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福州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省福州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 (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观”“品”“悟”能够形象表达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欣赏的动态过程。“观”指欣赏者通过“观物取象”感受事物。“品”指欣赏者根据自身文化、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形成的审美心理经验和文化结构来凝神静听,并关联主体的记忆和想象,在品味作品过程中使之得以丰富,并使得意象呼之欲出,一旦意象产生,标志着进入“悟”的阶段。“悟”就是欣赏者在对意象再加工并发展到审美意象,最后升华出一种意境的领悟或悟道。
审美过程的第一阶段是初级感知加工阶段,可借助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观”来理解。这一阶段,通过“观物”来“取象”,即审美材料的客观刺激信息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官的捕捉和搜集,把光信号、声音信号传导到视网膜、耳膜,然后转化为神经信号。中间经丘脑筛选,传输到大脑枕叶、颞叶等视觉、听觉皮层,经过对审美客体的初步感觉属性的加工和编码,同时神经镜像元系统再利用这些属性加工信息,通过类似镜像、刻录的功能对物理真实世界中的人、事、物进行初级客体属性编码,储存在大脑中,即在脑中产生了“象”,可谓脑中之象。越是美的、等级高的客体,越会在大脑中产生栩栩如生的象。
审美过程的第二阶段是高级认知和情感加工阶段,可以用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品”“味”来理解。这一阶段,通过“澄怀味象”,人对脑海中物体之象的神情气韵进行细细品味、揣摩,其脑神经机制实际上是在进行审美高级认知加工和情感加工的双向并行处理过程。在这一阶段认知和情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双核处理的加工结果是会在脑海中在“象”的基础上形成基本的意象,产生对该事物或美或丑或中性的审美判断,这就开启和进入了人脑审美过程的第三阶段,即“妙悟”“悟道”的阶段。判断为美的审美对象,还会同时带来审美愉悦奖赏。如果是一般吸引力的审美对象,产生一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愉悦,也即意味着审美过程的结果或结束。但如果是具备审美吸引力的审美对象,那么产生初步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愉悦,还只是处于审美第三阶段的早期,在审美第三阶段的中期还会吸引大脑打开默认系统即心智系统,开启沉浸体验式的对于美的初步“意象”的审美深度加工阶段,这一阶段是以审美意象的追寻和捕获为核心,并伴随着深度审美愉悦。一旦形成比较完满的典型的审美意象,就意味着进入审美第三阶段的后期,我们会伴随着审美高峰体验,在悟道中甚至达到至美的审美意境。所以说审美第三阶段是高级审美活动的核心阶段,是大脑高创造力的审美活动,并一直伴随着强烈的审美愉悦体验。
客体的相关感知觉信息进入大脑后,经过第一阶段的视听觉信息初步处理,形成了象,再通过第二阶段加工之后,形成了初步的意象元素,逐步在大脑中生成和创构出意象。经感官感知、高级认知和情感加工后,产生了审美判断,大脑会初步判断出刺激材料的“意象”是美是丑抑或中性,判断为“美”的刺激物还同时激发审美愉悦奖赏,这也说明判断结果为“美”,也就意味着进入审美过程的第三阶段。判断为“美”的刺激物会继续激发人脑进行“审美意象”的生成和创构。
