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吉辽蒙卷——2025届高考生物学4月模拟预测卷(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吉辽蒙卷——2025届高考生物学4月模拟预测卷(有解析)

资源简介

黑吉辽蒙卷——2025届高考生物学4月模拟预测卷
分值: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拟菌病毒是一种寄生于变形虫体内的大型病毒,其体积甚至超过了一些细菌。拟菌病毒DNA中含与某些tRNA合成有关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拟菌病毒与变形虫的主要区别是无核膜、无核仁
B.光学显微镜下可直接观察到拟菌病毒不具备细胞膜等结构
C.培养基中的拟菌病毒可独立完成tRNA合成
D.利用差速离心法能分离获得变形虫内的拟菌病毒
2.Piezo蛋白是真核细胞膜上的压力感受器。三个叶片状的Piezo蛋白共同形成离子通道,施加到细胞膜上的压力可使相应的Piezo蛋白形变,从而打开离子通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膀胱充盈时,叶片形变后打开离子通道
B.离子要与Piezo蛋白结合才能通过离子通道
C.合成和加工Piezo蛋白需内质网的参与
D.Piezo蛋白无需被磷酸化就可运输离子
3.某同学在学习了“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后,以大蒜根尖为实验材料制成临时装片,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在显微镜下发现视野中细胞无堆积、染色较浅且几乎找不到分裂期的细胞,分析其中的原因不可能是( )
A.剪取大蒜根尖做实验的时间不合适
B.剪取的可能是根尖伸长区
C.解离时间不足或解离液配比不合理
D.未经过漂洗或漂洗后残留药液过多
4.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原始真核生物吞噬的好氧细菌可利用该生物细胞的丙酮酸,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再供该细胞利用,后经长期的进化形成真核细胞内的线粒体。以下推断合理的是( )
A.线粒体的外膜可能来自好氧细菌的细胞膜
B.好氧细菌分解丙酮酸释放的能量绝大多数用于合成ATP
C.线粒体内的DNA分子为裸露的环状单链结构
D.线粒体的DNA也可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5.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海鸟,由于环境适宜,其种群数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海鸟的繁殖成功率(指存活到羽翼丰满或断乳期的幼体数目与母体所产幼体总数之比)下降。下列关于该海鸟种群数量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环境未受人类活动干扰时,该海鸟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J”形
B.繁殖成功率下降将直接使该海鸟的K值减小
C.若环境条件不变,该海鸟种群数量将在K值水平上下波动
D.繁殖成功率的下降将使该海鸟种群的年龄结构变为衰退型
6.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酵母tRNAAla)是酵母菌细胞内能携带丙氨酸并将其转移到核糖体以参与蛋白质合成的一类核糖核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tRNA是转录的产物,转录过程中形成的化学键只有磷酸二酯键
B.翻译过程中涉及的3种RNA均可携带遗传信息
C.翻译时酵母tRNA与mRNA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与转录时完全相同
D.酵母菌细胞中核酸彻底水解得到8种产物,其中含氮碱基有5种
7.紫草宁具有抗菌、消炎和抗肿瘤等活性。利用紫草细胞进行紫草宁的工厂化生产时,加入诱导剂可显著提高紫草宁的产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紫草茎尖作为外植体效果较好
B.工厂化生产紫草宁对社会、经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C.将外植体培养成愈伤组织后直接提取紫草宁
D.诱导剂可能改变紫草细胞的代谢速率
8.黄花刺茄是原产于北美的茄科植物,是国内多个省份发现的外来物种,在入侵地常形成大面积单一植被群落。黄花刺茄全株密被刺毛,植株和果实中含有神经毒素茄碱,家畜误食后可引起严重的肠炎和出血甚至死亡。同时,该植物还是马铃薯甲虫和马铃薯卷叶病毒的野外寄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黄花刺茄增加了入侵地的物种丰富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黄花刺茄通过使家畜中毒减少家畜取食属于信息传递中的行为信息
C.常通过培育马铃薯甲虫或马铃薯卷叶病毒对黄花刺茄进行生物防治
D.放养家畜会使本土植物在与黄花刺茄竞争中的劣势地位更明显
9.神经元之间除了化学突触(依赖神经递质传递信息)外,还存在如图所示的电突触。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前后膜之间有离子通道连接,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兴奋在电突触和化学突触中的传递都是单向的
B.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在传递兴奋时速度较快
C.电突触传递兴奋时没有突触小泡参与
D.某些理化因素的改变会影响电突触传递兴奋
