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共价键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共价键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2.1共价键 练习
一、单选题
1.在光照条件下,(赤铁矿)材料中的光生空穴可氧化富电子的芳烃(使苯环上的键胺化)形成相应的阳离子自由基物种,生成物进一步与吡唑反应得到偶联产物,机理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电子由a极经外电路流向b极,b极发生氧化反应
B.b极附近电解质溶液降低
C.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D.上述总反应中,只断裂型键,同时只形成型键
2.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8g乙烯与环丙烷的气体混合物中原子总数为0.6
B.标准状况下,11.2L 中含有的π键数目为0.5
C.5.6g Fe与足量的S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3
D.常温下,1.0L 0.1的溶液中,数目为0.1
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环己烷()中含有的σ键数目为6NA
B.加热条件下,64 g Cu分别与足量Cl2、S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均为2NA
C.标准状况下,22.4 L的SO2与足量的O2反应,生成SO3的分子数为NA
D.32 g S2和S8的混合物中所含的质子数为16NA
4.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氟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B.含有45个中子的硒原子:
C.的结构式:
D.用电子式表示的形成过程:
5.过氧化钠可用作潜水或宇航装置吸收剂和供氧剂,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σ键的数目为
B.晶体中离子的数目为
C.的碳酸钠溶液中的数目为
D.该反应中每转移1mol电子,生成的数目为
6.若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常温常压下,15g甲基碳正离子(CH)所含的电子数为8NA
B.28gN60 (分子结构为)中含有的σ键数目为3 NA
C.标准状况下,2.24L的CH4和C2H4混合气体所含H原子数为0.4NA
D.在光照的条件下,1mol氯气与1mol甲烷充分反应,产生CH3Cl分子数为NA
7.利用TiO2-Cr2O(H+)可快速测定水体化学需氧量,以CH3OH表示水体中的有机物,部分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电离能:O>C>H>Ti
B.基态Ti原子与基态Cr原子中的未成对电子数之比为1:3
C.CO2、H2O是非极性分子,CH3OH是极性分子
D.Ti、Cr属于d区元素,而H、C、O属于p区元素
8.是一种极强的氧化剂,其中一种制备流程如图。已知的熔点为、沸点为,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所含质子数目为
B.“制备”过程中被还原时转移电子数目为
C.中含有键的数目为
D.溶液中所含O原子数目为
9.光气(,沸点为8.2℃)与反应可制备(熔点为-25℃),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1.2L光气中键数为1.5
B.28g CO中含有的氧原子数和键电子数分别为、
C.1mol基态Ti原子的价层电子数为2
D.常温下1mol中含有的氯离子数为4
10.在光照条件下,(赤铁矿)材料中的光生空穴可氧化富电子的芳烃(使苯环上的键胺化)形成相应的阳离子自由基物种,生成物进一步与吡唑反应得到偶联产物,机理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电子由a极经外电路流向b极,b极发生氧化反应
B.b极附近电解质溶液pH降低
C.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D.上述总反应中,只断裂型键,同时只形成型键
11.科学家们合成了具有半导体特性的环状C18分子,其合成方法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与O同属第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
B.C18由C20O2被还原而制得
C.C22O4分子中含有极性共价键,不含非极性共价键
D.C18与C60、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
12.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含有键的数目为
B.溶液中含的数目为
