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礼记》一则(虽有嘉肴)第18篇 《礼记》一则(虽有嘉肴)(八下第22课)河南考情略知:近10年未考。文学文化常识:1.选自《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2.《学记》:课文节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3.《礼记》: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西汉宣帝(前73—前49年在位)时,戴德、戴圣从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中辑录了两个选本,分别被后人称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一般简称为《礼记》。《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原文呈现 精准翻译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①[“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段解】首先用类比手法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其次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说明它们的相互作用,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得出结论:教学相长。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说①“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课下注释梳理1.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__________2.虽有至道 至道:__________________3.教然后知困 困:__________________4.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__________________5.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兑命》曰 《兑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学学半 学学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味美最好的道理困惑自我反思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一词多义串教材1.困:①教然后知困__________________ ②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__________________③困于心 __________________2.反:①然后能自反也 __________________②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③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困惑困惑忧困反思同“返”,返回同“返”,往返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分点:①至:极,最。②道:道理。③善:好处。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分点:①是故:因此,所以。②困:困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分点:①自反:自我反思。②自强:自我勉励。4.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分点:“学学半”中,第一个“学”同“敩”,教导;第二个“学”指学习。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教材教参设问教材链接1.【教材课后思考探究】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答: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教材变式问】文章以“嘉肴”“弗食”开篇,有什么用意?答:运用类比论证,由“嘉肴”引出“至道”,指出学习的重要性,自然过渡到教与学的关系,为“教学相长”提供有力论证,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教参链接2.【教参问题探究】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如何理解“教”与“学”的关系。答:①教和学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事情,有教有学,二者相互依存。②本文所说的“教学相长”中“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既强调教育者自己要亲身学习,体验道理,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自我反省,同时又强调教育者在教的过程中,也要深化认识,发现自己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并努力改进。重点补充设问内容理解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答: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写作手法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答:写出了“学”“教”之后的结果,为下面的观点做铺垫。5.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答: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情感态度6.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答: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②“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学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表明你可能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表明你的理解中可能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变式问】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篇短文后的感受。(答案同上)一、(2025·名师原创)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共11分)【甲】《虽有嘉肴》全文。【乙】孔子谓南宫敬叔①曰:“吾闻老聃②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③,历郊社④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⑤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摘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南宫敬叔:鲁国大夫。②老聃:老子。③苌弘:周敬王大夫。④郊社:祭天地。⑤庙朝:宗庙朝堂。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弗食”中的“食”是“吃”的意思,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马说》)中的“食”意思不同。B.“故曰”中的“故”是“所以”的意思,与“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中的“故”意思不同。C.“然”有“正确”“这样”“表示状态”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于是喟然曰”中的“然”是“表示状态”的意思。D.“反”有“翻转”“颠倒”“反叛”“返回”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自周反鲁”中的“反”是“反叛”的意思。D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意思对即可。2分)3.甲文段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何作用? (3分)引用《兑命》中“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的话,进一步论证“教学相长”的观点,同时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分)4.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学习方法,但各有侧重。请分析两文谈到的学习方法侧重点有何不同,分别达到了怎样的成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①甲文注重把教与学结合起来,这样教者才能自明不足和困惑,便于反思和勉励自我上进;②乙文注重把学习与拜师求教结合起来,或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的境界。(一点2分。共4分)二、(2025·名师原创)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共11分)【甲】《虽有嘉肴》全文。【乙】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①”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②,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节选自刘开《问说》)【注释】①就有道而正: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靠近。正:匡正。②问难(nàn):反复质疑辩论(多指学术研究)。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的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虽有嘉肴”中的“嘉”是美味的意思,突出强调了菜肴的美味。B.“学学半”中的“半”是占一半的意思,表明教别人和学习同样重要。C.“然后能自强也”中的“自强”指自我勉励,写出教授别人知道困惑后的表现。D.“好问则裕”中的“裕”在这里有富裕的意思,突出强调了学习中好问的好处。D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弗食,不知其旨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美。(意思对即可。2分)3.甲文段论证“教”与“学”关系时,使用了一些关键词语来“转换话题”或“推进论证”,请从中找出这些词语并分析其在论证中的作用。(3分)“是故”一词,把话题由上文关于学习重要性的论述转换到“教”和“学”的论题;(1分)四个“然后”步步推进,论证了“教”和“学”之间的关系;(1分)“故曰”一词,由上文“教”和“学”关系的论述,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1分)(共3分)4.两个文段都围绕“学习”进行论述,但观点却不尽相同,请根据文段内容完成填空。 (4分) 甲文段论述了① 的辩证关系,主张②“ ”(用原文语句),即“教”和“学”息息相关、相互促进。乙文段论述③ 的关系,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表述)。 教与学教学相长学与问学习中要好提问、重视提问(或:不论对象是谁,只要向他请教,都能得到相应的收获)(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