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十校2023-2024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中联考科学试题1.(2024八下·海曙期中)魔术师表演“会跳舞的火焰”节目时,先在平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蜡烛附近,鼓面面对烛火。当他敲响小鼓,烛火就随着鼓声舞动。这一现象说明( )A.人的一种错觉 B.烛火肯定被风吹动C.魔术师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D.鼓面振动发声,带动空气振动2.(2024八下·海曙期中)某同学将一把长20cm的塑料尺用手按在桌面上,另一只手拨动尺子使之振动发声(如图所示),三次钢尺露出桌面的长度分别为12cm,9cm,6cm,比较三次发声,音调最高的是 ( )A.12cm B.9cm C.6cm D.三次一样高3.(2024八下·海曙期中)下面是《科学》课本中关于声现象的活动,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A.图甲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B.图乙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C.图丙实验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也能传播D.图丁实验说明物体振动得越快,音调越低4.(2024八下·海曙期中)下列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铅笔好像被水面“折断”B.雨后天空中出现彩虹C.人在墙上形成影子D.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5.(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检查视力时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实像B.镜中视力表的像比视力表小C.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5mD.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6.(2024八下·海曙期中)在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A.荷花在水中形成“倒影”B.景物逆光形成“剪影”C.景物在汽车观后镜中成像D.透过放大镜观察植物7.(2024八下·海曙期中)小科重做了教材中的光学实验,其中实验现象与结论相符的是( )A.甲图:将右侧背景板向后折,未观察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消失B.乙图:将平面镜倾斜放置,用蜡烛找不到重合的像,说明物像不等大C.丙图:往碗中加水,观察到筷子折断,说明光从水中进入空气发生了偏折D.丁图:移去近视眼镜,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得到清晰的像,说明近视眼镜对光起会聚作用8.(2024八下·海曙期中)用眼不科学,容易造成近视。如图甲、乙是两眼球的成像示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近视眼,应佩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B.甲是近视眼,应佩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C.乙是近视眼,应佩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D.乙是近视眼,应佩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9.(2024八下·海曙期中)关于虚像和实像,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像能用光屏接收,而虚像不能B.平面镜成虚像,凸透镜成实像C.虚像是人的幻觉,并没有光线进入人眼D.实像一定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而虚像一定是光的反射形成的10.(2024八下·海曙期中)下列关于光学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硬纸板可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使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C.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会发生改变D.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11.(2024八下·海曙期中)每年的3月3日是“世界爱耳日”,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B.听觉感受器位于内耳,形成听觉的部位在耳蜗C.飞机起降时可咀嚼口香糖,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D.青少年听音乐时应少用耳塞,并控制音量12.(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利用静电喷枪给物件上漆,涂料小液滴之间相互排斥,但会被物件吸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喷枪喷出小液滴的过程创造了电荷B.静电喷枪工作运用了摩擦起电的原理C.涂料小液滴喷出后,带异种电荷相互排斥D.液滴接触物件的瞬间,产生的电流方向是液滴流向物体13.(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下图所示,闭合开关后,四个小磁针指向(黑色为N极)都正确的是( )A. B.C. D.14.(2024八下·海曙期中)学生实验用的电压表有两种量程0~3V和0~15V,电压表上面一行示数看不清楚,而测量又必须用0~15V的量程,一同学见到指针指到小量程的1.7V,则实际的电压是( )A.1.7V B.3.4V C.7.5V D.8.5V15.(2024八下·海曙期中)下列关于电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不能探究异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B.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例如:橡胶、石墨C.摩擦起电,是因为物体在摩擦的过程中创造了电荷D.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因为没有电流通过,所以导体电阻为零16.(2024八下·海曙期中)泡脚有利于身体健康,如图某型号足浴盆具有加热保温和按摩功能,电阻丝R用于加热保温,电动机M启动按摩,S1为总开关,S2可以控制按摩功能,下列电路模型与此吻合的是( )A. B.C. D.17.(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1为定值电阻。闭合开关S,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右滑动的过程中,关于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A.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不变B.电压表示数不变,电流表示数变大C.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不变D.电压表示数不变,电流表示数变小18.(2024八下·海曙期中)小科在医院看到一种输液报警器,如图甲所示。当管内药液流完时,电铃发声。报警器内部有一可变电阻,当输液管内有液体时电阻大,无液体时电阻小,电路如图乙所示。则当开关闭合,报警器电路工作时,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A.药液输完时,电流表示数变小B.药液输完时,电压表示数变小C.药液输完时,电铃中的电磁铁磁性最强D.药液未输完时,电铃不响是因为没有电流通过19.(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A为弹簧测力计,B为条形磁铁,C为螺线管。闭合S时电流表箱和弹簧测力计都有示数,再闭合S1时,则( )A.电流表的示数变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B.电流表的示数变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C.电流表的示数减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D.电流表的示数减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20.(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为一种握力计和它的工作原理图,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握力显示表是由电流表改装而成,定值电阻R2起保护电路作用,其阻值为5,弹簧一端的滑片P在电阻R1的最上端时不施加力,移动到最下端时施加的力最大(弹簧的电阻不计)。握力计测量范围为0~300N,电路中电流表变化范围0.1~0.6A,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握力300N时电路中电流为0.6AB.握力计工作电路中的电源电压为2.5VC.R1的电压变化范围是0.5V~2.5VD.R1连入电路阻值变化的范围是0~2521.(2024八下·海曙期中)按要求填空:(1)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如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是340m/s”。从描述中反思,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 有关;(2)现代城市主要街道上都会设置噪声监测设备。如图是一款电子噪声监测器,上面的数据单位是“分贝”,某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如图,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22.(2024八下·海曙期中)波兰的一个非营利性组织(Parscc)为盲人开发出了一种3D打印智能眼镜,它包括一个3D打印的镜框、一个可更换的电池、一个IP数码相机和一个耳机。该眼镜能把拍摄到的文字、颜色形状和图像以音频的形式传达给人。(1)如图是照相机镜头成像原理示意图。在图中所标的a、b、c三点中,表示凸透镜焦点的是 点;(2)如果感光芯片上所成的文字的像变大,其转换出的音频信息响度也变大。由此可以推测,当该款眼镜靠近文字时,盲人听到的声音响度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23.(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在科学实验课上,方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做奥斯特实验。方老师告诉同学们,为了让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建议大家将通电直导线沿 方向放置(选填“东西”或“南北”),此时直导线在小磁针处产生的磁场方向和放在该点小磁针的 极指向一致(选填“N”或“S”)。24.(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是用来描绘某一磁体周围磁场的部分磁感线,由磁感线的分布特点可知,b点的磁场比a点的磁场 (填“强”或“弱”); 若在 b 点放置一个可自由转动的小磁针,则小磁针静止时, 其S 极指向 (填“P”或“Q”)处。25.(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是一款能发电的魔方充电器,转动魔方时,它根据 原理发电,产生的电能储存于魔方内。魔方还能通过USB端口给移动设备充电,给移动设备充电时,魔方相当于电路中的 (选填“电源”或“用电器”)。26.(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后,电流表A的示数为0.3A,电流表的示数为0.1A,则通过电阻的电流为 A,通过电阻的电流为 A。27.(2024八下·海曙期中)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开关S闭合,甲、乙两表为电压表时,两表的示数之比U甲:U乙=5:3,则R1:R2= ;当开关S断开,甲、乙为电流表时,两表示数之比I甲:I乙= 。28.(2024八下·海曙期中)定值电阻和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分别如图所示。的阻值为 ,若将和并联后接在5V的电源两端,则电路中的总电流为 A。29.(2024八下·海曙期中)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选取一块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记号笔等器材进行实验。他先点燃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方。