C.和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作用下,充分反应生成的数目为
D.与反应生成,转移电子数目为
13.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或说法正确的是
A.用原子轨道描述氯化氢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
B.用电子式表示氧化钠的形成过程:
C.HF分子间的氢键:
D.过程中形成的是发射光谱
14.河北省是中国的六大金矿集中分布区之一。湿法冶金涉及反应:


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已知:常温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含数目为
B.在反应①中,完全反应时消耗分子数目为
C.在反应②中,生成时转移电子数目为
D.含键数目为
二、非选择题
15.焦炉气在处理过程中产生含有、、的废水,某科研小组检测其中的浓度设计实验步骤如下:
①第一次蒸馏:取废水用蒸馏水稀释定容至,转移至如图装置A中,再加入溶液和酒石酸溶液,蒸馏。
②第二次蒸馏:将第一次馏出液稀释定容至,并转移至装置中,加入溶液、溶液、溶液调节,继续蒸馏,将馏出液稀释定容至作待测液备用。
③测定:取待测液用稀释至,加入适量试银灵作指示剂,用的溶液平行滴定三次,平均消耗。
已知:i.,与反应生成易释放的配合物
ii.试银灵指示剂为橘黄色,其与作用产物为橙红色
(1)装置A的名称 。
(2)第一次蒸馏是为了让、挥发至比色管中,则第二次蒸馏加入的目的是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的作用是 。
(3)中键与键数目之比 。
(4)该反应的滴定终点现象为 ,浓度为 。
(5)以下操作使测量结果偏低的是 。
A.冷凝管未通冷凝水
B.滴定终点时,仰视滴定管液面读数
C.若第二次蒸馏时将调为4
16.通过各种途径将CO2转化为尿素[CO(NH2)2]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课题
(1)以NH3、CO2为原料生产尿素的反应历程与能量变化示意图如图所示。
①中σ键和π键个数之比为 。
②下列措施中可以增大尿素的平衡产率的是 。
A.移走部分尿素 B.增大体系压强
C.降低反应温度 D.选择合适的催化剂
(2)电催化同步还原CO2和制备尿素,电解装置如图所示,电解过程中持续向溶液中匀速通入CO2,用尿素酶法可以测定是否有尿素生成。
①电解过程中生成尿素的电极反应式是 。
②阴极区用KHCO3与KNO3的混合溶液代替KNO3溶液,起始CO、CO(NH2)2的产率有了一定提升,其原因是 。
③电催化制备尿素可能的机理如下图所示,请设计实验方案确定“途径2”是否存在: 。
④电解过程中测得阴极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CO)=0.1mol,=0.1mol,n[CO(NH2)2]=0.1mol,理论上阳极生成氧气的物质的量为 mol。
17.精炼铜产生的铜阳极泥富含、、等多种元素。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从铜阳极泥中分离提收金和银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周期第 族。
(2)“浸出液1”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主要是 。
(3)“浸取2”步骤中,单质金转化为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浸取3”步骤中,“浸渣2”中的 (填化学式)转化为。
(5)“电沉积”步骤中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电沉积”步骤完成后,阴极区溶液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为 (填化学式)。
(6)“还原”步骤中,被氧化的与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7)可被氧化为。从物质结构的角度分析的结构为 (填编号)
18.ⅢA族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应用广泛。
已知:硼酸是一种弱酸()。请回答:
(1)AlF在常温下稳定,基态离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 。
(2)①镓位于元素周期表的 区。
②下列镓元素的微粒中,属于“激发态Ga原子”的是 。
A. B. C. D.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第一电离能:
B.、中硼原子的杂化方式均为
C.是非极性分子
D.推测溶于水显酸性
(4)铝离子电池一般用离子液体作电解质,某离子液体的结构如图。
①该化合物中阴离子的空间构型为 。
②比较键角大小:阳离子中的 (填“”,“”或“”)分子中的。
