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课件(共25张PPT)+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 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课件(共25张PPT)+素材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有助于我们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我们生活)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国家)
③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民族)
④中华传统美德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回顾旧知
中华传统美德的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
“中国好人”身上有哪些美德?为什么要评选“中国好人”?
新课导入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于2025年1月15日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举办。经各地推荐、网友评议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153人(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中国好人榜的“中国好人”光荣上榜。上榜好人中有捐献遗体帮助两人重见光明的26岁女孩殷斐然,有诚信为本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新农人”刘明坤等。 在活动直播现场,“中国好人”代表分享了他们的感人故事,并与全国道德模范、新时代好少年互动交流,展现了高尚品质,激励着人们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①中国好人身上闪现着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和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他们以行动书写大爱,以坚守诠释担当,以善行温暖人心,释放了值得所有人学习和践行的榜样力量,可以激励着更多人靠近光、成为光、发散光。
②中国好人平凡而感人的故事,在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弘扬新风尚,有力激发向上向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奋进力量,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第三单元 第八课 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美德,坚定文化自信。2.道德修养:感受中华传统美德对个人修养的积极作用,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
3.健全人格:感受中华传统美德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积极影响,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4.责任意识: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理解并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传承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原因;
如何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学习导航
阅读P68-72,主体部分慢读,材料部分快读,找出并思考下列问题,在课本上标记问题要点。(3分钟)
道法
01
2004 年底,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一对中年夫妇走进青岛市红十字会,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灾民捐款五万元。当工作人员问其姓名时,他们留下了“微 尘”的化名。在青岛市红十字会的记录中,这对热心公益事业、化名“微尘” 的好心人,多次捐款且数额较大,却一直不愿透露真名。有人认为,“微尘”是 值得尊重的人,不为名、不图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那么人们就该尊重其选择。在青岛,“微尘”正在凝聚更多的爱心,越来越多的市民在捐款后也 留下“微尘”“小小微尘”“微粒”等名字。现在,“微尘”已经成为诠释爱心的精神符号和青岛公益事业的品牌。
微尘身上有哪些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从他的故事中你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有哪些?
2004 年底,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一对中年夫妇走进青岛市红十字会,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灾民捐款五万元。当工作人员问其姓名时,他们留下了“微 尘”的化名。在青岛市红十字会的记录中,这对热心公益事业、化名“微尘” 的好心人,多次捐款且数额较大,却一直不愿透露真名。有人认为,“微尘”是 值得尊重的人,不为名、不图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那么人们就该尊重其选择。在青岛,“微尘”正在凝聚更多的爱心,越来越多的市民在捐款后也 留下“微尘”“小小微尘”“微粒”等名字。现在,“微尘”已经成为诠释爱心的精神符号和青岛公益事业的品牌。
扶危济困
淡泊名利
无私奉献
助人为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有助于我们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平凡的善举,感悟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
【议题一】——品读经典故事 感受中华传统美德力量
【知识小结】(笔记)
在生活中,我们要大力弘扬和践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 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1.如何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议题二】——走进榜样人物 践传统美德之行
走进榜样人物1:于敏-潜心研究 攻克困难
1961年,我国核物理学家于敏开始从原子核理论研究转入氢弹原理研究和核武器研制。当时,我国想要研究氢弹,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于敏和他的团队几乎是从零开始,依靠他们的勤奋和智慧进行理论探索。通过不懈努力,他们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中国独立发展的氢弹构型,世人称为“于敏构型”。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书写了中国人用最快速度独立研制出氢弹的奇迹。
从于敏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如何践行这种美德?
做自强不息的人。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当自立自强、刚健有为,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不断开辟人生的新天地。
在新时代,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践行自强不息的中华传统美德?
做自强不息的人,我们可以:
①树立远大志向,立下报国之志,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兴衰紧密联系。
②努力学习,学会自立自强,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磨炼意志。
③对自己负责,学会做事,身体力行,在做事中磨炼意志、锤炼品格。
④正视不足,积极行动……
历史上有哪些神话故事可以反应自强不息这种传统美德?为什么要弘扬?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动力。
【议题二】——走进榜样人物 践传统美德之行
走进榜样人物2:张桂梅-坚守初心 甘为人梯
材料一 张桂梅,她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边疆山区教育四十余载,克服重重困难,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办校10年来,身患重症的张桂梅,与学生同吃、同住,陪伴学生学习。她亲自走访了1527名学生的家庭,还把捐给她治病的钱、奖金和工资,共100多万元捐献出来修建乡村校舍。在张桂梅的不懈努力下,18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她就如“大山里的一盏灯”,点燃了山区女孩们的梦。不少人将她称为“燃灯校长”。
从张桂梅老师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如何践行这种美德?
做敬业乐群的人。对待学习和工作,我们要专心致志,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要乐于与他人交往,在集体中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
上述人物身上有哪些精神?谈谈他们的工作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
农民在田里忙碌
教师认真授课
消防队救灾
科技者在做研究
环卫工人打扫街道马路
他们身上具有艰苦耐劳、爱岗敬业、认真踏实、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用劳动阐释自己,敬业乐群,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敬业乐群,才能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议题二】——走进榜样人物 践传统美德之行
走进榜样人物3:顺其自然-乐善好施 助人为乐
2024年11月15日上午,浙江宁波市慈善总会收到109万元捐款,落款“其顺”。
从1999年起,“顺其自然”坚持每年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至今已达26次,累计金额高达1686万元。寄汇款凭证的挂号信,每次都用不存在的地址,“顺其自然”第一次捐款时,曾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好事不说,坏事不做,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乐于助人、扶危济困、不计名利。
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展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相关链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我国制定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推动慈善组织有序发展,慈善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我们应该如何践行“扶危济困”的这种传统美德?
