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古时期的亚洲(一)主干知识重点填空:1.(时间) ,(人物) 创立伊斯兰教;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到(时间)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2. 年,奥斯曼人攻占 ,灭亡 ,到 ,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 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3.中古时期印度先后建立了笈多帝国和 ;笈多帝国时期,由 教演变而来的 教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4.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史称“ ”,经过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 国家;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 在 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 、 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5.16世纪末,日本 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派军队赴朝作战。明朝大将 、朝鲜大将 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背诵默写:6.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概括说明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二)随堂练习选择题:1.美国史学家戈登在《极简亚洲千年史》中写道:“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据此判断,构成当时东西文明交流桥梁的主体是( )A.学者和传教士 B.商人和旅行家 C.官员和殖民者 D.军队和探险家2.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国家负责把驿道路线绘成地图,设置里程碑、标志、路程、距离。驿站上还配有驿马、骡马和骆驼,以保证道路的畅通。材料所述状况( )A.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B.加速了阿拉伯对外扩张的步伐C.确保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D.便利了大规模商业活动的开展3.在享誉世界的《天方夜谭》中的"阿拉丁与神灯"故事,讲述了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人阿拉丁向中国公主求婚,皇帝要求的聘礼有:40个纯金盘子,40名白人婢女和40名黑人太监护卫。据此可知,《天方夜谭》( )A.可用于研究当时中国的社会面貌 B.反映了阿拉伯人对当时世界的认知C.不能作为文献史料用于史学研究 D.可作为东西方直接交流的重要证据4.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这反映出阿拉伯文化( )A.带有文化扩张的性质 B.引领当时世界文化潮流C.为文艺复兴提供条件 D.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5.13—16世纪,一个新的帝国在亚非欧交界处兴起。帝国内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但对基督教文明“并不一概采取排斥、敌视的态度”。他们还充当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这一帝国最有可能是( )A.阿拉伯帝国 B.德里苏丹国 C.俄罗斯帝国 D.奥斯曼帝国6.奥斯曼帝国崛起后,开始积极从事向欧洲的扩张。首当其冲的是:( )A.意大利地区 B.俄罗斯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7.有学者指出:“伊斯兰世界向地中海方向的扩张使欧洲人与印度洋的联系中断了几个世纪,只要他们统治地中海,欧洲人就休想在大洋上放一块船板。”该学者旨在强调伊斯兰世界的扩张导致( )A.印度洋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西欧新航路的开辟C.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断 D.欧洲商业受到严重阻碍8.下图为古代曾出现过的一些著名帝国示意图。这些帝国都( ) A.控制了东西方的贸易商路 B.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C.实现了与中国的直接联系 D.实行了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9.德里苏丹国的上层统治阶级都是来自印度以外的封建主。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成为这个国家的社会基础……侵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统治者既具有统治阶级和侵略者的特征,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一状况造成了( )A.德里苏丹国统一了整个印度 B.婆罗门教最终走向瓦解C.印度社会宗教状况错综复杂 D.印度教逐渐为主要宗教10.佛教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死后才能进入“极乐世界”。这一教义的创立反映出佛教( )A.反对奴隶制度 B.对印度种姓制度的不满C.追求政治平等 D.肯定婆罗门的特权地位11.陈冰在《作坊里的日本》一书中提到“中古时期,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为此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这次改革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B.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C.使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D.使日本走上了奴隶制社会的道路12.朝鲜历史悠久,其国名几经变化。“朝鲜”这个国号出现是在( )A.7世纪末 B.10世纪初 C.14世纪末 D.16世纪末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依然保持着它的繁荣。商业和手工业相当繁荣,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君士坦丁堡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拜占庭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公元6世纪,皇帝查士丁尼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剧了帝国的危机。拜占庭帝国仍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国王亲率大军和几百艘战舰,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经过鏖战,君士坦丁堡陷落。材料二 在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出现统治危机。日本统治阶级中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主张参照隋唐封建制,局部调整生产关系、进而实行全面的社会改革。公元646年(大化二年),孝德天皇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张玉祥等《论日本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1)概括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历史状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是如何应对统治危机的?对日本造成了怎样的影响?(3)这两则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随堂练习答案及解析主干知识:重点填空:1.7世纪初;穆罕默德;8世纪中期;2.1453;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16世纪后期;西亚和北非;3.德里苏丹国;婆罗门;印度;4.大化改新;中央集权国家;源赖朝;镰仓;镇压叛乱;征改赋税;5.丰臣秀吉;邓子龙;李舜臣;背诵默写:6.政治上,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经济上,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方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文化上,吸收了被征服了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二)随堂练习选择题:1.