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一)主干知识重点填空:1.中古时期欧洲的时间指的是 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2. 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授予土地者为 ;领取土地者为 ,其主要义务是 。一方面,国王或皇帝是 的最高统治者;另一方面, 作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 局面。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3.中古时期的 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 。整个西欧几乎全民信教;教会控制着西欧居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 的发展。4.王权加强,王国兴起,为西欧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拜占庭帝国都城 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 的桥梁;6世纪, 在位时期,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他在位期间编订的《 》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与它同时编纂的《 》《 》《 》,合称《 》。俄罗斯发端于 世纪的基辅罗斯, 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1547年, 正式加冕为沙皇,实行 制,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世纪,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背诵默写:6.城市自治对西欧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二)随堂练习选择题:1.11 世纪时,西欧各级封建主之间在固定权利义务的基础上,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且该关系一经缔结双方都不得随意解除。若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不履行其义务,就可能导致其关系破裂,酿成动乱。该制度( )A. 推动了契约精神萌芽 B. 蕴含稳定社会秩序的因素C. 创新了国家管理模式 D. 孕育民族国家形成的可能2.11世纪,英王威廉一世召开誓忠会,让所有等级的领主宣誓效忠。“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封君统辖封臣的原则不复存在。这表明( )A.英国封建王权统治得到加强 B.西欧社会实现了转型C.王权与教权的冲突越发激烈 D.封君封臣制度的衰落3.中世纪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履行着某些职责,例如维护与作理提坝、水利系统和树篱,防御火灾等:还需要成员提供劳役。例如以村民们轮流提供劳动的方式维护与整修道路,桥梁,据此可知,当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 )A.拥有一定的自治功能 B.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C.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 D.对王权构成一定威胁4.中世纪西欧的庄园主的土地大都分为领主自营地与农奴份地。领主自营地一般由领有份地的农奴出劳役耕种,一般每周出工三至四天。农奴的份地实际上是庄园主从公社农民手中夺取过来后又交给他们耕种的,份地收入归农奴自己。据此可推知,中世纪西欧庄园( )A.集体劳作与家庭经营并存 B.农业生产力水平低C.农奴具有经营权和身份自由 D.具有自给自足特点5.中世纪西欧封建庄园里的农奴要在管家的监视下劳动。自13、14世纪起,封建领主为追求更大利润将庄园的劳役地租折算成货币来征收,雇佣劳动逐渐取代劳役劳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价格革命的影响 B.人身依附关系松弛C.采邑制度的瓦解 D.商品经济有所发展6.中世纪后期,封建贵族的骑士仍占据着军事上的垄断地位。从14世纪初开始,国王们就力图摆脱这种封建军队,建立自己的军队。他们在城市和自由农民中间,甚至于从其他国家招募步兵。这一变化( )A.有利于君主国家的建立 B.是市民阶层斗争的完全胜利C.强调了主权国家的地位 D.标志着封建贵族统治的终结7.1494年,教皇主持签署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在世界的中间画了一条线,规定界线两边分别归葡萄牙和西班牙统治,包括尚未被发现的地区。16世纪初,法国国王高调宣称:“我很想看看《圣经》里哪一条规定了我不能分享这个世界。”法国国王的言论反映出当时欧洲( )A.教皇权威的逐渐丧失 B.宗教地位的下降C.多个中心的发展趋势 D.主权国家的形成8.12世纪时,在意大利的部分地区,拥有城市土地的贵族由于“建筑房屋的地面价值已经大大地提高”,他们认为将这些土地“卖给市民是有利的”,于是越来越多地迁往乡间,以摆脱收入锐减、经济拮据的窘境。这一现象( )A.源于当时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 B.折射出社会转型的趋势C.得益于市民政治地位快速提升 D.推动了西欧城市的产生9.中世纪后期在北意大利,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实际上成为独立的城邦,在国家一盘散沙、公共权力系统碎片化的大背景下,这些自治城市就成为“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治权力中心,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统一体”,“非统一”政治大格局中的“统一共同体”。这反映出当时( )A.骑士阶层由此崛起 B.北意大利封建经济发展C.商人控制自治城市 D.封建王权面临挑战10.《罗马法》规定,对无主物实行“先占制度(谁先发现谁占有)”,但同时又规定“委弃物的原物主须有抛弃该物的意思和事实,故如漂流物、遗失物、沉没物,其所有人并无委弃之意思,均不能适用先占”。由此判断罗马法( )A.法律规定存在形式主义 B.主旨在于鼓励人们开拓进取C.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D.