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复习学案(含答案)-高一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复习学案(含答案)-高一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一)主干知识
重点填空: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以 为基础、以强化 为核心的调整,谋求 的生存发展。
世纪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涨”现象,表现为
停滞, 严重。各国在此实行调整,适当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 、 、 、等国际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领域的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和 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 的人口所占吧比重增加。另一个重要变化是所谓 的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变化,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 和 ,缓解了社会矛盾,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 ,没能触动造成不平等和贫困的
所有制。
背诵默写:
6.二战后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特点及其影响?
(二)随堂练习
选择题:
1.二战后,基于对经济大危机和二战历史的反思,以及在社会主义的冲击和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新变化”是( )
A.放弃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B.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C.“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D.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2.1950—1970年,大多数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持续的经济高增长率使经济定期波动的特点大为改观;西欧出观的两次经济衰退程度很轻,之后又形成了更高的增长率。这主要得益于( )
A.自由放任的政策 B.福利国家规模缩小
C.国家的宏观调控 D.社会结构多层次化
3.下表是美国1960—1993年间科技研发经费来源结构的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
年份 1960 1970 1976 1980 1985 1990 1993
政府 64.6 56.9 51.0 47.1 45.8 40.6 36.3
企业 33.3 40.0 45.4 49.4 50.9 55.0 58.9
大学 1.1 1.8 2.1 2.1 2.1 2.9 3.1
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 B.利用国际经济组织掠夺全球
C.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增强 D.大学成为科技研发主要力量
4.(漫长的20世纪》第四章“市场和计划的辩证关系”中,提到了“经济自由”和经济调节”两个阶段反复轮回的“惊人的规律性”。图5为据此绘制的资本主义展示意图,这种“反复轮回”表明( )
图5
A.自由主义始终占主导 B.政府逐步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C.经济政策应适时调整 D.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5.有学者认为,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浪潮有三次:1929年到1980年代的国有化浪潮;1979年到2008年的私有化浪潮;2008年后各国出现国有化的小阳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经济国有化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主流 B.“滞胀”导致再度出现国有化趋势
C.国有化和私有化都是经济调控手段 D.自由主义理论推动国有化浪潮发展
6.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支柱的国际金融体系。在同一会议上,与会各国代表提议建立国际贸易组织并使其成为二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贸易支柱。这说明当时( )
A.“滞胀”现象受到关注 B.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C.“冷战”政策不得人心 D.国际协调受到重视
7.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动,下面国际组织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 )
A.市场经济被普遍认可 B.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和制度化
C.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D.世界经济发展走向平等互惠
8.“蓝领”是对冶炼、纺织、电气等传统产业部门工人的统称。1973~1985年,美国“蓝领”的人数减少了500万,而银行出纳员、饭店旅馆服务员、公共娱乐及卫生保健员的人数却在不断增加。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
A.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 B.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
C.社会运动浪潮的冲击 D.经济“滞胀”现象的持续
9.《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1979年到1997年之间,(发达国家)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38%,但是一个中等收入之家的收入只增加了9%。最上层的1%家庭的收入在1979年是中等收入家庭的10倍,1997年达到23倍。”这主要说明发达国家( )
A.经济发展水平获得快速提升 B.分配格局中存在不合理因素
C.中等收入家庭生活水平下降 D.强化国家干预取得显著成效
10.图3所示研究梳理出的发展主线,最合理的研究主题是( )
A.西方福利制度演变 B.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C.雅尔塔体系的演变 D.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11.20世纪中期以来,发达国家陆续为“普通民众提供一块可以安生的基石”。1951—1986年间,英国有32年出现赤字,累计上千亿英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应是( )
A.废除社会保障制度 B.在效率和公平间寻找平衡
C.加大政府财政支出 D.扩大“中间阶层”的人数
12.1963年8月,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追求平等与友爱的演讲;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1992年,美国“全国妇女协会”的成员举行争取权利平等的示威游行。这表明二战后美国( )
A.阶级矛盾尖锐 B.社会运动频发
C.贫富分化加剧 D.民权意识产生
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现有的国际治理体系是在二战之后,由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的优势地位建立起来的,所代表和反映的是少数发达国家的利益。面对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特别是金砖国家的强力发展,现有的国际经济调节机制难以发挥它的作用。如果在全球经济治理体制的实施中,少了全球经济第二位、货物贸易总额世界第一的中国,那是难以成立的。所以,调整现有的国际经济调节机制成为国际社会的需要。
——王连宫《全球经济治理制度的缺陷与制度重建》
(1)指出材料一中三张图片所代表的国际组织名称,并简要说明这些组织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2)据材料二,谈谈你对“调整现有的国际经济调节机制成为国际社会的需要”的理解。为完善全球治理机制,中国做出了哪些贡献?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随堂练习答案及解析
(一)主干知识
重点填空:
1. 市场经济;国家干预;资本主义。2.20;70;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减少。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4.农业;工业;服务业;中间阶层。5.手段;方法;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资料。
默写背诵:
6.特点:政府主导建立;福利种类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影响:(1)积极: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扩大了社会消费。(2)消极:加大了国家财政负担;降低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随堂练习