我们借助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从“虚静”到“神与物游”,再到生成“审美意象”,来理解审美欣赏过程中审美意象生成和创造的脑加工机制。“虚静”是审美意象追寻、生成和创造之前的人脑准备阶段,这时人脑需要准备进入一种静息状态;然后大脑进入“神与物游”的状态,即人脑对于审美意象的捕捉和追寻。人脑在记忆、想象、情感、语义等功能脑区高度激活,并联结启动了人脑的默认网络的激活,它们同时高度激活和互动加工,使用生成“意象”来表明审美意象创构的开始。然后对“意象”进行审美再加工,欣赏者大脑中想象、创造出的意象一旦生成,也同时再成为审美加工对象,所以大脑中的社会心智推理和自我反思区联合第二阶段已激活的高级认知加工区和情感加工区,依旧会对创构出的意象,再度加工,这样最后完成“审美意象”的创构和鉴赏。接着乃至从“审美意象”发展到“审美意境”,最终构造成一个独立的完满的审美世界,可以带来持续共振的审美愉悦,但也带来在保持基本核心内涵下的仁者见仁的差异化个体美感体验。
从神经美学角度具体阐释审美意象生成和创构的动态脑区结构及脑神经机制问题,揭开了千年来中国审美意象理论的大脑运行过程的神秘面纱。同时借助中国美学“意象”理论中的丰富思想资源,也有益于比较生动自然、妙趣横生、茅塞顿开地揭示神经科学领域中抽象复杂的审美大脑机制研究,也是对当前神经美学实验中侧重研究脑区激活的意义提升,使得我们能从神经美学实验数据中发掘出更多的美学理论建构价值。
中国意象理论经过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中国学人的实践和加工,已趋于完美,这也是全人类的智慧结晶,其丰富的思想资源应该具有普适性,尤其是当前的意象论美学更具有现代价值,意象创构理论能为当前的神经美学研究起到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推进神经美学的纵深研究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从而建构中国意象神经美学学科体系。
(摘编自胡俊《神经美学视阈下的中国意象审美三阶段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观”,指欣赏者通过“观物取象”感受事物,可理解为审美过程的初级感知加工阶段。
B.在“品”的阶段,审美主体通过认知与情感的双向加工,品味物象的神情气韵,进而形成基本的意象。
C.“审美意象”的创构需要借助默认网络与记忆、想象等脑区的互动,最终形成独立完满的审美世界。
D.中国意象理论经过长期实践发展,已趋于完美,为神经美学研究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观”阶段已包含对“象”的情感加工,这是默认网络与记忆进行互动带来的结果。
B.若想进入审美深度加工阶段,同时伴随着深度审美愉悦,需要大脑打开心智系统。
C.当客体感知觉信息经处理生成意象,审美判断为“美”时,会激发“审美意象”生成创构。
D.一位画家在创作时突然灵感迸发,这可能与他的大脑处于“神与物游”的状态有关。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持“判断为美的审美对象,还会同时带来审美愉悦奖赏”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意境被后人赞为“诗中有画”,令读者印象深刻,易于记诵。
B.学生在赏析朱自清《荷塘月色》时,因感受到月光如流水般倾泻的意境美,不禁露出微笑并沉浸其中。
C.美术老师布置临摹梵高《星空》的作业,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最终完成了构图相似但色彩暗淡的作品。
D.数学老师讲解平面解析几何中的圆的方程时,在黑板上徒手画出个完美的圆,学生们兴奋得拍手叫好。
4.材料借助中国古代美学的“观”“品”“悟”三个概念来阐释神经美学的审美过程,请分析其好处。(4分)
5.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请结合材料,从神经美学的角度分析其审美过程。(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期 待