10.a基因和b基因均可独立导致某遗传病的发生,这两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其中一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某家系中该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及部分成员相关基因的电泳结果如图所示(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及变异),已知条带②对应的是基因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条带③对应的是基因b
B.Ⅱ-1的基因型为bbXAXa
C.Ⅱ-2与Ⅱ-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6
D.I-1与I-2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9/16
11.蛋白D是某种小鼠正常发育所必需的蛋白质,该种小鼠缺乏蛋白D时表现为侏儒鼠。小鼠体内的A基因能控制该蛋白质的合成,a基因则不能。A基因的表达受A基因上游一段DNA序列(P序列,该序列与RNA聚合酶的结合有关)的调控。P序列在精子中是非甲基化的,传给子代后能正常发挥作用;在卵细胞中是甲基化的,传给子代后不能发挥作用。不考虑染色体互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蛋白D中不含有P序列转录翻译出的肽链
B.若子代均为侏儒鼠,且亲代只有一方为正常鼠,则该亲代一定是母方
C.亲代基因型均为Aa,生出基因型为AAa的侏儒鼠的原因为母本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D.若使基因型为AA雌鼠的卵细胞中的DNA序列全部去甲基化,则其子代可能全为正常鼠
12.如图为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抗体数量变化的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初次免疫应答潜伏时间长,再次免疫应答潜伏时间短
B.初次免疫应答前期抗体以IgM为主,再次免疫应答时抗体以IgG为主
C.初次免疫和再次免疫中分化为浆细胞的细胞种类相同
D.抗体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13.大蜥蜴是恐龙时代存活下来的爬行动物,由于全球持续变暖,被称为活化石的大蜥蜴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研究表明,温度升高促使大蜥蜴的雄性比例大幅提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蜥蜴的形态结构和胚胎发育过程可作为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B.温度变化会影响大蜥蜴的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
C.栖息地碎片化引起的地理隔离可能加速大蜥蜴的灭绝
D.温度是影响大蜥蜴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14.下列关于“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和菜花均可作为提取DNA的材料
B.在探究洗涤剂对植物DNA提取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是DNA的提取量
C.向DNA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后用沸水浴加热,冷却后溶液变蓝
D.向上清液中加入预冷的酒精的目的是除去DNA中的杂质,纯化DNA
15.矮壮素和多效唑是两种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为探究不同浓度的矮壮素和一定浓度的多效唑对早熟禾草坪质量的影响,科研人员设对照、浓度为100、200和300mg/kg的矮壮素以及浓度为340mg/kg的多效唑共5个处理,分别记为CK、A、B、C、D,并定期对草坪整齐度、地下生物量、病斑等指标进行测量,部分实验结果如图和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 处理
CK A B C D
草坪整齐度相对值 6.4 7.7 7.3 5.9 6
草坪病斑数(块/小区) 15 16 19 17 19
草坪病斑面积(m2/小区) 2.4 2.6 4.7 3.6 5.5
A.矮壮素和多效唑均会降低早熟禾的抗病性
B.矮壮素对早熟禾地下生物量的积累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
C.多效唑能够缓解高浓度矮壮素对草坪整齐度的抑制作用
D.综合图分析,对早熟禾草坪施用100mg/kg的矮壮素对地下生物量的积累较合适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水利尿是指大量饮用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加的现象。为验证该结论,现让某正常人分别一次性饮用1L清水和一次性饮用1L生理盐水,记录其排尿率变化,结果如图所示(箭头表示饮水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中,实验组为一次性饮用1L清水,对照组为一次性饮用1L生理盐水
B.图中实线表示饮用1L清水后排尿率的变化
C.人体可通过调节尿量维持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D.饮食过咸会引起布浆渗透压升高,会出现类似“水利尿”的现象
17.已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水果褐变的主要原因是多酚氧化酶催化酚形成黑色素。某同学进行实验探究温度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100%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和酶的种类
