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新希望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新希望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温州新希望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九上·温州期中)如图是浙江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制作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乐清黄杨木雕
B.海宁剪纸
C.龙泉青瓷烧制
D.永康锡艺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乐清黄杨木雕,海宁剪纸和永康锡艺的制作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B、D不合题意;
龙泉青瓷烧制,陶瓷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4九上·温州期中)体液的pH能够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下表是四种体液的正常pH范围。据表可知,体液在正常pH范围都呈碱性的是(  )
体液 唾液 胃液 血液 尿液
正常pH范围 6.6~7.1 0.8~1.5 7.35~7.45 4.6~8.0
A.唾液 B.胃液 C.血液 D.尿液
【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溶液的pH>7,为碱性;pH=7,为中性;pH<7,为酸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表格可知,血液的pH在7.35~7.45之间,大于7,呈碱性,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3.(2024九上·温州期中)手机通过电磁波进行信息传递,这些电磁波就是人们常说的“手机辐射”。“手机辐射”具有(  )
A.机械能 B.电磁能 C.声能 D.化学能
【答案】B
【知识点】能的多种形式
【解析】【分析】根据能量的存在形式分析判断。
【解答】A.物体由于机械运动具有的能量叫机械能,故A不合题意;
B.由于电磁辐射具有的能量叫电磁能,故B符合题意;
C.声音传播时具有的能量叫声能,故C不合题意;
D.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产生的能量叫化学能,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4.(2024九上·温州期中)下列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一致的是(  )
A.碳酸钠、小苏打、Na2CO3 B.氢氧化钠、纯碱、NaOH
C.氢氧化钙、生石灰、Ca(OH)2 D.氯化钠、食盐、NaCl
【答案】D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俗称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化学式为Na2CO3,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其名称、俗名、化学式不一致,错误;
B、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化学式为NaOH,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其名称、俗名、化学式不一致,错误;
C、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化学式为Ca(OH)2,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其名称、俗名、化学式不一致,错误;
D、氯化钠的俗称是食盐,化学式为NaCl,其名称、俗名、化学式一致,正确。
故答案为:D。
5.(2024九上·温州期中)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蒸发结晶
B.稀释浓硫酸
C.氢气还原氧化铜
D.测溶液pH值
【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在蒸发结晶的过程中,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避免液体飞溅,故A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B错误;
C.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导管应伸入试管的底部,以利于与氧化铜充分接触,故C错误;
D.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故D错误。
故选A。
6.(2024九上·温州期中)高层建筑的楼顶常用钢铁材质的避雷针,其作用是将雷电引导到地下,该做法主要是利用钢铁具有(  )
A.金属光泽 B.延展性 C.导电性 D.导热性
【答案】C
【知识点】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也能根据物质的用途推测物质的性质。
【解答】 层建筑的楼顶常用钢铁材质的避雷针,其作用是将雷电引导到地下,该做法主要是利用钢铁具有导电性,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7.(2024九上·温州期中)图中“”和“”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则下列模型中有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氧化物
【解析】【分析】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解答】A.该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为纯净物。该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为化合物。若其中一种原子是氧原子,则可以表示氧化物,故A符合题意;
B.该物质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B不合题意;
C.该物质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C不合题意;
D.该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为纯净物。该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8.(2024九上·温州期中)城市绿化养护移栽的树木需要用到营养液,在营养液配制时在水中按照一定比例加入以下几种成分,①;②;③;④几种成分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氮磷钾为植物生长的营养素,同时含有两种营养素的化肥为复合肥。
【解答】①KNO3中含有钾、氮两种元素,属于复合肥;
②KCl中仅含的钾元素,属于钾肥;
③K3PO4中含有钾、磷两种元素,属于复合肥;
④(NH4)2SO4中仅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即①③正确,
故选B。
9.(2024九上·温州期中)剧烈的振荡摇晃会造成安全事故,神舟十七号中为保护乘员配备了安全气囊。安全气囊里的物质发生反应使气囊弹出,其反应之一为6Na+Fe2O3=2Fe+3Na2O,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答案】D
【知识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类型。
【解答】根据化学方程式6Na+Fe2O3=2Fe+3Na2O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由单质和化合物组成,因此属于置换反应。
故选D。
10.(2024九上·温州期中)下列有关酸和碱的个性,说法正确的是(  )
A.浓盐酸具有吸水性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C.氢氧化钙固体在空气中容易潮解
D.浓硫酸具有挥发性
【答案】B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对常见酸和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认识判断。
【解答】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故A错误;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故B正确;
C.氢氧化钙固体在空气中不易潮解,故C错误;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D错误。
故选B。
11.(2024九上·温州期中)通过实验可以比较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下列装置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银球和铜球不与稀硫酸反应,无法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故A错误。
B.铜球和银球都不与硫酸亚铁反应,无法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故B错误;
C.铜球、银球、铁球都不与硫酸亚铁反应,无法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故C错误;
D.铁球能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说明铁的活动性大于铜;银球不能置换硫酸铜溶液的铜,说明银的活动性小于铜,可以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故D正确。
故选D。
12.(2024九上·温州期中)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匹配正确的是(  )
选项 结构 性质 用途
A 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 具有酸性 具有酸性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B 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 具有酸性 具有酸性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C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 具有碱性 具有碱性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D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 具有碱性 具有碱性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酸、碱的概念;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结合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具有酸性,与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无关,故A错误;
B.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与具有酸性无关,故B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与具有碱性无关,具有碱性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故C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具有碱性,可用于吸收二氧化硫气体,故D正确。