师陀
我忽然想起徐立刚的父亲徐大爷同徐立刚的母亲徐大娘。徐立刚就是人家叫他大头的徐立刚,我小时候的游伴,据说早已在外面一个无人知道的地方被枪杀了,那么这两个丧失了自己独养子的老人,两棵站立在旷野上的最后的老芦草,他们是怎样在风中摇曳,怎样彼此照顾,而又怎样度着他们的晚境的呢
“哦,马叔敖!真的是你吗 ”两个老人同时喊。我没有方法说明他们多快活。他们说着同时奔出来,徐大爷替我赶开狗,徐大娘忙的不知该怎么办———他们好像什么都忘掉了,鸡惊吓的满院子跑,他们也顾不得管了。
徐大娘的确老得多了,她的原是极强壮的身体衰驼了;她的眼睛看起来很迟钝,脸上的皱纹比先前更深,皱褶更长,她的包着黑绉纱的头顶,前面一部分分明是秃了的,而其余的几乎也全白了
“你在外边好吗 ”她用袖子擦眼睛,“听说你也一直没在家————这些年你都在什么地方 你看见过立刚没有 ”
一阵莫大的恐慌,我对老太太怎么讲呢 我跟她说她的好立刚死了吗 早就被人家杀害了吗
“你接到过他的信没有 ”她的老眼犹疑不定地转动,随即加上一句。
“你又 ……”徐大爷可怜的瞧着他的老伴,从他的神色上,你又很容易看出他在向她乞求。
徐大娘干脆回答他:“你别管!”说着就站起身一直朝里边去了。
现在我仔细地观察徐大爷。徐大爷也老多了,比起徐大娘,我要说你更老了。精神上的负担给人的影响有多大呀,徐大爷 你在我对面几乎始终没有做声,眼睛茫然向空中瞅着,慢吞吞地吸着烟。烟早就灭了,可是你没有注意。你的眼里弥漫着泪。那么,试想现在我能讲什么呢 面对这个老人。
“这城里变的真厉害,”我说。我们于是从这里开始,从这里谈到城隍庙,谈到地方上的奇闻,谈到最近两年来的收成。
接着我们又不得不静默下来。在我们谈话中间,柜子在卧房里响着,徐大娘终于走出来了。
“怎么还不点上灯 ”她精神很充足的问。
徐大爷将灯点上。
徐大娘回到网凳上。徐大娘手里拿个布包,一个一层一层用布严密包起来的包裹。
“这是立刚的信。”她说,一面把布包打开。
徐大娘小心翼翼地将布包打开,剥开一层又是一层。最后有几封被弄污被摸破的旧信从里头露出来了,很容易看出好几年来她都谨慎地保存着,郑重地锁在柜子里,每遇见识字的她就拿出来,它们曾经被无数的手摸过,无数次被打开过。
这些信的内容徐大娘大概早已记熟了,只要看信封上的记号她就准知道里面说什么了,但是她的老眼仍旧毫不瞬转地盯着我,留心听每一个字,好像要把它们捉住。很可能,这些字在她听去很可能一遍比一遍新鲜。
“他说他身子壮吗 ”看见我停下来,她唠叨着问。
“是的,”我把信交还她,“他说他身子很壮。”
于是第二封,从湖北一所监狱里寄来的。
“好几年前头,”她叹息说,“他蓦地里写了这封信,教家里给他兑钱。”
第三封,最后的没有发信地址的一封——
我考虑好多遍,每次我都想到将来你们总会明白,把写成的信撕了。但是最后我仍旧决定写,我不能教你们白白想念我。请跟母亲说吧,父亲,硬起心肠(心肠硬有时是有好处的),请跟她说以后别等我了。现在我很平静。只有想到你们的时候我心里才乱,……父亲,以后全家都放在你身上,妹妹跟母亲都系在你身上,你要保重自己,要想开一点,千万别抛开她们。要留心母亲。要好好看待妹妹。我知道你不会责备我。最好忘记我,权当根本没有这个儿子……
我念着,手不住地抖着。
“他为什么说不回来了呢 ”徐大娘怀疑地问我。大家都不做声。她的目光转到别处,望着空中,泪源源滚到老皱的脸上来。
难言的悲恸,强迫我走开。我小时候的游伴,高大像他父亲,善良又像他母亲的大头徐立刚在我心头活动,在我面前和我相对的,是他身后遗留给这个世界的两位孤苦无助的老人,我的眼泪同样要流出来了。我的眼睛转向旁边,看见桌子在我进来之前已经抹光,桌面上整齐的摆着四双筷子,先前我没有注意。这当然不是给我摆的。
“你们有客吗,徐大爷 ”我低声问,打算作为告辞的理由。
“没有,没有客。”
“那一双是我外甥女的,她来住几天。这一双是———是她给他放的!”
天下事还有比这更令人痛心并更令人永远难忘 这筷子是给“他”预备的,给好儿子徐立刚的!他死了好几年,从人世上湮灭好几年,还一年一年被等待,被想念,他的母亲还担心他胖了瘦了,每到吃饭她还觉得跟平常一样,跟他在家时候一样,照例坐在她旁边。难道当真还有比这更令人绝望的吗
我尽可能赶快走出去,或是说逃出去———不来了,徐大娘;还有你,徐大爷!让我们以河水发誓,除非城墙夷为平地,除非这个世界翻转来,永远不来了!
