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复习学案(含答案)-高一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复习学案(含答案)-高一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主干知识
重点填空:
1.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2.二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是: ,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的标志是: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标志
二战结束的标志是
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是 ,成立的国际组织是
背诵默写:
6.评价雅尔塔体系
(二)随堂练习
选择题:
1.1939年春天,设在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的馆长提交了年度报告。报告指出,1938—1939年是博物馆运作最好的一年,有超过45万的参观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思考如何应对未来战争,包括壕沟和防空洞的修建,应对毒气攻击的防御以及有效伪装的方法。这表明( )
A.绥靖政策已经丧失人心 B.帝国战争博物馆加大宣传力度
C.民众对战争的担忧加剧 D.全民社会动员取得明显的成效
2.苏军在这场战役中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士气大增。这场战役就像拥有魔力一般让苏联开始掌控局面,纳粹德国东部战线上的主动权自此也永远的失去了。“这场战役”的结果是( )
A.英美开始对苏联等国家进行援助 B.致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生转折 D.突出了东方主战场特有的战略地位
3.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签字仪式在旧金山举行。美国作为东道主最后一个签字,中国成为第一个签字的国家、然后是苏联、英国和法国,其他国家在此之后按国名的英文字母顺序分别签字。由此可见( )
A.雅尔塔体系基本形成 B.美国操纵联合国成为其全球扩张的工具
C.国际政治秩序不平等 D.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
4.有学者认为,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无论是亚非拉国家还是欧洲国家,还是被占领区人民还是非占领区人民,都高举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旗帜。该学者旨在强调,反法西斯战争
A.是世界规模的民族解放战争 B.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
C.推动了和平民主思潮的发展 D.孕育了民族自决原则
5.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传统观点多从经济和国际政治等角度进行研究,后来有研究者从历史传统、文化渊源等角度去阐释。据此可知,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原因的认识( )
A.传统观点比较正确合理 B.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D.凝聚了世界各国历史学者的智慧
6.如表为《世界主要国家工业生产和相对战争潜力表》(世界工业生产总量=100%,相对战争潜力世界=100%)。据此可推知( )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苏联
1929年工业生产总量 43.3 9.4 6.6 11 5
1938年工业生产总量 28.7 9.2 4.5 13.2 17.6
相对战争潜力(1937年) 41.7 10.2 4.2 14.4 14.0
A.苏联已成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B.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滑
C.德国发动战争实力不断上升 D.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必将胜利
7.雅尔塔会议上,美苏有如下协定:“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的一切岛屿均须归还苏俄;维护苏俄在大连商港的优先权益,并使该港国际化;同时恢复旅顺港口俄国海军基地的租借权;中苏设立公司共同经营合办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并保障苏俄的优先利益”。由此可知,雅尔塔体系( )
A.导致中国被列强共同宰割 B.有效维护世界和平
C.奉行“大国一致”的原则 D.带有强权政治色彩
8.在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后不久,26个在社会制度和参加战争的目的上不尽相同的国家共同签署了一份文件,于是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实现了世界现代史上空前的国际大联合。这份文件的名称是( )
A.联合国宪章 B.波茨坦公告 C.联合国家宣言 D.开罗宣言
9.关于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会议主要由英法美三国控制 B.都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
C.都尊重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D.都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10.下表为1945—2020年联合国的发展概况。下表内容可用于佐证( )
阶段 时间 概况
第一阶段 1945年至1990年 本应成为战后世界“主角”的联合国,却成为冷战的“配角”,联合国的作用被弱化和边缘化
第二阶段 1990年至2010年 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数量不断增加。尽管联合国的作用上升,但其权威却不断受到挑战
第三阶段 2010年至2020年 联合国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同样突出,联合国改革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A.合作共赢成为了时代的潮流 B.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
C.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 D.第三世界国家的异军突起
11.下表列出了世界近代以来的部分国际条约。这些条约集中体现了( )
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
1815年 《维也纳条约》 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
1920年 《国际联盟盟约》 宗旨包括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和平与安全
1928年 《非战公约》 强调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1945年 《联合国宪章》 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
A.国家间平等交往准则 B.国际安全保障体系充分建立
C.国际秩序的逐步完善 D.倡导和平协商解决国际争端
12.“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此规定出自( )
A.《国际联盟盟约》 B.《联合国家宣言》 C.《联合国宪章》 D.《九国公约》