故选D。
13.(2024九上·温州期中)如图所示,分别向四支试管中加入饱和石灰水,使其与试管内溶液充分反应。无论饱和石灰水加入量的多少,反应后试管内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对各个反应,分别从石灰水过量、二者恰好完全反应以及另一种物质过量的角度,分析溶液是否一定呈碱性即可。
【解答】A.①若饱和石灰水的量不足,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呈酸性,故A不符合题意;
B.②中稀硫酸和饱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硫酸钙溶液呈中性,若饱和石灰水的量不足,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呈酸性,故B不符合题意;
C.③中试管内的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向其中加入饱和石灰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无论饱和石灰水加入量的多少,反应后试管内溶液一定呈碱性,故C符合题意;
D.④中若饱和石灰水的量不足,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呈酸性;若饱和石灰水和氯化铁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呈中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2024九上·温州期中)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①反应原理;②反应条件;③化学式;④是否配平;⑤气体或沉淀符号是否齐全。
【解答】A.碳酸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有关方程式的要求全部符合,故A正确;
B.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而不是氯化铁,故B错误;
C.铜和稀硫酸不反应,故C错误;
D.方程式没有配平,故D错误。
故选A。
15.(2024九上·温州期中)类推是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现有以下类推结果,其中错误的是(  )
①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②碱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碱性溶液一定是碱溶液;③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④有机物都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A.只有①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常见物质的分类;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①金属氧化物和酸也可以生成盐和水,金属氧化物和酸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酸碱之间的反应,①错误;纯碱溶液是碱性但不是碱溶液, ② 错误; ③碳酸钠含氧元素,但属于盐, ③ 错误; ④ 碳酸钠含碳元素,但是是无机物, ④ 错误;
【解答】由分析知①②③④都错误,故答案为:D。
16.(2024九上·温州期中)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质的方法
A 氯化钙溶液 稀盐酸 加过量碳酸钙,过滤
B 碳酸钾溶液 氯化钾 加适量稀盐酸
C 氧化钙 碳酸钙 加水,过滤
D 氯化钠溶液 碳酸钠 加适量硝酸钙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
【解析】【分析】除杂的原则:①不与除杂试剂反应;②不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A.氯化钙与稀盐酸不反应,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符合除杂原则,故A正确;
B.碳酸钾和稀盐酸反应,故B错误;
C.氧化钙溶于水变成氢氧化钙,故C错误;
D.反应后生成硝酸钠,引入新的杂质,故D错误。
故选A。
17.(2024九上·温州期中)《天工开物》中记载古人挖煤时的情景“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指挖煤时发现一种“毒气”(现俗称瓦斯),会造成人员伤亡。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含少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无色、易燃、有毒、密度比空气小。
(1)瓦斯的主要成分甲烷,属于化合物中的   。
(2)古人挖煤时,会先打通竹子中的节,并将一端削尖,插入煤层中,待“毒气”沿竹子内部通向高空后,矿工再下到煤井挖煤,确保人员安全。这种做法主要利用的是瓦斯   的物理性质。
(3)在现代,人们用氢氧化钠来吸收“毒气”中的硫化氢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X的化学式为   。
【答案】(1)有机物
(2)密度比空气小
(3)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简单的有机物
【解析】【分析】(1)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金属碳化物、氰化物、硫氰化物等氧化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2)密度小的向上运动,密度大的向下运动,根据对流的知识解答;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据此分析。
【解答】(1)根据化学式CH4可知,瓦斯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
(2)古人挖煤时,会先打通竹子中的节,并将一端削尖,插入煤层中,这种做法主要利用的是瓦斯密度比空气小的物理性质。
(3)根据反应的方程式 可知,反应前有2Na、2O、4H、S,反应后(X除外)有2O、4H,那么X有2Na和1S构成,则X的化学式为Na2S。
(1)有机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瓦斯的主要成分甲烷,属于化合物中的有机物。
(2)古人挖煤时,会先打通竹子中的节,并将一端削尖,插入煤层中,待“毒气”沿竹子内部通向高空后,矿工再下到煤井挖煤,确保人员安全。这种做法主要利用的是瓦斯密度比空气小的物理性质。
(3)反应前有2Na、2O、4H、S,反应后(X除外)有2O、4H,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相等,则X的化学式为Na2S。
18.(2024九上·温州期中)芋艿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既可当粮食,又可作蔬菜。
(1)新鲜芋艿在去皮时会产生一种白色汁液,汁液内台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甙,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下列物质可用来涂抹止痒的是____。
A.食醋 B.熟石灰 C.食盐 D.纯碱
(2)有经验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将手靠近火源烘一烘,也可以达到止痒的效果;如果将带皮芋艿煮熟后,再用手去皮也不再会有痒的感觉.根据上述现象,请推测皂角甙的一种化学性质   。
【答案】(1)A
(2)受热易分解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酸碱性物质可发生反应分析;
(2)根据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物质受热易分解分析。
【解答】(1) 新鲜芋艿汁液内台有一种碱性物质 ——皂角甙,沾上它会奇痒难忍,要减少痛痒,需涂抹呈酸性的物质,食醋呈酸性,A正确;熟石灰、纯碱呈碱性,B、D错误;食盐呈中性,C错误。
(2) 将手靠近火源烘一烘,也可以达到止痒的效果;如果将带皮芋艿煮熟后,再用手去皮也不再会有痒的感觉.根据上述现象,由此推测皂角甙化学性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故答案为:(1)A;(2)受热易分解。
19.(2024九上·温州期中)下图是滚摆完成一次下降和上升的示意图,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滚摆处于   位置时,重力势能最大。
(2)图中滚摆完成一次下降和上升的过程中,滚摆的机械能是   (选填“守恒”或“不守恒”)的。
【答案】(1)起点
(2)不守恒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1)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2)根据每次滚摆的最大高度的变化分析它的机械能变化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滚摆起点位置的高度最大,则滚摆起点位置的重力势能最大;
(2)根据图片可知,每次滚摆到达的最高点都在降低,即它的机械能存在损耗,即滚摆机械能不守恒。
(1)整体过程中,滚摆的质量不变,由图知道,滚摆起点位置的高度大于滚摆上升的最高高度,由重力势能影响因素知道,滚摆起点位置的重力势能大于滚摆上升到最高位置的重力势能,而这两个位置时的速度为零,重力势能最大。
(2)由图知道,滚摆在起点时的高度大于上升到最高点时的高度,说明整个过程中滚摆机械能不断减少。
20.(2024九上·温州期中)如图是稀盐酸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小球①②③④代表反应前后溶液中的不同离子种类。
(1)请写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质:   。
(2)图中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离子是   (选填“①”、“②”、“③”或“④”)。
(3)反应过程中,小明测得试管溶液的pH为10.但是他在测定时先用蒸馏水对pH试纸进行了湿润,所以小明测得的结果   (选填“偏大”、“准确”或“偏小”)。
【答案】(1)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2)④
(3)偏小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酸碱反应的本质解答;
(2)根据反应的方程式确定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微粒,进而推算微粒的名称即可;
(3)碱性溶液被稀释后pH减小,酸性溶液被稀释后pH增大。
【解答】(1)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或)。
(2)根据题意可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即④为钠离子,①为氯离子,②为钠离子,③为氢氧根离子,所以图中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离子是③。
(3)测定时先用蒸馏水对pH试纸进行了湿润,则溶液的碱性越弱,pH越小。
(1)酸碱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所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或)。
(2)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反应前后仍然存在的离子是氯离子、钠离子,氢氧化钠由钠离子、氢氧根离子构成,所以图中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离子是③。
(3)反应过程中,小明测得试管溶液的pH为10,但是他在测定时先用蒸馏水对pH试纸进行了湿润,相当于稀释了待测液,溶液的碱性越弱,pH越小,所以小明测得的结果偏小。
