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就必须迅速提高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摘编自李惠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国际化趋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科学技术国际化产生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概括科学技术国际化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我国应如何应对当前科学技术国际化。(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发展进步。边疆治理不仅是国家制定政策由边疆地区具体实施,更应将其置于全国层面进行审视。一方面是边疆视野,即在自上而下的国家治边实践中边疆的反映,边疆的民众和社会是被动接受、奋起反抗还是互动调和,这体现出国家治边过程中边疆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是内地视野,即边疆治乱对内地的影响、国家统筹下的内地在边疆治理中的价值和作用。因此,研究中国古代边疆治理,除了关注国家治边思想和治边制度之外,治边过程中边疆的反映、国家统筹下内地对边疆的支援与帮助,既是研究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边疆治理的重要视角。
-摘编自刘全波《中国古代西北边疆治理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请围绕材料任选一个视角,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开封五校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 考查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殉葬制度来源于殷商习俗的遗存,周朝建立后,中原王朝大多遵循礼乐制度,崇尚敬天保民、以人为本的思想。秦国国君进一步发展了殉葬制度,遭到中原封国宋、鲁士大夫的批评,据此可推知,西周推行以人为本的礼乐制对中原王朝的影响远大于位处西部的秦国,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秦国等级秩序是否严密,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周朝各国遵循礼制的程度不同,而不是体现周朝的礼制是否难以为继,故排除B项;根据孔子的生平时间(公元前551~前449年)可知,儒家文化在这一时期尚未形成,故排除D项。
2.B 考查宋代理学对绘画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花鸟画水平很高,艺术创作来源于对自然万物的“师法”,强调对自然的观察、注重写实,“穷理”即需要艺术家内得自心中的悟性,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理学的影响,故选B项。商品经济繁荣是促使绘画不断发展的物质基础,但不是“师造化”的主要原因,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士大夫阶层的家国情怀,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封建礼教的教化思想,故排除D项。
3.D 考查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的茶道深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日本现代学者认为,茶道中的侘茶精神起源于中国唐代“茶圣”陆羽的“精行俭德”,意在表明日本茶道深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日本的民主主义精神,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日本茶道学习中国茶文化内核之后的发展,并非是重构,故排除B项;日本茶道在发展中并未丧失本民族的主体意识,且日本学者布目潮沨也并未表明,故排除C项。
4.D 考查《汉谟拉比法典》。根据材料可知,这些法律规定都体现了在家庭内部对成员关系的协调和照顾,旨在维护家庭内部的和谐,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下,这种对家庭和谐的规定是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故选D项。第150条体现了妻子对丈夫赠予财产的拥有权,第166条涉及的是家庭内部的财产分配,而不是私有财产的保护,故排除A项;这些法律规定更多地体现了家庭内部的财产分配和关系协调,没有体现公平正义的广泛原则,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契约的签订和执行,故排除C项。
5.A 考查古代埃及文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的早王朝时期,宗教崇拜传递着埃及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第二王朝王名中出现“我的主人是太阳神”开始,到第四王朝国王哈夫拉自称是太阳神拉,体现出君主借助宗教崇拜,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威,故选A项。国王自称自己是太阳神,并不能体现宗教崇拜走向终结,而是借助宗教神化王权,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王权与神权的结合,并非相互制衡,故排除C 项;王名的更迭,并不是要传承神话故事,故排除D项。
6.B 考查中世纪欧洲文化。材料描绘了罗兰的忠诚、勇敢、对朋友的友爱等骑士精神,故选B项。材料只能体现忠于君主,不涉及王权强大与否,故排除A项;此时封君封臣制仍处于发展中,故排除C项;第三则情节没有体现乡土观念,故排除D项。
7.A 考查拜占庭文化。根据材料可知,拜占庭帝国的学生、政府官员、教会高级僧侣和学者都要具备教、俗两方面的文化修养,体现了教俗文化并存发展,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拜占庭重视教、俗两方面的文化修养,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的对抗,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教神权的来源,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基督教对希腊文化传承的作用,故排除D项。
8.B 考查古代人类迁徙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游牧世界的各部族本来就已具有的机动性”体现出内部因素,同时学者也强调游牧民族驯养马匹、发明战车给民族迁徙和武力征服提供了支持,这些属于外部因素,故选B项。古代印欧民族大迁徙,推动了欧亚大陆重要文化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并非引领人类文明,故排除A项;农耕世界被游牧世界所征服,不是材料所要强调的观点,故排除C项;先进文明的灭亡往往是内部和外部双重因素叠加,先进文明因内部矛盾而灭亡与材料观点不符,故排除D项。
9.D 考查西晋时期的移民。根据材料可知,张轨在社会动荡时设置郡府,安置移民,这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扩大政权统治基础,故选D项。当时前凉已脱离西晋统治,故排除A项;“完善了”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 项;“彻底改变了”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
10.D 考查近代美洲殖民活动与文化冲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在北美大陆中的清教徒在宣传基督教的自由权与美洲奴隶主对财产权的捍卫引发了文化冲突,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不是文化认同,故排除A项;材料中未体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矛盾,故排除B项;基督教引起不同族群产生文化冲突,故排除C项。
11.B 考查澳大利亚移民政策。根据材料可知,澳大利亚从实行“白澳政策”到实行文化多元政策,再到优先接纳技术移民,体现出移民政策着眼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调整并非只针对宗主国(英国),故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国民的思想观念,故排除D项。