B.20℃时酶A催化褐变的速度更快
C.40℃为酶B的最适催化温度
D.实验中各组加入的酚量应相同
18.研究人员对华南地区杉木人工纯林近自然化改造进行研究,调查数据如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指标 树种
杉木 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
椎树 浙江润楠 罗浮柿 山乌桕
乔木层重要值 0.213 0.135 0.124 0.121 0.110
主要分布 主林冠层、亚林冠层、林冠下层 林冠上层、主林冠层、亚林冠层、林冠下层、更新层 林冠下层、更新层 林冠上层、主林冠层、亚林冠层、林冠下层、更新层 林冠上层、更新层
注:表格中重要值表示物种的优势程度,值越大,越有优势,不同物种之间重要值可以累加。林冠上层(≥25m)、主林冠层(15~20m)、亚林冠层(10~15m)、林冠下层(5~10m)、更新层(≤5m)。
A.从该表格中可以获得该人工林群落的物种组成
B.椎树分布在五个不同的层次体现了垂直结构
C.该杉木人工纯林最终可能会演替为地带性常绿阔叶林
D.人工纯林近自然化改造会使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加
19.有色大米中含有天然色素、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人们降低患癌症和糖尿病的风险。但与白色水稻相比,有色水稻生长周期长、产量低。科学家为了培育高产的有色水稻进行了如下相关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经处理后得到的植株1是二倍体,植株2为单倍体
B.图示过程涉及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
C.图示过程可以说明有色水稻和白色水稻是同一物种
D.秋水仙素通过影响着丝粒的分裂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
20.下图为人体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过程示意图,其中字母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正常人体内,细胞均不可能转变成癌细胞
B.与细胞①相比,细胞②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高
C.图中炎症反应的发生可能与细胞自噬发生障碍有关
D.b过程细胞核遗传物质不变,c过程细胞核遗传物质改变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11分)唐代诗人杜甫曾有诗云:“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多花黄精味甘、性平,有利于养阴润肺,宽中益气,是一种生于林下、灌丛或山坡阴处的药用草本植物。某研究团队研究了不同程度的遮荫对盆栽多花黄精果熟期叶片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结果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遮光度/% 叶绿素a/(mg·g-1) 叶绿素b/(mg·g-1) 类胡萝卜素/(mg·g-1) 净光合速率/(μmol·m-2·s-1) 气孔导度/(mol·m-2·s-1) 胞间CO2浓度/(μmol·mol-1)
0 1.104 0.437 0.363 5.376 0.164 312.76
35 1.387 0.577 0.268 8.855 0.508 283.55
60 1.321 0.542 0.291 9.637 0.221 268.64
80 1.276 0.516 0.346 7.001 0.183 298.31
注:气孔导度反映气孔开放程度,气孔导度越大,说明气孔开放程度越大。
(1)光可以为多花黄精叶片的光合作用提供_____,还可以影响多花黄精的生长、开花、结果等过程。这主要是因为植物体内有一种色素称为_____,能感知不同波长的光和光周期等信号。
(2)在测定各组多花黄精的叶绿素含量时,可取相同部位等质量的叶先烘干,再加入_____以提取光合色素,进行烘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表格分析.与净光合速率呈负相关的指标主要是______,分析原因是______。
(4)由表可知,在遮光度为______的条件下净光合速率最大。若要进一步探究适宜多花黄精生长的最佳遮光度,还需要进行的实验是______。
22.(9分)利用茶叶制成的茶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中国茶叶产区分布广泛,近年来,多地举办国际茶博会,传播茶文化,促进茶叶贸易。回答下列问题:
(1)有研究者设置125条/m2(L)、250条/m2(M)、375条/m2(H)三种蚯蚓投放密度,将威廉腔环蚓接种于某地区茶园土壤中,研究接种蚯蚓对有机茶园有机碳库等方面的影响,结果如表:
处理 土壤总有机碳(mg/kg) 可溶性有机碳(mg/kg) 微生物量碳(mg/kg) 土壤呼吸(mol·m-2·s-1)
CK 3030 97.9 157.53 3.55
L 3640 105.27 206.5 5.3
M 3290 106.88 206.29 9.67
H 3510 118.24 216.62 11.45
据表分析,随着蚯蚓投放密度的增加,土壤呼吸呈现出_______趋势。根据表中微生物量碳、土壤呼吸随着蚯蚓投放密度的增加的变化,说明较高密度的蚯蚓_______ (填“促进”或“抑制”)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从对茶园土壤长期的碳储存角度来看接种蚯蚓采用密度_______更为合适。
(2)北方茶区越来越大,如山东的茶园会在茶园周边种植防护林,防护林可以阻挡冬季的寒风,减轻茶树冻害。在防护林下,还可以种植一些耐寒的药用植物,如金银花,金银花的藤蔓可以在防护林上攀附生长,其根系也有助于保持土壤结构。金银花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价值。
