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历史2024-2025第二学期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择中建都”是中国古代在选择都城时的一种策略和理念。商代二里头遗址与偃师商城遗址位于中原地区,交通便利;西周何尊铭文记载:“余其宅兹中国”。这反映出()
A.华夏认同观念的不断强化 B.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奠定
C.国家初始形态出现的原因 D.朴素的传统国家治理智慧
2、《诗经》记载:“殷鉴(意指借鉴、警戒)不远,在夏后之世”,意为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鉴戒。《尚书》强调:“不可不监(通“鉴”)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惟不敬其德,乃早坠厥命。”这反映了()
A.传习继承观念B.天人合一理念 C.和谐共生思想 D.政治自觉意识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D.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4、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注:“二年”指吕后二年,即公元前186年)规定,在干道上每隔十里设置的“邮”,是由十二个邮人之家组成的小型聚落,在从事耕作的同时,轮流当班负责文书传递。邮人随时待命,收到中央政府发出的重要文书和紧急文书后立即以步行方式传递至下一站。据此可知()
A.邮人兼顾农耕和文书传递 B.文书行政有利于社会治理
C.人口迁移推动了经济发展 D.地方邮驿较前代更正规化
5、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与郡国举荐的贤良文学派进行了辩论。贤良文学派提出盐铁官营、均输等“与民争利”,且造成“盐铁贾贵,百姓不便”。桑弘羊则认为兴盐铁、置均输平准,“以佐助边费”,堵塞豪强兼并之路,且可济民救灾,有益于民。这场辩论()
A.推动了盐铁官营的实施 B.有助于评估当时经济政策
C.引起“党锢之祸”发生 D.折射出汉代选官制度弊端
6、东晋政府采取“侨置”措施,就是在长江南北流民集中地区设置以北方州郡命名的地方行政机构,专门负责管理流民事务,其管辖的流民单立户册,并夹注原籍,免除租税和徭役负担。“侨置”的实施()
A.削弱了士族政治势力 B.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C.稳定了南方统治秩序 D.简化了东晋地方建制
7、北魏太和九年颁行《地令》,共15条。《地令》第1条前部,第2、4、5、7、8、9、10、13、14诸条款,都有关于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地令》第3条后款规定各户原有桑田“不在还受之限”,第6条规定“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这表明当时()
A.土地国有与现实存在冲突 B.自耕农经济出现了衰退
C.国家土地政策并不够完备 D.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废弃
8、唐朝民间契约经常约定,若负债逾期不还,债权人可以夺取欠债人家资抵债。但《唐律疏议规定,“公私债负······若不告官司而强牵掣财物······坐赃论(按非法获取公私财物论处)”。材料表明唐朝政府()
①严格限制民间经济活动 ②防止债权人滥用权利
③保护债务人的经济利益 ④否认契约的法律效力
A.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9、《礼记·王制》中提出对待蛮戎夷狄要“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即采取“因俗而治”的治理原则,以稳固边疆地区。唐朝政府秉承了土述边疆治理原则,使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以下可为唐朝“因俗而治”提供史料佐证的是( )
序号 史料 出处
① “自太宗平突厥······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新唐书》
② “(吐蕃)遣诸豪子弟入国学,习《诗》、《书》。又请儒者典书疏。” 《新唐书》
③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依法律论。” 《唐律疏议》
④ “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 《新唐书》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历史中主要的朝代,每个不同,而尤以赵宋为显著”,“经历过晚唐五代的社会变动,既有秩序被冲击,社会结构调整重组,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趋势明显,王朝的务实基调体现在方方面面”。能支撑此观点的是( )
①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②佛教和“经世致用”的思想盛行
③崇文抑武导致积贫积弱 ④反映市民生活的“词”大量涌现
A.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11、宋律规定寡妇可携资再嫁,史料记载北宋真宗年间,高官薛惟吉辞世,遗孀柴氏坐拥丰厚家资。这一消息引得两位当朝宰相竞相求娶柴氏,甚至闹出官司。到了哲宗元祐年间,常州江阴县有一位孀妇,家财万贯,富甲一方。朝堂士大夫王蘧觊觎其财富,不惜放下官员身段,入赘其家。这表明当时()
A.理学的控制力有限 B:财富成为唯一标准
C.门第观念趋于淡化 D.商品经济极为发达
12、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13、表2是宋代前期从太祖朝到仁宗朝用相人数及其平均任职年限统计。这反映了当时()表2
时间 用相人数 平均任职年限
太祖朝 6 2.8
太宗朝 9 2.3
真宗朝 12 2.1
仁宗朝 23 1.95
A.相权逐渐削弱 B.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C.丞相干预朝政 D.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14、《辽史》记载:“刊刻蒙书、训导童稚。”山西应县木塔秘藏中发现的辽代蒙书主要记载了屈原、卫青等名将贤臣、清廉官吏、忠义之士的故事。这反映了辽代()