③传统的有机溶剂大多易挥发,而离子液体相对难挥发,原因是 。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C A D B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答案 C A A C
1.C
【分析】
b极得电子生成,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a为阳极,电极反应式为,据此分析;
【详解】A.b极得电子生成,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A错误;
B.b极表面发生还原反应,降低,pH增大,B错误;
C.由机理图可知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正确;
D.从总反应式看,除生成偶联产物外,还有氢气生成,氢气中有键,有型σ键形成,D错误;
故选C。
2.A
【详解】A.乙烯和环丙烷的最简式均为CH2,故28g混合物中含有的CH2的物质的量为2mol,故含6NA个碳原子,故A正确;
B.中含有2个π键,标准状况下,11.2LN2为0.5mol,含有的π键数目为,故B错误;
C.Fe与S反应生成FeS,5.6g Fe为0.1mol,转移电子数为0.2,故C错误;
D.要水解使其数目减少,1.0L 0.1的溶液中,数目小于0.1,故D错误;
答案选A。
3.D
【详解】
A.中有6个C-C键和12个C-H键,都是σ键,故1mol环己烷()中含有的σ键数目为18NA,故A错误;
B.64 g Cu为1mol,铜和氯气反应后变为+2价,与S反应后变为+1价,故1mol铜与S反应后转移的电子数为NA个,故B错误;
C.标准状况下,22.4 LSO2为1mol,SO2与O2反应为可逆反应,因此1molSO2与足量O2反应生成SO3的分子数小于NA,故C错误;
D.32 g S2、S8组成的混合物,含有硫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所含的质子数为16NA,故D正确;
答案选D。
4.C
【详解】
A.氟离子的结构示意图:,A错误;
B.含有45个中子的硒原子:,B错误;
C.HClO的结构式:H—O—Cl,C正确;
D.用电子式表示的形成过程:,D错误;
故答案选C。
5.A
【分析】过氧化钠可用作潜水或宇航装置吸收剂和供氧剂,反应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详解】A.CO2分子的结构式为O=C=O,1个分子中含有2个σ键,的物质的量为1mol,含σ键的数目为,故A正确;
B.Na2O2由Na+、 构成,晶体中离子的数目为,故B错误;
C.碳酸根离子易水解,的碳酸钠溶液中的数目小于,故C错误;
D.该反应中,Na2O2中O元素化合价由-1升高为0生成氧气,每转移1mol电子,生成0.5mol,分子数目为0.5NA,故D错误;
选A。
6.D
【详解】A.常温常压下,15g甲基碳正离子(CH)所含的电子数为 ,故A正确;
B.N60分子中每个N原子与周围3个N原子形成3个σ键,1个N60分子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90个,28gN60 (分子结构为)中含有的σ键数目为,故B正确;
C.标准状况下,2.24L的CH4和C2H4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1mol,CH4和C2H4分子中均含4个H原子,所含H原子数为0.4NA,故C正确;
D.在光照的条件下,1mol氯气与1mol甲烷充分反应,产物中有CH3Cl、CH2Cl2、CHCl3、CCl4,所以产生CH3Cl分子数为小于NA,故D错误;
选D。
7.B
【详解】A.H的第一电离能大于C,故第一电离能:O>H>C>Ti,A项错误;
B.基态Ti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24s2,未成对电子数为2;基态Cr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1,未成对电子数为6,二者的未成对电子数之比为1:3,B项正确;
C.CO2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H2O是含有极性键的极性分子,CH3OH为含极性键的极性分子,C项错误;
D.Ti、Cr的价层电子排布式分别为3d24s2、3d54s1,二者均属于d区元素。H元素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1s1,为s区元素;C、O的价层电子排布式分别为2s22p2、2s22p4,C、O属于p区元素,D项错误;
答案选B。
8.C
【分析】氯酸钠和葡萄糖反应生成二氧化氯和二氧化碳,二氧化氯和氢氧化钠、过氧化氢反应生成,结晶得到晶体;
【详解】A.已知的熔点为、沸点为,标况下,不是气态不确定其物质的量,不能计算质子数,A错误;
B.“制备”过程中二氧化氯中氯化合价由+4变为+3被还原,则过氧化氢中氧化合价由-1变为0被氧化,被氧化时转移2mol电子,电子数目为,B错误;
C.单键均为σ键,双键中含有1个σ键1个π键,中含有2mol键,键数目为,C正确;
D.溶液中水也含有氧原子,则溶液中所含O原子数目大于,D错误;
故选C。
9.B
【详解】A.光气的沸点为8.2℃,标准状况下,光气不是气体, 11.2L光气不是0.5mol,A错误;