21.(2024九上·温州期中)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硫酸铜、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检验其中的成分,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
(1)根据实验现象,一定白色粉末中有   。(填化学式)
(2)实验中不能用溶液代替溶液的理由是   。
【答案】Na2CO3、NaCl;氯化钡中的氯离子能够与硝酸银中的银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会对检验氯化钠产生干扰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碳酸钡和硫酸钡都是白色沉淀,但是前者会溶于水形成气体;氯化银为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据此分析解答;
(2)加入硝酸银后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只能说明氯离子的存在,不能说明稀盐酸的存在。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白色粉末加入水中形成无色溶液,说明白色粉末中不含硫酸铜;
向无色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溶液生成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该沉淀是不是硫酸钡,应该是碳酸钡,表明原白色粉末中含有碳酸根离子,即含有碳酸钠;
向加入硝酸钡溶液后的无色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白色沉淀,则该沉淀为氯化银,证明原白色粉末中含有氯离子,即含有氯化钠。
碳酸钠与氯化钠的化学式依次为Na2CO3、NaCl,故填Na2CO3、NaCl。
(2)根据题意可知,氯化钡中的氯离子也能够与硝酸银中的银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如果将氯化钡代替硝酸钡,则氯化钡中的氯离子会对检验氯化钠的存在产生干扰。
22.(2024九上·温州期中)如图所示为铜片A的系列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方法1中的X物质为常见气体,则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铜片A、铜片B、铜片C的质量分别为。其中方法1和方法2均完全反应。则三者的大小关系为   。
【答案】(1)黑色固体变红,有水珠生成
(2)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气和氧化铜的反应产物解答;
(2)根据图片描述的过程,分析铜的质量发生怎样的变化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氢气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那么现象为:色固体变红,有水珠生成;
(2)加热条件下,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因此铜片A和铜片B的质量相等;
因为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损失了一部分铜元素,
因此铜片C的质量小于铜片A和铜片B的质量,
因此mA=mB>mC。
(1)氢气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所以反映的现象为:色固体变红,有水珠生成;
(2)加热条件下,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因此铜片A和铜片B的质量相等;因为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损失了一部分铜元素,因此铜片C的质量小于铜片A和铜片B的质量,因此mA、mB、mC的大小关系为mA=mB>mC。
23.(2024九上·温州期中)小明为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利用图装置进行实验:将干燥的氧气从导管a通入,使氧气充满U型管。一段时间后观察三处铁丝的变化情况。
(1)为确定U型管已经充满氧气,可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
(2)小明可以通过比较   铁丝来探究纯铁丝是否不易锈蚀。(用图中编号表示)
(3)小红认为小明的实验还无法探究铁制品锈蚀是否需要的参与,她的理由是   。
【答案】(1)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U型管已经充满氧气
(2)②③
(3)未进行无氧气条件下的对比实验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1)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解答;
(2)设计对比实验必须控制变量唯一性,其它条件都应该相同,才可探究出该条件对实验是否有影响。
(3)如果要探究铁制品锈蚀与氧气的关系,那么要有一组实验中不能与氧气接触,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为确定U型管已经充满氧气,可进行的实验操作是: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小明可以通过比较②③铁丝来探究纯铁丝是否不易锈蚀。
(3)小红认为小明的实验还无法探究铁制品锈蚀是否需要的参与,她的理由是未进行无氧气条件下的对比实验。
(1)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为确定U型管已经充满氧气,可进行的实验操作是: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U型管已经充满氧气。
(2)设计对比实验必须控制变量唯一性,其它条件都应该相同,才可探究出该条件对实验是否有影响。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小明可以通过比较②③铁丝来探究纯铁丝是否不易锈蚀。
(3)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小红认为小明的实验还无法探究铁制品锈蚀是否需要的参与,她的理由是未进行无氧气条件下的对比实验。
24.(2024九上·温州期中)同学们把盛有自上而下依次呈现多种颜色溶液的试管称为“彩虹管”,其呈现出的颜色越多、保持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已知黑枸杞浸取液在pH不同的溶液中呈现不同的颜色,可以用来制作“彩虹管”,过程如图所示。
“彩虹管”效果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小明等同学对影响因素进行如下探究:向试管中加入6mL一定质量分数的盐酸、滴入5滴黑枸杞浸取液、振荡,再逐滴滴入约3mL一定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记录溶液颜色。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以下问题。
实验 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颜色
① 5 5 红色
② 5 10 自上而下依次为红色、蓝色、黄色,静置约6分钟只剩红色、黄色
③ 5 15 自上而下依次为红色、蓝色、黄色,静置约20分钟仍无明显变化
④ 5 20 自上而下依次为红色、蓝色、黄色,静置约6分钟只剩黄色、蓝色
资料:黑枸杞浸取液颜色随pH的变化情况。
pH 4~5 6~8 9~11 12
溶液颜色 红色 粉色 紫色 蓝色 绿色 黄色
(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2)在此实验基础上,小明想要探究使“彩虹管”效果更好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该如何进行实验?   。
(3)根据小明的实验过程,请推测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彩虹管”的效果?   。
【答案】(1)当盐酸的质量分数一定时,彩虹管的效果随着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加先变好再变差,在其质量分数为15%时最好
(2)在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15%左右(10%-20%之间),多设置几组,重复上述实验(合理即可)
(3)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用量的变化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彩虹管的效果随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
(2)根据表格数据只能确定彩虹管效果最好时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大致范围,可以在这个范围内增加实验次数,减小相邻实验浓度的变化值即可;
(3)根据题意分析影响彩虹管效果的影响因素。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盐酸的的质量分数相同时,彩虹管的效果随着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加先变好再变差,在其质量分数为15%时最好;
(2)要探究使“彩虹管”效果更好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准确值范围,需要减小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变化梯度,设计思路如下:在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15%左右(10%-20%之间),多设置几组,重复上述实验;
(3)影响其效果的因素可能有:溶液pH的变化情况、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用量的变化或盐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
(1)由题中信息可知,“彩虹管”呈现出的颜色越多、保持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分析表中数据和现象可知,盐酸的的质量分数相同时,彩虹管的效果随着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加先变好再变差,在其质量分数为15%时最好;
(2)要探究使“彩虹管”效果更好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可以利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设计思路如下:在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15%左右(10%-20%之间),多设置几组,重复上述实验(合理即可);
(3)又上述实验可知,制作“彩虹管”过程中,影响其效果的因素可能有:溶液pH的变化情况、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用量的变化或盐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
25.(2024九上·温州期中)某项目学习小组设计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模拟探究炼铁过程,其主要反应原理为:
(1)实验过程中,需要在点燃酒精喷灯之前,往装置中先通入适量一氧化碳气体,目的是   。
(2)图乙是A瓶中导管a和b的三种安装方式,为更好的达成实验目的,应该选择图乙中的   (①或②或③)集气瓶,原因是   。
(3)小明认为不能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装置A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原因是   。