请回答:(1)他再取一段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在像处,发现该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像与物 ;(2)找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后,用直线把蜡烛A和它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于是通过本次实验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有些同学这个过程认为不合理,理由是 ;(3)实验中将玻璃板的上端向蜡烛A的方向倾斜,像的位置将会 (选填“升高”或“降低”);(4)在找准像的位置后,小明在白纸上标记出a、b、c三点,如图乙。他应分别测出 (选填“a、b”、“b、c”或“a、c”)两点到平板玻璃的距离进行比较。30.(2024八下·海曙期中)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出现了一个与烛焰大小基本相等的清晰的像,如图所示,(1)在实验前,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其目的是为了 ;(2)可知此透镜的焦距是 厘米;(3)在这个实验中如果不及时调整,随着蜡烛的消耗,光屏上像的位置将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31.(2024八下·海曙期中)小强设计的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实验电路如图所示,下表是他所做实验的记录。电磁铁(线圈)匝数/匝 100 50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电流I/(A) 0.8 1.2 1.5 0.8 1.2 1.5吸引小铁钉的最多数目(枚) 7 11 14 5 8 10(1)比较 两次实验可知,匝数一定,线圈中的电流越太,吸引铁钉的数目越多,磁性越强。(2)比较1、4(或2、5)两次实验可知: 。32.(2024八下·海曙期中)小明利用图一电路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实验过程如下:①将电压表、电流表调零;②选用阻值为20欧的定值电阻接入间,按图一连接电路;③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至适当位置,读取电表示数;④再依次将15欧、10欧、5欧的定值电阻接入间,分别获取实验数据;⑤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图三中的曲线。(1)小明在实验过程③中,闭合开关,移动滑片至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小处,观察到电流表指针位置如图二所示。发现错误后,小明及时进行改正,他的操作是: 。(2)改正错误后,小明将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移动,则电压表示数的变化是 。(3)小红也利用相同的电路进行实验,却得到了图三中的曲线,造成小红实验结果错误的原因是 。33.(2024八下·海曙期中)作图题:(1)在图中,为凸透镜焦点,为凹透镜焦点。完成光线从左边射向凸透镜经折射后,再由凹透镜射出的完整光路。(2)请在图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34.(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1)当开关闭合,、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4A,求此时电路的总电阻和电源电压?(2)当开关、和都闭合时,电流表示数为16A,灯泡正常发光,求此时通过灯L的电流和L的电阻?35.(2024八下·海曙期中)有一种电加热恒温箱,工作原理如图甲所示。控制电路由电压为的电源、电磁继电器(线圈电阻不计)、滑动变阻器和热敏电阻组成,图乙是热敏电阻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工作电路由电压为的电源和电阻为的电热丝组成。通过实验测得当电磁继电器线圈的电流达到30mA时,电磁继电器的衔铁被吸下来。求:(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按照题意将图中的工作电路连接完整 ;(2)在升温的过程中,电阻两端的电压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100Ω时,恒温箱内的温度可保持在多少?(4)要使恒温箱设定的温度值升高,下列调节方案可行的是( )A.减少线圈匝数 B.增大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C.使用更粗更有力的弹簧 D.应向左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 发声体产生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叫做声波。声波借助各种介质向四面八方传播。声波通常是纵波,也有横波,声波所到之处的质点沿着传播方向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声波的传播实质上是能量在介质中的传递。【解答】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当敲响小鼓时,周围的空气会传播声音,所以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空气的振动又引起了烛火的摇动,所以当敲 响小鼓,烛火就随着鼓声舞动 ,D选项正确,A、B、C错误。故选D2.【答案】C【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和频率有关,频率是指声音每秒钟振动的次数,频率越快,音调越高;【解答】当把钢尺插在课桌的夹缝中进行拨动时,尺子露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尺子露出桌面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即音调最高的是6cm,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3.【答案】D【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者是气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解答】A.图甲实验用科学推理法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图乙实验中运用转换法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通过桌子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滑动时的速度越快,振动的频率越大,梳子音调越高,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4.【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一种光学现象。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光具有可逆性。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上是可逆的。【解答】A.铅笔好像被水面“折断”属于光的折射,故A不符合题意;B.雨后天空中出现彩虹属于光的折射,故B不符合题意;C.人在墙上形成影子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C符合题意;D.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光的反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5.【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解析】【分析】平面镜的成像特点: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常简述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解答】A、B、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A、B错误;C、从图示中可以看出,视力表距离平面镜3m,因为像距等于物距,可知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也为3m,而该同学距离平面镜为2m,所以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3m+2m=5m,故C正确;D、因为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C。6.【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 光的反射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的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常简述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解答】A.荷花在水中形成“倒影”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荷花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故属于光的反射,故A不符合题意;B.景物逆光形成“剪影”是光在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照不到的区域形成的影子,故B不符合题意;C.景物在汽车观后镜中成像是凸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透过放大镜观察植物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故选D。7.【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 光的反射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的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解答】A.甲图中,将右侧背景板向后折,未观察到反射光线,并不是因为反射光线消失,而是因为两块背景板没有在同一平面内,故A错误;B.乙图中,将平面镜倾斜放置,用蜡烛找不到重合的像,是因为像与物没有在同一水平面上,但它们依然是等大的,故B错误;C.丙图中,往碗中加水,水中的筷子变弯,其实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现象,故C正确;D.丁图中,移去近视眼镜,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得到清晰的像,说明有近视眼镜时,像的位置更远,说明近视眼镜对光起发散作用,故D错误。故选C。8.【答案】D【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近视眼的原理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的曲度过大,使得呈像在视网膜的前面,佩戴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解答】近视眼的晶状体偏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因此成像在视网膜前面,那么图乙是近视眼;为了使光线发散,像后移到视网膜上,因此近视眼必须使用凹透镜矫正,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9.【答案】A【知识点】实像与虚像【解析】【分析】A.实像能用光屏接收,而虚像不能,故A正确;B.平面镜成虚像,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故B错误;C.虚像虽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但是必须有光线射入眼睛,故C错误;D.光在凹面镜上发生反射也能成实像,光通过凸透镜折射也能成虚像,故D错误。故选A。【解答】AB.根据实像和虚像的不同点判断;C.所有的像都是光线射入眼睛形成;D.根据实像和虚像的形成判断。10.【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光的反射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的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解答】A.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硬纸板采用较粗糙的纸板可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故A正确;B.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使用两支相同的蜡烛,当蜡烛和像重合时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B正确;C. 探究光的析射特点时,当光从空气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不变,故C错误;D.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因为蜡烛、凸透镜、像是在同一直线上的,所以当蜡她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D正确;故选C。点睛:因为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所以蜡烛、凸透镜、像是在同一直线上的,据此可快速判断当蜡她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的位置变化。