倡导拾金不昧的精神和理念11.11世纪时的西欧,人们对于国王的认知是:国王虽然没有被教会授予神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教士;但是国王并不是纯粹的俗人,而是也一定程度上“分享”了教士的性质,国王甚至拥有用手触摸即可治愈疾病的能力。这样的一种认知( )A.巩固了教权的优势地位 B.带有一定人文主义色彩C.蕴含着王权加强的契机 D.推动王权与教权的结合12.伊凡四世登基之初,有人向他进献的书籍记载了奥斯曼帝国征服拜占庭的情况。书中说由于拜占庭贵族们的自私和对国家不忠,使得皇帝无法抵抗入侵;奥斯曼君主则按照功勋而非血统选拔官员和将领,并采取严厉的手段立威施政。伊凡四世执政措施中,集中体现上述内容的是( )A.创立中央行政部门 B.没收教会所有土地C.实行特辖领地制度 D.打开国门学习西方非选择题: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的西欧,贵族居住的城堡和高耸入云的教堂成为典型建筑。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据马克垚《欧洲封建经济形态研究》材料二 西欧封建社会是一种刚性体制。它的权力结构固定,权力的行使方式僵化而不易改变,由此各权力结构之间便出现了空隙,为新生产力因素提供了活动空间,便于体制外的异己力量滋生和成长,而后发展壮大成体制外的力量,并与体制内的权力中心发生冲突,最终导致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摘编自钱乘旦《中世纪西欧的几个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早期西欧的社会特征。(2)分析材料二,结合中世纪后期西欧出现的新变化,指出“体制外的异己力量”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随堂练习答案及解析(一)主干知识重点填空:1.5-15;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基督教会势力强大2.封君封臣制度;封君;封臣;服兵役;名义上;封建主;分裂割据;庄园;农奴3.基督教会;什一税;人性4.民族国家;10-115.君士坦丁堡;东西方;查士丁尼;《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罗马民法大全》;9;16;伊凡四世;特辖领地制;17背诵默写:6.①经济:有利于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②阶层: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壮大,形成早期资产阶级③政治:促使城市与王权结盟,有利于加强王权,促进国家统一④思想:促进理性、世俗的文化发展,推动大学兴起,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条件(二)随堂练习选择题:B 由“西欧各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关系……不得随意解除……不履行其义务,就可能导致其关系破裂,酿成动乱”可知,在封君封臣制度下,双方不得随意解除关系,各级封建主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这蕴含了稳定社会秩序的因素,B项正确。契约精神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萌芽”说法错误,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西欧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无法得出“创新了国家管理模式”的结论,C项错误。封君封臣制度下,各领主在其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容易出现分裂割据局面,不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D项错误。2.A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所有等级的领主宣誓效忠‘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封君统辖封臣的原则不复存在”可知,11世纪,英王让所有等级的封臣到场行誓忠礼,宣誓效忠国王,形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的原则,说明威廉一世具有一国之君与封建宗主的双重权威,任何人都须服从,这是中世纪后期英国王权得到加强的体现,A项正确;西欧社会实现了转型,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教权,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封君封臣制度开始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3.A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西欧的村庄共同体履行着某些职责,例如维护与修理堤坝,水利系统和树篱,防御火灾等,这些职责是村庄共同体自己履行的,不是由国家或者王权履行的,这说明当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拥有一定的自治功能,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村庄共同体的经济特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村庄共同体的生产方式,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王权,无法得知其对王权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4.A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世纪时期的西欧。