【答案】(1)排尽装置内原有的空气,防止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引起爆炸
(2)③;既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又能收集一氧化碳气体,进行尾气处理(合理即可)
(3)氢氧化钙溶液微溶,不适合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
【解析】【分析】(1)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受热容易发生爆炸;
(2)A负责吸收二氧化碳,收集一氧化碳,据此确定导管的长短;
(3)根据溶液对二氧化碳吸收能力的强弱分析。
【解答】(1)一氧化碳为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受热可能发生保证,因此实验开始时要先通入一氧化碳,其目的是排净玻璃管内的空气,防止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引起爆炸;
(2)根据图片可知,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但是不能吸收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对A中的水施加压强,水从长导管被压入右侧的烧杯,从而将一氧化碳收集起来,所以选装置③;
(3) 小明认为不能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装置A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原因是: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相同条件下,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要比氢氧化钙溶液好。
(1)实验开始时要先通入一氧化碳,其目的是排净玻璃管内的空气,防止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引起爆炸;
(2)一氧化碳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氢氧化钠溶液只能吸收二氧化碳,还需要收集一氧化碳,所以选装置③;
(3)氢氧化钠易溶于水,而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相同条件下,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要比氢氧化钙溶液好。
26.(2024九上·温州期中)老师演示了如下实验:在一定量的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浓硫酸,可以观察到液体上部呈蓝色、下部为无色,底部出现白色固体沉积(如图所示),试管壁发烫。经检测白色固体是无水硫酸铜。请结合浓硫酸的性质和所学知识对上述实验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由于浓硫酸的密度比硫酸铜溶液大,所以混合后观察到液体明显产生分层,上部为硫酸铜溶液呈蓝色、下部浓硫酸呈无色;混合过程中浓硫酸会吸水放出大量的热使试管壁发烫,并且硫酸铜溶液由于溶剂减少,析出硫酸铜晶体;但是析出的晶体在浓硫酸中,结晶水被吸收因此出现白色的硫酸铜固体沉积(合理即可)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密度大的在上,密度小的在下,据此说明浓硫酸和硫酸铜的位置分布。根据浓硫酸放热说明试管壁发烫的原因,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分析硫酸铜析出且呈现白色的原因即可。
27.(2024九上·温州期中)某兴趣小组进行某品牌牙膏中碳酸钙含量的测定实验。取8克该品牌牙膏样品(牙膏成分中除碳酸钙以外的物质均不参与反应),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图中夹持仪器略去,不考虑盐酸的挥发性)进行实验,其原理是
(1)对该实验用于吸收的装置丙中溶液的要求,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有___________。(可多选)
A.不能生成沉淀
B.必须有沉淀现象
C.有无生成沉淀都可以
D.不能有气体生成
E.必须是足量的
(2)实验前测得装置丙的质量142.60克,打开分液漏斗,滴加盐酸,充分反应后装置丙的质量为143.26克,鼓入一定量空气后再次测量装置丙的质量为143.48克,请根据实验数据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小明想利用反应生成的沉淀质量来测定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于是他在装置丙中选用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但最终测得结果数据偏差较大,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A.实验结束后通入空气速度太快,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没有完全吸收
B.沉淀过滤后没有洗涤
C.沉淀没有干燥直接称量
D.称量沉淀质量时,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
【答案】(1)C;D;E
(2)解:生成的CO2的质量为143.48-142.60=0.88g,
设原8克牙膏中含有碳酸钙的质量为x

解得:x=2.00g;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25%。
(3)B;C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只有准确测量装置丙中质量的变化量,才能准确得到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而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装置丙的增大量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最后与牙膏质量作比即可。
(3)对各个选项中的操作进行分析,哪个会导致沉淀质量增大,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丙充分吸收乙装置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利用反应的方程式可以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进而推算出牙膏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由于采用反应前后质量差的方法计算出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不能生成气体,但是是否生成沉淀无所谓,且必须足量,故选CDE;
(3)A.根据题意可知,若通入气体速度过快,则会使反应不完全而使称得的质量减少,故A不合题意;
B.根据题意可知,沉淀过滤后没有洗涤,会使沉淀质量增加,故B符合题意;
C.根据题意可知,沉淀没有干燥直接称量,可以使称得的质量增加,故C符合题意;
D.由于1g以下用游码,所以造成的误差一般不会超过1g,故D不合题意。
故选BC。
(1)丙装置的目的是充分吸收乙装置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所以该物质的溶液能和二氧化碳反应不生成气体且必须足量,故选CDE;
(2)见答案;
(3)A、若通入气体速度过快则会使反应不完全而使称得的质量减少,故A不对;
B、沉淀过滤后没有洗涤,会使沉淀质量增加,故B正确;
C、沉淀没有干燥直接称量,可以使称得的质量增加,故C正确;
D、由于1g以下用游码,所以造成的误差一般不会超过1g,故D不对;
故选BC。
28.(2024九上·温州期中)金属与酸反应会放出热量。为深人研究金属和酸反应的特点,小明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在烧瓶中加入0.48克镁和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的稀盐酸,塞紧瓶塞,利用传感器记录160秒内瓶内气压变化。用等质量的铁和锌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相关曲线如图乙。
(1)图乙中,能支持锌比铁活动性强的证据是   。
(2)实验中,若0.48克镁完全反应,至少需要稀盐酸多少克?   (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解释镁与稀盐酸反应,0~80秒瓶内气压发生如图乙变化的原因:   。
【答案】相同时间内锌与盐酸反应时增大的气压比铁大;设需要盐酸溶质的质量为x,;;x=1.46g;稀盐酸溶液质量,答:需要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10克。;0~40秒,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并放出大量的热,气压快速增大;40~80秒,温度降低,气压下降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相同时间内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越大,则说明金属活动性越强;
(2)根据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再与稀盐酸的溶液质量作比即可;
(3)生成气体和放出热量,都会导致装置内气压增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相同时间内锌与盐酸反应时增大的气压比铁大,说明相同时间内锌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大,即锌和盐酸的反应更快,那么说明锌比铁活动性强;
(3)根据乙图可知,0~40秒,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并放出大量的热,气压快速增大;40~80秒,温度降低,气压下降。
1 / 1浙江省温州新希望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九上·温州期中)如图是浙江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制作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乐清黄杨木雕
B.海宁剪纸
C.龙泉青瓷烧制
D.永康锡艺
2.(2024九上·温州期中)体液的pH能够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下表是四种体液的正常pH范围。据表可知,体液在正常pH范围都呈碱性的是(  )
体液 唾液 胃液 血液 尿液
正常pH范围 6.6~7.1 0.8~1.5 7.35~7.45 4.6~8.0
A.唾液 B.胃液 C.血液 D.尿液
3.(2024九上·温州期中)手机通过电磁波进行信息传递,这些电磁波就是人们常说的“手机辐射”。“手机辐射”具有(  )
A.机械能 B.电磁能 C.声能 D.化学能
4.(2024九上·温州期中)下列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一致的是(  )
A.碳酸钠、小苏打、Na2CO3 B.氢氧化钠、纯碱、NaOH
C.氢氧化钙、生石灰、Ca(OH)2 D.氯化钠、食盐、NaCl
5.(2024九上·温州期中)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蒸发结晶
B.稀释浓硫酸
C.氢气还原氧化铜
D.测溶液pH值
6.(2024九上·温州期中)高层建筑的楼顶常用钢铁材质的避雷针,其作用是将雷电引导到地下,该做法主要是利用钢铁具有(  )
A.金属光泽 B.延展性 C.导电性 D.导热性
7.(2024九上·温州期中)图中“”和“”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则下列模型中有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  )