11.【答案】B【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听小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咽鼓管,连通鼓室和鼻咽部;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听神经,将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解答】 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A正确。B:听觉感受器位于内耳,形成听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B错误。C:飞机起降时可咀嚼口香糖,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C正确。D:青少年听音乐时应少用耳塞,并控制音量,D正确。故选B。12.【答案】B【知识点】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解析】【分析】 摩擦起电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结果,使两个物体带上了等量的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因此原来不带电的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它们所带的电量在数值上必然相等。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解答】AB.喷枪喷出小液滴的过程,小液滴由于摩擦带上了电荷,运用了摩擦起电的原理,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并没有创造电荷,故A错误,B正确;C.涂料小液滴喷出后,彼此间由于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C错误;D.液滴接触物件的瞬间,电子由小液滴移动到物件上,产生的电流方向是从物体流向液滴流,故D错误。故选B。13.【答案】D【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14.【答案】D【知识点】电压的测量及电压表的使用【解析】【分析】电压表的两个量程共用一排刻度,那么每个刻度对应的两个电压值之比等于对应的量程之比。【解答】设实际电压为U',那么;解得:U'=8.5V。故选D。15.【答案】A【知识点】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导体和绝缘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解析】【分析】(1)分析两根橡胶棒是否带异种电荷;(2)石墨是导体;(3)根据摩擦起电的本质判断;(4)根据导体电阻的影响因素判断。【解答】A.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都带负电荷,相互靠近,只能探究同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能探究异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故A正确;B.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例如:橡胶、玻璃和陶瓷,而石墨为导体,故B错误;C.摩擦起电,不是创造电荷,而是电荷转移的过程,故C错误;D.导体的电阻与它两端的电压和电流无关,只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故D错误。故选A。16.【答案】B【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设计【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两个开关的连接方式、电动机和电阻的连接方式,然后选出正确的电路图。【解答】A、图中电动机和电阻并联,S1和R在一条支路,S1控制电阻,S2和电动机在另一条支路,S2控制电动机,故A不符合题意;B、图中电动机和电阻并联,开关S1在干路中,是总开关,S2与电动机在一条支路中,S2控制电动机,故B符合题意;C、图中电动机和电阻并联,开关S1在干路中,是总开关,S2与电阻在一条支路中,S2控制电阻,故C不符合题意;D、图中电动机和电阻串联,两个开关串联,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7.【答案】D【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18.【答案】C【知识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解析】【分析】输液管内有液体时,电阻大,无液体时电阻小,根据欧姆定律判断电路中的电流表示数、电铃两端的电压示数变化,根据P=UI判断整个电路的电功率变化;根据电路图和欧姆定律分析电铃不响的原因。【解答】由乙图知道,输液管和电铃串联,电流表测总电流,电压表测电铃两端的电压。A.药液输完时,输液管的电阻变小,那么总电阻变小,根据欧姆定律知道,电流表示数变大,故A错误;B.药液输完时,通过电路的电流变大,由U=IR知道,电铃两端的电压变大,即电压表示数变大,故B错误;C.药液输完时,通过电路的电流变大,因此电铃中的电磁铁磁性最强,故C正确;D.药液未输完时,电铃不响不是因为没有电流通过,而是因为通过电铃的电流太小,故D错误。故选C。19.【答案】A【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探究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的实验;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解析】【分析】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以及电流有关,线圈匝数一定时,电流越大,磁性越强。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判断条形磁铁和螺线管之间是引力还是斥力,再结合磁性强弱变化判断力的大小变化情况。【解答】当开关S1闭合时,因两电阻并联,故电路中电阻减小,由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变大,此时螺线管中磁场变强,由安培定则可知,螺线管上端为N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则对B的吸引变大,则B受到向下的力变强,因B在磁场力、重力及弹簧秤的拉力作用下处于静止,即F=G+F磁故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故答案为:A。20.【答案】D【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同,电阻越大,分得的电压越大;总电压=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解答】A.滑片P移动到最下端时施加的力最大时,R1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电路中的电流最小,则握力300N时电路中电流为0.1A,故A错误。B.滑片P在电阻R1的最上端时,电路为R2的简单电路,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握力计工作电路的电源电压:U=I大R2=0.6A×5Ω=3V故B错误。C.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小为零时,R1的电压为零;滑动变阻器阻值全部接入电路时,电路电流为0.1A,R1的电压:U1=I小R1=0.1A×25Ω=2.5V;所以R1的电压变化范围是0-2.5V,故C错误。D.滑片P移动到最下端时施加的力最大时,R1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电路中的电流最小,此时电路中的总电阻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所以,R1的最大阻值:R1=R-R2=30Ω-5Ω=25Ω所以,R1连入电路阻值变化范围0~25Ω,故D正确。故选D。21.【答案】(1)温度(2)响度【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表示声音的高度;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音色表示声音的特色;【解答】(1)“15℃时空气中的是340m/s”,表明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不同温度下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2)声音的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噪声监测设备监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故答案为:(1)温度(2)响度(1)“15℃时空气中的是340m/s”,表明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不同温度下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2)声音的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噪声监测设备监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22.【答案】(1)a(2)变大【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23.【答案】南北;N【知识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解析】【分析】科学上把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为磁场方向;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理的南极是地磁的北极;【解答】由于小磁针受到地磁场的作用,要指南北方向,为了观察到明显的偏转现象,应使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为东西方向,故应使把直导线南北放置。直导线在小磁针处产生的磁场方向和放在该点小磁针的N极指向一致。故答案为:南北;N24.【答案】强;P【知识点】磁体、磁极、磁化;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场和磁感线【解析】【分析】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为了更好的描述磁场,引入了磁感线模型,磁感线的分布疏密可以反映磁场的强弱,越密越强,反之越弱.磁感线是有方向的,磁感线上的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跟小磁针放在该点的北极指向一致。【解答】磁感线的分布疏密可以反映磁场的强弱,越密越强,反之越弱.磁感线是有方向的,磁感线上的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跟小磁针放在该点的北极指向一致。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的磁感线比b点的磁感线稀疏,故a点的磁场比b点的磁场弱,即b点的磁场比a点的磁场强。小磁针静止在b点时,其N极指向与该点磁感线的方向一致,磁感线的方向是指向Q,故N极指向Q处,S极和N极的指向相反,所以S极指向P处。故答案为:强;P25.【答案】电磁感应;电源【知识点】电磁感应【解析】【分析】电磁感应现象是指闭合电路中,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解答】转动魔方时,闭合电路的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会产生感应电流,利用的是电磁感应现象。魔方给移动设备充电时,魔方提供电能,相当于电路中的电源。故答案为:电磁感应;电源26.【答案】0.1;0.2【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解析】【分析】并联电路特点:电压相同:在并联电路中,每个并联元件之间的电压是相等的。电流分配:在并联电路中,电流会根据各个并联元件的电阻、电容或电感值进行分配,电流大小与元件的电阻成反比。总电容增加:在并联电路中,多个并联电容会相加,因此总电容会增加。功率分配:并联电路中的元件可以拥有不同的电流,因此功率可以通过元件的电压和电流来计算。【解答】根据电路图可知,两电阻并联,电流表A测干路电流,A1测R1支路的电流,因此通过电阻R1的电流为0.1A。因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通过电阻R2的电流:I2=I﹣I1=0.3A﹣0.1A=0.2A故答案为:0.1;0.227.【答案】;【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解析】【分析】并联电路的特点包括:电压强度相等,因为各支路连接在一起,承受同一电源的电压。总电流等于各元件电流之和,因为每个支路提供了一个路径供电流通过。总电阻小于各元件电阻中最小的一个,因为并联提供了多条并行路径,降低了整体电阻阻碍。【解答】当开关S闭合,甲乙两表为电压表时,两电阻依次连接为串联,甲电压表测电源电压,乙电压表测R2两端电压,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两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因串联电路中电阻比等于电压之比所以:==;当开关S断开,甲乙两表为电流表时,两电阻并联,电流表甲测通过R2支路的电流,电流表乙测干路电流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所以,通过两电阻的电流之比:===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两电流表的示数之比:===。