A.重视用儒家文化教育儿童 B.实行因俗而治的措施
C.重视与中原王朝友好往来 D.注重中外文化的交流
15、元代至元年间,市舶司决定对本国出口货物的两道税改为一道税。税收上的优惠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瓷器商人们的积极性,瓷器的运输量和交易量成倍增长,瓷器销售的国家遍及亚非等58个国家。这推动了()
A.朝贡贸易收入的增加 B.朝廷海禁政策的松动
C.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D.长途海运航线的开辟
16、在元代,无论是天子内廷的怯薛军团,还是外朝的枢密使、地方行省平章政事,“其长皆勋旧重臣”,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中的权贵们组建的官僚体系构成了元朝的统治基干。这可用于佐证元朝( )
A.地主阶级联合统治的历史事实 B.以行政能力为用人依据
C.致力于贯彻“四等人制”理念 D.承袭了宋代的选官原则
17、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后爆发“七国之乱”;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后出现门阀士族把持政权;唐朝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后藩镇势大引发“安史之乱”。对上述三组历史现象的共性,解释正确的是( )
A.历史评判要以成败为基本依据 B.制度设立之初存在明显弊端
C.中央与地方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D.历史事物之间因果关联复杂
18、社会流动,包括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也包括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社会流动推动社会发展,下列不能体现社会流动的史实是()
A.汉朝屯戍政策 B.隋朝大索貌阅C.宋代科举考试D.明清商帮群体
19、中国古代新建王朝前期的统治者,面对经济残破、民不聊生,大多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等顺应民意的措施,由此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治世”,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上述措施与“治世”之间的关系,概括最准确的是()
A.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0、图2所列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或更新发布的主要文件。它们共同体现的核心理念是()
1972年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78年 《世界遗产名录》收录了首批12处世界遗产 1998年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 2003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19年 《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已收录33个国家的53项世 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36项和自然遗产17项)
图2
A.完善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B.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C.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有效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二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2025.4.23)
二、材料题
21、古代国家治理(18分)
材料一:
时灵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清选重臣,以居其任。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范晔:《后汉书》卷75《刘焉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东汉后期设置州牧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州牧与刺史职权的不同,并分析州牧的出现对时局的影响。(6分)
材料二
宋初,改天下为十五路,(每路)设经略安抚司,······掌一路兵民之事;转运使司,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及专举刺官吏之事;提点刑狱司,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所至审问囚徒,详核案牍······及举刺官吏之事;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义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之法,视岁之丰歉而为之敛散,以惠农民。······仍专举刺官吏之事。
-脱脱、阿鲁图:《宋史》卷167《职官七》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路级机构的设置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4分)
材料三
元朝名臣程矩夫(注:南宋降臣)称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据纵横,无敢谁何。······宜罢诸处行省,立宣抚司”。
-程钜夫:《雪楼集》卷10《论行省》
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钱穆说,元朝“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所以这是元代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952年出版)