A. B.
C. D.
8.(2024九上·温州期中)城市绿化养护移栽的树木需要用到营养液,在营养液配制时在水中按照一定比例加入以下几种成分,①;②;③;④几种成分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9.(2024九上·温州期中)剧烈的振荡摇晃会造成安全事故,神舟十七号中为保护乘员配备了安全气囊。安全气囊里的物质发生反应使气囊弹出,其反应之一为6Na+Fe2O3=2Fe+3Na2O,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10.(2024九上·温州期中)下列有关酸和碱的个性,说法正确的是(  )
A.浓盐酸具有吸水性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C.氢氧化钙固体在空气中容易潮解
D.浓硫酸具有挥发性
11.(2024九上·温州期中)通过实验可以比较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下列装置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B.
C. D.
12.(2024九上·温州期中)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匹配正确的是(  )
选项 结构 性质 用途
A 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 具有酸性 具有酸性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B 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 具有酸性 具有酸性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C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 具有碱性 具有碱性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D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 具有碱性 具有碱性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A.A B.B C.C D.D
13.(2024九上·温州期中)如图所示,分别向四支试管中加入饱和石灰水,使其与试管内溶液充分反应。无论饱和石灰水加入量的多少,反应后试管内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2024九上·温州期中)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B.
C. D.
15.(2024九上·温州期中)类推是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现有以下类推结果,其中错误的是(  )
①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②碱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碱性溶液一定是碱溶液;③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④有机物都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A.只有①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2024九上·温州期中)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质的方法
A 氯化钙溶液 稀盐酸 加过量碳酸钙,过滤
B 碳酸钾溶液 氯化钾 加适量稀盐酸
C 氧化钙 碳酸钙 加水,过滤
D 氯化钠溶液 碳酸钠 加适量硝酸钙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17.(2024九上·温州期中)《天工开物》中记载古人挖煤时的情景“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指挖煤时发现一种“毒气”(现俗称瓦斯),会造成人员伤亡。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含少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无色、易燃、有毒、密度比空气小。
(1)瓦斯的主要成分甲烷,属于化合物中的   。
(2)古人挖煤时,会先打通竹子中的节,并将一端削尖,插入煤层中,待“毒气”沿竹子内部通向高空后,矿工再下到煤井挖煤,确保人员安全。这种做法主要利用的是瓦斯   的物理性质。
(3)在现代,人们用氢氧化钠来吸收“毒气”中的硫化氢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X的化学式为   。
18.(2024九上·温州期中)芋艿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既可当粮食,又可作蔬菜。
(1)新鲜芋艿在去皮时会产生一种白色汁液,汁液内台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甙,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下列物质可用来涂抹止痒的是____。
A.食醋 B.熟石灰 C.食盐 D.纯碱
(2)有经验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将手靠近火源烘一烘,也可以达到止痒的效果;如果将带皮芋艿煮熟后,再用手去皮也不再会有痒的感觉.根据上述现象,请推测皂角甙的一种化学性质   。
19.(2024九上·温州期中)下图是滚摆完成一次下降和上升的示意图,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滚摆处于   位置时,重力势能最大。
(2)图中滚摆完成一次下降和上升的过程中,滚摆的机械能是   (选填“守恒”或“不守恒”)的。
20.(2024九上·温州期中)如图是稀盐酸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小球①②③④代表反应前后溶液中的不同离子种类。
(1)请写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质:   。
(2)图中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离子是   (选填“①”、“②”、“③”或“④”)。
(3)反应过程中,小明测得试管溶液的pH为10.但是他在测定时先用蒸馏水对pH试纸进行了湿润,所以小明测得的结果   (选填“偏大”、“准确”或“偏小”)。
21.(2024九上·温州期中)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硫酸铜、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检验其中的成分,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
(1)根据实验现象,一定白色粉末中有   。(填化学式)
(2)实验中不能用溶液代替溶液的理由是   。
22.(2024九上·温州期中)如图所示为铜片A的系列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方法1中的X物质为常见气体,则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铜片A、铜片B、铜片C的质量分别为。其中方法1和方法2均完全反应。则三者的大小关系为   。
23.(2024九上·温州期中)小明为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利用图装置进行实验:将干燥的氧气从导管a通入,使氧气充满U型管。一段时间后观察三处铁丝的变化情况。
(1)为确定U型管已经充满氧气,可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
(2)小明可以通过比较   铁丝来探究纯铁丝是否不易锈蚀。(用图中编号表示)
(3)小红认为小明的实验还无法探究铁制品锈蚀是否需要的参与,她的理由是   。
24.(2024九上·温州期中)同学们把盛有自上而下依次呈现多种颜色溶液的试管称为“彩虹管”,其呈现出的颜色越多、保持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已知黑枸杞浸取液在pH不同的溶液中呈现不同的颜色,可以用来制作“彩虹管”,过程如图所示。
“彩虹管”效果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小明等同学对影响因素进行如下探究:向试管中加入6mL一定质量分数的盐酸、滴入5滴黑枸杞浸取液、振荡,再逐滴滴入约3mL一定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记录溶液颜色。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以下问题。
实验 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颜色
① 5 5 红色
② 5 10 自上而下依次为红色、蓝色、黄色,静置约6分钟只剩红色、黄色
③ 5 15 自上而下依次为红色、蓝色、黄色,静置约20分钟仍无明显变化
④ 5 20 自上而下依次为红色、蓝色、黄色,静置约6分钟只剩黄色、蓝色
资料:黑枸杞浸取液颜色随pH的变化情况。
pH 4~5 6~8 9~11 12
溶液颜色 红色 粉色 紫色 蓝色 绿色 黄色
(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2)在此实验基础上,小明想要探究使“彩虹管”效果更好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该如何进行实验?   。
(3)根据小明的实验过程,请推测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彩虹管”的效果?   。
25.(2024九上·温州期中)某项目学习小组设计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模拟探究炼铁过程,其主要反应原理为:
(1)实验过程中,需要在点燃酒精喷灯之前,往装置中先通入适量一氧化碳气体,目的是   。
(2)图乙是A瓶中导管a和b的三种安装方式,为更好的达成实验目的,应该选择图乙中的   (①或②或③)集气瓶,原因是   。
(3)小明认为不能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装置A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原因是   。
26.(2024九上·温州期中)老师演示了如下实验:在一定量的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浓硫酸,可以观察到液体上部呈蓝色、下部为无色,底部出现白色固体沉积(如图所示),试管壁发烫。经检测白色固体是无水硫酸铜。请结合浓硫酸的性质和所学知识对上述实验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27.(2024九上·温州期中)某兴趣小组进行某品牌牙膏中碳酸钙含量的测定实验。取8克该品牌牙膏样品(牙膏成分中除碳酸钙以外的物质均不参与反应),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图中夹持仪器略去,不考虑盐酸的挥发性)进行实验,其原理是