故答案为:;28.【答案】10;0.8【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解析】【分析】 欧姆定律指出:通过导体两端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比例常数被称为电阻。公式为I=U/R。在交流电中,欧姆定律仍然适用,电压与电流的比例常数被称为阻抗,阻抗的概念是电阻的推广。【解答】[1]由图知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为8V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0.8A,由欧姆定律知道,R1的阻值[2]将R1和R2并联后接在5V的电源两端,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此时通过R1的电流为0.5A,通过R2的电流为0.3A,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干路的电流故答案为:10;0.829.【答案】(1)大小相同(2)只测量一次数据,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3)升高(4)a、c【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常简述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解答】(1)蜡烛B和蜡烛A完全相同,蜡烛B放在像处,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则蜡烛B、蜡烛A和蜡烛A的像大小相等,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2)找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后,用直线把蜡烛A和它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只测量一次数据,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没有普遍性。(3)将玻璃板的上端向物体A的方向略有倾斜,根据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像的位置将会升高。(4)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c点是a点对应的像的位置,应分别测出a、c两点到平板玻璃的距离进行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的关系。故答案为:(1)大小相同(2)只测量一次数据,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3)升高(4)a、c(1)蜡烛B和蜡烛A完全相同,蜡烛B放在像处,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则蜡烛B、蜡烛A和蜡烛A的像大小相等,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2)找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后,用直线把蜡烛A和它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只测量一次数据,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没有普遍性。(3)将玻璃板的上端向物体A的方向略有倾斜,根据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像的位置将会升高。(4)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c点是a点对应的像的位置,应分别测出a、c两点到平板玻璃的距离进行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的关系。30.【答案】(1)同一高度;使像能呈在光屏的中央(2)15.0(3)上升【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31.【答案】(1)1、2(或1、3或2、3或4、5或5、6或4、6)(2)电流一定时,线圈匝数越多,吸引铁钉数目越多,磁性越强【知识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解析】【分析】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和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匝数和有无铁芯有关,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解答】(1)比较1、2(或1、3或2、3或4、5或5、6或4、6)两次实验,可以发现在线圈匝数一定时,电流越大,电磁铁吸引铁钉数目越多,电磁铁磁性越强。(2)比较1、4(或2、5或3、6)两次实验可知在:在电流一定时,线圈匝数越多,吸引铁钉越多,电磁铁磁性越强。故答案为:(1)1、2(或1、3或2、3或4、5或5、6或4、6)(2)电流一定时,线圈匝数越多,吸引铁钉数目越多,磁性越强(1)比较1、2(或1、3或2、3或4、5或5、6或4、6)两次实验,可以发现在线圈匝数一定时,电流越大,电磁铁吸引铁钉数目越多,电磁铁磁性越强。(2)比较1、4(或2、5或3、6)两次实验可知在:在电流一定时,线圈匝数越多,吸引铁钉越多,电磁铁磁性越强。32.【答案】见解析;变大;没有控制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解析】【分析】 欧姆定律指出:通过导体两端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比例常数被称为电阻。公式为I=U/R。在交流电中,欧姆定律仍然适用,电压与电流的比例常数被称为阻抗,阻抗的概念是电阻的推广。【详解】(1)由图二知道,电流表的指针向零刻度线的左侧偏转,说明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接下来他的操作是:断开开关,将电流表正负接线柱上的导线交换位置并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阻值最大位置。(2)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左移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小,电路的总电阻变小,由知道,通过电路的电流变大,由U=IR知道,电阻两端的电压变大,电压表的示数变大。(3)由图三中的曲线b知道,当电阻分别为5Ω、10Ω、15Ω时,对应的电压值分别为U1=I1R1=0.6A×5Ω=3V;U2=I2R2=0.4A×10Ω=4V;U3=I3R3=0.3A×15Ω=4.5V;所以,造成小红实验结果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控制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故答案为:(1)断开开关,将电流表正负接线柱上的导线交换位置并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阻值最大位置。(2)电压表的示数变大(3)造成小红实验结果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控制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33.【答案】(1)(2)【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凸透镜画图,平行光进去必过一倍焦距点;过光心沿直线传播;过焦点摄射入,必定平行出来;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平行光进去,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常简述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解答】(1)从凸透镜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后与主轴平行射出。与凹透镜主轴平行射向凹透镜的光,经过凹透镜后与主轴分离,其反射延长线与入射光线同侧焦点在同一直线上。光路图如下:(2)从几何学角度看,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关于镜面对称,注意:虚像与辅助线都要用虚线表示。图如下:34.【答案】(1)当开关S1闭合,S2、S3断开时,R1、R2串联,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因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所以电路的总电阻由知道,电源电压(2)当开关S1、S2和S3都闭合时,R1与灯泡L并联,电流表测干路中的电流;通过R1的电流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通过L的电流由知道,L的电阻【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欧姆定律指出:通过导体两端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比例常数被称为电阻。公式为I=U/R。在交流电中,欧姆定律仍然适用,电压与电流的比例常数被称为阻抗,阻抗的概念是电阻的推广。(1)当开关S1闭合,S2、S3断开时,R1、R2串联,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因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所以电路的总电阻由知道,电源电压(2)当开关S1、S2和S3都闭合时,R1与灯泡L并联,电流表测干路中的电流;通过R1的电流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通过L的电流由知道,L的电阻35.【答案】(1)(2)变小(3)50℃(4)A;C【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解析】【分析】电磁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较低的电压去控制较大电流、较高的电压的一种“自动开关”。【解答】(1)由题意知道,要在恒温箱内的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时,热敏电阻的阻值减小到一定程度,电磁继电器线圈的电流达到60mA,衔铁被吸下来时,工作电路断开,由此可以确定工作电路的连接方式如下图(2)控制电路中是滑动变阻器和热敏电阻串联,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不变,当温度升高时,R1的阻值减小,导致总电阻减小。电源电压不变,所以电路中的电流增大,由变形知道,R2两端的电压U2增大,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所以U1在变小。(3)根据题意知道,U源=12V、I=60mA=0.06A,电路的总电阻此时热敏电阻的阻值由图像知道,热敏电阻的阻值为100Ω时,对应的温度为50℃。(4)恒温箱的温度值要调高,热敏电阻减小,此时要使控制电路中的电流不要增大,电磁铁的磁性不要增强,以防衔铁被吸下来,A.减少线圈匝数可减弱电磁铁的磁性,故可行;B.增大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会使通过电路的电流变大,故不可行;C.使用更粗更有力的弹簧,衔铁不易被拉下,故可行;D.向左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滑动变阻器减弱电流的电阻变小,通过电路的电流变大,故不可行。故选AC。故答案为:(1)(2)变小(3)50℃(4)AC(1)由题意知道,要在恒温箱内的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时,热敏电阻的阻值减小到一定程度,电磁继电器线圈的电流达到60mA,衔铁被吸下来时,工作电路断开,由此可以确定工作电路的连接方式如下图(2)控制电路中是滑动变阻器和热敏电阻串联,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不变,当温度升高时,R1的阻值减小,导致总电阻减小。电源电压不变,所以电路中的电流增大,由变形知道,R2两端的电压U2增大,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所以U1在变小。(3)根据题意知道,U源=12V、I=60mA=0.06A,电路的总电阻此时热敏电阻的阻值由图像知道,热敏电阻的阻值为100Ω时,对应的温度为50℃。(4)恒温箱的温度值要调高,热敏电阻减小,此时要使控制电路中的电流不要增大,电磁铁的磁性不要增强,以防衔铁被吸下来,A.减少线圈匝数可减弱电磁铁的磁性,故可行;B.增大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会使通过电路的电流变大,故不可行;C.使用更粗更有力的弹簧,衔铁不易被拉下,故可行;D.向左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滑动变阻器减弱电流的电阻变小,通过电路的电流变大,故不可行。故选AC。1 / 1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十校2023-2024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中联考科学试题1.