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主干知识重点填空:赫鲁晓夫改革时间: ,重心在 领域;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__________,重心在______领域;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____________,前期重心在_____领域,后期重心在_____领域;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欧国家中最早进行改革的是____________,建立了____________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改革也导致了____________,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的国家分裂埋下隐患;东欧剧变时间____________;苏联解体时间____________;东欧剧变的实质: 的改变。背诵默写:苏联解体的原因(根本、直接、外部)随堂练习选择题:1.1958年6月,苏共中央委员会决定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和向机器拖拉机站、技术修理站支付实物报酬的制度。自1958年起,国家对集体农庄农产品的收购统一以采购方式来进行。由此可知,当时苏联的改革( )A.有效突破了苏联传统体制的束缚 B.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C.配合了工业领域的经济体制改革 D.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2.1950年到1953年,赫鲁晓夫三次在莫斯科附近试验种植玉米获得成功,他萌发了大量种植玉米的念头,20世纪60年代苏联推行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苏联能够推行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赫鲁晓夫想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 B.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C.赫鲁晓夫试验成功的刺激 D.苏联经济体制受到致命冲击3.如图可以用来佐证当时苏联( )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斯大林体制被人们抛弃经济失去了上升的空间4.下表是1939—1975年苏联社会群体变化情况(单位:%)。这一变化说明( )1939年 1959年 1975年工人 33.5 49.5 60.9社会雇员 16.7 18.8 22.0农民 45.3 31.71 17.1A.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 B.战后经济改革取得突破 C.社会结构出现多层次化 D.农业集体化的持续推进5.下表是1966-1970年苏联经济发展统计表。这反映出苏联( )年度 实行新体 制企业数 占全部工业 企业的% 占工业总产值的% 国民收入 年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 年增长率% 农业总产值 年增长率%1966 704 1.5 12 7.7 8.4 4.21967 7248 15 371968 26850 54 721969 36049 72 841970 41014 83 93A.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B.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收效明显C.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D.改革集中于工业生产的领域6.1975年,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美国的57.5%,军费开支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4.3%、苏联的洲际导弹和自由艇发射的导弹从1963年分别约占美国的23.6%和44.6%到1975年在数量上超过美国。这说明( )A.军备竞赛威胁世界和平 B.美国的综合国力逐渐衰弱C.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畸形 D.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占主导7.下表是苏联“八五”至“十五”时期各项经济年平均增长数据。据此可知,此时的苏联( )苏联“八五”至“十五”时期各项经济年平均增长率数据表 “新经济”形态成效显著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明显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8.苏联流传着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最后,戈尔巴乔夫决定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戈尔巴乔夫“把火车拆了”主要是指( )A.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B.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C.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D.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9.1991年7月初,戈尔巴乔夫带着旨在推动私有化、放弃国家干预、迅速向市场过渡的“哈佛计划”会晤了西方七国首脑,希望西方国家每年向苏联提供300亿美元的无偿经济援助,帮助苏联继续经济改革,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表示,在苏联经济改革成果未明朗之前,拒绝给予其大规模的财政援助。由此可以得出苏联( )A.改革仅限经济体制改革 B.作为主权国家名存实亡C.将终止私有化改革进程 D.改革出现重大战略失误10.1982年,波兰政府在苏联的压力下取缔了国内最大的反对派组织——团结工会后,美国总统里根迅速宣布对波兰实行经济制裁,并秘密向团结工会提供了100万美元的活动经费,1984年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89年团结工会赢得波兰议会大选。材料表明东欧剧变A.是西方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结果 B.根源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是东欧国家争取独立自主的产物 D.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必然结果11.如表为1971年至1980年南斯拉夫的人均GDP增速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国家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南斯拉夫 8.29 1.06 1.88 13.84 —0.50 4.32 7.58 8.08 3.95 1.42(以2010年美元不变价格计算,单位:%)A.社会主义改革一度取得成效 B.冷战导致经济持续下滑C.经济发展冲破苏联模式 D.经济衰退引发国家解体12.20世纪80年代,匈牙利领导人卡达尔表示:“民主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本质。它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希望在不改变基本社会结构的前提下,加强匈牙利民主的各个方面。”这表明卡达尔认识到要( )A.改革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 B.巩固计划经济体制 C.推动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 D.实现国家独立自主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安启年)苏共亡党的原因在于它未能成功的进行改革,这是全部问题的关键。赫鲁晓夫最先发动改革,但他为人鲁莽,改革过于随意,准备不足,不讲策略,很快失败。勃列日涅夫反对改革,因循守旧,失去了改革斯大林模式、创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机遇,使各种问题不断积累,日益严重。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执行了错误的方针,导致国家解体,共产党下台。历史地看,苏联共产党要么反对改革,要么沿着错误的方向改革。——吴恩远等、陈叶军采访整理《苏联解体的历史反思》材料三 “美国曾在苏联周围建立了60多个电台,用苏联各民族语言全天候对苏广播……苏联那些多年来在西方‘声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亲西方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认为,美国和西方国家的‘道德和政治’高于苏联。苏联领导人所有的外交活动,都被解释成‘极权主义’的苏联同‘自由的’西方的对抗。”——程恩富、丁军《苏联剧变主要原因的系统分析》对比材料一中图片1和图片2,你发现有什么明显不同?(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并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应从苏联历史发展中吸取的教训?试卷第1页,共3页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随堂练习答案及解析(一)主干知识重点填空:1.1953-1964,农业;1964-1982,工业;1985-1991,前期经济、后期政治;2.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3.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地方主义抬头;4.1989-1992;1991社会制度背诵默写:6.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苏联模式的弊端)直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外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二)随堂练习选择题:D【详解】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苏联改革取消集体农庄对国家的义务交售制,采用支付实物报酬的制度,对集体农庄农产品改用采购方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只是对苏联传统体制的修补,没有突破苏联传统体制的束缚,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重工业的发展战略,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农业改革与工业领域改革的关系,排除C项。