(3)有很多地区茶园内养殖了鸡、鸭等家禽。茶园中的家禽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另一部分用于_______与传统单一茶园相比,该种茶园生态系统中家禽的存在意义有_______ (答出两点)。
23.(13分)某野生型玉米在成熟期叶片正常枯黄,若延长绿色状态(持绿)则有利于提高产量。科研人员用一定量的化学试剂处理种子后,得到两个持绿的不同基因突变纯合子m1和m2。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工诱变育种的优点是______某同学用突变体m1和野生型杂交得到F1表现为,则突变体为________隐性突变。
(2)已证实上述两个突变型均发生的是单基因隐性突变,为进一步确定两个突变基因是等位基因还是非等位基因,若是非等位基因还需确定其位置,请利用已有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方案: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
(3)野生型基因A编码A酶,研究发现持绿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比较多,推测A酶最有可能是叶绿素______(填“合成”或“降解”)酶,体现了基因通过______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4)经研究发现,两个突变体是由野生型基因A发生基因突变形成等位基因a1、a2所致,突变基因和基因A的碱基数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相等。如图表示测得的野生型和两个突变体植株中A酶的酶活性结果,其中__________号植株为突变型植株。
24.(11分)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疾病,可能与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失调或卵巢类固醇生物合成所需酶系统的功能缺陷有关。患者常会出现卵巢囊肿、不孕不育、雌激素降低、雄激素升高、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等内分泌失调症状。雌二醇是人体内含量最高、发挥作用最大的雌激素,如图为雌二醇的分泌调节机制:
(1)雌二醇的化学本质属于_______,雌二醇分泌的调节通过_______轴进行。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类似的调节轴还有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上述过程的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受体位于垂体_______(填“细胞膜上”或“细胞内”)。图中A可代表自主神经系统中的___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
(3)在男性体内,LH能够促进雄激素的释放,若给正常雄性哺乳动物个体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LH,随后其血液中GnRH水平会_______,原因是_______。
(4)研究发现肥胖者患PCOS概率增加,据图分析原因可能是肥胖者脂肪细胞膜上特异性胰岛素受体密度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故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易导致胰岛素抵抗与高胰岛素血症。而高水平胰岛素,进而促进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展。
25.(11分)君迁子原产于中国黄河流域,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对冬季低温胁迫的抵抗能力强,是栽培柿的重要砧木,但果实品质优良的小果甜柿,与君迁子嫁接后表现出早期成活率低、生长慢或后期不亲和的问题,导致该品种未能在中国规模生产。科研人员利用君迁子抗寒基因DICBP-1在小果甜柿再生植株中超表达,可为培育嫁接亲和性和环境适应性均强的甜柿砧木新种质提供科学依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君迁子实生苗叶片提取RNA,反转录成cDNA,设计D1CBF-1基因特异引物后进行PCR扩增DICBF-1基因,以上过程中用到的酶有______。PCR过程中氢键和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分别是在_______和_____阶段。
(2)将DICBF-1基因导入小果甜柿叶片细胞采用的是农杆菌转化法,为了获得含重组Ti质粒的农杆菌,首先将DICBF-1基因插入农杆菌Ti质粒的________中,并且要用_________处理。使农杆菌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状态,从而将重组Ti质粒导入其中。
(3)将小果甜柿叶片用次氯酸钠溶液消毒处理后,立即用________冲洗。新鲜的叶片与农杆菌共培养,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转化细胞,其中转化是指________。
(4)上述流程图中,②③阶段的不同之处主要是________。
(5)从分子水平上,可以采用________方法检测阳性植株中D1CBF-1基因是否表达出相应的蛋白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拟菌病毒属于病毒,变形虫为单细胞真核生物,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拟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错误;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直接观察到细胞膜等结构,B错误;病毒需要寄生于活细胞中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无法独立完成tRNA合成,C错误;差速离心法利用物质质量和颗粒大小的差异对不同物质进行分离,因此用此方法可以分离获得变形虫内的拟菌病毒,D正确。