(2024八下·海曙期中)魔术师表演“会跳舞的火焰”节目时,先在平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蜡烛附近,鼓面面对烛火。当他敲响小鼓,烛火就随着鼓声舞动。这一现象说明( )A.人的一种错觉 B.烛火肯定被风吹动C.魔术师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D.鼓面振动发声,带动空气振动【答案】D【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 发声体产生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叫做声波。声波借助各种介质向四面八方传播。声波通常是纵波,也有横波,声波所到之处的质点沿着传播方向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声波的传播实质上是能量在介质中的传递。【解答】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当敲响小鼓时,周围的空气会传播声音,所以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空气的振动又引起了烛火的摇动,所以当敲 响小鼓,烛火就随着鼓声舞动 ,D选项正确,A、B、C错误。故选D2.(2024八下·海曙期中)某同学将一把长20cm的塑料尺用手按在桌面上,另一只手拨动尺子使之振动发声(如图所示),三次钢尺露出桌面的长度分别为12cm,9cm,6cm,比较三次发声,音调最高的是 ( )A.12cm B.9cm C.6cm D.三次一样高【答案】C【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和频率有关,频率是指声音每秒钟振动的次数,频率越快,音调越高;【解答】当把钢尺插在课桌的夹缝中进行拨动时,尺子露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尺子露出桌面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即音调最高的是6cm,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3.(2024八下·海曙期中)下面是《科学》课本中关于声现象的活动,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A.图甲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B.图乙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C.图丙实验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也能传播D.图丁实验说明物体振动得越快,音调越低【答案】D【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者是气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解答】A.图甲实验用科学推理法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图乙实验中运用转换法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通过桌子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滑动时的速度越快,振动的频率越大,梳子音调越高,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4.(2024八下·海曙期中)下列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铅笔好像被水面“折断”B.雨后天空中出现彩虹C.人在墙上形成影子D.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一种光学现象。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光具有可逆性。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上是可逆的。【解答】A.铅笔好像被水面“折断”属于光的折射,故A不符合题意;B.雨后天空中出现彩虹属于光的折射,故B不符合题意;C.人在墙上形成影子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C符合题意;D.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光的反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5.(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检查视力时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实像B.镜中视力表的像比视力表小C.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5mD.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解析】【分析】平面镜的成像特点: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常简述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解答】A、B、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A、B错误;C、从图示中可以看出,视力表距离平面镜3m,因为像距等于物距,可知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也为3m,而该同学距离平面镜为2m,所以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3m+2m=5m,故C正确;D、因为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C。6.(2024八下·海曙期中)在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A.荷花在水中形成“倒影”B.景物逆光形成“剪影”C.景物在汽车观后镜中成像D.透过放大镜观察植物【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 光的反射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的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常简述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解答】A.荷花在水中形成“倒影”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荷花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故属于光的反射,故A不符合题意;B.景物逆光形成“剪影”是光在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照不到的区域形成的影子,故B不符合题意;C.景物在汽车观后镜中成像是凸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透过放大镜观察植物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故选D。7.(2024八下·海曙期中)小科重做了教材中的光学实验,其中实验现象与结论相符的是( )A.甲图:将右侧背景板向后折,未观察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消失B.乙图:将平面镜倾斜放置,用蜡烛找不到重合的像,说明物像不等大C.丙图:往碗中加水,观察到筷子折断,说明光从水中进入空气发生了偏折D.丁图:移去近视眼镜,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得到清晰的像,说明近视眼镜对光起会聚作用【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 光的反射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的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解答】A.甲图中,将右侧背景板向后折,未观察到反射光线,并不是因为反射光线消失,而是因为两块背景板没有在同一平面内,故A错误;B.乙图中,将平面镜倾斜放置,用蜡烛找不到重合的像,是因为像与物没有在同一水平面上,但它们依然是等大的,故B错误;C.丙图中,往碗中加水,水中的筷子变弯,其实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现象,故C正确;D.丁图中,移去近视眼镜,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得到清晰的像,说明有近视眼镜时,像的位置更远,说明近视眼镜对光起发散作用,故D错误。故选C。8.(2024八下·海曙期中)用眼不科学,容易造成近视。如图甲、乙是两眼球的成像示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近视眼,应佩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B.甲是近视眼,应佩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C.乙是近视眼,应佩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D.乙是近视眼,应佩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答案】D【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近视眼的原理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的曲度过大,使得呈像在视网膜的前面,佩戴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解答】近视眼的晶状体偏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因此成像在视网膜前面,那么图乙是近视眼;为了使光线发散,像后移到视网膜上,因此近视眼必须使用凹透镜矫正,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9.(2024八下·海曙期中)关于虚像和实像,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像能用光屏接收,而虚像不能B.平面镜成虚像,凸透镜成实像C.虚像是人的幻觉,并没有光线进入人眼D.实像一定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而虚像一定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答案】A【知识点】实像与虚像【解析】【分析】A.实像能用光屏接收,而虚像不能,故A正确;B.平面镜成虚像,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故B错误;C.虚像虽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但是必须有光线射入眼睛,故C错误;D.光在凹面镜上发生反射也能成实像,光通过凸透镜折射也能成虚像,故D错误。故选A。【解答】AB.根据实像和虚像的不同点判断;C.所有的像都是光线射入眼睛形成;D.根据实像和虚像的形成判断。10.(2024八下·海曙期中)下列关于光学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硬纸板可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使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C.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会发生改变D.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光的反射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的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解答】A.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硬纸板采用较粗糙的纸板可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故A正确;B.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使用两支相同的蜡烛,当蜡烛和像重合时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B正确;C. 探究光的析射特点时,当光从空气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不变,故C错误;D.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因为蜡烛、凸透镜、像是在同一直线上的,所以当蜡她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D正确;故选C。点睛:因为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所以蜡烛、凸透镜、像是在同一直线上的,据此可快速判断当蜡她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的位置变化。