天不知几时黑下来了。我穿过天井,热泪突然滚到脸上,两个老人从后面追上来,直把我送出大门。两个老人继续留在门口,许久许久,他们中间的一个————徐大爷在暗中叹了口气;他们中间的另一个———徐大娘说城门这时候大概落了锁了。
(1941年,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语言质朴,借助细腻的描写与简洁的对话展现人物情感,比如徐大娘和“我”关于信件的对话,平实中尽显深情。
B.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故事, “我”是一名贯穿始终的旁观者,为读者构建一个能客观洞察人物情感变化的视角。
C.文中画线句以夸张强化“我”告别时的决绝,放大内心痛苦、无奈、愤懑等复杂情感,增强了感染力,引发读者共鸣。
D.“桌面上整齐地摆着四双筷子”,这本是生活中的普通场景,却寄托着老人对团圆的美好期待,也反映现实痛苦之深。
7.关于文中第三封信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立刚写信时反复思虑,既害怕家人承受不住真相的打击,又不忍他们陷入无望的等待。
B.信中连用了四个“要”字,既是对父亲的嘱托又是与家人的诀别,语气强烈,情感真挚。
C.引用信件内容,为故事补充了时代背景,可以消解虚构与现实的隔阂,增强文本可信度。
D.作为一种文体,书信“本在尽言”,但由于情况特殊,写信人无法在这封信中做到“尽言”。
8.文中写徐立刚“被枪杀”“被等待”,这种被动句式有何表达效果 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9.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本文是否具有这一特点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然河菑衍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勃海。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节选自《史记·河渠书》)
材料二:
淳化四年冬十月,河决澶州,陷北城,坏庐舍七千余区。诏发卒代民治之。是岁,巡河供奉官梁睿上言:“滑州土脉疏,岸善陵,每岁河决南岸,害民田。请于迎阳凿渠引水凡四十里至黎阳合大河以防暴涨。”帝许之。五年春正月,滑州言新渠成。帝又案图,命昭宣使、罗州刺史杜彦钧率兵夫计功十七万,凿河开渠,自韩村埽至州西铁狗庙,凡五十余里,复合于河,以分水势。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治河》)
材料三:
或有问于驯曰:“河有神乎 化不可测之谓神。河决而东,神舍西矣;河决而南,神舍北矣。神之所舍,孰能治之 ”驯曰:“神非他,即水之性也。水性无分于东西,而有分于上下。西上而东下,则神不欲决而西北;上而南下,则神不欲决而北。间有决者,必其流缓而沙垫,是过颡在山之类也。挽上而归下,挽其所不欲而归于其所欲,乃所以奉神,非治神也。孟子曰: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道即神也。聪明正直之谓神,岂有神而不道者乎 故语决为神者,愚夫俗子之言,慵臣慢吏推委之词也。”或有问于驯曰:“黄淮原为二渎,今合而为一矣,又何怪其溢也 莫若多穿支河以杀其势,何如 ”驯曰:“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见其高;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寻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见其卑。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此合之所以愈于分也。”
(节选自潘季驯《河防一览》)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请于迎阳A凿渠引水B凡四十里C至黎阳D合E大河F以防G暴涨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道,通“导”,与《离骚》中“来吾道夫先路”的“道”用法相同。
B. “东下砥柱”与“河决而东”,两处中的“东”用法不同。
C.结合字形和语境推断,可知材料三的“渎”应是与河川有关。
D.若,比得上,成语有“置若罔闻”,其中的“若”字意思与此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禹治水历时十三年,其间划分九州疆域,疏通河道,治理湖泽,测量山脉,鉴于黄河泛滥成灾,危害中原,所以将治河作为当务之急。
B.北宋淳化年间,黄河在澶州决堤后,朝廷先开凿引水渠,后来又增凿新渠以形成双线水利系统,通过分流工程有效缓解了黄河水患压力。
C.针对“河神主宰水患”的说法,潘季驯认为“河神”即水性,水势遵循高低流向法则,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形,而出现决口是没有顺应水性。