2.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三个叶片状的Piezo蛋白共同形成离子通道,膀胱充盈会给细胞膜施加压力,施加到细胞膜上的压力可使相应的Piezo蛋白形变,从而打开离子通道,A正确;离子借助离子通道运输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B错误;Piezo蛋白是膜蛋白,膜蛋白的合成与加工需要内质网的参与,C正确;由题意可知,Piezo蛋白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介导离子的协助扩散,转运关C离子的过程不依赖ATP水解供能,因此Piezo蛋白运输离子不需要被磷酸化,D正确。
3.答案:C
解析:在视野中几乎找不到分裂期的细胞,可能是取材时间不合适,例如在细胞分裂不够旺盛的时间段剪取根尖;也可能是取材位置不合适,例如剪取的是根尖伸长区,A、B不符合题意。解离时间不足会导致压片不能呈雾状,细胞不能充分分散,重叠度高,染色不充分等;解离液配比不合理可能导致细胞不能正常分离,进而导致细胞重叠,C符合题意。未经过漂洗或漂洗后残留药液过多不利于染色,D不符合题意。
4.答案:D
解析:原始真核生物吞噬的好氧细菌经长期的进化从而形成线粒体,因此线粒体的内膜可能来自好氧细菌的细胞膜,A错误;好氧细菌分解丙酮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B错误;线粒体内的DNA分子为裸露的环状双链结构,C错误;线粒体的DNA也可以指导一些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
5.答案:C
解析:在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自然环境中,由于资源限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通常不会呈“J”形,而是更接近“S”形,A错误;K值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繁殖成功率的下降会影响种群数量,B错误;当种群数量接近K值时,由于环境条件和种内竞争,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波动,C正确;繁殖成功率的下降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但不一定会导致种群的年龄结构变为衰退型,D错误。
6.答案:D
解析:酵母RNAAla是转录的产物,转录过程中形成的化学键有磷酸二酯键,同时还包括互补配对的碱基之间的氢键,A错误;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涉及3种RNA,但携带遗传信息的只有mRNA,B错误;翻译时酵母RNA与mRNA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包括A一U、U一A配对,转录时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包括A一U、T一A配对,二者不完全相同,C错误;酵母菌细胞中核酸彻底水解得到的8种产物分别是磷酸、5种含氨碱基(A、G、C、T、U)、核糖和脱氧核糖,D正确。
7.答案:C
解析:紫草茎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作为外植体效果较好,A正确;工厂化生产紫草宁对社会、经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B正确;将外植体培养成愈伤组织后,还需将其分散成单个细胞进行植物细胞培养,才能提取紫草宁,C错误;诱导剂可能改变紫草细胞的代谢速率,提高紫草宁产量,D正确。
8.答案:D
解析:作为入侵物种,黄花刺茄通常会导致入侵地形成单一植被群落,降低入侵地的物种丰富度,A错误;行为信息是通过行为传递的信息,茄碱不属于行为信息,B错误;虽然马铃薯甲虫和马铃薯卷叶病毒可能影响黄花刺茄,但培育这些害虫或病原体可能会对农业和生态系统造成额外的负面影响,不是可行的生物防治策略,C错误;第一步:提取题干关键信息黄花刺茄全株密被刺毛,植株和果实中含有神经毒素茄碱,家畜误食后可引起严重的肠炎和出血甚至死亡。第二步:结合信息判断选项刺毛和毒素的存在会使家畜对本土植物的采食比黄花刺茄多,会进一步降低本土植物竞争能力,使其劣势地位更明显,D正确。
9.答案:A
解析:第一步:获取图示和题干有效信息电突触中带电离子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第二步:判断选项正误电突触在传递兴奋时可能是双向的,A错误。电突触传递的是电信号,没有突触小泡参与,不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传递兴奋时速度较化学突触快,B、C正确。某些理化因素(如温度等)的改变能影响电突触传递兴奋,D正确。
10.答案:C
解析:第一步:分析该病的遗传方式由题干信息可知, a、b基因均可独立导致该遗传病发生,故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条带②对应基因A,由此可判断Ⅱ-1中b基因纯合,若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I-2个体也应含Xb基因,其也应患病,这与系谱图不符,故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第二步:分析电泳图中不同条带对应的基因根据上述分析及电泳结果可知,I-1、I-2、Ⅱ-1的基因型分别为BbXAXa、BbXAY、bbXAXa,结合条带②对应基因A,可判断条带①③④分别表示的基因为B、b、a,A正确、B正确。第三步:根据遗传规律计算概率Ⅱ-2的基因型为BBXAY;先考虑B/b基因,Ⅱ-3基因型为BB的概率为1/3,再考虑A/a基因,Ⅱ-3表现正常,其基因型一定为XAY,则Ⅱ-3基因型为BBXAY的概率为1/3,即Ⅱ-2与Ⅱ-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3,C错误。I-1(BbXAXa)和I-2(BbXAY)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3/4×3/4=9/16,D正确。