(1)对该实验用于吸收的装置丙中溶液的要求,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有___________。(可多选)
A.不能生成沉淀
B.必须有沉淀现象
C.有无生成沉淀都可以
D.不能有气体生成
E.必须是足量的
(2)实验前测得装置丙的质量142.60克,打开分液漏斗,滴加盐酸,充分反应后装置丙的质量为143.26克,鼓入一定量空气后再次测量装置丙的质量为143.48克,请根据实验数据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小明想利用反应生成的沉淀质量来测定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于是他在装置丙中选用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但最终测得结果数据偏差较大,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A.实验结束后通入空气速度太快,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没有完全吸收
B.沉淀过滤后没有洗涤
C.沉淀没有干燥直接称量
D.称量沉淀质量时,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
28.(2024九上·温州期中)金属与酸反应会放出热量。为深人研究金属和酸反应的特点,小明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在烧瓶中加入0.48克镁和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的稀盐酸,塞紧瓶塞,利用传感器记录160秒内瓶内气压变化。用等质量的铁和锌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相关曲线如图乙。
(1)图乙中,能支持锌比铁活动性强的证据是   。
(2)实验中,若0.48克镁完全反应,至少需要稀盐酸多少克?   (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解释镁与稀盐酸反应,0~80秒瓶内气压发生如图乙变化的原因: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乐清黄杨木雕,海宁剪纸和永康锡艺的制作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B、D不合题意;
龙泉青瓷烧制,陶瓷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溶液的pH>7,为碱性;pH=7,为中性;pH<7,为酸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表格可知,血液的pH在7.35~7.45之间,大于7,呈碱性,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3.【答案】B
【知识点】能的多种形式
【解析】【分析】根据能量的存在形式分析判断。
【解答】A.物体由于机械运动具有的能量叫机械能,故A不合题意;
B.由于电磁辐射具有的能量叫电磁能,故B符合题意;
C.声音传播时具有的能量叫声能,故C不合题意;
D.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产生的能量叫化学能,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4.【答案】D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俗称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化学式为Na2CO3,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其名称、俗名、化学式不一致,错误;
B、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化学式为NaOH,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其名称、俗名、化学式不一致,错误;
C、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化学式为Ca(OH)2,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其名称、俗名、化学式不一致,错误;
D、氯化钠的俗称是食盐,化学式为NaCl,其名称、俗名、化学式一致,正确。
故答案为:D。
5.【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在蒸发结晶的过程中,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避免液体飞溅,故A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B错误;
C.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导管应伸入试管的底部,以利于与氧化铜充分接触,故C错误;
D.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故D错误。
故选A。
6.【答案】C
【知识点】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也能根据物质的用途推测物质的性质。
【解答】 层建筑的楼顶常用钢铁材质的避雷针,其作用是将雷电引导到地下,该做法主要是利用钢铁具有导电性,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7.【答案】A
【知识点】氧化物
【解析】【分析】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解答】A.该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为纯净物。该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为化合物。若其中一种原子是氧原子,则可以表示氧化物,故A符合题意;
B.该物质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B不合题意;
C.该物质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C不合题意;
D.该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为纯净物。该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8.【答案】B
【知识点】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氮磷钾为植物生长的营养素,同时含有两种营养素的化肥为复合肥。
【解答】①KNO3中含有钾、氮两种元素,属于复合肥;
②KCl中仅含的钾元素,属于钾肥;
③K3PO4中含有钾、磷两种元素,属于复合肥;
④(NH4)2SO4中仅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即①③正确,
故选B。
9.【答案】D
【知识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类型。
【解答】根据化学方程式6Na+Fe2O3=2Fe+3Na2O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由单质和化合物组成,因此属于置换反应。
故选D。
10.【答案】B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对常见酸和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认识判断。
【解答】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故A错误;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故B正确;
C.氢氧化钙固体在空气中不易潮解,故C错误;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D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银球和铜球不与稀硫酸反应,无法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故A错误。
B.铜球和银球都不与硫酸亚铁反应,无法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故B错误;
C.铜球、银球、铁球都不与硫酸亚铁反应,无法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故C错误;
D.铁球能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说明铁的活动性大于铜;银球不能置换硫酸铜溶液的铜,说明银的活动性小于铜,可以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D
【知识点】酸、碱的概念;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结合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具有酸性,与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无关,故A错误;
B.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与具有酸性无关,故B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与具有碱性无关,具有碱性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故C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具有碱性,可用于吸收二氧化硫气体,故D正确。
故选D。
13.【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对各个反应,分别从石灰水过量、二者恰好完全反应以及另一种物质过量的角度,分析溶液是否一定呈碱性即可。
【解答】A.①若饱和石灰水的量不足,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呈酸性,故A不符合题意;
B.②中稀硫酸和饱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硫酸钙溶液呈中性,若饱和石灰水的量不足,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呈酸性,故B不符合题意;
C.③中试管内的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向其中加入饱和石灰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无论饱和石灰水加入量的多少,反应后试管内溶液一定呈碱性,故C符合题意;