根据材料“领主自营地一般由领有份地的农奴出劳役耕种”可知是领有份地的农奴在自营地上集体劳动;根据材料“份地收入归农奴自己”可知是农奴家庭经营,两段相结合可知是农奴既要参加集体劳动,又要自己进行家庭经营,集体劳作与家庭经营并存,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农奴所采用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无法得出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的结论,排除B项;农奴没有身份自由,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产品获得和对剩余劳动产品的处理方式,无法得出中世纪西欧庄园具有自给自足特点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5.D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向封建庄园渗透,封建领主改变了对农奴的剥削方式——由劳役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后又由劳役劳动改为雇佣劳动,农奴逐步获得人身自由,D项正确;题干中的时间为中世纪,新航路开辟和价格革命尚未发生,排除A项;农奴对封建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是这一变化带来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B项;“采邑制度的瓦解”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6.A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后期(欧洲)。材料反映了中世纪后期,国王们建立了自己的军队,摆脱封建世袭的骑士的压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有利于君主国家的建立,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王们的斗争,而不是市民阶层的斗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王们建立自己的军队,没有体现主权国家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无法说明封建贵族统治的终结,排除D项。故选A项。7.A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我很想看看《圣经》里哪一条规定了我不能分享这个世界”可知法国国王的言论实际上是想要打破西班牙和葡萄牙对世界的统治,冲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霸主地位,也冲击了教皇的规定,说明教皇权威的逐渐丧失,A项正确;教皇的地位受到冲击并不意味着宗教地位下降,排除B项;法国国王不同意教皇的规定,但并不能说明当时出现了多中心的发展趋势,排除C项;仅根据法国国王的言论无法体现主权国家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8.B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2世纪时(意大利)。根据材料并结合知识可知,意大利部分地区城市贵族因经济原因将土地变卖给市民阶层,而迁往农村,这推动了市民阶层在城市势力的扩张和商业的发展,利于促进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折射出社会转型的趋势,B项正确;市民阶层在城市势力的扩张和商业的发展促进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A项颠倒因果,排除A项;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市民阶层经济实力的增长,而非政治地位的提升,排除C项;10—11世纪,西欧各地众多城市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9.D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后期(意大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自治城市借助统一产生的力量优势,有条件将国王的、领主的或教会的外部权力阻挡在城墙之外,成为抵制王权肆意横行、无限扩张的一支有生力量,D项正确;骑士阶级由此崛起,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自治城市权,并不是封建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不足以体现出商人控制了自治城市,排除C项。故选D项。10.C11.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世纪时(西欧)。依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是王权加强的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王权也分享了教士的一些“能力”,有助于国王权威的巩固与加强,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教权的优势地位的削弱,排除A项;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文艺复兴运动发生在14--17世纪,排除B项;“推动王权与教权结合”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俄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有人认为奥斯曼君主按功勋而非血统选拔官员和将领,拜占庭贵族们自私和对国家不忠导致奥斯曼帝国征服拜占庭,结合所学知识,特辖领地制是俄国沙皇伊凡四世在位时,于1564年开始推行的一项打压大贵族,加强君权的措施,这与材料中的“贵族们的自私和对国家不忠”“按照功勋而非血统选拔官员和将领”相符,C项正确;材料没有创立中央行政部门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教会,排除B项;据材料“贵族们的自私和对国家不忠”“按照功勋而非血统选拔官员和将领”可知是找出伊凡四世执政措施中打击贵族的措施,“打开国门学习西方”与打击贵族、加强君权无太大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非选择题:13.(1)等级秩序;庄园自治;地方诸侯割据;教会势力强大;(2)新变化:自治城市;市民阶层壮大;王权加强。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发的成长;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兴起;有利于打破基督教会的束缚;有助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