11.答案:C
解析:P序列不属于A基因内部的结构,蛋白D中不含P序列转录翻译出的肽链,A正确。若子代均为侏儒鼠,则说明子代体内没有来自父方的A基因,父方一定为侏儒鼠,故亲代只有一方为正常鼠时,该亲代一定是母方,B正确。亲代基因型均为Aa,子代基因型为AAa且表现为侏儒鼠,说明该子代侏儒鼠的两个A基因全来自母本,在母本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时,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移向同一极,产生基因型为AA的配子,C错误。若将卵细胞中的DNA序列全部去甲基化,则A基因传给子代后能正常发挥作用,子代可能全为正常鼠,D正确。
12.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初次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所需时间比再次免疫应答长,A正确;初次免疫应答前期抗体IgM先增多,再次免疫应答时抗体IgG产生量明显多于IgM,B正确;初次免疫中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再次免疫中浆细胞由B细胞和记忆细胞分化而来,C错误;抗体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D正确。
13.答案:A
解析: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A错误;第一步:获取题干关键信息题干指出“温度升高促使大蜥蜴的雄性比例大幅提高”。第二步:分析判断温度升高可能造成大蜥蜴种群雌性个体减少,影响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B正确;栖息地碎片化引起的地理隔离阻断基因交流,可能加速大蜥蜴的灭绝,C正确;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14.答案:B
解析:酵母和菜花含有DNA,都可以作为提取DNA的材料,A正确;在探究洗涤剂对植物DNA提取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是洗涤剂的有无,B错误;在一定温度下,DNA遇二苯胺试剂会呈现蓝色,C正确;DNA不溶于酒精,但某些物质可以溶于酒精,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进一步纯化DNA,D正确。
15.答案:C
解析:
第一步:分析图或表格数据 第二步:得出结论 第三步:判断
由表可知,A、B、C、D组草坪的病斑数和病斑面积均高于CK组 一定浓度的矮壮素和多效唑均会降低早熟禾的抗病性 A正确
由图可知,日期为1-9、1-10时的测量结果为A组地下生物量高于CK组,而B、C组地下生物量低于CK组,且矮壮素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 矮壮素对早熟禾地下生物量的积累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 B正确
实验中没有多效唑和矮壮素共同作用的处理组,因此无法得出多效唑能够缓解高浓度矮壮素对草坪整齐度的抑制作用的结论,C错误;综合图分析,对早熟禾施用100mg/kg的矮壮素对地下生物量的积累较合适,D正确。
16.答案:D
解析:第一步:结合题干信息,确定实验组、对照组;第二步:根据图示及所学内容分析选项该实验中,一次性饮用1L清水为实验组,一次性饮用1L生理盐水为对照组,A正确;饮用1L清水后,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据图可知,实线表示在饮水后1小时内排尿率增加,因此实线表示饮用1L清水后排尿率的变化,B正确;人体渗透压与多种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尿量维持渗透压的相对稳定,C正确;饮食过咸,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不会出现“水利尿”现象,D错误。
17.答案:BC
解析:据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和酶的种类,A正确;第一步:提炼题干关键信息水果褐变的主要原因是多酚氧化酶催化酚形成黑色素。第二步:分析实验结果图温度为20℃时酶A组酚剩余量较多,即该温度下酶A催化褐变的速度更慢,B错误;在该实验中酶B的最适温度为40℃,由于没有30~40℃、40~50℃的数据,因此不能确定实际情况下酶B的最适催化温度,C错误;酚是反应底物,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实验中各组加入的酚量应相同,D正确。
18.答案:AB
解析:表格中只有该人工林群落的部分物种,A错误;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椎树是一个种群,B错误;据表可知,当下杉木重要值最大,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但杉木主要分布在五个层次中的三个层次,且另外四种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的重要值之和大于杉木,故该人工纯林最终可能演替成地带性常绿阔叶林,C正确。
19.答案:ABC
解析:
A、经花药离体培养后得到单倍体幼苗,正常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2,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得到二倍体植株1,A正确;