(3)概括材料三中程钜夫、钱穆对行省制度的看法。并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对其看法进行评价。(6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认识(2分)
22、古代商业发展(12分)
材料一
两宋时期,东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临安“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交子、会子等纸币流通,“民间典卖田宅、马牛、舟车等如之,全用会子者听”。对于海外贸易,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摘编自《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等
材料二
辽宋夏金时期,榷场贸易频繁。辽以羊马、皮革换取宋的茶叶、丝绸,西夏的青盐、药材亦通过榷场流入中原。宋辽榷场贸易,北宋每年“岁获四十余万”。至南宋,泉州、广州等地设立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货,航舶而至者”,商品远销高丽、占城、大食诸国。
--摘编自《宋史》《宋会要辑稿》等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两宋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成因。(6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辽宋夏金时期商贸活动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6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3世纪至6世纪亚欧区域文明概况(部分)
区域 时间 概况
亚洲 3-5世纪 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南迁中国黄河流域,建立多个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后北魏孝文帝进行了封建化改革。
4-6世纪 歌哒人自蒙古草原南迁至中亚南亚,灭亡贵霜帝国,迫使萨珊波斯称臣纳贡,并大举进攻印度,在北印度立国。嚈哒人先后接收波斯和印度文化,在南农北牧两个世界的交往中起了桥梁作用。
欧洲 4-5 世纪 日耳曼人各部族在罗马帝国境内不断南迁,于476年灭亡西罗马帝国,建立一系列日耳曼人国家,并且在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中古西欧以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
-摘编自吴于廑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结合所学中外历史知识,择取材料中的有关
史事,自选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角度合理,论题明确,持论有据,
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D。“择中建都”体现古人在都城选址上考虑交通等因素以更好管理国家,反映朴素的传统国家治理智慧;材料未体现华夏认同观念强化,A错误;未涉及多元一体文明格局,B错误;与国家初始形态出现原因无关,C错误。
2.D。《诗经》《尚书》强调以夏商灭亡为鉴戒,体现当时人们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反映政治自觉意识;未体现传习继承观念,A错误;天人合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与材料不符,B错误;未体现和谐共生思想,C错误。
3.C。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各学派提出富民思想,这表明生产关系领域发生变革;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是法家思想,A错误;材料未体现统治者对私产的保护,B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错误。
4.A。由材料可知邮人由从事耕作的人家组成,且轮流负责文书传递,说明邮人兼顾农耕和文书传递;材料强调的是邮人的职责,未体现文书行政对社会治理的作用,B错误;材料未涉及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C错误;没有与前代对比,无法得出地方邮驿更正规化,D错误。
5.B。贤良文学派和桑弘羊关于盐铁官营等政策的辩论,有助于从不同角度评估当时的经济政策;盐铁官营在汉武帝时期已实施,A错误;“党锢之祸”发生在东汉桓帝、灵帝时期,与这场辩论无关,C 错误;材料未体现汉代选官制度弊端,D错误。
6.C。“侨置”措施管理流民事务,单立户册并免除流民租税和徭役负担,有利于稳定流民,进而稳定南方统治秩序;“侨置”与削弱士族政治势力无关,A错误;材料未提及增加政府财政负担,B错误;“侨置”没有简化东晋地方建制,D错误。
7.A。《地令》规定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但又规定部分桑田“不在还受之限”且可买卖,这表明土地国有与现实存在冲突;材料不能体现自耕农经济衰退,B错误;不能仅从这些规定就得出国家土地政策不完备,C错误;当时土地国有制并未被废弃,D错误。
8.C。唐朝政府规定不告官司而强牵掣财物按非法获取公私财物论处,这是为了防止债权人滥用权利,保护债务人的经济利益;唐朝政府并非严格限制民间经济活动,①错误;材料没有否认契约的法律效力,④错误。
9.B。①中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且可世袭,③中规定化外人犯罪依不同情况适用不同法律,都体现了唐朝“因俗而治”;②体现的是吐蕃学习中原文化,④设置节度使主要是军事方面的措施,均不能体现“因俗而治”。
10.D。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为平民提供了晋升通道,反映平民化趋势;反映市民生活的“词”大量涌现,体现世俗化趋势;佛教在唐朝盛行,“经世致用”思想在明清时期较为突出,②错误;崇文抑武导致积贫积弱不能体现题干中的趋势,③错误。
11.A。宋律规定寡妇可携资再嫁,且有高官求娶寡妇的现象,说明当时理学对社会的控制力有限;“唯一标准”说法过于绝对,B错误;材料未体现门第观念淡化,C错误;仅从这些现象不能得出商品经济极为发达,D错误。
