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复习学案(含答案)-高一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复习学案(含答案)-高一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一)主干知识
重点填空:
1.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是: 的产生; 的形成; 的出现。
2.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 领域,建立 制度。
3.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 。
4.种姓制度的特点是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职业 、法律地位 。
5.城邦的典型特征是 , 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背诵默写:
6.早期人类文明出现在哪些地方?结合课本第3页图分析古代文明区域在地理位置上有何特点?又可分为那些类型?
(二)随堂练习
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据此可知,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根源是(  )
A.剩余产品的出现 B.文字的发明
C.社会分工的形成 D.生产力发展
2.有学者认为:不同地区各自“发明”了农业;考古证据也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该学者意在说明(  )
A.非洲湖区孕育了最初文明 B.世界文明呈多元一体的特征
C.人类早期文明具有独立性 D.早期技术传播存在地理障碍
3.在某校一节历史课上,有位老师讲到了古代西亚的楔形文字,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金字塔、莎草纸,古代印度文明的种姓制度、佛教,古代希腊的城邦民主政治、神话。由此可知,人类早期文明( )
A.体现明显的多元特征 B.呈现同源一体的特点
C.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 D.全部发源于大河流域
4.世界古代文明多元发展,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成就。下列关于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②古印度的主要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是莎草纸
③古埃及人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
④古希腊苏格拉底等人奠定了西方的哲学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1959年,美国学者萨缪尔·克莱默在其畅销书中列举了某一古代文明的39个“世界之最”,包括:最早的学校、最早的“立法者”、最早的“农书”、最早的伊甸园、最早的文字肖像等。这一古代文明是(  )
A.古代西亚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
6.公元前161年左右出土的一篇巴比伦楔形文字星象日志记载道:公民(pu-li-te-e)按照希腊式样举行了游行(pu-up-pe-e)和祭礼。当中的pu-li-te-e和pu-up-pe-e分别是直接借用希腊语名词。 这说明( )
A.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 B.古代文明的交流与拓展
C.巴比伦已推行城邦民主制 D.宗教占据社会主导地位
7.公元前3500年左右,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进入文明时代。大约在公元前3千纪至前2千纪,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也进入了文明时代。这些地区迈向文明的前提是(  )
A.农业和畜牧的产生 B.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
C.国家和文字的出现 D.大河流域的优越环境
8.在古代埃及,尼罗河每年的泛滥都会淹没一些土地,但也会新增加一些土地。人们必须运用数学知识来测量这些土地的面积,以确定当年的赋税。测量土地就需要用到几何学,因此古埃及成为几何学的发明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B.农耕经济具有明显的脆弱性
C.农业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D.埃及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发展
9.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造就的肥沃土壤发展了农业,观察尼罗河水定期泛滥的规律,制定了太阳历。古希腊人因为粮食种植业的欠发达而高度依赖商贸活动,并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创建新的城邦。这说明(  )
A.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B.商业经济具有明显的扩张性
C.地理环境影响世界文明发展 D.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10.时空不同,文化各异。下图中,地域、文化成就及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崇尚理性和思辨
B.②——《吉尔伽美什》——继承古希腊文化
C.③——《伊戈尔远征记》——反映斯拉夫民族历史
D.④——《摩河婆罗多》——遵循种姓等级制度
11.古代雅典的官职津贴来自于城邦的库藏,但很多情况下,雅典的库藏不足以支付这种津贴。于是政治领袖们为了保证津贴,常常凭借民众法庭之力没收私财以充公,故没收富室财产的法案时有提出。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雅典(  )
A.法律服从全体民众意愿 B.经济基础难以支撑民主政体
C.公民的参政热情并不高 D.直接民主存在非理性的漏洞
12.图2是三个地区的古文字图示。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特征 B.三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C.三地文字发展体现同宗同源的特点 D.古代亚非文明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20世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称作“轴心时代”。这一时期的中国、印度和希腊……深刻影响了此后整个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三 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前,罗马的法律只针对罗马公民而言,居住在罗马城的外邦人不享受法律所提供的保护,此为公民法。随着接二连三的争霸与扩张战争的进行,罗马的统治疆域扩大,殖民城市的增多,臣民数量的递增,军团与当地民众的矛盾凸显,公民法已然不适用,因而逐渐形成了能够适用于罗马统治疆域内一切臣民的法律——万民法。
——肖丽《罗马海外殖民城市的建设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与标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处于“轴心时代”的东西方文明对外扩展的方式,并说明此时东西方没有建立直接联系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是如何对庞大帝国进行治理的?你如何理解文明扩张与世界帝国之间的关系?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随堂练习答案及解析
(一)主干知识
重点填空:
阶级;国家;文字 2.两河;君主专制 3.《汉谟拉比法典》 4.世袭;不平等 5.小国寡民;公民。
背诵默写:
6.西亚两河文明、北非埃及文明、南亚印度文明、东亚中国文明、欧洲古希腊文明。
特点:大多邻近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基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文明之间相对孤立、区域分散,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类型:海洋文明、大河文明(农耕文明)
(二)随堂练习
选择题:
1.【答案】D【解析】据材料“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结合唯物史观可知,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故选D项;据材料“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可知,剩余产品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并非根源,排除A项;据材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可知,文字的发明是进入阶级社会后产生,不是推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根源,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分工,排除C项。