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整个欧洲遭受了几乎是致命的打击。随着又一代年轻人被战火吞噬,欧洲各国的基本国力几乎也在这场战争中消耗殆尽,从而导致了欧洲的整体衰落。不仅如此,欧洲还被苏联和美国划分为东西两大势力范围,造成了它在地理上、政治制度上、经济模式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一分为二,形成了欧洲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主义思想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奋起“对西方造反”……这不仅是20世纪最伟大的革命性变化,是人类历史的极其巨大的进步,也是对旧欧洲的又一个致命打击。
因此,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在19世纪建立起来的世界霸权地位一去不复返了。
材料二 16世纪以后,形成了两种类型的文化帝国主义。第一种是官方性质的,旨在殖民帝国时代增加和维持帝国的权威。20世纪后半期,随着非殖民化浪潮兴起,第二种类型的非官方文化帝国主义也应运而生。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经营活动和通讯行业的发达,发挥了塑造人之价值观、情趣态度的作用,如无所不在的广告宣传。
面对这样的侵袭,尼加拉瓜人提供了一个取代弥漫第三世界的文化帝国主义的做法。去年(1979年)的一次文化活动浪潮,尼加拉瓜人用艺术的方式在绘画、舞蹈、歌唱、写作和工艺创造中表达自己。“人们正爆发出一股干劲和热情,”一位民歌手说。政府也在努力拯救尼加拉瓜的文化传统,尼加拉瓜文化部长卡德纳尔说:“文化必须交到人民手中,他们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消费者。”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简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世界霸权地位“一去不复返了”的背景。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非官方文化帝国主义”产生的原因及第三世界的应对之道。
23级春学段历史期末复习备考学案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随堂练习答案及解析
(一)主干知识
重点填空: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4.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5.雅尔塔体系;联合国
背诵默写:
①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②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二)随堂练习
选择题:
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38—1939年的英国。根据材料“1938—1939年是博物馆运作最好的一年,有超过45万的参观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思考如何应对未来战争,包括壕沟和防空洞的修建,应对毒气攻击的防御以及有效伪装的方法。”及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民众参加战争博物馆人数众多,了解关于应对战争威胁的一些措施,这体现出民众对即将爆发的战争的担忧,C项正确;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绥靖政策已经丧失人心”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博物馆加大宣传力度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与全民社会动员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二战时期的苏联。根据材料“苏军在这场战役中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士气大增。这场战役就像拥有魔力一般让苏联开始掌控局面,纳粹德国东部战线上的主动权自此也永远的失去了。”及所学可知,1942年7月,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斯大林格勒,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由此开始。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C项正确;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立即宣布援助苏联,排除A项;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致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排除B项;东方主战场反映的是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贡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D【解析】联合国制宪会议上中国之所以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签字,是因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D项;雅尔塔体系指的是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所确立的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和秩序,所以不是联合国制宪会议上形成的雅尔塔体系,排除A项;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成立,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美国作为东道主最后一个签字,中国成为第一个签字的国家、然后是苏联、英国和法国,其他国家在此之后按国名的英文字母顺序分别签字”无法体现国际政治秩序不平等,排除C项。
4.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根据材料“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无论是亚非拉国家还是欧洲国家,还是被占领区人民还是非占领区人民,都高举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旗帜。”可知,作者旨在强调反法西斯战争是高举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旗帜的民族解放战争,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反法西斯战争与和平民主思潮发展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法美等国就大力宣传民族自决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5.B【详解】根据材料“统观点多从经济和国际政治等角度进行研究,后来有研究者从历史传统、文化渊源等角度去阐释”可知,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展,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原因的认识趋于全面,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比较传统观点与后来有研究者观点的合理性,排除A项;后来有研究者从多角度阐释,并非缺少文化多样性的意识,排除C项;D项表述太绝对,且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故选B项。