D.④中若饱和石灰水的量不足,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呈酸性;若饱和石灰水和氯化铁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呈中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答案】A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①反应原理;②反应条件;③化学式;④是否配平;⑤气体或沉淀符号是否齐全。
【解答】A.碳酸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有关方程式的要求全部符合,故A正确;
B.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而不是氯化铁,故B错误;
C.铜和稀硫酸不反应,故C错误;
D.方程式没有配平,故D错误。
故选A。
15.【答案】D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常见物质的分类;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①金属氧化物和酸也可以生成盐和水,金属氧化物和酸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酸碱之间的反应,①错误;纯碱溶液是碱性但不是碱溶液, ② 错误; ③碳酸钠含氧元素,但属于盐, ③ 错误; ④ 碳酸钠含碳元素,但是是无机物, ④ 错误;
【解答】由分析知①②③④都错误,故答案为:D。
16.【答案】A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
【解析】【分析】除杂的原则:①不与除杂试剂反应;②不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A.氯化钙与稀盐酸不反应,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符合除杂原则,故A正确;
B.碳酸钾和稀盐酸反应,故B错误;
C.氧化钙溶于水变成氢氧化钙,故C错误;
D.反应后生成硝酸钠,引入新的杂质,故D错误。
故选A。
17.【答案】(1)有机物
(2)密度比空气小
(3)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简单的有机物
【解析】【分析】(1)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金属碳化物、氰化物、硫氰化物等氧化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2)密度小的向上运动,密度大的向下运动,根据对流的知识解答;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据此分析。
【解答】(1)根据化学式CH4可知,瓦斯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
(2)古人挖煤时,会先打通竹子中的节,并将一端削尖,插入煤层中,这种做法主要利用的是瓦斯密度比空气小的物理性质。
(3)根据反应的方程式 可知,反应前有2Na、2O、4H、S,反应后(X除外)有2O、4H,那么X有2Na和1S构成,则X的化学式为Na2S。
(1)有机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瓦斯的主要成分甲烷,属于化合物中的有机物。
(2)古人挖煤时,会先打通竹子中的节,并将一端削尖,插入煤层中,待“毒气”沿竹子内部通向高空后,矿工再下到煤井挖煤,确保人员安全。这种做法主要利用的是瓦斯密度比空气小的物理性质。
(3)反应前有2Na、2O、4H、S,反应后(X除外)有2O、4H,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相等,则X的化学式为Na2S。
18.【答案】(1)A
(2)受热易分解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酸碱性物质可发生反应分析;
(2)根据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物质受热易分解分析。
【解答】(1) 新鲜芋艿汁液内台有一种碱性物质 ——皂角甙,沾上它会奇痒难忍,要减少痛痒,需涂抹呈酸性的物质,食醋呈酸性,A正确;熟石灰、纯碱呈碱性,B、D错误;食盐呈中性,C错误。
(2) 将手靠近火源烘一烘,也可以达到止痒的效果;如果将带皮芋艿煮熟后,再用手去皮也不再会有痒的感觉.根据上述现象,由此推测皂角甙化学性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故答案为:(1)A;(2)受热易分解。
19.【答案】(1)起点
(2)不守恒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1)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2)根据每次滚摆的最大高度的变化分析它的机械能变化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滚摆起点位置的高度最大,则滚摆起点位置的重力势能最大;
(2)根据图片可知,每次滚摆到达的最高点都在降低,即它的机械能存在损耗,即滚摆机械能不守恒。
(1)整体过程中,滚摆的质量不变,由图知道,滚摆起点位置的高度大于滚摆上升的最高高度,由重力势能影响因素知道,滚摆起点位置的重力势能大于滚摆上升到最高位置的重力势能,而这两个位置时的速度为零,重力势能最大。
(2)由图知道,滚摆在起点时的高度大于上升到最高点时的高度,说明整个过程中滚摆机械能不断减少。
20.【答案】(1)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2)④
(3)偏小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酸碱反应的本质解答;
(2)根据反应的方程式确定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微粒,进而推算微粒的名称即可;
(3)碱性溶液被稀释后pH减小,酸性溶液被稀释后pH增大。
【解答】(1)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或)。
(2)根据题意可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即④为钠离子,①为氯离子,②为钠离子,③为氢氧根离子,所以图中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离子是③。
(3)测定时先用蒸馏水对pH试纸进行了湿润,则溶液的碱性越弱,pH越小。
(1)酸碱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所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或)。
(2)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反应前后仍然存在的离子是氯离子、钠离子,氢氧化钠由钠离子、氢氧根离子构成,所以图中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离子是③。
(3)反应过程中,小明测得试管溶液的pH为10,但是他在测定时先用蒸馏水对pH试纸进行了湿润,相当于稀释了待测液,溶液的碱性越弱,pH越小,所以小明测得的结果偏小。
21.【答案】Na2CO3、NaCl;氯化钡中的氯离子能够与硝酸银中的银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会对检验氯化钠产生干扰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碳酸钡和硫酸钡都是白色沉淀,但是前者会溶于水形成气体;氯化银为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据此分析解答;
(2)加入硝酸银后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只能说明氯离子的存在,不能说明稀盐酸的存在。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白色粉末加入水中形成无色溶液,说明白色粉末中不含硫酸铜;
向无色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溶液生成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该沉淀是不是硫酸钡,应该是碳酸钡,表明原白色粉末中含有碳酸根离子,即含有碳酸钠;
向加入硝酸钡溶液后的无色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白色沉淀,则该沉淀为氯化银,证明原白色粉末中含有氯离子,即含有氯化钠。
碳酸钠与氯化钠的化学式依次为Na2CO3、NaCl,故填Na2CO3、NaCl。
(2)根据题意可知,氯化钡中的氯离子也能够与硝酸银中的银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如果将氯化钡代替硝酸钡,则氯化钡中的氯离子会对检验氯化钠的存在产生干扰。
22.【答案】(1)黑色固体变红,有水珠生成
(2)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气和氧化铜的反应产物解答;
(2)根据图片描述的过程,分析铜的质量发生怎样的变化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氢气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那么现象为:色固体变红,有水珠生成;
(2)加热条件下,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因此铜片A和铜片B的质量相等;
因为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损失了一部分铜元素,
因此铜片C的质量小于铜片A和铜片B的质量,
因此mA=mB>mC。
(1)氢气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所以反映的现象为:色固体变红,有水珠生成;
(2)加热条件下,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因此铜片A和铜片B的质量相等;因为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损失了一部分铜元素,因此铜片C的质量小于铜片A和铜片B的质量,因此mA、mB、mC的大小关系为mA=mB>mC。
23.【答案】(1)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U型管已经充满氧气
(2)②③
(3)未进行无氧气条件下的对比实验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1)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解答;
(2)设计对比实验必须控制变量唯一性,其它条件都应该相同,才可探究出该条件对实验是否有影响。
(3)如果要探究铁制品锈蚀与氧气的关系,那么要有一组实验中不能与氧气接触,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为确定U型管已经充满氧气,可进行的实验操作是: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小明可以通过比较②③铁丝来探究纯铁丝是否不易锈蚀。
(3)小红认为小明的实验还无法探究铁制品锈蚀是否需要的参与,她的理由是未进行无氧气条件下的对比实验。
