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八上第23课)《孟子》河南考情略知:2022年版课标增加篇目。文学文化常识:1.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kē),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2.《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本篇出自《公孙丑下》。题目是编者加的。原文呈现 精准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段解】围绕“天时”“地利”“人和”,首先从进攻一方来论述“天时不如地利”;接着又从防守一方来论述“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所以说: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课下注释梳理1.三里之城 三里之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而攻之而不胜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池非不深也 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圆三里的内城围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5.委而去之 委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得道者多助 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寡助之至 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8.亲戚畔之 亲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畔: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极点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同“叛”,背叛一词多义串教材1.利:①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2.城:①三里之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城非不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锐利,锋利内城城墙重点句子翻译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分点:①域:限制。②固:巩固。③以:依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分点: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分点:①至:极点。②畔:同“叛”,背叛。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教材教参设问教材链接1.【教材课后思考探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教材变式问】孟子认为君主怎样做才能够“战必胜”?理由是什么?答:“得道”即“施行仁政”。理由:得道者多助。教参链接2.【教参问题探究】怎样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天时”“地利”“人和”?答:①一般而言,“天时”指的是宜于做某事的气候条件,“地利”指的是地理优势,“人和”指的是人事协和、民心和乐。②本文中的“天时”,指的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③“地利”,一般指地理形势方面的优势,也就是“山溪之险”。但是在本文中,高城、深池、利兵、足粮等都被视为“地利”,可以理解为“物质条件的优势”。④“人和”,本文中主要指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并不强调“和谐”“和乐”。重点补充设问内容理解3.用简练的语言分析全文的论证方式。答: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例子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最终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则“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突出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情感态度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体现了孟子什么样的政治主张?答: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变式问】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答: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 (共11分)【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乙】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①!”慎夫人②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其后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③廪庾④尽满,而府库余财。(摘选自《汉书·食货志》)【注释】①何以台为:还要露台干什么呢!②慎夫人:汉文帝的宠妃,在宫中与皇后平起平坐。③都鄙: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④廪庾:粮仓。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环而攻之而不胜”中的“环”是“围”的意思,与“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中的“环”意思不同。B.“池非不深也”中的“池”是“护城河”的意思,与“南冥者,天池也”(《北冥有鱼》)中的“池”意思相同。C.“益”有“增加”“好处”“更加”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无所增益”中的“益”是“增加”的意思。D.“亡”有“逃跑”“丢失”“死亡”“没有”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国家亡事”中的“亡”是“没有”的意思。B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意思对即可。2分)3.如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具有普遍的意义,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道”的理解。(4分)示例:以国家外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讲求仁义道德。(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共4分)4.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汉文帝治国做法体现了孟子所提倡的什么主张。(3分)汉文帝减轻百姓赋税,(1分)节省宫廷开支,(1分)体现了孟子“施行仁政”的主张。(1分)二、(2025·名师原创)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共10分)【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节选自《管子·治国》)【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的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必有得天时者矣”中的“必”是一定的意思,加强了肯定的语气,不容置疑。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中的“固”是牢固的意思,写出了国防牢固的重要。C.“失道者寡助”中的“寡”是少的意思,表现了战争中不得人心将得不到帮助。D.“民富则安乡重家”中的“重”是重视的意思,表现了人们对家园的爱护。B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意思对即可。2分)3.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要断句,请用“/”标出相应位置。(3分)凡治国之道 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 民贫则难治也///4.阅读甲、乙两个文段,根据文段内容完成填空。(3分) 两个文段都是论述治国之道,都强调了以① 为本,一个从② 的角度来论述,一个从③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角度来论述。 民施行仁政富民(意思对即可。一空1分,共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