选择题:
1.【答案】B【解析】经济大危机下,自由放任政策没法挽救危机,再加上二战及之后社会主义的冲击和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加强了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故选B项;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没有放弃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排除A项;“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是政府缓和国内阶级矛盾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基于对经济大危机和二战历史的反思及对社会主义冲击和影响的反映,排除C项;资本主义国家只是调整过生产资料所有制,而没有改变过,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1950—1970年,欧美大多数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这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出现了题干所述现象,故选C项;自由放任政策在二战后被欧美国家放弃,而普遍采用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A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福利国家规模缩小是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经济危机和滞胀的背景下才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社会结构的多层次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企业的科技研发经费占比从1960年的33.3%增长到1993年的58.9%,说明市场在科技研发资金的分配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故选C项;政府的科技研发经费从1960年的64.6%逐渐降低到1993年的36.3%,说明政府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持续减少,这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相矛盾,排除A项;据材料“政府、企业、大学”可知,美国的科技研发经费并未给出关于国际经济组织掠夺全球的信息,排除B项;大学的科技研发经费从1960年的1.1%增加到1993年的3.1%,占比增加了,但是增幅较小,还远不及成为科技研发的主要力量,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经济自由与经济调节呈现反复轮回的特征,这体现出经济政策应当与国情相适应,即适时调整,故选C项;“始终”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政府不同时期对经济干预的程度不同,“减少”一词有误,排除B项;材料体现经济政策遵循国情而适时调整,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题干述及国企在20世纪有过三次进退浪潮,这些现象表明国企的私有化和国有化在不同时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对于国企的国有化和私有化两种现象,在题干中没有论及哪种是经济发展的主流,排除A项;在21世纪初,国企出现国有化浪潮,这种表述方式仅是题干的一部分内容,排除B项;对于国企的私有化和国有化,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具体而定,而不是哪种经济理论推动其变化,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协定》本身就是战时各盟国共同商讨的结果,再结合题干内容中“与会各国代表提议建立国际贸易组织”,可知在二战结束之际,国际之间的协调备受重视,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滞胀”现象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这也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这也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C项。
7.【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反映全球金融和贸易发展的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趋势,故选B项;三大国际组织确立于二十世纪中期,这一时期处于冷战时期,市场经济只能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认可,排除A项;三大组织的建立只能反映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被排除在外,排除C项;大国际组织是美国确立经济霸权的工具,不利于全球经济平等互惠的发展,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蓝领”主要面向的是第二产业,出纳员、服务员和保健员属主要面向的是第三产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繁荣,故选A项;材料只是描述了美国自身的发展情况,不具有全球性的特点,排除B项;服务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结果,社会运动主要针对的是种族问题、反战问题和女权主义问题,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有限,排除C项;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缓解“滞涨”危机对经济的冲击,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据材料“最上层的1%家庭的收入在1979年是中等收入家庭的10倍,1997年达到23倍”可知发达国家的分配格局并不合理,上层家庭收入增加过快,故选B项;据材料“中等收入之家的收入只增加了9%”可知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并没有快速提升,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中等收入家庭收入也有所增加,生活水平不会下降,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1979—1997年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由图示可知,这个研究主题是二战后逐步兴起的,60年代日渐完善,但受到1973年经济危机和之后经济滞胀的影响而陷入困境,80年代后逐步缩小规模,结合所学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史实可知,这是经济领域里的变化,特别是由“缩小规模”可知,研究主题应该是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故选A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在二战后期就已经出现,而不是战后逐渐兴起,且其发展是不断加快速度的,与“陷入困境”和“缩小规模”也不符合,排除B项;由图示可以看出,研究主题应该与经济相关,虽然雅尔塔体系是战后形成的,但是它并不属于经济领域,且并未缩小规模,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并不是战后才逐渐兴起的,且并未缩小规模,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社会福利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英美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找平衡,故选B项;“废除”说法错误,排除A项;国家财政出现赤字,不会加大政府财政支出,排除C项;“中间阶层”人数的增加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无关,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二战后黑人、学生、妇女为争取自身权益和反对战争发起了一系列的社会运动,表明二战后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各种社会矛盾突出,社会运动频发,故选B项;材料中美国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不属于阶级矛盾,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二战后美国各群体争取权益反对战争的运动频发,并不能反映美国贫富分化加剧,排除C项;根据所学民权意识在启蒙运动时期就已经产生,排除D项。
非选择题:
13.【答案】
(1)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作用:加强了国际协调,规范了经济秩序,全球经济治理日趋制度化、体系化;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2)理解:美国主导国际规则、国际制度及国际体系的建立,存在着不公平和不公正性;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规则和制度中的话语权以及规则制度的制定权较少。
中国贡献:积极参与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