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苏联)。苏联能够推行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说明从中央到地方执行力强,这得益于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项正确;赫鲁晓夫想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是能大规模推行主要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作用,排除A项;试验成功不是能够大规模推行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苏联经济体制受到致命冲击,排除D项。3.B【详解】根据题干所示:斯大林模式阻碍了苏联经济增长,改革迫在眉睫,结合图片时间“1953年”可知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B项正确;苏联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未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史实错误,排除A项;“斯大林体制被人们抛弃”与材料主旨不符,且说法错误,排除C项;斯大林模式阻碍了苏联经济增长,不能说明“经济失去了上升的空间”,排除D项;4.A【详解】由材料可知,二战后与二战前相比,苏联工人和社会雇员的比例上升,而农民的比例下降,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苏联工业化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A项正确;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并未取得突破,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苏联社会群体占比的变化,无法说明其社会结构出现多层次化,排除C项;材料与农业集体化的推进无关,排除D项。5.B【详解】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通过实行新经济体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因此材料说明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收效明显,B项正确。勃烈日涅夫改革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说明并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苏联经济发展相关情况,并未涉及产业比重,无法说明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不能得出“改革集中于工业生产的领域”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6.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在军事上不断加大投入,致使国内经济发展畸形,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畸形,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苏联在洲际导弹和自由艇发射导弹的数量上超过美国,不代表美国的综合国力逐渐衰弱,排除B项;此时苏联在争霸中占据优势,但不能说明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占主导,排除D项。7.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八五”至“十五”时期,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社会劳动生产率几项数据的增长率都呈逐渐下降趋势,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他的改革也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材料数据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经济发展的造成的弊端更加明显,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苏联“八五”至“十五”时期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社会劳动生产率几项数据的增长率都呈逐渐下降趋势,与“成效显著”不符,排除A项;材料表明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社会劳动生产率几项数据的增长率都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表明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社会劳动生产率几项数据的增长率都呈逐渐下降趋势,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但尚未进入停滞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8.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把火车拆了”主要是指其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从而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举措,排除A项;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举措,排除B项;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举措,排除D项。故选C项。9.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戈尔巴乔夫旨在推动私有化、放弃国家干预、迅速向市场过渡,体现了其改革出现重大战略失误,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D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涉及政治和经济领域,排除A项;此时苏联还未解体,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旨在推动私有化改革,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10.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欧剧变中波兰政府的倒台背后是西方势力的和平演变,包括美国的经济制裁与秘密资助,诺贝尔和平奖的授予等非暴力的经济文化措施。故选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东欧剧变并不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争取独立自主斗争的结果,美苏冷战也不必然会引发东欧剧变,美苏冷战的根源是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排除CD。11.A【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1971年至1980年南斯拉夫的人均GDP增速不同程度的获得增长,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南斯拉夫沿用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带来一系列弊端,南斯拉夫改革在经济上表现为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将中央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扩大地方自主权;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清除个人崇拜,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A项正确;材料中南斯拉夫的人均GDP有所发展,且材料未涉及美苏冷战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对苏联模式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南斯拉夫的人均GDP衰退状况,整体上升,无法得出经济衰退引发国家解体,排除D项。故选A项。12.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匈牙利领导人卡达尔表示,在不改变基本社会结构的前提下,加强民主建设,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进行改革,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政治方面,没有提到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匈牙利本身就是独立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非选择题:13.(1)不同:图片1苏联是一个主权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图片2苏联解体为15个独立国家(独立国家联合体)。(2)苏联解体的原因:①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积重难返;②(现实)直接动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误;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注意: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国情进行改革;坚定不移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自我调整和完善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