11.(2024八下·海曙期中)每年的3月3日是“世界爱耳日”,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B.听觉感受器位于内耳,形成听觉的部位在耳蜗C.飞机起降时可咀嚼口香糖,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D.青少年听音乐时应少用耳塞,并控制音量【答案】B【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听小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咽鼓管,连通鼓室和鼻咽部;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听神经,将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解答】 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A正确。B:听觉感受器位于内耳,形成听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B错误。C:飞机起降时可咀嚼口香糖,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C正确。D:青少年听音乐时应少用耳塞,并控制音量,D正确。故选B。12.(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利用静电喷枪给物件上漆,涂料小液滴之间相互排斥,但会被物件吸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喷枪喷出小液滴的过程创造了电荷B.静电喷枪工作运用了摩擦起电的原理C.涂料小液滴喷出后,带异种电荷相互排斥D.液滴接触物件的瞬间,产生的电流方向是液滴流向物体【答案】B【知识点】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解析】【分析】 摩擦起电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结果,使两个物体带上了等量的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因此原来不带电的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它们所带的电量在数值上必然相等。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解答】AB.喷枪喷出小液滴的过程,小液滴由于摩擦带上了电荷,运用了摩擦起电的原理,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并没有创造电荷,故A错误,B正确;C.涂料小液滴喷出后,彼此间由于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C错误;D.液滴接触物件的瞬间,电子由小液滴移动到物件上,产生的电流方向是从物体流向液滴流,故D错误。故选B。13.(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下图所示,闭合开关后,四个小磁针指向(黑色为N极)都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D【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14.(2024八下·海曙期中)学生实验用的电压表有两种量程0~3V和0~15V,电压表上面一行示数看不清楚,而测量又必须用0~15V的量程,一同学见到指针指到小量程的1.7V,则实际的电压是( )A.1.7V B.3.4V C.7.5V D.8.5V【答案】D【知识点】电压的测量及电压表的使用【解析】【分析】电压表的两个量程共用一排刻度,那么每个刻度对应的两个电压值之比等于对应的量程之比。【解答】设实际电压为U',那么;解得:U'=8.5V。故选D。15.(2024八下·海曙期中)下列关于电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不能探究异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B.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例如:橡胶、石墨C.摩擦起电,是因为物体在摩擦的过程中创造了电荷D.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因为没有电流通过,所以导体电阻为零【答案】A【知识点】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导体和绝缘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解析】【分析】(1)分析两根橡胶棒是否带异种电荷;(2)石墨是导体;(3)根据摩擦起电的本质判断;(4)根据导体电阻的影响因素判断。【解答】A.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都带负电荷,相互靠近,只能探究同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能探究异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故A正确;B.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例如:橡胶、玻璃和陶瓷,而石墨为导体,故B错误;C.摩擦起电,不是创造电荷,而是电荷转移的过程,故C错误;D.导体的电阻与它两端的电压和电流无关,只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故D错误。故选A。16.(2024八下·海曙期中)泡脚有利于身体健康,如图某型号足浴盆具有加热保温和按摩功能,电阻丝R用于加热保温,电动机M启动按摩,S1为总开关,S2可以控制按摩功能,下列电路模型与此吻合的是( )A. B.C. D.【答案】B【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设计【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两个开关的连接方式、电动机和电阻的连接方式,然后选出正确的电路图。【解答】A、图中电动机和电阻并联,S1和R在一条支路,S1控制电阻,S2和电动机在另一条支路,S2控制电动机,故A不符合题意;B、图中电动机和电阻并联,开关S1在干路中,是总开关,S2与电动机在一条支路中,S2控制电动机,故B符合题意;C、图中电动机和电阻并联,开关S1在干路中,是总开关,S2与电阻在一条支路中,S2控制电阻,故C不符合题意;D、图中电动机和电阻串联,两个开关串联,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7.(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1为定值电阻。闭合开关S,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右滑动的过程中,关于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A.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不变B.电压表示数不变,电流表示数变大C.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不变D.电压表示数不变,电流表示数变小【答案】D【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18.(2024八下·海曙期中)小科在医院看到一种输液报警器,如图甲所示。当管内药液流完时,电铃发声。报警器内部有一可变电阻,当输液管内有液体时电阻大,无液体时电阻小,电路如图乙所示。则当开关闭合,报警器电路工作时,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A.药液输完时,电流表示数变小B.药液输完时,电压表示数变小C.药液输完时,电铃中的电磁铁磁性最强D.药液未输完时,电铃不响是因为没有电流通过【答案】C【知识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解析】【分析】输液管内有液体时,电阻大,无液体时电阻小,根据欧姆定律判断电路中的电流表示数、电铃两端的电压示数变化,根据P=UI判断整个电路的电功率变化;根据电路图和欧姆定律分析电铃不响的原因。【解答】由乙图知道,输液管和电铃串联,电流表测总电流,电压表测电铃两端的电压。A.药液输完时,输液管的电阻变小,那么总电阻变小,根据欧姆定律知道,电流表示数变大,故A错误;B.药液输完时,通过电路的电流变大,由U=IR知道,电铃两端的电压变大,即电压表示数变大,故B错误;C.药液输完时,通过电路的电流变大,因此电铃中的电磁铁磁性最强,故C正确;D.药液未输完时,电铃不响不是因为没有电流通过,而是因为通过电铃的电流太小,故D错误。故选C。19.(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A为弹簧测力计,B为条形磁铁,C为螺线管。闭合S时电流表箱和弹簧测力计都有示数,再闭合S1时,则( )A.电流表的示数变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B.电流表的示数变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C.电流表的示数减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D.电流表的示数减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答案】A【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探究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的实验;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解析】【分析】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以及电流有关,线圈匝数一定时,电流越大,磁性越强。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判断条形磁铁和螺线管之间是引力还是斥力,再结合磁性强弱变化判断力的大小变化情况。【解答】当开关S1闭合时,因两电阻并联,故电路中电阻减小,由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变大,此时螺线管中磁场变强,由安培定则可知,螺线管上端为N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则对B的吸引变大,则B受到向下的力变强,因B在磁场力、重力及弹簧秤的拉力作用下处于静止,即F=G+F磁故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故答案为:A。20.(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为一种握力计和它的工作原理图,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握力显示表是由电流表改装而成,定值电阻R2起保护电路作用,其阻值为5,弹簧一端的滑片P在电阻R1的最上端时不施加力,移动到最下端时施加的力最大(弹簧的电阻不计)。握力计测量范围为0~300N,电路中电流表变化范围0.1~0.6A,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握力300N时电路中电流为0.6AB.握力计工作电路中的电源电压为2.5VC.R1的电压变化范围是0.5V~2.5VD.R1连入电路阻值变化的范围是0~25【答案】D【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同,电阻越大,分得的电压越大;总电压=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解答】A.滑片P移动到最下端时施加的力最大时,R1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电路中的电流最小,则握力300N时电路中电流为0.1A,故A错误。B.滑片P在电阻R1的最上端时,电路为R2的简单电路,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握力计工作电路的电源电压:U=I大R2=0.6A×5Ω=3V故B错误。C.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小为零时,R1的电压为零;滑动变阻器阻值全部接入电路时,电路电流为0.1A,R1的电压:U1=I小R1=0.1A×25Ω=2.5V;所以R1的电压变化范围是0-2.5V,故C错误。D.滑片P移动到最下端时施加的力最大时,R1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电路中的电流最小,此时电路中的总电阻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所以,R1的最大阻值:R1=R-R2=30Ω-5Ω=25Ω所以,R1连入电路阻值变化范围0~25Ω,故D正确。故选D。21.(2024八下·海曙期中)按要求填空:(1)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如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是340m/s”。从描述中反思,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 有关;(2)现代城市主要街道上都会设置噪声监测设备。