B、图示过程涉及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B正确;
C、有色水稻和白色水稻杂交得到F1,F1自交能产生植株3,说明两者为同一物种,C正确;
D、秋水仙素不会影响着丝粒分裂,而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D错误。
故选ABC。
20.答案:ABD
解析:一、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涉及细胞分裂、分化等生理活动。细胞分裂使细胞数量增加,细胞分化使细胞功能专门化;
二、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细胞受到严格的调控,一般不会随意转变成癌细胞;
三、细胞的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越低;
四、细胞自噬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其发生障碍可能导致炎症反应等问题。
A、在正常人体内,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变成癌细胞,A错误;
B、细胞①体积小,相对表面积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高;细胞②体积大,相对表面积小,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低,B错误;
C、炎症反应的发生可能与细胞自噬发生障碍有关,因为细胞自噬对于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维持很重要,C正确;
D、b过程(细胞分裂)细胞核遗传物质不变,c过程(细胞分化)细胞核遗传物质也不变,D错误。
21.(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1分)(1)能量;光敏色素
(2)无水乙醇;减少叶片水分含量,提高光合色素的浓度(2分)
(3)胞间CO2浓度;净光合速率增加时,细胞对CO2的吸收较快,胞间CO2浓度减小,反之则相反(2分)
(4)60%;在遮光度为35%~80%进一步减小梯度探究适宜多花黄精生长的最佳遮光度(2分)
解析:(1)光可以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能量,也可以作为信号调节植物生长、开花、结果等生命活动。植物体中感受光信号的色素是光敏色素。
(2)叶绿素是脂溶性色素,可以被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溶解而被提取出来。新鲜的叶片含有大量的水分,所以可通过烘干减少叶片水分含量,提高光合色素的浓度。
(3)从表中分析,与净光合速率呈负相关的指标是类胡萝卜素含量和胞间CO2浓度,但主要的指标是胞间CO2浓度。胞间CO2浓度与净光合速率呈负相关的原因是净光合速率增加时,细胞对CO2的吸收较快,胞间CO2浓度减小,反之则相反。
(4)由表中数据可知,在遮光度为60%条件下净光合速率最大,据此可在遮光度为35%~80%进一步减小梯度探究适宜多花黄精生长的最佳遮光度。
22.(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9分)(1)增加;促进;L
(2)直接和间接
(3)生长、发育和繁殖;捕食害虫,减少害虫对茶树的危害;家禽粪便为茶树提供养分;增加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分)
解析:(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随着蚯蚓投放密度的增加,土壤呼吸逐渐增加。
随着蚯蚓投放密度的增加,总体上微生物量和土壤呼吸持续增加,这说明较高密度的蚯蚓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表中密度为L时的土壤总有机碳最高,从对茶园土壤长期的碳储存角度来看接种蚯蚓采用密度L更为合适。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实用、药用、工业原料、科学研究、旅游观赏等)、间接价值(生态价值)、潜在价值,金银花可以药用,也有助于保持土壤结构,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3)茶园中的家禽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与传统单一茶园相比,该种茶园生态系统中家禽的存在意义有:减少害虫对茶树的危害;家禽粪便为茶树提供养分;增加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23.(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3分)(1)提高突变率,创造出人类需要的生物新性状的可能性增大;野生型
(2)将两个突变株杂交得到F1, F1再自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型和比例;若F1全部为持绿,则两个突变基因是等位基因;若F1枯黄:持绿=9:7,则两个突变基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若F2枯黄:持绿=1:1,则两个突变基因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3)降解;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
(4)不一定(1分);②③
解析:(1)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可以提高突变率,创造出人类需要的生物新品种。基因突变类型的判断方法:选取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根据子代性状表现判断。若后代全表现为野牛型性状,则突变体由隐性突变产生;若后代全表现为突变型性状,则突变体由显性突变产生。