做扶危济困的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助人者, 人恒助之。当他人身处困境时,我们应当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①扶危济困是“仁爱”精神和“恻隐”之心的表现。
②扶危济困是在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是“崇德向善”人文精神的表现。
③扶危济困是道德义务。当他人处于困境之中,我们有责任去提供帮助。
④扶危济困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增加社会公平和增强社会责任感。
⑤正是有了扶危济困的美德,我们的社会才是一个充满爱心与温情的文明社会。
⑥我国制定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推动慈善事业有序发展,彰显、弘扬扶危济困美德。
思考:为什么要扶危济困?
【议题二】——走进榜样人物 践传统美德之行
走进榜样人物4:郭朋岐-临危不惧 见义勇为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郭朋岐,于2023年6月9日,在送货途中救起一名落水老人。时隔三个月,2023年9月7日,郭朋岐再度挺身而出,奋不顾身跳入深水中救起一名落水老人。事后,落水老人的家人经过多方打听找到郭朋岐,拿出钱表示感谢却被他宛然谢绝。
从郭朋岐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如何践行这种美德?
做见义勇为的人。当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当他人遇到危难时,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帮助他人。
【议题二】——走进榜样人物 践传统美德之行
走进榜样人物5:习近平-孝敬父母、重视亲情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书架上,摆着这样一张照片:习近平拉着母亲的手,漫步在公园中,记录下陪伴母亲散步的温馨时刻。在一封给父亲习仲勋的信里,习近平深情写道,“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很多。”孝敬父母、重视亲情,习近平跟大家一样,有着深厚的家庭情结。
从习近平总书记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如何践行这种美德?
做孝老爱亲的人。我们应当孝敬老人,爱护亲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还要将爱的情感和责任扩展到全社会。
知识小结
做法
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做自强不息的人
做敬业乐群的人
要专心致志,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做扶危济困的人
当他人身处困境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做见义勇为的人
做孝老爱亲的人
敢于挺身而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帮助他人
孝敬老人,爱护亲人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关键在于践行
自立自强、刚健有力,不断开辟人生的新天地
做法
做法
做法
做法
将爱的情感和责任扩展到全社会
乐于与他人交往,在集体中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我们要将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学习和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书写青春的华章,成为真正的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课堂小结
启思导行
中国人自古就有“道德文章”的说法。读中华经典,养浩然之气,对于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推荐二:《与妻书》
推荐理由:这是黄花
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
民给妻子的诀别信。这封
信将家庭幸福、夫妻恩爱
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
系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
妻子的深情和对祖国深沉
的爱。全文直抒胸臆,情
真意切,字字泣血,动人心魄。
推荐三:《清贫》
推荐理由:这是革命烈士方志敏被捕后在狱中所得的文章。“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篇文章虽然写于八十多年前,但今天读来仍然十分亲切感人。
思考:开展“读书漂流”活动,向同学推荐一本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好书,并说明你的推荐理由。
点拨:(1)《增广贤文》。
推荐一:《论语》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体现儒家价理道德思想的经典著作。“夫子风采,溢于格言。”读者可以通过经典,感受古圣先贤的道德智慧。
推荐四:《雷锋日记》
推荐理由:这是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留下的几百篇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充满着理性思考的日记的合集。文字虽然平实,却掩不住青春的激情,极富道德感染力。
你认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关键是什么?
(2)推荐理由:这书内容广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许多为人处
世的道理和道德准则,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积极作用。
(3)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关键在于践行。
1.在人们尽情享受高铁带来便利的背后,有无数默默团结奋斗的铁路人。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在寒风呼啸的冻土层上……只要是铁路能够延伸到的地方,那就是铁路人战斗的地方。这些铁路人( )
①自强不息,直面挑战 ②自信自立,青春飞扬
③敬业乐群,辛勤劳动 ④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B
课堂练习
2.2024年春节甘肃瓜州小县城,城镇人口仅五万,突然迎来了2.5万名因天气恶劣而滞留的旅客。酒店爆满后,体育馆,中学宿舍,餐饮店和培训机构,全城居民打开家门,有序接纳滞留在寒风中的游客们……瓜州民众的暖心举动启示我们要( )
①扶危济困,传承美德 ②承担责任,爱岗敬业
③无私奉献,助人为乐 ④主持正义,仗义疏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课堂练习
3.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语道:“百善孝为先”。下列名言不能体现“孝”的是( )
A.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B.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C.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D.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C
课堂练习
4.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地群众的援助之手体现的传统美德是( )
A.自强不息
B.敬业乐群
C.扶危济困
D.见义勇为
C
课堂练习
5.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做敬业乐群的人,我们应( )
①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②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
③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④努力工作,迁就他人
A.①② B.②④ C. ①④ D.②③
A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