如图是一款电子噪声监测器,上面的数据单位是“分贝”,某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如图,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答案】(1)温度(2)响度【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表示声音的高度;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音色表示声音的特色;【解答】(1)“15℃时空气中的是340m/s”,表明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不同温度下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2)声音的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噪声监测设备监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故答案为:(1)温度(2)响度(1)“15℃时空气中的是340m/s”,表明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不同温度下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2)声音的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噪声监测设备监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22.(2024八下·海曙期中)波兰的一个非营利性组织(Parscc)为盲人开发出了一种3D打印智能眼镜,它包括一个3D打印的镜框、一个可更换的电池、一个IP数码相机和一个耳机。该眼镜能把拍摄到的文字、颜色形状和图像以音频的形式传达给人。(1)如图是照相机镜头成像原理示意图。在图中所标的a、b、c三点中,表示凸透镜焦点的是 点;(2)如果感光芯片上所成的文字的像变大,其转换出的音频信息响度也变大。由此可以推测,当该款眼镜靠近文字时,盲人听到的声音响度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答案】(1)a(2)变大【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23.(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在科学实验课上,方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做奥斯特实验。方老师告诉同学们,为了让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建议大家将通电直导线沿 方向放置(选填“东西”或“南北”),此时直导线在小磁针处产生的磁场方向和放在该点小磁针的 极指向一致(选填“N”或“S”)。【答案】南北;N【知识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解析】【分析】科学上把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为磁场方向;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理的南极是地磁的北极;【解答】由于小磁针受到地磁场的作用,要指南北方向,为了观察到明显的偏转现象,应使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为东西方向,故应使把直导线南北放置。直导线在小磁针处产生的磁场方向和放在该点小磁针的N极指向一致。故答案为:南北;N24.(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是用来描绘某一磁体周围磁场的部分磁感线,由磁感线的分布特点可知,b点的磁场比a点的磁场 (填“强”或“弱”); 若在 b 点放置一个可自由转动的小磁针,则小磁针静止时, 其S 极指向 (填“P”或“Q”)处。【答案】强;P【知识点】磁体、磁极、磁化;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场和磁感线【解析】【分析】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为了更好的描述磁场,引入了磁感线模型,磁感线的分布疏密可以反映磁场的强弱,越密越强,反之越弱.磁感线是有方向的,磁感线上的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跟小磁针放在该点的北极指向一致。【解答】磁感线的分布疏密可以反映磁场的强弱,越密越强,反之越弱.磁感线是有方向的,磁感线上的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跟小磁针放在该点的北极指向一致。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的磁感线比b点的磁感线稀疏,故a点的磁场比b点的磁场弱,即b点的磁场比a点的磁场强。小磁针静止在b点时,其N极指向与该点磁感线的方向一致,磁感线的方向是指向Q,故N极指向Q处,S极和N极的指向相反,所以S极指向P处。故答案为:强;P25.(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是一款能发电的魔方充电器,转动魔方时,它根据 原理发电,产生的电能储存于魔方内。魔方还能通过USB端口给移动设备充电,给移动设备充电时,魔方相当于电路中的 (选填“电源”或“用电器”)。【答案】电磁感应;电源【知识点】电磁感应【解析】【分析】电磁感应现象是指闭合电路中,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解答】转动魔方时,闭合电路的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会产生感应电流,利用的是电磁感应现象。魔方给移动设备充电时,魔方提供电能,相当于电路中的电源。故答案为:电磁感应;电源26.(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后,电流表A的示数为0.3A,电流表的示数为0.1A,则通过电阻的电流为 A,通过电阻的电流为 A。【答案】0.1;0.2【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解析】【分析】并联电路特点:电压相同:在并联电路中,每个并联元件之间的电压是相等的。电流分配:在并联电路中,电流会根据各个并联元件的电阻、电容或电感值进行分配,电流大小与元件的电阻成反比。总电容增加:在并联电路中,多个并联电容会相加,因此总电容会增加。功率分配:并联电路中的元件可以拥有不同的电流,因此功率可以通过元件的电压和电流来计算。【解答】根据电路图可知,两电阻并联,电流表A测干路电流,A1测R1支路的电流,因此通过电阻R1的电流为0.1A。因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通过电阻R2的电流:I2=I﹣I1=0.3A﹣0.1A=0.2A故答案为:0.1;0.227.(2024八下·海曙期中)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开关S闭合,甲、乙两表为电压表时,两表的示数之比U甲:U乙=5:3,则R1:R2= ;当开关S断开,甲、乙为电流表时,两表示数之比I甲:I乙= 。【答案】;【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解析】【分析】并联电路的特点包括:电压强度相等,因为各支路连接在一起,承受同一电源的电压。总电流等于各元件电流之和,因为每个支路提供了一个路径供电流通过。总电阻小于各元件电阻中最小的一个,因为并联提供了多条并行路径,降低了整体电阻阻碍。【解答】当开关S闭合,甲乙两表为电压表时,两电阻依次连接为串联,甲电压表测电源电压,乙电压表测R2两端电压,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两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因串联电路中电阻比等于电压之比所以:==;当开关S断开,甲乙两表为电流表时,两电阻并联,电流表甲测通过R2支路的电流,电流表乙测干路电流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所以,通过两电阻的电流之比:===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两电流表的示数之比:===。故答案为:;28.(2024八下·海曙期中)定值电阻和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分别如图所示。的阻值为 ,若将和并联后接在5V的电源两端,则电路中的总电流为 A。【答案】10;0.8【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解析】【分析】 欧姆定律指出:通过导体两端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比例常数被称为电阻。公式为I=U/R。在交流电中,欧姆定律仍然适用,电压与电流的比例常数被称为阻抗,阻抗的概念是电阻的推广。【解答】[1]由图知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为8V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0.8A,由欧姆定律知道,R1的阻值[2]将R1和R2并联后接在5V的电源两端,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此时通过R1的电流为0.5A,通过R2的电流为0.3A,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干路的电流故答案为:10;0.829.(2024八下·海曙期中)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选取一块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记号笔等器材进行实验。他先点燃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方。请回答:(1)他再取一段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在像处,发现该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像与物 ;(2)找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后,用直线把蜡烛A和它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于是通过本次实验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有些同学这个过程认为不合理,理由是 ;(3)实验中将玻璃板的上端向蜡烛A的方向倾斜,像的位置将会 (选填“升高”或“降低”);(4)在找准像的位置后,小明在白纸上标记出a、b、c三点,如图乙。他应分别测出 (选填“a、b”、“b、c”或“a、c”)两点到平板玻璃的距离进行比较。【答案】(1)大小相同(2)只测量一次数据,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3)升高(4)a、c【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常简述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解答】(1)蜡烛B和蜡烛A完全相同,蜡烛B放在像处,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则蜡烛B、蜡烛A和蜡烛A的像大小相等,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2)找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后,用直线把蜡烛A和它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只测量一次数据,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没有普遍性。(3)将玻璃板的上端向物体A的方向略有倾斜,根据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像的位置将会升高。(4)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c点是a点对应的像的位置,应分别测出a、c两点到平板玻璃的距离进行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的关系。故答案为:(1)大小相同(2)只测量一次数据,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3)升高(4)a、c(1)蜡烛B和蜡烛A完全相同,蜡烛B放在像处,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则蜡烛B、蜡烛A和蜡烛A的像大小相等,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2)找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后,用直线把蜡烛A和它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只测量一次数据,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没有普遍性。(3)将玻璃板的上端向物体A的方向略有倾斜,根据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像的位置将会升高。(4)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c点是a点对应的像的位置,应分别测出a、c两点到平板玻璃的距离进行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的关系。30.