D.针对“增开支流减弱水势”的观点,潘季驯认为分流反而使水速降低,造成泥沙沉积,河床被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河”,带来决堤隐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2)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
14.与前人的经验相比,潘季驯的治水有何发展 请结合材料说明。(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屈平庙 陆游
委命仇雠事可知,章华①荆棘国人悲。
恨公无寿如金石,不见秦婴系颈时。
端午三首 (其二) 赵蕃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何意更觞昌歇酒②,为君击节一长歌。
【注】①章华:楚宫名。②昌歜 (chù)酒:即菖蒲酒。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诗认为屈原面对仇敌委曲求全造成悲剧,赵诗中屈原因忠言进谏被弃。
B.两首诗都落笔屈原的身后事,陆诗提到秦国灭亡,赵诗写屈原诗歌不朽。
C.赵诗以端午习俗入诗,写饮用菖蒲酒来纪念屈原,而陆诗并无涉及习俗。
D.陆诗中的“公”与赵诗中的“君”,都是指屈原,体现作者的尊崇之情。
16.这两首诗借屈原抒发不同的感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人们喜爱杜甫的诗歌,他的诗既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还有《登岳阳楼》.中写洞庭湖“吴楚东南坼, ”的恢宏气象,更有《客至》中写“ ,隔篱呼取尽余杯”的生活气息,气象万千,令人回味无穷,深感其诗艺之高超,情感之真挚。
(2)坐在游船上,望着浩渺江水,小华顿觉自身渺小,不禁想起苏轼《赤壁赋》中“ ”的名句,刹那间,对宇宙的敬畏油然而生。
(3)在古诗文中,人们常以“贤”行文,如“ , ”用“贤”来赞美人的品行;又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主张“亲贤臣,远小人”,反对“亲小人,远贤臣”,则是对君王的劝谏。
二、语言文字运用 (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具身智能,是指智能行为通过身体与环境交互实现,而非仅依赖“大脑”运算。就像婴儿认识世界, (甲),而是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获取信息,从而产生智能行为。
具身智能研究对人工智能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当前AI 虽在围棋、图像识别等专项任务中超越人类,但在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层面仍存在显著差距。(乙),具身智能更强调身体————环境互动对智能行为的塑造作用,具有鲜明的身体性和情境性。而传统机器人采用感知、规划、控制等模块化架构,各功能系统相对独立,更侧重计算能力而非互动。
目前,①研究者成功研发的“天工”人形机器人,②已具备攀爬134级阶梯的能力,③其行进速度多达12公里/小时,④并可轻松应对沟壑、高度差等复杂地形。⑤这些突破使它们可被应用救援、探险等危险场景。具身智能的兴起,标志着人工智能正在从“智能即计算”的传统范式,转向“智能即互动”的新范式。
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9.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0~22题。
同样几个字的一句话, 因为语法关系不同,意思就不一样。其实同一种语法关系,包含的意思也是种种不一的。比如同样是修饰或限制关系,“布鞋”是用布做的鞋, “鞋面布”是用来做鞋面的布;“蜜蜂”是酿蜜的蜂,“蜂蜜”是蜂酿的蜜。同样是“马”字当头,“马车”是马拉的车, “马路”是车马通行的路, “马鞭子”是赶马用的鞭子……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更加是多种多样。 同一个“跑” 字, “跑江湖”是说在哪里跑, “跑买卖”是为什么目的而跑, “跑警报”是为什么原因而跑, “跑龙套”是以什么身份而跑。同一动词加同一宾语还可以有两种意义。教师说“我去上课”是去讲课, 学生说“我去上课”是去听课;大夫说“我去看病”是给人看病,病人说“我去看病”是让人给他看病。
这些例子可以说明语言实践中的经济原则:能用三个字表示的意思不用五个字,一句话能了事的时候不说两句。比如“谢幕”,要把其中的意思说清楚还真不简单:“闭幕之后,观众鼓掌,幕又拉开,演员致谢”——这不太罗嗦了点儿吗 语言的表达意义,一部分是显示,一部分是暗示。暗示的意义,正因为只是暗示,所以有可能被推翻。从前有个笑话,有个富翁,左邻是铜匠,右邻是铁匠,成天丁丁东东吵得利害。富翁备了一桌酒席,请他们搬家,他们都答应了。两家都搬过之后,丁丁东东还是照旧,原来是左边的搬到了右边,右边的搬到了左边。
总的说来,汉语是比较经济的。尤其在表示动作和事物的关系上,几乎全赖“意会”, 不靠“言传”。
20.文中画线句呈现了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请仿写一句。(2分)