B.与互为等电子体,的结构式为,1个分子中含有1个键,2个键,28g为1mol,含有的氧原子数为,含有的键电子数为,B正确;
C.基态Ti原子核外22个电子,价层电子排布式为,1mol基态Ti原子的价层电子数为,C错误;
D.熔点为-25℃,较低,是由分子组成的共价化合物,不含有离子,D错误;
故答案为:B。
10.C
【详解】A.b极得电子生成,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A项错误;
B.b极表面发生还原反应,降低,pH增大,B项错误;
C.由机理图可知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项正确;
D.从总反应式看,除生成偶联产物外,还有氢气生成,氢气中有键,有型键形成,D项错误;
故答案选C。
11.C
【详解】A.C与O同属第二周期且左右相邻元素,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则原子半径,A正确;
B.1个C20O2脱去2个CO生成C18,C元素化合价降低,则C20O2中C元素获得电子被还原,B正确;
C.C22O4分子中,含有C=O极性共价键,C-C、C=C、C≡C非极性共价键,C不正确;
D.C18与C60、金刚石都属于碳单质,它们的结构和性质不同,互为同素异形体,D正确;
故选C。
12.A
【详解】
A.的物质的量为,一个分子中含有16条键,1mol中含有 σ 键的数目为 16NA,A正确;
B.在水溶液中发生水解,溶液中含的数目小于,B错误;
C.和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作用下,反应为可逆反应,充分反应生成的数目小于,C错误;
D.与反应,生成,转移电子数目为。由于未给出气体所处的状态,无法求出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也无法得出转移电子数目,D错误;
故选A。
13.A
【详解】
A.氢原子的1s轨道与氯原子的3p轨道进行头碰头重叠形成氯化氢分子中的键,用原子轨道描述氯化氢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A正确;
B.氧化钠是离子化合物,表示氧化钠形成过程的电子式为,B错误;
C.氟化氢能形成分子间氢键,分子间氢键的表达式为,C错误;
D.2px和2py的伸展方向不同、能量相同,则过程中电子没有能量变化,不可能形成发射光谱,D错误;
故选A。
14.C
【详解】A.依题意可知,是弱酸,会发生水解,溶液含数目小于,A错误;
B.体积没有注明“标准状况”,无法计算,B错误;
C.在反应②中,生成的物质的量为,转移电子,即,C正确;
D.1个含1个键,能形成1个配位键(也是键),含键数目为,D错误;
故选C。
15.(1)蒸馏烧瓶
(2) 将氰化物以释放出来
(3)
(4) 加入最后半滴溶液,溶液颜色由橘黄色变为橙红色,且30s不恢复原色
(5)AC
【分析】根据题给信息,第一次蒸馏是为了让、挥发至比色管中,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所得馏出液稀释定容至,并转移至装置中,加入溶液、溶液,转化为沉淀,与反应生成易释放的配合物,溶液调节将氰化物以释放出来,继续蒸馏,分离出,将馏出液(含有)稀释定容至作待测液,取待测液用稀释至,加入适量试银灵作指示剂,用的溶液平行滴定三次。
【详解】(1)根据图示,装置A的名称是蒸馏烧瓶;
(2)根据分析,第二次蒸馏加入的目的是为了除去,离子方程式为;、的作用是将氰化物以释放出来;
(3)三键中有1个键、2个键,配位键是键,中有4个键,4个键,数目之比为1:1;
(4)试银灵指示剂为橘黄色,其与作用产物为橙红色,该反应的滴定终点现象为加入最后半滴溶液,溶液颜色由橘黄色变为橙红色,且30s不恢复原色;根据,可知浓度为=0.02V×26×10-3=;
(5)A.冷凝管未通冷凝水,导致馏出液中偏少,测量结果偏低,A符合题意;
B.滴定终点时,仰视滴定管液面读数,读取标准液体积偏大,测量结果偏高,B不符合题意;
C.若第二次蒸馏时将调为4,不能全部转化为分离出来,测量结果偏低,C符合题意;
故选AC。
16.(1) 5:1 BC
(2) 与反应生成,使得吸附在电极表面的浓度增大 将电解装置原料改为直接通入和加入溶液,电解一段时间后,用尿素酶法测定是否有尿素生成,若有则“途径2”存在 0.65
【详解】(1)
①的结构式为,其中单键是σ键,双键有1个σ键和1个π键,σ键和π键个数之比为5:1;
②根据图像可知,该反应为;
A.尿素为固体物质,移走部分尿素,平衡不移动,不可以增大尿素的平衡产率,A项错误;
B.增大体系压强,平衡正移,可以增大尿素的平衡产率,B项正确;
C.降低反应温度,平衡正移,可以增大尿素的平衡产率,C项正确;
D.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平衡不移动,不可以增大尿素的平衡产率,D项错误;
故答案为:5:1;BC;
(2)①根据电解装置图可看出,b电极为阴极,和在电极发生反应转化为,其中生成的电极反应式为;
②与反应生成,使得吸附在电极表面的浓度增大;
③“途径2”的中间产物为,要确定该机理是否存在,则将电解装置原料改为直接通入和加入溶液,电解一段时间后,用尿素酶法测定是否有尿素生成,若有则“途径2”存在;
④阴极生成n(CO)=0.1mol,=0.1mol,n[CO(NH2)2]=0.1mol,则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根据阳极电极反应式,生成;