12.C。王安石“募饥民修水利”,既赈济了灾民,又兴修了水利,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募饥民修水利”不一定能减轻政府救灾负担,A错误;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不是主要目的,B错误;材料未体现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D错误。
13.A。从太祖朝到仁宗朝,用相人数增多且平均任职年限缩短,说明相权逐渐被削弱;材料不能体现政治局势动荡不安,B错误;丞相干预朝政在材料中未体现,C错误;材料与选官制度日趋完善无关,D错误。
14.A。辽代蒙书记载名将贤臣等故事,反映出辽代重视用儒家文化教育儿童;材料未体现因俗而治的措施,B错误;未提及与中原王朝友好往来,C错误;与中外文化交流无关,D错误。
15.C。元代市舶司对本国出口货物税收优惠,推动瓷器运输量和交易量增长,销售国家增多,这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材料未涉及朝贡贸易收入,A错误;元代没有海禁政策,B错误;材料未提及长途海运航线开辟,D错误。
16.A。元代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中的权贵组建官僚体系构成统治基干,这佐证了元朝是地主阶级联合统治;材料未体现以行政能力为用人依据,B错误;“四等人制”在材料中未体现,C错误;元朝选官原则与宋代不同,D错误。
17.D。汉初郡国并行制、曹魏九品中正制、唐朝军镇制度在设立之初都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后来引发了问题,说明历史事物之间因果关联复杂;历史评判不能仅以成败为依据,A错误;这些制度设立之初并非都存在明显弊端,B错误;九品中正制主要引发的不是中央与地方矛盾,C错误。
18.B。隋朝大索貌阅是为了查实户口、增加赋税收入,不涉及人口在地理或阶层上的流动;汉朝屯戍政策促进人口地理流动,A错误;宋代科举考试促进阶层纵向流动,C错误;明清商帮群体的形成涉及人员的经济活动和社会阶层变化,有一定流动,D错误。
19.B。中国古代新建王朝前期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等措施,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经济发展,出现“治世”,体现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不能决定生产力,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不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错误;材料未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D错误。
20.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这些文件,都是围绕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展开的,共同体现的核心理念是有效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A、B、C选项都只是部分文件的理念,不全面。
21.(1)原因:东汉后期灵帝时政治衰败,四方战乱,刺史权力小且用人不当,无法禁乱。不同:刺史主要监察地方,州牧不仅监察,还掌握地方军政大权。影响:州牧权力过大,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加剧了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加速了东汉的灭亡。(2)特点:路级机构设置多元化,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但机构重叠可能导致行政成本增加。(3)程钜夫认为行省名称、威权过重,行省官员骄横。钱穆认为行省是中央侵入地方,地方无权。评价:程钜夫作为南宋降臣,对元朝行省制度有一定偏见;钱穆从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整体发展角度出发,其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忽视了行省制度在加强中央集权和促进多民族国家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4)认识:中国古代地方治理不断发展变化,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地方治理要合理划分权力,避免权力过度集中或分散;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实际情况调整地方治理制度。
22.(1)特点: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有夜市;纸币流通;海外贸易繁荣。成因: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商业繁荣奠定基础;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有所放松;经济重心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2)作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23.示例论题:3-6世纪亚欧区域民族迁徙促进了文明交流与发展。阐述:3-5世纪,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南迁中国黄河流域,建立多个政权。北魏孝文帝进行封建化改革,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如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4-5世纪,日耳曼人南迁灭亡西罗马帝国,建立一系列国家。在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中西欧以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促进了欧洲文明的发展。4-6世纪,哒人南迁,在中亚、南亚地区活动,灭亡贵霜帝国,接收波斯和印度文化,在南农北牧两个世界的交往中起了桥梁作用。综上所述,3-6世纪亚欧区域的民族迁徙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