(2)欲确定突变基因是等位基因还是非等位基因,将两个突变体进行杂交,根据子代是否出现野生型个体判断突变基因对应的位置。实验方案:将两个突变株杂交得到F1, 再自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型和比例。预期实验结果:若F1全部为持绿,则两个突变基因是等位基因;若F2枯黄:持绿=9:7,则两个突变基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F2枯黄:持绿=1:1,则两个突变基因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相关基因连锁,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野生型成熟期枯黄是由于叶绿素减少,A酶是叶绿素降解酶。叶绿素不是蛋白质,是小分子化合物,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4)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基因A发生基因突变形成等位基因a1、a2,如果发生碱基的替换,则等位基因碱基数量相同,如果发生碱基的缺失或增添,则等位基因之间的碱基数不相同。
24.(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1分)(1)固醇(或脂质或类固醇);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或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
(2)细胞膜上;副交感神经
(3)降低;LH会促进雄激素分泌,雄激素增多会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2分)
(4)降低;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卵巢(2分)
解析:(1)雌二醇属于雌激素,其化学本质为固醇;其分泌的调节通过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进行。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类似的调节轴还有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和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
(2)固醇类激素的受体一般位于细胞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化学本质为多肽,其受体位于细胞膜上。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可通过副交感神经以神经调节的方式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因此题图中A可代表自主神经系统中的副交感神经。
(3)性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故注射LH后促进雄激素的分泌,雄激素水平上升会反过来抑制GRH的分泌,从而使GnRH的水平降低。
(4)肥胖者脂肪细胞膜上特异性胰岛素受体相对较少,故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易导致胰岛素抵抗与高胰岛素血症。而高水平胰岛素会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卵巢,进而促进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展。
25.(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1分)(1)逆转录酶、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复性、延伸延伸
(2)T-DNA;Ca2+
(3)无菌水;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2分)
(4)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比例不同,③阶段还需要光照(2分)
(5)抗原—抗体杂交
解析:(1)RNA逆转录成cDNA过程需要逆转录酶, PCR扩增DICBF-1基因过程中用到耐高温的DNA聚合酶.PCR过程分为变性、复性和延伸三个阶段。复性是指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氢键分别与两条单链DNA结合;延伸是指脱氧核苷酸在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新的DNA链,该过程既有磷酸二酯键的形成,也有氢键的形成。
(2)农杆菌细胞内含有Ti质粒,当它侵染植物细胞后,能将Ti质粒上的T-DNA转移到细胞中,并整合到该细胞的染色体DNA上。根据农杆菌的这种特点,需将DICBF-1基因插入农杆菌Ti质粒的T-DNA中,该过程要用Ca2+处理,使农杆菌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状态,将重组Ti质粒导入其中。
(3)将小果甜柿叶片用次氯酸钠溶液消毒处理后,立即用无菌水冲洗.新鲜的叶片与农杆菌共培养,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转化细胞,其中转化是指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4)题述流程图中,②③分别是脱分化和再分化,不同之处主要是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般用的是生长素类似物2,4-D和细胞分裂素类似物6-BA)比例不同,③阶段还需要光照。
(5)从分子水平检测阳性植株中D1CBF-I基因是否产生相应蛋白质,用抗原—抗体杂交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