故答案为:;与反应生成,使得吸附在电极表面的浓度增大;将电解装置原料改为直接通入和加入溶液,电解一段时间后,用尿素酶法测定是否有尿素生成,若有则“途径2”存在;0.65。
17.(1) 四 ⅠB
(2)Cu2+
(3)2Au+8HCl+3H2O2=2HAuCl4+6H2O
(4)AgCl
(5) [Ag(S2O3)2]3-+e-=Ag+2 Na2S2O3
(6)3:4
(7)a
【分析】精炼铜产生的铜阳极泥富含Cu、Ag、Au等元素,铜阳极泥加入硫酸、H2O2浸取,Cu被转化为Cu2+进入浸出液1中,Ag、Au不反应,浸渣1中含有Ag和Au;浸渣1中加入盐酸、H2O2浸取,Au转化为HAuCl4进入浸出液2,Ag转化为AgCl,浸渣2中含有AgCl;浸出液2中加入N2H4将HAuCl4还原为Au,同时N2H4被氧化为N2;浸渣2中加入Na2S2O3,将AgCl转化为[Ag(S2O3)2]3-,得到浸出液3,利用电沉积法将[Ag(S2O3)2]3-还原为Ag。
【详解】(1)Cu的原子序数为29,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第ⅠB族;
(2)由分析可知,铜阳极泥加入硫酸、H2O2浸取,Cu被转化为Cu2+进入浸出液1中,故浸出液1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主要是Cu2+;
(3)浸取2步骤中,Au与盐酸、H2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HAuCl4和H2O,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及质量守恒,可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u+8HCl+3H2O2=2HAuCl4+6H2O;
(4)根据分析可知,浸渣2中含有AgCl,与Na2S2O3反应转化为[Ag(S2O3)2]3-;
(5)电沉积步骤中,阴极发生还原反应,[Ag(S2O3)2]3-得电子被还原为Ag,电极反应式为:[Ag(S2O3)2]3-+e-=Ag+2;阴极反应生成,同时阴极区溶液中含有Na+,故电沉积步骤完成后,阴极区溶液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为Na2S2O3;
(6)还原步骤中, HAuCl4被还原为Au,Au化合价由+3价变为0价,一个HAuCl4转移3个电子,N2H4被氧化为N2,N的化合价由-2价变为0价,一个N2H4转移4个电子,根据得失电子守恒,被氧化的N2H4与产物Au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4;
(7)(a)结构中电子云分布较均衡,结构较为稳定,(b)结构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极性较大,较不稳定,且存在过氧根,过氧根的氧化性大于Ⅰ2,故Na2S2O3不能被Ⅰ2氧化成(b)结构,故答案为a。
18.(1)3s2
(2) p BC
(3)BD
(4) 正四面体形 > 离子液体的粒子都是带电荷的离子,形成较强的离子键
【详解】(1)Al的核电荷数为13,基态铝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s23p1,则基态Al+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s2。
(2)①镓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ⅢA族,属于p区元素;
②A.为基态Ga原子,故A错误;
B.为4s轨道的1个电子进入4p轨道,属于激发态Ga原子,故B正确;
C.为3d、4s轨道中各有一个电子进入4p轨道,属于激发态Ga原子,故C正确;
D.为基态Ga+,故D错误;
故选:BC。
(3)A.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则第一电离能:,故A正确;
B.中硼原子的杂化方式为,故B错误;
C.中心Al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无孤对电子,分子呈平面三角形,为非极性分子,故C正确;
D.推测溶于水显酸性错误,因为金属性:In>Al,金属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的碱性强于Al(OH)3,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则溶液呈碱性,故D错误;
故选:BD。
(4)①中心Al的价层电子对数为:,无孤对电子,离子呈正四面体形;
②阳离子中中心N原子提供孤对电子与H+形成配位键,而分子中N原子存在孤对电子,孤电子对对成键电子对的排斥力大于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力,导致键角:阳离子中的>分子中的。
③离子液体相对难挥发,主要原因是离子液体的粒子都是带电荷的离子,形成较强的离子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