【答案】B【解析】据材料“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洲伊斯兰文明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离不开当时繁荣的商贸活动,所以,构成当时东西文明交流桥梁的主体是商人和旅行家,故选B项;当时阿拉伯帝国强大,是东西方商贸的枢纽,构成当时东西文明交流桥梁的主体是商人和旅行家,而不是学者和传教士,排除A项;当时东西方文明主要是友好交流,所以,构成当时东西文明交流桥梁的主体不是殖民者和官员,排除C项;军队是使阿拉伯帝国强大的重要工具,不是构成当时东西文明交流桥梁的主体,排除D项。2.【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阿拉伯)。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交通建设及其配套措施较为突出,这便利了大规模商业活动的开展,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商人社会地位的提升,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保证帝国境内道路畅通,而非对外扩张,排除B项;“确保了行政效率的提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3.【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阿拉伯。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丁是中国人(黄种人),而聘礼要求有40个白人婢女和40个黑人护卫,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故事反映了阿拉伯人眼中的世界,B项正确;作者将故事角色设计为中国人,不能反映中国的真实风貌,排除A项;不能作为文献史料用于史学研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天方夜谭》属于文学作品,需要鉴别使用,不能当做历史研究的直接证据,排除D项。4.【答案】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是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题干材料显示,希腊哲学著作一度在欧洲失传,正是借助“阿拉伯文译本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因此说,阿拉伯文化为文艺复兴提供条件;故选择C;原属欧洲的文化重新为欧洲人所熟知,只能称为“文化的回归”而不能称之为“文化扩张”,故排除A;材料只涉及阿拉伯人保存了古希腊的文化,并未涉及东方文化,也没有提及其对当时世界文化潮流的引领,因此排除D和B;5.【答案】C【解析】依据课本知识点可知:奥斯曼帝国崛起后,13世纪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进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14世纪中期,跨过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开始积极从事向欧洲的扩张,首当其冲的是拜占庭帝国;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3-16世纪,一个新的帝国在亚非欧交界处兴起。帝国内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兴起于13实际的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信仰伊斯兰教,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是东西方交流的必经之路,D项正确;阿拉伯帝国于13世纪灭亡,排除A项;德里苏丹国位于印度地区,不是在亚欧非交界处,排除B项;俄罗斯帝国18世纪才建立,排除C项。7.【答案】D【解析】解析:由于伊斯兰世界的扩张导致欧洲人“与印度洋的联系中断了几个世纪”,所以该学者强调的是伊斯兰世界的扩张导致了欧洲在印度洋的商业受到严重阻碍,故选D项;应该是在印度洋已经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前提下,伊斯兰世界才扩张的,所以二者的逻辑关系不对,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伊斯兰世界的扩张导致欧洲商业走向衰落,并不是伊斯兰世界的扩张导致新航路的开辟,排除B项;题干只提到了伊斯兰世界的扩张导致欧洲的商业受到严重阻碍,并未提到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断,排除C项。8.【答案】C【解析】据所学知识,这6个古代帝国均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因此选择B;而控制了东西方的贸易商路的只有奥斯曼帝国,其它帝国如罗马、阿拉伯帝国等甚至促进了东西方贸易;排除A;这些古代帝国大都没有实现与中国的直接联系,而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的只有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因此排除C、D;9.【答案】C【解析】“德里苏丹国的上层统治阶级都是来自印度以外的封建主。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成为这个国家的社会基础……侵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统治者既具有统治阶级和侵略者的特征,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一状况造成了印度社会宗教状况错综复杂,故C项正确;A、B、D项均和材料无关,排除。10.【答案】B【解析】解析:根据“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死后才能进入‘极乐世界’”可得出佛教强调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中严格的等级制,B正确;A、C、D项都不是材料的主旨,均排除。11.【答案】C【解析】大化改新政治上主要内容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所以选A;B、C指的是明治维新;D项明显错误;12.【答案】C【解析】据教材,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源20万大军侵略朝鲜;非选择题:13.【详解】(1)关于历史状况,根据材料一“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依然保持着它的繁荣。”“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国王亲率大军和几百艘战舰,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经过鏖战,君士坦丁堡陷落”得出拜占庭帝国从繁荣到灭亡。关于简析不同的历史状况背后的原因,可从繁荣的原因、衰落的原因、及其认识方面分析即可。(2)日本是如何应对统治危机的,根据材料二“日本统治阶级中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主张参照隋唐封建制,局部调整生产关系、进而实行全面的社会改革。”可以得出统治阶级中有识之士的积极建言;从“公元646年(大化二年),孝德天皇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得出统治者作用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进行大化改新;“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的主要内容;关于影响,从材料中“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进行概括总结即可;(3)两则材料比较,从拜占庭繁荣可以看到对优秀传统的继承;拜占庭的灭亡可以得处启示吸改接纳先进文明;从日本大化改新可以得到启示适应历史潮流的创新;【答案】(1)状况:拜占庭帝国从繁荣到灭亡。原因:拜占庭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时期的辉煌成就;拜占庭帝国处于东西方交通要道上,商贸发达;《查士丁尼法典》有利于维系帝国的统治等造就了拜占庭帝国的辉煌。但统治者穷兵黩武,造成了帝国危机,又不屑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保守和封闭的心态导致最终被历史所淘汰。(2)措施:日本任用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进行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解决日本问题。影响: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推动了日本的进步。(3)启示:除了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还应吸收接纳先进文明,适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改革创新,推动社会前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