2.【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不同地区各自发明了农业,西亚、东非独立的发明了炼铁,这明人类早期文明具有独立性,故选C项;西亚地区孕育了最初的文明项,排除A项;材料所述史实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元性,但未表现出相互交流融为一个文明主体的趋向,未体现“一体”特征,排除B项;各地独立的发明农业和技术并非是技术传播障碍导致的,而是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楔形文字是古代西亚文明的成果,象形文字、金字塔、莎草纸是古代埃及文明的代表,种姓制度、佛教是古代印度文明的特征,城邦民主政治、神话是古代希腊文明的独特成果,古代不同文明的多样特征和丰富成果体现文明的多元性,A项正确;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同源一体”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同文明的各自特征,而非相互交流影响,排除C项;古希腊文明是海洋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C【解析】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它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故①正确;尼罗河的特产纸莎草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故②错误;古印度人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 ,故③错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后世称为“三大哲人”,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他用对话形式提出的哲学思想由其学生记录下来,流传后世。柏拉图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奠定了西方的哲学基础,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5.【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早的学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巴比伦时期,当时的学校被称为“泥板书馆”,因为大多数的知识都是记录在泥板上的;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在西亚流行数千年;最早的伊甸园指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等等,因此这一古代文明是古代西亚,故选A项;古代埃及文明成就主要有象形文字、莎草纸、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太阳历、医学与建筑技术等,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B项;古代印度文明成就主要有社会等级制度、文学与艺术、宗教与建筑艺术等,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C项;古代希腊文明成就主要有政治制度、文学与戏剧、历史学、雕刻、绘画、哲学、科学与体育等,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61年(世界)。根据材料“公民(pu-li-te-e)按照希腊式样举行了游行(pu-up-pe-e)和祭礼。当中的pu-li-te-e和pu-up-pe-e分别是直接借用希腊语名词。”可知,在古巴比伦的游行和祭祀、语言、姓名等方面出现了希腊化的色彩,这说明古巴比伦王国和古希腊之间存在着文明的交流与拓展,B项正确;材料并未阐明希腊文明对于西方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巴比伦实行城邦民主制,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宗教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A【解析】据所学,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社会分工日益复杂,最终迈向文明时代,故选A项;据所学,君主专制制度形成于封建社会,与材料中的早期文明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国家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而非前提,排除C项;据材料“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可知,文明也可以是海洋文明,并非只有大河文明,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据材料“人们必须运用数学知识来测量这些土地的面积,以确定当年的赋税”,可知尼罗河泛滥所带来的农业生产成为埃及数学、几何学产生的社会基础,这说明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故选A项;尼罗河的泛滥能为农业生产带来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水源,数学和几何学的产生客观上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体现了农耕经济具有明显的再生性,排除B项;农业只是农耕文明发展的基础,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外来文明成果对埃及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而且材料中的数学、几何学都是埃及本土文明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发展了农业和立法,古希腊人因为岛内少平原多优良港湾而商贸活动发达,说明地理环境影响了世界文明发展,故选C项;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但希腊农业欠发达因而发展工商业,形成了希腊地区独特的文明类型,因此A项只能概括古埃及文明的发展,排除A项;B项只能概括古希腊文明,且希腊对外殖民扩张是为缓解希腊本土人口压力而进行的,排除B项;受地理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世界文明具有明显的多元特征,一体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④为古印度,史诗《摩河婆罗多》集中反映了古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印度出现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故选D项;①为古埃及,古希腊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古希腊哲学崇尚理性和思辨,排除A项;②为古代西亚,《吉尔伽美什》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没有继承古希腊文化,排除B项;③为阿拉伯,创作于12世纪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排除C项。
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材料表明古代雅典为了应对财政困难,经常以法律判决的形式没收富人财产,这反映了雅典的直接民主下,多数公民容易做出不理性的判决,故答案选D;材料中的判决服从多数雅典公民意愿,违背了少数富人民众的意愿,排除A;雅典奴隶制工商业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经济基础,排除B;雅典发放官职津贴以致出现财政困难,这反映了公民参政热情很高,排除C。
12.【答案】A【解析】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古代埃及的文字和商代甲骨文都属于象形文字,这体现了文明发展的统一性特征,但三个地方的文明本身又是各具特色的,这体现出文明的多样性,所以上述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特征,故选A项;文字形成和发展的早期,三个文明之间尚未有直接的交流,更谈不上比较频繁的交流,排除B项;三个地区的文字是各自独立发明的,不具有同宗同源的特点,排除C项;题干所述只有关于亚非地区的文字,并未将之与其他地区作比较,不能据此得出古代亚非文明已走在了世界前列的结论,排除D项。
非选择题:
13.【答案】
(1)前提:农耕和畜牧业。
标志:文字的产生。
(2)扩展方式:战争、商贸活动。
原因: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
(3)治理:通过法律治理帝国
关系:文明的扩张促进了世界帝国的形成,世界帝国的形成进一步促进文明的扩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