12.A 考查难民问题。根据材料可知,德国民众对于接收难民的数量存在广泛的担忧,并且多数人不信任当前政府解决难民危机的能力。这实际上反映了德国社会和政府在难民问题上的治理困境,暗示了国家治理面临严峻挑战,故选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故排除B项;虽然民众对难民数量的态度反映出对人道主义价值观的某种程度上的“背离”,但“被摒弃”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难民问题确实是全球性的问题,但材料仅限于德国国内的调查结果,无法直接推断出难民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难题,故排除D项。
13.D 考查经济交流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文学名著《天方夜谭》中有大量中国元素,流,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阿拉伯帝国与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问题,没有体现“文化革新”,故排除B项;《天方夜谭》的很多故事是神话故事,故排除C项。
14.A 考查世界市场的扩展。根据材料可知,葡萄牙殖民者经营着从印度经澳门至日本的三角贸易,加强了国家之间、洲际之间的经济联系,反映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种类增多”,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消费习惯”,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白银成为当时世界流通货币”,故排除D项。
15.B 考查国际商品流动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茶叶作为一种中国饮品,在伦敦的咖啡馆出售,此后还出现了茶馆和茶园,成为社交场所,说明国际商品流动丰富了民众生活,故选B项。材料中提到茶叶“为所有医师所认可”,但这并不能证明医用功效是茶叶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此外,广告只是强调茶叶的某种特性来吸引顾客,没有提到“广泛传播”,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中英之间的直接贸易往来情况,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推崇”东方生活方式,故排除D项。
17.(1)原因:来自匈奴的外部压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来自人口增长的压力;罗马帝国统治的逐步腐化。(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差异:1945年以前主要是由欧亚非流向美洲新大陆,1945年以后是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1945年以前国际移民主要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1945年后则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1945年以前多为廉价劳动力群体,1945年后技术性移民占比不断提高。(6分)
(3)评价:移民活动客观上利于缓解流出地人地矛盾及人口生存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入地区的劳动力不足问题,但也带来文化等冲突,因此需要加强国家间的合作,共同应对。(4分,言之有理即可)
18.(1)原因:拜占庭帝国长期传承了古希腊文化;拜占庭帝国晚期陷入困境,借助希腊文化凝聚力量;西欧崛起后,拜占庭通过认同希腊寻求西欧的庇护和帮助。(6分)
(2)条件: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思想上,人们急于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文化上,科学文化的独立性发展特征;军事上,十字军东侵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地缘上,拜占庭帝国与西欧地缘联系密切。(8分,任答四点即可)
19.(1)原因: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政策的支持与引导;现代科研具有高级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技术开发的风险;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4分,任答两点即可)
(2)主要表现: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的速度加快和规模扩大;国际科技合作和分工的新体系正在形成;国际科化意识;加强技术投入与开发;追求规模效益;提高企业的管理和科研水平。(4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20.示例一:
论题: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2分)
论述:秦朝中央设典客,地方修长城,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汉朝中央设大鸿胪,对匈奴和亲及战争,设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隋唐时期,通过军事征伐东西突厥、推行羁縻、和亲会盟、册封各族首领等举措,加强了边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加强;元朝时期,疆域扩大,行省制的设置、宣政院及澎湖巡检司的设立,使得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被置于中央的统一管辖之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明清时期,中央设置理藩院,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统一台湾,抗击沙俄等边疆治理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得到进一步巩固。(8分)
综上所述,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体基础,对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2分)示例二:
论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逐渐形成的。(2分)
论述:秦汉以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逐渐发展,各个民族间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进行交往。汉朝时期,中原王朝击败匈奴,推行和亲政策,维持了汉匈之间多年的和平,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汉武帝将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学向边远地区传播,进一步增进了文化认同;唐朝时期,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友好往来,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辽夏金元民族政权也深受汉族政治制度的影响,金世宗统治时期政治稳定,进一步增进了政治认同;元朝政府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中国的疆域和版图;清政府粉碎噶尔丹的分裂活动,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巩固。(8分)
总之,历史上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基于政治认同、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等多方面,不仅是民族交流交融的结果,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