(2024八下·海曙期中)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出现了一个与烛焰大小基本相等的清晰的像,如图所示,(1)在实验前,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其目的是为了 ;(2)可知此透镜的焦距是 厘米;(3)在这个实验中如果不及时调整,随着蜡烛的消耗,光屏上像的位置将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答案】(1)同一高度;使像能呈在光屏的中央(2)15.0(3)上升【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31.(2024八下·海曙期中)小强设计的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实验电路如图所示,下表是他所做实验的记录。电磁铁(线圈)匝数/匝 100 50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电流I/(A) 0.8 1.2 1.5 0.8 1.2 1.5吸引小铁钉的最多数目(枚) 7 11 14 5 8 10(1)比较 两次实验可知,匝数一定,线圈中的电流越太,吸引铁钉的数目越多,磁性越强。(2)比较1、4(或2、5)两次实验可知: 。【答案】(1)1、2(或1、3或2、3或4、5或5、6或4、6)(2)电流一定时,线圈匝数越多,吸引铁钉数目越多,磁性越强【知识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解析】【分析】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和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匝数和有无铁芯有关,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解答】(1)比较1、2(或1、3或2、3或4、5或5、6或4、6)两次实验,可以发现在线圈匝数一定时,电流越大,电磁铁吸引铁钉数目越多,电磁铁磁性越强。(2)比较1、4(或2、5或3、6)两次实验可知在:在电流一定时,线圈匝数越多,吸引铁钉越多,电磁铁磁性越强。故答案为:(1)1、2(或1、3或2、3或4、5或5、6或4、6)(2)电流一定时,线圈匝数越多,吸引铁钉数目越多,磁性越强(1)比较1、2(或1、3或2、3或4、5或5、6或4、6)两次实验,可以发现在线圈匝数一定时,电流越大,电磁铁吸引铁钉数目越多,电磁铁磁性越强。(2)比较1、4(或2、5或3、6)两次实验可知在:在电流一定时,线圈匝数越多,吸引铁钉越多,电磁铁磁性越强。32.(2024八下·海曙期中)小明利用图一电路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实验过程如下:①将电压表、电流表调零;②选用阻值为20欧的定值电阻接入间,按图一连接电路;③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至适当位置,读取电表示数;④再依次将15欧、10欧、5欧的定值电阻接入间,分别获取实验数据;⑤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图三中的曲线。(1)小明在实验过程③中,闭合开关,移动滑片至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小处,观察到电流表指针位置如图二所示。发现错误后,小明及时进行改正,他的操作是: 。(2)改正错误后,小明将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移动,则电压表示数的变化是 。(3)小红也利用相同的电路进行实验,却得到了图三中的曲线,造成小红实验结果错误的原因是 。【答案】见解析;变大;没有控制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解析】【分析】 欧姆定律指出:通过导体两端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比例常数被称为电阻。公式为I=U/R。在交流电中,欧姆定律仍然适用,电压与电流的比例常数被称为阻抗,阻抗的概念是电阻的推广。【详解】(1)由图二知道,电流表的指针向零刻度线的左侧偏转,说明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接下来他的操作是:断开开关,将电流表正负接线柱上的导线交换位置并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阻值最大位置。(2)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左移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小,电路的总电阻变小,由知道,通过电路的电流变大,由U=IR知道,电阻两端的电压变大,电压表的示数变大。(3)由图三中的曲线b知道,当电阻分别为5Ω、10Ω、15Ω时,对应的电压值分别为U1=I1R1=0.6A×5Ω=3V;U2=I2R2=0.4A×10Ω=4V;U3=I3R3=0.3A×15Ω=4.5V;所以,造成小红实验结果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控制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故答案为:(1)断开开关,将电流表正负接线柱上的导线交换位置并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阻值最大位置。(2)电压表的示数变大(3)造成小红实验结果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控制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33.(2024八下·海曙期中)作图题:(1)在图中,为凸透镜焦点,为凹透镜焦点。完成光线从左边射向凸透镜经折射后,再由凹透镜射出的完整光路。(2)请在图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答案】(1)(2)【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凸透镜画图,平行光进去必过一倍焦距点;过光心沿直线传播;过焦点摄射入,必定平行出来;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平行光进去,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常简述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解答】(1)从凸透镜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后与主轴平行射出。与凹透镜主轴平行射向凹透镜的光,经过凹透镜后与主轴分离,其反射延长线与入射光线同侧焦点在同一直线上。光路图如下:(2)从几何学角度看,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关于镜面对称,注意:虚像与辅助线都要用虚线表示。图如下:34.(2024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1)当开关闭合,、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4A,求此时电路的总电阻和电源电压?(2)当开关、和都闭合时,电流表示数为16A,灯泡正常发光,求此时通过灯L的电流和L的电阻?【答案】(1)当开关S1闭合,S2、S3断开时,R1、R2串联,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因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所以电路的总电阻由知道,电源电压(2)当开关S1、S2和S3都闭合时,R1与灯泡L并联,电流表测干路中的电流;通过R1的电流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通过L的电流由知道,L的电阻【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电路的动态分析【解析】【分析】欧姆定律指出:通过导体两端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比例常数被称为电阻。公式为I=U/R。在交流电中,欧姆定律仍然适用,电压与电流的比例常数被称为阻抗,阻抗的概念是电阻的推广。(1)当开关S1闭合,S2、S3断开时,R1、R2串联,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因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所以电路的总电阻由知道,电源电压(2)当开关S1、S2和S3都闭合时,R1与灯泡L并联,电流表测干路中的电流;通过R1的电流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通过L的电流由知道,L的电阻35.(2024八下·海曙期中)有一种电加热恒温箱,工作原理如图甲所示。控制电路由电压为的电源、电磁继电器(线圈电阻不计)、滑动变阻器和热敏电阻组成,图乙是热敏电阻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工作电路由电压为的电源和电阻为的电热丝组成。通过实验测得当电磁继电器线圈的电流达到30mA时,电磁继电器的衔铁被吸下来。求:(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按照题意将图中的工作电路连接完整 ;(2)在升温的过程中,电阻两端的电压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100Ω时,恒温箱内的温度可保持在多少?(4)要使恒温箱设定的温度值升高,下列调节方案可行的是( )A.减少线圈匝数 B.增大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C.使用更粗更有力的弹簧 D.应向左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答案】(1)(2)变小(3)50℃(4)A;C【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解析】【分析】电磁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较低的电压去控制较大电流、较高的电压的一种“自动开关”。【解答】(1)由题意知道,要在恒温箱内的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时,热敏电阻的阻值减小到一定程度,电磁继电器线圈的电流达到60mA,衔铁被吸下来时,工作电路断开,由此可以确定工作电路的连接方式如下图(2)控制电路中是滑动变阻器和热敏电阻串联,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不变,当温度升高时,R1的阻值减小,导致总电阻减小。电源电压不变,所以电路中的电流增大,由变形知道,R2两端的电压U2增大,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所以U1在变小。(3)根据题意知道,U源=12V、I=60mA=0.06A,电路的总电阻此时热敏电阻的阻值由图像知道,热敏电阻的阻值为100Ω时,对应的温度为50℃。(4)恒温箱的温度值要调高,热敏电阻减小,此时要使控制电路中的电流不要增大,电磁铁的磁性不要增强,以防衔铁被吸下来,A.减少线圈匝数可减弱电磁铁的磁性,故可行;B.增大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会使通过电路的电流变大,故不可行;C.使用更粗更有力的弹簧,衔铁不易被拉下,故可行;D.向左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滑动变阻器减弱电流的电阻变小,通过电路的电流变大,故不可行。故选AC。故答案为:(1)(2)变小(3)50℃(4)AC(1)由题意知道,要在恒温箱内的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时,热敏电阻的阻值减小到一定程度,电磁继电器线圈的电流达到60mA,衔铁被吸下来时,工作电路断开,由此可以确定工作电路的连接方式如下图(2)控制电路中是滑动变阻器和热敏电阻串联,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不变,当温度升高时,R1的阻值减小,导致总电阻减小。电源电压不变,所以电路中的电流增大,由变形知道,R2两端的电压U2增大,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所以U1在变小。(3)根据题意知道,U源=12V、I=60mA=0.06A,电路的总电阻此时热敏电阻的阻值由图像知道,热敏电阻的阻值为100Ω时,对应的温度为50℃。(4)恒温箱的温度值要调高,热敏电阻减小,此时要使控制电路中的电流不要增大,电磁铁的磁性不要增强,以防衔铁被吸下来,A.减少线圈匝数可减弱电磁铁的磁性,故可行;B.增大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会使通过电路的电流变大,故不可行;C.使用更粗更有力的弹簧,衔铁不易被拉下,故可行;D.向左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滑动变阻器减弱电流的电阻变小,通过电路的电流变大,故不可行。故选AC。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十校2023-2024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中联考科学试题(学生版).docx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十校2023-2024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中联考科学试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