6.D【详解】通过观察《世界主要国家工业生产和相对战争潜力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前夕,美苏英法等二战时期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国家,在工业生产和相对战争潜力等方面,占据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远远强于德国,由此可推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具有取得最终胜利的物质基础,D项正确;苏联已成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并非材料要论证的主要问题,排除A项;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滑,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德国战争潜力上升是材料反映的部分现象,并非由材料推理出的结论,排除C项。
7.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45年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雅尔塔协定》对协调同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行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也损害了中国的利益。苏联、美国、英国等国无视弱国、小国的利益,以牺牲中国主权为代价,敦促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反映出大国处理国际关系是以维护大国利益为出发点的,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D项正确;华盛顿体系使中国陷入被列强共同宰割的局面,排除A项;20世纪后半期的雅尔塔体系,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和平与发展的问题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联合国奉行“大国一致”的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
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面对德、意、日轴心国法西斯的疯狂进攻,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步地走向联合。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它的成立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C项正确;《联合国宪章》是联合国的基本大法,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波茨坦公告》主要是敦促日本投降,排除B项;《开罗宣言》主要是针对日本法西斯的问题签署的协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世界)。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后形成了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会议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都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D项正确;根据所学,巴黎和会上英法美是主要操纵国,雅尔塔会议上美苏是操纵国,排除A项;联合国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排除B项;巴黎和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给了日本,雅尔塔会议上英美承认外蒙独立,都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
10.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2020年(联合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2020年联合国的发展与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集团化等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有密切关系,B项正确;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了时代的潮流表述错误,排除A项;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材料没有讲述,排除C项;材料讲述1945—2020年联合国的发展与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集团化等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有密切关系,第三世界国家异军突起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1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世界近代(西方)。由材料信息及设问集中反映可知,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到《联合国宪章》, 这些条约都明确倡导或体现了通过对话、协商等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这一共同点贯穿了这些条约的始终,是它们共同体现的历史趋势。故D项正确。“国家间平等交往准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正确,但并不是所有条约都直接涉及国家间平等交往准则,因此不够全面,排除A项国际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不符合材料史实,排除B项;上述国际条约都与国际秩序的建立和调整有关,但是并不是逐渐走向“完善”,而且无法集中体现材料中罗列的部分条约内容 ,排除C项。故选D项。
1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45年的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联合国宪章》规定:安全理事会的决议需要九个理事国投票表决才能生效,这体现了“大国一致”原则,C项正确;《国际联盟盟约》于1919年4月28日在巴黎和会上通过,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确定了国际联盟的组织机构、职能、原则和会员国的义务,排除A项;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此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正式形成,排除B项;美、英、法、意、日、葡、比、荷和中国北洋政府于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实质上为美帝国主义用“机会均等”的名义压倒对手,进而独占中国准备了条件,排除D项。故选C项。
非选择题:
13.(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力的下降,欧洲国际地位整体衰落,影响力削弱。政治方面,随着冷战格局的演变,欧洲事实上被分裂,不同国家政治制度差异明显;经济方面,需要来自美国的援助、经历了长时间的恢复才重新发展;军事方面,成为“北约”与“华约”对峙的核心地区,战争威胁挥之不去;殖民主义方面,由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2)原因:反殖民地化斗争的深入使得原宗主国被迫转为非官方性质的文化渗透;跨国公司的发展成为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载体;通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文化的传播。
应对:正视西方外来文化;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发挥民众在文化中的主体作用;政府积极努力维护文化传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