21.有时候说话太经济会造成误会,结合材料中富翁的故事,分析误会产生的原因。(6分)
22.关于“经济原则”,材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请用“只有……才”的句式写一点启示。(2分)
三、写作 (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求学创业,没有一股子劲是成不了的。有人说,需要“闯劲”打破常规;有人说,更需要“韧劲”坚持不懈;也有人认为,“痴劲”的专注热爱才是核心。
对此,你有怎样的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第四次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一、阅读(72分)
(一) (19分)
1. (3分) D 2. (3分) A 3. (3分)B
4. (4分)
①形成递进式论证结构,从感知到认知再到升华,符合审美活动流程,增强完整性和说服力。②借助中国美学“意象”理论,有益于揭示审美大脑机制研究,发掘出美学理论建构价值。
5. (6分)
①“仰观”“俯察”是视听觉信息初步处理, 形成了象;②“大”“盛”则是经感官感知、高级认知和情感加工后,产生了审美判断;③“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则是高级审美活动的核心阶段,是大脑高创造力的审美活动所带来的审美愉悦体验。
(二) (16分)
6. (3分)B 7. (3分) C
8. (4分)
①“被枪杀”隐去施暴者,暗示施暴者的残酷;②“被等待”将家人的主动期待转化为被动承受,突出背后的绝望。
9. (6分)
示例一:具有。①以小见大,折射家国命运之忧。通过徐立刚的被害和父母的等待这一小家庭的故事,折射出作者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思。②聚焦精神创伤,表现人民苦难。徐大娘执念于儿子的信件、拒绝接受真相,徐大爷沉默隐忍,体现了战争年代普通人的内心痛苦。
示例二:不具有。①故事不具备时代性。全文围绕一个普通家庭故事展开,未直接涉及特殊时代的国家命运,文中未明确交代所处时代相关背景,主题表达隐晦。②人物不具备代表性。徐立刚的死因不明,人物形象模糊,无法确定他的典型意义。
(三)(22分)
10. (3分) B C F 11. (3分) D 12. (3分)C
13. (8分)
(1) (4分)九州的河流已经疏通,九州的水泽已经分流,中原治理安定,功绩延续到三代。
(2)(4分)修筑堤坝约束水流,利用水势冲刷泥沙,河水不向两侧泛滥,就必定会直冲河底带走泥沙。
14. (5分)
① 前人:疏浚导流,分流泄洪;②潘季驯:否定迷信,理性治水;束水攻沙,沙水同治。
(四)(9分)
15. (3分)A
16. (6分)
① 陆诗叹惋屈原的悲剧命运,侧重抒发家国沦亡之痛与未睹兴复之憾;②赵诗赞颂屈原的文学成就,侧重抒发精神永恒之颂与文化传承之思。
(五)(6分)
17. (6分)
(1)乾坤日夜浮、肯与邻翁相对饮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示例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示例二: 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示例三: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 (8分)
18. (4分)甲:不是通过大脑来思考 乙:与传统机器人相比
19. (4分)
(1)序号③ 修改为:其行进速度可达12公里/小时
(2)序号⑤ 修改为:这些突破使它们可被应用于救援、探险等危险场景(二) (10分)
20. (2分)
示例一:“牛奶”是牛所产的奶,“奶牛”是主要用于产奶的牛。
示例二:“牙刷”是刷牙的工具,“刷牙”是用牙刷清洁牙齿的动作。
21. (6分)
答案示例:
①误会产生的原因在于富翁的表达太经济,导致双方对“搬家”的理解不同。②富翁实际意思是应搬到一定距离之外,但未告知原因;③铜匠和铁匠只从字面理解,以为只要互换住处即可,脱离了躁音的情境因素。
22. (2分)
示例一:只有在保证语义明确的前提下使用经济原则,才能避免误解。
示例二:只有在对话双方都明确语境的情况下, 才能经济表达。
三、写作(60分)
23.作文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20~16 分) (15~11 分) (10~6 分) (5~0 分)
基础等级 内容 20分 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内容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⑩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⑩见解新颖 ⑧材料新鲜 ⑩构思新巧 ⑥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⑩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酌情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