(1)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为确定U型管已经充满氧气,可进行的实验操作是: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U型管已经充满氧气。
(2)设计对比实验必须控制变量唯一性,其它条件都应该相同,才可探究出该条件对实验是否有影响。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小明可以通过比较②③铁丝来探究纯铁丝是否不易锈蚀。
(3)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小红认为小明的实验还无法探究铁制品锈蚀是否需要的参与,她的理由是未进行无氧气条件下的对比实验。
24.【答案】(1)当盐酸的质量分数一定时,彩虹管的效果随着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加先变好再变差,在其质量分数为15%时最好
(2)在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15%左右(10%-20%之间),多设置几组,重复上述实验(合理即可)
(3)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用量的变化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彩虹管的效果随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
(2)根据表格数据只能确定彩虹管效果最好时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大致范围,可以在这个范围内增加实验次数,减小相邻实验浓度的变化值即可;
(3)根据题意分析影响彩虹管效果的影响因素。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盐酸的的质量分数相同时,彩虹管的效果随着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加先变好再变差,在其质量分数为15%时最好;
(2)要探究使“彩虹管”效果更好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准确值范围,需要减小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变化梯度,设计思路如下:在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15%左右(10%-20%之间),多设置几组,重复上述实验;
(3)影响其效果的因素可能有:溶液pH的变化情况、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用量的变化或盐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
(1)由题中信息可知,“彩虹管”呈现出的颜色越多、保持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分析表中数据和现象可知,盐酸的的质量分数相同时,彩虹管的效果随着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加先变好再变差,在其质量分数为15%时最好;
(2)要探究使“彩虹管”效果更好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可以利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设计思路如下:在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15%左右(10%-20%之间),多设置几组,重复上述实验(合理即可);
(3)又上述实验可知,制作“彩虹管”过程中,影响其效果的因素可能有:溶液pH的变化情况、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用量的变化或盐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
25.【答案】(1)排尽装置内原有的空气,防止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引起爆炸
(2)③;既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又能收集一氧化碳气体,进行尾气处理(合理即可)
(3)氢氧化钙溶液微溶,不适合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
【解析】【分析】(1)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受热容易发生爆炸;
(2)A负责吸收二氧化碳,收集一氧化碳,据此确定导管的长短;
(3)根据溶液对二氧化碳吸收能力的强弱分析。
【解答】(1)一氧化碳为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受热可能发生保证,因此实验开始时要先通入一氧化碳,其目的是排净玻璃管内的空气,防止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引起爆炸;
(2)根据图片可知,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但是不能吸收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对A中的水施加压强,水从长导管被压入右侧的烧杯,从而将一氧化碳收集起来,所以选装置③;
(3) 小明认为不能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装置A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原因是: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相同条件下,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要比氢氧化钙溶液好。
(1)实验开始时要先通入一氧化碳,其目的是排净玻璃管内的空气,防止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引起爆炸;
(2)一氧化碳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氢氧化钠溶液只能吸收二氧化碳,还需要收集一氧化碳,所以选装置③;
(3)氢氧化钠易溶于水,而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相同条件下,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要比氢氧化钙溶液好。
26.【答案】由于浓硫酸的密度比硫酸铜溶液大,所以混合后观察到液体明显产生分层,上部为硫酸铜溶液呈蓝色、下部浓硫酸呈无色;混合过程中浓硫酸会吸水放出大量的热使试管壁发烫,并且硫酸铜溶液由于溶剂减少,析出硫酸铜晶体;但是析出的晶体在浓硫酸中,结晶水被吸收因此出现白色的硫酸铜固体沉积(合理即可)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密度大的在上,密度小的在下,据此说明浓硫酸和硫酸铜的位置分布。根据浓硫酸放热说明试管壁发烫的原因,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分析硫酸铜析出且呈现白色的原因即可。
27.【答案】(1)C;D;E
(2)解:生成的CO2的质量为143.48-142.60=0.88g,
设原8克牙膏中含有碳酸钙的质量为x

解得:x=2.00g;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25%。
(3)B;C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只有准确测量装置丙中质量的变化量,才能准确得到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而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装置丙的增大量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最后与牙膏质量作比即可。
(3)对各个选项中的操作进行分析,哪个会导致沉淀质量增大,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丙充分吸收乙装置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利用反应的方程式可以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进而推算出牙膏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由于采用反应前后质量差的方法计算出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不能生成气体,但是是否生成沉淀无所谓,且必须足量,故选CDE;
(3)A.根据题意可知,若通入气体速度过快,则会使反应不完全而使称得的质量减少,故A不合题意;
B.根据题意可知,沉淀过滤后没有洗涤,会使沉淀质量增加,故B符合题意;
C.根据题意可知,沉淀没有干燥直接称量,可以使称得的质量增加,故C符合题意;
D.由于1g以下用游码,所以造成的误差一般不会超过1g,故D不合题意。
故选BC。
(1)丙装置的目的是充分吸收乙装置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所以该物质的溶液能和二氧化碳反应不生成气体且必须足量,故选CDE;
(2)见答案;
(3)A、若通入气体速度过快则会使反应不完全而使称得的质量减少,故A不对;
B、沉淀过滤后没有洗涤,会使沉淀质量增加,故B正确;
C、沉淀没有干燥直接称量,可以使称得的质量增加,故C正确;
D、由于1g以下用游码,所以造成的误差一般不会超过1g,故D不对;
故选BC。
28.【答案】相同时间内锌与盐酸反应时增大的气压比铁大;设需要盐酸溶质的质量为x,;;x=1.46g;稀盐酸溶液质量,答:需要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10克。;0~40秒,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并放出大量的热,气压快速增大;40~80秒,温度降低,气压下降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相同时间内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越大,则说明金属活动性越强;
(2)根据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再与稀盐酸的溶液质量作比即可;
(3)生成气体和放出热量,都会导致装置内气压增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相同时间内锌与盐酸反应时增大的气压比铁大,说明相同时间内锌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大,即锌和盐酸的反应更快,那么说明锌比铁活动性强;
(3)根据乙图可知,0~40秒,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并放出大量的热,气压快速增大;40~80秒,温度降低,气压下降。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